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综合素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6 10:19: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能力和综合素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1)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mechanism reform,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sectors with diversified pattern, people's values ​​are also diversifie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to be adjusted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to the enterprise and work has brought many new problems.

Keywords: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talents; diversification; training; improve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能否真正适应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需要,充分体现于政策、理论引导来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关键取决于思想政工干部对问题的关注度和严重性认识的程度、政策理解能力、思想工作艺术性专业的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高低。而政工干部的专职工作就是熟练运用观点和方法,正确引导与疏通,破解新形势下职工队伍出现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和生命线。政工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中,以构建和谐职工队伍为基准,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与学习,是提高政工人才队伍综合能力的关键

1.以拓展综合素质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政工专业人才思想作风建设

政工专业人才是企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好的思想作风能促进政工专业人才扎扎实实做事、廉洁工作。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政工专业人才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训与训练的核心任务是,政工专业人才队伍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强化“五种作风”:

四种意识:

一是整体意识——政工专业人才要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要有整体观念,顾全大局,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要能够暂时放下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统筹维护整体利益。

二是服务意识——政工专业人才务必树立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工作一定要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生活、贴近职工,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全身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创新意识——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奉献意识——奉献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风尚。政工专业人才尤其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以良好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身边的职工。

五种作风:

一是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作风——要自觉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

二是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作风——要讲真话,报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三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要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不怕牺牲。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恪守职业道德。

四是雷厉风行、慎思细致的作风——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面对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行动迅速,不拖拉,不搁置。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行为把职工的思想“包袱”放下。

五是勇于创新、敢于作为的作风——思想政治工作是应当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范围,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和不断展示新的工作面貌。踏实干事,勇于作为。坚决反对不求上进、甘于平庸和无所作为。

2.以提高履职能力为目标练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功

基本功就是对能力的培训,是一种基于基本功能类型而注重提升能力和培训效果的全新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为载体,即采取专题性课程讲授、多向性案例分析、仿真情景模拟、社会考察(含撰写调研报告和总结交流)以及系统化课题研究等形式为载体,以参加培训人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为政工人才的素质提高,搭建了一个实用的交流平台。一是“博”力。就是博学多才、博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能力。也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效,怎么样做能够把矛盾给予化解要从借例博引和善解人意及交朋友之中找到切入点。二是“谋”力。思想政工工作是谋划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某个事情作出重要决策前,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从见解中提出不同的建议、意见。再把获得赞同的意见融入到决策性的方案之中,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到谋划在先。三是“耐”力。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个人的问题、利益比较多且复杂,面对疑难且枯燥疏导性工作必须从要耐得住艰辛、反复、“非议”和平凡等方面加强耐力修养。

四是“和”力。和力是指亲和力,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语言情感。针对对不同性格、不同层面的人,必须具有独特的亲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通过引导、鼓励、鞭策来逐步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氛围,消除职工“畏惧”的思想和“等待”的态度,人的思想来源的渠道多种多样,封建思想、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存在,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坚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围绕人的观念做文章。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在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工夫,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事情就大胆地想、勇敢地试、坚决地做,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为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00-02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都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探讨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实验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起点。对于学生来说,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一些比较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例如细菌的分布,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消毒与灭菌,抗原抗体反应等等,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是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的。而实验教学正好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缺陷,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自主实验探究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病原生物的运动与免疫的发生机制,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况真正联系起来。

实验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就生物、化学等学科而言,他们都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关概念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实验教学,素质教育根本无法谈起。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多方面能力均能得到培养。通过过程体验,学生不仅能强化自身的实验技能,而且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用巨大。

2 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虽然实践教学对促进理论教学、加深课堂印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验教学中问题颇多,其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

2.1 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生、化等学科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盛行,学科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实验教学不被重视并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许多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常有低人一等的思想,千万百计地想离开实验教学岗位,跨入理论教学队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指导流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久而久之,实验课失去了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并无帮助,许多学生在做实验室仅仅走走过场,更有甚者直接抄袭,瞎编,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2 教学模式呆板,学生的主动性难以有效发挥

由于受教师本位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实验内容一般由教师先选定。在教室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讲解后,余下的时间就是学生的被动模仿。学生虽然有大量自主实验的时间,但思维被框定在教师的圈子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刀切”,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要么被轻易否定,要么置之不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真正动手、动脑的机会很少,主观能动性自然难以有效发挥。

2.3 教学内容简单、陈旧,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相对落后,其内容侧重于理论教学中经典理论或定律的验证,综合性实验很少,实验大纲的设计性、应用性与综合性不强。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发展迅猛,新理论与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学内容却并未得到实时更新,高新技术成果基本上未能在实验教学中得到体现,有些学校的教材数年如一日,更新迟缓。直接后果是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时下最新的技术成果,学习动机缺乏。

3 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

3.1 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落实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重要体现,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及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摆脱单纯的知识观与学科本位观,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3.2 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跟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角度处罚,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对于在测试方法、技能等方面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可以逐步淘汰;对于时下最新的研究成果,要大胆使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增加细菌抗酸染色法、外斐氏试验、EU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等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同时,还要合理布局,坚持适当、适量的原则,在不增加课时与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以达到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验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中去,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环节着手:

3.3.1 完善实验的准备环节

教师可以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同时,拟定一些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事先预习相关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继续教育和工作打下基础。

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者。如在教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油镜前,从对光到调焦直至找到清晰的图像,可以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只是在实验开始前进行引导与启发。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验的准备还包括器材的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之中。从试剂的配制到实验仪器的检查与使用,从培养基的制备到实验材料的准备,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3.3.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关乎教学的效果与实验的成败,因此必须注意。启发式教学法是实验教学中较好的方法之一。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以引导和个别辅导为主,鼓励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综合素质。另外,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还要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如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中有许多实验项目与其他学科有交叉,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与直观。如教师可以通过对细菌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细菌在培养荃中的生长现象、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抗原抗体反应等的展示使学生记忆与理解更加深刻。这样不仅有益于实验效果的提高,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周梅.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

篇(4)

1、以问卷形式对辽宁部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00%高职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自己非常重要,希望在校期间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调查表明:在身体素质方面,16%能轻松达标,76%通过努力能达标,8%不能达标;在心理素质方面,74%能自我调解,21%借助外力来平静心情,5%无法克服心理落差;在自信心方面,72%认为自己能行,24%需要他人鼓励做事,4%不敢尝试新任务;在沟通方面,70%善于沟通,26%被迫沟通,4%封闭自己。在合作方面,66%能积极配合,34%能配合,但不积极;在吃苦方面,30%能在困难面前坚持到底,60%能坚持一半,10%见困难太就回避;在创新方面,49%在做事时能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51%完成了事,不对事情进行新的探索;动手操作方面,28%认为能力强,效率高。68%认为操作能力一般,4%认为操作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方面,26%认为管理能力强,60%认为管理能力一般,14%认为管理能力差。;适应社会方面,59%能很快适应新环境,37%能逐渐适应新环境,4%出现适应期较长;表达能力方面,33%善于表达。63%表达能力一般,4%不会表达;社交能力方面,36%认为能力强,59%认为一般,5%认为不会社交;竞争合作方面,80%认为能竞争与合作,10%在竞争中不能合作,10%竞争合作意识差。

3、调查结论与建议:(1)辽宁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规划和监督。(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表现一般为58%,较差为7%,较好为35%。高职学生普遍希望在校期间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3)沈阳市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有待提高。(4)建议各高职学院开设拓展训练课,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拓展训练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体育拓展训练教学是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体验性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以拓展训练教学为途径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拓展训练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

(1) 提高力量素质:在攀岩和抱石项目中,练习者需要重复的抓握、蹬踏,以最短的时间到达至高点,因此,需要运动员快速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变化,从而促进了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的增强。

(2)提高耐力素质:在远足项目中,需要练习者长时间的行走,特别是负重行走和山路行走,能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耐力素质。

2、拓展训练能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

(1)减少心理压力:在拓展训练中,培训师常说要忘掉三件事,分别是年龄、性别、职务,强调活在当下。实践证明,通过拓展培训,能有效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人理性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拓展训练项目以团队活动为主,能促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形成团结奋斗、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拓展训练能培养高职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参加拓展训练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熔炼团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如“电网”项目,大家要研究资源的合理运用、人员的分工、责任的兼顾、任务的细节等,项目完成后,使成员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大大提高。

4、拓展训练能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项目是在非常规条件下完成的。例如,“盲人方阵”,全体成员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进行沟通,倾听他人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一致而完成任务。项目过程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拓展训练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创造力

(1)拓展训练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每个项目对人的心智都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在特定的情境中,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挑战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2)拓展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拓展项目多数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例如“罐头鞋”,在活动中没有人教你怎样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团队每个成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训练给了人们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6、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自信、敢为的优良品质和克服心理恐惧的能力

在拓展训练中经常听到“我行”、“我是最棒的”、“我要挑战这个项目”、“好”等这样激励的言语来提高自信。同时,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恐惧心理。例如空中断桥项目要求学生在8米高的地方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块木板上。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此时能否调整心态,控制情绪,果断、勇敢地跨出一步,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个项目给学生留下最深的感悟是:“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实处,在体育教学中,以拓展训练为途径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5)

根据《方案》的明确规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其中所培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校。对这些音乐师资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

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相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特性:

(一)师范性。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一般来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专门人才(音乐理论家、批评家、作曲家)为目标,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前者以“专、精、深”为追求目标,后者以“全、正、质”为目标。

(二)专业性。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固然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当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

(三)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

二、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美育教育的先导和重要因素,也是进行人的全面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个性发展、陶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其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篇(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维能力。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广州白云江夏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讨。现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努力应做到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争辨。当然一个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语文老师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第三,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最后,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3)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维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包括:直观性点拨、情境性点拨和联想式点拨。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迁移式点拨也很重要。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2)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3)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试问: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三、结语

篇(7)

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物理大纲中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适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问题等方面,必须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如在讲解“速度”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速度概念,是为了比较运动时间以及位移都不相同的两个运动的快慢。其次,让学生知道怎样定义速度,选用相同的运动时间(单位时间)标准,具体做法是求出位移与相应运动世界的比值。又如动能定理的得出应使学生弄清楚,它是以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例,综合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推理。它的作用是建立了功和能的一种定量关系。它虽然从特例中得出,但却适用于多个外力甚至是变力作用下的物理进行各种机械运动的情形,且不涉及物理运动过程中的状态细节。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因果,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思路,能动地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二、潜移默化,渗透方法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领会这些科学方法,这对于培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大有好处。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将平面视为“光滑平面”,将一个物体视为“质点”,利用这些例子教会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等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行合理的抽象,求得问题的解决。又如讲到加速度的定义时,把它与速度(s/k),密度(m/v),压强(F/s)等概念的定义进行类比,这些互不相关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思维思维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作为知识来灌输,只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丝点拨。

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写,写到一半才发现写的不对,原来题没有审清,结果是想快反到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审题环节很重要。审题到位后,再把题中的描述转换成一个活生生的情景,当然,应用能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基础为首先。

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现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和工作,物理思想方法,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都将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发挥作用。

三、独立思考,融会贯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努力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思维的独立性只有通过独立学习来培养,阅读教科书是独立学习的基本环节。学生的阅读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完成。从物理知识的特点出发,阅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以“节”初读,了解新知识;以“段”细读,理解新知识;以“点”精读,领悟新知识;以“章”通读,理顺新知识。没单元、每章节、每学科分支都要指导学生适时总结、归纳、对比。老师的指导不是包办,应该让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写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对知识既要讲清楚,又不能什么都讲清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要适当地提示学生,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研究。但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大纲”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不考”,这样会堵塞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

课堂是落实教育目标、完成课程教育计划、对学生全面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必须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力。这已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篇(8)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天之骄子”已成为过去式,当今的高等教育更趋向于大众教育。但由于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平均水准的下降。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容易被宿舍集体生活所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无数事实证明,全面培养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一、思想道德素质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二、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三、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1.广交朋友。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通过广交朋友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集思广益会使自己变得聪明,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处事的方法会更加完善;结识到身边的榜样,那多么庆幸你离成功更近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你身边就有一个榜样时刻提醒着你呢?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第一,明白实现目标的理由。成功者在设定目标的同时,也会找出设这些目标理由来说服自己。当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实现目标的好处以及不实现目标的坏处时,便会马上设下时限来规范自己。

第二,确定时限。一般人如果没有时限来集中注意力的话,很难检查出自己在不同时间段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了。因此,当明确知道目标之后,便要确定明确的实行时限。

第三,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若不知实现该目标所需的条件时,如何去进行则会模糊。

第四,自问“假如要实现目标,我自己必须变成什么样的人?”

3.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兼职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长期的社会学习生活能够助长一个人的斗志,培养自己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经历社会的磨练,能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志向、珍惜学习的机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充实自己。

4.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礼仪素质。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未来的人生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陈晓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素质教育[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2]李兴平.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篇(9)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朗读训练抓起。朗读到位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才能体验文章中的情感,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朗读着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其实很多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旦老师能在学生朗读上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记另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教师定期在班级里开展朗读比赛,给朗读好的同学实行奖励,这样更加激励有欲望的学生去读好课文。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比较实用、有效。

二、教会学生学会朗读

很多学生会读课文,但是不会朗读课文。怎样教会学生朗读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范读

要让学生学会朗读,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老师是最直接的教材。教师的范读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向师性”,激励学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有助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最佳心境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除了以上几点,我认为教师的范读还有着增进师生时间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这是我走上教学工作的切身感受。教师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时,也把教师的感情传递给了学生,从而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时,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一般常见的朗读方式包括带读、个人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自由读。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小学生朗读,教师应抓住语调、重音、停顿、语气等几方面,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做到字音正确清晰,对汉字结构复杂,一字多音,朗读时要注意分辨多音多义字,要按义定音,要求学生对形声字不能轻易读半边。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勤查字典,还要注意不添字漏字。把每个字都读得标准,才能为正确地表情达意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在朗读时,语句要流畅,要把语句读得明明白白,干净利落,不能任意添字、漏字、颠倒、重复、中断,也不能像平时说话那样用词随便,不讲究节奏,任意破坏作者语言的完整性。如果读得拖泥带水,结结巴巴,就会破坏文章的表现力,还会造成语意的费解和误解。所以教师要想学生读好课文,就要多加指导,教会方法和技巧,这样朗读时感情丰富。

3、创设情境进行朗读

人在不同的情境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借助图片、播放音乐、运用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方法,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其情感会随着课文内容而自然流露。教材都是图文结合的,合理地运用课文插图、大屏幕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客观上的条件。其次,在学生朗读时,老师应采取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适当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更情愿的去读;朗读不到位时,教师也应给予鼓励,这样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三、从朗读中体会情感,培养学生素质

古人曾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也。”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不仅是朗读教学,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在朗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情境,可同时增强情感和认知两种心理活动的强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积极的心理因素形象下去感受课文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效果。教育家布鲁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证实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的能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篇(10)

(一)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声乐学习的重要素质就是音乐感觉素质即对音的高低、强弱、节奏、节拍有较敏锐的听觉反应,有一定的音乐旋律记忆能力,对音乐有良好的感悟理解能力。音乐感觉素质有其先天性,与遗传有关,也和一个人儿童时代接触音乐的迟早以及环境有关。音乐感觉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有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音乐才能。他们有很好的听觉能力,对声音有敏锐的反应,有很好的音乐记忆力和节奏感觉,而这些音乐感觉的素质和能力就是我们学习歌唱艺术所必备的重要条件。在人群当中,音乐感觉素质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天生“五音不全”,唱歌跑调,没有节奏感、旋律感,而有些人则能听到音乐,就能轻松、准确地记住所听到音乐的旋律曲调和节拍,并能流畅地哼唱出来。因此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说,音乐感觉素质要求相对是比较高的。

音乐往往是比较抽象的、隐喻的。声乐学习者必须有较强的音乐感受理解能力,当音乐表现美好事物、崇高的思想境界时,旋律往往是优美抒情、舒展和热烈欢快的;当音乐表达愤怒、哀怨、不满的情绪时,旋律往往又是低沉、间断、不和谐的。有良好音乐感觉能力的人应能从这些不同的音乐表象中,感受理解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思想内涵,并引起内心世界的情感、思想的激烈震荡。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声乐艺术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进度及演唱水平。它对歌唱者的技术学习,演唱,比赛,和声乐教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个好的歌唱家,他的声音清晰流畅、圆润悦耳、情真意切,其歌声必然会给人留下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歌唱家,不但要有好的声音,还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那么,什么是歌唱心理?简单的说就是,声乐学生首先要在内心建立一个优美动听的声音概念,要在想象中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形象。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声乐学习最快最好的方法。歌唱心理受环境改变而改变,如观众的改变,演出场的大小的改变等,这都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歌唱心理。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校时掌握了歌唱技巧,掌握了大量作品,掌握了足够的舞台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歌唱时身体的部分器官和肌肉是要有相应的力量和动作的。这就是歌唱方法训练的关键环节。但是在训练时不能单讲如何加强这些器官和肌肉锻炼来掌握歌唱方法,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表达情感,和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掌握歌唱方法。歌唱演员是不能把角色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感情的。如果用真实的感情演唱,随着歌唱的不断进行,心情跟着歌曲的情绪激动,唱到很悲痛的时侯,就唱不出声音来了。但是没有感情的演唱,当然又不能打动观众,所以声乐学生又必须要掌握表达感情的歌唱技巧――既一种声音的构思和造型。如果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是正确的、完美的,而歌唱的声音又能与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吻合,那么,我们也就获得了正确而完美的歌唱,这种预先想好了再唱的音乐想象力,使声乐学生仿佛看到了自己所要表演的人物形象,听到这个人物的声音,建立良好的心理声音。根据所唱歌曲歌词的内容,角色思想感情的演进与变化,唱出与角色思想感情相符合的歌声。只有对角色理解得很深刻,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如果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刻,就不能把角色演得逼真。演员只有心理准备充分、头脑清醒时,才能很理智地运用技术,来创造完美的艺术。总之,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应是从多方面入手的,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这样遇到困难时才容易解决,技术方法容易掌握,学习进步快,心理情绪好,便会产生良性循环的结果。其次,就是要多参加演出实践。这对于克服紧张心理、积累演出经验、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应是极有好处的。

(三)深厚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无论在声音技巧的运用上,还是在风格韵味的表现上,都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努力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演唱者没有文化底蕴,必然唱不出高度,也不可能打动人心;如果要把歌唱作为终身的事业,那就必须不断充电、不断努力。声乐学生只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和乐感是不够的,除了良好的声乐方面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上一篇: 老龄化的解决方法 下一篇: 配音的学习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