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6 09:5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篇(1)

河道、湖泊的生态治理主要是靠营造水域全生态系统,使水体产生自净的效果。当河道、湖泊的水质已经被严重污染时,还必须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先将水体的透明度提高到水生植物能够生长的要求,再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或修复,进而完善全生态系统。辅助的方法有:设置生态浮床、构建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生物灭藻等。

(一)全生态系统去水体富营养化技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物链变短,缺乏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根据生物链的破坏程度,完善生态系统所需的生物环境及营养级联关系,需要人工构建配合水系景观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操纵技术有效进行水质净化,并通过调整使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构建全水生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模型,人为地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全生态系统根据功能不同又被分成微生态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景观湿地系统、浮游动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

1. 微生态系统

水中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与有机碎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微生态系统,水质的变化与其直接相关。水质净化过程中,主要根据水中有机质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微生物来进行调节。常用的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群、嗜酸乳杆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硝化与反硝化细菌、粪链球菌等。根据水质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群体搭配,能迅速改善水质,消除水体中的有机质,使水质鲜活、嫩爽。

2. 沉水植物系统

沉水植物是指植株全部或大部分沉没于水下的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它的恢复是水生态修复的关键,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沉水植物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四个作用机理:①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降低水体污染物含量;②附着于植物体表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系统,净化水质;③同生态位的竞争,释放生物因子,抑制藻类的生长;④强光合作用,能使水中有机质絮凝,并形成气浮效应,使其快速氧化分解,降低BOD5(五日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

3. 景观湿地系统

景观湿地系统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构成。

挺水植物是指茎、出水面的植物,沿湖岸带的挺水植物形成的湿地系统不但对水质净化有良好的作用,还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同时搭配周边景观,配合各种驳岸类型,能极大程度地提升水域景观品质。而且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根据实验及工程经验得出:挺水植物对污水中TN(总氮含量)的净化效果比较,按净化率排序为:菖蒲>水葱>花叶水葱>野慈姑>慈姑>芦苇>菰>千屈菜>黄菖蒲>泽泻>花叶菖蒲>小香蒲。挺水植物对污水中TP(总磷含量)的净化效果比较,按净化速率排序为:千屈菜>野慈姑>慈姑>黄菖蒲>芦苇>菰>菖蒲>花叶菖蒲>泽泻>水葱>花叶水葱>小香蒲。

浮叶植物是指根长在水底土壤中,茎在水中,而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芡实、菱、萍蓬草、荇菜、莼菜等。适量配植浮叶植物不但能增添水体景观效果,很多浮叶植物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漂浮植物是指根生长在水中,植株漂浮在水上的植物。如水葫芦、浮萍、满江红、槐叶萍等。浮叶植物对水质改善有良好的作用,也有一些景观效果。但由于它们可随风向和水的流动四处漂移,在无法控制的污染水域慎重使用。

4. 浮游动物系统

浮游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各种原生动物、轮虫类、蚤类、枝角类。有一些肉眼可见,而更多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浮游动物能够直接摄食藻类和有机碎屑,同时一些大型浮游动物又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形成食物链。它们能够直接改善水质,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它们在一般的自然水体中都存在,但如果水中蓝藻大量爆发时,可通过培养专食蓝藻的大型蚤,进行人工投放,从而控制水体蓝藻的生物量。

5. 水生动物系统

水生动物包括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各种鱼虾。水生动物依据大小、食性形成了水体食物链,构成生态网,其多样性更有利于水体的生态系统稳定。适时适量合理地向水域中投放和养殖各种水生动物,使其与水体中的原生动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细菌、藻类之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控制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既能强化水质,又能使水体中的氮磷向大型的水生动物体上转移。

水域全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生物都占据着自己的生态位,尤其是各种不同习性的植物,它们对水深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要构建不同水深的驳岸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境。针对河道与湖泊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驳岸形式,既保证了各自的功能需要,又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起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和水质净化作用。

(二)生态浮床与漂浮湿地技术

1. 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的结构为一个能提供浮力的漂浮载体,在载体中设植物种植篮,在种植篮中种植水生植物或水生蔬菜。浮床具有造价低廉、运行简便、改善景观环境等优点,可作为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而降低污染。同时浮床的遮蔽光照的作用及分泌克藻化学物质,可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生态浮床除净化污染水体之外,还可为水生动物、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为了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可利用组合式生态浮床,即在传统的浮床下面悬挂兼具软性及半软性填料特征的高效人工介质,以富集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净化区,该区域有着极强的有机质吸附能力,起到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最初生态浮床是利用泡沫板作为漂浮载体。现今则多用PVC等塑料制成中空的模块来提供浮力,并可以拼成各种图案。

2. 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

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是将生态浮床和潜流湿地两者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装置。潜流湿地中用的滤料都是比重大于1的各种石材或矿材。而漂浮湿地利用了比重小于1的由天然材料加工的可漂浮颗粒。它既为漂浮湿地提供了浮力,又为种植在上面的植物提供了根系附着点,同时从流水中截获有机质,分解成无机物,并供其上的植物吸收。上面不但能栽种水生植物,还可以栽种部分陆生植物,很多农作物也能在其上种植。所以能够解决冬季浮床上苍凉的景象。

(三)河道、湖泊水质净化的步骤

河道湖泊的水质净化步骤,要根据水域及水质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化设计。对于新开挖的或是能够降水的水体,可以直接采取构建全生态系统的方式。对于污染非常严重的河道、小型湖泊,可先利用生态浮床或漂浮湿地将水质净化到具备一定的透明度,再进行植物栽种、构建全生态系统。对于大型的湖泊主要采取生态逐步修复的方式。

对于可控的、有大量蓝藻爆发的水体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 灭藻处理

当水体中有大量藻类生长时,水体透明度较低,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必须要先进行灭藻处理。为了不带来二次污染,所用的灭藻剂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利用生物酶来破坏藻体细胞,使藻类快速死亡。当大量的藻类死亡后,自然界的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并分解死亡藻体,形成很多的有机絮凝体,有的沉淀下去,有的会浮到水面。此时,水质看上去有恶化的感觉。

2. 微生物的投放

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繁殖是无序的,为了让水质更快地净化,迅速地消除有机质,需要人为地投放有益微生物菌种,引导水质向净化的方向发展。此时各种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与反硝化细菌都是良好的选择。当微生物将死亡藻体形成的有机质分解殆尽时,要投放噬菌体来消灭细菌,使水质进一步澄清。

3. 沉水植物的种植

当消灭了蓝绿藻类,水体达到一定的透明度后,便可以进行沉水植物的种植。沉水植物的种植一般可不修剪,但对于根系比较发达的沉水植物也可剪去三分之二的茎叶后种植。而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折断后,不需带根就可以分段种植。种植的品种和水深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水深不超过50厘米的区域可以种植低矮的苦草品种,形成水下草坪的景观。

4. 浮叶、挺水植物的种植

挺水植物移植时,为提高种植的成活率,应进行适度修剪。修剪时应在保证苗木成活的前提下,尽量照顾不同品种植株自然生长规律。修剪的剪口必须平滑,不得劈裂并注意留芽的位置。对于爆芽期的挺水植物不必修剪。

挺水植物种植前,对种植土壤进行搂平、耙细后,用工具先掏出种植穴,种植穴的大小根据所种植的挺水植物根系的大小和形状来定,标准为植物放下去后不窝根。

5. 水生动物的放养

针对底栖动物螺蚌类的投放比较简单,只要均匀投放即可,不能堆积在某一区域。而对于鱼虾类的放养在挑选时要严格把关,不能带入有病及伤残个体;选择活泼健康的鱼虾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运输时应在低温晴好天气,如在夏季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进行。运输过程中应不间断充氧。

放养前在充气运输车箱内或池塘集鱼网箱内,用0.5%的食盐水对即将投放的水生动物进行消毒处理30分钟。投放时,先进行小规模试养,以确定该种类能在本水体成活。放养时要随暂养水体一起进入水中,做到轻拿轻放,不要损伤个体。

6. 生态系统维护

水体生态系统建立后,每年都要做适当维护,维护的程度和成本根据水体的实际功能而有所区别。如对于景观类的河道湖泊,为了保持景观效果和水质的清澈,必须花大力气维护,日常的垃圾收捞必不可少,挺水景观植物要适时修剪。而对于一些大型湖泊或农村生态河道,可采取粗放型的维护管理模式。其维护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已建立好的水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循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主要工作是对水生植物的收割和补种,对水生动物的捕捞与放养。

(1)水生植物维护

篇(2)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排水泄洪,护岸硬化。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开发土地而挤占河道,致使河道渠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河道治理在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应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

1.河道线型设计与自然河道相适应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单调划一的形态。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顺应河势,因河制宜,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合适的。

2.河道断面设计与生物多样性相适应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但这样将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

3.河道护岸形式设计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相适应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

4.植物配置设计应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5.结语

篇(3)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篇(4)

农村河道发挥着行洪、排涝、灌溉等多种作用,河道的环境直接关系着民众的生活质量。然而一直以来,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理手段,河道环境持续恶化、功能衰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淤积严重,河道萎缩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和萎缩现象,导致河道应有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河道淤积、萎缩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同时也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不开,其中人为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更重。例如各地普遍存在的采砂作业,不仅造成河沙流失,甚至导致很多河道出现坍塌现象。河道坍塌产生的大量淤泥淤积在河道中,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河流的阻塞程度。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的向河道大量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局部河道被填埋或者封堵,以至于河道淤积更加严重水流不畅,导致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减弱。

(二)设施陈旧,防洪能力低下

防洪排涝是农村河道的主要功能,但由于防洪设施或年久失修或未安装应有的设施,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河道依然达不到放洪排涝的标准,防洪排涝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典型的山区平原地带,由于山区的农村河道具有源短流长的特点,一方面河道日益阻塞淤积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很多平原地区无设防措施,或者是已建堤防基础较差、渗漏严重、堤身单薄以及基础设施严重陈旧,造成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低下。

(三)水体污染,生态退化加剧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环保工作在各地区各领域全面推开,尤其是在整治水污染方面推出了许多政策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各大企业设置了严格的排污标准,严禁超标排放污水。但是还是有少数位居偏远农村地区的企业为了使得公司利润最大化,暗地里非法向河流大量的排放污水,再加上一些小型分散的工业废水和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排放,农村很多地区的河流已经出现严重的污染情况,水质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恶臭的现象。

(四)治理滞后,管理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河道治理依然缺乏严格系统的规划。一些地区虽然已经制定了成形的包括与农村河道密切相关的水利规划和环保规划,但这些整治规划整体上看还未形成严密的治理体系。同时部分地区制定的河道治理规划,忽视甚至未有涉及农村河道治理方面的内容,对水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治理缺乏具体的任务目标和治理措施。同时在资金方面由于政府的投入过少,使得民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河道的治理也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二、政策建议

(一)优化资金筹措方案,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是河道治理的经济保证和前提,能否优化资金筹措方案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决定着农村河道治理的成败。保障治理专项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是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鉴于其自身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国家财政可以降低一些治理资金拨付的标准,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考虑到其公共财政的限制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拨付力度。二是鉴于农村河道目前的严重状况,需要各地政府要把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将土地转让所得的收益用于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三是要大力鼓励水利投资平台建设,制定多项措施激励社会资本直接或者间接投入农村河道治理活动。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

农村河道的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制定农村河道治理规划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把河道治理规划与农村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以提高河道治理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此外,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河道恢复功能的治理,包括恢复河道的行洪、排涝、灌溉以及生态功能。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环境保护、堤防加固等对策。农村河道治理要全方面的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岸堤的功能修复过程中,特别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三)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性,注重人水和谐

农村河道的治理,一方面要注重防洪安全、生态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问题。考虑到河道功能损害的突出问题,在治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河流形态国有的多样性,注意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河流进行裁弯取直行为。同时,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惠民为主的原则,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在改善河流治理环境的同时,将人水和谐的理念与自然形态和生物多样性紧密结合,全面系统的考虑治理问题。

(四)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总体目标

农村河道的治理要注重建管并重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在河道的治理中要稳步推进河道确权工作,把确权工作尽快落到实处。要加快建立河道巡护机制,时刻关注河道出现的重大问题,并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治理机制十分重要,地方政府要严格完善治理体系和河道的维护机制,大力宣传河道治理工作,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整治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内农村河道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掌握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命脉,与美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亦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农村河道、管护好农村河道、美化好农村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广德县农村河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农村河道现状

广德县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基本形成具有蓄水、排洪、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兼有水生态、水环境功能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农村河道长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上近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导致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达不到设计标准,还有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防洪能力偏低,遇到较强洪水就可能造成大的洪水灾害。

1.2.2水土流失严重

县内地貌大多为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度大,坡面径流系数大。由于过去的疏林以垦代抚、顺坡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经济活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原本较好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极大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2.3河道萎缩形势严峻

由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严重,加之早期的无序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倾倒垃圾、违章建设等侵占河道现象,同时由于多年来未实施清淤整治,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大为降低,对沿河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4水环境污染加剧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加大。部分乡村截污不彻底,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在农业生产中,各种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也进入了河道;沿岸居民生活以及家禽养殖,排放物无组织乱堆放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也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5水生态系统脆弱

水环境污染加之保护力度不够,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过度开发侵占河滩地,剥夺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1.3成因分析

1.3.1无系统规划,群众意识淡薄

广德县经济发展建设中对农村水系的系统性衔接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水系规划,导致农村水系较为紊乱。另外,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无需管理得那么严格,保持得那么整洁。当地居民对靠家前屋后的河道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

1.3.2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农村河道治理的环节较为薄弱。在治理手段上还是以防洪保安为主,对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对污水进行截排和净化,不能很好的对河道进行疏通和清淤等。经费问题成为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

1.3.3管护缺乏

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管理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齐全,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的布设未能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污染源。

2广德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2.1提高防洪标准

农村河道长期淤积,行洪断面明显缩窄,使洪水危害性增强,更容易淘刷岸坡导致崩岸等灾害发生。因此,对农村河道实施综合整治,是提高防洪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交通、城镇建设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有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此,对县内河段的整治,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步伐,扩大河道有效行洪能力和灌溉能力,提高区内的农田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避免或降低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对策与建议

3.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着眼于改善农村水环境,综合考虑治理河段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为重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

3.2沟通水系、截污治污

应当定期对农村河道进行疏浚,使河道无水变有水,死水变活水,河道水质提高,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完善村庄居民集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装置,及时将垃圾运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处理,鼓励使用低度、无残留物的农药等综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提高河网水系的自净能力。

3.3稳滩固岸、合理整治

护坡护岸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尽量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美观性、多样性,考虑沿河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需要,结合河道水景观建设需求,在居民聚集区部分河段设置下河台阶及防护栏杆;生产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自然性。

3.4生态景观、人水和谐

对于流经村庄段且两岸岸坡较宽的河段,考虑设置亲水平台,给村民提供临河活动的漫步空间,促进人水和谐;在场地较为开阔、两岸多为浅滩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修复河流水体;结合河道河势,于生活区下游布置小型跌水以抬蓄水位,营造山区河道的水环境;迎流顶冲岸段设置挡墙硬护砌,并于墙顶种植藤蔓植物,以改善周边环境。

3.5建管齐抓、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加大对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倡导文明生活风尚,进一步增强爱护河道的主人翁观念、公民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可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维护资金,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篇(6)

,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21世纪初叶,为切实改善全区农村河道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实施,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科学治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展开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着重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保护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把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生态治水、点面结合”的治水思路,重点突出“清水”、“生态”理念,将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向深入。

二、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实践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河道大小、功能、层次不一,沿河环境复杂,治理措施也因地而异。我区在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中,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通过对农村河道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河道建设模式。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的主导功能是行洪排涝,这类农村河道原本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淤积、滩地被占、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蓄洪排涝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该类河道设计以保障20年一遇洪涝排水能力为前提,重点突出“生态”与“休闲”功能。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及人工开挖等方式,增加河道水深及过船能力。②河道拓宽。根据行洪排涝要求,通过地形地质条件踏勘,对河道进行单边拓宽,增加河道过流断面,以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③砌石护坡。骨干河道汛期洪水量大流急,因而河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以提高抗冲刷能力, 保证行洪安全。④恢复滩地,实施绿化。河道拓宽后,顺应河势,恢复两岸河滩,并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弯道,弯曲的河流及滩地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⑤综合开发利用。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河滨公园、交通辅道和小型野外活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垂钓、游玩的好地方。

2、景观河道

景观河道是指位于主要公路两旁或流经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和生活区的河道。对于景观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景观”与“亲水”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疏浚展宽。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对狭窄而有展宽条件的河段进行适当拓展。②修建构筑物,创造水景观。在河道中设置潜坝、翻水坡及导流坝等,其使用材料,多为土石料、混凝土等。通过改变水流形态,丰富水体景观。③生态型护坡。主要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松木桩等护岸方式,使河堤趋于自然形态。④设置亲水平台。通过建设河埠头及亲水平台,拉近人们与水的距离,还原人水亲密接触场景,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状态。⑤配套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绿化景观带,并配套建设娱乐活动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3、进村河道

进村河道是指进出村庄的主要河道。对于进村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清水”与“生态”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为村容村貌的改善锦上添花。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综合清理。这类河道原本管理薄弱,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清垃圾的综合治理, 河道环境状况很大改观,群众对河道保护意识也有提高。②复合型护坡。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斜坡、自然植被土坡、松散抛石等护坡形式,丰富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③绿化美化。结合河道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实行两岸绿化,美化河道环境,突出乡村风貌。

4、田间河道

田间河道是指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各类小河道。对于田间河道的建设,是在发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自然”与“生态”。尽量维持河道原貌,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自然护坡。在进行清淤清障和建设护坡时,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滩、岸线形态。②裁弯取值。对于田间一些蜿蜒性河型采取适度地截弯取值,既增加河段排涝能力,又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③植物加固。对个别受冲严重的天然河堤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芦苇等植物,加固自然护坡,满足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需要。

三、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实践

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理念。在搞好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水环境的长期管理与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截污治污,加强管护

污水的无序排放是农村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善水质,必须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截污措施来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以改善河网水质。将乡镇企业、养殖场等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管网,并实施了集居地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在截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2、植物种植,生态放养

通过采取截污、保洁等措施后,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植物种

植、生态放养措施的实施,对改善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河道水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同时在河中放养鱼、蚌、螺等滤食性及观赏性鱼类。通过动植物对水体进行的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一方面对污染水体进行高效净化,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景观,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出现了水草整齐葱郁、水质明显改善、鱼儿畅游成趣、居民垂钓休闲、渔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3、定期维护,落实保洁

为保持已治理河道的水面清洁,巩固河道治理成果,我区专门成立了河道保洁中心,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及水生植物的管护工作。通过配备专业保洁人员、落实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保证河道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洁中心的成立给群众参与河道管理提供了平台,农民群众对河道保洁监督踊跃,自身环保意识提高,有效促进了河道保洁工作。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河道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水环境承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体会与探讨

镇海区从2003年开始探索并实施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结合自身的地域、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河道水环境及人居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已经治理的河道基本上达到了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1、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的综合效益

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农村河道治理与土地复垦、路桥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发展水产养殖、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2、给河道以生命,突出亲水、生态、休闲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河道的建设始终贯穿生态治水理念,以“回归自然”和“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水环境。对于骨干河道,工程的平面布置与绿化园林建设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河道行洪排涝及生态功能。对于穿越农村集居地段的河道,充分考虑村民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打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通过建造戏水池、河埠头、凉亭等亲水、休闲设施,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品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进村河道及田间河道的建设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河道面貌极大改观,沿河两侧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篇(7)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河道,不仅承担着行洪、排涝和灌溉的重任,而且在航运、生态、环保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河道整治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河道因缺乏治理而淤积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这与当前我国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很不和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需求,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势在必行。

一、农村河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淤积严重, 河道防洪能力下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加之历史上无序建设和老百姓与河争地的影响,不少农村河道被逐渐分割、支离或挤压成不能贯通的断头河,水面积锐减,河道多年未清淤疏浚,滞蓄能力下降,水体承载能力较差,使河道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同时,城镇化发展还导致农村大部分地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加, 地面产流系数增大,一遇暴雨或连续阴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1.2 基流减少,保水滞水能力降低

流域表面和河道断面硬质化导致水流下泄速度加快, 保水、滞水能力降低;地下水过量开采, 地下水位降低, 地下水交换变为与自然相反的方向, 即河流补给沿岸地下水, 致使河道流量较自然状态下减少, 部分河段断流。

1.3 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 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排污通道, 既丧失了生态功能, 又污染了周围环境。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肆意往河道内倾倒生产生活垃圾,导致河道变成垃圾场、臭水沟,生物多样性条件被破坏, 天然食物链脱节, 许多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1.4 堤防呆板、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在以往的河道整治中,堤防的防护,常常只从防洪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采用刚性结构护坡,片面强调混凝土、浆砌块石的安全性,造成目标单一, 格式呆板, 既不美观, 又无生机,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生态环境,更不方便人们接近河流, 难以满足亲水的要求。

二、农村河道整治的目标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 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 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结合农村实际,农村河道整治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河道原有的灌排功能得到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涝能力达到标准,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三、新时期进行农村河道整治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农村河道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取得各级各部门和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列中来,使“爱水、护水”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3.2规划先行,扎实有序开展工作

在农村河道整治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系整治规划,按照规划分步实施,整治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既要立足大局、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又要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把河道整治与村庄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要用统筹的全局的观念,扎实有序的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力求使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3定期清淤,恢复河道灌排功能

在农村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按照洪水位设计堤防,以满足防洪要求。每年都应当对河道进行清淤,保证河道行洪安全、泥沙排泄顺畅,增加河网的滞蓄容量,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灌溉供水量,而且还能够提高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附着于水体造成的危害。

3.4拦污截污、改善河道源头水质

改善河道水质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截污治污。在沿河两侧埋设截污管,使雨、污分流,污水排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于污染严重而近期无出路的重点区域,可考虑设置小型生化处理临时设施,以解决短期污染问题。

3.5沟通水系,合理配置水利资源

沟通河网内部水体,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今后的农村河道整治规划中要提出 “引水、保水、换水”方案,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用水要求,把环境用水量纳入需水总量增衡方案,利用水利工程完成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新建引水工程和封闭保水工程,制定定期换水方案,为河网水体流动提供水源保障。

3.6生态治理,注意体现人水和谐

农村河道整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动植物各得其所。其特征是,尽可能多地保留河道的自然性,表现在岸边生态多样化,应尽量减少浆砌块石等硬质驳坎的使用,积极尝试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形式,生态护岸能依靠植物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坡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同时造价低廉、美化环境。如在场地条件允许、结构保证可靠的前提下,改用松木桩、树根桩结合植被绿化覆盖等手段改造河道。必须使用到硬质驳坎的地方,也要采用水下式硬质驳坎结合水上生态护坡的形式,达到护岸、绿化、水土交换的有机结合。同时,结合农村河道治理是为其环境服务的特点,在满足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农村河道的环境、旅游功能,对有条件的河道满足游船通航要求,设置游船码头、亲水平台等亲水构筑物,结合自然生态岛、景观桥、廊架、园路等景观改造,方便居民在河岸休闲游憩,使农村河道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游玩、观赏的景区。

3.7建管并重,加强河道长效管理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只有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措施并举,才能取得综合整治成效,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目前大部分农村河道都落实了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这对水面清洁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加强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强化河道管理的措施和手段,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巩固河道建设成效。

结束语

随着农村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 在农村河道整治中, 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 这不仅是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河道的整治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农村河道建设不仅要发挥水利工程的功效, 而且还要融入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 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尤其是生态环境功能, 真正做到让河流回归自然。

篇(8)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专业的生态水利研究也不断推进,以期将生态水利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现阶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到河道治理的每一环节,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及其应用。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针对当前的水利工程环境破坏现象,河道治理工程着重从理念入手进行了理念革新,提出了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工程理念,现代的城市河道治理一改传统的观念,着重进行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提出了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目标在于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指导河道治理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生态水利新理念集以人为本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将更加广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二、河流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河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原则如下: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

治理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主要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势与岸坡稳定。水清:通过综合整治,结合河道两岸污水直排处理,达到水面清洁,满足水功能区功能,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水质逐步改善。岸绿: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治应为植物护坡,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景美:通过水系沟通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色。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篇(9)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河道是一个地区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用水资源来源之一,河道治理不单单是实现河道最基本的防洪排涝的功能,生态治理也是河道治理工程一项重要的考虑项目。这和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实施河道生态治理能有效地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临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立足山区特点,坚持安全和生态并举,整治和管理并重,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主要做法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始终注重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到规划先行,合理布局。近几年来,根据临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旧城改造、道路、管网、桥梁等建设,分别进行临安市集镇河道治理项目规划和初步设计并组织实施,主要有《临安市河道整治规划》、《城镇防洪规划》、《天目溪主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苕溪(临安段)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使集镇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有力地推进了集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2、加大投入,打造“精品”。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灌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加快河道整治。至2013年底,我市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个,完成2个,治理河道长度11公里左右,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杭州市重要堤防建设152公里,完成投资4.5亿元,“农村灌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44公里,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万里清水河道1071.55公里,完成投资1.03亿。使整治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河道面貌极大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同时,注重建设“精品工程”,如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建成了省级“岸绿工程示范基地”,成为“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的一个亮点。

3、因地制宜,提升品位。牢固树立生态治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理念,因地制宜开展河道建设,按照河道两岸生态化、亲水化的要求,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属性。同时,根据我市山溪性河道暴涨暴落的特点,在保障河道行洪排涝的基础上,将农村供水灌溉、人文生态、休闲景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我市锦城街道钱王铺村生态河道建设项目,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较好的保留了河道两岸原有生态植被,通过堤防加固,亲水平台等设施的建设,并通过相应配套设施及亭子的建设,提升了环境品位,增加了文化内涵,为村民嬉水、休闲、观赏提供了理想场所,被当地百姓称为“民心工程、景观工程、生态工程”。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近几年,我们以规划为依据,分步实施完成了城区防洪工程、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昌化溪等近70余公里堤防,使堤防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为“省科创基地”、“经济开发区”落地与发展提供保障,对我市城镇的防洪能力提高,确保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篇(10)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49-0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垃圾、污水、农药等缺少监管和治理,不仅使城乡小流域内的河道受到污染,甚至流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安全也受到威胁,出现用水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进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而,采取措施治理城乡小流域河道污染等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目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小河道的现状

城乡小流域河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河道的破坏程度加大,缺少监管和治理的垃圾、生活用水、农作物灌溉、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内,使流域内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化肥、农药、白色薄膜、除草剂等的使用,进一步加剧河道水污染,引发水安全危机;河道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流水质普遍下降,其自身净化能力下降,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频频告急。[1]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水安全危机,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实现人与水和谐,保证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实现人与水和谐。

(二)城乡小河道存在的问题

1、河道淤积

河道淤积是城乡小流域河道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河道淤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河道本身就有一定的含沙量,长期的积淀,造成河道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有限,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的频率不是太高,河道里的水流不出去,而外面的水又进不去,无法交换,导致河道的泥沙一直积淀。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等物质,随意地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生活垃圾,未消化的生活垃圾大量沉积在河床底部。长期作用以后,尤其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同样会对河床产生明显的淤积。

2、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差

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另一严重的问题就是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差,城乡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引发水安全危机。[2]究其原因,河道水污染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要,人们日常的生活垃圾、地下水管道的脏水、化肥、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使河道里的水受到污染、变臭,河道水质严重下降,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垃圾,与外界水体交换的次数变少等,导致河道水环境形势日趋恶化,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河道缺少绿化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绿化覆盖率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易造成河道水土流失,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的环境里,生命健康面临着威胁,提高河道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城乡小流域河道治理措施

针对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河道淤积、河道水污染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的治理措施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

河道淤积不仅有河道本身的原因,也与人为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是势在必行的,否则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具体的疏通河道的做法很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首先,必须减少生活垃圾等的排放,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对随意丢弃垃圾的严惩不贷。其次,因地制宜地建立河提,疏浚河道,使河道水流畅通无阻。河道疏浚可以采用泥浆泵清淤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减低工程造价,节约控制成本。[3]

(二)治理河道水污染,改善河道水质

河道水污染,给城乡居民造成严重困扰。应加强河道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河道水质,保证居民的正常安全生活用水。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惩罚那些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等的人,坚持水污染谁治理,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要做好河道疏浚工作,使河道水与外界水体进行交换,调节水质,充分发挥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还城乡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用水。

(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造林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河道,提高河道植被覆盖率,又能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其实,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不仅有助于改善城乡小流域河道的淤积和水污染问题,而且还能发挥植物的作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净化城乡空气、改善城乡土地结构、平衡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总之,城乡小流域河道在城乡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人们对河道的破坏而造成的河道淤积、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下降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治、疏通河道,改善水质,植树造林,提高河道绿化面积,使城乡居民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用水安全,最终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财务分析要素 下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条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