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6 09:5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药产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药产业分析

篇(1)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702

当前世界经济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各行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使各个国家原有的国内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果不谨慎应对,将很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损失既有的产业链,更可能丧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产业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利润丰厚的高新产业之一。当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冲击较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对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医药产业安全的基本界定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产业安全的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大力主张进行自由的公平竞争,但提出要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扶持。他认为,如果制造业是国防所需,那么靠邻国供给是不合适的。如果对这行业不进行奖励就无法维持,那么对于其他产业征税维护这一特定产业是合理的。他强调,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能依赖国外。

18到19世纪,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化落后的国家在最初发展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例如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保护其在国外强大竞争下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注外资在美投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鲍尔一次讨论国外直接投资的会议上提出,要多加注意外资的挑战,美国企业面对欧洲日本制造业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了起来。随后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了“增长阶段理论”,由于国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产业国际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结构,实现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何维达,李冬梅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二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三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四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害。

曹秋菊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静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

乔颖,彭纪生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以下五类:一是,强调外商利用资本和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直接收购,合资等方式控制本国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二是能力论,强调本国产业对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抵御能力,可以保持各部门协调均衡发展;三是状态论,强调要在开放竞争中抵御外来侵害,保护和发展本国产业;四是权力论,强调本国对重要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拥有自;五是层次论,强调分不同层次界定产业安全的内涵。

王晓云,许芳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将制造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主体;二是强调将民族产业安全范畴扩大至国民产业安全;三是强调从问题的根源界定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四是强调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本国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1.2 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价

评价产业安全,应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产业行业产品现状进行描述,主要反映产业的基础状况,即行业的实力,反映了对外依赖的程度和抵御入侵的能力;其次还有行业之外的许多因素如政策法规与大环境以及外资的影响等。

何维达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2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现状

2.1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医药产业环境是医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市场环境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常常发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但这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深入,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是医药产业资金得到了逐步改善。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和风险,我国医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年下降,说明产业良性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医保制度等原因,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这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个重要机遇。但是除了这些积极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和新药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2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能够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世界医药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所垄断,我国出口商品在数量偏少,质量结构上也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本土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外企在华设厂,药品贸易方面国内企业不够理想。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首先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医药产业的高回报率,和当时我国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众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而当时有关医药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更有某些政府自身的原因,没有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限制,而是盲目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还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2.3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了医药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

我国医药企业的进口常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较为安全。出口也较为稳定,主要是一些原料药。而对外资的利用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规模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外商投资有所依赖,但目前还不明显严重。然而我国的技术非常依赖国外,一直以仿制药为主,很少有原创新药。我国医药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很多努力。

2.4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投资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本土投资略多于外资以及港澳台投资,但是在利润上外资较高。而且外资正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股权和资本占有率上,预计数年内可能外资控制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品牌效应上,部分药品的领域外资占优势,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威胁到了国内品牌的发展。在技术上,外资占绝对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及外资企业。在对华投资的外资中,美国企业占大多数,也对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控制能力。

3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力还不理想,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药企业有一些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资源和资本分散,普遍存在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盲目运营等问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浪费。然而,我国药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品技术重复率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技术含量低,极度缺乏创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过剩药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新药和核心竞争力,被外国医药企业控制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增长。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和外资的控制能力不容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1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的立法环境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完善。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研究医药行业有关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创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并对外资的入侵进行回应,制定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防止外资进入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4.2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应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有效提升竞争力。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并购和联合,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进行,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和规模化进程。

4.3加强管理和研发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在保证增加政府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导向,以及约束机制等引导鼓励医药企业主动增加研发费用。对大型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予以充分支持,尽早实现产业化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医药研发创新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4合理利用国际贸易的法规,调整产业进出口结构

我们应加强对贸易规则经验和措施的研究学习,加强医药产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合理利用规则,调整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对国内的医药市场以至于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合理有效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2007,(3):8689.

[3]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510.

[4]刘学,陈文选,郑东连等.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4,(2):1927.

[5]顾丽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行业的外资利用问题探讨[J].上海医药,2000,21(10):910.

[6]祁添.新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9):3031.

篇(2)

1.1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据IMS health报告,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20亿美元,市值较过去5年增加1780亿美元;虽然销售额逐年增长,但从2000-2007年的总体趋势看,增速却在逐年减缓,2007年降至最低(6.4%)。 其中3个领域表现引人注目:一是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幅度达到13%~14%;二是仿制药增长幅度达到13%~14%;三是专科药品增长幅度将达到10%~11%。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2008年报告数据称,2007年美国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16.4%,协会成员研究开发费达到445亿美元,总的研究开发费为588亿美元。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越来越高,发现新的药物单体化合物的速度减缓,2007年全球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13个,新生物药品(New Biologic)6个,比2006年数量显著下降。为了削减研发开支,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开始剥离研发中的非核心部分,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人才密集、成本低廉,已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1.2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国内医药经济在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2007年,受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及各项有利于医药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影响,国内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工、商盈利能力和终端用药水平显著提高,医药工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是2006年的10倍以上,达到了54.6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表1)。

全国主要医药商品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化学原料药及制药中间体的贸易顺差保持强劲势头,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医疗器械贸易顺差为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西成药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口增幅高于出口32个百分点。

2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2007年,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纳入国际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上海已经成为四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基地之一,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的基地之一。

2.1 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生产稳步增长,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研发外包发展迅速,呈现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医药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远远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3.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产销率达9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4.5%);企业亏损面为21.75%,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亏损面0.92个百分点(见表2)。

工业企业规模与2006年基本相同,以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比例5%以上(见表3)。

工业制造企业中化学制药占据主导地位。化学制药是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柱行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资产分布看,化学制药业的资产占到49%,约是其它各子行业的总量。

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上海已培育了一批疗效独特、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如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水痘疫苗”、海尼药业的“氨氯地平”、现代制药的“阿奇霉素”、和黄制药的“麝香保心丸”等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2007年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销售额超过5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产品。

2.2 上海医药的经济地位

医药工业稳步增长,在全国经济地位徘徊在第6~7位。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0.03亿元,居全国第6位;销售产值322.8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82亿元,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29.50%。

医药商业在全国处领先地位。2007年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476.18亿元,居全国第2位;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446.48亿元,居全国第1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69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27.42%。

2.3 各子行业工业经济运行

经济比重:化学制药是医药行业的经济支柱。各子行业中,化学制药在医药工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中,制剂的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

经济增长情况:化学制药工业中,制剂产值高居榜首,中药饮片增幅强劲。制剂的工业总产值为141.84亿元,位居第1位;而中药饮片产值增幅最为强劲,高达832.4%。

经济类型:国有经济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企业由2006年的109家增加到117家(增长了7.33%),其他经济属性企业由67家增加到87家(增长了29.85%),而国有企业则从2006年的24家减少到21家(下降12.5%)。

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331家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117家,股份制企业84家,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60%以上。

2.4 上海医药产品终端市场情况

以上海地区样本医院(样本医院为83家,包括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2家,一级医院14家)购药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医药产品的市场情况。

市场份额:表4数据显示,市场份额较低。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上海产品的品种数增长率远远滞后于样本医院产品的增长率,所占份额较低,上海产品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严峻考验。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中,上海产品有612个,占全部用药的31.29%。上海产品企业数为113个,占全部企业的6.85%,从中可看出,虽然企业生产的品种数多,但没有优势、重点品种。而由用药金额所占份额14.21%可见,上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大,市场地位不容乐观。

产品竞争力:合资产品总体竞争力优势明显。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平均增长率为2.99%,高于上海产品平均增长率(1.65%)。

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中,合资企业数量占上海企业数的12.39%,其产品占上海产品的21.24%,而市场份额却高达46%。可见合资企业产品规模较大,产品集中度高。

竞争地位:样本医院金额领先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占有率有所下降。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的品种、金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9.38%和4.67%。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领先品种中,上海产品虽然份额过半,但品种数量有所减少,金额也随之下降,上海企业对金额领先的热点、重点品种关注度不够。

2.5 科研状况

科研投入与产出: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加,但在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中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科研投入依然较少。2007年,上海从事药品研究机构、研发公司、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单位超过400家,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但生物医药制造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与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投入的项目最少,经费支出相应最少,分别为1052个和14.10亿元。

药品研发速度较慢。上海新药和仿制药注册位居全国第12位。2007年,国家加大了药品注册审批监管力度,颁布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提高新药门槛,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减少低水平重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07年,上海仅获得23个新药和仿制药注册批件,其中新药注册批件数7件(5个化学药,2个生物制品),占全国新药注册批件数的4.4%;仿制药注册批件16件,占全国仿制药品注册批件数的2.3%。

医疗器械注册秩序明显改善。2007年下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对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组织了核查试点,对部分重点监管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专项检查,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工作,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秩序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上海完成I、Ⅱ类医疗器械注册880件。

药包材批准数量快速增长。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基础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2007年上海获得批准的药包材由2006年的8个增加到32个,增长300%,从构成来看,主要是口服固体药用瓶,其次是药用封口垫片。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授权的上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达到444件,比2006年(438件)略有增长,其中A61K类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67件(增长16%),c07类115件,C12类129件。

在A61K中,中药专利授权量占A61K半数以上,达到51%;其次是化学药,达到38%;生物药占11%。

从专利权人分布情况看,高校是申请专利的主要力量,占A61K类授权专利的40%;其次是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分别占23%、20%和17%。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取得可喜成绩,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提高。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总数中,上海占了15.4%,创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最高纪录,共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占全部奖项的30%,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占全部奖项的2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1 企业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浦东新区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57家,比上年增加7.21%,其中化学制药企业87家,中药制药企业14家,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50家,生物制药企业138家(占38.66%),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

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近5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子产业中,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36.2%,占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24.69%上升到2007年的38.66%;外资和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年均分别增长30.42%和26.05%。

3.2 企业规模

总规模呈扩大趋势,企业仍然偏小。2007年末,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总资产均有显著的增加,显示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些年来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

但企业上述指标的平均数与2004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一变化主要与新增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有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不快有较大关系。

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回落。2007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利润总额快速增长,但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比2006年显著回落。

自2003年以来,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呈现缓缓下降态势。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35%,与上年相比继续下滑。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3.42亿元,占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值的58.18%,比2006年提高7.71个百分点。

3.3 研发投入与产出

投人增加,成果显著。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39.35%。2007年,357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共计6.0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06%。但生物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68.91万元,投入的绝对数还比较小,但与2003年的98.95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7年获得新药证书1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9项。自主研制的4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通过了上海市组织

的项目验收。这4个抗体类新药分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银屑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体新药(益赛普)已经上市销售;治疗乳腺癌、银屑病的两个抗体新药已完成临床研究,进入申报新药证书阶段;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体药物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形成张江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共有35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在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研发和制造、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领域,初步形成由六大模块组成的产业集群,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孵化创业、教育培训、研发外包、风险投资,园区内有20多家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20多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研发中心、40多家生产企业、250多家创业企业和60多家研发外包企业等。

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高速发展,对新区15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年研发外包服务产值共计达到8.66亿元。已出现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星基因、桑迪亚、睿智化学等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研发外包企业。其中,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外包“领头羊”,已经步入了销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

业务急剧扩张,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新加坡星展银行和香港思格资本集团建立科星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5000万美元。IDG联合国内、美国和日本的3家风投机构,一并向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顺利完成首个投资项目――凯赛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的运作。

2007年,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科文思(上海)中心实验室、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浦东,礼来公司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会给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巨大的创新力,使其研发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小结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0.03亿元,同比增长15.21%,比上海GDP的增长幅度(13.3%)高出近2个百分点,但上海生物医药GDP贡献率较小、生产总值只占上海GDP的2.8%,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徘徊在第6~第7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新药研发投入在上海6个重点行业中依然最低,新药上市速度远低于其他发达城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产学研联动。药品终端市场合资产品占45%以上,上海产品占有率有下降趋势。

篇(3)

本文从两国间的基本经济数据、外贸的构成、制药产业的特点及中印间的医药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中印两国间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找出我国医药产业的不足,为制订相应对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中印两国的制药产业现状

中印两国的医药产业总体上正处于仿制阶段。就医药产业的科技竞争力而言,属第二档次的国家,即仿制能力、化学合成能力、化学制药能力较强的国家,这个档次包括中国,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目前,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已转向亚洲,其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发展化学原料药将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

2001年,中国制药工业产值为2650亿元(合321亿美元)。中国能够生产1400多种原料药,4000余种制剂产品,8000余种中药。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劳动力成本比起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我国的药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许多设备闲置;中国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仍然过高。我国创新药物被国际认同的只有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新药研发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制药工业是印度的一大支柱产业。2001年,印度制药工业产值2288.7亿卢比(合47.7亿美元)。印度能够生产一系列涵盖广泛的治疗类药物,能生产的原料药超过400种,印中贸易中心公布的2004年宏观经济参数显示,印度已经是世界上第四大药品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96。印度生产的药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药品出口居世界第17位,收入估计在15亿美元以上。印度有65家获世界卫生组织论证,15家获FDA批准的生产厂家,印度还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目前已有100多种印度制剂药获得了美国FDA论证。印度现在已有大型制药单位大约有250个,这些制药单位能够制造几乎所有国内需要的配方药和大约350种常用药,满足了国内市场70%的需要。至今,印度公司已经发现了3种新分子,在最后阶段将会达到12种以上。目前已有100多种印度制剂药获得了美国FDA论证。

其医药产业的特点是:

1、中印两国的制药工业在制造能力上都已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尤其是大宗抗生素的生产,两国基本能左右国际市场行情。从上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分工中,中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亚洲药品加工中心”。

2、由于起点不一样,中国制药工业生产规模明显大于印度。但是两者发展速度基本相近。自1991年以来,中国制药工业年均增长19 5%,印度为17.5%,均习惯于各自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

3、两国的药品感性能力均较弱,都是世界上非专利药物的主要生产者。两国药品的生产技术,质量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前茅。中国在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类药物、青霉素β-内酰胺类药物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印度能生产的原料药超过400种,印度的民族药总数也超过1000种,在磺胺类药物(如新诺明)、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环丙沙星)、部分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头孢类有望成为我国未来较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

4、印度企业在制药原料下游产品的出口方面优于中国。

5、制药企业方面:据印度制药商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该国有2万余家制药企业。中国全面推行GMP后,有1800余家企业通过了GMP论证。印度医药企业有20多家制药商得到美国FDA的合格认定,印度的大型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于中国企业。

6、在国际化程度上,印度强于中国,以原料药欧洲药典委员会的COS论证和美国FDA的DMF文件号为例,我们与印度企业的差距非常明显。2004年前我国和印度原料药类产品在欧洲和美国注册论证比较。COS论证数量及比例,印度企业242(14.37%);中国企业60(3.56%);DMF数量及比例,印度企业583(12.90%);中国企业192(4.25%)。

7、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中,中国落后于印度。中国很少在资本市场收购或兼并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也很少直接投资西方国家,原因是中国缺乏既懂技术。懂管理,又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阻碍了中国制药企业走向世界;而中国制药企业打入世界市场,往往采用传统的出口贸易方式,中国缺乏对国际市场资本运作法律法规的熟悉与了解。

中印两国的医药保健品进出口统计数据及特点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的数据,2004年中印两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9557万美元,占两国进出口总额的6.58%。其中,中国对印度的医药保健品出口额为65133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0.99%,中国对印度的医药保健品进口额24424万美元,占总进口额的3.18%。从2001年起计算,中印两国间的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加了29.8g6,其中出口额年平均增加了32.1%.进口额年平均增加了25.9%。

2004年中印两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的种类构成:第一位是西药原料类,总额为75340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1%;第二位是医疗器械类,总额为6149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6.9%;第三位是农药类,总额为34267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3,8%。

2004年中国出口西药原料5591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5.8%农药3139万美元,占4.8%;医疗器械2917万美元,占4.5%:中药材869万美元,占2,6%;生化药844万美元,占1.3%。

其中西药原料出口的产品排序:一为其他青霉素7637万美元,占13.7%;二为其他未列名抗菌素3970万美元。占7.1%;三为未列名无环单胺及其衍生物1930万美元.占3.5%;四为6氨基青霉烷酸1692万美元,占3.0%,前五项合计16892万美元,占中国从印度出口西药原料的30.2%。

2004年中国进口西药原料19430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9.6%;医疗器械3232万美元.占13.2%;中药提取物497万美元,占2.0%;中药材425万美元,占1.7%;西成药413万美元,占1.7%,

我国西药原料主要进口的产品:一为7氨基头孢烷酸.,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进口金额为4153万美元,占21.4%;二为薄荷醇3771万美元,占19.4%;三为2,2一氧联二乙醇(二甘醇)2521万美元,占13.0%;四为其他环烷(烯,萜烯)一元羧酸等及衍生物1125万美元,占5,8%:五为吡啶及其盐816万美元, 占4.2%。前五项合计12386万美元,占中国从印度进口西药原料的63.7%。

其中从印度进口的头孢类抗菌素原料有:7氨基头孢烷酸、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按进口金额,排1位)头孢克罗及其盐(7)其他先锋霉素及其衍生物以及它们的盐(10)头孢唑啉及其盐(12)头孢氨苄及其盐(15)。

中印两国的医药贸易存在以下特点:

1、两国间的医药贸易迅速增长,近五年来年平均增长29.8%。

2、双方的医药贸易以西药原料为主,占各自医药贸易的80%以上。

3、中国的医药产品对印度出口大于从印度进口。

篇(4)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5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3.48%,成为湖州市六大特色产业中除特色纺织业、先进装备产业之外产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工业产业,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来收入最高产值的纪录,充分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同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如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知名企业。目前,湖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十多种国家级新药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生物医药、医药制剂及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突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地方高校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医药人才,研发水平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兴产业创业艰难,企业规模扩大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合理,企业收益波动大等诸多难题都有待调整和解决。

二、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州统计信息与网湖州科技信息网。选择如下变量:生物医药产业收入(y)/亿元,地区生产总值(X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收入(X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4)/个,生物医药产业千元以上项目投资额(X5)/亿元,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6)/个,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x7)/% 。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84, 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X2,X3,X4,X5,X6,X7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变化的99.777%。从F统计量来看,F=74.6875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较显著,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联合起来确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来看,T2=-4.148437,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地区生产总值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显著影响力;T3=5.288522,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4=2.704376,说明X4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5=-1.597926,说明X5对y没有影响力,即必须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X5;T6=4.391910,说明X6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7=3.959182,说明X7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 X2,X3,X4,X6,X7对y有显著解释力,只有X5对y没有解释力。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y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X3>X6>X2>X7>X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的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几个变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呈现乐观态势,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企业发展意识以及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外部大环境等几大优势,湖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发现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对该产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湖州市接下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大变量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五个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销售利润率,减少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的高低,故关注这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协调发展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朝阳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摆上突出位置,重点培育和扶持,以此来推动湖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认清发展中的挑战,并且积极迎接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湖州必须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优秀的医药研究项目。加强专业医药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建立沟通与传播的信息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篇(5)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11-0499-03

目前全球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医药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首要的是创新和领先,研发是创新的基础,增强自主创新研发新药能力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综观世界制药企业,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每年的R & D费用节节升高,R & D投入至少要占上年销售利润总额的10%~15%才能保证持续创新原动力。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我国医药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国外领先制药行业巨头的研发投入让国内制药商难以望其项背。由于各方面原因,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医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很多医药企业陷入了“创新能力低-资金少-创新能力更低”的恶性循环,威胁到很多企业的生存。这就要求这些企业一方面要增强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融资,打破资金短缺这一“瓶颈”。

1 医药行业中的风险投资现状

1.1 传统资本已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风险投资家的兴趣在于处在开拓阶段的企业的潜力,继而注入风险资金推动其成长为成熟的企业。

目前我国医药研发除了自筹外,主要融资渠道是传统资本。传统资本主要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就目前现状来看,政府部门资金毕竟有限,主要流向是基础研究和重点建设项目,而医药行业的高风险性和行业中众多企业的不良运行状况,使得从十分注重资金安全性的银行取得可观贷款难度日益加大,而作为较理想融资渠道的股票市场门槛较高,虽然二板市场的产生是对中小企业的巨大鼓舞,但是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在规模等方面的要求远未达到上市要求。

1.2 风险资本在医药行业具有广阔的远景

风险投资对于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在其成长阶段的资金支持,不仅能让一个好的项目从实验室走出来变成商品,也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公司得以度过难关继续生存和发展。风险资金的引入除了带来资金外,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风险投资者不仅要对风险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管理,还要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调整等高层次重大问题的决策。同时监督企业研发过程,提高科研动力,以更好地弥补企业在企业管理和资本经营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培育和引导企业快速成长;协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在企业获得成长后的上市支持[1]。风险资本在医药行业具有广阔的远景。1999年7月,全国风险投资公司不到100家,投资能力不足40亿元,而仅仅两年之后,风险投资公司就激增至近250家,资本规模达到了400多亿元,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可以预测:随着风险资本的日益壮大,我国较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形成在即,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将迎来再次高速发展。2005年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的生物芯片公司――美国昂飞签订原创性技术合作协议,吸收风险资金4 800万美元;2006年上海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晨兴科技500万美元风险投资。上述两项可算是近两年在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风险投资[2]。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11月发生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有5起,投资金额为4 200万美元,投资规模居中国创投市场的首位,而排在第2名的IT行业,该月投资金额只有2 750万美元[3]。

1.3 风险投资发展障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资金来源不太合理,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而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风险投资的整个运作没有足够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涉及风险投资的法律规定极为原则化,不具备可操作性,极难满足现在风险投资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2)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使得国际风险投资企业非常谨慎。因此要增强风险投资业对医药领域的信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

2 医药产业集群吸引风险投资的优势

近年来,全国医药经济区域集聚优势明显,2006年“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区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64.9%和66.2%。国内的医药产业集群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医药产业集群凭借其明显的优势,正在形成“燎原之势”,其吸引风险投资方面也将有很大作为。

2.1 区域集中性

美国学者Florida和Smith的研究表明,风险资本是高流动性和高地方性的。一方面,投资流向最大机会和回报的区域;另一方面,风险资本通常在发达的金融中心和高技术产业中心得到快速发展。这种理论更符合集聚理论和区域专业化。因为风险资本要求在地理上集中,资本的流动性不仅通过自由市场进行,而且通过风险资本产业的网络结构进行,这强烈地根植于具体区位。风险资本家依赖对距离敏感的个人联系网络来识别投资机会,完全信息是不存在的,风险资本家会尽量避免遥远的位置。因为他们不可能经常地前往以监视其投资及其生产状况。由此产生的投资模式展示强烈的区域偏向,更加强了现有工业的地理集中。因此风险资本会对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显示出投资偏好。

2.2 较低的创新风险

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大量集中,各个医药企业之间的往来比较密切,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而且相对真实,这就使得集群内的企业以超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行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创新的盲目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医药产业集群内有许多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和制药界的领头羊,这些机构和企业引领着医药行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有效地减少了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研发的盲目性,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资源浪费。

2.3 企业强劲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是风险投资机构评价风险投资项目时十分看重的一个因素。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在产业集群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外,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很大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4]。

2.4 良好的投资环境

以上海张江“药谷”为例,针对浦东医药企业目前资金来源明显不足的问题,政府一方面通过政府基金的自我造血机制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制定多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拓宽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努力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尤其是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另外,园区的管理部门经常举办交流会和各种形式的论坛,免费为中小企业进行改制上市培育工程培训,使企业深入了解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触摸全球资本市场脉搏;各种俱乐部专为园区创业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服务,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投融资沙龙活动,建立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张江创业投资广场聚集了国内外43家创业投资机构的优势,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系和协调项目的信息交流,打通园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瓶颈。

2.5 相关的技术配套

制药尤其是生物制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不论是上下游技术的相对成熟还是其它行业技术的支持,都将对其技术及产品能否具备产业化前景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研发力量本身就不强,产业化环节还没理顺,而生物医药的上游技术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十分显著,而下游技术的差距却很大,这种不均衡性严重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因此,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相关技术的配套问题。相比于分散的医药企业,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天然的优势。集群包括了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间信息和沟通相对显得便捷,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进行了技术上的变革和创新,其它技术相关的企业会被迅速地影响到并做出反应。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技术创新研究,也会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关注和技术跟踪,相关技术的配套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医药产业集群在技术配套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3 医药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发展建议及展望

如何更多、更好地引入风险投资?

1)对于国家的产权市场和投融资体系来说,一是要逐步构建和发展知识产权市场、股权交易市场和投融资市场的阶梯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技术、产品、资本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应避免过多的政府行为,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的作用应该主要作为一个市场管理者而非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提供者,政府应健全各种法规,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并对医药流通市场进行整顿[5]。

2)对集群管理部门来说,一是完善针对集群内企业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服务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二是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资金、人力、基础设施扶持,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同时建立高效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形成具有独创性和高成长性的项目,并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性进行必要论证,因为这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关键。二是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管理团队,明晰产权,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运作更高效、更规范、更透明。三是提高企业和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增强团队的稳定性,为获得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的资金减少障碍。

风险资本在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在成长初期依靠风险资本壮大,成熟后增加普通权益性资本,循序渐进。虽然现在金融市场低迷,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是医药的需求是刚性需求,弹性不是很大,这就是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的原因。根据历史的数据,医药行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同样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资金会寻找防御板块作为其避风港,医药行业自然能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内在优势,积极吸引风险资本的加入,增强研发和创新实力。

可喜的是,政府和企业都在为此努力。张江医药产业集群积极为集群内的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投资。据悉,张江集团正在探索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酝酿建立张江自己的三板市场,这对于集群内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我们有理由相信,风险投资将在医药领域里有大作为,会让医药产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研发出更多更好的新药。

参考文献

1 何静,赵丽莎.风险投资促进医药产业自主研发[J].医药世界,2006,(7):45-46.

2 张仕元.2006年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2007,(12):35-36.

3 丁琳.资本密集涌入医药业[J].IT经理世界,2008,(1): 39-41.

篇(6)

北京地区的中药产业基础雄厚,中药资源种植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成药新产品工业产值比重较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70%),而且对创新成果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相应地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这与“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的要求差距很大,也与已经形成的“四、三、二”产业格局不相称。时下,北京京郊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几个中药重点区县已经形成了集中化规模种植的局面。北京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中药资源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生态、品种等价值,依托强大的医药产业基础,未雨绸缪、理清思路,构建中药产业反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及体系。

1 北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1.1 近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近年来,北京地区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销售收入、尤其是销售利润增长趋缓,而且利润总额还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这种状况与全国相比较更为明显,其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且在全国的地位呈现出下滑态势,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6位。与上海、天津等医药重点省市比较,虽然利润对销售收入占比仍然较高,但利润总额绝对减少,尤其是新产品产值增长乏力,2006年仅为3.10%,而同期上海和天津增长的幅度分别为20.70%、57.10%。见表1。表1 2006年北京地区和全国、上海、天津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略)注:括号内为同比增长(%)

1.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分行业来看,2006年北京医药工业领域的化学制药、生物医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四大子行业各有差异。化学制药工业销售稳定增长,但利润大幅下滑;而中药制药工业销售和利润均同步下降。化学制药工业和中药制药工业利润大幅下滑是2006年整个北京地区医药工业利润严重滑坡的最主要因素。生物生化制品和医疗器械这两个子行业经济运行良好,展现出销售、利润同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利润出现快速增长(达到29.5%和37.6%)。相比较而言,中药销售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成为整个北京市医药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见表2。表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略)

根据表2数据分析,北京市医药产业总体平稳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附加值新药品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已经影响到现在的利润增长,而且还会制约将来长远的产业发展;二是制药工业利润下滑,说明中药资源产业化发展成为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系近年来生物创新医药高速发展的趋势,中药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北京医药产业提升的关键。

2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状况

2.1 中成药产业状况

近年来,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提升速度始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4.2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35.20亿元,提高1.5倍,平均年递增率为25.34%,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1.03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高到第9位,稳定位于全国中上水平(第9~11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中成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4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初步分析认为,占北京中药销售收入1/3左右的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在2005年销售出现负增长,影响了北京中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

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工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3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28亿元,提高4.6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53.83%,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39.96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3位提高到第2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实现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26.20%。利税总额由2000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80亿元,增加3.0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31.28%,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7.41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4位提高到第3位。

2.2 中药制药工业状况

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中药制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完成销售收入42.6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70%,利润总额为6.90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9.20%。主要原因:一是主要中药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经营状况下滑主要受同仁堂集团影响较大,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北京中药制药工业中,占据近50%的份额。但在国内新兴中药企业的赶超下,出现业绩下滑和股价低迷。二是中药主打品种竞争地位下滑。长期稳居市场老大的主打品种六味地黄丸、鸟鸡白凤丸让出霸主之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2.3 中药企业状况

北京国有和股份制的中药企业担当了近几年北京地区中成药产业发展与贡献的主力军。不论从工业总产值还是从利税贡献方面看,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都是绝对主力,两者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已占北京中成药行业的90%以上。从企业规模方面看,大型企业在经济总量增长和提高工业效益方面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显示出企业规模效应。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近70%,利税占全行业的90%以上。突出的体现出如下特点。

2.3.1 销售收入和利润向优势企业集中

北京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健康药业和北人维信等4家企业年销售占整个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的56.00%,利润总额占61.00%。

2.3.2 企业体制创新的优势突出

如与同仁堂合资的同仁堂健康药业,因为体制差异、管理模式不同,经营一枝独秀,销售与利润同步快速增长,已进入北京医药工业企业前20强的地位。

2.3.3 兼并整合的趋向渐趋加强

2006年,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51.00%的股权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天坛生物”。此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大股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三方共同出资组建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即“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拉开了疫苗产业整合序幕。华源生命2006年与华润股份签署协议,华润股份收购北药集团50.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双鹤药业48.89%的股份和万东医疗51.51%的股份。

2.3.4 资金募集国际化趋势明显

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中生北控在香港上市。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到目前为止,北京医药类上市公司已达14家,共融资超过40亿元,市值近220亿元,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医药工业的1/4,利润总额占全市1/2以上。

2.3.5 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加快

2006年,同仁堂香港生产研发基地——同仁堂国药公司在香港大埔工业园落成,这是第一家在香港全资投资的内地企业。近年来,同仁堂已在英国、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中国港澳台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了22家药店,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中成药出口量方面,同仁堂已居首位。

3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北京中药产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工业效益也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发机构人才多,科研实力基础雄厚

北京拥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构成的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核心,所获政府经费占全国的40%;北京地区的中医药科技人员约占全国的30%,由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优秀中青年专家为主构成了北京阵容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目前,“863”计划等重大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1997-2001年,北京地区每年平均“产出”新药证书117张(其中“二类”以上38张),持续稳定占据全国总数的1/10。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北京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基因组、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干细胞等前沿技术平台的搭建已初具规模。

3.2 临床资源丰富,院内制剂市场广阔

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是国家中药新药主要临床基地,院内中药制剂资源丰富。以广安门医院为例,院内中药制剂多达90种。院内中药制剂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市场规模已初步形成,是北京未来创新中药大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政府机构汇聚,地利优势显著

北京集中了国家药品管理体系中几乎全部的政府机构,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在北京市级以上的政府科研机构中,生命科学的科研机构有55家,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

4 北京地区中药材资源产业化发展分析

4.1 中药材种植条件优越

4.1.1 发展速度较快

2000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 300 hm2, 2001年增幅超过150%,这几年基本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通州区和房山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4.1.2 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通州、房山和怀柔3个区(县)种植面积占全市85%以上,主要品种30个左右,初步形成了房山以甘草为主、通州以黄芪为主、怀柔以西洋参为主的品种布局。

4.1.3 主栽品种特色鲜明

北京郊区(县)生态环境优越,凡华北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在京郊均有分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主要有甘草、黄芪、西洋参、黄芩、丹参、柴胡、板蓝根等,主栽品种是甘草、黄芪、西洋参。

4.1.4 具有产业化生产特征

怀柔将西洋参经营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签订药材购销合同,同时向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了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通州和房山也依托当地的药材加工企业,发展本地药材生产。近年来,京郊还涌现出中药材种植经济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及销售服务。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促进中药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中药材产业基础良好

北京中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同仁堂现有24个剂型,800余个品种,无论从剂型数量还是品种数量均位于国内领先地位。北京郊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我国原料药材重要流通市场,素有“国药”、“京药”等美誊。北京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市场,药品质量全国领先,医药流通市场的药品合格率近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便利条件突出,既有形成规模的院内制剂需求市场,还有相邻地区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此外,京郊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在药材种植方面能够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

4.3 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医药产业发展将重点发展中药产业,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扶持代表医药发展方向的生物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建立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方案”确定,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京西医药产业带、京东医药产业群这5个地区为中心(即 “一园、一城、一谷、一带、一群”),建成北京市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并使生物工程与医药成为北京市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关村注重发展生命科学的上游研发、中试与试生产以及企业的孵化等;大兴立足于产业化基地;亦庄药谷则定位于现代制造业基地。由此,形成了生物医药三驾马车协力抢滩生物经济的战略布局。200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白皮书”透露,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四、三、二”的格局,即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等4个产业环节,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等3个核心领域,共性和专业性2个服务体系。

4.4 发展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北京将重点支持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刘家窑-赵公口地区同仁堂科技园的发展,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北京将作为中国标志性的市场和全国中医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吸引京外、海外投资,实现北京中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现代中药将成为北京医药工业新亮点。在“北京市关于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发展中药现代化、壮大中药产业的新思路——“促存量、抓增量、出大药”,即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北京丰富的中药创新资源、中医临床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中药大品种,以品种带动企业发展;支持现有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京区中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以科技资源为手段,吸引京外、境外资本投资北京中药产业。

4.5 京郊地区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形势

药材种植是京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种植中药材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大田作物,现已成为京郊地区新的种植热点,而且有些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延庆县农民种中药材可获生态补贴等。

5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思路

5.1 基本认识

中药产业发展要从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看待。一个地方中药材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物品生成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这种物品利用的产业化途径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可以说,诸如生态环境等是中药资源的外部环境,其中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中药资源的道地性。而对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表现,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才是决定一定区域道地药材能否可持续生成的内在规定。这既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同时还取决于生产的组织方式。

5.2 视角转换

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要从产业化利用角度进行研究。从全国范围和市场化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化的核心并不取决于北京地区所拥有的道地药材,而是如何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产业化条件,包括技术优势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因此,要阐明道地药材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剖析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化利用方式,揭示产业化对北京道地药材的影响作用,提出道地药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5.3 建立医药产业发展与道地药材保护利用之间的反哺促进机制

中药资源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道地性延续的种质价值,还有与道地性相关的医疗安全道德价值,以及最为直接的生态环保价值和间接的中医文化价值。因此,要区分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把重要的价值增值环节留在北京,而不一定将全部产业环节都限制在北京区域范围。这就要求探索中医药产业对道地药材种植的反哺机制,换言之,北京地区中医药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产业化的基础并不能建立在道地药材种植基础之上,而且相反还要通过企业-基地、政府转移支付等形式,探索中药产业化资金反哺支持北京道地药材种植生产的适宜组织和方法。

6 北京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对策

6.1 树立一般化资源理念

相对于中药资源产业化,道地药材、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都是中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要树立一般资源化理念,辨析中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发挥科技、人才、管理、政策优势,促进北京中药产业化发展。

6.2 确立中药产业发展的全局视野

要利用全国中药资源,以减轻北京道地药材的负担;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6.3 鼓励支持产业组织创新

北京地区道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取决于产业化利用程度,包括产业化的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因此,要对产业组织的创新加大扶持的力度。

6.4 加大道地药材保护力度

改变中药产业是资源型产业的认识,从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审视北京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分医药产业与道地药材种植,突出道地药材保护的重要性。

6.5 建立中药产业反哺道地药材种植基金

篇(7)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98-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在医药产业资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整体优势,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研发基础明显增强。据国家统计局、SFDA药监统计年报显示,目前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江苏。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比2008年增长19.39%。从各个子行业的产值构成来看,在医疗器械和生物药品制造领域,广东省的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但是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医药产业发展强劲,在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各方面与广东省展开竞争,广东医药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呈下降趋势,面临慢进则退、不进快退的强大挑战。现在广东面临创新药物开发难度加大、投融资渠道不畅、创新体系有待加强与完善、地区吸引力下降、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缺乏等问题。本文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等评价指标出发,将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作以比较,从中找出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所在,进而针对提升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技术创新的定义(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工艺、工具或装备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其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1]。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斯切尔(Scherer,1992)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来反映中国的技术开发能力;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人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实现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技术水平)等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等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1)R&D总支出,R&D支出增长率,R&D支出/销售额。(2)直接R&D总人员,直接R&D总人员/员工总数,员工受教育程度构成。(3)专利数,产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4)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

(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单一的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考虑到技术创新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医药产业相关数据的可得性,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技

二、实例分析

(一)医药科技人力资源比较缺乏

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5 437人,而江苏和浙江两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9 148人和9 459人,山东省则达到10 074人(约为广东的1.8倍);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为3 70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7.6%,江苏和浙江两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分别为5 752人和5 938人,山东省则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6 048人,远远多于广东省;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2 392人,同年浙江省医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6 002人(约为广东的2.5倍),山东和江苏两省也分别达到5 202人和3 967人,R&D活动人员明显多于广东。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还是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数量来看,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远远低于山东以及江浙两省。

(二)医药科技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广东省医药科技机构数量增长较快,由2004年的51个增加到2008年的74个,但是相对于浙江、山东、江苏省医药科技机构的数量来说还是相对较少。2005年江苏有医药科技机构70个,比广东省多20个,浙江和山东省各有医药科技机构64个,比广东省多14个;2008年浙江省有医药科技机构85个,比广东省多11个,山东省有医药科技机构80个,比广东省多6个。

参考文献:

[1] 庄伟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2] 姚维保.中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专利保护: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创新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3] 蒋伟民,陈金林,等.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和专利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0,(3).

篇(8)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政府因素

1.财政政策的影响因素。所谓的财政政策主要就是指政府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然后通过财政收入的和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从税收、投资、补贴及采购等几个方面来对产业集群产生影响。比如政府如果减免集群内的企业税收就会对企业的生产总成本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当然,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增加对集群的投资或者补贴集群的投资,都会对企业的投资风险起到减弱作用。

2.公共物品的影响因素。公共物品的共享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公共物品的共享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优良的公共物品可以大大提高集群内的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增强集群之外的企业的吸引度。为此,政府就必须要加大完善公共物品的力度,以此来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当然,这里说的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主要应该是包括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设施及政府专门为集群发展提供的物流中心等等。

3.市场环境的影响因素。市场环境的好坏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公正、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恶劣的市场环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集群内的企业产生致命的破坏性作用。所以政府就必须要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来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不符合市场要求的竞争行为进行严厉制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和诚信的市场环境。

二、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主要就是指对原有技术的改进、升级及创新。很多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也都是始终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可以说技术进步是产业集群升级最为直接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这样的结果就是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盈利水平。技术进步能从各个方面来影响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面所说的正面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负面的影响。当然创新也是大多会集中到某些部门的,或者集中到某些临近部门的,不是说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是集中创新能量的。从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来看,在地理位置上如果能最大程度越接近创新点的时候就越容易能获得新的技术,因此很多企业会不遗余力地靠近技术创新点,但是这种集聚是存在的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因为这种积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某些企业可能会远离企业集聚区,不能同企业集群的集体发展融合。虽然说技术进步对产业集群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要看到技术进步同集群的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和政府还是必须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三、资本市场因素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不管是新药的研发过程,还是各种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都需要依靠资金的投入才能正常运转。所以采取何种路径来确保集群内企业的资金来源也是对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着莫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来看,凡是成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都是在资金流的密集区。另外,风险资本对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也起到了重大作用。风险资本可以促使企业与各种研发机构实现合作,这种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产生和流转的速度。

四、公共服务平台因素

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当然,所谓的公共服务平台一般来说都是有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就是孵化器,其次是各类中介机构,最后就是合同研究组织。首先让我们来看孵化器,孵化器是新创企业的摇篮,通过让新创企业共享研发、生产及经营的场地,可以让新企业享用通讯、网络及办公等方面的设施,并对它们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而且还还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其次,让我们来看各类中介结构,其中的各类中介结构不但可以为了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必要的咨询服务,而且还可以为集群内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各类的中介机构可以构建起更为有用的客户网络关系。世界各地的生物医药集群区域内基本都是分布着众多的专业的中介服务结构,他们为集群提供各类专业化的服务。其中的合同研究组织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特有组织,主要是通过合同的方式来帮助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搞新药研发。合同研究组织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然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合同研究组织通过专业化的高效服务可以充分调动研发力量,可以大大加快新药的研发周期,从而减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最终会有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426.77; F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1-0045-05

Empirical analysis of Jiangs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XU Yun, QIU Jiaxu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etho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output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tructure during 2005-2011were explored. Results: The growth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in a dominant pos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Various sub-industries were in a state of structural advantages and their competitive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lans should be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sub-industrie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ub-industrie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to maximize the us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share method;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经多年快速发展, 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的重心为“促发展”[2],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传统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 SSM) 和动态偏离份额法(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DSSM)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以期能对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1 模型原理与建立

SSM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现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SSM认为,产业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如果一个产业的结构与全区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DSSM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跟踪每个时间分段各地区、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SSM的基本思想,从份额、结构和竞争力这3个方面,揭示了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用DSSM,通过建立产业与子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3-5]。

1.1 SSM分析

SSM 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本文中指中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现假设,在经历了时间[ 0 , T ] 之后,全国医药制造业、江苏省医药制造业(i)和医药制造业内任意子产业部门(j)的总量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则相对而言,其在该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j=1,2,…,n) ……………………(1)

R 为变化率;B0 为基期产值;B t为报告期产值。假设基期医药产业经济总规模为,报告期产业经济总规模为。设为T期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为T期j省医药产业子产业(i)的产值,并将全国分成n个省m个子产业,则子产业(i)的全国产值为:

(j=1,2,…,n)……………………(2)

将各产业的产值相加,则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

(i=1,2,…,m) ……………………(3)

为经过[0,T]时期产值增加量,则有:

= ……………………(4)

其中: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按全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应有的增长额, 是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即份额分量系数,是j省医药子产业(i)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率;

表示医药子产业(i)由于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 是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产业结构分量系数,是相对于全国医药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率差异,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由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是j省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医药子产业(i)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竞争分量系数,其归因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率的差异。

1.2 DSSM分析

将所观察周期分成若干个时期,对每个时期进行结构分量系数计算;以t表示第t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表示为[5]:

=

2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结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05年-2011年江苏省及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数据(数据来源:中国药学年鉴)为基础,以2005年为基期,将各年工业产值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平减。利用SSM和DSSM对江苏省医药产业各子产业2005年-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

2.2 SSM分析结果

产值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1,2010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分析表1,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2005年-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增长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优势地位,且每个子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均属于增长性部门。8个子行业中总偏离为正的有5个: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化学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其中生物化学制品总产值增长最快,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36倍,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其次是中药饮片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2.2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约1.7倍。而化学药品原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制造业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相比其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常年位于全国首、次位,主要依赖于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以及中药饮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其中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2)根据表2可进一步分析医药产业子产业发展状况,其医药产业增长份额的构成状况可按情形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为主,且竞争力占优势地位,如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属于增长型,但竞争力却处于劣势地位,从静态数据来看,其余7类子行业均属于这一类型。

3)由于产业规模具有一定惯性作用,对产业整体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后可以进一步将上述第二大类细分为两小类:一是产业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由于其产业规模效应较大,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将会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更大的影响;二是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由于产业发展较新(如制药专用设备)、或是江苏省自身资源限制(如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原因,其原来的产业规模较小,那么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的影响将远远小于规模巨大的其他子行业。

2.3 DSSM分析结果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分量DSSM分析结果见表3,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分量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通过分析表3,表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 2006年-2007年快速增加后逐年放缓,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其产业结构略有波动、基本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缓慢回升后于2009年-2010年起连年下降,且程度激烈。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出口大国,江苏省原料药产业规模也占各子行业第二,紧随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之后,其在竞争份额上的巨大劣势可能带来严重产业危机,势必给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重大影响。

2)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自2006年-2007年起快速增加,增速在各子行业中最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整体呈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并不十分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始终为负值且逐年降低,于2009年-2010年骤升后由负转正,2010年-2011年间又迅速回落,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医药产业子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往往占据全医药产业1/3或更高的比例,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医药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业结构上的波动以及竞争力劣势对于医药产业有着重大影响。

3)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生物化学制剂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逐年递增,且波动较小,至2010年-2011年间迅速上升,增势迅猛,且历年来其值始终为正,其结构分量优势明显;从竞争分量来看,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增长,增速逐渐增大,且同样始终为正值。不难看出,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正逐步完成新兴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的过程,其产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稳定的结构优势推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力预示着该产业前景良好,在未来替代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老大地位可能性很大。

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增速较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2011年间继续增加,正向偏离较大,结构推动效应显著;其竞争力偏离分量始终为正,略有波动,在2010年-2011年间骤降为负值。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该子行业产值占医药行业子行业中的第三位,产业规模较大。其正向的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势必给整个医药产业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该子行业的竞争优势,扭转其竞争劣势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波动较大。该子行业结构推动效应平稳,竞争力推动效应不稳定。

6)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略有波动。由于该子行业产值低于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所占份额较小,其产业推动效应对医药产业影响较小。

7)中成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中成药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2010年-2011年间发展迅速,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降低,自2006年-2007年起始终为负值。这可能与江苏省中药材资源较贫乏, 产业基础较薄弱有关。因此,与一些中药强省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

8)中药饮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重要饮片制造业自2007年-2008年起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略有波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竞争优势推动力。

3 结语

目前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其各子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起均为正向效应,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具有巨大的结构推动效应。各子行业竞争力情况差异较大。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作为医药产业中较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竞争力下降明显。生物化学制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发展形势良好,正逐步取代化学药品原药的地位。针对这一情况,应进一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在保持化学药品原药原本产业优势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时, 应根据各子产业的实际情况, 有所不同地制订发展规划, 有效地促进各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江苏省医药制造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2, 6]。

参考文献

[1] 曹军伟, 顾海. 基于偏离-份额法评价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竞争力[J]. 中国药房, 2006, 17(8): 568-570.

[2] 刘亚明. 科技创新是加快医药产业升级的引擎[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15): 56-59.

[3] 邱家学, 缪丹, 孟奇, 等. 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分析[J]. 决策, 2013(12): I0018- I0019.

[4] 吴晓隽, 高汝熹, 陈志洪.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4(2): 52-59.

篇(10)

总的来说,医药产业将以良好的势头保持稳定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名中,医药行业排名第二,2003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名中,医药行业排名到了第八位,短短一年间导致医药产业排名落后六位的直接的原因不是药品市场在下降,而是保健品市场的急剧萎缩。保健品市场从500亿回落到200亿,只不过是两三年间的事,令人深刻反省。据3T团队认为,今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利润较往年下降了一半。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高速持续增长,整体良好的宏观环境给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这给中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快速发展留下了至少还有5年的发展空间。我国居民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保健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药品的增长速度为每年12%,随着OTC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消费者“小病到药店,大病到医院”的观念会不断的加强,药品仍处在强劲增长之中。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孕育了巨大的医药保健品市场。

3T团队认为,目前市场中高赢利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种类:

1、 癌症产品

实际上,癌症市场看似偏门,不被人注意,其实真正是个惊天富矿。中华灵芝宝的一个疗程就是8000元,卖给1000个病人就是800万,而成本是多少业内人都应该知道。当前我国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癌症患者450万人以上,现年新诊癌症患者数约180万人,而且肿瘤患者的数量每年呈较大幅度递增的趋势。癌症治疗涉及人的生死问题,需求自然强烈,市场容量巨大。

癌症产品高价,符合“抗癌特效药”的形象定位,符合癌症患者与其亲人家属的心理属性与价值取向:

1)“希望安慰,希望奇迹产生”的心理,恐惧、悲伤、失望、迷惑、不甘心却又孤独无助,是每一个有癌症病人的家庭都要经历的。

2)“内疚、负罪”的心理,这在患者的家属中表现得尤其充分。亲人得了癌症,有多少人还会吝惜金钱的付出?在这时,告诉你有一支特效药,可以延长你亲人的生命,至少可以减轻他的痛苦,只要有条件,有多少人又会拒绝?因为拒绝的机会成本实在太大了!很可能就是癌症病人家属一生的内疚与复罪感,这里的机会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支药的代价。

2、 增高类产品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13岁至25岁的青少年所占比例为27.44%,约为3.5亿。中国南方人平均身高普遍低于中国人平均身高。2000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透露: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和辽宁等北方地区的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71米以上,而云南、广西、贵州、海南等南方地区成年男性的相应值在1.68米。如果假设3.5亿的青少年有10%需要进行增高,那么购买人群将是3500万。假设产品的价格定为400元/疗程,三个疗程见效,每人消费1200元,预测整个市场容量为420亿。 虽然这个数字只是一种理论值,但市场需求量之大还是令人咋舌不已。目前,中国增高保健品市场销售额已经在3亿元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增高类产品(增高保健品、增高鞋、增高器械等)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增高保健品行业也逐步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并已发展成一个利润较为可观的行业。在我国,生产增高产品的厂家大大小小上千家,但在这么多厂家中,并非所有产品都能从中赚取可观的利润。自增高鞋在几年前成功上市以来,曾风靡一时,遗憾的是由于产品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显著效果,增高鞋在风光过几年后就走向衰落。随后众多增高保健品品牌迅速跟进并演绎着市场风云,在市场上热热闹闹延续至今。

一般说来,卫生部的批文上功能为“促进生长发育”,卫生部批准的22项功能中并未涉及到“增高”概念,要做增高,只有打擦边球,这是一个尚未培育成熟的市场,也是中国保健品所剩不多的一块“肥肉”。增高保健品向来是天价,三四百一个疗程正常,五百多也有,正是如此高的利润引得各路厂商奋不顾身杀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增高保健品的功效将会越来越显著,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3、糖尿病产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患者达1.3亿,我国已超过4000万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糠尿病发病率不足0.7%,现在上升到3.5%,增长5倍。21世纪,Ⅱ型糖尿病将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流行,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将接近1亿。由于糖尿病具有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治疗的特点,调节血糖类保健品将会方兴未艾。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有不少保健品杀入糖尿病市场,到2000年左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众多厂家前赴后继的努力下,调节血糖保健品终于初步规模,从市场反馈看,广州、上海等地一些糖尿病类保健品已经崭露头角、表现不凡,种种迹象表明,调节血糖保健品市场已经进入收获期。

一个好的概念是建立在产品的成分功效及患者的心理上的,并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并尽最大程度地防止后者跟进。要不概念推广难、防守难,生命周期必然很短,难以做大。

很多企业在糖尿病市场历经十年,前仆后继的工作,终于完成了市场教育工作,随着市场人口不断扩大、患者发病年龄的不断下移、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糖尿病市场已经进入井喷阶段。众多品牌群雄并起的局面将马上成为现实,而二三个品牌瓜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今后两到三年内形成。

毫无疑问,调节血糖产品已经成为市场新热点,新品牌如何从众多竞品中间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产品在功能、概念、述求、疗效、策划等诸多方面,全面整合优势,方能取得良好表现。

4、 脑血管类产品

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表明,在我国,心脑血管病在人口死亡中平均约占40%,总死亡人数每年在200万以上,在人口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另有数据也表明,中国现有高血脂患者约8000万,据估算调节血脂类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在100亿人民币以上。当绝大多数功能产品的市场被开发完毕时,调节血脂类产品无疑将成为极具诱惑的市场之一。

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在我国已批准的近3000种保健食品中,主打调节血脂功能的有1000多种,还有OTC及处方类市场降血脂类药品大约200多个,同时加上一些洋保健品,据估算大约有700个左右。这样算来,我国目前市场中大约有2000种左右调节血脂的保健产品。

当医药保健品市场经历了“包治百病”大战、补钙大战、补血大战、减肥大战、补脑大战、维生素大战、等等“战争”之后,更多的商家正在谋略“血脂大战”,虽然这一战在大众的眼前尚未浮出现,然而不少商家已经初尝个中滋味,可以说味道有点涩。不过今年的降血脂市场竞争开始变的激烈起来,史玉柱手下的新巨人推出“黄金血康”产品在无锡进行试点营销,估计很快会蔓延全国,傅山药业的张华通过“会议营销”方式运做“天曲益脂康”,还有依靠报纸广告硬打的“今脂善”。可见。降血脂市场真是一块大蛋糕,这么庞大的市场,这么多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全国性品牌,如何成功运作调节血脂类保健品,成了众多商家苦苦寻找的金钥匙。

5、 肝病类产品

肝药类产品目前的市场状况:

1)市场规模

A.市场庞大,2003年用于肝胆治疗的中成药销售额达18.5亿元,且每年以4.3%的速度增长,预计2004年肝胆用药市场容量有望突破20亿元。

B.我国乙肝携带者达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目前有症状的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

2) 市场特征

A.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促销活动四处充斥,炒作产品营销模式亦日趋同质化。

B.药品管理法规的深入实施,严格限制了炒作产品的自由操作空间,广告宣传受限,大型活动外联吃紧。

C.虽然多数患者服药时间较长,说服难度增加,但患者有治愈的强烈的主观愿望,对新产品需求迫切,这一点决定肝药市场仍有很大的操作价值。

3)市场发展趋势

A.肝药销量持续增长,顺应国家医药经济快速增长趋势。

B.在肝病研究领域,短期内不会出现强势替代品,疗效好的产品不可能很快出现。

上一篇: 施工精细化管理要求 下一篇: 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