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09:54: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食品业安全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职工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改革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随着管理机制和所有机制的变化,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食堂经营者过于追逐经济利益
目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大都承包或半承包给餐饮服务公司和私人个体,尤其在今天国家政策反腐力度的加大,单位职工食堂又成为单位职工解决吃饭问题的好去处,开办职工食堂的现象渐渐多了起来。这样一来,在食堂经营过程中,经营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尽可能地争取更大利益,导致管理混乱,卫生堪忧。由于监管困难,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食堂承包人只追求眼前利益,极少更新、添置设备,难保卫生条件的改善。设备坏了也尽可能凑合,使设备带病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在自己采购的范围内,也往往采购一些价钱便宜、质量低劣的食材,这样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产生。
(二)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单位领导对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理念落后,又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节的引导,相关制度的落实就流于形式,出现棚架现象,管理松懈。再者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在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垃圾排放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管。这种投资经营与监管的分离,无疑使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难度系数增大,这未免增加了食堂食品安全的隐患。
(三)食堂经营者为降低经营风险而更改功能区
食堂经营者为了降低食堂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把食堂独立分区、健全的功能区又转包给其他经营者,收取租金,更有甚者又将食堂进行转包,这与职工食堂为职工服务的目的背道而驰,对管理员来说增加了管理难度,很多必需的操作流程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无疑增加了食堂食品安全的隐患。
(四)未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
职工食堂是大量人群集体用餐的地方,原料品种多、即食性强、工艺流程复杂、烹饪方法多样、可控性不强等特点,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就更加复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涉及人数多、发病快、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因缺乏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事发之后就出现手忙脚乱,仓促应对,影响处置的效果。最不可容忍的是有些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之后,对发生的原因及教训不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与健康长寿,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上述食品安全隐患因子的分析,绝非空穴来风。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累计的隐患因素也不可忽视。做好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办好伙食的问题,还是一个影响单位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是一件敏感而又重要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并且认真对待,把做好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当成是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以高度责任心来做好这项工作。
三、做好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职工食堂公益性的原则,努力构建让职工信任的食堂和生活环境
无论职工食堂以何种方式承包或半承包等托管的模式给了个体还是餐饮服务公司,职工食堂的公益性原则不可动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更好地为职工服务,提高该服务窗口的效率和水平,并由此让经营服务的主体享有与此原则相适应的合理的投资效益。否则此改革就是不成功的。对双方或一方不利及不公平的合同也都不能算作成功的改革,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所做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作为单位职工食堂,是后勤服务的主体之一,发挥谁主管、谁负责的行政主管,坚持原则,从制度层面上选择有水平、专业化、连锁式、有实力、有爱心的餐饮集团来经营食堂,以享用国家给予单位职工食堂的优惠政策既公益性来破解社会资本逐利的难题。同时还要加强对食堂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品德的修养,贯彻《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职业道德和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具体务实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食堂事小却关乎全局。每个单位都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单位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食堂管理者及管理员要认识到食堂管理的重要性,预防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单位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由单位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食品安全监管会,和食堂承包者的负责人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次将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划分到每一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头上,明确从第一责任人到具体操作人员的自身职责,做到责任到人;最后单位应该和当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签订《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监管职责、责任追究处理办法等,从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
(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单位要建立餐饮经营准入制度,对餐饮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能力、信誉及道德素质、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择优选定,坚决杜绝有其他不正之风发生。将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内容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合同中,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办法,严把卫生准入关。其次在食材的采购方面,实施集中采购制度,对于主要的食材米、面、油、肉、冷冻食品等应有单位职工食堂监管部门进行采购;对此采购人员要积极寻求食材采购的新市场和不同的采购渠道,坚持保质保量、货比三家,选择物美价廉、资质不错的供货商合作,降低食品隐患的概率。最好推广从田间到餐桌的直接对接,从源头上对食品的安全质量进行管控。
建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需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消费者等的密切配合,尤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自律。为提高全体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分为样本,制定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预案,针对性的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从选聘、准入、采购、验收、加工、贮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所有部门有制度、所有的工序有规范、所有的岗位有规定。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食堂的食品安全与职工的健康安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单位的发展与稳定。虽然当前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已不断完善,我们也不能就此放松管理,要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到机关事业单位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开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为新疆农科院后勤服务中心)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食品安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已经是监督管理员必须解决的问题。1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1.1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多头管理关于食品安全的管理问题,我国实行多部门分段管理,存在管理机构众多、管理混乱的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成立起专门的、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管理餐饮业食品安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监管食品安全,每一个部门管理相应的环节。另外,我国专门设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来辅助其他部门实行监督管理。从我国当前设置的监管部门结构来分析,多头监管的模式非常容易出现管理重复的现象,而且不同的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可能会引发执法混乱。对大部分的监管部门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一直以责任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为指导,也就是说如果食品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多个部门就会争相抢夺利益,反之,如果食品监管不力,出现了安全事故,监管部门就会互相推诿,都极力撇清自己的责任。
1.2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落后且不全面我国当前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我国现行的餐饮业食品标准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差。在这些繁杂的标准体系面前,小餐饮业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就会出现监督食品安全的人员越多,监管效果越是不明显的现象;第二,我国的现行标准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先进标准中的采标率仅为23%,与国际采标率相差了20%,并且我国的餐饮业出现时间还很短,所以国际采标率只能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三,由于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不同标准之间难以统一。餐饮业食品标准可以被划分为四个级别,不同监管部门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来执行,每一个监管部门所参考的标准不一样,并且他们只认可自己采用的标准,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1.3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检验条件并没有达到较高水平,所以我国只能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检测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餐饮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卫生监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形式、程序以及时间,所以它们会在定期检查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检查之后就立刻回到老样子,导致定期检查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上监管人员的人数限制,定期抽查的频率很低,这也难以保证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监管部门很难对一些小型餐饮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检验检测手段,所以很难真正达到相应的卫生安全标准。所以,国家一定要保证检验检测过程中的充足资金,加强定期检查的力度,提高不定期抽查的频率,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相对健全的检验检测体系。2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2.1明确划分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尽管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来负责,可是却并没有明确规定出每一个监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导致不同的监管部门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执法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政府监管部门职能的发挥。要建立起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制,同时要有与之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部门明确各自的权力与职责,不同部门之间各自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提高监管效率,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不同部门之间还要协调合作,这样才能有利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健全餐饮业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第一,当前从事餐饮业的人员素质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要对其培训一些检测食品安全的简便技术。第二,由于餐饮业的食品消费具有即时性的特征,所以很难在产品的最后阶段进行检验,如果餐饮企业的条件允许,可以安装一些监控装备,有利于监管部门全程监控餐饮企业制作食品的过程,从而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餐饮企业大规模安装监控装备,建立起餐饮业监控网络体系,推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为检测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检测技术,不同监管部门要及时沟通、共享的信息,拥有先进检测技术的地区要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检测技术,最终建立起完善的餐饮业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2.5建立餐饮业食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第一,要想建立起餐饮业食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一定要重视培训监管人员,同时还要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每隔一定周期就要对卫生监督员实行考核,以便促进卫生监督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另外,卫生监督人员在参与卫生评审工作之前,首先要确保该人员顺利通过了考核,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则没有参与评审的资格。为了便于卫生监督员更好地理解培训内容,可以采用直观的培训方法,只有选择恰当的培方法,才能提高培训效果。第二,工商行政部门要认真审核新办证的单位,只有确定新办证单位达到国家各项要求之后才能发放许可证。卫生监督部门不能只重视日常卫生监督,也不能只关注预防性监督,一定要同时注重这两方面的监督。第三,要及时总结卫生整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提高管理过程中的法制化程度,建立起完善的执法监督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餐饮企业食品生产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提高卫生监督的实际效果。3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的事件频频出现,但也暴露了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通过明确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进行解决。
2方法
2.1成立科室临床药品安全管理小组
护士长担任管理小组组长,临床药师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科室护理骨干担任。管理小组职责:制订临床药品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日常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用药安全知识的培训,根据病区药品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督导等。
2.2分析临床用药护理缺陷
对近3年我科发生的临床用药护理缺陷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以小组座谈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图分析法,查找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在护理部与临床药师指导下,结合药品管理相关规定、制度等,归纳总结整改措施。
2.3管理步骤
2.3.1全员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药品知识及风险意识安全用药的前提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水平。临床用药种类的增加与新药的快速研发,使护理人员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必须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我科采用了强化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每年3月新护士入科,就将此月定为药品知识专项培训月,对各层次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药品知识培训;同时,我科每月至少进行1次医护药品知识小讲座,培训师资以临床药师为主。另外,制作护理用药安全手册,明确质量控制标准,将药品知识作为新护士入职前考核及注册护士季度考核的重点内容。此外,制作了专科药品说明书收集册,将我科常用的药品说明书进行分类收集并装订成册,每半年进行增补或替换,确保全员熟悉各类药品的使用、标志及相关规定,减少用药管理的盲目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2.3.2病区药品分类管理
(1)急救药品管理:设置药品品种目录、基数,定点放置,专人管理,每日交接,每周检查、清理,及时更换近效期、破损或标签不清的药品。
(2)毒麻药品、二类管理:毒麻药品根据专科特点及临床实际需要报备种类及基数,建立病区毒麻药品目录基数及使用登记本;统一采用保险柜贮藏,专柜双人双锁管理,柜外贴专用标志;使用登记详细、及时、准确。二类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制定严格的交接制度,药柜钥匙随身携带,班班交接,确保账物相符,药品完好、标志清楚、在有效期内。
(3)高危药品管理:美国药物安全使用协会(InstituteforSafeMedicationPractices,ISMP)1995-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致死性或造成患者严重伤害的用药错误案例仅涉及少数较特殊的药物,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品(High-alertmedication),它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性药品等。我科对此设置专用药柜或专区贮藏,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药柜外贴专用标志。护理人员执行高危药品医嘱时,需在医嘱本及执行单上注明“高危”,使用粉红色治疗卡,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字;执行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药品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即暂停使用药品并报告医师,及时进行上报。
(4)一般药品管理:严格药品种类及基数管理,病区治疗护士每日检查并登记,质控小组每周检查1次并签字确认,做到数目、种类相符,确保无混放、过期、变质、破损、污染。
2.3.3规范各类药品标志药品标志包括分类标志、警示标志和识别标志等。分类标志包括急救药品标志统一用“绿底白字”,毒麻精药品用“黑底白字”,高危药品用“红底白字”等。警示标志包括高危药品、腐蚀性的化疗药等在使用过程中输液袋需加盖“警示章”,执行医嘱时使用粉红色的治疗卡。识别标志主要是针对近效期或需要特殊贮藏的药物,如近效期3个月内和3~6个月内的药物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标志卡;需要避光贮藏或低温贮藏的药物作特殊标记等。
2.3.4建立药品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以护士长为指导、药品安全管理小组专人负责、全员参与质控的三级管理体系。按照我院护理部与药剂科共同制定的《病区药品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由小组成员定期对病区药品进行检查清点,确保标签醒目、基数相符、摆放整齐、无混放、无过期、无变质等,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常用药品检查登记本上。注射药品每天检查清点,口服药品每周检查清点。管理小组成员每周检查1次,组长及副组长每月检查1次。
2.4检查与反馈
根据我院护理部与药剂科共同制定的《病区药品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各病区药品数量、质量、有效期、贮藏情况等进行检查督导;同时,科室药品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药品质量检查。本文统计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实施药品安全管理前)和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实施药品安全管理后)药品管理缺陷事件(药品混放、基数不符、放置不规范、标志不清、药物过期)的发生率。同时,对相同的护理人员在实施药品安全管理前后进行了药品相关知识的理论考试。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实施病区药品安全管理可提高药品管理质量
实施药品安全管理后,我科成立了药品安全管理小组,制定了病区药品管理规范,药品分类管理标志醒目,每日治疗方案由护士负责整理,管理小组成员每周进行督导,管理小组组长及副组长每月检查1次,护理部每季度检查1次,使药品管理质量明显提升。全年护理部、临床药师、护士长检查4个病区共64次。表1结果显示,实施药品安全管理降低了药品管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与实施药品安全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3.2实施病区药品安全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品相关知识水平
药学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是解决用药差错事件的重点。同样,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水平是安全用药的保障。采用强化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对新进护士设立药学知识必修课程和考核指标、制作护理用药安全手册和药品说明书收集册等措施,确保了护理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及更新。表2结果显示,实施药品安全管理后,护理人员考试成绩明显提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药品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品专业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17-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这就使得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餐饮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得以快速发展。餐饮业规模庞大,消费人数众多,又是食品产业链条的终端,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变得庞大而复杂,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做到实时、精确的对大型餐饮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信息时代赋予了信息管理系统新的含义,随着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传统餐饮业要想做强做大,必然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流程化,进而为连锁集团化铺平道路。餐饮企业的管理目的是成本控制、运营控制,其最终结果表现为效率和效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管理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特性恰恰是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特点。目前也有许多企业运用信息化对日常经营进行管理。
餐饮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前台管理:点菜收银,接待预定,补打账单,吧厨出品,交接班,财务上缴,暂时离开;团队接洽:团队预定,团队接待,团队查询;基础数据:酒菜设置,特价促销,酒菜折扣,酒菜组成,房台设置,消费方式,员工资料,其他资料;辅助管理:会员资料,会员消费,挂账管理,挂账交款,账务处理,冲账;库存管理:单据管理,往来单位,库存账务,库存盘点,库存期初数据录入,当前库存,供应商供货明细,商品进货统计;查询分析:账单查询,点单查询,交接班记录,财务上缴记录,点单分析,销售分析,员工业绩;报表:营业明细表,月营业报表,年营业报表,酒菜销售明细表,酒菜销售汇总表,酒菜预定统计表,酒菜月销售统计表,酒菜年销售统计表,宾客消费统计;系统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初始化,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操作员管理,更改密码,权限管理,重新登录。由上面可以看出,单纯的把餐饮信息化就理解为用电脑收银,或是电脑点菜,是不能概括信息化的全部功能的,而众多信息化的功能是要根据企业的逐步规划发展,逐步演变而来。
虽然近些年餐饮业的信息化管理得以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基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重大公共问题。2010年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就发生了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10年,调查发现很多餐厅使用地沟油,媒体称内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高达200万至300万吨。2010年4月7日,江苏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被发现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了石灰粉,含量竟达30%。卫生部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2010年8月26日。江苏苏州抽查爆出问题银鱼,含孔雀石绿和甲醛。2010年12月16日,沈阳晚报对华润万家超市三经街店出售的散装脐橙涉嫌含有苏丹红进行了报道。2011年3月15号,内地媒体曝光瘦肉精猪肉。3月18号,重庆媒体报导,有商家往牛血中添加福尔马林,让血旺的卖相更好,这样的血旺日产达到4000斤。4月12号,上海多家超市被曝多年来销售染色馒头.随后浙江温州和广东广州也相继发现生产或者销售染色馒头。4月15号,多地曝出牛肉膏事件,可将猪肉变成价格相对高出很多的牛肉。之后,广东佛山又爆出有商家在猪肉中添加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涉案假牛肉数量超过了1.省略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常说的B/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B/S结构模式是利用Web服务器和ASP(ActiveServerPages即动态服务器网页)作为数据库操作的中间层,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数据库结构与Web技术密切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三层Web结构的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B/S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在前端采用IE浏览器将用户提交的操作信息向Web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Web服务器通过ASP和一些中间组件访问后台数据库,并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前端浏览器。开发基于B/S模式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及优势:1、B/S是一种瘦客户机模式,客户端软件仅需安装浏览器。应用界面单一,客户端硬件配置要求较低,可由相对低廉的PC机替代。2、易于管理和维护。因客户端浏览器界面风格单一,利于提高效率。而在C/S模式中,操作人员必须熟悉不同的界面、理解程序员的意图,为此要对操作员进行大量培训。在B/S模式中,这些工作变得简单易行,B/S在版本升级时只需集中维护放在服务器端的代码,这种以Server为中心的管理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Client端维护工作的负担。3、无须开发客户端软件,浏览器软件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升级。对已安装了Windows的用户,可以使用内置的TCP/IP协议和InternetExplorer中文版。4、开发B/S应用,开发效率高,开发周期短,见效快。5、平台无关性,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可以从不同厂家选择设备和服务。6、开放性,采用公开的标准和协议。7、可使原有的软硬件投资得到较好的保护,从原有系统平滑地升级到Internet。
系统由四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组成,分别是原材料采购电子台账,库房管理模块,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模,块消毒模块。原材料采购电子台帐的建立无疑是系统最大的亮点之一。其功能顺应了餐饮业经营者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制度,便于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并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规范进购食品原料规范索取票证,做到货物、凭证、台帐三者相符。库房管理模块功能包括:录入货品信息并确定每类货品的保值类别,对每个类别定义保质极限期限,按照食品货品储存保质要求对货品多级分类;支持组合查询,能够按照货品类别、保质天数、保值类别、货品名称、进货日期、警告天数、进货人、库房号等等项目对库房内货品进行检索统计;库房巡检功能能定时检索库房每件货物,计算其库存时间,效验其是否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并给出相应提示;支持上级主管部门实时访问、检查库存信息。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模块功能包括:登记员工信息,并按照工种分类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定义不同工种的疾病限制,并设置员工体检周期;支持上级主管部门实时访问、检查员工健康信息。消毒模块功能包括:餐饮具、空调基本信息登记;消毒日志登记;消毒巡检;支持上级管理部门实时访问、检查消毒信息。以上功能建立起了强大的自查监督体系,能有效的避免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餐饮业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稳定。虽然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管理任务异常艰巨,但只要依托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采用信息化管理将翻开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早些时候,国内对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比较缺乏,导致各个行业对安全生产的制度处于模糊状态,糖业也是如此。每个行业制定的标准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些简单但不明确的制度来规范生产,缺少强制性的规章制度。
2.行政干预严重
早期国有企业或集体性质企业在全国企业中占绝大多数,很多方面是由政府牵头带领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在食品行业中,如盐、糖等,虽是调味品却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生产管理也是马虎不得。早期的行政干预严重,往往都是政府组织全员行动,一股风似地开展安全管理和安全活动,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也就造成安全生产管理流于形式。
3.事后管理
在早期的国有企业中,大多数都是在生产中出现安全问题了才想起来进行安全弥补、安全管理,很明显这是不科学、不规范的。很多意外都是由于不注意、没有明确的管理导致的悲剧,既然有那么多的教训,那就应该吸取教训,弥补不足,不能只靠事后的弥补来解决问题。
二、现代国有企业糖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各方面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OHS1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通过了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通过了“绿色环保企业”审核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也正在进行当中。在原料蔗砍运、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层层检验,环环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2.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度以及员工的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不仅仅只是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也是企业每个员工的责任意识,对企业生产安全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安全生产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其经济意义,一个企业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员工生命安全的事情都做不到,谈何经济效益。糖业,作为食品产业中的一项,它的安全生产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不但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的规定,还要根据自身条件结合相关规定来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不只是存在于管理层中,更应该存在于每个员工的心里。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定期组织每个生产员工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不使用过期的健康证明。每一个新进的员工都要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确保没有皮肤病等影响生产安全的疾病,才能给予其上岗资格,企业管理人员也要根据每个员工的情况,建立一份“健康档案”用来存档保管。
3.严格遵守糖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
纵观我国糖业的发展,从最初的酝酿摸索到如今的机械一体化,在这中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也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而变化着,而安全生产管理是其根本。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第79号令《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对从事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后,方可出厂销售。”“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3年,指的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能持续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之下,且具有相应的卫生要求,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质量安全档案具体涵盖的内容有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销售记录应当注明食品的名称、规格、批号、购货单位名称、销货数量、销货日期等内容。这份档案里面的所有内容在建立起计算的三年之内必须完整地保存好,以便质检部门能随时抽检以及对问题产品源头的追寻。”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生产要求,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来建立企业、规范企业,大方针的确立,为糖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糖业企业必须针对本行业的特征,共同参与制定出符合本行业的安全管理方法,这才是与时俱进。
4.强化安全规范的贯彻实施
企业针对安全管理法的规定要求,可以相应地制定三方面要求,来规范生产经营体制,具体要求如下:(1)安全生产报告制度;(2)安全生产事故处置;(3)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这三方面制度的制定,已经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过程实现了良性循环,使在生产中出现的任何安全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不再是盲目的无所依从。糖业,从原材料的采集到加工成成品有其一定的产业链,每一环缺一不可。下面以白糖产业链为例,细致分析安全生产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及影响。具体环节四大块内容,“农户”→“制糖企业”→“贸易商”→“终端用户”,每一块内容都和安全分不开。首先,“农户”是作为原材料的供应者,如果农户不能按照国家对甘蔗等农作物安全标准规定的要求来提供糖业原材料,那就无法保证后期环节的安全质量水平能达到标准,所以在采集时要建立登记制度。其次,“制糖企业”也就是我们说的生产加工企业,糖业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指的便是这一环节。
作为生产企业,其本身的运营机制决定着制度的规范化,在生产中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来进行,无论是生产员工还是生产设备,都要保证其安全性,也就是说操作的安全性。接着是“贸易商”,这主要是一个安全监督的环节,对成品安全的监督。最后,“终端用户”,所谓“终端用户”就是指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是产品的接受者、使用者,产品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情况。对于国有糖业企业而言,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公司内部生产销售安全管理;二是产品销售所针对的消费者的安全管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正如上文的论述,内部产品安全保障的合格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外部消费者的消费程度,这就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有着必然且直接的关系,只有认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品质圈 输液室 用药安全
品质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缩写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发组成的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解决工作场所的障碍问题以达到绩效改善之目标[1]。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我科以品质圈形式提高护士对药品的特性、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以达到正确及时的执行医嘱,加强用药安全。现将我科室正在试行的这一活动做简单介绍,并对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做一评价。
首先我们自发组成以护士长为首,科室骨干与年资高的护士为成员的输液室用药安全管理品质圈。然后分析目前输液室的具体情况,大家工作中碰到的用药安全隐患,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输液室具体情况: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输液室日输液人次为250-600不等,而其中联合用药多,抗生素使用率基本上在80%以上,而其中皮试类抗生素又占到抗生素使用率的30%~40%,使得输液室护士每日都要接触大量的药品,时刻处于高风险用药环境中,造成患者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造成用药安全隐患的原因:
1、 大环境方面:随着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同类药物中,新药通常较老药具有作用更强、疗效更好、毒性更低、使用方便的优点。而新类别药物的开发,明显拓展了药物治疗的深度和广度[2]。由于新药临床使用的患者还不多,时间较短,因而对人体确切而全面的影响还需时间观察。
2、 医院工作人员方面:
(1) 护士缺乏药理学知识 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往往更新较快,新药层出不穷,护士对药物的疗效、毒副反应等了解不够。护士是各种临床用药的直接监测者,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向护士提出对用药的各种疑问,这时护士如果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毒副反应等生疏,不能明确回答患者的问题,将无法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 护士简单机械地执行医嘱 临床上有的医师责任心不强,对药物了解不够,工作上疏忽,造成病历和处方不符,用药剂量不符,临床适应证不符。医护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密切合作者关系。工作中,护士如果简单机械地执行医嘱,将间接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药房工作人员失职 药房每天接待的患者也是不计其数,工作中,执业药师和一般药房技术人员常常忽略各自的职责,有时甚至会出现少发、多发或错发药,而大部分病人是看不出发的药品不对的,这样就对我们造成隐患。
(4) 用药过程中未能及时观察到位发现问题 由于输液病人比较多,所以输液室的环境肯定比病房嘈杂,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再加上有少数护士工作主动性差,法律意识淡薄,往往不能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处理,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针对以上种种隐患制定相关措施并督促实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科室建立抗生素药物与特殊药物使用说明书收集本,在每周进行的业务学习时对新药、特殊药物和一些经常使用的药物出现的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这些说明书也能给新进科室人员提供很好的帮助,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翻阅。护士长不定期晨会提问,鼓励大家遇到问题,自觉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资料,不断补充新的药理知识。
2、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用药安全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护士为患者提供服务时,也正是发现和杜绝差错事故的最佳时机。
3、 制定合理的班次及各班的职责并有效执行
(1) 护士长合理分配岗位职责,弹性排班。在节假日、周休、午休、中夜班期间合理进行人员搭配,避免差错发生。
(2) 输液登记处一般是由固定的办公班或者高年资护士担任,因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需要清点病人配来的药品,无误后在病历上标明输液日期、天数、每天输液瓶数,有多瓶药物的还需在打印出的瓶签上标好顺序,并将将患者安排在指定座位。
4、 强化消毒隔离措施,成人和儿童分开输液,防止交叉感染。输液做到一人一止血带,治疗车上放置消毒液用于手的消毒,输液大厅和治疗室空气净化机定时运行消毒,每月做细菌空气培养1次。
5、 治疗过程穿插必要的药物健康宣教。药物使用中的健康教育为患者用药前,护士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的情况、此次用药的目的、途径、剂量,对该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应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健康教育可消除事故隐患,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6、 输液过程加强巡视 巡回班在巡视期间应该观察补液滴速,是否需要更换补液,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7、 处理问题迅速有效 输液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师,(为了快速找到相应科室的医生,每个护士身边都随身带有几个常用科室的联系电话)。每班都有指定主要负责抢救工作的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士担任,在医生到来之前,可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减慢滴速或停药、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等。
评价:
1 实施该活动以来,我科室未发生一例因用药原因引起的护理差错纠纷。
2 实施该活动后,患者满意度有较大提高,护患关系增进。
3 实施该活动后,科室护士的理论水平都有提高,特别对新进科室的人员帮助较大。
2、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生产过程是受到社会任何方面都比较重视的,这是由于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其危害和牵涉到的各方面利益是非常多的。总而言之,针对突发事件,国家应对突发公李艳伟共事件应急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这一体系完善的作用就是一旦发生事故,化工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对于事故产品物理特性以及性质还有其可能会导致的危害进行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并且要及时有效的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方案,以便事故发生时可及时开展救治活动,迅速控制住事故现场,有条不紊地化解危机带来的危害,选出最佳有效的措施阻止危险进一步恶化,在能够确保社会正常秩序的同时,将不良的影响降低至理想化的程度,经济上的损失也要尽可能的降低。在化工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十分的关键点的。
3、加强从业培训及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由于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往往会存在人员素质低、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和技术管理落后以及生产条件简陋等特点,所以,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则有必要从其从业人员的实业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方面着手,另外,为了规范和监督企业人员严谨办公,则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3.1从业培训方面
企业在招录人员时,有必要开设相关知识的测试,草拟合格录用规格,并且严格按照其规格进行录用,不容偏差。在招录人员之后,在任用这些人员之前,企业应当开设相关知识及业务操作技能培训课程,要求被录用人员一一参与培训,从而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更加熟悉其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与测试。进行多种事故模拟演练,并对其传授各种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措施,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并制定逃生方案及路径,从而培养员工实际操作和应急救助能力。
3.2安全教育方面
在招录人员时,企业单位除了开设相关知识的测试外,还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方面的测试,以明确要求其在从事此工作时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在招录人员之后,在任用人员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对其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其讲座的演讲人则可为一些经验丰富的化学品管理的专业人士,并且明确要求各级人员必须参加,这主要是因为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教育来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提高其法律法规意识,决不允许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3.3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理,仅仅靠加强从业培训和安全教育时往往不够的。除了要掌握熟练地专业和操作知识,以及安全意识之外,员工必须要有着严谨工作的态度,所以,为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帮助员工克服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从而提高安全系数,更为有效的防范风险。
4、加大设备检验力度
在进行化工品生产、储存以及使用时,除了要操作技艺要醇熟意外,对其所用到的设备也要予以注意,不容忽视。为防止设备组装失误和设备陈旧以及设备零件脱落坏死导致严重性事故发生,企业方应当保证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的运行,即对其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检验,除此之外还要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并安排相关人员对其检验效果进行监督并签字。对于盛放危险化学品的容器,部分属于压力容器,而压力容器又属于特种设备,一旦特种设备出现问题,会累及设备内所保存的危险化学品,为保证容器的使用安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制检验,并保存检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TE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52-01
目前常使用的高压气瓶主要有氢气、氧气、氮气、氩气、氦气以及精纯乙炔等。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就会存在较大的火灾爆炸风险。为了降低化验室的HSE风险系数,结合化验室建设及日常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应从气瓶间及管道设计、气瓶的入库检查、搬运、储存及使用、人员制度管理等多个环节做好化验室气瓶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防范措施供大家探讨。
1 气瓶间及管道设计
化验室采用高压钢瓶供气时,这些气体钢瓶应集中放置在钢瓶间内。
1.1钢瓶间的设计:
1.1.1宜设在中心化验室非主入口侧,并应采取遮阳防晒措施,当钢瓶间与建筑物建为一体时,隔墙应为钢筋混凝土防爆墙;
1.1.2通风良好,并具有足够的泄爆面积,室内地面应有防火花、防静电措施;
1.1.3可燃气体钢瓶与助燃气体钢瓶应隔开布置,不能同室储存。
1.2钢瓶气管道应按以下原则设计:
1.2.1钢瓶气体输送主管宜采用外径3/8in(视仪器数量而定)的管道,支管采用外径1/4in的管道,支管终端设不锈钢截止阀;截止阀后宜用外径1/8in的管道与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连接;或视连接仪器的要求而定;
1.2.2引至仪器台的管道应固定在仪器台附近;
1.2.3氢气、氧气、乙炔气管道所用管件和仪表应是适用于该介质的专用产品,不得代用;
1.2.4氢气管道宜采用焊接连接,不应采用螺纹连接和使用闸阀;
1.2.5钢瓶气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或紫铜管,其中乙炔气管道不应采用紫铜管。
1.2.6使用氢气、乙炔气等可燃易爆气体管道的房间应设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1.3 氢气、乙炔等可燃易爆气体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房间。
1.4 使用钢瓶气管道的设备台应离墙布置,留出的维修空间不宜小于600mm。
2 气瓶检查
2.1企业应从具备气瓶生产或气瓶充装许可证的厂家采购或充装气瓶,接受前应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不合格的气瓶或超过检验期限的气瓶不得接收。其中,产品合格证应注明气瓶和所安装的气瓶阀门的制造单位名称和制造许可证编号。
2.2 对气瓶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2.1气瓶是否有清晰可见的外表涂色和警示标签。气瓶外表面的颜色标志、字样和色环应符合GB7144《气瓶颜色标志》的规定,警示标签应满足GB16804《气瓶警示标签》的要求。检查时应注意气瓶外的颜色、字样和色环是否标准规定,瓶体上是否张贴有安全警示标签。
2.2.2瓶体上是否张贴有充装合格证。
2.2.3气瓶的外表是否存在腐蚀、变形、磨损、裂纹等严重缺陷。
2.2.4气瓶的附件(防震圈、瓶帽、瓶阀)是否齐全、完好。
2.2.5气瓶是否超过定期检验周期。检查瓶肩上是否有钢印字码,在有效期内。
2.2.6气瓶的使用状态(满瓶、使用中、空瓶)。
3 气瓶搬运
3.1 搬运气瓶时,要旋紧瓶帽,以直立向上的位置来移动,注意轻装轻卸,禁止从瓶帽处提升气瓶。
3.2近距离(5m内)移动气瓶,应手扶瓶肩转动瓶底,并且要使用手套。移动距离较远时,应使用专用小车搬运气瓶,特种情况下可采用适当的安全方式搬运。
3.3 禁止用身体搬运高度超过1.5m的气瓶到手推车或专用吊篮等里面,可采用手扶瓶肩转动瓶底的滚动方式。
3.4 卸车时应在气瓶落地点铺上软垫或橡胶皮垫,逐个卸车,严禁溜放。装卸氧气瓶时,工作服、手套和装卸工具、机具上不得粘有油脂。
4 气瓶储存
4.1各类气瓶数量应控制在最小需求量,一般建议每类不超过两瓶(如氧气瓶可采用“一用一备”)。
4.2 安全距离要求:
4.2.1氧气瓶应与其它气瓶分开放置。
4.2.2氢气瓶与氧气瓶、氯气瓶、氟气瓶等易剧烈反应的气体气瓶应隔离存放。
4.2.3乙炔瓶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及易燃物品同室储存。
4.3 气瓶的放置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和电器设备,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10m。
4.4气瓶应设置直立稳固的支架或防倒链等防倾倒设施,严禁敲击、碰撞。
4.5避免与腐蚀性物质接触。氧气瓶及附件严禁沾染油脂类物质。
5 气瓶使用
5.1使用前,应对钢印标记、颜色标记及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的气瓶不能使用。
5.2气瓶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使用。如果在通风条件差或狭窄的场地里使用气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3气瓶应立放使用,严禁卧放,并应采取防止倾倒的措施。5.4 乙炔瓶使用过程中,开闭乙炔瓶瓶阀的专用搬手,应始终装在阀上。
5.5 工作压力不允许超过所连接仪器的耐压压力,以免造成阀门泄漏或仪器损坏。
5.6气瓶及附件应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沾染腐蚀性介质、灰尘等。
5.7瓶内气体不准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
5.8气瓶使用完毕后应关闭阀门,释放减压器压力,并佩戴好瓶帽。
5.9 使用过程中发现气瓶泄漏,要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严禁在泄漏的情况下使用气瓶。
6 定期检验
6.1企业应委托具有气瓶检验资质的机构对气瓶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周期如下:
6.1.1盛装氮气、惰性气体的气瓶(氩、氖、氦等),每五年检验一次。
6.1.2盛装一般气体的气瓶(如氧气、氢气、乙炔等),每三年检验一次。
6.1.3盛装腐蚀性气体的气瓶(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每两年检验一次。
6.2 使用单位应购买粘贴有符合《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6-2014)6.3要求的充装产品合格标签的瓶装气体,不得购买超期未检或者报废气瓶盛装的气体。
7 人员及制度管理
使用高压气瓶的单位必须加强对气瓶使用的安全管理,并做到:
7.1有专职人员负责气瓶的安全管理工作;
7.2根据行业及企业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7.3实验室应设置气瓶使用点标识;
7.4制定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7.5定期对气瓶使用及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和实际操作培训。
参考文献:
[1] SH T3103-2009,石油化工化验室设计规范[S].
[2] 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
[3] Q/SY 1365-2011,中石油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规范[S].
[4] GB 7144-1999,气瓶颜色标志[S].
2.扩大建设范围。在继续推动乳制品行业和肉制品行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扩大诚信体系建设范围,在白酒、饮料、酿造、食用植物油行业中选择部分企业进行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力争全年新增一批企业完成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3.扎实有序推进。一是明确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企业,各地经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情况,在白酒、饮料、酿造、食用植物油等行业中推荐1至2家企业,继续组织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企业名单于4月10日前反馈到我委消费品工业处。二是加强咨询辅导,在省食品工业协会统一安排下,邀请有关省级咨询辅导机构依据QB/T4111—2010标准要求,深入企业帮辅指导,确保帮辅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扎实有序推进我市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三是加快我市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专家队伍建设,履行评价机构职能,积极开展评价工作,组织专家对已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并试运行3个月以上的企业进行符合性及有效性现场评价。
4.强化制度建设。积极研究诚信激励制度和失信惩戒措施,加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
1.组织参加企业负责人培训活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关于“进一步健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并由单位组织定期培训,单位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要统一接受培训”的要求,落实省、市政府“专人负责、持证上岗”的规定,组织参加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活动。加强对我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实行持证上岗。重点培训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食品质量安全有关要求、食品诚信体系建设等。
2.组织参加食品安全师培训班。通过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提升职业操守,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确保企业从食品原材料、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安全,确保企业有专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为食品生产企业构筑一道食品安全防火墙。
3.组织参加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人员(内审员)培训。积极组织参加举办全省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人员(内审员)培训班,有效维护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和日常督查,确保诚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4.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培训机构。在已有培训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培训工作要求优先在我市具有食品专业且教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内,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培训点,积极完善软硬件设施,强化师资力量的保障,确保培训点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为我市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搭建培训平台。
三、加快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整合各方力量,围绕关键产业链,选择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共性、可在一定时期内能形成产业化的技术领域,加强研发,形成突破,努力提高食品产品技术含量以及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新技术、新产品展洽会,为企业扩大应用搭建平台。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创建步伐,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推进食品产业协作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技术优势,整合“政产学研金”各方面资源,力争在生物制造、功能性食品研发、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开发等方面建立协作创新平台,并积极发挥平台在产业高端化上的作用。
四、加快推进食品行业品牌建设工作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强化区域和企业品牌意识,依靠树品牌、创名牌、讲诚信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争取我市食品行业全年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88-0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石油和下游产品的储存量也持续增加。由于石油和下游产品多是易燃易爆物质,且储量大,易导致重大安全风险。该文将针对石油企业油品库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结合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火灾、爆炸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安全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管理的质量。
1 油品库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的危险性包括3方面:一是储存物质的危险性;二是作业过程的危险性;三是装卸区域的危险性。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油品库内储存位置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内日常储存的危险物质有:汽油、柴油和煤焦油等。
汽油是低闪点易燃液体,其蒸气和空气进行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和高热环境,易发生燃烧和爆炸,能够与氧化剂等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同时,由于汽油蒸气密度比空气高,会在低处进行扩散,遇到明火会发生回燃现象。
柴油也是可燃液体,闪点比汽油略高,但同样极易燃烧。其蒸气能够与空气混合形成危险的爆炸混合物。在高温和明火条件下很容易发生爆炸现象,能够与氧化剂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煤焦油闪点较低,在明火和高热条件下能够与氧化剂等产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2)油品库作业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日常工作中,考虑到危险物质的影响,在作业过程中,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特别是不规范、不细致的操作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事件。
一是油品冒顶导致的火灾和爆炸风险。油品储罐的日常管理中,如果出现进出料管线标示不清,或是操作人员不能满足技能要求、缺少责任心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油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冒顶,流出的油品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火灾和爆炸。
二是跑冒滴漏事故。渣油储运过程中,如果混入水分,会在伴热蒸气等外部条件影响下,出现重油突沸、罐体变形等状况,并导致渣油大量外泄,发生危险。在油品的装卸过程中,如果装卸泵和对应管路出现泄露,渣油可能发生喷溅,遇到明火发生火灾。
三是油品防静电问题。油品在管道内流动过程中,会与管壁和管壁产生摩擦,引起静电,静电的积聚会产生严重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导除静电措施,长期积聚的静电可能会放电、产生电火花,引燃现场泄露的油品蒸气,发生危险事件。
四是可燃油气的影响。油品储罐的顶部都有呼吸管,在罐内油品持续升高的过程中,会难以避免地出现空气与油品蒸气的混合,并在罐顶积聚的情况。如果在呼吸管处,没有阻火器,就可能出现雷击、静电释放等情况出现火灾。
(3)油品储运装卸区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区域所进行的储运和装卸作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是作业过程的持续时间长、作业频繁,导致出现物料的泄露和积聚。
二是计量不准确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超装、装卸失控、跑冒等问题。
三是充装速度过快,产生和积聚大量的静电。
四是现场管理不严,导致油品装卸过程中,密封达不到要求而泄露或是车辆损坏场内设施。
2 安全管理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油品库的危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油品库储存物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不规范的人员操作行为。因此,在进行油品库的地址选择、平面布置、日常安全管理方面,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1)选址与平面布置。
油品库应与生产装置和采矿区有一定的距离,且不能选择地震烈度在9级及以上的区域。油品库应当和居民区、水源保护区以及通讯线路等保持安全距离,应当未予居民区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不同储罐之间的距离应当执行《石油品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
油品库区的安全设施应当符合要求。在油品库区的四周,应当建设高度不低于2.5 m的非燃烧性围墙,并建设防火堤,防火堤容积不小于管组内部最大罐罐体容量。在雨水沟穿越防火堤的地方,采取排水阻油措施。
储罐应当设置液位计和高液位报警装置,进行液位与物料泵的联动。储罐的进出口位置,应当采用挠性或柔性连接,油泵站的部分物料挥发排放管管口应设在泵房外,管口高于周围平面4 m或以上。
库区围墙内的输送管道应当地上铺设。地上或管沟内的管道应当铺设在管架或管墩上,管沟在进入泵房或罐组防火堤时,应当设置隔断墙。在易出现工伤事故或通行发生危险的场所应当设置备用的照明系统。
在罐体底部的四周应当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动物进入内部,在油罐区内的作业区域,应当设置消除静电装置,设立满足消防和事故要求的水池和泡沫灭火系统。
(2)安全管理。
油品库区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人员配置、应急方案准备、工艺流程、人员职责管理、现场巡视等方面。
一是设立专职的安全员,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和巡查,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层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制定和完善危险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在预案中要对人员配备、设备和器材的准备情况进行要求,定期对事故预案进行演练,发现问题,完善预案。
三是在工艺规程、技术操作和巡检规程中,细化安全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的标准。
四是组织内负责安全的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经过考核后才能上岗。
五是在日常工作中,将罐区的安全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强化巡检,对现场进行严格管理,杜绝火源和闲杂人员靠近罐区,在罐区内的相关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定时进行罐区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