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09:54: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发展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成都早有城市旅游品牌意识。从最早的“天府之国”、“熊猫故乡”,到前些年的“美食之都”、“东方伊甸园”,再到最近与重庆沸沸扬扬的“中国第四城”之争,或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急于树立自身的旅游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争取国内乃至国际地位的心情表露无疑。可是,这些定位或太陈旧,或太片面,或太空泛,使旅游者们不知所云。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品牌不明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成都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成都市城市旅游品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成都拥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如大熊猫基地、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令游客耳熟能详的经典景区,“金沙”、“三国文化”、“美食文化”等引人入胜的文化资源,还有大量的古镇与民俗旅游区。但是这些景点往往各自为阵,品味定性低,缺乏一个统一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形象,无法形成城市品牌的规模效应。使得成都在旅游业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成都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与集散地,本应具有丰富的旅游客源优势。但是由于成都品牌定位模糊,缺乏重点特色,大多数旅客仅仅把成都作为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在这种趋势下,成都周边强势的精品旅游线路的大力发展不但不会为成都带来更多的旅游客源,反而会形成“虹吸现象”,抑制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品牌消费需求日增。要想经营好城市旅游,必然要经营好城市品牌。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就是城市品牌的竞争。尽早定位城市品牌,营销城市品牌,才能使成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二、对成都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的策略研究
1.明确“休闲”品牌,充实品牌内涵
最近,《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打造成都“休闲之都”的城市品牌。在“休闲”的定位之下,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餐饮美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旅游品牌。
(1)继续发展熊猫生态文化、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三大传统文化旅游品牌。成都应当抓住大熊猫基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契机,竭力为成都品牌形象作宣传;继续推广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以此凸显成都的底蕴与渊源,平添历史厚重感。
(2)积极推广金沙古蜀文化新兴文化旅游品牌。金沙古蜀文明的重大考古发现将弥补成都在古文明方面的空白。伴随着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音乐剧《金沙》在全国乃至世界巡回演出赢得了巨大的赞誉、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金沙独一无二古蜀国之旅必然会给成都带来神秘、不可替代的气质。
(3)大力弘扬成都的餐饮美食旅游品牌。加快整合美食旅游片区,如锦里、文殊坊、羊西线“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等,加大对这些美食旅游区的卫生检查力度和服务质量考核,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努力弘扬成都包罗万象的饮食文化。
(4)加快建设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打造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中心游憩区,打造环城城市观光游憩休闲带,整合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与洛带等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区;兴建现代休闲娱乐措施,如大型主题公园、酒吧文化等,迎合都市文化需求。
2.依托休闲文化,发展会展旅游品牌。
会展旅游通常是把会议或展览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对游客的吸引力,大量吸引游客。会展旅游具有人均花费高、停留时间长、季节性弱、回头率高等特点。成都已建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更应当积极承办大型会展活动,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游客,形成扩散效应,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
3.创造旅游休闲吸引物,迎合体验式需求
城市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体验型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成都的“休闲”品牌,并不仅仅是游客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休闲理念、一种休闲氛围、一种休闲文化,特别是一种休闲方式。对于本地居民而言,这是一种休闲生活;对于旅游者而言,则是一种休闲生活体验游。成都应当尽快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体现成都休闲品牌精髓,迎合大众们日益浓厚的体验式旅游需求。
4.城市的综合实力才是品牌最好的背书。
旅游业载体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涉及餐饮﹑娱乐﹑交通﹑金融﹑消费﹑商业﹑卫生﹑环保等行业,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现。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艺术实际上就是指在公共场所用来向人们传递艺术内涵的一些艺术品,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说雕像、喷泉、城市标志、纪念碑以及美术作品等。除此之外,一些现代化的媒体作品,如摄影、装饰品、观赏物、拼图等也可以作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最先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起始阶段,人们主要将相关的艺术品放置在美术馆中进行展览,然后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才开始在公共空地上进行展示,长久发展下去就逐渐形成了公共艺术。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公共艺术同样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盛宴,通过其本身的艺术形态使人们的艺术内涵在潜意识中得到升华。但是当下许多人单纯地认为公共艺术只是一种装饰品或者艺术展览品,这种观点明显是不全面的,公共艺术除了能够作为装饰物以及艺术展览品,同时还可以依靠其优美的物质形态进行人文艺术的表达。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和发展主要用来进行城市文化的宣传以及公共精神、集体合作精神的传播,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城市的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公共艺术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及从粗到精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研究和开发自身独特的公共艺术,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城市魅力。相对于之前公共艺术只是作为个人行为的现状,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公共艺术逐渐被大众人民接受和传承,公共艺术中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其性质逐渐由早期的商业性和实用性转变为人文性以及文化性。公众群众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分析和研究,其审美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及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在认识到公共艺术带来的优点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虽然公共艺术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其发展速度以及形式都得到极大地改善与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抄袭模仿的公共艺术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低劣公共艺术产品的出现与城市的文化发展不相协调,从而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建设。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不协调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公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经济水平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阻滞公共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对公共艺术建设及发展的意识不够清晰也会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阻碍。城市规划者对公共艺术建设和发展的意识不足容易造成城市发展中所使用的公共艺术大多是模仿以及复制所得的,城市居民对公共艺术的形成及发展没有参与权,造成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滞后的现状。
三、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均衡的状态
通过工作人员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其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状态,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不均衡可以分为地域发展不均衡、自身发展不均衡两个方面。城市公共艺术地域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指各个城市之间的公共艺术在经济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比较新颖和时尚,能够作为城市的亮点体现城市的特色及艺术魅力,而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发展程度却比较薄弱,对城市本身的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难以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公共艺术的地域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其主要在地级市中推广和发展,在一些县城或者乡镇渗入和发展程度都比较小。第二,城市公共艺术自身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现阶段的公共艺术建设主要通过环境建设来实现,对公厕、城市标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性和全面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以及系统的规划和指导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科学规范的规划和指导,通过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等的确立来逐步实现公共艺术的全面建设和发展,但同时要注意其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共同目的都是实现城市公共艺术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城市领导者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系统的规划和指导,造成其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公共艺术发展及建设的过程中艺术性和科学性严重缺乏。即使一些城市建立了相应的体系作为公共艺术发展的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缺少规范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也造成了粗制滥造、抄袭模仿现象的出现,使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存在种种不足。
(三)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并且其与大众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城市的大众在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对公共艺术建设和发展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部分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修养不足,即使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促进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一)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应用当地的人才资源
一个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就是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这也是实现公共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从我国整体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目前优秀的公共艺术人才相对于国外来说并不充分,在实现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城市文化建设者在进行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应用当地的人才资源。首先,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应该通过举办学术交流或者艺术培训的方式为众多的公共艺术人才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对当地的公共艺术建设和发展起到完善和推动的作用,并且还应该鼓励当地公共艺术人才加强对其他城市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相互之间的切磋完善自身的创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次,城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给他们提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比如说一些城市的艺术学院中专门培养公共艺术的人才,对于这些在校学习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能力,比赛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可以直接在实际的公共艺术发展中进行推广和应用。这种策略不仅能够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使之在以后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本地的学生对自身文化了解更深的优势也决定了其公共艺术的设计更能与本地文化相结合,设计出的公共艺术更能体现城市的艺术特色,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应与城市的规划相结合
城市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的规划相结合能够保证公共艺术实现与城市生活的紧密结合,更能体现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特色。比如说在河北邯郸的公共艺术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在城市规划以及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通过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发展布局。相对于普通的公共艺术发展格局而言,这种发展局部更加全面地实现了邯郸公共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公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的公共艺术。
(三)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其本身的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10-02
当今时代。网络、电影、手机视频等视听媒介日益广泛流行,与电视争夺着受众群体。电视如何吸引并稳定自己的收视群体,弘扬电视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电视人去认真思索的课题。首都、省会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的电视台则面临更大的压力――央视,各省台,还有其他众多的上星台都在吸引着本地区的受众,因而中小城市的电视人更应该群策群力。为本地区的电视文化的繁荣与兴盛,集思广益。
一、定位准确。有针对性的设置电视栏目
首先。城市电视台要明确自己的基本受众是本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离开了本城市及本地区的收视群体。那么城市电视台就是空中楼阁,无人问津。因而电视台具体的栏目设置都应以服务于本地区的人民大众为出发点,为本地区的人民送去关心与温暖,在繁荣城市电视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齐齐哈尔电视台基本的受众就是齐市及齐市周边各县的收视群众。齐市电视台具体的栏目的设置都应该与这些基本的收视群体密不可分,为这些受众服务,稳定收视人群,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因而对本地区的人民群众要有基本的了解与掌握。做电视栏目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诸如,本地区有很多农民,他们更喜欢看天气预报和一些娱乐性的节目及关于农作物的科普知识的节目,齐市电视台的天气信息节目播放的比较好,不仅有专门的天气预报,在新闻类节目中也以小字幕的形式在屏幕下方出现或在节目结尾时播出。电视台可以有针对性地办一个诸如二人传或东北地方戏30分,或者农业知识10分钟等节目,节目不需要播很长时间。要短,只要传达出主要内容就可以结束,既不会让观众疲倦,又引起观众的兴趣,意犹未尽才可能更好的关注下次节目的播出。电视剧的选播上也要考虑这部份收视群众,选一些轻松搞笑的农家剧。优秀的情节复杂的历史剧,或者是反映当今社会生活的电视剧等,要穿插着播出。不断给人新鲜感,才能紧紧抓住受众,使他们只要有闲暇时间就忍不住坐在电视前观看本城市电视台的电视节目。
其次,城市电视台要明确除了为本地区的人民大众服务以外还要服务于本地区的文化与经济。电视所具有的视听特点使电视比报纸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城市电视台作为区域的主要宣传媒介。不可避免地肩负起宣扬本地区特色文化,繁荣本地区经济的重担。城市电视人要更好的了解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齐齐哈尔文化资源丰富。比较著名的首推旅游文化。齐齐哈尔有我国最大的国家级珍稀水禽为主体的扎龙自然保护区。鹤文化“承载着人类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还有东三省最大的综合性园林龙沙公园,美丽的明月岛,以山鸡为主要猎物的全封闭式的青松狩猎场,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出。这些富有特色的风景胜地,需要不断地宣传与开发。电视可以以栏目的形式去宣传,也可以做成广告在各个电视台插播,当然会有广告费,但是宣传了自己,打开了旅游业的大门,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电视台还可以与当地的有关部门合作,争取开发一条产业链,诸如。可以开发一些富有特色的有象征性的玩偶。介绍业界的影视剧集团等前来拍片等等。或者自己打造一个电视剧电影团队,演绎发生在这些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故事。这些对于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繁荣地区经济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挖掘整合区域的优势资源。做活栏目
城市电视台主要服务于区域的受众和区域的文化经济。那么就要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资源。而且要挖掘其中的优势资源,搞活栏目。做活栏目,就是要使栏目充满生命力,富有朝气,富有感召力,每期都有新内容,新策略。区域的优势资源是可以不断挖掘的。首先,物质资源方面。齐市电视台要集思广益,深入调研,寻找本地区的亮点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力求做出精品栏目。诸如绿色农业是一优势资源,现在社会上食品添加剂事件层出不穷。国家及人民大众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与质量。这对于电视台是一个良好的契机,电视台可以设置一档诸如绿色农业20分的栏目,分别介绍齐市各地区的绿色农业产品及食品。也可以拿到别的电视台去宣传,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栏目,既使栏目获得了关注,也为本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商机,而且也可以配合每年一次的绿博会。扩大影响。齐市有劳动湖这样优势的地理条件,齐市电视台可以和相关部门联合,搞一个冰雪文化节,规模可以象省城的冰雪文化节一样盛大,要有新创意。围绕这个可以设置一档“四季风”的栏目,冬天主要围绕冰雪内容展开,冰雪文化,冰雪景观。冰雪科谱知识,冰雪题材的影视剧等。还可以把绿色农业吸收进这个栏目,其中可以穿插富有特色的地区烤肉文化等,还可以把观鹤节纳入这个栏目中。报道其中发生的一些真人真事,一些商品的生产加工程序,如何鉴别优良质量的产品等等。
达斡尔民间文化已经引起地方和国家的重视。电视台可以设置一档诸如民族风的栏目。对本地区或本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介绍。包括他们在历史上的变迁兴衰,民族习惯。也可以建议相关部门开发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开发一些民族服装,佩饰。民居等。供游人欣赏,珍藏从而带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腾飞。昂昂溪有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有苏军烈士陵园。可以做成古迹文化这样的栏目,和民族风一同作为子栏目附属于诸如特色文化这样的栏目,穿插着播出。电视台还可以做一档缅怀烈士的节目,联合地方开发一条供苏军烈士家属来缅怀的通道,开发一个中俄贸易的小镇,打造一个影视剧制作团队,演绎抗战故事等。有特色的栏目自然会有受众,而特色恰恰是本地区所独有的。这就要靠区域电视人去挖掘本地区的优势资源,把这种特色在电视栏目中表现出来。从而既弘扬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也繁荣了本地区的经济。
其次,优势资源不能忽略人员优势。齐齐哈尔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以外的大中型城市,大学生无疑是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们年轻,有活力有思想有创意,电视台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部分优势人群。设置一些互动类节目,这类节目也是电视台所缺少的。当然也可以借鉴其他电视台互动类节目的特点,重视娱乐性,挑战性,以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主,可以到学生中间征集一些新鲜的创意,具体的节目环节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季节进行设置,如冬天可以设置短距离滑雪。夏天可以是一些类似于跳水的节目等,甚至于节目的主持人也可以从学生中间选取,再配一位专业的主持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与表演热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也使电视栏目获得了生机与活力,繁荣了电视文
化。还可以号召大学生进行剧本或节目设置等方面的创作,从中发现优秀人才,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本质追求和技术导致的影视文化日益世俗化、大众化”,因而城市电视台更要向世俗生活靠拢,绝不能做空中楼阁,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挖掘大学生资源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带动除了大学生之外的其他人民群众。进而使节目受到本地区乃至其他地区人民的观注,增加了收视率,繁荣了电视文化。
三、增加人性化因素,体现人文关怀
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壮大,电视文化的繁荣始终都是以人为中心,以广大受众为本。因而电视台在制作各类节目时,都应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一些细微的字幕。一些细微的节目穿插都体现出人文关怀,让受众有被关怀的温暖,从视觉听觉以至于心理上都有舒服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诸如前面提到的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天气信息,不仅有专门的天气预报,新闻类节目中也有穿插,或者在字幕中体现,或者在节目结尾时播出,让观众即使没有看到天气预报,也能从别的节目中了解天气信息,这让人觉得很温暖,也体现出电视人的人文关怀。
此外,电视剧播出过程中总会有广告穿插,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当然穿插广告可以让观众休息放松一下,也为电视台带来了经济收益,但是观众总会有厌烦心理,此时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打上时间倒计时,诸如三分钟的倒计时,或五分钟的倒计时,观众就会平静下来,静静等倒计时结束。一个小小的倒计时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有安抚观众情绪的作用,体现出人文关怀。其他类似于祝福语,征友,征婚信息等,可以以小字幕的形式出现在栏目下方,为本地区的受众传递祝福,提供桥梁,温暖广大观众的心,赢得受众的喜爱。
四、开发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潜能
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离不开节目主持人,主持人应求真求实,风趣机智,真诚而富有爱心。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栏目的灵魂。栏目是否受到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每个节目主持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节目主持人都有尚未挖掘的潜能,每个节目主持人都可以做得更好,更出色。这需要电视台采取具体的措施。对电视栏目的主持人进行素质提升。诸如派出去进修业务知识,举行业务竞赛,鼓励他们参加国家地方举办的各种大奖赛,经常举行观摩活动,鼓励主持人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也可以不断的挖掘新人,补充主持人的后备力量。最好能够为主持人提供到省台或国家台进行观摹的机会,让他们去交流,拜师,补充自己的不足,挖掘自己的独特潜能。节目主持人也可以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看生活的原生态,了解各色人物的不同心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当然栏耳主持人首先要有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受众要有发自内心的关怀、同情与爱,而不能做表面文章。如省台“天舒工作室”栏目之所以受到关注,与“主持人褚天舒温婉的女性气质,继续营造温馨、温暖的谈话氛围,并致力于在倾听倾诉中帮助人们寻求走出情感困惑获得心理纾解的方便之门”的真诚态度是分不开的。因而主持人的潜能开发出来,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主持的栏目也会成为品牌栏目,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可以使城市电视台获得更好的发展,繁荣区域电视文化。
总之,城市电视台在当今时代,既要顶住压力,又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电子科技知识,整合优势资源,服务于电视台的栏目建设。争取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city is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departments and element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old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t to a region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nanyang in henan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one of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yang city, and discuss the nanyang city development of some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 nanya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1 城市发展现状
1.1 南阳城市化进程慢,城镇体系不健全。
2010年南阳市城镇化水平仅为34.9%,城镇化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大量的农业人口仍需要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职能也缺乏合理分工,空间分布不合理,整体城镇建设水平较低,集聚效应和扩散能力差,无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移。
1.2 中小企业发展不完善,城市经济结构亟需调整。
南阳市目前有大中型企业百余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主要企业行列,但是大中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不能掩饰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由于在政策、地位、经济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南阳市急需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企业类型,为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3 城市大而不强,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南阳市目前农业生产率尚低下,工业基础较薄弱,服务业发展落后,城市整体实力不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阶段,城市急需通过一系列发展措施提高城市在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内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 城市发展策略
2.1 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是目前中国发展的趋势之一,顺应这一潮流推进城市化发展,以城市的快速发展来减轻、减缓农村地区的发展压力,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策略。
因此,应鼓励和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到“离土离乡”,并以此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压力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城市,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地区整体的发展。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
要加快农民向城市的迁移,首先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发挥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作用,而且还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是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其次,应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再者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较好的劳动及生活环境,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2.2 推进城市产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南阳而言,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此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依赖企业内部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外部环境的状态,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发展所依赖的产业区域的类型。在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这在当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2.3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建设增长方式。
南阳市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首先需要广开门路,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尤其要注重吸引旧区向新区转移的工业项目,同时也要注重在新区发展一些无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一方面对传统行业进行知识化改造,促进能源工业的后续加工,另一方面培植化工、机电、电力、纺织、冶金、食品、建材等新的支柱产业,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建设增长方式。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创建产业集聚,明确园区的功能地位,在发展骨干企业的基础上,促进与这些骨干企业有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集中,完善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分工基础之上的网络联系,提高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产业园区的分布,明确各产业区的主导功能和主要发展方向,根据产业特性集中投资建设专门化的基础设施。
城市应通过区域产业支持设施的建设来促进企业不断创业,提高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推动规格化生产,保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
围绕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劳动力的教育和再教育,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劳动力的专业化、职业化。新的产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否向新产业提供它所需要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2.4 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的发展在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与提升城市竞争力。 加大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城市化相适应的新型经济,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产业要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二产业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的步伐,按照市场导向、竞争定位的要求,提高轻工业比重,并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完善和发挥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
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南阳市应加强吸引区外物质、人力、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扩充,并形成和扩大竞争能力向周边和外界扩张和辐射,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持续增长,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南阳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构建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依托完善的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商贸流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同时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条件。
3 结语
通过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大城市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推进城市产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建设增长方式等举措应能缓解南阳市存在的一些现状问题,相信将这些措施制定为可实施的政策会让南阳市未来的发展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赵义华,陈德福,曹荣林,李吉霞.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科学,2008(7)
2 .李迅. 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 城市. 2008(11)
3.何一民,范瑛,付春.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01)
4. 潘允康.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中的理论问题[J]. 河北学刊. 2006(06)
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内涵
(一)产业结构转向高端化
城市的转型必须首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即传统产业要被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低附加值产业要被高附加值产业所替代;低技术含量产业要被高技术含量产业所替代。以此不断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新型的、多元化的、稳定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为了与这种产业结构体系相适应,产业组织结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产业组织形式要向高效化方向演变,空间形态向地理集聚方向。企业之间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竞争关系,更是一种协同关系。这就要求产业实现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二)城市经济体系转向服务化
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现代城市面对的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市场网络,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的市场。单个的城市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统一管理和控制世界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环节,越来越具有流动空间的属性。现代城市的发展是要通过信息、知识、资本和人才等的流动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如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存量凝结来实现的。因此,现代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大量的现代服务活动,转向经济体系的服务化,才能有利于现代城市转型和能级水平的提升。
(三) 城市发展动力机制转向创新驱动
在城市发展动力上,我国的城市要加快推动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转变。通过创新科技,消除传统经济时代空间距离的障碍,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活动的地理布局,从而为产业升级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动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发展转变,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加注重内涵性、整体性、功能性和质量性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模式,转变为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战略模式。
城市营销概述
营销学家阿斯沃兹和伍格德将城市营销定义为:城市营销是一种过程,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必须以尽可能贴近目标顾客群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
科特勒认为城市营销由三个要素构成:城市营销的执行者。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主要指城市政府。城市政府既是城市经营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又是城市生产、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提供者;城市营销的环境因素。即城市营销者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城市消费者进驻城市,活跃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环境,既包括如土地、公共设施、当地商品等有形因素;也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城市形象与生活品质等无形因素;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包括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旅游者和居民。
我国的城市营销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营销处于摸索期,这个阶段不能算做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营销,而只是初步具备了城市产品概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的城市营销进入导入期,城市品牌逐渐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我国的城市营销进入了成长期,城市营销者开始运用营销理念来规划城市,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制定城市的营销战略,以此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我国的城市营销是在城市经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当前的城市营销热潮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泛的城市经营活动实践的自然结果。目前国内城市营销研究大多集中在从城市品牌形象角度的研究、从4P理论出发的市场营销学角度的研究、城市规划设计角度的研究、从旅游角度的研究,少数学者对城市营销现存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我国城市营销存在的问题
定位不准,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现在我国60%以上的地级市都有发展国际大都市的梦想,然而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个要素促成的,而是历史因素的沉淀成就的。
过于注重外在形象,忽视城市内涵。国内很多城市对城市营销的认识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只是营销策略的外延表现,并不能反映城市内在素质的提升,而城市营销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内在素质,进行公共管理的变革。
误读城市营销与城市经营。城市营销与城市经营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它们的出发点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城市的顾客,而后者的出发点是城市的资产。其次,它们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城市营销主要是指城市的形象和相关的服务,而城市经营主要锁定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垄断资源。最后,它们所解决的本质问题不同。前者是要解决城市与目标顾客之间的交换障碍问题,而后者主要是解决城市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
城市营销功利化,政绩化倾向明显。城市营销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外部投资,满足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目标市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双重需要。但是,城市营销却逐渐演化成某些政府追逐政绩的工具,因此,忽视了实现与维护公共的利益,从而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新时期我国城市营销的对策
(一)城市营销的STP战略
营销中的STP战略指的是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战略。市场细分就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把整体市场分割成不同的或相同的小市场群,即“异质市场”和“同质市场”。在企业营销中,任何一个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而市场细分则可以增加目标的准确性。对于城市营销而言,更是如此。
进行市场细分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市场的选择,即决定具体进行哪一个或哪几个细分市场并为之提供服务。确定目标受众对于城市品牌推广来讲至关重要,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分为内部顾客(即本市人)和外部顾客(非本市人)。目标市场战略有三种,分别是无差异营销,即把整体看做一个大的目标市场,用一种产品、统一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尽可能多的购买者;差异性营销战略,即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需求不同的市场群,并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差异性营销组合策略;集中性市场战略,即将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后,只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实行专门化生产和销售。在城市营销中,选择集中性市场战略会更好一些,因为每个城市有着其固有的特色,集中资源凸显其特色,传播给其目标市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确定了目标市场后,接下来就是市场定位。定位就是与竞争产品相比,某种产品、品牌或某系列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城市定位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城市品牌的灵魂。科学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地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城市定位的过程中,不仅要提炼城市的核心价值,还要使目标市场产生共鸣,在目标市场心目中建立与该定位相一致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目标市场对其定位理解出现的偏差或由于宣传上的失误而造成的认识上的模糊和混乱,及时采取措施矫正。
(二)灵活运用营销组合策略
1.城市产品策略。把握产品整体概念。产品整体概念是指人们向市场提供的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的总和,主要包括五个层次:核心利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
产品整体概念指明了必须明确顾客所追求的核心利益。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其实并不缺乏城市产品的提供,缺乏的是对顾客需求的了解和对城市核心产品的把握。不管是什么产品,其核心都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作为一种产品,必须要明确顾客所追求的核心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产品整体概念指明了必须特别重视产品无形方面的特征。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核心利益,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即包括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个方面。如今,人们对非功能性的利益越来越重视,因此要求城市更多地重视非功能性方面的开发,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城市还必须注意潜在产品的开发,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
产品整体概念表明产品是一个多因素的集合体,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展开,从不同的方面致力于创造自己的特色,为顾客创造差异化的价值,获得竞争优势。
建立合理的产品组合。产品组合是指各种产品线及其产品品种、规格的组合或相互搭配。城市要从顾客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资源出发,开发一些具有竞争力和附加值高的产品,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长度、宽度和深度,优化产品组合,丰富产品类型,以此产生联动效应,提高城市产品的整体效益。
管理城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投入市场到最后被淘汰的全过程。与其他产品一样,城市产品也是要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不同的城市产品,生命周期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不同阶段顾客对城市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和营销手段,对城市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的管理。
2.城市价格策略。与企业产品的价格不同,城市产品的价格很难用货币价格来表示。城市价格指的是顾客在购买城市产品时所支付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所以城市价格更多地还是要从城市顾客的成本角度去认识。因此,城市产品的价格策略主要是通过对顾客成本实施综合影响来体现的。
3.城市渠道策略。城市营销渠道是指能够面向城市目标市场推广城市产品、宣传城市形象的相关中介或关系网络。渠道策略基于城市营销战略规划,解决城市产品推广、城市形象传递的可及性问题,从而达成城市顾客获得城市产品的便性利。让顾客更易地获得城市产品和服务,是渠道策略的关键。因此,城市营销的渠道选择与渠道合作机制建立,要结合营销目标等战略安排,同时顾及城市所能达到的组织能力以及关系网络资源的整合能力。
4.城市促销策略。人员促销。城市营销中的人员促销队伍主要包括政府公务员、媒体工作者等。但是从整体来说,还应该包括每个城市居民,因为他们的形象、言行举止都是城市的名片。促销人员通过现身说法,能增强顾客对城市产品的信任感,同时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有利于城市适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广告促销。广告促销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体向目标受众传播商品和服务信息以促进销售。广告媒体的种类很多,如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和户外广告、POP广告这样的小众传播媒体,能多方位地对城市进行宣传,有效地引导、刺激消费,创造需求。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门“博取好感的艺术”,对城市建立自己的形象十分的重要。城市营销者运用公共关系就是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社会公众对城市的认识、理解与支持,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大、更多的机会,为城市赢得更多的顾客。
参考文献:
1.黄海滨,罗志平.市场营销观念与整合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6)
2.贺康庄.我国城市营销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0)
3.赵娇.中国城市亟须转变发展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
4.裴长洪,李程骅.论我国城市经济转型与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方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5.刘丽华.新时期我国城市营销的误区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1(14)
6.陈君.城市营销策略初探[J].现代商业,2009(5)
7.周小松.浅谈城市营销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abstract] deal with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zhejia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gent need. This article from zhe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tre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source use reality and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backgrou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compact, convenient public transpor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 the main target of low carb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conception, established to system planning and layout for guidance, low carbon cities operation mode for the carrier,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arantee low carb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Low carbon citi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现实背景
伴随着浙江省快速城市化的进程,现存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供给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浙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成为激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和“十二五”期间实现浙江新的飞跃发展的良好机遇。
从浙江经济、社会、环境、能源供给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宏观背景情况分析,加快浙江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到了十分迫切的时刻。
一是从浙江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分析,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客观需求。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努力做到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相统一,富民与强省相统一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的低碳发展,兴起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制机制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这就是低碳经济时代为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目标提出的新课题。
二是从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态势推测,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战略选择。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调整,各类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利用,以及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浙江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推动本地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文化建设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不但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内涵特色进一步发挥。
“十一五”以来,浙江的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4.8%提高到2010年的59%,(图1)五年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快速地城市化进程已对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影响, 在促进工业化的良性循环,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乡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状况和趋势,这就为浙江下一步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图1)
三是浙江资源能源的现状条件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浙江是资源小省,“无油、少电、缺煤”是省域能源的基本现状,全省95%的一次性能源从省外调入。“十一五”期间,由于缺电影响了浙江GDP的更迅速增长,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舒适度水平更快提升;进入“十二五”后浙江的缺电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1年全省总缺电量将达550万千瓦以上。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导致浙江碳排放总量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人均碳排放超过全国平均数5.1吨的水平,达到人均7吨以上。由于,电力紧缺造成的拉闸限电和节能减排的潜力受限,已严重制约了浙江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从而使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任务更显得迫切。
城市规划包括了内容有很多方面,比如区域层次、城市层次、社区层次方面的规划,因此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在区域层次、城市层次、社区层次等方面的运用。现如今,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渗透文化发展策略,我国在这方面也应该加以重视。
1 文化策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运用
城市规划是每一个城市依据自身的情况采取的发展措施,通常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受到法律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国家政体的影响。文化策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的侧重点,能够直接体现出城市规划的侧重点。
1.1 区域层次
文化策略在城市区域层次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凸显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从而挖掘出城市发展潜力,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城市规划人员利用区域之中的文化资源,达到文化相互协作,互相分工的目的,进而有效的防止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的同质性,而产生不必要竞争。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使得区域经济、文化更具竞争力以及影响力。
1.2 城市层次
城市层次运用文化发展策略十分频繁。在城市层次方面,文化发展策略主要是为了城市公共服务设备提供相应的标准以及合理的规范。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应用到文化发展策略,这不仅利于提升城市整体文化竞争实力,同时也能够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利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等。文化发展策略的渗入,有效的融合了城市空间的硬环境以及软环境,使得城市整体发展更区域合理性。此外,文化发展策略的融入,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越高,越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同时也利于城市凝聚力的形成。城市规划建设者也会将城市发展重点偏向公共文化艺术,进而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
1.3 社区层次
社区层次运用文化发展策略能够更加具体的反映出从下到上的城市规划设计。文化发展策略在社区层次中的运用过程中,要求每个社区成员能够参与其中,制定每一项行动规划,并且监督规划的实施。这样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者就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每个社区的具体需求,利于唤起每个社区共同体意识。城市规划人员可以在社区中建设多一些的公共文化设备,社区人员可以自发的组织各项文化活动,久而久之,社区就会形成自主能力,来维护社区发展起来的文化花产业,从而实现地方团体与社区团体的有效合作。随着社区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多,而重复的设施加以整合之后,社区空间将会得到美化,再加之,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活动会充分的彰显出来,由此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将会大大提升,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意义重大。
1.4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是城市设计,良好的城市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特色。城市设计也可以算作是文化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城市设计与文化发展策略息息相关。现今很多城市设计中,都有效的运用了文化发展策略,对城市中所拥有的文化空间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布局。比如城市设计者依照文化资源的服务范围来进行城市功能区的设计,将服务范围法、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与城市中心区联系起来,以此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
2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发展策略
2.1 我们要正确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已经有了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在城市规划中的特色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不要过度的排斥外国文化,更不要提起外国文化就产生厌恶感,这样只会使得本国文化难以进步,难以继续发展;此外,我们要不要过度的崇拜外国文化,看到外国文化就觉得是好的、是可贵的,我们一定要明白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既不能过度的保护本土文化、限制本土文化,也不能过分的吸收、运用外国文化,我们要控制值一个度,是彼此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期间更是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可谓是异常丰满的存在于世间,我国的文化有强大的融合力和复原力,所以我们要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和融合,使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存在。
2.2 培育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城市文化的限制,而同时,一个城市的文化形式也会制约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和经济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培育,以文化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城市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并构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和谐发展、培育城市特色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卓有成效。
2.3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城市内在潜力
一个城市的建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印象多半会是特色的建筑形式,或者是建筑所含有的特色文化。就像是北京的建筑多多半呈现威武、霸气的样式,苏杭的建筑则会给人们小桥流水的细腻美感,广州深圳的作为国家化的都市,建筑多半让人们感到现代化的活跃气息,所以只有注重保持与维护城市文化特色,努力挖掘城市内在潜力,突出文化传统的沿袭,才能不割断城市的文化根基和文脉,才能使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下来。
2.4 结合历史文化规划城市定位
历史文化的沉积是一个城市的永远财富,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大力开发运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物所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准确规划城市定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保证。我国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其中历史名城也非常的多:多朝的古都、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别具风情的民族都邑,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结合具有现代意识的世界观,重新认识和挖掘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以城市文化指导城市的定位与规划,从而塑造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城市规划中运用文化发展策略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是城市规划者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城市特有的优势,我国城市规划中文化发展策略定会发挥突出的作用。实际上,文化发展策略不仅仅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这一点就需要相关学者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伟伟.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从城市规划角度讨论,文化规划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文化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三方面的内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融合,文化不是独立发展的,文化的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趋势,并且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如文化与科技、商业金融、制造业、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了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提升了社会幸福感。融合发展既是加快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文化对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
城市文化战略的出现,是对于发挥文化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的长远考虑。文化对于城市而言,首先是其社会价值。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要素,它在维护地域文化的传承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今全球化过程中强势西方文化盛行之时,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涉及到民族认可和文化安全。其次,文化的经济价值也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有关文化及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商品总贸易量的7.16%,为3879. 27亿美元。
2.文化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
由于文化的重要价值,而全球化进程推动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核心作用,世界范围内基于文化的全球城市竞争已经开始显现,文化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可以看到文化已经走到了城市发展的中心地位,各国和城市通过城市的文化特色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以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的节点位置。
二、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1.发展观念的问题
面对激烈的全球城市发展的竞争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文化建设是中国城市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紧迫问题,中国城市建设也正处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更是掀起了目前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潮。但是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外设计理念的涌入,建筑形式的国际化现象加重,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在积极的探讨发展方式、发展策略、城市形态、探讨运用自身文化资源进行建设,另一力一面对国外建筑形式的盲目崇拜也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冲突、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文化管理体制的局限、地方资金投入的不足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特色的形成和展现。
2.主观规范
中国城市的布局因其所处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北京城就以它独特的城市规划而著称于世界,棋盘式的街道布局,醒目的中轴线,严谨的格局与活泼的水系绿化空间交相呼应,大面积的四合院与宫廷建筑相衬托,胡同的格局合理又充满生机活力,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体现。而这些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一些超大的形体和空间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一些建筑形式的色彩严重冲击着古城的特色,空间布局严重失调。
三、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发展策略
1.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策略
文化遗产通常是城市和地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对其保护应立足于整体存在的方式,即文化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体存在,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整体存在。这样有助于完整的保留并传递历史文化信息。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可适度地与相关文化产业进行结合,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与展示,遗址公园的设立,工业遗产用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等。物质遗产与文化产业的适度结合可以为物质空间注入活力,可以将一些地方手工业的产业化,有助于保存这些面临现代大工业冲击的行业,在最大限度的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促进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同互助。同时,也要避免对历史文化资源涸泽而渔的破坏性开发,过度的商业化将削弱历史资源本身的价仇,有时候甚至会带来不一可恢复的破坏。
2.结合文化设施建设的文化策略
第一,利用大型文化项目建设带动地区发展。大型文化设施由于其标志性,往往对所在地区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因此大型文化设施的选址往往是城市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建设可达性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可达性是影响其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提高可达性的途径一方面是提高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的人均拥有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完善其服务网络的建设。
3.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策略
文化产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特别是近些年来创意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众多城市通过各种的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改善衰败的地区,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满足日益增加的文化需要。以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主要有如下一下途径:其一是发展消费类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其二是发展生存性的文化产业,通过扶持文化组织和文化企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总之,全球化进程引发了城市对文化的重视,文化资源开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文化策略一方面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城市适宜性,营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城市文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地区、中小型文化设施、开敞空间、绿化空间的网络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有效应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集中区域,也是CO2排放量最高的区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三大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探索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对于构建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低碳交通的研究内容
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内容包括市内民用交通,对外客货运交通以及市内公共交通,民用交通包括小汽车交通、其他小型汽车及小货车交通。由于城市交通能耗及碳排放量逐年提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民用交通内的小汽车交通排碳量的增长;同时从城市范围角度来分析,如何使用一定的措施来调控小汽车增长及公共交通的碳排放平衡,是缓解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2. 低碳交通策略类型及特点
2.1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
对于BRT快速公交系统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但从一个B RT体系的构成来看,它一般包括具有道路优先权、运行速度快、运量较大等特点的专用车辆和独立安全的专用车道两个部分。
从国外城市的实践来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其推行低碳交通模式的重要保障,然而,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 Bus Rapid Transit)则是其完善公交系统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截止到2009年,全球已有70个城市已经建设了BRT,在一些国外的城市中,波哥大、雅加达、首尔等拉美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均推行了BRT项目。
BRT的建设周期较短,建设成本相对轨道交通较低,每公里BRT的建造成本约为100-1500万美元,而每公里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约为5000万一2亿美元。在CO2减排的效力上优于轨道交通,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较为明显的碳减排效果。同时,BRT相对传统公共交通又具有高速、大运量以及运力配置灵活等特点。BRT适宜于在快速城镇化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建设,尤其适合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作为替代小汽车出行、分担轨道交通压力的有力手段,但BRT对项目运营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
BRT在城市中的推广始于1974年在巴西的库里蒂巴,但20世纪70年代,库里蒂巴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很快得到推广。直至20世纪90年代,BRT在全球,尤其是在美洲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BRT在波哥大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全球对于BRT的关注,也成为亚洲国家BRT建设的样本。
2.2鼓励绿色出行
从国内外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构建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公交车为辅的绿色出行结构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在推行低碳交通模式上采取的主要策略。在所有案例城市中,巴塞罗那、波哥大、哥本哈根、巴黎等均推行了系统的鼓励绿色出行的项目。这类措施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小、收益稳定且具有可持续性。但是绿色出行模式的推广依赖于市民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宜人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合理的慢行系统规划和有效的鼓励绿色出行政策作为支撑。在哥本哈根,自行车出行的传统早在1900年代就已具备,在经历了工业化时代机动性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后,近10年来,绿色出行方式再次得到回归,市民的环保意识、政府的激励机制以及安全、有效、宜人的骑行环境共同作用,产生了全市36%的自行车出行率。
2.3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在国外许多大都市,例如墨西哥城等实行了清洁能源汽车推广计划。这一策略最大的优势在于减排效果明显,但其初始投资大,并且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项目的推行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三方的合作,同时清洁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维护均需依托国家和区域层面对汽车产业的宏观调控。因此,此类措施多在后工业化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成熟的条件下才能较为顺利地实施。
1996年,斯德哥尔摩率先启动了欧盟推广清洁能源车的低排一零排汽车项目,成为欧洲最早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的城市,同时也是欧洲清洁能源车比重最高的城市。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斯德哥尔摩于2000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旨在提高清洁能源汽车普及率的清洁能源汽车项目,其目标为在10年间,全市全部的公共汽车均为清洁能源汽车,并且全市85%的机动车可以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在售汽车的35%均是清洁能源汽车,市内200座加油站中的150座均供应清洁能源。通过清洁能源车的使用,斯德哥尔摩全年CO2减排200 000吨。
2.4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TDM:Traffic Demand Manage)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方式和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减轻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应该体现在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组织管理等各个层次。
2.5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
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混合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缩短了出行的必要性,并促进非机动模式的发展。考虑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模式对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进行一体规划也是低碳视角下国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而从国外城市进行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一体规划的实践来看,其成果则比研究成果丰富得多。美国学者塞维诺曾总结了世界12个城市在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一体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主要有四种类型(表1)。
3.结语
国外大都市发展低碳交通的主要策略包括建设大运量公交系统,鼓励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的绿色出行,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等五个方面,每类策略均有其利弊和适用特点,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多种策略的组合。欧美城市已步人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期,其城市公交系统已经较为完备,因此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和交通需求管理是欧美国家大都市主要采用的策略。拉美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人口和规模仍在快速扩张,因此大运量的公交系统建设、交通需求的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和交通的一体规划是这些城市主要采用的策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考虑到我国快速城镇化和传统出行结构的特点,在规划战略层面上探索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策略,在实施层面构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并重的绿色出行结构,在管理层面完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应是现阶段我国大都市主要的低碳交通策略。
参考文献
[1] 秦波, 刘志林. 城市形态与低碳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2):1-3.
[2] 陈飞.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6):39-46.
[3] 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等.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3):38-45.
[4] 白子健, 张勇. 绿色交通设计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应用[J]. 中国市政工程, 2010(2).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1 优先推进城市共同配送
(1)构建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城市物流配送应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尤其是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和企业的资源互补优势,在城市物流配送中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在发展中提升物流和商贸企业的合作深度。同时,在城市物流配送中加强资源服务整合,在城市建立服务网络,能够通过合理布点来优化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合作共享力度,在信息化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低成本的物流资源。
(2)建设商圈企业共同配送工程
在城市物流配送中英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在物流节点布局和建设中,通过资源的合理分布来提升物流支持,在商业集群、批发市场以及中小商业企业搭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出具体特色的商圈企业共同配送示范工程。逐步增加共同配送业务量的比重,最大限度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共同化、集约化与效率化水平。
(3)完善连锁商业企业共同配送
在共同配送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共同持股、联盟等方式开展物流和商贸合作,并且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促进网络和连锁营销,从而使城市配送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并且积极地构建组织化建设模式,加强物流配送模式及集约模式的建设,保证连锁商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效率,提升城市资源的周转效率,在物流配送中优化工作体系。
2 鼓励商圈企业夜间配送尝试
在国家政府扶持政策方面,交通部门出台的限行限制了配送的发展。目前,为提升城市之间的物流配送能力,城市配送模式作为全新的服务发挥相应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夜间配送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实现夜间送货、夜间收货,能够提升商圈之间的物流配送能力,从而缩短送货时间和周期,提升物流配送的发展能力。
3 推动社区配送快速发展
(1)促进社区商业共同配送工程建设
当前,在社区商业配送中呈现较为复杂的流程特点,这就涉及到冷冻、保鲜和拆装等服务,整个流程繁琐,导致了在社区商业配送中无法提供较高的效率,严重限制了社区配送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所以,在物流配送中可以通过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方法,为社区的各种专业店、便利店以及超市提供物流配送支持,能够集中社区的所有物流配送需求,从而形成集约式的配送体系,方便物流企业实现共同调拨,将社区配送搭建成 “一刻钟服务圈”。
(2)鼓励社区私人定制化商品直供发展
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中,通过构建菜篮子工程来确保物流配送价格,从而让农产品能够稳定的转入到社区,并且按照社区内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制定物流配送计划,从而让第三方物流配送机构能够将符合需求的产品直接输送到小区。此外,通过借助我国社区蔬菜直通车的方式,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拓展采购商品种类,向社区输送更多的商品,保证居民获得相应的生活服务服务,并且设定私人定制化商品直供品类,确保“保供稳价惠民”工作全面落实。
4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
(1)在电子物流商务配送发展中,应构建产品和服务销售平台,实现传统批发、分销和直销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提升全网商务模式的发展,并且借助商务发展体系,信用支付体系以及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及时车辆、仓储以及商品交易等信息的服务模式,保证信息系统能够为结算支付提供至此后,从而能够充分发挥物流资源集中发展优势,最终实现电子商务调配和整合的一体化模式。
(2)促进线上线下(O2O)模式快速发展
通过物流企业、网上营销平台和收发室、便利店以及物业等构件合作关系,能够将网购商品分拣搭载于门店日常配送货物中,将零售终端打造成电子商务配送的全天候实物交付基站,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包裹快件收寄服务,方便消费者自取自送,满足消费者对收发货便利性及时间的个性化要求,使之成为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实现者,逐步实现城市末端配送的社会化,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及满意程度。
(3)加快快递智能便民柜项目建设
在建设快递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末端配送平台中,根据自助化、智能化以及共同化的方式,进行落实城市快递末端手法业务,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配送服务。同时,还可以选择人口密集和商业繁荣聚集区设定自助收件便民柜,利用有效地缩短物流配送的流程,从而让收件人参与到物流配送,从而能够提升整个配送的效率,并且起到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的目的。
5 规范涉及民生安全的专业配送
我国城市人口较为聚集,并且消费也较为集中,在物流配送中就需要综合考虑民生安全,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在食品安全、卫生医药以及其他农副产品中,需要关注产品安全的可靠性,通过构建供销配送机制来提升整个配送体系的安全性。在物流配送中还可以提供过提升产品存储技术,例如,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以及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加强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从而保证食品在整个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采用可控性的安全技术,提升产品的安全保证技术,将现代化的生产和运输技术融入到民生安全配送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http:///zfxxgk/szfxx gkml/ywgz/6895526.shtml.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