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2 10:2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篇(1)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会从事业单位入手,许多事业单位可谓人心浮动,职工思想波动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了许多新问题。梳理好事业单位职工波动情绪,维护事业单位的稳定同时促进发展,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这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与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支撑,做好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维护社会和单位的稳定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受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职工在接受新观念、新思维的同时,单位个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还不能结合社会、市场与单位来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负面情绪,是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年级偏大及知识老化不,甚至一些人员连手机上网都不会,这些情况的存在显然很难同工作对象沟通,更难开展工作了。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面临着严峻的考

验,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好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大力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正在向纵深发展,整个社会也随之发生着急剧、深刻的变化,从生活中的看报、看电视到购物等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一方面受惠于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与进步,另一方面也经受着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困扰。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容易引起人们对贫富差距、行为的失衡等社会现象产生不良情绪。

三、增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事业单位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于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做到了保护员工基本利益。这是受员工所欢迎的。解决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虽是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也并非全部。哲学告诉我们“物质与精神同重的,但精神甚至比物质方面更加重要”那么,精神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如果一个人精神世界迷茫,三观不清,这个人也会看不清自己方向,没有是非观,甚至于走向犯罪。所以在实践中,思政工作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才能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也是符合的基本理论。以人为本使我们工作的重心回到了人的身上,这一指导思想使思政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解决问题,杜绝了我们在思政工作过程中走向套路话,走向“假、大、空”。使思政工作人员充分尊重了人们的人格和价值,尊重和理解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心理体验。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尊重群众的人格、价值和尊严,保障他们对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对工作的监督等,并以足够的耐心去倾听群众的声间,做到不同问题不同对待,而不是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问题。只有做到尊重一个人,平等的对待一个人,才能深得民心。

另外,思政干部也是从群从中来,最终回到群众中去。所以思政人员不仅要以群众为后盾,而且要成为以群众的坚强后盾,。要重视依靠职工来合理进行工作安排和改革。服务群众不应成为一句空口号,而要从实际行动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权利,切实为群众服务,使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思政干部是用心与他们进行沟通。

(三)完善保障机制。思政工作的开展不能光靠思政人员

“全凭一张嘴”,而要正确辅以各种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基础设施得到升级,能为思政干部进行宣传时提供先进的设备保障;政务公开提供强劲的硬件支持,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更深入更直接的了解本单位,也有利于为建立群众与政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另外,在对内的员工管理上,也要行进行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使政干不断充电和学习,保持政干的专业素养和和精神修养,这样,政干的办事效率才会提高。

(四)设计载体,搞好企业文化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要设计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必须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职工的日常文体活动之中,又通过单位文体活动提升员工思想水平,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为社会生活的良性运行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总而言之,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符合基本国情、民情,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放思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地的为群众服务。根据社会的需求改变工作方向,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当下的大学生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代,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成为他们获取、接收各种知识与资讯的重要手段,且依赖程度不断提升。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何顺应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提高教育的效率,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十分关键和紧迫。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于1967年由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简单地说,新媒体可以认为是数字化新媒体,也可以称为第四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特性。

1.新媒体载体的多样性

其包含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微博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

新媒体的传播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这加剧了与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且具有放大的叠加效应。一个偶然事件,一则小山村的新闻,通过新媒体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传播到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这里就有一个放大效应。放大过程中就有新闻的失真。

3.新媒体信息的多元性

在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因新媒体传播载体与渠道的特性,从技术层面可以实现人人都可以信息,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监管范畴,多元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人们对信息的筛选、识别和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媒体实现了个性化

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实现互动,从而也将新媒体做到面向特定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实现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与服务。

5.新媒体表现形式多媒体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多媒体对于所要传播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可以融文字、声音、画面等为一体,实现多媒体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环境是以最新的科技手段,将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的信息通过媒体终端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由于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使得教育从时间、空间和时间结果上也都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显示出较传统媒体更加优越的特性,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2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网络消费大国。大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抽样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使用过互联网,4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36%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资讯、了解社会、相互交流乃至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所创新。

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必须从观念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认知系统的良性循环,会产生乘数效应。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权,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克服了传统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手段。如网上咨询室的设立,极大地保护了参与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使教育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新媒体的众多载体中,网络、短信、微博等新媒介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克服了传统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手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平台,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的需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的特点。比如,开会可以在BBS论坛、QQ群、班级网站上进行,评选先进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进行,通知与时事新闻动态可以通过微博进行,等等;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会议、网上纪念馆、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些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今,借助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迅速性的特点。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和陈旧的现状,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包含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同时营造出轻松的教育情境,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一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是非曲直,并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这就要求不断研究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形势政策,找出与社会实际相吻合的论据,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避免大而空的说教。二是要更新知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综合知识,以多样化的媒介素材去满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三是要创新理论,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4.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新媒介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交互式的沟通将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收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间接方式。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改变了大学生在网络中接收宣传思想教育时“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教育方式,大学生随时可与信息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充分的保留,并适当注入现代元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效果是突出的,在新的形式还未得到有效验证的时候,应该采取互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新媒体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受科学技术冲击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负有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其影响力不能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等考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迎合科技发展,以牺牲自身教育规律换取一时的追捧,应该坚持教育内容的导向正确性和科学性,不能以儿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合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特、奇,应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的现代要素,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其特性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跨文化传播以其开放的状态,挑战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各种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效应,容易使一些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变异和失范。不可否认,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负面的信息,因此在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首先应当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题教育,唱响主旋律;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面对爆炸的信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辨别力,不偏听、不盲从;最后要加强监管,净化媒体传播环境与信息内容,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想教育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篇(3)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做人的思想工作,去转变人的观念,引导人的行为,使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就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作用,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的质量得到提高。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局限可以由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如果没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渗透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竞争上岗、考核和奖惩等政策的实行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员工对某些政策措施可能会“口服心不服”,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等现象,影响团队主体工作的开展。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及从人的精神层面激发人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归属感,可以把员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员工的力量集合起来。同时,调动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主管能动性的调动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利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激励,使员工的潜力能够最大化地发挥。

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能产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良好人际关系。一般企业中的员工都会希望自己能够与同事友好相处,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保持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思政工作能够听到员工的心声,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都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建立默契的合作关系。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解决企业内部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空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员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空谈,不能带来经济利益,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思想观念多样化的要求,拉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现实的差距,最终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空谈”。

第二,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工作的力度不够。很多领导在“风平浪静”时只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考核评价政工干部的标准,将思政工作搁置在一边,出现问题了才会要求去做思政工作。致使很多政工干部积极性被挫伤,致使思政工作落实不到位,约束不到位。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落后。目前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传播量都在迅速增加,而当前很多企业的领导和思政干部还停留在过去开会、汇报等较为落后的手段上,很难适应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很不理想。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企业员工由于年龄、家庭社会背景、思想等各方面不同而引起的变化,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各种思想政治要求,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发展需求、学习需求、利益需求,员工才愿意接受,才能起到作用

其次,要建立有效激励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由现实的激励因素决定着,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各种激励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很好地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人们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倡导思想政治工作融进民主管理之中,在交流、商讨、评价中进行价值渗透和导向,使企业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并在企业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为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前提。同时适时合理地利用必要的惩罚制度同样能起到激励作用。

第三,发挥企业文化作用,增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向心力。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软环境,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使企业人力资源能够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产生凝聚意识和向心意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第四,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看到的,而是需要长期工作的积累,需要企业上下同心协力不懈的努力。而长期的坚持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领导重视程度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长期坚持并取得良好效果。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政工作者加强学习,促进现代化手段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来进行工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需要。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探讨。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冯雪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5.7;

[2]罗发成:把人力资源管理融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J].政工研究动态,2005.21;

[3]徐子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功能[J].兰州学刊,2004.3;

[4]饶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再思考——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近年来,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了新的媒体形态,能实现对所有人的传播,即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并且也是覆盖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媒体 。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形势,既有了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又面临着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

2、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因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高效便捷的互动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信息获取多元化、往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自我展现个性化等。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其一,复杂信息带来思想观念盲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文化和思想都在这里汇集,容易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思潮。其二,开放网络带来学术信任危机 。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资源的共享性无疑为大学生的不正当学术行为提供了渠道。其三,虚拟空间诱发身心健康毒瘤。网络的透明性和无约束性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自由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大学生可能产生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其四,缺乏他律造成道德观念下滑。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作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其兴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第一、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德育理论偏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忽视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 。第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舆论导向难度加大 。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藏性、匿名性使得网络中信息来源难以追踪、监控。第三、学生个性极大发展,教师角色亟待转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跟得上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与时效性。

新媒体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第一,新媒体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以互联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 。第二,新媒体的虚拟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第三,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大为迈进。第四,新媒体的海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

4、新媒体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信息和网络时代,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是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文化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既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加紧对他们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新媒体催生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所以,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

第三,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创新手段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股力量:其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资深专家顾问等组成,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宏观把握和成效检验,并领导第二、三股力量开展工作;其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由辅导员、专任思政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教师等组成,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其三是网络技术组,由信息架构师、网站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信息采集人员等组成,主要负责技术层面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好三股力量的作用,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系统性、持续性,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 余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决策探索,2012(16).

[3] 周咪,李民.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规避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篇(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工作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201018068)。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更是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web2.0与web1.0比较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即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两者的区别详见下表:

二、web2.0时代下网络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老师和书本为主体对大学生进行说教式的教育,多采用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这在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过较好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强调自我意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搜索、论坛交流等形式了解咨询,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日趋多元化,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势必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冲击,面对面说教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网络时代,网上信息异常庞杂,人们均通过自由选择,互通有无,学生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主观能动性更加活跃,绝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就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树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方式。

三、web2.0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1.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校内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首先,我们要认真开发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其次,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教育电子教材。这种电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学生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第三,利用校园网络整合校内宣传媒体。把高校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可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当然,校园网络系统关键在于内容建设。从以往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网络构建的实践来看,往往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互动等问题。以常见的学校党建网站(web1.0时代典型网络平台)为例,往往内容雷同、板式单调,特别是缺乏有意义、有意思的话题互动。同时,对web2.0时代的典型网络平台如微博和微信的运用还较少涉及,某些高校的党建网站也开通了微博,但运作理念往往还参照web1.0的大众网络平台的思路去操作,违背了价值性、互动性、趣味性等基本原则。

2.利用各种渠道,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以网络为载体,传承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创造。

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催生视野全球化、激发创新意识、加强参与协作、利于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另一方面,它也容易使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迷离、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道德与法律观念淡薄、网络依赖心理增强、思维浅薄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信息理解的多维化,他们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二是对信息理解更加主动,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对各种信息以筛选和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了。

因此,我们要从多种渠道积极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如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

3.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批判、解读、应用与创造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积极享用大众传媒,培养人们对传媒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搜集、整理、理解、过滤、批判媒体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思维水平的试金石。在web2.0时代,新型媒体便利了学生的信息沟通,但大量碎片化、肤浅的信息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造成了损害。比如注意力的分散,有的学生每隔几分钟就要刷新一下微博或人人网、检查好友是否上传了新照片等社交信息;有的读写能力退化,难以对经典书籍进行系统地深度阅读、写不出超过140字以上的文章。当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从信息稀缺时代快速过滤到注意力稀缺时代,媒体上大量无营养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毒害,特别表现为不会读长文章、不会写长文章、对知识的记忆力衰退(因为有搜索引擎),读图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损害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下去,很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在信息、知识、书籍无限丰富的时代,我们学生反而不读书、不学习,知识贫乏、成为“最愚蠢的一代”( 马克·鲍尔莱因,2011)。

因此,在web2.0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包括两部分:一是吸收有益信息的能力;二是过滤、拒绝有害信息的能力。培养第二种能力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4.提倡关爱学生,由“危机管理”转向“主动服务”

全球化的新媒体信息平台、交流平全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控制的范围。“大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在网络情境中满足求知心理需求、求客观心理需求、求新心理需求、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 根据之前对我校90后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学生通过网络的关注重点依次是生活与娱乐信息(78.33%)、学习问题(57.78%)、工作与就业问题(35.56%)、人际交往与心理问题(17.22%)。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网络主要是进行娱乐,而不是学习,这是一个社会事实。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被动应对、监管的危机管理层次。要因势利导凸显服务理念,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主动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90后的学生开始纷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面临web2.0时代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点以及网络带来的危害,在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因势利导、防微杜渐,使网络逐渐成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霍慧煜.应对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工作新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2011.3(56页)

篇(6)

中图分类号: G25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人际沟通,创造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延伸了各种人的感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训项目底层需要的是需要改变工作方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最新和最令人惊讶的以及最大的信息量,从而大大活跃在他们的思维,扩宽了视野,也使有着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哲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学生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要有一个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为有针对性地使用网络技术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网络文化现状

1高科技创造了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讲,如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反映现实世界及网络社会的所有精神产品。网络文化是特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并且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关联的一种文化。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中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

对于网络文化,我们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来理解。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等都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基础的物质环境。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

2网络文化有利有弊,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构建创造了有利条

件,它全方面综合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并促进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在内心深处把知识、能力与创新当作个人终身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同时也激励和教育大学生必须具备严于律己、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进取精神。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视野和增加了他们多

元知识的形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手段。

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引发了高校育人环境的变化,例如,西方腐朽文化借助互联网进行强势传播和扩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我们的正面教育产生动摇。各种文化垃圾的恣意传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很多人崇拜西方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

网络文化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

虽然网上有很多有关党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为只是入党积极分子下载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作用。与这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的网站相比,QQ 聊天、网络游戏、小说在线阅读、身心健康常识、生活指南、网络公开课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技巧,更受到人们的喜欢。也有许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赌博、传销等,一旦陷入这些不良网络信息中,自控力也不强的情况下,在网络上也得不到相关内容的帮助。尤其是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90 后,是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方便,自身的各种技能得到增强。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富有情感,但是他们在文明礼仪、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还相对不足,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不是不是很高。遵守公共秩序意识还比较淡薄。办事重义气,与人交往随大流,对于个人的利益比较重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考虑较少。

目前,很多学生人文知识较欠缺,实用知识至上,对知识的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良行为,例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逃课、上课或开会吃东西等,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学生很少学习,整天忙于其他事情,如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干脆虚度光阴,无所事事。

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心智。而目前人们交友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网络,他们通过网络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广泛交友。调查发现许多人存在着交往障碍,主要表现是有些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倾向,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

综上所述,各种网络问题亟待解决,所以目前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社会上的已工作人员以及在校学生都是一种帮助,尤其是对于学生,以为学生的自制力和分辨能力还比较差,很容易本不良信息误导,并且染上恶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现在的关键是努力抓好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大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网站,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主动的姿态对网民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使之成为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增大网络信息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比重,让大量具有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人们的周围,为他们创造一个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美好网络文化精神家园。

2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网风网德网络法纪教育,预防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通过开设上网指导课,树立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提升网民自我约束意识。加强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提高其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信息公德意识,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帮其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又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并熟悉网络文化特色的新型工作队伍,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有序、健康、文明发展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保障。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更新观念,及时适应角色转变,深入学习。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并积极探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学会在信息公路上与大学生打交道。

结语

在当今网络化得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中来,而网络文化的优良与否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不不仅仅是关乎到个人的问题,也关乎到国家民族的伟大和富强。因此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网络思想政治的提高,同时也为祖国的伟大富强打好根基。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9(0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2-02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数字电视以及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代表,对信息传播乃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正在确立“三观”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我国涉及新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1]。目前,我国网民已近六亿;手机网民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约为一亿。新媒体世界如此精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涉及其中,如痴如醉;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深受影响。

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2]。新媒体酷似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能释放出正能量,也能引起副反应,不断地产生着双重影响[3]。新媒体改变了高校过去那种高楼深渊的高等学府形象,网络文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大学生们为伴,随时随地提供着“地球村”丰富而精彩的各种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大学生“三观”形成受多方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新媒体世界里,新旧观念相互交替着,冲击着。网络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距离已经变得不再使人们感到遥远。在网络世界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确立。首先,因为网络最早诞生于西方,所以网络思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企图通过新媒体给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灌输其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2.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有害信息时不时地混杂于新媒体这个庞大体系之中,使得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三观”的正确树立受到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摇摆,令他们困惑。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产生分离,致使大学生思维混乱,是非辨别能力受到考验。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其“三观”有事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思想观念凸现出双重甚或多重标准,道德判断失衡,“三观”取向紊乱。他们有时可能随心所欲地从网上攫取所需信息,使所谓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利益得以膨胀。另一方面,新媒体对激励机制、社会竞争和利益驱动等一系列市场机制过度渲染,以至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日趋显露。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也可导致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道德底线蒙受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使得价值目标发生偏离。

当然,新媒体的登场更多的是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度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对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着力维护、管理、掌握和应用这如期而至的新媒体技术。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新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新媒体管理的失范,隐私的伦理问题、某些舆论的偏颇等事件频发,媒体领域正在抓紧探索和制定新媒体使用与管理规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且也往往是信息的制造者。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大学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识别能力,避免不分良莠地搜索信息等等方面,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具有其固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浩瀚的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性无法保证,道德约束形同虚设,常可导致人际间或单位、部门间的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条件,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若过度频繁,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

3.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它可能在无形中摧垮青年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一些大学生最终失去理性与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培养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江苏大学瞄准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成功地开办了“江苏大学菁英学校”,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锤炼作风品格、优化能力结构、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入手,在全校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学员,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将来能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时代精英。在举办过程中,菁英学校为学员提供必要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学制为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开课;课程内容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以及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毕业时,每位学员必需提交毕业论文1份,并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论文若干篇。平时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均合格者,即颁发江苏大学菁英学校毕业证书。目前,已有上千名优秀生受过培训,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骨干或带头人。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对策探讨

新媒体高速发展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策略、贴近大学生的平台与契机[4]。

1.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运用能力,着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校教师应提高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5]。这样,教师在大学生中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不断提高师生间的网络互动效果。教师可通过建立QQ群、博客、飞信、微博的方式及时地与大学生保持沟通,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教育方式并举,构建高校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倍投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发适用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教材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立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积极应对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直接从互联网获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教育者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此时,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角色和地位,改进教育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网络作为先进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开通“官方新浪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网络环境,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能力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潮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管,推进信息立法与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信息部门要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多地了解或掌握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大学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6]。网络传播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状况的主客观把握将可能愈来愈依赖其技术逻辑、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张力甚至悖论干预生活。因此,反思网络传播可能导致的人文困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当代传播,2006,(3):70-72.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篇(8)

全媒体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平台,不断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交往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网络这一工具和平台提升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探索。

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1994年前后,互联网正式传入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初露端倪,但学者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探索和论述却是从1997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目前,学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从技术层面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从狭义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到网络平台中,发挥其教育和德育的功能,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想比较而言,第二种观点囊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支持和目的而更加全面。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其实质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网络交流平台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网民群体中的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高校学生所占比为26.8%。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追求存在很大差距,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随之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道德滑坡事件引起的网络轰动效应及引发的网络,使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

(二)网络的全球性和虚拟性,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混淆

由于网络无国境的特点,某些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网络上推行文化霸权,企图将不实信息或他国的价值观强加于网民,从而达到他们政治垄断的目的,这种情况下不同政治的价值观冲突和摩擦不可避免。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免疫能力差,当其从一元的价值观教育进入多元的价值观并存的网络生活方式时,易被网络上意识形态渗透和控制,造成思想混淆和反叛,导致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减弱。

(三)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弱化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像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如QQ群通知、学生信息的管理、网络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网络“自由”国度里,某些大学生特立独行,不喜欢受道德、法制或规章制度约束时,道德观念危机就悄然而至。

(四)网络的依赖性和诱导性,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大学自我安排的时间较多,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又较差,不少大学生都会沉迷在网络游戏、电影、歌曲和聊天中。有研究表明,上网时间越久,孤独抑郁的情况越严重。与网络相关的心理疾病还有网络依赖症、网络强迫症。不少大学生因沉迷电脑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导致荒废学业。其实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和控制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生活动力,没有树立长远的理想抱负。若长期发展下去,网络将导致学生出现人际交往萎缩、自我分裂等严重精神疾病,最终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完全缺失。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我们关注微观现实,也需要进行整体规划,要在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网络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一)统筹规划,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协调共振,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要对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其中搭建工作平台是基础。(1)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各种优秀教育资源汇集到网络中来。要重视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作用,汇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研发资源,搭建全国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共同传播网络正能量,协作应对网络负面舆论,努力使网站联盟成为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散库、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宣传舆论的风向标。(2)打造思想舆论引导平台。“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内容建设,壮大教育系统“官方微博”联盟,推进高校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打造网上思想舆论引导集群,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和应对能力。

(二)完善机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做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体系建设。(1)建立工作动力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广、内容多、变化快,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汇聚汲取群众智慧,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强化过程设计和全程监控,促进各高校明确要求、落实任务、创新途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形成自我加压、积极推动、主动有为的动力。此外,协同相关工作部门做好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研究制定激励评价措施,调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推动力。(2)完善网上网下联动机制。要建立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网上、网下工作相结合,既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形成工作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就是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探索建立对网上成果发放薪酬、给予奖励的办法,探索建立将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情况列为师德先进、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条件的办法。通过激励评价机制的改革,使我们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重心转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形成良好工作导向和局面。

(三)建立起与当前网络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所存在的吸引力不够这个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层,在把握好正确宣传方向的基础上,对于当代高校学生在网上的接受习惯以及表达方式,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效果同时达到最大化。作为一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当前网络话语体系,一定要进行足够的熟悉,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的网络语言,一定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把握好正确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基础上,逐步把与当前网络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立起来,以这种创新途径来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积极利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极为迅猛,其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在高校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均可创造性地引入诸如博客、BBS论坛、网络聊天室、电子邮箱以及QQ聊天工具等网络技术手段。这些网络技术手段,其交互性强,而且具有平等性等特点,便于高校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教育效果,例如,QQ聊天工具作为一种即时网络通信工具,就是高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能够有效、及时表达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重要方式,就是博客这种网络技术手段。这种全新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方式,备受当前高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因此,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通各自的博客,以此来引导高校学生对当前最新、最热时政新闻进行评论以及相互探讨,最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因此,在实践当中,深入探讨和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有效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已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自由广泛等优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群体也无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舆情的冲击。

2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一)相关概念和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称:“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1〕到了汉代,“舆人”与“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舆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被解释为“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舆情的内涵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成长于互联网这一复杂多元的环境,因此网络舆情也具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1、自由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更具有自由、即时和互动的特性,网民可以自由沟通并发表言论,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发表个人见解。

2、快速性。网络信息的传播简单迅速,只要通过复制和粘贴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种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体更为快速。

3、隐匿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隐匿身份,甚至使用虚假的身份发表言论。

4、偏差性。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缺乏自我约束,网络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监督,网络热点话题常常围绕公众人物隐私、恐怖谣言、灾害谣言等展开,形成负面影响。

3 高职高专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对该群体的影响分析

(一)高职高专网络舆情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舆情具备以下特点:

1、新媒体运用的普遍性

网络的普及使得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能使用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交互。如网络聊天、交友、娱乐、购物、信息搜索等。

2、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不同得途径表现和传播。下面是常见的一些途径:

(1)主流网站

国内主流网站,包括新闻、政府、文化教育类等网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体、民生、娱乐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即时通信软件

即时通信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从最早的ICQ,到后来的MSN、UC、腾讯QQ、网易泡泡、淘宝旺旺、飞信、微信等,风靡于年轻人和学生群体。

(3)微博

微博,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微博相比博客,内容更加精简。微博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信息。

(4)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信息多样化、书写快速、发送便捷、成本低、环保等优势,同一封邮件可以选着多名接受者,采用群发的功能常常可以广泛、迅速地影响舆情的形成。

3、关注层面的广泛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类型有:博客和微博、游戏类网站、论坛等,网络上最新的热点焦点、敏感事件、网络红人等最能吸引他们。

4、有强烈的意识自我表现性

很多在生活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在网络中却表现得非常积极,可以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我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网络舆情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对高职高校学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阅读及传播方式的影响

一条微博的最大容量是140字,属于典型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

另外,通过微博粉丝的关注,微博信息的二次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这种传播方式会使网络舆情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

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面对不同的价值观,他们中有的崇尚传统文化,有的崇尚西方文化,有的哈韩哈日等等。

3、个体权利意识的影响

高职高校专院校学生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独立性更强、敢于尝试,但认知能力不足、交际面较窄,相对缺乏社会的关注度,他们更加依赖网络来表达情感、展示自我,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舆情下的应对措施和引导策略

当前环境下,对于网络舆情,与其躲避,不如积极研究,主动使用新媒体,对学生正确引导,适时疏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和策略。

(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研讨、开展经常性的网络热点事件讨论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二)加强对校园网络机制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思想水平觉悟过硬,网络管理技能较高的网络工作队伍,其成员应该包括多个层次,不但要有领导班子和网络技术人才,还要有青年教师、辅导员,还可以有学生干部,随时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技能,多层面了解学生思想,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创新教育,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创新教育,就要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寻找正确引导的途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校园官方微信、微博、贴吧,设立了二维码等,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创立校园官方网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教师也开通个人博客、QQ,用网友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构建正面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网络言论自由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论,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组织一些生动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加强自律性,让学生自觉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客观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高,开展网络舆情的学习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减少网络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这更是互联网时代赋予高职高专院校的责任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后晋・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09-03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受到追捧。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博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首先采用的。其特点是:学生通过互联网教学视频课下自学,而教师则组织课堂讨论和作业答疑。“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需要与课程的具体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班容量大,一般都是中班教学,一个教学班有80―100人的规模;学生层次多样化,专业实践性实操性突出。这样的具体条件使得思政课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困难重重。那么,“原理课”课堂究竟能不能“翻转”?如何“翻转”?这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的难题。

一、“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差异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高校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氛围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特别是后现代教学设计、“MOOC”(慕课)、“翻转课堂”等高效教学模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为学生解惑。这样的变化符合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增强,因此,学习成为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志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教学领域的“互联网+”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实现“翻转课堂”,必须具备诸多条件。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看:第一,课程一般是以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为特征的,或者具备一整套完备知识系统性。课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10个以上)、微小的(制作视频不超过10分钟,制作课件不超过10张幻灯片)彼此联系但可单独成立的知识点。第二,课程可以进行自动化、标准化的考核,课后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作业题进行检验,并由系统自动判定学习成果、生成测验成绩。“翻转课堂”的课程必须具备一套自动化程序作为后台运行的硬件基础。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看:第一,教师必须具备针对个性化问题进行临场解决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有足够的储备和了解。第二,教师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互联网多媒体使用技术,掌握一定的课件和小视频制作的能力,了解一定的互联网知识。第三,教师在课堂外可以有大量时间进行在线辅导、问答。

最后,对学生而言,所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现实实用性(解决其目前需要),或者说,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持续不断地像追剧一样追看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根据兴趣选择性地跳看知识内容。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和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效果。

但是,似乎以上条件对于高校思政课目前状况来说,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以“原理课”为对象,考察一下它是否具备以上所列条件和特征。

从第一条看,理论本身就是一系列逻辑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可以分解成为若干个知识点,具备知识性的特点。比如,哲学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批判,以科学的实践观突破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在哲学经典作家那里,已经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经过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当前“原理课”教材中的哲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中,哲学被概括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内容。这是一个由严密的概念和铁一样的逻辑构成的理论知识的科学体系,要想掌握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领会哲学思维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特性。

但是,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习哲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习哲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只掌握哲学的概念和逻辑,学会用的名词来思维和解决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第一,任何哲学本身都不光是科学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体系之上还存在其特定的价值体系;第二,哲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学会哲学的思维、批判和改造现实。如果完全照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脱离有效的课堂教学,失去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和互动,教学实效性会大打折扣。

这也关系到第二个条件的实现,因为原理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它的测验和考核就不能完全自动化,而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讨论和答辩才能完成。

教师方面而言,教师一定具备把控课堂的能力。据笔者了解,现在大多数青年教师,一般具备快速学习互联网和电脑使用技能的能力。但是,一般思政课教师很难专门去掌握视频拍摄、剪切、配音、音效、画质等的制作技巧和能力,这种制作一般有专门的团队,这一条似乎对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条件看,对于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师主观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本科的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而且还承担理论类的平台课和专业课,课时任务量极大。除此,科研压力和职称薪资待遇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无暇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客观方面,思政课教师全天候在线辅导、答疑是不现实的。

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原理课”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不会课下安排时间专门学习“原理课”。

二、“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适切性

目前,“原理课”急需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教学改革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批判思考的意识。这也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难点。

“原理课”往往给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堂,学生昏昏欲睡地听满堂”的“满堂灌”印象。现在大多数课堂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播放一些视频等影音资料,或者设计一些讨论和实践的环节,但往往只是教师讲授过程的“调剂品”,或是预设好结论的“过场性”环节。这些课堂虽然较以往的教师“灌输式”课堂多了不少新花样,但实质却仍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逻辑,得出预设的结论和目标。久而久之,被当作旁观者和听众的学生就疏离这个课堂,重回“事不关己,深深睡起”的传统“满堂灌”课堂状态中去了。

返躬自省,学生对“原理课”课堂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低,主要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他们很多人渴求知识和思想求知欲望强烈。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创新思路,改进“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学生为主导的“互动课堂”、“翻转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其中发展较快、运用较广的一种创新性教学设计,是一套完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材内外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因此,“原理课”教学改革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在打造“互动理论课堂”方面具有明显的适切性。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主体的翻转,证明了高等教育教学中教与学主体的互换。在“原理课”教学改革中,不能完全实现课堂的翻转,但是,可以实现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动性和引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互动理论课堂”能把两个主体性相结合、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翻转课堂”不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让教师的教学活动退到幕后。其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教师应该是专家型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即教能随时驾驭课堂突况,同时,也需有充分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对“互动课堂”的教师也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保证,要建立一整套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互动课堂”则在这方面要求不高,可以作为一种中间类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简化类型。

总之,要转变传统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大学生衷心喜爱、乐于接受的互动式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对思政课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不但提高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入脑率,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由课堂内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化,还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适应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感染力、说服力、实效性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原理课”课堂“翻转”的策略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过是这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使用而已。从“互动课堂”到“翻转课堂”,我们可以分几步进行策略性的设计实现。

第一阶段的“翻转”:围绕讨论题目互动,检查督促过程学习。

1.原则与形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教学突破口,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使用最先进的、最新颖的、学生经常使用并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手机微信、微博、飞信等等方法,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空间的网络伦理”、“历史的创造者和评价问题”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读”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

2.案例法: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学习和提高。老师则是一个辅助的、协调的和引导的课堂到行者。这样,案例教学法变成学生自己上网去找案例、身边发现案例、自己讲案例、自己解释案例、自己理解案例。老师成为倾听者,讨论的参与者和错误的纠正者。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的更少,而学生学得更多。”

3.讨论法:讨论内容宜少而简,突出讲课要点。大课堂组织讨论应采用适当形式,例如可分小组,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一般组织讨论应该在课程开始时组织一个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本课程的了解程度、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等。

教师每一节课的导入十分关键。要引出一个学生们都关心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入手进行深入讨论。话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困惑。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每一堂讨论课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点评,这是成功组织讨论课的关键。

第二阶段的“翻转”:开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课外通道――微博、微信、自媒体。

1.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优势,提高综合媒体的灌输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开展的教育传播。传统传媒可以组织案例讨论;广播、电视等内容可用作视频材料;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采用短小精悍、严谨准确地语言与学生沟通。

2.占领新媒体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更要引用新媒体,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堂内外与网络上下的沟通和互动。2003年,我国高校教师之中首次有人将博客应用于教学。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3.延伸教育空g,开辟远程教育新模式。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引导人。

4.直面学生思想实际,直接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用现代传媒解决学生关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群众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解决他们的思想难题。

第三阶段的“翻转”:开发课程视频课件,供学生课下学习,课堂进行问题提问和讨论。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M].徐文彬,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芭芭拉・格罗斯・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不发展报告(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上一篇: 税收筹划服务内容 下一篇: 证券市场行情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