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1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
“道德”一词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中国古代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一词并不存在。“道”与“德”连用是在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自身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接受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要求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效果,不仅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真理的力量,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和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朝着社会要求的道德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该具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即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首先,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包括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次,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心里意识,行为活动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要求具有特殊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属于难以量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工具是以教育者个人的个性品质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极其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活动,他的劳动工具和手段主要是以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情感、意志、性格、品德、能力等等。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德才兼备和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形成,它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主体,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观教育
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是都必须符合道德本身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主要有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五个环节来进行教育。第一,提高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认识主要是帮助教育者正确了解自身对社会和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关于这种道德义务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理想人格和品的内容。第二,陶冶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感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改变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第三,锻炼道德意志。是否拥有顽强的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能不能养成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只有具备顽强的道德意志才能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阻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1.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道德修养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坚持自身道德修养和实践相结合。之所以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是因为使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意志和品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在社会实践的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积极的思想争争和主观努力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是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际相符合,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2.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必要的外部因素和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最重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下逐步培养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自性,就要刻苦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职业学校以其周期短、针对性强、就业率高等特色,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农村曾红红火火了一阵。但是几年下来,前景似乎暗淡了许多,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热门专业不再吃香,生源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几近枯竭。为了摆脱困境,他们想方设法调整专业,寻找生源。为此,他们特别重视技术的传授,并竭尽全力提高文化素质,让学生有能力与普通高中在升学上有一样的力量,争取挤上大学这班车,可谓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好景如日黄花去而不返。为什么?其原因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舍己之长不用,欲以己之短来克人之长,他们的思路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无异于扬汤止沸,挖肉补疮,长此以往,必将挤入死胡同,必将对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认为职业教育应办出特色学校,办出有别于普通高中的真正职业性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工人为自身最高的要求。为此,我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的思想素质差、文化知识程度低。基于此,学校首要的是抓紧思想教育,教会他们做人。思想教育一般可从集会教育、讨论教育、课堂透渗、个别教育等几方面着手,即是“教、导、渗、研”四个字。每年对新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职生,我们分别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及时有效,不但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了极有力的帮助,大大降低了危机事件的发生。
集会教育是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具有内容普遍性、对象的群体性,有利于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学校集会教育的效果也很显著,它可端正校风,整肃校纪,纯洁思想,使广大师生步调一致。会议的类型有多种,如开学典礼、期中动员大会、期中总结大会、期末动员大会、期末总结大会、毕业典礼;有每月一次的月总结大会,有专项会如奖惩大会,奖以激人、惩以警人;有安全教育大会,抓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会,提高守纪意识,好好做人。此外,年级组有集会,班级有班队会。集会对学生群体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集会虽占用了一部分时间,但是有针对性、有周密计划、有认真准备的集会其时间与效益也是同步的,集会教育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个方法是开展讨论,正确引导。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也逐渐成熟,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对这样一个群体,采用讨论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对人生观教育可进行“该做怎样的人”的讨论;对学生早恋现象可进行“爱情与事业”的讨论;对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现象,如腐败问题等,让他们进行讨论,开展争辩。由于学生热情高,接触面窄等,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有了正确引导,辩论将会越变越明,就会像过滤网,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在这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思维活跃,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求已经不在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了。希望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理论联系实际,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
一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就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的教学观,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从升学教育的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这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 平等对待学生,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反对教师的偏爱,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同学们能互相帮助,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封闭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学生的视野被禁锢在教材和课堂的范围内,思考和回答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逻辑轨道,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甚至在升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以课本为基础,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理论联系实际,变空洞说教为生动、实在的心灵交融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遇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自我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即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不压制、不讽刺,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改变其错误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四 讲解热点问题,扩展教材信息,开拓学生视野
1.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然而部分中职生对职校抱有成见,厌学情绪严重。主要表现为学习懒散,上课讲话、玩手机,不做作业,对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
2.纪律松散放任
部分中职生无视校纪校规,我行我素,纪律松散,自律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抽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敲诈等。
3.生活趋乐避苦
中职生大多缺乏忧患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主要表现为不爱劳动,贪图享乐,生活浪费,互相攀比,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难以经受挫折与困难的考验。
4.性格自卑任性
中职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因而自卑心理严重。加之中职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过度呵护,因而滋生“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集体意识淡薄,做事任性自私,不计后果;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对社会不负责任,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自我个性表现为张扬、易怒、多虑、嫉妒。
二、新形势下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尝试
根据当代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育者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打破以往僵硬的教育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领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发挥教育者道德表率作用
教师是育人之本。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要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理念、行为习惯、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自律宽容友善可信的人格魅力,做到知行统一,以身作则,从而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和适当的威信。
要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教师要有真挚的爱心、持久的耐心、强烈的事业心一只有做到“三心合一”,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会努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与学生产生共鸣,并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将无私与大爱献给教育事业。因此要保证德育工作的持久开展,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政策上保障教师的工作热情。
2.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材上可以打破课本教学的局限性,不断调整其内容,适当引入符合当前国情与现状,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后阅读素材。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与德育老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让受教育者有参与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促进其道德完善一同时,可以间歇性地通过课堂讨论、学习竞赛、榜样示范、情感交流等灵活多样的互动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剖析自己,认识自己思想行为的错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践教学环节,并设置一定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
3.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面对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中职生,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及班主任,应该采取接纳性强且有关怀意义,能架构师生心灵的教育方式――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的基础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中扮演着类似父母的角色,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情感上的各种需求,使他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同情、关爱、宽容、体谅等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律、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友善、正直、积极、乐观的良好品质,从而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2)爱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尊重、宽容、鼓励与期望。
理解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前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锁并不在于工具要多好多么强硬,也不在于力气要多大,而在于是否了解锁芯,是否方法对路一教师教育学生如同开锁,如果老是采用强硬的手段,是撬不开学生心扉的。即便学生勉强接受,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应该采用温和的方法,用关爱这把细腻的钥匙去打启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以及学习生活状况和家庭环境。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幼稚、鲁莽、冲动与任性,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心平气和地对犯错误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尊重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基础。中职生是富有思想与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差异,尊重学生健康的思想与情感,肯定学生的价值,强调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做到不苛求,不抱怨,并始终对他们充满期待。如对于犯错误学生的批评教育,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训斥、指责或告状,更不应该不顾及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像记账似的把学生以前所犯的错误重新抖出来,用讽刺和挖苦方法来伤学生的心,这样势必给学生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的产生。因此,对于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教师应该采取温和的教育方式,耐心与学生沟通,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教育目的。
宽容学生,是教师教育的法宝。宽容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宽人之短,容人之过。“世界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将友爱、体贴、理解和气度凝缩于一点,去接纳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学生,从而让学生获得自我反省的机会,避免了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产生。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和信任,具体表现为: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行为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一相信教师只要宽容学生的过失,呵护学生的自尊,一定会使那颗迷失的心重新定格与闪光。
鼓励与期望学生,是教师教育的艺术。俗话说“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课堂上,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极平常的话语都在向学生传达着“你很棒”,“你很优秀”的信息,这些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期望,并逐渐变得更加自信、自爱和自强。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教师对学生应抱有热切的希望,用心观察和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及时向他传递积极的期望。那种动辄就给学生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或对学生产生失望情绪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关键是教师你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护、期望、珍惜这些孩子。正如爱迪生的母亲,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学校认为“智力低下”被开除而深深埋怨他,相反她却鼓励爱迪生“你肯定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正是得到了母亲的鼓励与亲自教导,爱迪生学到了比一般孩子在学校里多得多的知识一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多给予学生以鼓励与期望,学生就会奋发向上,改变自我的。
4.班主任是搞好班级工作和德育教育的前提保证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以“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敬业奉献”的良好形象在学生心中定格,为学生接纳与推崇,班主任的影响力才能得到体现。同时,班主任还要有“聚沙成塔”的精神,通过情感教育在师生间搭起信任的桥梁,将性格不同,兴趣各异的学生拢到一块,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此外,在学生管理中,班主任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多重角色,从而提高班主任信服力。
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近年来,在全国教育改革浪潮中,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渐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经过数年积累和努力,素质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目标和途径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由于对这些问题有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区。本文针对目前萌发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拟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及应对途径导向进行探讨。
1 素质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思考
1.1 素质教育的另一误区:重个人轻社会
在目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无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开始尊重个人特性,努力培养学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未来竞争的心理素质。但遗憾的是,素质教育本来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拨,却矫枉过正,走入另一误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萌现出了一种完全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浏览一下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大部分自觉不自觉地以个体培养为第一,或曰将其根本任务定位在个人本位上,以人自身要素来作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重个人的教育倾向重在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认为只要能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控制不良情绪,以及发展个人能力,就以为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
总所周知,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两种功能,这就导致教育必须既对社会负责,也必须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负责任,虽然我们说,人的个性发展对社会的多样化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发展有着自身复杂性,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累加,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划等号。纵观整个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会出现统一的教育模式,学生面临的是统一的目标、大纲和考核,这导致学生不能促进自身个体发展,独立性较差,压抑个性和创新力,最终失却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有关社会化功能偏重带来的问题,目前在教育界认识得较为清醒,并在实践中有所规避。反过来,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目标的重心会落在专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异性的方面,从现实教学实践来看,当过分偏重个人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化功能的调适和制约,使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会自由泛滥,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个人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道德水平的下降、团队合作意识的缺乏都是个人为本绝对化带来的负面现象。
1.2 科学定位素质教育:融合“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探究素质教育人本主义的极端化倾向的出现的原因,无非是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有所偏差。为此,对素质教育性质和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解决素质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前提。
个人本位如何和社会本位整合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它们两者谁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为之苦恼的问题。 目前,针对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不同教育目标,实施这样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一种立足于个人,以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强调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立足于社会,以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目的,强调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前者的极端可能导致个人至上主义,这在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较典型,后者的极端可能导致民族中心主义,这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等比较突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强调社会本位,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曾经有过重大贡献,但过分偏重社会本位,强调国家利益和整体价值的绝对化,忽略了个人独立和自由,也忽略个人合理的利益和价值,阻碍个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戕害,在此方面,我国走过一段曲折的弯路,有过沉重教训,当引以为戒。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结合市场需要,要对自我利益进行自我设计和选择,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势必被凸显出来。但即便这样,舒展学生个性也要注意现实条件,一旦社会发展的平衡被打破,作为整体中的个人必然失去保障。 为此,在以个人为重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本位,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才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
至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可做下述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开放式教育,应该将“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发展”目的精髓有机整合,以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2 素质教育培养途径导向分析
在明确以上问题后,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那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甚恰当的,素质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这就是要大胆培养“两种人”, 所谓“两种人”,简略地讲,是普通劳动者与学术尖子,①是两种不同层次人才的简称,这两种不同层次其实涵盖许多连续层次,在这里,只是将它极端化了。为此,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有了两种方向,一是要沉下去,培养返归世俗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为社会提供广大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公民,一是升起来,“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为社会为人类造就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学术思想巨人。”②如何培养“两种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协调发展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
对所有人基础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把时间、精力和资金用于基础教育,可能是对人民对国家的未来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投资”。对于任何人无论是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出发点。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它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基本要素,是人类要满足基本生存,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也是追求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并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在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一般指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对其人格灵魂的塑造,这包括培养他们健康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其责任心、宽容心和自由心,以及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显然, 在这样一个学习知识的同时发挥自我潜力的阶段, 必须构建真正现代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使之高效达成目标。其次,在基础素质完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兼顾专业素质的培养,所谓专业素质是知对专业各方面的把握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可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及能力,专业的特殊素质因不同职业不同行业而异。它和基本素质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专业素质只要在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良好施展。
2.2 宏观上:做好教育结构调整,重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素质教育在宏观上必须体现在教育结构的调整上,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其次才是学校行为。”③在此方面,德国教育结构的合理设置,给了我们有益启发。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公认的成功典范,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普通职员和熟练劳动者。德国的小学阶段是统一的普通教育,但在中学阶段会有明显分野,根据未来培养目标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中学,一类是侧重职业素质培养,毕业后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是熟练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来源,另一类和大学相联系,毕业后直升大学,以期实现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如此分层分流教育保证了德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
结合我国实际,基础教育应首先得到很好保证,不少教育家呼吁: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比较高,对未来的影响和发展比较大,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对任何学龄儿童而言,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能获取必要知识和能力,并能毫无阻碍地参与一切教育和社会活动。再者,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应加大力度。我国的职业学校太少,普通中学偏多。这就造成众多学生将升大学视为唯一途径,而大学扩招,质量下降,也影响学术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所需要的大量安心本职的熟练劳动者也极度缺少。为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强学术质量的提高,对素质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微观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
无疑,对所有人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在前述中已经明确。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应有所差异。我们培养广大普通合格公民时,应把重点放在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方面。而对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落在提高学术水平和创造人类知识文化,这需要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大力改革。
在具体的实践中,课堂上的非素质或反素质教育成分的存在却给素质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名义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执行的却是非素质或者反素质之为,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例如,目前学校将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颇得社会各界认同。然而在后来,却遗憾地走进误区,声称为了保证素质教育效果,对上述课程推出考核制度,给学生带来新的枷锁,我们的学生在此情形下,失却了心灵的真正自由,找不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意义,其任何学习和活动指向功利主义和经济目的,势必素质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追求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途径上应超越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在宏观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从微观上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对不同人才的不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注释
二、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育除了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不可忽视。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以其对认知学习的动力、定向作用以及维持和补给作用始终制约着认知过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若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抓手,将成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成长与提高。首先,将非智力因素成功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会受到尊重,会尝试、大胆地去独立思考。大学生的这种渐觉醒的独立意识会被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差异很小,智商特高与智商特低的人极其少数,中等智商的人占约94%。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而且要努力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改造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其次,非智力因素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获得完全并和谐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别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地位的心理品质均由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组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包含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五个阶段,认识阶段属智力范畴,其余四个阶段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三、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导入途径
1.抓住导入的有效时机
新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让新生找不着目标,容易迷失方向。从历届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看,那些学习主动性差、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现象较严重、参与课外活动、创新科研的主动性不强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均不佳,如不重视这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久而久之他们自我控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渐减弱,沉迷于各种不良爱好,失去学习动力,大学四年毫无所获,远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新生入学时期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节点,也是良好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最佳时期。要及时引导学生,激发其正确的社会性需要和高尚的远景性动机,培养其对学校、对专业的兴趣,拓展知识基础。
2.选好导入内容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则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健康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二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动机。动机作为内驱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探索美好人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付出多倍努力,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三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古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运气,99%的汗水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的意志。一些著名学者、科学家的成功除了超常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坚强的意志与火般的热情。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致悼词时高度评价其道德品质比她单纯的才智还要可贵,意指一个人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能否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很大部分依赖于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助相关材料,如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等,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意志,应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素质拓展、军事训练及竞技体育也是磨练、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不错方法。四是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一个人在大学时代拥有的广泛兴趣、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工作以后灵感突破的可能性大。激发和培养多方面兴趣须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老师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上下功夫,如合理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其获取知识的速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兴趣。五是培养良好性格,适应社会发展。性格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成才影响较大,良好性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大学生既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有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要通过教学分组学习和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钻研精神。让不同性格、爱好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自兴趣领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并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训练,引导学生调节情绪。
3.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创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体精神和校园意志的物化形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和巨大激励作用。辅导员可组织专题讲座、集体讨论、辩论和校内外实践等形式,开展体、音、美、诗歌、舞蹈等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活动,注重大学生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班集体建设塑造良好班风、学风,特别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我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性格特征、团体精神、合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只能在学习氛围浓厚、科研意识强烈、治学态度严谨的集体环境中培育。应重视大学生在学习群体之外的生活群体和同辈群体,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不同角色意识,学会合作、分享、包容,逐步树立起诚实、自尊、自信、责任、自律等优秀品质。
4.搭建非智力因素导入链条
辅导员在与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利用教师的魅力育人,充分发挥班委作用,形成辅导员—教师—班委导入队伍。尤其重视教师导入口,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适时改变教学模式,采取专题讲座、讨论、辩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主导者,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尤其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深刻,辅导员要经常听课,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名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用心、用情挖掘学科知识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就能把教学内容以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达到传授效果,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使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统一。
5.通过思政教育管理者的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导入有着较明显的优势。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个体了解较全面深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导者,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常深入班级,贴近学生,和同学交朋友,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支持、积极地引导和保护,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将学生个体与群体所缺乏的某项非智力因素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直接深入寝室、课堂等途径进行针对性地及时导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成为学生偶像导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望,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其本身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意志力等)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特质会影响教育情绪和教育效果,学生往往因喜欢他而喜欢他的教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完善,用自己远大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优良的性格激发、诱导、唤起、激励、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由于高考的失利和未来就业竞争的激烈,部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心理压力较大,“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懂得如何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角色的转换奠定基础。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基础课”能不仅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更注重知行合一,注重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展示个人才华和锻炼自己,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技能型人才,但不少企业也反映,高职学生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就业质量不太高,学生的能力往往与企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有差距。许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并不仅仅看专业技能有多高,更注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基础课”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他们的自我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变迁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没有突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是高校统编教材,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但却不能较好地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特殊性,没有完全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且公共课学时较少,如果按统编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脱离高职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反感,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
2.在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使得部分学校只是关注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政课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使“基础课”教学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思政课教师的教改积极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脱离社会实际,“唱高调”“满堂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应付,无法实现知行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没有真正提高,更谈不上职业素质的培养。
3.在考核上还有明显的应试特点,实践能力的考核流于空谈。在许多高职院校,“基础课”都设有相应的实践课时和内容,但由于人力和经费有限,实践内容的落实和考核费时费力,于是“基础课”通过期末统考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理论内容占大部分,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学生的一些观后感、调查报告等文字形式考核,这种情况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立足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1.对教材二次加工,在教学内容上重新整合,为“基础课”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少而精、管用、够用”的原则,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基础课”教学必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突破教材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述,注意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经过整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就业岗位方向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使“基础课”始终立足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的责任是为我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产业工人,重点是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技术操作水平是必然的,然而,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常碰到尴尬的情景,一些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存在差距,因此,也就淘汰掉了高职学生。这对高职院校敲响了警钟。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校往往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叛逆心理强、散漫难管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只重能力不重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材往往只局限于几本政治课程。这几本政治课程存在诸多政治术语、概念,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教条化,没有实际意义,更缺少指导意义,没有贴近学生的大学生活,一味“放空话”,学生便在心理上形成抵触,不愿对这些生硬的政治内容进行过多的了解,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政治是“高高在上”的政客谈论的虚假东西,因此学习的时候也就囫囵吞枣,草草了事。这样政治纲领性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育手段存在问题
当前的中国是开放包容的中国,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思潮席卷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厌倦,他们更乐意接受新鲜刺激、多姿多彩的内容。学生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开放性,追求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感官性强的教学方式,而现在的高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中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设备也以黑板为主,多媒体设施配套不完整。由于思想道德本身过于高境界,学生已经丧失学习兴趣了,如果教学手段再刻板枯燥,那就真的没有实际意义了。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智慧动物,而思想道德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优秀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以及行为的表现具有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反之,低俗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以及行为的表现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虽然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譬如理发师、糕点师、计算机人才、挖掘机工程师等,社会及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技术的要求也确实比一般本科毕业生要高很多,但是,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日后同事之间相处、与部门及领导沟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实也在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格以及思想修养的重大责任。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沟通方式、为人处世、看待人生的态度等等,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人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多给学生一些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能够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以一种全面的健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事物以及人生方向,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
当前的高职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除了应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进行教育之外,其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应当随着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教材能够适应世界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深入理解并研究马列主义等基本思想理论的立场、观点,理解研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观、人生价值观等,并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新理论、新成果,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对高职学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及时回答,对他们不懂的思想道德问题、认知问题、人生价值观问题积极解惑,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情况,将这些“束之高阁”的思想问题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在对教材有深刻正确认知并保持原有教材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备课时应积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予以标注,并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予以调整,结合新时代思想道德的发展慎重进行添加修改,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教材要点、难点,更好地了解教材。教师可以创造幽默的教学氛围,力求通过浅显易懂的词汇将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传达给学生。就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而言,第三章中的第三节、第七章第二节以及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相关的一些课程中已经出现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备课的时候就应视具体教学情况而定,适当调整,合理安排相关内容,可以把更多的教学精力及时间放在其他知识点的讲解上或者是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上。通过这样适当的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更加明朗化、系统化,更加符合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其实,不止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在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讲技术就只讲技术,讲理论就只讲理论,课程教材即使在当前环境下也不能进行改革。那么,教师也应该在这些专业性的课程之中适当涉及思想道德问题,使学生在严密的专业课程学习之中体会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熏陶。
(三)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首先,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传统的教学角色,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沟通相对较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些教学中来。他们想针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老师的问题提出疑问。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问答机会之外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走入学生中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行分组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协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思维较为狭隘,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弥补学生个人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推动作用的,学生不至于对教师的说教产生厌烦,反而会爱听、爱学。
其次,教学设备的改良。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职学校应当考虑将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课堂。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课程中比较枯燥的知识用视音频、图片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程中的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一些涉及思想道德的人和事便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并积极进行网络思想道德评比,提高网络思想道德修养。
(四)创新道德考核制度
当前中国教育制度的大环境决定了成绩是对学生进行衡量的标准。但是,学校及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是否优秀仅凭一张试卷是决定不了的,应当将综合素质包括在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经常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试卷成绩异常优秀,性格却往往过于内敛,有时只顾学习,对其他同学主动咨询的学习问题漠不关心。日常生活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强。而有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对同学、老师都很热情,乐于助人。这样如果以试卷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对于学生性格、思想道德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校、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对考核制度进行调整创新,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对于思想道德素质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惩处,并加强教育,从而规范学生行为,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创新道德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立新.试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校教育,2011(27).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2015年旅游产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4.88%。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2015年全年我国接待内外旅游人数高达41亿人次,全年总旅游收入高达4.13万亿元。自1993年至1998年全国旅游行业就业人从90.73万人涨至196.16万人。
至2015年,旅游业带动直接、间接就业人数高达达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旅游业火爆,与民众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向往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旅游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完成了由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转变。因此,导致了旅游价格高,在形形的旅游套餐中,除了带领顾客到各处景点进行观光旅游,还添加了让游客在当地购物,这种营销手段成为某些商家的伎俩。商家称不买东西,游客出的钱根本不够路费。导游甚至对游客进行人身攻击,出口成脏,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导游态度恶劣。
(二)导游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与匮乏
1、三年学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淡化
导游专业一般存在在高等职业院校或三本院校,年制为三年。相对正规本科,对学业要求相对较松,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三年的时间,除了对自己专业知识出初步了解,必修学科还有英语和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三门必修中,对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最为肤浅。因为是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实践,三年的时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的不充裕和重视的淡化使得学生道德修养下滑。
2、部分导游对导游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对自身要求过低
导游中除了有专业出身导游专业的从业人员,还存在通过考导游资格证取得导游资格的从业人员。这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且年龄偏大,社会经验丰富,存在淡化、漠视行业规范,按照自己的规定办事的倾向,他们对自身道德素质要求更低。
二、导游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导游素质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导游作为社会一员,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的组成部分,影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近几年,旅游行业异常火爆,导游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一个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导游能为游客提供优质、友好的服务,在友好的气氛中完成服务活动。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强调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或集团内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基础,促使导游在规范自身职业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导游素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方面的作用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使思想政治课程对导游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的培养方面起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自身素质方面的作用。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导游行业中导游素质有待提高中,应该具体做到:导游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更加爱岗敬业,与游客和谐、友好相处、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在工作善于与人合作、直面挫折,勤劳勇敢上进等等。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