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6 10:1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即时通信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即时通信模式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Secure Instant Messaging Microsoftware Research&Development Depend on the P2P Model

Wang Songhe,Dong Xinying

(Fuzhou University,Fuzhou350100,China)

Abstract:On the widely use of instant message(IM),P2P model is one of the core technologies;at the same time,use encryption to achieve security and confidentia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ing. Instance security communication,add file transfer module,IP search function module and others into the communications platform,and ultimately the implement of the P2P model for security communication and secure transmission of documents is achieved.

Keywords:P2P;Instant Message(IM);Security;Encryption

一、引言

对等网络是一种与传统的Client/Serve网络完全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在该网络中节点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通信,系统中的各个节点有着同等的地位,通过对等节点之间的交互操作就可以完成共享信息等工作。P2P对等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网络应用模式,尤其是无结构的P2P系统,由于其与生俱来的扩展性、容错性等优点,弥补了C/S模型对服务器的依赖性,被极为广泛地应用在即时通信方面。

同时,由于局域网的传输速率高和误码率低的特性,使用较复杂的加密算法对传输消息进行加密具有可行性,不会对即时性造成明显的影响。

二、P2P技术研究

P2P即对等计算机或网络,通常简称为P2P。关于P2P的概念是有多种定义的:Intel工作组定义为通过在系统之间直接交换来共享来交换计算机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模式;A.Weytsel定义是在因特网周边以非客户地位使用的设备;D.J.Milojicic则定义为给对等体提供或从对等体获得共享。

(一)集中式P2P网络

集中式P2P网络形式上有一个中心服务器来负责记录信息以及回答对这些信息的查询。每一个对等实体对它简要共享的信息以及进行的通信负责,根据需要下载它所需要的其他对等体上的信息,对于这种新式,其具有中心化的特点,但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C/S模型。

(二)完全分布式非结构化的P2P网络

该结构采用了随机图的组织方式来形成一个松散的网络。这种结构对网络的动态变化有较好的容错能力,也就是较好的可用性;同时它也支持复杂查询,如关键字查询、模糊匹配等。其典型代表是Gnutella。

(三)完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

正是由于非结构化网络的不可扩展性,才成就了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其目的就是底稿正确查找信息的效率,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DHT的分布式发现和路由算法。这种算法避免了Napster的中心服务器,也不像Gnutella那样的基于广播进行查找二十通过分布式散列函数将输入的关键字唯一映射到某个节点上,然后通过某些特定路由算法和该节点建立连接。

三、加密机制及算法研究

数据加密算法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密码算法标准化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全球保密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发展进程来分,经历了古典密码、对称密钥密码和公开密钥密码阶段,古典密码算法有替代加密、置换加密;对称加密算法包含DES、AES和常规密码Blowfish、RC5等;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RSA、ELGamal等。我们的P2P即时通信系统,考虑到时效性和安全性,选取DES算法对即时通讯模块进行加密,利用RSA算法对文件传输模块。现对两种加密算法介绍如下:

(一)DES密码算法

该算法为密码体制中的对称密码体制,密钥长度56位,明文按64位进行分组,将分组后的明文组和56位的密钥按位代替或交换的方法形成密文组的加密算法。该加密算法主要有三个参数:key、data、mode。Key为加解密使用的密钥,data为加解密数据,mode为其工作模式。加密时,明文按照64位进行分组,形成明文组,key用于明文加密;解密时,key用于解密。实际运用时,密钥只用到64位中的56位,这样才具有安全性。

其算法特点:分组比较短,密钥太短,密钥生命周期短,运算速度慢。

(二)RSA签名算法

它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易于理解和操作,也很流行。算法的名字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Ron Rivest,Adi Shami和Leonard Adleman。但RSA的安全性一直未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它经历了各种攻击,至今未被完全攻破。

四、加密模块

(一)即时通信模块

创建DESCipher类,主要函数为encrypt()和decrypt(),分别实现加密和解密的功能,下面是encrypt()的伪代码:

public void encrypt(){

permutation(plainText,ipBox,8,8,8); //明文IP置换

permutation(keyText,pc1Box,8,7,8);//原始密钥PC1置换

lastRoundKey=PC1Arr;

for(int i=0;i

generateRoundKeys(i,lastRounKey);

//16轮迭代

for(int i=0;i

roundI(flag,i,IPArr);

//最后一轮交换

for(int i=0;i

for(int j=0;j

cipherText[i][j]=IPArr[i+4][j];

for(int i=4;i

for(int j=0;j

cipherText[i][j]=IPArr[i-4][j];

permutation(cipherText,reipBox,8,8,8);//IP逆置换

}

decrypt()的伪代码与encrypt()类似。

在TelFrame类中创建DESCipher的实例,调用其encrypt()和decrypt()函数,调用时机取决于“加密/解密”复选框是否勾上。如果“加密”被选中,消息数据先经过调用encrypt()函数加密后,在通过socket发送。如果数据流被攻击者截获,由于攻击者没有密钥,所以他也无法从截取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接收者socket收到密文后,利用会话开始之前得到的密钥解密,从而提高了即时通信的安全性。

五、实验与结果分析

(一)运行环境要求:

1.Windows XP\2000\Vista\7;

2.已搭建java运行环境(jre)。

(二)软件测试步骤:

1.程序正常运行界面

程序主界面包括功能选项卡、聊天好友列表、状态栏三大部分,其中功能选项卡又包含聊天模块、系统设置、文件查询。

2.聊天模块

(1)用户管理

在聊天模块下,单击鼠标右键,弹出添加用户菜单,点击“添加用户”,弹出“输入”对话框,填入对方IP地址,按“确认”即可。

添加用户成功后,还可以选中该用户右键进行“更名”、“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等。

(2)通信功能

选中某用户后,双击可以打开通信窗口,下面具体展示加密解密功能(用127.0.0.1测试):

(3)文件传输功能:

点击“文件传输”,弹出文件选择器,选定文件,立即开始加密传输。对方在文件查询模块中,按“打开文件”就可以看到刚刚传过来的文件了,由于文件安全传输是自动加密解密的,这个过程对用户是完全透明的。

结束语

通过研究和测试,SecureCommu主要实现了安全即时通讯和安全文件传输功能。它面向局域网,采用了DES和RSA加密算法,性能稳定,速度较快,适用于一个企业或单位内部成员之间进行即时安全聊天通信。考虑到企业或单位的需求,还可以增加群聊、视频会议以及白板演示等功能。经过完善后,SecureCommu将在局域网内通信领域使工作学习更加高效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书钦,芦东昕,杨永田.P2P文件共享网络中信任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5,31(18):160-162

[2]张文,赵子铭,杨天璐,魏小康.p2p网络技术原理与C++开发案例.网络技术,2008

篇(2)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16

The Design of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B/S Mode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research equipment management business, analyze the status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user needs, propose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function modules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nduct database selection and data table structure design.

【Keywords】B/S,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

0 引 言

信息化建设己成为部队发展的重要方向,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将成为衡量部队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新形势下,现有的装备管理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使得装备使用单位落后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装备完全不能匹配,主要表现为装备管理手段落后、规范性差、效率低下,很多基层单位长期以来对装备相关的业务管理都依然采用传统手工管理,因此时间一长,装备一多必然导致管理、统计困难,而且数据容易产生不一致性,甚至因保管不善而导致数据丢失的事件也时常发生。

而一套科学合理的装备信息管理系统能从装备的列装、安装使用、维护管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销毁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从而使装备整个寿命周期费用最为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的综合效能。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管理好现有装备的各类相关信息,能有效提高其在日常训练、管理维护中的效率和规范性,为已列装装备的后续保障工作和新装备的设计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系统设计原则

本系统在对装备全寿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单位实际需求,以装备管理为主线,以装备管理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鉴于B/S模式相对于C/S模式在数据安全性、数据一致性、数据实时性以及服务响应的及时性上都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本系统采用B/S模式进行设计。

本系统不仅在各子系统中对代码实现参数化管理,而且系统的主体结构采用模块化管理,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非常方便的扩展功能模块。根据装备管理系统总体需求,本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技术路线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由于本系统所管理的信息涉及军事秘密,所以在安全性方面必须考虑周全,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本系统在安全性上主要考虑了网络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三个方面[2]。

(2)先进性。系统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技术和功能上,系统吸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应用上,充分分析了用户需求,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3)实时性。系统对装备使用单位各级官兵提供不同权限的装备信息管理或信息查询服务,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访问量和信息量较大的情况。为了保证数据处理速度,提供了历史数据备份处理功能,这样可以减轻数据处理量,提高响应速度[1]。

(4)易用性。该系统所面向的应用群体专业不一,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系统的业务流程简明、方便、实用,所表达的信息通俗、严谨、科学,界面简洁、清晰,同时提供必要的提示信息。

(5)可扩展性。扩展性是本系统在性能方面的基本要求,系统在设计中坚持模块化设计思想,即软硬件平台可以积木式拼装。通过将整个系统划分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很方便的添加到系统中,而且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互联及二次开发的问题。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于系统用户的管理,对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为登录用户分配系统的操作权限,是用户使用系统其他功能模块的基础。包括添加、删除用户,用户信息和密码的维护,以及用户权限的调整维护等。

本系统在操作级别上分为系统管理员、高级用户和普通用户,各级别用户都具备相应的操作权限,系统管理员具备所有权限,高级用户具备部分数据的更新权限,而普通用户仅具备基本查询功能。

2.2 装备管理模块

装备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装备基本信息的维护(比如录入、修改、删除以及查询等),对装备分类的维护,对装备属性的维护等。系统管理员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对各装备的管理和维护。

装备信息的维护主要是对于存在于各个部门的实际的物理装备进行维护,包括新增,发放以及状态维护,新增是指给一个部门配备新装备,发放是指系统管理员或高级用户向子部门配发装备,该操作是指由上级部门向下级部门的发放。维护包括修改装备基本信息,删除装备等。

装备可分为多个子类,装备分类的维护主要完成向系统中新增装备分类,修改已经存在的分类,删除不需要的分类等功能。

装备属性即装备具有的各类参数,装备属性的维护包括,添加装备的新属性,修改装备属性,删除装备属性,为某一属性添加子属性,修改子属性等。由于装备属性相对来说比较重要,而且该项信息一般来说修改频率较低,所以仅系统管理员才具备操作权限。

此外,本系统还设置了预设规则,对于不同种类的装备,到达一定的使用时间后自动转储到维修管理模块,该功能采用触发器在后台数据库实现。

2.3 装备查询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对系统所管理的所有装备、备件以及相应的使用、故障、维护情况进行查询,该功能针对所有用户开放。针对查询功能的特点,采用二叉树结构对查询条件进行封装,这样能轻松解决复杂查询条件的构造问题。

装备的查询采用的是可以有符合条件综合查询,条件是指对于装备的属性进行的约束,如要查询生产日期在哪一天的装备。符合条件指的是查询多个条见或是对于多条件进行逻辑处理(与、或、非,和与或非得逻辑编排)。这样的符合条件查询使得查询结果更加精确,符合用户对于查询得要求。

查询结果采用预设的模板来显示,用户通过这些预设的模板可以清晰的看到查询结果中的各个字段,用户还可以自定义模板,使得查询结果能按照一定顺序显示自己感兴趣的字段。此外,本功能模块还提供打印功能,用户可对查询结果直接打印输出。

2.4 装备维修管理

装备维修管理模块主要记录装备的维修申请、实施、损耗等信息,并记录装备故障、处理方案、维修结果。该模块主要包括:维修申请,记录装备的维修申请和故障信息,包括维修申请单位、故障原因、故障发生日期、责任人等作为故障责任认定、计算维修成本的基本依据;维修确认:对于已提出的维修申请进行审核,以加强对装备故障的监控;维修记录:记录装备的维修时间、维修人员、故障处理方法以及该装备维修后的状态等信息;维修损耗:记录装备维修消耗的零部件、使用的备件等信息;故障信息管理:记录装备故障的综合信息,以确定故障类型、造成的最终损失等。

2.5 日志管理模块

日志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操作日志的管理。本系统的系统日志是由系统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时产生,比如向修改用户信息,添加新装备等。日志管理能帮助用户更清晰的掌握自己以及其他用户对系统的操作。

日志的管理模块包括:日志的生成,用户在对系统进行操作的同时即可生成对应的操作日志;日志的查询,系统为日志的查询提供多种方法,包括按操作时间,操作类型,操作对象,操作用户等;日志的删除,日志可以被删除,但该功能仅向管理员用户提供。

2.6 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完成系统的初始化,系统的备份、还原,系统的锁定解锁等功能。

系统的初始化主要是完成建立系统后台数据库,添加必要的信息,给系统一个最初的运行环境,使得系统能够正常使用。

系统的备份功能主要用于保存一段时期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是暂时不用的,这样能够提高系统运行速度,但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这些数据还原,以供用户查询。

锁定系统是本系统的一项特色操作,由于系统某些操作比如数据还原,不能在网络上进行,只能由系统管理员在服务端操作,在进行这项操作的同时不能有其他用户连接访问,锁定系统功能主要是清除所有的连接,提示系统正在维护中。如果系统管理员操作完毕,则可重启服务器进行解锁。

2.7 短信息管理模块

在使用本系统的过程中,用户往往需要一种类似即时通信的方式进行相互沟通,传送一些电子文档或文字信息;同时,系统中的其他功能模块也需要有一种信息提示手段提醒用户当前还有哪些待处理的工作。因此本系统加入了短信息管理模块以满足这些需求。该功能模块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在多个用户之间提供一种信息传送的方法,使得用户能及时掌握各种工作情况;发出的信息在5分钟内以自动弹出窗口的形式显示在收信人的电脑上,并提供发信箱与收信箱以便用户能管理发出与收到的信息。

3 后台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选型

目前SQL Server、MySQL和Oracle等都是比较流行的数据库产品,尽管它们在操作方法以及体系结构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应用环境上还是各有侧重的。作为一个应用系统来说,在选用数据库时,重点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价格和性能,下表列出了这3种数据库在价格和性能上的对比情况,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案。

根据国内软件应用现状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系统最终用户的技术水平来看,SQL Server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2 数据表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以及功能设计,本系统后台数据库结构设计如下(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系统几个主要的数据表结构):

4 总 结

如今,装备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装备管理的范围从单纯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扩展到对装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成为部队日常管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改善部队训练效果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实现训练管理辅助决策、备件库存合理配置、装备性能状况监控、装备维护科学规范,同时还能够积累丰富的装备及备件基础数据,为新装备的计划、设计、研发、制造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77-03

Abstract: 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S mode, the system solution of C#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First, analyzes the basis and main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exper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rules, methods of blind way to experts; finally,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databas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system design, system construction, E-R model, network database construction etc.. And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evaluation expert selection for example.

Key words: B/S; Expert management; Server SQL; C#; random

1 概述

近年来,科技项目评审不同于工程招标、商品采购评审,其评审专家的研究领域、熟悉领域有很高的学术要求,评审专家也能够对项目后期的发展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1,2]。评审专家在科技项目评审中的作用很关键,但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评审专家的信息经常变更、学术和研究动向很难掌握,缺乏有效的跟踪;项目涉及科学领域较多,存在学科交叉。以前,评审专家选取大都采用人工和系统结合选取,但人为因素较多,选取信息缺乏公开化、透明化,其已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3]。本文探讨专家信息管理和选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将专家信息进行基本信息、核心信息、其他信息进行区分,搭建专家信息变更和推荐系统,方便专家信息实时更新。同时,采用随机数方式选取符合条件的专家,采用短信和邮件系统实现与专家通讯,实现专家盲选。

2 系统分析

本系统应着眼高层次、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经济管理等各个行业领域以及相关学科。本系统专家信息适用专家所在单位,以及具有相关专家需求的管理部门;系统面向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家信息查询服务,并实现专家信息和通知通过短信、邮件等即时通信的功能。技术路线以信息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采用B/S多层结构设计,以.NET技术架构构建应用平台。其宗旨是为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决策的民主化和科技化进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4]。

2.1 系统的开发模式

系统采用B/S模式,后台服务器运行在微软服务器操作系统下,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使用IIS WEB服务器。该模式的优点是部署简单、维护方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系统采用客户端层、WEB 层、业务层、持久层和数据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每一层在软件结构中实现不同的功能[5]。

2.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系统流程业务主要包括专家入库及审核流程、专家选取流程。项目投资管理内容如下:

1)专家入库及审核流程:专家在线注册―信息填报―所在单位推荐(可跳过)―系统专家提交的信息审查(可对应纸质材料)―审核通过。

2)专家选取流程:选取任务确认―选取专家条件―选取专家数量―选取专家汇总表―确认信息―通知专家(短信、邮件)―专家确认信息(同意属于选定,不同意递补)―汇总专家信息表。

2.3 系统数据需求

系统主要管理的对象有专家信息、选取任务等。需要存储的信息如下:

1)专家信息:专家信息分为基本信息、核心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名族、最高学历、职称、专家类别、毕业院校、工作单位、职务、毕业时间、联系方式、银行卡号等;

核心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学习三级学科领域、从事三级学科领域、擅长或熟悉三级学科领域、研究项目、承担项目表。

其他信息:承担社会职务、专业研究及获奖情况、产品或技术产业化情况、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参加评审情况表等。

2)选取任务:选取任务信息、预选专家表、短信接口信息表、随机信息表、专家任务对应条件表、专家回避信息表等。

根据系统的需求,所得系统的概念结构E-R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省略了各实体的属性,只标识了各实体的标识符。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到专家信息管理和选取系统要解决的任务是:专家信息系统维护和专家信息盲选;专家可以通过VPN(专用虚拟网)来访问系统并修改信息。

3 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可以将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为专家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选取系统。

3.1 专家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该模块主要完成以下功能:推荐单位管理、专家信息管理、用户注册信息管理、专家信息审核和级别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数据统计等模块。

1)推荐单位管理:主要包括推荐单位信息、推荐单位二级单位、推荐信息汇总、专家信息审查、专家纸质材料管理等。

2)用户注册信息管理:用户在线注册、密码找回、邮件和短信发送接收。

3)专家信息管理:专家信息在线填报、信息excel导入、专家信息变更、专家信息汇总和导出等。

4)专家信息审核和级别管理:管理机构对专家信息进行核实并进行审核,以及级别管理、黑名单管理等。

5)基本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分为专家类型、名族、职称、省份、学科领域、学位、级别、单位类型等功能。

6)数据统计分析:本系统汇集专家信息,提供专家类型、领域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帮助主管部门快速筛选专家,并提交各种报告。记录和分析不同数据表单,为主管部门提供不同维度的统计表单。

3.2 专家选取系统设计

专家选取系统将围绕评审工作进行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专家选取任务、专家选取条件设置、短信和邮件接口等。

1)专家选取任务:根据评审要求,设置专家选取任务,任务说明选取专家的基本要求和评审内容。

2)专家选取条件设置:根据评审任务不同,设置单个或若干专家选取条件。条件设置可以是重复条件、多项条件交叉、单项条件限制等。

3)短信和邮件接口:根据短信服务商和邮件系统的要求,开发统一的接口,支持多种协议。建立发送和接收数据分析和统计功能。

3.3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及设计,得到系统的模块结构图如图2所示。

4 系统设计

4.1 构建开发环境

C#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使得程序员可以快速地编写各种基于MICROSOFT .NET平台的应用程序,MICROSOFT .NET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来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计算与通讯领域。C#不支持多重继承,避免了以往类层次结构中由于多重继承带来的可怕后果。.NET框架为C#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易用的、逻辑结构一致的程序设计环境。同时,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为C#程序语言提供了一个托管的运行时环境,使程序比以往更加稳定、安全。其特点有:语言简洁、保留了C++的强大功能、快速应用开发功能、语言的自由性、强大的Web服务器控件、支持跨平台与XML相融合。

4.2 系统设计

该系统采用基于B/S的多层体系结构设计方案,运用MVC模式,基于C#架构,将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维护、流程按照模型、视图、控制进行分离。分为Web呈现层(UI)、业务层(BLL)、数据访问层(DAL)三个层级。Web呈现层完成页面呈现、用户交互、界面,使用C#框架实现MVC 模式,使用C#类封装前台数据,采用Component Art界面框架。业务层是对传送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分折,由大量运行在应用服务器端的用于处理业务逻辑的DAO 组件构成实现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存放对数据类的访问,即对数据库的添加、删除、修改、更新等基本操作[6]。

5 专家选取实例――科技奖励网络评审专家选取

科技奖励网络评审专家的要求有几下几点:专家按照网评组选取,每组专家不能少于11人、每组专家分别来自不同省份、专家的学科领域优先对应三级学科、专家联系评审不能超过2年、专家年龄小于65周岁、医学组必须有改组对应的小学科领域、专家参与项目回避原则等。选取专家选择备用专家3组。

科技奖励网络评审专家选取采用图三所示过程图,生成若干临时数据库、黑名单数据库、回避数据库等[7]。每个专家对应单独的ID号,符合条件专家选取到预选专家库分配随机数,随机数采用中的专门产生随机数的类System.Random。其中random(number)函数可以产生随机数,Math.random()返回一个有14位精度的0~1之间的数.用法Random ra=new Random();ra.next(1,14);public int[] getRandomNum(int num,int minValue,int maxValue);(获取随机数)public int getNum(int[] arrNum,int tmp,int minValue,int maxValue,Random ra);(随机数)。

6结束语

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的选取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核心技术,需要建立好选取规则的制定和细节的了解,开发的系统能够分析出学科关联性、项目的关联性,依据每组项目评审要求,设计好评审专家对科技项目学科的覆盖和核心技术领域相对应[8]。通过对专家信息管理和选取工作的调研分析与设计,采用B/S模式,利用C#技术和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一个针对科技项目评审的专家信息管理和专家选取系统,根据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实现专家信息采集、维护和评审专家选取服务,根据评审工作结合短信、邮件平台,实现全面、专业、快速的专家盲选新模式,提高专家选取的透明性和科技项目评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程慧俐,颜海龙,丘健明. 基于C/S的项目评审专家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工程咨询,2008(11):28-30.

[2] 邢园园. 基于B/S模式的科技部门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3] 王雪芬,王曰芬. 专家库中的专家检索技术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2):96-99.

[4] 钟世芬,柳荣其,贾年. 基于B/S模式的评标专家库系统平台建设规划[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130-132.

[5] 陈争航.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篇(4)

物流行业中,物流系统包括了运输系统、储存保管系统、物流的流通加工系统以及物流的信息系统等。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基础物流信息系统等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物流的发展需要了。而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与传统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将物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

一、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

1.1 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的商业模型

协同物流商务系统具有两个关键的属性,其中一个是数据以及松散集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是一个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具体的数据源的统一的数据模型。协同物流商务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商务神经系统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这个商务系统能够将多种离散的相互连接起来,在商业领域,协同物流信息系统又被称为E-Hub。

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的第二个关键属性指的是物流企业中的所有信息仓库都具有互联网的可视性,并且能够被全局存取。可视性的特点增强了物流商务流程的透明度。通过建立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物流企业对货物信息的全方位管理,并通过互联网与合作伙伴、货物的供应商、客户等进行信息的共享[1]。

1.2 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的结构模型

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协同物流商务协同体系的结构主要可以分成底层平台层、核心服务层、应用组件层、集成应用层等。

底层平台层主要包括了计算机硬件环境、计算机操作系统、唔落和通信协议、数据库等。目前在物流商务系统体系结构中较为常用的是微软。核心服务层主要指的是一组对象模型,核心服务层的主要职能在于向下连接和操纵数据库;向上为协同物流商务系统提供基本的服务;为应用软件形成集成应用软件提供应用的编程接口。应用组件层主要是由协同商务中的一组界面或者程序组成,是一层能够完成一定应用功能的模块。集成应用层包括了物流企业中的各种财务领域软件、以Word等为代表的办公运用软件以及其他在协同物流商务系统之外的各种应用软件。实施应用层指的是协同物流商务系统要在先进的企业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够运行的一种软件工具。

二、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的优势

把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应用到物流企业的管理中,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某物流企业将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应用到本企业先进的企业运作模式当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竞争-合作-协调”的协同物流管理运行机制提高了该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企业的货运和存储成本。二是该企业为客户提供了高效率和高素质的服务。三是打破了这个企业原有的绩效界线,有效的提高了该企业对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打破了该企业传统物流条的分散状态[2]。

三、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的开发模式

经过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之后,该企业又对基于.NET框架基础的的协同物流商务系统进行了开发。基于.NET框架基础的开发模式是众多协同物流商务系统中的一个开发模式。这个新的协同物流商务系统开发模式是建立在微软公司的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之上的。该企业经研究发现,这种基于.NET框架基础的的开发模式能够支持Web Service,其运用程序实现了跨平台和跨语言的运行。.NET的框架主要包括通用语言运行库、同一类库和三个部分组成。基于.NET框架的开发模式这一框架结构中包含了表示层、应用逻辑层、数据层这个层逻辑层结构,通过这三层结构将分布式的应用程序按照不同的方面清晰的划分开来。这一基于.NET框架基础的开发模式在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的存储过程中,只会对该开发模式的基本查询进行封装,有效的提高了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的应用水平[3]。

四、结语

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化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愈发迫切,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需要构建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并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具体的发展情况不断开发出新的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才能不断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

参 考 文 献

篇(5)

本文是基于“事项法”会计理论构建新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事项会计理论提出者索特教授的观点将现行AIS的理论基础称为“价值法”,但该理论存在如下缺点:首先,构筑于价值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强调货币计量和报表揭示,导致许多与决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难以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其次,由于会计分期的假设,会计信息使用者只有到会计期末财务报告或固定的分期财务报告出来后,才能被动地接受历史信息;再次,在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加入大量主观判断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加工后的信息难以还原所发生的事项;最后,现行会计程序最终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是通用的汇总资产和收益信息的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无法主动地选择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各国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有关表外披露内容的要求,但这些表外披露部分还处于整个财务报表体系的次要地位,且披露的内容繁多,使得广大信息使用者难以寻找其所需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

建立在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传承了价值法会计理论的不良影响,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手工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序与规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现行会计软件的处理程序与规则是对手工流程的模仿,严格按照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没有触及这一规程的变革,只是将之自动化,没有解决所带来的信息延迟处理问题。第二,现行AIS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采集、存储数据。在现行AIS中原始凭证包含了业务活动中会计事项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的一部分先是被汇总记入日记账,然后从日记账汇总过人各分类账。这种处理方法重复存储数据,且汇总后的数据难于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事项的本来面目。第三,该体系结构是基于财务业务过程的视图,易导致系统间的信息隔阂。由于业务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是非会计人员进行,而AIS只需满足财务度量条件即可,因而反映业务活动的原始凭证上的相关数据被省略简化,且导致了数据信息的隔阂。第四,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弱化。现行的AIS软件一般始于财务核算软件,由于原来的财务核算软件与业务系统之间相分隔、难以做到无缝连接,会计系统对业务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停留在企业整体水平上,部分财务指标还要从财务报表中提取数据,没有深入业务的作业层面来管理、控制企业资源。

三、新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事项会计

事项会计理论是1969年美国会计学教授乔治,索特在否定“价值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事项法”认为会计应提供与各种可能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而这些事项信息尽量以其原始的形式保存,由信息使用者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信息输入自己的决策模型。事项会计相对于原有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和存储那些与改变组织的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构成的事件有关的数据来说,增加了许多非财务、非货币的内容,因而也就更能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事项会计并没有引起会计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其原因之一是与当时的主流派会计思想不相吻合,同时也受到当时技术条件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事项会计要求的是多重计量属性,并且将信息的具体加工留给了信息使用者,而这就存在着难以解决的信息超载和信息传递等难题,且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加工信息的工作。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价值法会计及其AIS日益显现的弊端,为事项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与发展,使用者的知识水平也将不再是阻碍事项会计发展的难题。最关键的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大中型财务软件相应地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为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

四、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构建

(一)事项法AIS模式的设想 在现代经济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本文设想建立在事项会计理论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个会计信息系统中运用了被称为“两库结构”的开发技术和“事件驱动”的实现方法。两库原理原本是指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向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运用的一种系统设计思路。“两库”就是指数据库和模型库,“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将业务事件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这里的业务事件不仅包括会计事项,还包括一切影响企业价值的非会计事项。在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企业业务人员(而非会计人员)在执行业务的同时输入有关数据,形成业务事件数据库。

(二)事项法AIS的优越性 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件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基于事项会计的AIS优越性包括:一是收集、储存业务事件的原始数据,支持多种信息输出要求;二是会计信息提供模式是双向模式,即“企业信息使用者”;三是集成所有业务数据,消除系统间的隔阂,而不是让数据分散存储、重复存储于多个低耦合的系统中。

(三)事项法AIS实现的关键建立在事项会计理论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实现,关键在于业务事项数据库的设计。张永雄教授(2005)提出以事项凭证记载事项信息的构想,即在事项数据库中按照业务事项处理规则,结合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设计各种类型的事项凭证的格式,在事项凭证里规定相应部门应收集的原始事项信息的项目。经济事项发生时由业务人员在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型的事项凭证收集原始事项信息。

笔者在张永雄教授设计的事项凭证基础上构想的采购商品事项凭证格式如下: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61-02

一、“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提出的背景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他首次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为了落实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并在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这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1148”的具体内容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等。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三、实施“2011计划”的迫切性

1.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发展的迫切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制造大国,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创新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严重障碍。这就迫切需要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发展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2.实施“2011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性。“2011计划”是落实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推动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是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实施“2011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四、高等院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还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并实现“五个转型”中责任重大、地位重要且作用独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高校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这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国内外诸多协同创新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应当也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科中的“211”、“985”院校适宜建立第一种和第二种即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适宜建立第三种和第四种即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输送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快科学生产力的转化,也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适宜建立或参与第四种即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着力点应该是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统一起来。

五、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校“四大功能”的中,人才培养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仅是“211”、“985”院校的任务,各类各级学校都必须在自己的层面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高质量人才,不论培养硕士、博士生还是高职、中职生都应该保证是所在层面的高质量人才,这样才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1.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这两个“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出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创新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重大问题。

2.应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个系统工程,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

3.应当注意重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高校校内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系(院)、跨专业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系(院)、跨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专业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专业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系(院)、跨专业的选课制度,按专业群开设大量的跨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跨系(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专业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校外协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方面。可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外(境外)先进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在跨国企业实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04-19.

[2]协同融合?摇致力创新?摇利国兴校——关于协同创新的初步认识和探讨[N].工学周报,2012-03-02.

[3]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2-08-30日.

篇(7)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在目前的情况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作为当前的阶梯电价贯彻执行的理论基础,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的智能化电网建设中,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其主要的内容,现代的用电采集系统从逻辑方面考虑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采集部分、通讯信道部分、主站部分。主站部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担任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任务。在用户信息的远程采集中,对于管理设备的维护和信息的采集需要采集设备运维班来实现。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费控管理新模式

1.费控管理

1)主站实施费控

将用户的缴费信息和采集到的用户电能表数据作为营销业务的根本依据,可以计算出剩余的可用电量,当剩余的可用电量达到报警门的界限时,营销业务的系统主站将会向电力用户发出催费通知,帮助用户进行及时的缴费,以免造成用户后期的断电而造成诸多的不便。当可用电量低于跳闸门极限的时候,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就会告知电力用户即将切断电源,用电信息系统收到来自营销业务系统的跳闸命令,当用户成功的缴费后,营销业务系统向用电信息系统反应,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的合闸。

2)采集终端实施费控

利用电力用户的缴费信息,主站可以将费率、费控参数以及费控时段等一些参数发到终端进行合理的储存,通过终端下发命令来实现对于用户的有效控制,实时的采集和监督用户电表各种信息,计算出实际的可用电量以及各种安全性能状态,保障整个用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终端还可以根据其报警门和跳闸门的界限来进行相关的动作,如对用户的警告和跳闸提示,直到用户成功缴费之后才能够通过营销业务系统来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的合闸。

3)电能表实施费控

利用电力用户的缴费信息,主站可以将费率、费控参数以及费控时段等一些参数发到电能表进行合理的储存,通过终端下发命令来实现对于用户的有效控制,实时的采集和监督用户电表各种信息,计算出实际的可用电量以及各种安全性能状态,保障整个用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能表还可以根据其报警门和跳闸门的界限来进行相关的动作,如对用户的警告和跳闸提示,直到用户成功缴费之后才能够通过营销业务系统来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的合闸。电能表的费控模式和采集终端的费控模式基本相同,主要在于用户信息的储存主体的不一样,各种反应之间的联接基本是一样的。

2.远程和本地费控业务模式

本地费控业务模式利用的主要工具就是智能化的电能表,它可以对用户的剩余用电量进行准确的计算,以此来实现告警、跳闸、合闸等主要的操作,控制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利用CPU卡以及射频卡等介质来完成应用系统的主要数据传输。

远程费控业务模式主要是主站系统来进行电力用户的可用电量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实现警告、跳闸、合闸的命令下发,通过网络的联接来实现对于用户那边智能化电表的控制,通过智能表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3.远程费控业务模式和本地模式的优缺点

1)远程费控模式

优势:远程的费控模式可以对于用户费控的准则进行动态的调整,能够实现多种渠道的缴费,如网络上的支付宝缴费、邮政缴费、网上银行缴费等等,还可以实现对于用电客户的多种渠道的通告,例如手机短信通知、邮件通知、微信通知、QQ通知等等,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于用户电费的实时控制。

劣势: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散主机系统测量和计算,并且网络通讯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就会短期的瘫痪,对于用电客户的用电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一些大型的用电客户来说,可能会造成极大地经济损失。

2)本地费控模式

优势:对于电力用户的跳闸和合闸进行本地控制,使得责任相对的清晰,对于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更加的便利。

劣势:电力部门的电力营销渠道受到极大的影响,设备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和安全风险,实现电价的转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抄核收新模式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抄核收应用

1)远程的自动化抄表

电力用户的信息采集系统不断地发展使得电力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可以实现对于电能表的远程操作,了解客户的具体用电量,支持阶梯电价的认真贯彻实施。

例如:我公司共有低压用户11万余户,通过实现远程自动化抄表将原来从事抄表的工作人员逐步过渡为采集运维人员,提高采集成功率,确保自动化发行的比率。

2)智能化电能表费控

对用户的电能表的改造实施本地费控,在电表上设置实时的电价,用户在使用购电卡进行电量的自动充值,并且根据最新的电价进行电费的扣除。

3)线损、变损统计分析

在变电站关口、专变用户、居民区、工业区、商务区实施智能表的改造,在其中建立线路线损模型、台区线损模型、母线不平衡模型,利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来实现对于整个线路的损坏进行有效地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措施来缓解用电线路的损坏情况,通过实时线损真实反应出用电客户的用电情况。

4)用电情况统计分析

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来实现监控和采集,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对用户的电力信息和数据进行自动的冻结,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用户需要对于自己的电力数据和信息解冻时,恢复用户的各种数据,保障电力用户正常的用电环境。

2.信息采集系统的抄核收新模式

1)抄表不去现场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进行远程的抄表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场抄表的大型工作量,节约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人力和物力的应用到适当的地方。

2)电表风险防范

传统的用户缴费方式是用户先用电,工作人员计算用户的用电量来收取费用,而新型的方式是先交费后用电,能够有效地回收电费,对于电费的回收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3)用电检测有的放矢

在抄核收模式下的在线检测,可以对于电力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行监督,有利于电力部门的管理工作正常的实施。对于用户而言可以检测出电力情况异常的用户,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检查工作,从而有效打击非法盗电的现象,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的用电秩序,最大程度的降低电力部门的损失。

4)供电服务高度集中

在新型的电力营销环境下,用电部门需要重视市场,积极地了解用电客户,与其进行有效地沟通,与电力用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对于用户建立24小时的服务平台,客户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用电信息,全面提升电力营销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电力工作部门都进行了电力信息采集系统的模式转变,让他们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电网的需求,为用电客户提供良好的用电秩序和用电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新型模式,适应各个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电力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4-02

1 网络科技改变了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早已经来临,利用信息技术更新传统教学方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有关数据与信息的高新技应用技术,其特征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甚至视屏影像集成录入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在这些信息中建立某种方式的转接和输出,合成多媒体信息,具有很强的适时性和交互能力。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速度更加引人注目,因特网上有超过80%的信息储存是用英文写的。网络技术创新已经应用到正在发展的英语中,正在改变着我们交流、工作、贸易、娱乐和学习。互联网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因特网(CMC)是一个语言使用形式方面主要形式之一,因为它改变了部分新的词汇,而且媒体和它的用户在特定的方面使用特定的语言,比如电子邮件、文本、聊天、冲浪、书签、网上购物、谷歌等等。互联网是变化的语言。作为与时代通行与世界接轨的英语课程,必然需要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科技更新传统英语教学。特别需要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利用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确实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传统的英语教学重在教师的单方面授课,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在一种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中,是很不利的。语言类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语言类教学,必须全方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教学,利用信息科技,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将对学生自主积极学习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2 信息科技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基础理论支撑。建构主义(constm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认知主体的知识应是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认知主体成为主动参与、发现并加工信息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这种意义建构的途径使认知主体的认识水平得以不断发展。学生只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活学活用真正学好。而网络可以方便营造一种虚拟的真实语言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对英语教学有诸多推动作用。

2.1 激发中学英语学生的好奇心

根据心理学的注意力理论,“注意力机制的功能是寻找认知资源,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将语言学习中的输入转化成吸收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及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各种学习的心理保障,而无意注意可以对有意注意起到引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快捷方便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于母语信息的英语信息。英语信息相对于汉语信息,是一种外部的新奇刺激,而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有意注意,也就是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信息技术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师提供英语资料或信息的局限性,让学生以更自由、更主动的方式充分满足自己对外语文化与信息的好奇心。另外网络技术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承载信息的媒体如视频、声音、图象、动画等,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信息,更喜闻乐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2.2 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分层次教学

中国人口众多,学生数量极多,课堂上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顾及学生的个体特征。但网络技术保证了一人一机,使学生灵活云去,共享网络资源并针对性选用。这极大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适应了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英语学习环境。新模式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材料,如阅读材料、写作材料和听力材料等等,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网络系统会及时提供单元测试的反馈信息与测试报告,学生老师均可通过网络随时查阅成绩记录,足不出户而信息共享,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了解自己缺陷,针对性地提高。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完成学习。例如,在学习某一章节时,可先设计出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目标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单词、语法、课文等基本内容;拓展目标为较高目标,即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继续学习新的补充内容,如语法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单词的补充释义等、补充的相关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全体学生学习基础目标,通过反馈练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的学生即可以转入拓展目标的学习,未掌握的学生则继续学习基础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监控,随时帮助有疑问的学生。同样,拓展学习――英文版未掌握好的学生,还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

3 信息科技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完善

约翰斯顿和加德纳将电脑的应用归结为三种主要类型:

直接呈现内容:电脑软件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可以帮助他们检测自己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辅导课和交互模拟练习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作为工具使用:培养学生将软件程序(如数据库管理、空白表格程序、统计软件和文字处理)作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或解决某类问题的工具来使用。这些程序能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但无法传授学生一些新的实质性的知识内容。

用来交流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脑会议、电子公告栏、网上数据库(如图书馆检索目录)获取或交换信息。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直接呈现内容和作为工具使用获得较多的使用。结合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设计和完善。

3.1 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步骤

在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设计为三个步骤:(1)课前学习(网络),课堂讲授和课后学习(网络)。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首先第一步是进行网络学习,学生集中到学校计算机中心上网,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学生先学习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单元测试(完形填空、词汇和句型、阅读理解等),测试结果由系统直接评分。整个网络学习时间为两个小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遇到疑难问题,直接网上,任课老师集中网上回答。(2)课堂学习。学生完成网络课程以后,下次课进入教室进行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为两个学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对重要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习文章文化内涵等内容,然后进行小组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预习任务。(3)课后网络自主学习。这项学习活动,主要结合电脑应用的第三种类型,学生自由安排,不需要集体上机,时间也没有限制,完全开放式学习。主要是跟课文相关的文章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学生可以随时互相联系或与老师联系,解答疑难问题。

3.2 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反思与完善

多媒体网络技术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喜闻乐见,成效显著。但是,物极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网络教学也不是万能。一些学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新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过度技术缺乏真实感。缺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的鲜活气氛,缺乏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网络课与常规课的结合,还应积极组织网上沙龙,让学习者通过沙龙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进行网上讨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保证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2)缺乏监控,容易让学生两极化。特别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为网络缺乏老师当面的监督,往往偷懒,出现抄袭、应付了事的现象,学习越来越被动。老师应通过系统能设计滚动的试题库,避免学生抄袭或模式化应答。(3)网络的局限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能在校园局域网终端服务器接通的情况下才能操作。很多校外老师和回家的学生无法通过网络教学平络。(4)网络运用不充分。有些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以其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老师网络教学课件内容是重复的。自主学习软件都配有答案,但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不能满足于现成答案。

信息科技在英语语言本身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代表着也许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利用电脑学习外语,让电脑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信息时代,做到电脑普及使用并不是很难。使用电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教育方式无疑是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似乎将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一个未知领域,站在十字路口徘徊。不过,只要我们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和困难,相信我们会创造出一个新颖而几乎完美的语言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素萍.新模式下综合英语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

[2] 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3.

[3] 胡继岳,章国英,沈兰萍.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2):12-15.

篇(9)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篇(10)

即时通信工具自身没有较清晰的盈利模式,但其凭借较强的用户黏着能力和较大的用户规模,为其它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一个宣传推广和增值营销的平台。因此,扩大和深挖即时通信工具的平台价值,成为即时通信厂商间的重点竞争环节,而用户、应用和平台则成为厂商争夺的三大要素。

上一篇: 基本综合素质 下一篇: 老龄化的解决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