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产品品牌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5 09:54: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建农产品品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创建农产品品牌

篇(1)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图1所示。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篇(2)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10

1 “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现状

1.1 品牌产生的背景

随着农业品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农产品品牌建设也逐渐由单一产业农产品的品牌化聚焦到区域内全产业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过毕节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探索,毕节农人的积极参与,国内经验的成功启示,以及专业团队的通力配合,毕节农业决定以一个覆盖全市的大品牌,抓住宏观机遇、整合全市资源、突破现状问题,以全产业大品牌的建设探索,推动各区县品牌发展、带动全市农业提升。此大品牌即毕节市“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1.2 产业发展现状

毕节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优越,生态优势明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物产,已形成多个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然而,由于山区地理环境限制,毕节多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偏低,多为一家一户的传统农耕方式,且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程度有欠均衡,故在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上仍存有较大提升空间。

1.3 品牌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经营与建设,毕节农业已形成一批富有价值的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然而,毕节农业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欣喜的是从农户至企业至政府,积极性均十分高涨,但缺乏系统的品牌建设方法,以至行动路径模糊,故亟需专业系统的品牌建设路径指导。

2 “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创建与维护对策

2.1 依托龙头,创立品牌

毕节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由2011年的97家,到2015年底达到269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2011年的26家,新增36家,达62家;全市62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共计36.6亿元、固定资产共计21.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共24亿元、上缴税金为35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3亿元、创造就业机会5983个;辐射带动农户数达30.54万户,户均增产0.1457万元,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2.2 构筑载体,拓展品牌

大力培育专业协会、农产品购销等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市场中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功能;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努力创造条件,发育生产要素、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市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针对毕节市农业委员会及相关负责单位,建立专门的长效奖励机制,对相关单位领导及职员开展季度、年度KPI考核,进行适度奖惩,从而促使作为“毕节珍好”品牌建设主要力量的相关单位,在整体上积极落实品牌建设的各项任务。

2.3 加强管理,保护品牌

加强组织领导,由毕节市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毕节珍好”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品牌建设工作,协调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推动品牌建设中的质量监管、品牌保护、渠道建设、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构建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品牌,建设长效机;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建立一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品牌评价标准与管理制度,使品牌产品做到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从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控制,将技术和管理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强化品牌保护,进一步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工商局加强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和著名商标等的执法保护工作,市农委加强“毕节珍好”品牌跨区域保护工作的分工协调,逐步建立跨区域打击假冒伪劣联合应对机制。通过建立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强化查询、追溯、防伪、广告、产地证明等功能,鼓励农产品企业品牌创新形成成果并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建立品牌保护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严厉打击各种假冒“毕节珍好”品牌、侵犯品牌权益的行为,为品牌创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4 加强服务,支持创牌

篇(3)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业较内地农业落后,这既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全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因此,在这些地区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及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概念的内涵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国内近几年得到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强力运营与管理,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牌。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1.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绿色标志的区别

农产品绿色标志是用来证明农产品的各种有害物质含量低于规定标准,生产经营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并且得到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一种标志,其不代表产品品质的特色,也不具有排他性。无论哪个地区或是哪家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只要达到标志都可以使用统一的绿色标志。而农产品区域品牌所承载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界限和区域个性。

2.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地理标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7月15日颁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也称原产地产品)是“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也就是说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一种地理证明商标,是一种接受法律监督、享受法律保护的,其产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性与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必须高度相关的特殊农产品区域品牌。

二、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处我国的北部边疆,地域辽阔,其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平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辽河和松嫩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主要粮食和经济作为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内蒙古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现有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有60多个,在这其中以国家各个相关部门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为主体;现有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分布在内蒙古下辖的12个盟市行政区域中,其中呼伦贝尔市有20多个,是区域品牌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在内蒙古众多的旗、县、市中,呼伦贝尔的扎兰屯市有6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是内蒙古绿色食品使用标志最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最多的地区。同时扎兰屯市地理标志认证数量在全国2862个旗县级地区中名列榜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已将扎兰屯市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重点县市之一。

三、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内蒙古的农产品以绿色和无污染而著称,许多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其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但是,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施用、监督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内蒙古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污染严重、农产品掺杂使假屡禁不止及小麦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内蒙古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堪忧

近些年来,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和治理力度。从而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随着内蒙古煤炭开采业尤其是露天煤矿的无节制开采,给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以素有“煤海明珠”之称的准噶尔旗为例,这里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因此,煤炭产业自然也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由于露天煤矿的开采,这里的空气越来越糟糕,对当地植被的破坏较大,从而造成当地生态失衡,使生态总量减少。而这里也成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之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进而使整个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以纯天然、绿色、无污染而闻名的内蒙古农产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三)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内蒙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中,对品牌的宣传力度稍显不足。在当前内蒙古的各种宣传媒体上很难看到为区域品牌农产品所做的广告宣传,即便有相关的宣传,但也很难从中看出该产品是否属于区域品牌产品。这种宣传力度的薄弱致使区域品牌产品的市场范围十分狭窄。大部分的区域品牌产品只是在本地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其他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对这一品牌则知之甚少。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笔者在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就农产品区域品牌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是,当问及内蒙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都有哪些时,没有人能够准确的回答;当笔者具体说出某一区域品牌农产品时,大多数人都知道或听说过,但是不知道该产品是属于区域品牌农产品。可见,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宣传工作还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管理与保护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内蒙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中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创建轻保护的问题。各级相关部分十分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数量,对品牌的申报等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投入,但品牌培育成功之后,对其后的品牌运用、维护等工作则很少关心。而内蒙古有关农产品区域品牌使用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笔者查阅了内蒙古各级农牧厅(局)的网站,涉及到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法律法规并不多,而且制定的时间都很长,并没有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更新、调整。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指出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哪些行为属于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滥用及其应承担的责任。

四、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与保护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是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因素,因为区域品牌本身就是优良品质的保障和象征。因此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也成为创建区域品牌的重要基础。所以,应该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严格加以监控,从各个生产环节来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的标志体系,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再次应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自身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没有质量的保证,就没有品牌的发展,也就没有经济利益的获得。进而使农产品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和区域品牌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从而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二)进一步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像内蒙古这样的以天然、绿色和无污染为特色的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就更为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现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露天煤矿的无节制开采,虽然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尽快尽好地解决,从自治区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大对露天煤矿开采的监管,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强制关闭的手段,来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从而确保内蒙古农产品的品质不受到影响。

(三)加大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宣传对任何品牌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360度全方位的媒介宣传模式。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某些高端媒体的运用还十分有限,但是在内蒙古对大众媒体的运用已经处于非常广泛的时期。因此,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车体广告等等宣传媒介和方式来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大力的宣传,借此让消费者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与品牌相关的信息,进而接受并认可该品牌,从而逐步拓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市场范围,在此基础上向全国市场迈进,从而助力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

(四)完善区域品牌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农产品区域品牌没有使用章程或规定使用范围,申请主体与管理部门的责、权、利问题也不明确。此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所有者缺失现象严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工作,做好区域品牌的法律保护。首先,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商标注册意识。从法律的角度为区域品牌的创建主体提供利益保障。同时内蒙古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接受发达地区所采用的各种注册方式如网络域名注册等,从而为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使用许可制度。对需要使用区域品牌者,必须对其使用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对其在经营过程中使用品牌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而保证区域品牌的良好形象得以持久存在下去。

(五)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在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保护中,除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外,内蒙古各地区的农业行业组织也应积极发挥作用。这些农业组织有的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主体,有的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使用者,无论是使用者还是创建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集体品牌的重要性,对于各地的知名产品尤其是地理标志产品进行申报,也都有义务保护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同时,农业行业协会应加强监督作用,加强对商标和被许可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

[2]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姚春玲.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中华商标,2012(3)

篇(4)

本刊讯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创建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计划从今年起,每年利用一周时间,集中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创建和宣传活动。

《通知》强调,组织开展品牌创建宣传周活动,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的迫切要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更好地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充分汇聚部门合力,推行更高质量标准,搭建持续创新平台,宣传展示自主品牌,通过多主体参与、多形式推进、多方位宣传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务实有效的品牌创建和宣传活动,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通知》明确,今年品牌周集中活邮奔湮7月3-9日,活动主题是“共享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加工品”。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等部门联合在桂林市举办今年品牌周主场活动,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交流、信息、互动对接、品牌推介等活动。其他省份要围绕今年活动主题,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在本地区组织分场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紧扣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安排,强化部门联动,大力营造重视质量、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有利政策环境。要鼓励企业制定和施行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观念,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努力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品牌形象。要策划和组织开展专题公益宣传活动,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

《通知》强调,各地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照务实、高效、节俭的原则组织品牌周各项活动,要加强过程监管,杜绝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要坚持企业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增加企业负担。

篇(5)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会有来自不同区域农业产业产品销售,而消费者在购买选择或决策时往往是依据其心智认知和假设,这种认知和假设主要源于之前的产品消费体验,或是受周围人群消费影响,或是知识和经验判断等,这些假设性认知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所形成的影印。消费者选择购买此农产品而非彼农产品决策主要依据是品牌,即区域农业产业品牌的市场信号显现作用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区域农业产业品牌给消费者传递出一种“信任”信号,消费者会认为来自该区域农业产业的产品具有食品安全可靠性,在目前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信任度不高的消费环境之下,品牌所传递出的“信任”无凝是产品市场拓展的利器。另一方面,区域农业产业品牌除了能显现其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之外,品牌还能为消费者提供预期消费体验,如通过消费品牌产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面子、品位或其他消费者所期望的独特消费体验和感受。区域农业产业品牌信号显现效应会提升该区域农业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市场信号显现效应,从而使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步入一种良性循环。

(二)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能有效提升产业价值溢余

当区域农业产业被植入产业品牌后,其产业价值会产生倍增效应,即具有品牌的区域产业产品单位平均价值比市场上同类产业产品单位平均价值高,区域农业产业价值溢余则为:区域农业产业产品平均单位溢价乘于该产业产品的消费总量。消费者通常来说都是理性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购买成本,主要是因为产品被赋予了品牌内涵,消费者所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给消费者带来差异化的品牌消费体验。区域农业产业价值溢余是产业产品消费者数量和质量变化所形成的结果,一方面,品牌具信号现显作用,品牌影响力越大,品牌对消费者的辐射范围和扩散效应就越强,在区域产业品牌的驱动下,消费者的数量会呈现出递增形象。另一方面,产业品牌具有价格显现机制作用,随着产业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产业产品的消费群体会逐步向高端化演进,高端消费群体往往对产品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较低,他们购买产品更多是遵从自己的购买意愿。因此品牌影响力越强,产品品牌的附加值就越大。区域农业产业品牌通过对产业产品消费者数量和质量双轮驱动,有效提升了区域农业产业价值溢余。

二、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通过品牌资源聚集功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品牌能产生“磁场效应”,聚集产业发展相关资源。收益率是促进资源流动的内在驱动力,驱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信号显现作用下,使区域农业产业获得产业价值溢余,即在同类产业中或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更高产业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在较高收益率的驱动下,促进产业相关资源围绕区域品牌产业聚集:第一,驱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资本聚集。资本是区域农业发展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在高投资回报率驱使下,促进产业外部资本流入区域农业产业,增大了产业资本供给量。同时,原区域农业产业中的企业在获利后,在高收益回报驱使下,也会将产生的累积收益继续追加投资,扩大企业再生产;第二,驱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人才聚集。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的竞争最终是产业人才的竞争,在人力资本较高收益率驱使下,会引吸外部人才流入区域农业产业,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第三,驱动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制度等“软资源”聚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等是支撑产业发展重要软性设施和环境,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由于区域农业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容易引起地方政府或更高层级政府关注和重视,赢得更多有利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四,驱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产业资源聚集。一个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网络系统,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如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业产业,供给产业生产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等相关产业。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效应的驱使下,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产业要素也会加速流向区域农业产业。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聚集功能作用驱使下,容易形成区域农业产业聚集发展的业态形象,而区域产业聚集发展又会进一步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应效。区域农业产业聚集发展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和集体学习机制,能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另外,产业聚集发展还能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和产业运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产业聚集发展能形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通过内部的有序竞争外化为整体性的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9-02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对专业建设的质量仍重视不够,致使个别专业学生报考率、就业率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按照产业对中等人才的需求,打造品牌专业,以此推动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品牌专业是形成中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品牌专业建设上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依据产业需求,划分农艺专业学习领域。

现代农艺专业是在对已有的或即将产生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分析基础上,归并和分类后形成的。可见,现代农艺专业不等于社会职业,也不是劳动岗位。是对涉农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后,设置的基于现实职业发展趋势的教学专业。同一个职业有多个不同的岗位,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情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开发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学习领域,必须针对本专业主要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企业调研,并与现场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意义及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才能确定专业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只有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才能划分出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课题组依据这一理论基础,首先,对县域农业产业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分类调查,筛选确定了我县农艺工的六大典型工作任务,即柑橘生态栽培、高山蔬菜种植、核桃高效栽培、茶树种植与绿茶加工、花卉组培育苗和烤烟种植与烘烤等。接着逐个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后,制定出侧重于种植的农艺专业的学习领域。具体如下:

基础学习领域:由“说写”基础、“数理化”基础、“信息”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四大模块构成,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重点。“说写”基础模块――开发《说写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突出应用文写作、演讲、解说等“说写”基本技能。如,我县地处三峡库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英语课的教学形式是开展 “用英语话家乡” 主体活动,介绍当地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数理化”基础模块――主要突出“数理化”的基本常识,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需要编写数理化基本常识校本教材,如重点选择与使用农业机械相关联的物理常识,与使用化工产品有关的化学常识和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数学知识。“信息”基础模块――主要内容是网络的使用、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基本知识,以学习电脑的操作技能为主。

专业学习领域:由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方向学习领域两大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是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工具,为专业技能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这类课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基础”的特性,“舍去”中专统编教材中较深奥的理论知识,选编出紧密结合本地区产业实际的校本教材。如结合本县的农业资源整合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和农业产业规划等相关知识,编写《兴山县农业生产与环境》校本课程;又如针对本县六大农业产业,编写《兴山县主要经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课程,介绍柑橘、茶树、蔬菜、花卉、烟叶和核桃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专业方向课程是以服务产业项目为目标,坚持教学活动就是生产活动的原则,做到每一项专业知识至少要指导一项农艺产品的生产,删除与应用技术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开发服务于农业产业的农艺专业方向教材。围绕本县六大农业产业开发《核桃高效优质栽培》《茶树栽培与绿茶加工》《脐橙栽培技术》《香菇生产技术》《花卉组织培养》《高山蔬菜栽培》《优质烤烟生产》和《山羊养殖》等校本教材,每门专业课都有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学习领域:目的是拓宽中职学生在农业经营管理和家庭园艺两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主要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经纪人实务、特种动物养殖、食用菌生产和盆景与插花。

二、分析工作过程,开发行动导向学习情境。

在德国行动导向的情境性课程原则指导下,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学习情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可见,学习情境是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背景,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后形成的一种学习性工作任务。这种课程的设计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体验工作情境为出发点,针对现实工作技能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并通过举一反三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课题组依据这一理论,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前提,坚持学习行动即工作行动的学习情境设计总要求。制定了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典型的农艺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体例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跳起来够得着”为设计尺度的三项学习情境开发原则。期望让学生在学习行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工作情境,快乐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职业综合能力。遵照情境开发的三项原则,我们尝试研发了两册适用于我县农艺专业的行动导向学习情境。如在编写《核桃高效优质栽培》校本学习情境时,首先,对核桃高效栽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然后筛选确定了认识核桃树、嫁接育苗、规划与施工、土壤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预防、采收处理、低产园改造等工作任务,这八个任务是核桃生产者或技术员必定会遇到的工作内容。最后,按照八项工作任务的内在关系,编排成核桃栽培园艺工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技能六步完整的学习行动来安排学习任务,并编制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单。同时,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师生提供了教学指导参考。

三、针对农事季节,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工学结合等特征,其构建原则应该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要求中职校准确定位、素质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据此,课题组构建了农艺专业“季节性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基础训练、项目整合实训、生产综合训练”三步技能实训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农艺产品生产的季节为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灵活组织教学。农闲时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农忙时在企业里进行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工学交替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其主要的合作模式有三种: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公司+员工、学校+农户+学生。为了确保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必须争取县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和教育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然后,通过各职能局的介绍和沟通,与龙头企业的法人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办学协调机构。共同制定农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确保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经教学实践验证成效显著,先后有三名同学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二、三等奖,学生制作的龙洞春茗荣获湖北省名优绿茶评比特等奖、国家二等奖,田水涛、程子义等同学回乡后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四、校企互惠合作,共建行动教学实训基地。

依托本地的农业企业科学合理地组建技能实训平台,有助于中职学生的技能养成,也有利于解决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经调查获悉,县内的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存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工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成果转化能力差等问题。而拥有一批懂理论、能实践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校的优势。学校领导在分析企校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企校合作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建设,先后承担了多个农业科研项目,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我校先后与富源核桃合作社、绿缘果业合作社、金丰园开发公司、萧氏茶叶公司、烟草公司等企业联合组建了六大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场所,而且能随时为学校反馈信息,便于学校掌握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校内建成了1300多亩的实训基地,成功培育了果树新品种―鄂猕4号,繁育苗木100多万株,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0余亩。我校现已建成“两室两地”系统化的行动教学实训平台,确保了“实验基础训练、项目整合实训、生产综合训练”三步技能实训法的顺利实施。

五、突出角色转变,培养“导演型”师资队伍。

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由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让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方法能力的目的。而传统教学法只注重信息获得和实施,忽视“计划―决策”和“检查―评估”四个关键环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缺乏计划和评估等能力的养成,恰恰这些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采取具体的行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可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

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这种转变,学校积极规划了校本培训、名师培训和企业培训三项教师综合质素提高计划。具体做法是:骨干教师每学期举办1-2次专业技能讲座和示范教学,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开展课题研究,了解科技发展动向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节假日聘请高校的名师来校培训和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及技术改造,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项培训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支“导演型”师资队伍。11位农艺专业教师,其中有6名成为双师型教师,承担了2个科技部和6个县农业科研项目,同时,还承担了省、市级教改课题各3个,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成果登记和县级科技进步奖,公开20余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掌握基本内涵。要充分明确由政府(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管理的质量边界清晰和标志监管严格的公用品牌(质量标识)对企业品牌的支撑作用,坚持走依托公用品牌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捷径。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公用品牌作用,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发展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品牌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走向国际化。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要素改造提升地方传统优势农产品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区域品牌农产品经济。

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河南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品牌大省转变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和价值链,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把握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激发活力,主动适应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传播,大力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农产品品牌。

坚持企业主体。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农业公共品牌创立和培育自身企业品牌,形成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企业品牌丰富公用品牌的良好格局,广泛拓展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品牌的社会环境,营造依法诚信经营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格局。

坚持质量效益。围绕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夯实工作基础。大力推进公用品牌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公用品牌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挖掘优势资源。深入挖掘中原五千年农耕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培育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优质、安全、个性化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经济链。

大力开展基地创建。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稳步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创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扩大农产品品牌经济效应。

积极开展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品牌创建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农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加速建设进程,确保农业品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真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推进机制,协调、统筹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议程,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定期研究品牌建设工作。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搞好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全面推进”的原则,河南省农业厅牵头负责制订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乡(镇)要结合本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分别做好各自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做到全省上下联动,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篇(8)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优势品牌在给农户带来农产品本身价值之外还将带来一定的附加价值,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受益。比如浙江临海的“岩鱼头”橘子品牌从注册商标至今价格已经连番十几倍,成了“中国最贵的橘子”品牌,轰动了整个柑橘界,也带动了临海的柑橘产业,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今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政府和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强化了品牌意识、整合品牌和优化资源配置,做大企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以全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企业实力,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2]。农业生产者为了维护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与品牌声誉,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使品牌农产品在同类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农业部1999年颁发《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农市发[1999]15号)起,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文件,政府的推动、市场的促进,使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我们逐步解决。

(一)浙江省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浙江省内的很多优质的蔬菜、瓜果等用的都是外贸企业的品牌。这一现状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处于不主动的地位,需要看外企脸色行事。同时,作为建设主体的企业对品牌的保护意识不够,有些企业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不能维护品牌,致使我国有些自己的产品还要贴上外国的标签。不仅该省如此,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各省市都有类似问题,这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长久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特点不明显。目前浙江省很多同类农产品品牌存在相互模仿现象,导致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各自产品的优点以及特点不突出,甚至没有自身的品牌特性,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缺乏市场定位及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不具特性的品牌在市场中存在恶性竞争,这必然阻碍农产品品牌的良性发展。以浙江嘉兴桐乡的杭白菊为例,目前桐乡杭白菊的品牌有田野菊海、东风杭白菊、圣福德、三百年留香等等诸多品牌,但是各个品牌特点相似,没有形成各自的鲜明特点,使产品包装、价位都比较接近,难以区分各类品牌的优劣。

(三)浙江省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低。浙江省现有品牌的农产品大部分是初加工农副产品,不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附加值也不高。农产品的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3]。浙江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深加工力度不强,没有包装宣传,营销手段也较为滞后,再加上规模不大,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产品质量是关键,因此设立并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至关重要,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标准的实施工作依然滞后。很多地方只建立标准,而不注意标准的实施,因此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等环节仍然没有达标。

(四)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形式大于其内涵。随着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为了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以及奖励措施。扶持和奖励的标准大多是按照农产品是否获得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农产品是否进行了商标注册等为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刻意去创建名牌形式[4]。因此造成有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优质农产品认证后很快就出现了不能达标的现象,这就说明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品牌的内涵。

三、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业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品牌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品牌还处于弱质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呵护[5]。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以及农民生产高质量高标准产品,同时对经营者及农户进行品牌化意识与知识的宣传,鼓励发展品牌农产品。同时政府应做好产业规划、提升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程度,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培育、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品牌权益保护,营造品牌运作的外部环境等[6]。

2.完善多层次农民培训体系。政府应充分利用各个地方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师资力量强大、装配配置齐全的培训基地。尤其对特色农产品农户、当地种养大户及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开拓农业培训项目,加强培训的深度,对提升农产品品质问题加强培训。

3.实行农产品品牌建设优惠政策。对不具有农产品品牌的组织征收一定的额外税,而对于创建农产品品牌的农业组织进行免征或减税政策。在科技、资金、资源等方面也应予以优惠补助,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整合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国同种农产品品牌杂而乱,规模小,市场占有率过低。因此政府应鼓励同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整合,化零为整,推广农产品。这样不但能降低农产品经营者创立品牌的成本,而且能利用本地的地方优势,将当地品牌进行成倍整合,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从经营者角度

1.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形成是以产品优质化和差异化为基本物质条件。创建农产品品牌,应首先立足于国内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例如嘉兴桐乡地,其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盛产,其中以杭白菊、榨菜等为主要特色。经营者应抓住地方特色,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使特色产品品牌规模化。

2.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注册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初始环节,地点标志、商标和驰名商标都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品牌所有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作为农产品品牌创建的经营主体,应积极担负起品牌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责任,从这方面出发保护农产品品牌。

3.保证农产品品质。在农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背后就是产品,品牌展示着产品的质量。消费者认可品牌就是对产品质量要素在内的产品整体的认可。消费者不会接受质量低劣的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一个品牌能否在市场上长期昌盛就看其产品质量如何。因此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经营者应该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保证生产的农产品高质并且安全,把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一种常态,这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4.增强农产品服务。经营者应当加强农产品服务,改变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如今,农产品的销售正在向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发展。在此新形势下,生产经营者应当转变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努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为消费者开拓更为便捷的消费途径,以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同[7]。农产品的服务也将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断得到重视。

(三)从农户角度

1.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保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最先取决于农户所提供的农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只有从农户入手,保证农产品高质量高标准,才能为接下来创建优质品牌农产品奠定基础。在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研发了农产品生产的科技信息支持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定位,定量、定时的控制使得农产品得以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8]。

篇(9)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93―02

1 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竞争力

1、1 农产品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是品牌区域化的结果,它是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集中在同一产业的企业,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并以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如金华火腿、西湖龙井等。我们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与标识。

1、2 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结合的依据

(1)农产品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区域品牌存在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生产具有强烈的区域特征与资源依赖性,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独特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生产与栽培方式,往往使得这一区域的农产品具有某一方面的独特品质,从而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是一个区域农产品特征的直接体现。发挥区域资源的禀赋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产品生产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禀赋,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区域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据。赋予农产品区域品牌,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同,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的链接无疑是实现农产品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区域品牌是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农业增收与农民收入增加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区域品牌与农产品连接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及农产品价格的保证,从而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成为了可能。另外,由于农产品的质量特征隐蔽性,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在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造成了农产品销售的困难。因此,必须借助于某种“信号显示”机制,将具有隐性特点的农产品质量特征外显化,无疑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某个区域生产某种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农产品质量特征,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3)农业组织创新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存在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非企业化的小规模,具有高度的分散性。这种小规模的农户,难以成为独立进行市场开拓的营销主体,而且这种非企业化的小规模经营,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无法实现规模化运做。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主体缺位现象,经营中规模效益差,依托区域品牌培育农业产业组织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普遍途径,即通过区域品牌将区域内的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新的农业组织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与风险。

1、3 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竞争力

(1)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直接作用。

因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的约束,导致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由于生产者主导市场的力量很弱,很难获取规模效益。实行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利用区域品牌,将大量相互关联的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涉农相关机构集聚起来,相关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结成本地化网络,这样既可克服单个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分散性和风险性,又可避免层级制企业的低效率。同时这些企业通过竞争、合作、相互协作和补充、形成学习和创新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而且可以有效地组织、引导、帮助和吸纳区域内更多的广大农户、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涉农单位加入到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中,从而使区域内生产经营者获得产业化聚集效应。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因产业化聚集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使区域农产品获得较高竞争力。

(2)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问接作用。

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除了其所带来的之间作用之外,农产品区域品牌还能够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间接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使区域内的经营者获取协同效应并形成共同进化机制。以区域品牌为桥梁构筑的企业聚集尤其是大规模、高密度并形成异常的竞争优势的聚集存在着很强的协同效益,并促进了企业群的共同进化。一个成功的区域品牌可以形成三种协同效应:一是公共资源协同效应。农产品经营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这些资源的开发使用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分散的单个企业要么难以承担巨额的投入资金,要么因使用成本太高而难以承受,而区域品牌则能克服单个企业在公共资源使用上的不经济现象,取得良好的协同效益;二是组织协同效益。区域品牌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或机构组成的品牌群体,即可以克服垄断性产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弊端,又拥有自由竞争型产业组织的互补;三是服务协同效应。农产品经营将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产后服务业的发展,区域品牌的崛起将带动当地包装、储存、运输,甚至旅游、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兴起,而这一切又为区域内生产经营群体提供了低成本的共享资源。

2 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与维护

农产品区域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以及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积极探索创建与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策略或措施。

2、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

首先,结合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创建模式。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由几个强势企业(一般是名牌企业)支撑而形成的支撑型区域品牌,这种模式一般是先由几个企业茁壮成长,创建企业品牌,形成影响力超强的优质名牌企业,再由政府、产业协会和企业等组织机构以名牌带动战略推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品牌;二是在量的基础上由大量杂牌军(一般是非名牌企业)聚合而成的产业群体,利用巨大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的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成为产品产销聚集地;还有一种模式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基于其产业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底蕴而形成的产地型区域品牌。

其次,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提炼区域品牌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定位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要突出区域特色,脱离了特定区域,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及产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在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区域文化为基础,确立品牌定位,突出区域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

最后,做好区域品牌的设计、注册和宣传推广工作。在

对品牌定位后,应开展商标设计和注册工作,区域品牌的设计和注册与一般性企业品牌的商标设计和注册有较大区别,区域品牌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行业特性,突出公共特征,突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理念,要强化对区域产业文化内涵的反映。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要以现有品牌资源为依托,以国际交流为平台,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模式,以整体性宣传策划为主要推广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专题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产品节等活动重点宣传产品产地。

2、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维护

对农产品区域品牌除了创建新的品牌之外,还应该注意加强已有区域品牌的维护,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

2、2、1 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其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维护过程中更好的处于宏观层面的管理。如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将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区域发展的目标与区域品牌;加快产权主体的界,改变区域品牌只有受益主体,而无责任与管理主体的状况,为塑造强势品牌奠定基础;加强对区域品牌的监管、指导和服务,以适当的手段对作的区域品牌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加以有效控制,对滥用区域品牌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引导区域内建立良性竞争局而等。

2、2、2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层面

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协会、企业贸易促进会、创业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俱乐部等。这些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的中间人,既可以发挥地方政府权威的作用,把分散的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又可以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前提下,引导区域品牌的建设。中介组织还应组织区内企业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律,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同时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营销工作,开展市场调查、技术培训、交流市场信息,提供商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打破各种市场壁垒、维护行业利益,开展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制定实施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促进区域品牌的健康发展。

2、2、3 企业层面

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区域品牌的形象。长远来看,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使区域内所有的企业受益,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远思想,互相协作切实作好区域品牌的维护工作。同时还应该提高企业对区域品牌的认识,正确看待区域品牌,积极推动区域品牌的发展,依托区域品牌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来吸引消费者;强化产品质量和企业自身的行为,保证企业信誉,在利用区域品牌正向效用的同时积极从自身做起维护区域品牌的形象,不断为区域品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结语

我们在梳理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农产品区域品牌存在依据、农产品区域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以及区域品牌的创建与维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的研究将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但文章仅从理论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后将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对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文顶,提高福建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思路[J],发展研究,2005,(3):39-41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83-02

1 福建省农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现状

1.1 知名农业品牌不断增加

截至2011年,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有10个,“地理标志”26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有9个。2012年,福建省国内注册商标总量达20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总数达5万件以上。2013年,在农业部评选的百个“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活动中,福建省共获得9个农产品优质公用品牌,是全国获此殊荣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品牌分布广泛,涵盖了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

1.2 农业品牌创建意识日益增强

目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福建省将农业品牌当作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努力实现农业品牌的经营,从多层次提高农业价值。福建省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等注册商标也大幅度的增加,品牌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福建省加大了对品牌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给予连续三年共评选认定的品牌农业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全省农业企业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1.3 品牌农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特色农业产品。这不但增加了农产品品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品牌的附加值,农产品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品牌农业直接带动了全省40%左右的农民发展生产,吸纳了152万名农村劳动就业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程度低

福建省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加之受全省地理环境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都具有盲目性。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制定农产品标准和品牌化还处于自发阶段和分散状态,针对性较薄弱。加之,制定的标准中对于农业生产后的标准和系列标准的规范较少,标准与市场、物流流通结合不紧密。此外,大多数农产品难以保证生产的标准化,实施品牌战略较为困难,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技术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标准化建设也较为落后。产品有名无牌,市场准入受到极大限制。

2.2 农业品牌杂、小、弱,规模效益不明显

福建省是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各地县都有一些特色和优势。对于这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各企业多自立门户打出品牌。因此,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虽然不少,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出现了品牌多、杂、小、弱的商品。知名品牌不多,有的产品在省内外虽然享有一定的声誉,但规模不够,市场优势不足,不少只是“珍品”、“贡品”、“礼品”,并未形成拳头产品,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规模效益不明显。

不仅如此,全省很多农产品只有商品名称,没有品牌商标,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只要存在品牌数量少、影响范围有限、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并且,在农产品品牌战略中会出现信息部对称问题,其根源是有农产品品牌固有的特性形成的。

2.3 创建农业品牌资金短缺

尽管,福建省十分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然而,与发达的农业大省相比,政府在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总量仍显不足。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5%以上,而福建省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成本高,收益低;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小,资金积累慢,难以进行生产创新和新技术开发,不利于实现品牌战略管理;三是生产商的规模小,很难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品牌产品的宣传不足。品牌宣传、品牌包装、品牌推介等方面在省级以上媒体很少露脸,知名度和美誉度欠佳。

3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3.1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现代农业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营,才能创造出优质品牌产品来。要克服小农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可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好品牌。

3.2 进行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创建现代农业品牌

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较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农产品的销售,较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现代农业品牌营销的意识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渐渐开始改变一些旧的观念,慢慢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市场的需求。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没有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农产品要想取得满意的经营效果,就应该树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品牌营销观念。同时,还可依托名牌企业为平台,不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做大做强名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取得较高的市场附加值,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名牌效应。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

品牌化和标准化经营是将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就应当围绕市场的走势和需要来确定农产品的发展。强化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建设,而且要在生产、收购、加工环节上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依靠着农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促进农产品的销量,从而达到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与利益相结合。

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全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创建农产品品牌形象无疑是全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当务之急。

3.4 完善管理机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品牌发展

由于农产品属于典型传统产业,政府要采取扶持性政策,支持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决定生产的模式,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

可通过三种形式进行:一是成立专业农业生产协会,农户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协会作为市场法人主体,制定市场竞争战略。农户必须履行农协的职责,同时享有农协提供的服务,如农产品的品牌支持、营销网络的支持、产品商品化加工的服务等。二是建立股份合作制的产地品牌农产品批发市场,让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政府应为农业的贸易组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控制税费征收率。三是扶持名牌企业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加强农产品的精加工,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农产品包装,树立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一方面,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形成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推进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力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品牌农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着力培育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品牌、省级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的品牌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少平,赖正锋,吴水金,等.海西现代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46-347.

[2]罗维禄,刘宁青.海西实施农产品品牌现状与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91-292.

上一篇: 关于个人信息安全 下一篇: 精品课程的开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