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09:58: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9-02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1 国际大数据产业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 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 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 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 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 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 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 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 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 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 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 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 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 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 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 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 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 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 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一、行业现状概述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口腔患病率高达90%。虽然相比前两次调查,我国居民口腔健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儿童口腔健康方面,但中老龄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无明显改善,单就龋齿一项,我国35岁~44岁的人群,患龋率为88.1%,龋均4.5颗,治疗率为8.4%,65岁~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14.65颗,进行有效治疗的更低,仅为1.9%。
另一方面,直到2014年,我国口腔医院机构数为432所,相关从业人员为107,818人,同期全国人口为136,782万人,平均每家医院需要覆盖300多万人,每位从业人员需服务1.27万人,对比发达国家的人均牙医配比等口腔医疗资源,我国口腔医疗资源非常紧缺。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口腔健康越来越重视,口腔疾病的高发病率和口腔资源的紧缺导致我国口腔医疗行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0052014年,我国口腔医院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53%,同期GDP增速为14.64%,在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口腔医院的增长成绩仍然非常抢眼;再关注近年来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企业的相关数据,规模以上企业合计收入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增长情况超过了大多数行业。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一国卫生费用支出与该国GDP正相关,其中美国、瑞士人均GDP增长带来的卫生费用支出的增加更多,目前中国、印度该数据比较接近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卫生费用支出占GDP比重向发达国家靠拢,我国口腔医疗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医疗行业是国家重点监管行业,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制定了行业准入门槛和产品质量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行业发展将更加规范有序。
二、监管及政策
目前,我国口腔医疗行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代表之一是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的制造相关环节,行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联合监管。其中发改委负责从宏观层面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把控,比如拟订行业发展规划、调整行业结构、补充制定行业产业政策等,卫生部主要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的目标、政策以及起草行业相关法规草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的监管重点是制定行业准入、技术标准并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产品进行行政监管。
(一)法律法规
编号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文号生效日期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6号2000年1月4日
2《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8 号2014年10月1日
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7 号2014年10月1日
4《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4 号2014年10月1日
5《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5号 2004年4月1日
6《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2004年10月1日
7《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2014年6月27日
8《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2号 2000年7月1日
9《医疗器械广告审查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40号 2009年5月20日
10《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食药监械监〔2014〕235号2014年9月30日
1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食药监械监〔2014〕234号2014年9月30日
12《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令第82号2011年7月1日
13《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2000年4月1日
医疗行业对企业资质、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要求较高,因此,政府制定了行业准入门槛和产品质量标准,并不断加强企业注册、产品备案、广告营销等环节的监管,以切实保障产品安全和性能、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二)行业政策
序号相关政策政策文号相关内容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2006年人口与健康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先主题有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2030)国发〔2010〕32号文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2020)国发[2013]40号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4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工信部,2016年制定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包括行业增长速度、创新能力、质量安全、行业集中度等
5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1〕705号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环境、突破若干医疗器械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性能、低成本以及目前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包括增加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面、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服务业、发展医疗保险,加强妇幼健康、公共卫生、精神疾病防控、儿科等薄弱环节建设
为了促进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国家出台了长短期配套、不同期完美衔接的一系列产业政策,长期政策确定了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短期政策主要包括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医疗行业相关的政策。
十二五期间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医疗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时值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将健康中国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政府对国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三、行业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
十三五规划纲要打造健康中国、政府加大医疗投入
行业标准逐步建立、法律对消费者和劳动者的保护加强E
人均收入增长、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但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部分朝阳产业增长迅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健康相关产业政策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S
人口老龄化、口腔医疗资源紧缺、口腔疾病的高发病率和低就诊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就医能力和意愿的提高强T
行业准入门槛逐渐提高、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二)产业环境分析―生命周期分析
口腔医疗设备及器具制造行业目前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主要体现在:
1.行业内竞争加剧,成长期销售收入增长快、利润空间大的特征开始消失,行业内企业对销售的投入增加,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开始亏损,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从2014年数据发现,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相应的成本下降更快,故在销售费用略增的情况下,行业实现了利润总额的增长。
2.行业内企业资质良莠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终端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质量不了解,导致行业内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政府从14年9月起密集了一系列办法和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企业分类进行监督,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正在形成良性、健康发展的局面。
3.行业毛利率水平趋于稳定,关注行业近10年数据,行业毛利率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水平,为31.83%,从2012年起,行业毛利率基本维持在19%左右。
四、发展趋势
综合来看,行业呈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一)行业标准逐步建立,不合格的将被淘汰。目前行业内仍有部分企业不符合行业准入的资质要求,产品不合格、成本低于市场水平,一方面导致合规企业不得不降价与之竞争,另一方面产品不合格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且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消费者将能享受到性价比更高的口腔医疗服务。一是企业原材料、制造工艺的改进有助于研发出性能更好的口腔医疗设备,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制造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样产品的价格势必会跟着下降。
(三)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渐普及和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将逐步出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临床连锁化将口腔医疗服务标准化,建立与消费者的实时沟通渠道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快作出反应,企业向消费者开放可供参观并向消费者科普口腔健康及基本口腔设备的知识,可减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刘思麟;李刚;公文,等.社会大众口腔医疗支付的现况分析与发展对策〔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第27卷第1期
[3]南东旭;陶红兵;张汝柠.基于我国社区口腔健康需求的公立口腔专科医院营销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年第1期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产业的认识和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急剧提升。因此,健康产业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将成为朝阳市今后的支柱性产业。深入分析和研判朝阳市健康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落后,“三个缺乏”客观存在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17家。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就医人数2010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大型医疗设备更新较快,2011年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三倍。朝阳市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有所改善,其中人均期望寿命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然而随着就医人数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朝阳市医疗卫生的“三个缺乏”。
人均医疗资源缺乏。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医疗机构、人均医疗资源增长缓慢,与全省人均医疗资源水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省全人口卫生人员为6.55人,朝阳仅为3.93人;千人口医师全省为2.14,朝阳仅为1.73;千人口床位书。
特色高端医疗资源缺乏。缺少一些特色、专科、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高层次的医学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医疗设备。
发展资金缺乏。全市政府用于公立医院的投资在1993年就全部撤销,医疗机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关注利益指标,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事业性质相矛盾。
(二)医药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严重滞后
截至2012年7月,朝阳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总体上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朝阳目前仅有的几家药品生产企业年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发展举步维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阳医药生产在全省还处于前列,但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无论是在品种、品牌还是市场占有上朝阳市都已经落后了;研发能力弱,没有自主品牌,药品生产企业受规模和效益牵制,更无力研发新药品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效益差;面临发展困境,2014年与国际接轨标准最高的新版GMP标准将实施,朝阳的医药生产企业面临着资金匮乏,环境不佳,硬件条件不达标的风险。
(三)保健品产业无序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全市共有保健食品经营企业733家,这些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虽然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但是我市保健品产业只有经营企业,没有生产企业,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生产投资不足、高效保健品研发不足、对保健品经营市场的规范监管不足。
(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尚属空白,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目前,朝阳市专业、正规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基本上没有,没有针对大规模亚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服务咨询管理机构,目前没有正规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机构,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残疾、手术后恢复等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
(五)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朝阳的健康产业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从总体上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产业弱点十分明显,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均未形成。
1、产业链短缺
目前全市仅有医药和医疗服务两个环节,并且还十分不发达,保健品仅有经营没有生产能力,医疗服务水平还尚待提高,而在生命健康的核心环节健康管理领域则尚无相关企业。
2、企业规模数量严重不足
从产业集群来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企业数量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来说,朝阳的健康产业还不能称之为产业。
3、品牌建设缺失
目前朝阳无论是在医药产业领域还是保健品产业领域都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现在产品以仿制、与市场上同类产品雷同为主,品牌的缺失将使健康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无法积聚人气。
4、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全市各产业的企业间缺乏相互协作和支撑,企业各自为战,尤其体现在保健品经营销售领域,小公司数量多,经营类型和品种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混乱,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和规范,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朝阳市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医疗服务产业化就是要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公立医疗机构致力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鼓励朝阳民间资本独资或合资建立特色、专科、高端医院,解决朝阳高端医疗资源缺乏问题,实现增值和高端医疗服务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医药产业规模化就是在现有医药企业基础上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依托中国传统中医术和朝阳种植中草药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支撑本地制药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健品产业规范化就是要对现有保健品经营市场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护合法安全品牌,取缔非法品种,通过适当的渠道对居民消费给与引导和示范,给消费者提供筛选的参考和依据,避免非法品牌危害消费者健康,占用市场资源,造成浪费;健康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先进理念引入和培育朝阳市健康管理机构,侧重于老年健康管理和亚健康管理等领域,建设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托老中心等,打造朝阳市品牌和龙头企业。
2、发展目标
立足将朝阳打造成为“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
建设辽冀蒙交界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依托朝阳市现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现代化、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引导域内外患者资源向朝阳市集聚,建设成为辽冀蒙交界地区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
建设辽宁省特色休闲中心。依托朝阳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温泉疗养、健身娱乐等特色休闲健身产业,打造辽宁省的特色休闲中心。以热水汤、大黑山地热资源富集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温泉疗养为主的休闲产业,积极拓展康复、健身、文化娱乐、商务等服务功能;依托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绿色保健食品产业。
建设辽西现代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引入和培育健康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服务机构和企业,逐步建成健康管理产业园,积极发展保健咨询、营养咨询、心理咨询、医疗咨询等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使之成为辽西首家重要的特色健康休闲服务中心之一。
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依托现有种植中草药的自然优势和规模,不断提高 中药材种植、研发、流通、检测的水平,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深加工的能力,由政府给企业提供通过GMP认证的帮助,对中药材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朝阳特色和品牌,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
(二)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建议
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能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拉动朝阳经济的跨越发展,它不仅是朝阳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选择,必将成为朝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依托朝阳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发展保健食品深加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开发和研制具有营养保健功能、针对特殊人群的功能型保健食品,如利用有机无公害小杂粮生产针对糖尿病等有需要的人群进行保健食品深加工,利用大枣、沙棘等农产品生产和研发相关健康产品和食品。
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产。当前保健业逐渐走入家庭,居民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发展医疗器械生产不仅能顺应制造业发展需求,满足居民需要,同时能带动销售领域和周边的医疗服务领域发展。
利用中草药种植基础优势,发展中药业和相关医药产业。围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更高需求,不断吸引中药研发与生产企业入驻,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思想,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中药研发中心、高端生产基地等,提升区域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依托大型医院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以康复、保健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业。结合朝阳市几家大型医院的发展规划、基础和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机构,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休闲旅游、健身疗养、营养保健等各类健康相关业态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综合体。
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产业,通过向下游的产业延伸,提供高端、增值医疗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做好健康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融资、中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主要有四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发展方向是基因测序。比如某公司打造了遗传病智能化解读系统,首先提取和处理DNA数据,然后进行测序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完成对疾病的关联分析。
第二个发展方向是辅助诊断。通过让机器学习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医学教材,模拟医生问诊流程,采集、汇总和整理病人症状描述,与用户进行反复交流和多重验证,最终给出治疗建议。
第三个发展方向是医学影像。机器可根据病人拍摄的医学影像资料,对病人病情进行确认诊断。
第四个发展方向是药物研发。某公司依托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在分子结构数据库中评估出820万种候选化合物,减少了研发成本,并缩短了研发周期。
智慧医疗产业链主要由智能硬件、诊断工具、医联平台、自诊平台、健康管理、医药电商等环节构成。
在智能硬件方面,医疗智能硬件主要有手环、手表、智能鞋等运动健康类监控设备,以及血压、血糖、脑电等病患监测设备。
在诊断工具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前面文章所提到的IBM公司开发的沃森(Waston)医疗平台。
在健康管理方面,WellTok公司与IBM公司联合打造智慧医疗平台,以数据分析服务加强个人健康管理和改善生活习惯,还融合了医疗硬件、医疗保险、健康内容、健康应用等,丰富了平台生态。AiCure公司利用手机终端为患者提供按时用药的健康提醒服务。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医疗产业的融合力度将不断加大,同时将进一步促进智慧医疗产业的整合提升,催生出一批提供集智能硬件、诊断工具、医联平台等于一体的智能云平台企业。
“目前投资人还是非常认可医疗健康产业的,关键是很多企业想要真正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却很不容易,峰会主要是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双方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合众资本主管合伙人陈立辉表示,“不论是会议还是媒体,都是一个品牌运营的过程。我们的品牌主要是体现了高端和专业两个方面。所谓专业就是我们会议的内容,而高端则是通过峰会的参会嘉宾、演讲嘉宾的高度体现出来的。”
事实上,欧美的智慧医疗发展速度发展很快。英国自2002年起,开始了国家卫生信息化(NPFIT)进程;美国则在10年内划拨270亿美元用于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同时建立起相当庞大的医疗知识库服务,也建立起有效的医患沟通网络体系等,用以提供个性化和连续医疗服务。
李兰娟院士认为,智慧医疗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的互联互通,而在我国,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竞争,信息价格很低,资源之间又不能共享,“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孤岛”,信息共享率很低。
她还指出,现在的智慧医疗事业还缺乏各部门包括社保、公安、金融、工信、教育等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包括医疗信息标准、安全、隐私等都很缺乏。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et +" of the new medical service model,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ervice model, new tasks such as the health information Huimin plan, the wisdom medical action, the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the health big data management, the medical industry supervision and information standard and th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a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security 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increas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promote the medical industry interoperability and business collaboration.
P键词: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服务任务
Key words: Internet+;health care;service model;service task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56-03
0 引言
自党的十五中全会明确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互联网+健康医疗”便逐渐成为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16年6月24日“首届国际互联网医疗大会暨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乌镇召开,对医疗、医药、保险等产业链各节点及线上线下更有效率地融合,如何使相关政策、行业标准的推出与产业创新更好协同,如何有效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互联网+健康医疗”新型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医疗质量、减少患者入院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1],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支撑,其对于我国建设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有着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论文首先分析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构及其不足之处,再论述“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服务模式优势及其所进行的任务,通过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对比,阐述“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的价值。
1 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1.1 模式结构
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星型结构(如图1),医院处于中心地位。药企、医疗器械、保险公司、医保等机构以及患者、其他医疗服务都围绕医院展开。从检查、科室就医,处方药,患者就医流程都由医生主导,医患信息不透明。另外,政府对于医院财政支出不足,而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现今的医保资金难以满足逐渐增加的参保人数需求,所以医保资金的压力逐渐转移到医院。第三,处方药作为医院收入的一大来源,也是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医院手里。
■
1.2 传统医疗不足之处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由于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料流等以医院为核心环节,其他各环节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引起以下诸多弊端。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由于三甲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基层医疗人员数量不足、诊疗水平达不到标准,导致“乡镇医院无患者可医,大医院人满为患”。
再者,就医方式效率低,就医体验“三长一短”,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且仅有单纯的院内服务,缺乏院后服务。
其次,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医保缺口明显。目前医院正常运营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自身盈利,但其本质的公益性又使得收入有所限制,加之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医院处于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