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1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一)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而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无疑为此雪上加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保健领域也是如此,优质的医疗保健保障了公众的健康,延长了大多数人的寿命,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导致了我国的人口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在2000年,我们的人口数量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34亿,达到了总人口数量的10.2%。直至到2005年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了1.44亿。在2009年我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1.67亿。相反发到国家的60岁人口数量也相应从5%的比重上升到10%。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我国未来老龄人口数量的比重将继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仍将以较快幅度上升。按照西方国家的发展先例 当个人聚集财富达到1万元的程度后即将进入老年化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富后老”的现象。按照西方国家的发展先例,当国家拥有充裕的财力支持以便来支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所需要的财力支撑。但是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未发展的较为全面,但是当在我国内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时,我国的老年化社会即便到来,这是典型的是“未富先老”现象。
(二)我国的社会养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我国在养老制体制改革发展中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针对我国现实的国情,从不同的方面保障我国养老制度的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说起来,我国的养老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便是基本的养老制度,这种制度是以我国国家法律法规来保障实施的,为离退休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二是在企业中广泛采取的企业年金,作为一种福利制度,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盈利状况和经济实力,为企业职工本身提供的辅养老制度。第三个层次便是一个人名义而参加的一种有偿性的储蓄保险,是一种自主性的用自我经费参加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辅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1995年起,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由不成熟向着成熟的转变的过程中,由于针对不同的人群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这钟制度的出现了伴随了资金的缺口,从而导致了社会统筹资金挪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致使基本养老制度出现了“空账”的现象。
(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的比例不断加大,从而会加剧了社会的养老负担。我国现阶段,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养老的主要责任,相关机构只作为相应的补充形式。421的家庭模式,失衡的老人比例,养老对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这种现象产生必将会导致日常对于老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建国以来,我们法律规定退休年龄较早,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这必然使得我国以前依靠以居家为单位养老模式发生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生产运动,造成过多的人口,而这些人口在如今已步入了老龄的时代,加上我国过早的退休年龄,这必然导致老龄化加快。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书籍,我国1989年的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1:5.4。而目前已经上升到1:3.1。并且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个比例还是会增加的,这意味着我国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引言
随着银行“无人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金融服务越发陷入了窘境,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越发严重性将加剧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未来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亿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据联合国预测,2016~2038年,中国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10%快速地上升为21%。发达国家平均需要55年完成的老龄化过程,而中国将只需要22年。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未来20年,老年人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老年人金融服务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却十分落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压抑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与老年人之间存在有关服务问题的矛盾。因而,商业银行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老年人存在行动缓慢、视力与听力下降、记忆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特点。这其中,城市社区老人特别是县域街道社区老人更是存在“个人有积蓄、儿女工作忙”的问题,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自己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闲钱可以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人体机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在现行金融服务中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以济南市的工行长清支行营业室为例,每天60岁以上的顾客有五分之一,而五峰路网点的老年顾客占了三分之二。老年顾客办理的业务一般仅涉及到存取款和理财产品。老年人花眼之后,有时候即使戴上老花眼眼镜填银行单据时也看不清;老年人动作迟缓、反应慢,有时候在办理需要输入密码等有时间限制的业务时,要试好几次才能成功。据有关资料研究,老年人平均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在银行办理业务耗时长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其他人的等待时间。
为了普及银行业务智能化,减少其他人的等待时间,现在银行都提倡存取款、转账尽量在ATM机上面进行。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折也都被单位统一换成了工资卡,但老年人并不会使用ATM机,银行工作人员有限,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工资折变工资卡反而使老年人陷入了窘境。就在长清支行营业室的具体观察而言,退休老人之中95%以上并不会使用ATM机,即便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家里的孩子教过一两遍工资卡的使用方法,老年人也记不住甚至不敢操作。自助机器上面提醒操作的字体相对较小且提示出现的时间较短,让花眼的老人看不清或者反应不及时,操作错误时ATM机还有可能会直接吞卡,老年人越发不敢操作ATM机。
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目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理财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与银行打交道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让人年老时在科技进步中感觉到的是方便而不是被遗忘,如何让银行服务符合年轻人步速的同时也能贴心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步幅,在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明天,这会是一个焦点。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网点设施
银行在设置各种自助设备网络银行等先进硬件设施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需求。比如:提供老花镜、将提示字体改成大码字体、设置老年人专用ATM机、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发放时开设老年人服务窗口。
(二)人性化服务
银行定期开展走入社区系列活动,给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同时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关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尊老敬老的意识,培养工作人员服务的耐心与细心。在业务流程方面,给老人简化办理流程、减免手续费。
(三)老年人理财产品的开发
银行要开发适应老年人群体特点的理财产品。二十年之后的老年人客户群体不仅有庞大的人数,他们现在还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有着充分的资金积累,如何让退休金保值甚至增值将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未来的老年人理财产品市场会是各商行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四)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银行与社工机构合作,由社工机构组织社工人员协助银行来解决老年人客户群体办理业务时,服务不周的问题。第一,对那些行动不便或者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家属可以通过联系与银行合作的社工机构,由社工机构代替银行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判断,确认其是否达到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标准,以此替代现在种类繁多的证明文件。第二,由于银行进行上门服务时,为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员工人数有限,抽调两名以上的员工去上门服务很难。所以,由社工机构联合银行进行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将化解这一难题。第三,定期的开展银行工作人员与社工的交流会,银行工作人员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服务难题与社工交流,社工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法,从而给老年人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2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老龄化现象,特别是城市人口老龄化在面对“4-2-1”家庭结构模式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更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空巢”人群,而作为能够改善人们生活模式、状态的产品设计则应当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它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了人口总数的10%。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可以说,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目前也属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然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1 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从整体上来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通常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的态势。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由于经济基础的差异,对于由此产生的老年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极为不同,面临的困难程度也大不相同。
2 “4-2-1”的城市家庭结构模式使得老年问题变得更为凸现。由于不同于国外和农村的多子女的家庭模式,我国城市家庭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在一家三代的情况下,必将出现四位老年家长、两位青壮年家长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当这一个孩子成年后就将负担起赡养、照顾6位老人的责任,然而以我国目前城市中的通常的工作模式和个人经济收入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最主要的是工作与照顾家庭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于这些原因,城市中“空巢”人群的数量正在、也必将长期的增加,而存在于这一人群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常生活起居问题,在当今充满电子产品的家具生活中,老年人是否能够安全、自如的使用家中产品来进行自我照顾,就成了亟待设计师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为“空巢”人群进行设计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1 不合理的设计给空巢老人带来不便。
尽管我国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然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用产品中大量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例如:现在很多家电在设计的时候将操作界面做得很繁琐,因此使得老年人不能够简便的去操作。再比如很多现在老人都有手机,然而由于手机上的字体太小,使得老年人在使用时看不清楚,感到非常的不方便。有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家庭现代化设备的拥有率和使用率最高的是手机,占40%左右,但是会使用的仅为24.7%,电脑拥有率为24.7%,会使用的仅为6.7%。其他如数码相机、MP3等数字产品的拥有率、使用量就更低了。通常我们认为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特别在面对新的电子、数码产品的时候尤为如此,然而事实上这其中很多都是由于不合理的设计造成的,虽然老年人也想用MP3听音乐,也想用手机发短信,但由于害怕不会使用而要向别人求助,因此宁可不去使用。当他们不会使用电子产品时,可能不会认为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很多产品只考虑时尚、炫酷,而忽视了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这对于空巢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漠视。
2 老年人具有巨大的购买力。
根据数据显示,2003年欧洲65%的人口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到2015这个比例将上升到70%。在我国,根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群体是相当庞大的。根据零点公司大中城市调查《老年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发现,老年人消费以抑制型为主,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人口收入的增加,新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出现,使得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特别是70岁以下的城市老年人群,由于大多有稳定的退休收入和一定的积蓄,因此具有购买的欲望和需求,需要生产商、服务提供商、媒体更多的关心。
二、从“空巢”人群谈通用设计
由于空巢人群在生活中往往遇到方方面面的不便,而现在的设计大多以年轻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着眼点往往以年轻人的需求为主,如:新颖的功能、时尚的造型等,而这些与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诉求点大相径庭,自然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不用说获得他们的青睐了。因此,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将这些因素纳入到通用设计的范畴内。
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按照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讲,通用设计不应该为一些特别的情况而做出迁就和特定的设计,具体来讲:
1 公平地使用。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
2 可以灵活地使用。设计要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
3 简单而直观。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
4 能感觉到的信息。无论四周的情况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5 容错能力。设计应该可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的反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减到最少。
6 尽可能地减少体力上的付出。设计应该尽可能的让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适地使用,而丝毫不费他们的气力。
7 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使使用者能够接近使用。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所影响。
这些原则通常用于残疾人的公共设施设计,事实上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衰退,再加上空巢人群会场时间处于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因此,他们的日用产品完全适用于这些设计原则。以手机设计为例:现在的手机大多按键和字体很小,老年人往往看不清楚,而在操作方面,则显得非常繁琐,老年使用者在对手机进行设置、发送短信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特别是 空巢老人在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使用这些产品时,则显得更加无助。因此,相应地在为老年人设计此类产品的时候,应当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使用者分析,确定目标群体的年龄,藉此确定使用者的生理状态和生活模式,再根据这些因素赋予产品相应的功能和造型。
经过总结,笔者认为针对空巢人群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生理方面
1 安全性
随着年事渐高,许多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开始行动不便,日常生活中开始充满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产品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卫浴产品设计中,应当尽量减少尖锐的边角防止磕碰,并做好地面防滑和扶手的设计。
2 易识别性
老年人的视力普遍都有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于青年人识别的标识和符号大多就不符合老年人的识别习惯,特别是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绝大部分需要自理,因此产品的易识别性就非常重要。例如:普通的电视遥控器,按键上的字体和符号都比较小,老人在使用时就会感到看不清楚,有的需要带上老花镜来看,用完后再摘下眼镜,反复使用时就增加了操作的繁琐程度,非常不方便。再比如说热水器上的冷热标识,有些设计得很小,虽然在视觉上看起来很时尚、舒服,但老年人使用时就有可能因为辨别不清而发生烫伤的情况。再例如产品声音的识别,由于听力的下降,很多时候老年人会对产品上发出的声音没有反应,有时会造成一些危险。因此,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其识别的简易性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易操作性
根据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短期记忆能力一般比年轻时低很多,因此难以记住复杂的操作步骤,甚至经过多次使用也很难改观,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使用频率,自然就不会得到使用者的喜爱。例如:尽管许多老人也想使用电脑,但由于其操作往往比较复杂而使得老年人望而却步,往往无法独立使用。
4 省力、舒适
老年人的体力一般都有所下降,根据一些研究表明,55岁的男性其力量一般下降为25岁的50%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而成加快下跌的趋势。因此,为空巢老人设计的产品应该尽可能地节省体力,并使使用者感到舒适。
(二)心理方面
1 减少老年人出现的自卑感
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一些自卑感,认为自己没用了,特别是当他们很长时间不能学会一款产品的使用方法时,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继而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极度抵触。因此,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应当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使老人不易产生这种与年轻人比较的挫折感。
一、养老金制度与人口老龄化
(一)养老金制度的内容
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结合了起来,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养老金制度是我国为维护社会稳定、普惠百姓生活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它的设立与制定主要为保障特定群体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退休后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使退休后丧失原本收入来源的公民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不必为自身养老送终问题担忧,同时也减轻其子女、作为社会顶梁柱的青年人、中年人的生活负担,为他们自身的奋斗之路扫除一些障碍。
1997年之后,养老金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农村到城镇的试点推广,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参与到这一项制度中来的乡村及城镇居民也越来越多。
(二)人口老龄化
随着现代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均寿命呈上升趋势,因此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地变成一个全世界需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据2009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约为15%,预计到21世纪中期,这一比例将会继续上涨至25%,而我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预测未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发凸显,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将占到总人口数的20%以上,这也意味着届时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20亿。
因此如何安置好老年人口,使其晚年生活有一定的保障是全世界需要攻克的难题,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然地也成为了全球人民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实施现状
金融体系内有许多用于衡量养老金状况的指标,本文主要选取了缴费率、替代率、赡养率三种参数定量测量分析了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并将其与国际水平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1. 缴费率
缴费率是指同一时间段内公民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占其工资总额的比例。缴费率体现的主要是在职员工即正在缴纳养老金为后续养老提供保障而实际还未享受到这一制度带来的福利的群体的缴费负担。
国际劳工组织曾对148个国家的养老金缴费率做过统计调查,其中法、德、意三国在社保缴费率上排名前三,我国则位列第五。我国平均的个人缴费率为8%,在全球148个国家中排名第38位,平均雇主缴费率则远高于个人缴费率为20%,排名第20位。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除去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我国更是大力倡导发展企业年金作为养老金制度的一大支柱。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领导下,自身建立的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但由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年参与投入到企业年金建设的企业数增幅不到3%,职工人数增幅仅为1%,这是作为养老金制度补充的企业年金政策被提出实施12年以来的最低增幅。
2. 替代率
替代率是指公民退休后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占其退休前每月工资收入的比例。替代率衡量的是养老金对于维持退休公民生活水平的强弱程度,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养老问题中承担责任的大小。
国际经验显示,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0%时,公民退休后依靠养老金作为生活来源的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依靠每月工资作为收入来源的生活水平会大幅下降;若养老金替代率高于70%,则公民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替代率如果位于60%~70%之间,则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我国政府的养老负担也与日俱增,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自2010年以砻挥猩仙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相关报告统计得出2014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为67.5%,相较2013年增长了1.5%,与2010年的67.6%相比基本持平。
3. 赡养率
赡养率是指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总数占缴纳养老金的在职员工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赡养率主要体现了养老金制度整个的运转程度和可实施性。
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的赡养率约为30%,这就意味着平均每3个缴纳养老金的在职员工需要赡养1个领取养老金的已退休员工。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陈述,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养老金制度尚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不够完善的体系也使得我国养老金制度在实施时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不足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深入,养老保险在我国的覆盖率也不断地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挪威等北欧的一些高福利国家现已实行普享制的全民保险,其法律规定,该国所有公民在养老上均享有经济赞助及其他形式资助的权利;美国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5%,日本则高达100%。
反观我国,社会保障部和人力资源部2014年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约8.5亿,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际在缴人数占参保职工总人数的比例约为80%,较前几年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原先参保人员终止缴费使得参保比例降低。部分在职员工虽还未到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但因其交保年限达到了政策规定的最短年限15年,其离退休后也能获得最低保障便停止了缴费。养老金制度奉行“多交多得”原则,这一部分因达到政策规定的最低标准而放弃继续交保的公民在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十分有限,其离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较大的差距。
2. 农村养老制度发展缓慢
截至2009年,我国约有7亿农村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1亿,在这1亿老龄人口里,约有0.63亿人口其年龄均在65岁及其以上,农村65岁及其以上老龄人口也占全国这一年龄层段老龄人口数的62%。这些数据都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较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要想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刻不容缓。
就目前而言,养老金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与城镇相比相差甚远。其中,东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在全国农村是最高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制度的实践上表现较为差劲。单就省市而言,2009年年底,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江苏、山东、重庆和上海,但即使是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地区,其农村养老金覆盖率也仅为6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因地理位置、经济结构、资源分布的差异,全国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要落后许多,农村人口受其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参保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绝大多蹬┟窆ざ济挥薪赡裳老保险。
3. 养老金保值增值力度不够
国家将收纳的养老金统一进行保管、投资和分配,但目前而言,我国的养老金投资体制十分落后,绝大部分的养老金都被用于储存在银行,其年收益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不善增大了其保值增值压力,目前我国的养老金投资现状实则使国家一直处于亏空状态,这也间接地降低了人民对养老金制度长久有效实施的信心,减少了参保人数。
三、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一)扩大养老金覆盖率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保基本。为进一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大养老金覆盖率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规划,截至2020年,养老金覆盖率将达到95%。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继续推广和发展作为养老金制度第二大支柱的企业年金,对积极投身到年金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以此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年金的建设中来;通过自媒体宣传养老金制度,进一步增强全国各地群众的参保意识;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使其经营在风云变幻的宏观经济市场中更加稳定,从而使得其企业员工在养老问题上更有保障。
(二)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全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探索和建立与全国各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个人缴费与政府资助结合起来,适时提高农村人口养老金待遇,增强其参保积极性。
(三)增强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力度
借鉴国外关于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经验,在风险分散的前提下寻找到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多条养老资金投资保值增值渠道,使得国家持有资产多元化,将养老资金与证券投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进行结合,不断扩大我国养老保险金的规模使其能够长久有效地运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薛子平.浅议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也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在战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其养老金制度也作为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得到充实和完善。此后经过上世纪80年代适应经济由高速向低速转轨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上世纪90年代适应高龄化、少子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金制度重构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正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沿革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
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如何改善现有的生活状态和质量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新常态下,对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模式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高度重视现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老年人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且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意见[1]。
1医养结合的界定与标准
1.1医养结合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医养结合,“医”就是指的是老人所能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其中包括对老人身体的健康检查,疾病的提前预防和诊断,以及对老人的照顾护理等;所谓的“养”就是指的是老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医养结合可以将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医疗养护方面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老年人在余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养护,也能解决一些患病老人的治疗和日常养护的难题。
1.2医养结合的标准
为了能够让医养结合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养老标准进行细化。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更能体现现代养老模式变化的重要模式,既可以实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能在生病的时候能及时对老人进行治疗和照顾,是使老年人得到更充实的新常态下的现代养老模式,实现老年人能够有病治病,没病养老,是使得老年人能够实质性感受到养老与医疗完美结合的医养养老模式,同时还能够充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质量[2]。
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
2.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其中,一些老人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达3700万余人;人们进入老年后,对于一些易发、常发的老年病使得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对于这些老人的看护和照顾一直影响着千家万户。然而对于人们常参与的传统的养老院服务模式过分单一,只是单纯的提供一些生活护理等,而且部分人员专业性欠缺,经验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护理和照顾,更重要的是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见封三图1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3],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发生率的占53.9%,并且基本上人均得患有2到3种不同的疾病,这种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而现状中许多地方的偏中小型的医院越来越难以生存,在乡镇中的卫生院、社区里的医院等基层医院、医疗机构中具有闲置的医疗设备和病床等,这些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以及一些医务人员的超额和给予薪资不高等现象。假设将这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适当的用于养老机构,既能解决设备的限制问题和医院生存问题,同时也能实现与养老机构的有机结合,实现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
2.2新常态下养老服务趋势
对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也是刻不容缓,急需一套完善的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2016年3月的“两会”期间,养老话题的关注度更是名列关注度的前列,多次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提案中涉及,现在多个地方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现如今医养分离的模式急需解决,医养结合的出现才是未来老人享受晚年生活的最佳良策。为了破解养老这一当下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医养结合”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新常态下的思路和分析
3.1结合养老政策,做好体制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中新常态已经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样新常态也将在我国各个方面的新旧交替中发挥作用。对于在新常态下发展我国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其重点需要解决的便是在养老和医疗的资源分配的问题。针对此系列问题,我国在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应该指明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在医养结合的体制和政策中加强我国在着重推动养老问题上的制度和政策的努力。结合国家政策,我们应该在体制上不断完善以及创新。新常态下实施医养结合须从这些固有的机制中入手,搭建出适合我国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医养结合能得到长足发展,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可以一起为老年人的生活发挥作用。对于此种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且具有实际作用的法律法规意见等。规范相关职责,整合其管理制度,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创造良好的整合和法规。
3.2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下,对于这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必须积极出台严格的标准。医养结合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宽广,包含着医疗、护理、起居、康复、文化生活照顾、医疗保险的运用等多方面,其体现了多样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医疗和养护的双重融合,达到相互配合的状态,实现医疗和养护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4]。对于此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其制定有利于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规范与标准,在“养”的过程中“医”的界定,从而能够对现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在实现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对于医养结合有个良好的评估和管理,无论在操作还是责任方面能够有章可循。
3.3创新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要想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和响应,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方面包括对于制度的制定,医养结合的系统分析,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的相关规划,医养结合方面的最适合的模式,以及在管理、行业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相互结合。除了理论知识的提高,更需要引进相关第三方的监督与评估,以免出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之间的合作不畅通,相关人员的不作为,从而导致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行运行受阻,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和资源浪费。其次要专注医护专业人员的培养,从而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和质量。同时为了保障医养结合模式中医护人员的稳定性等,要建立健全相关医护人员的相关制度,从而保证在医养结合下的养老模式能有一个稳定良好的队伍进行支撑,实现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3.4提升医养服务人员素质养
老机构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增加休闲项目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招聘时严格要求,在平时也要搞好培训,设立服务标准,搞好标准化服务;要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提升硬件设施质量,搞好服务环境,提升在群众中的口碑。对于床位空闲率和就诊率较低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其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比如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提供医疗养老双重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慢性病护理区、失能护理区、临终关怀区等,通过服务需求评估,将老人分配在不同的功能区里,可以实现因人而异,优质服务。
4讨论
总而言之,新常态大力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将是有效解决我国逐渐加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举措。在整个的准备和推行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学习其优秀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良策。一个政策的实施和一个模式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改善,从而能从体制,制度和政策等发面得到完善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资料〕
〔1〕尹吉东,曹立前.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5,12(4):100-104.
〔2〕邹纯青.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14):17-19.
〔3〕本刊编辑部,丁朋.“医养结合”:让老人活得有尊严〔J〕.中国民政,2015,26(24):13-31.
根据亚当·斯密的记载,在15世纪的欧洲,带着小孩的寡妇是单身男人追求的最佳对象,因为小孩就意味着家庭财富,在那个时候养小孩的成本要比收益低得多。在1970年代,中国人愿意生更多的小孩,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家庭具有更多的财富,而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接受迅速膨胀的新增劳动力,因此决策当局会制定出计划生育的政策。当然,再到后来,我们的世界变了,很少人把带着小孩的寡妇当女神。
计划生育在一方面减少了社会成本,但是在中国经济比较充分地发展后,这个政策也抑制了社会收益,特别是不太让人乐观的养老金账户。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效率是在提高的,所以这造成了几乎每个人在工作时候交的税和养老保险,在其退休后都不足以维持他们在未退休时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现在工作的年轻人为这些老人填补他们的养老账户。这是个看起来很难继续的游戏,不过也有办法:那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也参与到这个养老计划中来。只要有更多的年轻人,那么这个养老体系就能维持下去。如果继续计划生育政策,很可能在几十年后,“80后”退休时却没有足够的年轻人为他们工作。
在世界其他更发达的经济体中,这种问题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这些经济体的解决方法是,寻求经济全球一体化,让那些更年轻的发展中经济体为其工作。不幸的是,它们没想到经济一体化后,那些刚刚有了钱的人虽然经历高污染和强劳动,但都坚持活了下来,而且老龄化的速度一点不比它们慢。
允许增加生小孩的个数,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但这个方式是暂时的,那些不控制生育的西方国家存在同样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就是个例子。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个高效的经济体生小孩的成本要比收益高,即使对生育进行奖励这种亏本买卖还是没人做。
除了更多地生小孩,还有方法让每个养老金账户更加充实么?有。我们可以把退休年龄变得更晚。这听起来可行,不过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超过60岁的劳动力,即使他想把自己的退休年龄变得更晚,是不是还有资方愿意雇佣他。
另外,增加劳动生产效率也是个方法。这是个足够乐观而且有想象力的方式。
中国和很多新兴经济体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离开那些所谓的经济中心,人们的生产效率就会迅速下降。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过度政策导向造成的。经济发展过度集中,年轻、有竞争力的人群过分集中在几个超级城市。在这些超级城市里,人们的生育成本也更高,他们中选择少生或不生小孩的比率也更大,这样一来,人们的养老账户会更加亏空。也许改善物流状况和地方政府行政风格和效率对于改善中国养老金账户状况来说更有效果,当然也是难度更大的办法。
生不生小孩的政策让我想起大学时候机械原理的成绩。当时我在考试后对老师进行了家访。
“你考得不错。”老师说。
一、养老问题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养老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三分之一的老年群体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共同担当养老责任,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当前养老问题的现状
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理念与文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已日益显现出不适应。自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他们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一)城市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年轻人大都出去工作,刚退休的老人则担当了给儿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义务,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闲。高得离谱的房价,使得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几乎不可能和儿女生活。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平时难得一见,也只能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大多数时间只能是老两口相依为命,相互慰藉。一旦一半逝去,另一半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打发岁月。老年人平日里只有与电视、宠物、花草为伴,条件相对好些的社区也只能提供下棋、打麻将、扭秧歌、健身等简单娱乐。待老人失去生活自理,除一小部分孝顺儿女能为父母提供保姆照料外,绝大部分老人只能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存。
(二)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一般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老年人除了照看孩子,料理家务,更要应付繁重的田间劳动。年轻时挣的钱都花在了为孩子们盖房、结婚、生孩子上,到老了失去经济能力之时,只能仰儿女鼻息。遇到孝顺的儿女,可以衣食无忧,安度晚年。遇到儿女不孝,则只能自食其力,活一天算一天。尽管全国部分地区实行养老保险,但每月区区不够买两公斤猪肉的50元钱,根本只是杯水车薪。平时没病尚可,一旦有了大病,厄运就开始降临。农村医疗保险的不规范及门槛过高,导致高昂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人放弃治疗。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是在饥寒交迫、痛苦折磨中死去。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养老现状。
(三)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的现状。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而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以国办为主,民办为辅。。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政策支持乏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三、养老问题困境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
(二)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约为1.78亿人),已超过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经过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比例仅为1.77%,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三)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忆百孝心网认为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作者简介:李文文(1989,06-),女,山东枣庄人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