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5 09:54: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篇(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探讨,是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质量保障。

一、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工学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日本的“产学合作”,还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它们的中心都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外贸单证实务》是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技能,课程的教学难点将在实际操作、切身体验中突破。因此,建设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来说,是必要和紧迫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外贸单证员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报关员报关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建立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将陈述性知识穿插于程序性知识之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资源共享”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内涵的建设。课程内涵建设包括确立课程地位、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它们构成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运员、报关员。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先修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后续课程主要是《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和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专业技能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中,构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课程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确定内容选取模式、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采用基于双元课程建设主体的DSIE内容选取模式

为了突出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创建了DSIE内容选取模式,即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和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共同命题,进行双元课程建设(Dual curriculum consruction),直接从企业的现实情景中筛选素材(Selecting material),并实施教学(Implementing teaching),培养学生掌握制单结汇职业技能,通过教学效果检验修改(Examing and repairing),发现偏差进一步改进教学技能点和教学项目,如此循环进展,使教学总是与实际岗位相贴近,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模拟工作流程实施教学过程

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工作流程经过归纳整合后的岗位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3)构建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实践项目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再到顶岗实训的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式模式,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体现实践教学的生产性、职业性、开放性,实现教、学、做合一。

3.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合作法、实物展示形象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心由“教”转向“学”,学生多动脑、动手,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主要以启发、激励、答疑解惑、团队合作等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教师的作用则以引导、督促、检查、有针对性地讲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学中练,练中学,业务训练完整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4.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程考核的原则和考核内容体系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又要考虑专业之外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

课程考核内容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包括撰写实训报告)三项。其中,职业素质考核占30%,理论知识考核占30%,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占40%。职业素质考核标准包括纪律表现、思想修养、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加大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核心课程师资队伍是决定优质核心课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师资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为教学服务,专任专业教师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切实规划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2.采用“走出去”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走出去”,即积极安排主讲教师定期到单证岗位第一线接触实际的单证结汇业务。通过实际的演练和操作,增强教师对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难点的更深认识。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三)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它既是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的建设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一是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水平。

2.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课程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了《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网站和4A网络教学平台。今后还将不断完善。

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自我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课程网站在课余时间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可在线答疑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4A教学平台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交流。该平台一方面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平台上先行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且师生利用平台即时讨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协作学习,具有发挥团体智慧、实现“1+1>2”的差异化效益。

3.密切校企合作,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现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完成各个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工作”的主体,教师则成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并在运行中搜集多方的反馈建议,进一步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四)坚持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也将是必然趋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优势,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传统角色,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传统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外贸单证实务应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网络教学,力求使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对于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与完善,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无缝对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

[2]梁莹莹,等.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3]魏艳秋,等.高职院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的困难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0(9).

篇(2)

本届大赛教师在课件内容的设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件设计。绝大部分课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入个性化设计,如语言类课程关注“把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工程设计类课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艺术类课程设计时注重“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第二,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课件中融入了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让学生把知识学“活”。例如,在一门介绍内分泌常见病诊疗的课件中,教师收集了既丰富又有代表性的有关内分泌常见病的诊疗案例,其中以糖尿病为例,整合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这种疾病的典型案例、主要症状、诊疗方法及相关的热点问题,把课程的内容融入到案例当中,讲授知识的同时顺利把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在选取课件内容时,要明确哪些资源需要放在课件中,有很多专题网站的课件变成了资源的堆砌,找寻课件里的教学内容犹如大海捞针,不适合课堂教学。课件内容要以教学内容、教学主题为核心,确定课件内容。同时课件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新世纪学生的思维方式。

2. 合理运用技术手段

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以教学实际需要为中心整合技术,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届大赛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许多课件使用Flas讲解和演示深奥的理论,全新的概念和细致、复杂的操作等传统课堂中很难演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舞蹈创编技法”课件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授课教师将一些静、动态的动植物图片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练习动作进行对照观察和对比分析,显著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舞蹈创编技法教学的创新。

第二,关注多种媒体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以不同的媒体内容和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当然,也有部分课件在运用技术方面存在不足。首先,颜色过于花哨,装饰性动画使用过多,不能紧扣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一问题在普教课件中存在较多;其次,一些课件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仍主要以文本为主;第三,部分课件界面设计及细节设计有待提高,比如文字过小,背景晃动,视频框看不清,指示语言杂乱,色彩、动画、音响太多以致分散学生注意力等。

3.树立正确的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大赛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已树立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合理的交互活动,如一些个性化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尤其对一些模拟仿真软件的设计,既可以作为课件演示教学,也能让学生自主操作,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篇(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其中,核心课程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把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本文着眼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课程督导”“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建设,共同推进专业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一、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核心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载体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优化已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促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核心课程是某个专业相对基础和重要的课程, 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宣传和推广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会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必将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并向纵深发展,促进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良好氛围。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的需要

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必然汇聚了本专业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必然会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通过沟通互动,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广大师生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便于各学科教师、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更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好的师资队伍犹如大酒店的好厨师,核心课程建设成果的优劣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不仅对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上升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以课程建设为契机,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实践和科研能力,最终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谋划顶层设计平台

(一)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核心课程的建设要与其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要紧贴武器装备发展和部队作战训练实际,立足信息化和实战化,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 在前瞻性和创新性理念的指引下,建设过程要有重点、有创新、有特色、有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课程建设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统一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仅阐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课内、课外、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教学环节措施,还阐明了学习该课程的预修课程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时间分配要恰当。

注重教学内容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以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不能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核心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而忽视了要基于核心课程拓宽学生专业面的要求。要把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及研究动向引入到课堂,不仅可以充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带入课堂教学,拓展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有机循环的课程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手段,侧重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以及任务牵引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动性。要恰当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真正做到知识是从实践操作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幻灯片、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实装、例示品、多媒体动画、网络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精品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教材必须注重精品意识,要体现本专业特色、先进技术方法以及国内外发展前沿,要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还要组织教师开发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以武器系统工程应用为背景,将理论知识融于工程应用实训中,尤其是优质的多媒体教材对武器装备工作原理和操作训练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与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精良的教学队伍,应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可以选派教学造诣较高的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组织教学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鼓励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经常开展教研室或教学组活动,完善教师说课、试讲、听课制度,加强相互学习和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发挥教师个体优势,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转化应用上,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上。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研讨PK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教学实践”为核心,构筑优质教学平台

(一)注重学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实践环节,兼具知识传授、启迪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功能。核心课程教学更要着眼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以学员课程知识、前沿内容需求为牵引,突出学员核心知识点传授和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内容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加大实践环节的建设投入,提高核心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增加综合实践学时,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化能力的转化,精心施教、系统施教,对军事院校来讲,就是要培养军队骨干军官和未来领导者。我系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所有的核心课程要有不少于10%的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时比原来增加了70%,依托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三性实验以及校级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和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配套条件建设

注重软硬结合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力度,研制了与课程配套的模拟训练器材,开发并利用配套的网络课程等。在软件方面,教员队伍整体结构、教员培养计划及其落实情况、发表的论文,特别是教学教改论文,教材编写和出版、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等也需要达到建设指标,这些都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自主研发了35台套实验教学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较好。

四、以“课程督导”为导向,构筑监督帮带平台

(一)发挥督导的研究功能,明确核心课程建设目标方向

课程督导专家与课程建设者一样,要同步加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为指导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提供参考。要围绕课程设计、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网络平台、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等深入研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课程“督”与“导”双向指挥棒作用,促进核心课程向学员能力培养、向提升教员教学质量方面聚焦。结合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加强军事教学理论研究,开展督导机制研究,拓展督教、督学、督管、督训等内涵,对基层管理训练提出科学意见建议。

(二)发挥督导的一线督查功能,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实施热心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教学专家并行督导,开展单位之间、内外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督导;督导成员要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开展课前试讲、助教练讲、集体备课、教学比赛、校优评选、职称晋升等各类督查活动,注意区分青年教员和老教员、专业课和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标准,做到管控有效、反应准确,准确发现并及时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瓶颈问题,分类指导教员改进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升华学习效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发挥督导课程体系建设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督导专家要认清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深化军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宏观指导,扎实推进军校教育质量工程,使各专业层次核心课程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在深化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上,兼顾核心课程基础性和前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不断适应新的作战思想、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以及作战训练实际需求,体现军事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坚持培养过硬的军事人才。

五、以“课程评价”为标尺,构筑教学评价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建设团队

广泛开展国内外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围绕课程标准、课程基本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突出课程定位、师资结构、学术水平、课程考核、设备条件等内容,不断构建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体系准确定位课程团队成员研究方向,发挥个体优势,构建高层次课程建设团队,不断提升课程建设队伍软实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成果应用

必须将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实施环节,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互补,更新完善课程信息化平台,推广课程核心内容知识,增强课程自主学习效果,以课程教学成果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近年来,先后在《继续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高教论坛》《实验科学与技术》等期刊上发表教学教改研究论文近40篇,发表专著2部。

(三)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抓手。要发挥教学双方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员要以学员为本因材施教,真正培养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自主探索和合作能力,学员要发挥课堂中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见解,教员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

六、结语

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是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教学实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程督导”课程建设的放大器,正确的指导帮带将极大提升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课程评价”是检测器,优质合格的建设成果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于存在一定差距的建设成果要形成有效反馈,实现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核心课程建设的精品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巍巍,许俐俐.从重点课程到精品课程的跨越[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史宝会.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42-02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创新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现象,这制约着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1]。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2009年开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重庆高校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的立项建设,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2]。研究生优质课程是指课程目标定位明确、课程教学团队优秀、支撑课程学科实力较强、资源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示范性课程。优质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改研究和实施方面成绩明显[3-4]。重庆理工大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于2011年通过专家评审开始“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信息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核心学位课程,课程系统介绍软件设计中常用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技术,为学生独立设计算法和对算法进行复杂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以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为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升级特别是如何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升级是目前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转型

研究生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先更新,教学模式才能转变。地方高校硕士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三本院校,要引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转变,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素质及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用最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强化应用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学习”的课程建设目标,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以促进个性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终身学习和国际化要求。教学观念转变后,教学模式相应地从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单一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素质与创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及以课堂讲授为引导、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中心和以教材学习为基础、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升级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升级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更新。“算法设计与分析”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通常包括:关于算法复杂性分析的理论研究,如问题复杂度分析、函数渐进分析等理论;各种基本和经典的算法,如分治法、贪婪法、动态规划等算法;各种新兴算法,如人工智能算法、并行算法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5-6]。依据《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理念,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理论与应用结合、经典与现代互补”的原则,按照基本内容、专题讲座和教学案例三种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引入篇”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如“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设计过程、函数渐进分析方法等内容。“核心篇”介绍各种常用的算法策略,如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回溯法及分支限界法等,并对算法策略进行总结比较。“应用篇”针对具体的应用案例,采用不同的算法策略进行算法设计和效率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篇”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科研项目用专题讲座形式讲述搜索引擎等算法,引导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1)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讲授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讲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自学;以问题讲解为核心,以算法思想与方法教学为重点;适当减少讲授学时,加大讨论课学时比例;讨论课以团队为单位,以解决应用问题为目标,注重算法思想的表述、算法实现,特别强调算法的比较。当然,网络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2)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研究生教学需重视“教师教”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的评价,特别强调转变教学评价观,将评价教学由知识观转变为素质观、能力观[7]。课程的成绩由课程理论考核(50%)+实验作业(20%)+课堂讨论(20%)+论文(10%)构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于学时的限制,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往往没有安排实践学时,但鉴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性和课程建设目标,实践环节基本安排在课外完成,但其考核在实验作业和课堂讨论两部分中实现。实验作业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3类:①验证型。对经典算法用高级语言加以实现并验证。②拓展型。利用新技术将实现的算法抽象拓展成为通用函数库(类库)。③应用型。选择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应用型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和应用型实验的设置使部分学生能体会到创造和征服困难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热情。

三、教学资源建设升级

网络的可自学性、可交互性和海量信息资源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平台和技术支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的特色[2]。

研究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升级强调教学适应性、学习实用性和实际使用效果,资源的表现模式和技术升级强调适合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开发强调方便学习者参与的教学过程可交互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涵盖学习者基于网络能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必要环节的必需教学资源,能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含:(1)课程计划: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实施教案(文字稿及电子演示稿)。(2)教学录像:按教学计划学时的全程授课实录,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3)学习指导:学习要求、重点难点、知识脉络、学习方法、典型例题、常见问题、扩展知识、参考书目。(4)练习系统: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及应用练习的题目、做题指导及自检。(5)基本实验:基本算法验证和演示性实验视频资源和仿真系统。(6)自测考试:学习者自主能完成各部分内容学习自测自检和课程模拟考试。

2.拓展资源。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者选择与组合,不同内容深度需求的拓展性资源,需要联合共建与共享。常常包含:(1)专题讲座录像:围绕课程内容各专题深入探讨的讲座录像,适合各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学习。(2)作业习题库: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扩展及探究创新类习题库。(3)教学案例库:课程教学和软件设计与分析等教学案例。(4)试题试卷库:试题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试卷分析。(5)课程实验系统:虚拟及仿真实验系统。(6)创新教学资源:创新题目、创新指导、作品展示、创新心得。(7)学科方向介绍:面向学生、教师及公众不同层次学科方向与进展介绍。

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实际,《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需以教学理念的转型为中心,以教学改革升级为关键,以教学资源建设升级为重点,既要体现学术水平,也要体现技术水平,更要体现教育水平。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优质意识,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创建真正的研究生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201-204.

[2]李玉兰.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1):37-40.

篇(5)

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相继组建以及更多课程的在线,“慕课”出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世界各地数百万的个人用户通过上述三大平台注册学习课程。为此,美国的《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加盟edX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加盟Coursera平台;2014年5月8号,“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高等教育界开始进入“慕课时代”。

如今,慕课只经历了短短3年的发展,但因其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课程要素完整、全球开放、自组织及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已吸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从教育变革的宏观层面来看,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将超出现有的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1]。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校长乔治・皮特森(George P.Peterson)认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2]。哈佛大学教务长阿兰・伽伯(Alan M. Garber)认为,MOOC将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2]。

慕课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海量应用,也为国内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敲响了警钟。针对慕课对国内高校提升质量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积极促进国内高校提升课程质量和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3],有学者甚至发出如下警告:在线课程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4]。

然而,慕课最直接的启示在于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对此,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认为,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慕课)平台的建立[5]。同样,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在谈到国内一流大学积极参与慕课建设的时候,也坚持认为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5]。 二、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建设历来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对慕课浪潮,国内一流大学纷纷积极参与慕课资源建设,旨在辐射其优质课程资源。而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将面临一些尴尬困境。其中,在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以及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1.对慕课建设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慕课建设普遍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拿来”,二是“观望”。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反应最迅速的均为一流名校,其纷纷拿出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以期扩大辐射示范效应。对此,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热情高涨,认为只要是公认的水平高的好课程就应该拿来好好地用。但这恰恰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知道,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支撑于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又必须服从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完成或是即将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惯性与惰性的相互作用下,自我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慕课建设抱着“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的观望思想,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缺乏主动应对慕课冲击的思路和想法。

2.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慕课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团队、海量的教学资源以及及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都是使其成为慕课建设主力军的必然原因。在国内,业界也普遍认为重点高校才是慕课建设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办学积累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慕课的建设能力肯定不如一流大学。

3.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高。目前,国内高校核心的课程资源一般集中体现为课程大纲、教师课件、教材和课外阅读与辅导资料等。相比之下,慕课平台所的课程资源则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交互式的学习与课程评价,还涵盖了散落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料。虽然,慕课资源较之更为丰富,但仍存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和课程资源利用低效”的问题[6]。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要务,即使是引入了业界公认的高水平慕课资源,也会存在引入课程是否适用、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要求、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师生是否接受等诸多导致慕课资源共享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慕课、参与慕课,并直面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浪潮,谋求自身的变革,也会成功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从而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高度重视慕课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除了关注近期热议的转型发展,还应高度关注慕课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要落到课程的支撑上。因此,更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研究慕课对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创造条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慕课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对慕课建设的认识要清晰、定位要明确,既要纠正不落地的拿来主义,又要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等、靠、要”的消极观望主义。要主动作为,从组织和政策层面做好慕课时代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鼓励和要求教师以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主动学习慕课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2.搭平台、建联盟,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如何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慕课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那就是要发挥整体的集群优势,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发展。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一些应用型高校联盟组织,组织和引导同类高校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

3.利用微课提高慕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慕课资源本身具有的优质性使其具有辐射与示范的可能,但优质资源如何共享给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益却是个重要的命题。另一方面,作为共享优质慕课资源的学校群体,怎样结合校本特色去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同样是个重要命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优质慕课的资源共享必须另辟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是将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能力的知识点按一定逻辑整合而成。重点大学的慕课资源在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时,可以通过“拆分、组装”的方式,将适用于重点高校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应用型高校再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建设成若干个微课,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重新选择,将慕课模块与校本微课整合,重新组装为新的课程资源。同时,要结合教学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以保证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4.选择公共课程为改革突破口。慕课起源于英美国家以及当今世界英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目前绝大多数慕课以英语为载体的事实,这一点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切实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机。加快建设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慕课,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助于推进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以慕课学习为切入点,以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转变、网络资源建设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加大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并尝试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相互融合,将会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高效和实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左利.李志民:MOOC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EB/OL].http:///gd_6534/20130506/t20130506_939244.shtml,2013-05-06.

[2] 慕课:一场教育风暴来袭[EB/OL]. http:// /html/info/2013/mooc/index.shtml,2013-06-03

[3] 陆P. 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 http:///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2013-11-12.

[4] 杜杨. “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EB/OL]. http:///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2013-08-21.

篇(6)

课程建设是各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而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起着主要的支撑与促进的作用,因此将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为优质课程,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优质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课程特色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强调理实一体等特点,始终被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也必然成为优质课程建设的首选内容。科技的进步带来对专业信息的大量需求,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职业院校均在逐步进行着专业的拓展与细化,必然要求课程专业适应性的加强,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宗旨,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与课程的全面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从而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图课程教学模块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三部分内容,教学中应采用模块化教学,并大胆尝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加工现场观摩与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标准意识,为其能够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而有效的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拓展性。本课程研究的如何构型与造型实体并利用图样进行合理表达,最后以计算机为工具生成数字化工程图,既是教学的内容又与实际设计工作的概念设计相吻合,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与练习的同时培养了初级设计的能力。2.交叉性。以设计规律为主线结合教学内容,并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同时由于本课程以“图样”为对象,必将涉及制造、装配、公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综合性相当强,充分体现了课程之间的交叉性。3.先进性。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不断地把时代中成熟先进的并具有方向性的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适应其日后工作的需要。4.后继性。图样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后续专业的内容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既可以为后续课程训练必备的识图技能又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综合运用。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举措

机械制图课程是最早建成的重点精品课程之一,如果要达到和保持优质课程的水平,就必须要根据教育部与教委的文件精神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各专业具体方向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代替“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主体,启发引导,调动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最终实现“自主学习”。2.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需求。新形势下专业在重新布局后,制图课程课时的严重缩减,使得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而体系完善的内容应服务于学生就业,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参与,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化。如飞机专业可加入焊接图样的识读,模具制造专业可加入钣金工艺的分析等。3.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共享。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数据库,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使之实现教学范围内的全面共享;加强教学条件改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充实,以及教材的信息化等,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扩大受益面,提高绘图实训室与机加工实训车间的使用率,持续稳定地为优质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4.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优质课程规划的必要内容,更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作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做好经验交流和传帮带工作,以老带新,传承并发展优良的教学方法,用局部带动整体,全面提高教学水平。5.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优质课程的发展建设为龙头整体拉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充实,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与普及等,充分发挥“行为引导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完善各项教学管理配套文件,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课程建设同样需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努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教学模型,从而使其感知三维到二维的空间转换关系;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进行动画演示或多媒体播放,便于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完成二维到三维空间想象与图纸的生成;打破传统教学顺序,以装配体为载体,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直接引入项目教学,亲临加工现场观摩、测绘零件等,使学生的知识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达到提高了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课程方向展望与新课题的探索

建立优质课程目的是要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和学两方面下工夫,既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又要推陈出新,运用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应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调动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为其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优质课程建设始终应当把市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计算机绘图是当下技术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无纸化办公”使得“电子化图板”的普及成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与实践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仍然“任重而道远”,因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优质课程建设的契机,加快理实结合的进程,让教室逐步走入车间,这不仅是几代教师的共同理想,更是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探究的崭新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①在这一重要项目建设背景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的规划和专业建设需要,推举了几十门需要建成精品资源共享的课程,其中就有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

SMT(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即电子装联生产中的表面组装技术是将电子元器件组装到印刷电路板上的综合性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将适量锡膏印刷到PCB板上,再贴装元器件并对贴片元器件进行焊接。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要求掌握组装生产线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维护维修方法,是电子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为了适应国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课程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就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的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笔者作为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在本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

1 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其与原来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服务对象不再单纯是高校教师,还包括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目标是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手段和方法。鉴于此,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注重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现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应突出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就是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内容的实施就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其将来在工作岗位需要做的工作任务。为了兼顾社会学习者,所以在SMT设备类型的选取上尽量丰富些,将主流大的厂商如SONY、MPM的SMT设备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讲解外,还将松下、西门子等厂家的SMT设备作为拓展教学内容展示,以便适应不同的需求者。

2 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还包括该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等建设工作。2012年,我校的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中央与地方财政加上学校的专业建设资金有240万。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作为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这样的好的背景下,各方面的建设都颇有成效。下面就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教学团队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实施过程,与大家交流与探讨。

2.1教学团队建设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在我们学校开设有8年了,从事过本门课程及SMT相关课程教学的本校专任教师有8人,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进行过专业培训,获得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SMT讲师证书。他们都是“双师”教师,且教学经验丰富,德艺双馨。有央财专业建设支持后,不少老师又到京东方、常州奥斯特、昆山彩晶等电子企业调研、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本课程的教学与建设作了很好的铺垫。

去年寒假、暑假电子工艺与管理的些老师到欧洲多国学习交流与考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等养分,为本课程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程还有来自企业(主要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的8名兼职讲师,他们有丰富的现场SMT生产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知识与技能,他们的加入使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更生动形象,更贴近企业生产。

2.2课程内容建设

作为精品优资资源共享课程,其课程内容要能涵盖本课程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方法与技能,课程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经过近5年的建设,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教学内容已都成型,虽然有些方面还有待更新与完善,但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

(1)基本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负责人、课程组成员和兼职教师及行业专家根据岗位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讨论制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根据企业对能力要求,分配合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较系统完整地上传到课程网站。

(2)拓展教学内容建设。为了满足优质资源共享课各种服务对象的学习要求,拓展的教学内容中尽量多地涵盖了不同厂商生产制造的印刷机、贴片机、回焊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一个品牌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设备编程技巧、维护维修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特点、性能及操作方法。拓展的资源还有:SMT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平台、在线答疑、学生自测等。

2.3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

对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管理要严格、规范:建设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能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些需要教务监查、教学督导、教师听课、学生评课、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等多方面参与综合测评,科学合理客观地评定课程建设的质量。我们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对共享课程做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其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课程是否有更新。并对不合要求的课程停发建设资金。

3 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果

(1)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们就联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共同开发了本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在后面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2013年元月份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了《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本书。

(2)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2007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为校企合作办“SMT专班”时,就赠送了我校一条完整的SMT生产线,依托这条生产线,建成了SMT生产实训室,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单元内容就是依此实训室已有的设备设计的。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建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SMT生产线虚拟制造实训室的建成与投入使用。该SMT生产线虚拟制造系统可以模仿电子产品从设计到组装的全过程,包括电子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分析,生产线设备操作、设备编程、模拟生产组装等,都可以用这套虚拟制造系统平成。该实训室解决了教学用设备数量不足、设备类型不全等不足,为老师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3)资源共享网站建设。本课程资源共享网站建设的内容是在原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增添许多新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录像是资源共享课程必需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增添了些来自企业的真实生产操作过程视频、生产设备拆装与维护视频,行业专家视频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视频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者。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行业专家互动给不同需求的自主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4)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学用设备数量的局限,以前学生普遍反映实操机会太少,教学流于理论等形式,实际的操作维护编程技能很难得以实践和巩固。现在有了SMT生产制造虚拟实训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硬件的设备通过虚拟的软件得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重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和完善。不论是教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还是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能满足教师与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5-21.

[2] 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35号2012-9-17.

[3] 宋丽娜.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5):87-89.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3102

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是通过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教学环境等内涵要素的建设与提高,以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发展模式。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教学改革只有深入到课程领域,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基于此,各类课程建设成为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如网络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质课程等等。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多样的课程建设行为,必然要积极有效地开展课程评价活动,正如徐国庆先生所提出:“课程质量是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因而依据什么指标来评价一所高职学院的课程质量,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当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内容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尤显突出。”本文拟对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使评价对象不断自我完善,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课程是按照某种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后形成的“知识体”,每一个知识体就是一门课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因素在内,它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相对独立目标的连贯独立过程。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微观体现。具体而言,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高职课程为对象,对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实践配置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良好价值和功能的课程做出判断的一种实践活动。

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优质课程的开发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优质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优质课程评价是引导、鉴定课程的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优质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积极开展优质课程评价对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产生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示范”作用。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单位和直接载体。优质课程之“优”主要体现在其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课程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优良的教学效果上,通过对优质课程的评价,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能够对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改善教学工作。

(2)有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展优质课程评价可以发现课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可以发挥评价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课程改革和建设重视其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

(3)有利于明确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具体课程的定位和作用。开展优质课程评价,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每门课程本身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优化高职教育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的方向和要求。

(4)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专业内优质课程的支撑。积极开展优质课程评价可以集中精力,重点打造一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让它们在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从而带动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 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深受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忽视职业能力培养,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知识系统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也存在严重缺陷,其评价的核心指向主要是看教师“讲”不“讲”得好,课程目标是否切合职业岗位需求、教师是否具备技能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能力、学生能力是否切实得到了提高等等关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却被严重忽视。同时,课程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实施情况的评价,而忽略了对高职优质课程整个开发过程的评价,这就使得课程评价更多停留在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的层面,没有更好的落实到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上。事实上,高职优质课程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对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尤其要反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体现高职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注重考察课程开发和建设是否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课程内容是否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注重教育目标在课程方案中的实现,使优质课程的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2)多元化原则。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处于高职优质课程评价管理者角色,主导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专家多为高职院校的行政领导,导致课程评价时常受到日常事务的冲击,难以深入开展,同时,一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代表等处于优质课程评价主体格局的边缘,致使全面而准确的课程评价声音未得到尊重。为了保证高职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应该采取多元标准、多元主体、多元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具体表现为:①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可采取定性的评价标准,而课程实施阶段的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具体,其评价标准科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定性为辅。②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课程形成各种关系的主体,均有对其进行评价的话语权。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校内外课程专家、学生(包括已就业的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站在不同的视角对优质课程进行评价,其结果可以互相印证、减少误差。③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灵活采用自评、学生测评、同行听课、督导评教、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企业建议、学生成果展示等,将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

(3)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便于操作,首先要确定好评价项目,明确评价指标的内涵,在满足课程评价指标完整的基础上,必须控制指标项目的数量最少化,力求指标体系的简单易行,无关紧要的项目应当舍弃。同时,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是应该是可以测量的。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不能够量化的便予以恰当的定性。某些难以收集的信息或没有清晰标准的内容,不列入指标体系。对定性评价项目和标准的内涵、评价方法、等级,要尽可能明确,不使用模糊术语;对定量评价项目和标准,要尽可能客观、准确,必须是可以测量的。

3 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指标是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课程进行评价的标准。综合以上分析,在搜集、整理、分析了现有的与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做法的基础上,本文确立高职教育优质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由评价指标、指标内涵和分值组成,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4个评价项目,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标准、建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秩序、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素质、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11个具体指标,并明确了每一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标准,较为科学地分配了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优质课程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篇(9)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9-01

1 课程现状

《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针对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核心岗位职业―― 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取上,普遍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即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都要进行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对于三种机床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往往还要在企业培训或师傅的带领下才能胜任岗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之后实施教学,同时也是《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实训》、《数控中级认证强化实训》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该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系《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已成功上线,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手段等方面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上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对该课程建设。

2 建设目标与建设项目

为了切实推行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标准,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地教学效果。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和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见表1)。

3 保障措施

上一篇: 卫生环境问题 下一篇: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