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实务操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7 09:23: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税务会计实务操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税务会计实务操作

篇(1)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核算作了重大改变,取消了原所得税核算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基本核算程序: (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4)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1.资产计税基础

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即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例如:1.固定资产

会计确认的帐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税收确认的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累计折旧

例:某项环保设备,原价为1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00-10-10-8=72万元

计税基础=100-20-16=64万元

例如:2.交易性金融资产

会计确认的帐面价值: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

税法确认的计税基础:成本

例:企业支付9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期末市价为76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76万元

计税基础:90万元

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的情况:(1)固定资产(2)无形资产(3)交易性金融资产(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长期股权投资(6)其他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7)期末计算所得税时,帐上一般表示的是计税基础,而报表上一般表示的是账面价值。

2.负债计税基础

指其账面价值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列支的金额,即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一般负债的确认和清偿不影响所得税的计算,差异主要是因自费用中提取的负债。

例如:1.预计负债

例: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于当期确认了500万元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有关产品售后服务等与取得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列支。假定企业在确认预计负债的当期未发生售后服务费用。

预计负债账面价值=100万元

预计负债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万-可从未 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100万=0

例如:2.税前利润补亏(理解为负债)

例:2005年甲企业发生亏损200万元。

税前利润补亏账面价值=200万元

税前利润补亏计税基础=账面价值200万-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200万=0

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的情况就以上两种情况。

二、暂时性差异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目的不同,两者对收益、资产、费用、负债确认的时间和范围也不同,从而产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而产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在新会计准则中没有单独定义,但在具体确认时予以考虑。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此外,某些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未作为财务会计报告中资产、负债列示的项目,如果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此时账面价值为0)。根据暂时性差额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交所得税的增加)。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形成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例:甲公司2005年末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1 000万元,会计上按直线法已提折旧为200万元,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已提折旧额为250万元。

账面价值=1000万-200万元=800万元

计税基础=1000万-250万元=750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50万元。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交所得税的减少)。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例:甲公司2005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500万元,已提坏账准备100万元。

账面价值=500万-100万元=400万元

计税基础=500万元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100万元。

三、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原则: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

例:甲公司于2006年末某项环保设备账面原值 为200万元,会计上采用直线法已计提折旧20万元,税法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已提折旧额为40万元。假设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

账面价值=200万-20万元=180万元

计税基础=200万-40万元=160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20×33%=6.6(万元)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原则: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预计将获得的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估计未来期间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税所得时,包括两个方面: (1)是未来期间的正常生产经营所得。(2)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

例: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2005年末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为150万元,其中原始投资成本为200万元,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损失50万元。

账面价值=200万-50万元=150万元

计税基础=200万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5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

税率=50×33%=16.5(万元)

四、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核算有三个步骤:

(1)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税所得×所得税税率

(2)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期末余额

①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

②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

(3)计算所得税费用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1.甲企业2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元)

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6年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预计该企业会持续盈利,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00万×33%=99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万×33%=19.8万元

应交所得税=1000万×33%=330万元

20×6年:

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250.8

递延所得税资产99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30

递延所得税负债19.8

例2.接例1,20×7年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情况如下表:(单位万元)

分析:

1.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00万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200×33%) =66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19.8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46.2

2.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60万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60×33%)= 52.8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99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46.2

假定20×7年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万元,则:

应交所得税=2000×33%=660万

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752.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60

递延所得税负债46.2

递延所得税资产46.2

五、综合举例

〔综合例题〕说明所得税核算全过程: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2005年有关所得税资料如下:

(1)甲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税率为33%;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为49.5万元,其中存货项目余额29.7万元,未弥补亏损项目余额亚9.8万元。

(2)本年度实现利润总额500万元,其中取得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因发生违法经营被罚款10万元,因违反合同支付违约金30万元(可在税前抵扣),工资及相关附加超过计税标准60万元;上述收入或支出已全部用现金结算完毕。

(3)年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万元(年初减值准备为0),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比其计税基础小 50万元;转回存货跌价准备70万元,使存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年初余额90万元减少到年末的20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抵扣。

(4)年末计提产品保修费用40万元,计入营业费用,预计负债余额为40万元。税法规定,产品保修费在实际发生时可以在税前抵扣。

(5) 2004年末止尚有60万元亏损没有弥补,其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9.8万元。

(6)假设除上述事项外,没有发生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要求:计算甲公司2005年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进行账务处理。

(1)2005年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税率=[(利润总额500-国债利息收入20+违法经营罚款10+工资超标60+计提固定资产减值50-转回存货跌价准备70+计提保修费40)-弥补亏损60]×33%=[570-60]×33%=510×33%=168.3(万元)

(2)计算2005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①固定资产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固定资产项目的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50×33%=16.5(万元)

②存货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存货项目的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20×33%=6.6(万元)

③预计负债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预计负债项目的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40×33%=13.2(万元)

④弥补亏损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亏损弥补项目的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0×33%=0(万元)

⑤2005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固定资产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16.5+存货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6.6+预计负债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13.2+弥补亏损项目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0=36.3(万元)

(3)计算2005年所得税费用

2005年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168.3+(0-0)-(36.3-49.5)=168.3+0-(-13.2)=181.5(万元)

甲公司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是:

借:所得税181.5

贷:应交税费--应缴所得税168.3

递延所得税资产13.2

参考文献

篇(2)

会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技术,它不但具有完整的运作方法与理论体系,而且对操作性有很强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他们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还要对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既是会计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及会计准则的变革。

一 、实务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一)会计实训内容种类多任务重,教学时间断训练少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实务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习资料,这些资料和一个中型的制造企业的月业务量差不多,学生需要充当该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仓管人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让学生感觉很混乱,对资料的处理毫无头绪。一个月的实务训练,如果不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本无法完成,而且也无法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产生清晰的认识。

(二)实务资料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实务的操作性

所谓实务资料的两极分化,是指教师提供的实务资料,过于真实或者过于虚假。比如,有些资料仅将企业某个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全部照搬过来,没有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很大,而有些资料则是老师编造的,和实际情况毫无关联,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的二次进行,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的资料根本达不到实务训练的要求,也无法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忽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模拟演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已经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应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的运用。虽然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训练时间少,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无法熟练的进行操作,继而造成学生进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操作过程。

二、有效的实务教学策略

(一)分项实务操作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分成不同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和训练。这是以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标,与本阶段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要求在课堂授课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与本阶段配套的实务操作。对课时上的安排是一半基础知识讲解,一半实务技能训练。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实务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此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务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内容,种类,填制与审核进行初步掌握,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如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等。 二是在企业财务课程的实务教学,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分阶段的会计核算,进而巩固学生在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一理论内容上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核算方法的认识。

(二)实务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轮换

这是在进行实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各自扮演一定角色,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实务操作任务。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注意各个角色岗位间的协作和影响,然后记录自己的感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角色轮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在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企业采用了托收承付的方式购进了商品,现对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按传统方法,我们只能生硬的讲解供货单位如何开出凭证,再传给购物单位,然后购物单位有怎样去进行收货和办理结算。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操作。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供货单位的业务部门人员,运输单位的储运部门人员,购货单位的财会部门人员,来进行供货单收货单等相关凭证的传递,然后由财会部门中的出纳人员,凭单据去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那里,办理结算业务。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能。

(三)使用质量高的实务材料进行教学

进行会计实务教学,选用质量高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谨慎的选择教材和资料,如果自身能力允许,也可以结合所教授的学生的兴趣特点自行编写会计实务教学的教材与资料,但是一定要符合会计准则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为了配合角色扮演的实务教学,在选用案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是选择的案例,要保证其框架能与实际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结合,并且案例中要有对企业真实情况的完整描述,以及含有代表性强的会计业务。二是在教材里,对实务操作要有详细的指导讲解,比如小组间协作操作的指导流程图,原始凭证的填制指导图,和角色岗位的业务处理细则等。

总而言之,进行会计的实务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展开探索,摸索出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倾向性,然后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们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且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丹.浅析高职院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06)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4-02

一、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理论上,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可用、可塑造和可发展的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高职院校每年都在扩招,但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这体现在财经类专业上也是如此。

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逐层深入和全面实施,企业对熟悉税法、熟知涉税业务处理技能和程序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回应却过于缓慢。高职涉税课程——纳税会计实务,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上一般是照本宣科。这种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即使是考试满分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仍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来适应实务工作,包括识别和开具发票、整理分类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计算和申报缴纳税款和完成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对于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成本,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越来越抗拒。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企业的声音并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高职教育应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负责,为企业输送令其满意的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此为改革总体思路,笔者在2006~2010年,不间断地深入企业一线,探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涉税业务发生发展规律,从众多企业中收集整理出企业纳税年度内常见的涉税业务原型和业务处理规范,获取企业涉税业务相关资料并将企业从开业税务登记直至企业所得税汇算整个涉税业务处理流程和业务处理技能要求融入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以期达到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零岗培”(即无须岗前培训即可上岗)人才。

三、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笔者的目标是丢弃传统教学方式下教教材、练教材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对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三个环节强化学生对公司正常经营环境下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实现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与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零距离对接。为此,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

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税务会计岗位无缝对接。以社会经济发展对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会计(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会计(税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该专业核心课程,将两门核心课程的学时加大,并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使其实践性教学比重达到总课时的50%或更多,加强学生实务操作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业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中的涉税业务的教学情境,按照工业企业从设立至正常运营直至最后取得经营成果整个过程中涉税业务的发生发展规律,将涉税业务处理流程贯穿教学过程中,并划分出6个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纳税人合法身份的取得,合同签订涉税业务处理,企业购销活动的涉税业务处理,公司财产使用的涉税处理,购买人力资源的涉税业务处理,生产经营所得涉税处理。同时,针对这6个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能力要求和学生实践(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教学活动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配合教学内容的重构,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是指根据企业对税务会计的岗位要求,将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业务处理技能要求和处理程序等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并辅之以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目标得以实现,使课程教学同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与该教学模式配套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表,并以行业企业对税务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同时,在税务会计专业所有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项目实践中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可将课程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要求紧密结合,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学习结果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着重学生专业实务处理技能的训练和强化。

(五)教学资料的制作

制作一整套系统化、实务化、仿真化的教学资料。如制作形成并印制中小型企业常见业务涉及的票据的仿真版,全年12个月全真涉税业务资料及涉税业务处理中涉及的相关申报表等教学资料供教学使用,刻制企业常用印章(包括企业公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和各种部门章等)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系列资料。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实务化、系统化和仿真化教学,项目组运用Office、Flash和3D技术,精心制作核心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业务处理过程和处理技能,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笔者对上述教学改革进行了4年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初显成效,基本实现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过程全方位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取得的效果,学生作品(装订成册的会计资料与税务资料)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

课程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相应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一线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铺平道路。否则,教学改革将难以推进。

篇(4)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几乎每个综合性大学都设有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但是,面对新的经济形式,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许多新建的地方高校的会计教育,与企业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在保持会计教育“量”的增长的同时,更要加速会计教育“质”的飞跃,科学认识当前会计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为更好地研究地方高校中会计教学管理问题,笔者进行了“地方高校会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调查”,选取了山东省孚日家纺集团等50家企事业单位、滨州学院等7所新建地方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学)152名毕业学生、地方高校的30名会计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32份,收回有效答卷205份,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会计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调查结果(见表1)

2.对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56%的企事业单位中愿意或视学生情况接受会计应届毕业生,但大多要求学生能在3个月之内适应会计工作,44%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成本计算等基本技能;认为地方高校会计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欠缺,表现为心态不正,不会为人处事,此外,会计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但有接受事物快、素质较高等优点;认为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并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需求情况,说明了地方高校会计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

(二)地方高校会计教师对会计教学问题意见调查

1.调查结果(见表2)

2.对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地方高校一线会计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认为我国当前地方高校会计教育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仅为3.3%,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地方高校会计教育有些地方不适应社会需要,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高校会计教育目标不切实际、教学技术方法落后、教材设置不切合实际,此外地方高校扩招所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影响,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适应社会和会计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欠缺,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的培养。而要实现此目标,则需要在明确会计学习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材结构等方面努力。

(三)地方高校会计毕业生对会计教学问题意见调查

1.调查结果(见表3)

2.对调查结果分析

绝大多数毕业生对会计理论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对会计实践能力培养不满意;由于会计专业很多毕业生在老师指导下参加自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因此对自学能力方面有自信,而对适应社会能力培养方面则满意度较低;对学校会计教学环境,毕业生不满意的依次是会计专业教学技术与方法、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素质、教材情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这说明会计教学技术与方法的更新迫在眉睫。另外,会计师资队伍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材也要因时而变。可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毕业生较多的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否有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学校会计教学的欠缺,这对地方高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是一种借鉴。

(四)地方高校会计毕业生认为影响会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调查结果(见表4)

2.对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会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较多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同学没有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和“会计教育目标不切实际”是两个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一些不公平现象,使学生曾经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此外,会计教育目标“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与就业现实差距过大,也对会计专业学生产生了较大冲击;处于就业压力和工作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希望会计专业教学技术与方法更有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更切合实际,也希望会计专业教师素质能更高。当然,学生也承认地方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有影响。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的总结,可以对我国地方高校会计教学管理的现状有所认识。据此,笔者对我国地方高校今后会计教学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教育目标

当前多数地方高校仍然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这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有所误导,使得学生认为自己受过会计教育就是高级会计人才了,心态浮躁、眼高手低,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实际上,在我国会计只是一种在社会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职业而已,地方高校应将会计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即培养具有财会理论知识与素养,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从一入学开始,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只是一种职业,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今后谋生的手段,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其积极性。所以,地方高校会计教育应走职业化教育的道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改革会计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分布

会计职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即必须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分布。加大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的课时数,尤其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可在完成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8-16周的实践课时,通过会计实务的模拟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增加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数目,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

2.按企业实际情况修订教材

当前地方高校会计教学所用专业课教材与企业实际有较大区别,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后,却不能进行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因此,高校应派遣会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并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与高校教师合作,结合企业实际,对当前会计专业所用教材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写。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可按企业一般业务所涉及的过程,从企业资金的筹集开始,到购入生产资料和各类长期资产、使用各种物资、资源在使用中的耗费、产品形成与销售、收入实现和款项收回、利润形成与分配等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在具体内容编写上,应以一个经济业务相对完整的企业的实际业务为例,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会计核算,并在核算中贯穿会计理论和方法,突出会计工作技能。

(三)进行会计教学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1.课堂理论教学时引入案例教学法

会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仅靠注入式的教师课堂面授法不能培养出技能熟练的会计人才,因此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尤其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等课程,教师应到会计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搜集案例素材,并需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将两者结合起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高水准的案例,应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工作“现场”,充当一个“角色”,通过“实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习到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2.大量采用会计模拟训练教学

当前地方高校一般仅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采用模拟手工记账和上级实习。这种教学方法重理论掌握而轻技能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差。因此,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操作,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筹划建立自己的“虚拟企业”,在完成《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的模拟训练;《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出纳核算、往来账款核算、财务物资核算、资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总账报表核算的模拟训练;《成本会计》课程应进行各种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模拟训练;《纳税会计》课程应进行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等业务的模拟训练。此外,在大学会计教育最后一年,还应对学生进行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即设置出纳、会计核算、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岗位,按照各个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四)提高会计教师素质

会计教师是会计知识的传授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质量。地方高校会计教师同名校名师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理论深度不够、教学经验不多、会计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会计教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知识积累,提高理论水平;第二,积极开展教学比赛与交流,有条件的可组织教师去名校听会计名师授课,学习名校名师的授课技术与方法;第三,鼓励会计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岗位挂职锻炼,高校会计教师除具有教师证外,还应考取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熟悉会计岗位,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戴尔蒙德.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与实务[J].会计研究,2005(12):26-30.

篇(5)

在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包括税务师事务所)的业务中,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熟知税法。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写到:“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此外,根据我国国家人事部披露的一份人才需求预测显示,会计类中的税务会计师成为需求最大的职业之一,由此可见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必要性。在这里,“税法”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等课程。而这些课程该在哪些专业开设,如何开设,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都值得在教学中认真探讨。

一、高等工科院校税法课程的开设现状

高等工科院校相对于高等财经院校来说,在培养目标上更应侧重于培养实用型而不是研究型的专业人才。而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开设的“税法”相关课程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开设“税法”课程的专业偏少,普及性不足

目前,税法课程一般只在财会专业开设,其他专业并未开设相关的课程。实际上税法的相关知识不仅是财会专业必不可少的,对于其他专业也有普及关于税法基本知识的必要。因为不论是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税收息息相关,让大学生熟悉了解税法的相关知识,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既有利于日后的实际工作和个人的日常活动,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在财会专业所开设的“税法”相关课程未成体系,专业性不强

在会计专业所开设的“税法”相关课程中,有的院校是《税法》,有的院校是《税务会计》,还有另再开设《税收实务》课程的;而在财务管理专业有的是《税法》,有的是《税收筹划》,有作为考试课的,也有作为考查课的,从而导致所开设的课程在内容上比较混乱,专业性不足,缺乏系统性。特别是有的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缺乏“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的系统知识,而这正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最需要用的,“税务会计师”也是社会最需求的职业之一。

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对外贸易日益增多,海外投资也日益增多,相应地,社会和学生对于国际税收知识的需要也更加迫切,因此也有必要增设《国际税收》课程,介绍有关知识。

(三)缺乏实践环节或实践环节偏少

税法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强调的是涉税的实际操作,即对企事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个人日常生活首先要分析其是否涉及到税收问题,进而对所涉及到的税种正确地进行纳税申报,在积极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能充分享有纳税人应有的权利。社会普遍需要的是实用型的人才,而大学生缺少的正是实际工作的经验,所以应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的需要

由于会计和税法的目的不同,使得按照会计方法核算的会计收益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会计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加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和税收的法律法规,如颁布实行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6年颁布于2007年施行的39项会计准则,在税收方面也不断地在修订调整有关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都使这一差异愈加明显。由此要求企业纳税时,必须合理准确地计算企业的应税所得,以保证企业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减少纳税风险,有效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利,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因此,为了适应纳税人纳税的需要,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税务会计必须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并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二)是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税法的逐步健全以及税收征管的加强,企业越来越感觉到税款的缴纳在整个资金运作中的重要性。纳税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需要对纳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事前筹划、事中核算和事后分析等。一方面,纳税人对纳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必须符合税法要求,按税法要求履行纳税义务,通过税务会计课程的开设系统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纳税人也应保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到合法合理地“节税”。纳税筹划是我国税收法制逐步完善情况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开设“税收筹划”课程加以引导和研究。

(三)是加强国家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

200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税收征管法》对于加强税收法制,强化税源管理,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税人首先应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退补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准确、及时地进行纳税申报,同时也为税务机关检查其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提供依据。这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须熟知税法,熟悉税务会计的知识。此外,国家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采取税收筹划进行认可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纳税人正确进行税收筹划。因为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纳税意识的办法是让纳税人充分享有其应有的合法权利,这就需要有纳税筹划。因此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都是重要的必修课程。

三、税法相关课程的专业设置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税法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议在高等工科院校的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会计学方向)应开设《税务会计》必修课程,至少60学时;《税收筹划》作为选修课程,30学时;28学时的《国际税收》为选修课。另外,应增加《税务会计》课程设计的实验环节。《税务会计》课程的选修课为《会计学原理》课程,平行或选修课为《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等课程。

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依然开设《税法》必修课程,50学时;《税收实务》40学时的必修课;28学时的《国际税收》选修课。同时增加《税务实务》课程设计的实验环节。

财务管理专业应开设《税收筹划》必修课程,安排40学时;40学时的《税务会计》必修课程;28学时的《国际税收》选修课。另外,应增加《税收筹划》的实验环节。《税收筹划》课程的选修课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

其他财经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生产管理专业等,应开设《中国税制》30学时的选修课程,主要是普及“税法”的基本知识。

四、所开设的税法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税务会计》主要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涉税业务的税务会计处理,而《财务会计》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原则上不需再作介绍了。

1.税务会计概述。主要介绍税务会计的概念、对象与目标、基本前提、一般原则和税收制度等。

2.主要税种的税法及其税务会计处理。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分别按各具体税种介绍我国现行各税种税法的基本内容、应纳税款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方法,包括有关纳税凭证、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与审核,税款的申报、缴纳和补退及如何对会计和税法的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其中重点介绍流转税和所得税。

(二)《税收筹划》课程的主要内容

1.税收筹划概论。主要介绍纳税筹划概念、原则、形式和种类等。

2.税收筹划的技术与方法。主要介绍国内税收筹划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简要介绍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3.我国现行主要税种的税收筹划。介绍各税种的税收筹划,主要围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4.企业经济活动的税收筹划。主要围绕企业的设立、并购与重组、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的税收筹划。

(三)《税法》课程的主要内容

1.税法概论。介绍税法的概念、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制定与实施、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等有关税法的基本理论。

2.主要税种的税法。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中主要税种的税法相关规定,包括各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

3.税收征收管理法。介绍税收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和法律责任。

4.税务行政法制。简单介绍税务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四)《税务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

1.税务实务概述。简要介绍税务的概念、范围与形式、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等基本概念。

2.税务登记实务、发票的领购与审查实务。

3.建账建制、实务。

4.企业涉税会计核算。主要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税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重点是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5.纳税申报实务。介绍各税种的纳税申报,重点是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6.纳税审查实务。

7.税务咨询。简单介绍税务咨询的形式、内容,详细介绍税收筹划的有关内容。

(五)《中国税制》课程的主要内容

从税收制度的角度介绍有关税法的基本概念及现行税法体系各税种税法的基本内容,侧重于有关税收制度的基本知识的普及。

(六)《国际税收》课程的主要内容

了解和熟悉国际税收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国际税收学的基本理论与实务。

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环节

篇(6)

1 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知识的入门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一起构成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还是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同时,《基础会计》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既包括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强调具体的实践操作,因此在教学上要求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能熟练地处理会计业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得到的反应却是这门课程特别难学,尤其是大一学生在最初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如“会计等式”、“复式记账法”等,反应都是“听不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类专业名词和知识,即使是听过的,也不甚了解其真实含义;二则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恰当,完全按照书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填鸭式”的教学,确实枯燥,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难以理解。鉴于《基础会计》在整个会计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一门入门课程,如果不能学好并熟练掌握,势必影响到后续其他会计学的课程的学习,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负担,同时给学生造成畏难情绪,从心理上否定这门课,厌恶上这门课,因此改进《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是很必要也是很紧迫的。

2 基础会计课程目前已有的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如此紧迫,许多大学的会计学教师已经感觉到它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比如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案例教学法”、“工作导向、任务驱动法”,以及“情景模拟法”等,在教学方式上提出“问题式教学”、“网络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设计”等,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把握课程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科的发展;通过调整考试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从而使以前关注学生记住多少、背下多少转变成掌握多少,会做多少,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让学生明白:大学生不仅应掌握系统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的适应本职工作。

3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应该有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由教会学生转变成教会他们怎么去学习,去发展;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师在讲堂上唱“独角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问题”、“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之前提出的许多教学方式方法都是相对独立的,或“案例教学法”,或“问题导向教学法”,或“网络式教学”,或“互动式教学”等,均是笼统提出来的。而我认为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为教学阶段不同,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同样教师的教学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课程、书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生和教师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应该分阶段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即在不同的阶段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有所侧重。

3.1 “案例+问题”法

在大一新生刚入学学习《基础会计》的阶段,即开学后的前两个月里,因为此阶段专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对大一新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但却是最关键的,这是入门的第一步,基础必须打好;对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些知识在整个会计学体系中又是最简单的,这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案例+问题”法,及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想结合的新型方法,多举例,而且多举简单的,与学生日常活动联系紧密的例子,比如,可以举一个准备开店的例子,就能引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引出专业词汇,让学生适应专业用语。同时,应该多提问,把用案例引出的专业词汇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激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跟学生做好互动,这样的提问也可以用案例进行。

对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需要多找案例,尤其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简单易懂的案例。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最好是有多年的实务工作经验,这样,举起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如果实务背景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注意收集案例,也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3.2 “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法

在学期的后两个月里,学生对《基础会计》的专业概念、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会处理了,这时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即提供给学生实务场景,如一些专业用具,凭证、账簿等,对学生根据会计实务中的岗位进行不同分工,并经常轮岗,让学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上需要面对的会计实务操作,从而领会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基础会计》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下,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设备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在这个阶段了解到《基础会计》其实并不难,很好掌握的话,他们的畏难情绪就会慢慢消解,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学习后续比较艰深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一系列会计课程了。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重要的是模拟现实的财务工作环境,如,会计实务操作中所需要的一切实务资料,如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等。在“情景教学法”下,这些工具都能用到,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实务操作的熟悉。

通过上述分阶段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想见的成果是:在第一个阶段,学生通过许多案例和提问能够记住《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简单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在第二个阶段,学生通过“情景教学法”,在记住背牢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把《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融会贯通,熟练地应付考试并且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会计实务操作。

两个阶段对《基础会计》的教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具体来说,这两个分阶段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老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因此需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对他们进行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祖明.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2011(2).

篇(7)

2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应该有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由教会学生转变成教会他们怎么去学习,去发展;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师在讲堂上唱“独角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问题”、“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之前提出的许多教学方式方法都是相对独立的,或“案例教学法”,或“问题导向教学法”,或“网络式教学”,或“互动式教学”等,均是笼统提出来的。而我认为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为教学阶段不同,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同样教师的教学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课程、书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生和教师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应该分阶段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即在不同的阶段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有所侧重。

2.1“案例+问题”法

在大一新生刚入学学习《基础会计》的阶段,即开学后的前两个月里,因为此阶段专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对大一新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但却是最关键的,这是入门的第一步,基础必须打好;对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些知识在整个会计学体系中又是最简单的,这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案例+问题”法,及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想结合的新型方法,多举例,而且多举简单的,与学生日常活动联系紧密的例子,比如,可以举一个准备开店的例子,就能引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引出专业词汇,让学生适应专业用语。同时,应该多提问,把用案例引出的专业词汇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激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跟学生做好互动,这样的提问也可以用案例进行。

对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需要多找案例,尤其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简单易懂的案例。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最好是有多年的实务工作经验,这样,举起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如果实务背景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注意收集案例,也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2.2“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法

在学期的后两个月里,学生对《基础会计》的专业概念、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会处理了,这时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即提供给学生实务场景,如一些专业用具,凭证、账薄等,对学生根据会计实务中的岗位进行不同分工,并经常轮岗,让学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上需要面对的会计实务操作,从而领会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基础会计》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下,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设备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在这个阶段了解到《基础会计》其实并不难,很好掌握的话,他们的畏难情绪就会慢慢消解,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学习后续比较艰深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一系列会计课程了。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重要的是模拟现实的财务工作环境,如,会计实务操作中所需要的一切实务资料,如凭证、账薄、报表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等。在“情景教学法”下,这些工具都能用到,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实务操作的熟悉。

篇(8)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独立处理会计实务,缺乏应有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是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此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目前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才市场既要求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于学校是否具备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通过采取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而我国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确定不明确。

第二,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只注重会计核算环节,而淡化甚至是忽视了会计监督环节。离开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大多数同学只熟悉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而不理解会计岗位之间的牵制关系。

第三,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环境不适合众多人同场集中实习。其次,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其局限性还主要体现在实习单位对其商业机密安全保护制度的限制。

第四,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实验员担任,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他们当中部分人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在模拟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来想象。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将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训系统,并且将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作为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仿真模拟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市场需求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更系统、更务实的要求,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通过仿真模拟设计来完成。

通过仿真模拟会计实务的运作,不但给学生以具体逼真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也有利于其就业,从而取得较大的实施效用。

(一)以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创新性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使会计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业方面的自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真谛的欲望,而传统验证式教学法无法收到仿真模拟教学法的效果。同时,它也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借助于所学理论和有关文献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对未参加过会计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仿真模拟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能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二)以洞察经营规律解决职业环境综合问题来创造就业和创业的有利条件

仿真模拟会计实践通过模拟企业的真实运作过程,学生模拟企业的员工,每人依不同的岗位要求独立或协作完成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洞察经营活动的规律,而且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通过仿真模拟教学法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仿佛身临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实践以适应社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创造和谐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篇(9)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独立处理会计实务,缺乏应有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是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此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目前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才市场既要求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于学校是否具备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通过采取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而我国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确定不明确。

第二,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只注重会计核算环节,而淡化甚至是忽视了会计监督环节。离开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大多数同学只熟悉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而不理解会计岗位之间的牵制关系。

第三,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环境不适合众多人同场集中实习。其次,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其局限性还主要体现在实习单位对其商业机密安全保护制度的限制。

第四,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实验员担任,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他们当中部分人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在模拟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来想象。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将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训系统,并且将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作为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仿真模拟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市场需求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更系统、更务实的要求,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通过仿真模拟设计来完成。

通过仿真模拟会计实务的运作,不但给学生以具体逼真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也有利于其就业,从而取得较大的实施效用。

(一)以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创新性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使会计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业方面的自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真谛的欲望,而传统验证式教学法无法收到仿真模拟教学法的效果。同时,它也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借助于所学理论和有关文献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对未参加过会计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仿真模拟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能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二)以洞察经营规律解决职业环境综合问题来创造就业和创业的有利条件

仿真模拟会计实践通过模拟企业的真实运作过程,学生模拟企业的员工,每人依不同的岗位要求独立或协作完成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洞察经营活动的规律,而且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通过仿真模拟教学法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仿佛身临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实践以适应社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创造和谐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篇(10)

一、技能大赛是专业与市场对接的桥梁

会计技能大赛综合性强,赛项共分2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本技能环节,通过模拟企业财务工作,分成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岗位,考核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信息化环节,考核的是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能力,覆盖了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和技能要求。因此,会计技能大赛代表会计行业的职业标准,体现的是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可见,技能大赛是专业与市场连接的桥梁。

会计技能大赛考核技能点对应的岗位技能基本上覆盖会计岗位的要求,以技能大赛为参照构建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大赛、岗位技能融入课程。因此,构建契合技能大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技能大赛为桥梁,实现了专业与市场的对接。

二、构建契合技能大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技能大赛考核技能点代表了会计行业的职业标准,以技能大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

??计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点有针对具体会计岗位的,如点钞、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指标计算等,这些技能考核点对应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和单项课程实训;考核技能点中有综合技能的,如会计手工赛项中的团队合作部分,要求学生综合掌握会计知识,这些对应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训;考核技能点中的信息化部分,侧重考核信息化背景下,强调业务财务的一体化,这些对应课程体系中的财务软件操作课程。会计技能大赛比赛时间长,除了要求选手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需要课程体系中融入体育、人文教育。因此,课程体系由专业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财务软件操作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政治素质课程、体育健康课程等构成。

其中反映会计技能的主要是由专业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财务软件操作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单项实训课程对应的有《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综合实训课对应的是《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操作课程对应的《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含财务部分和供应链部分)。

(二)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会计技能点对应的会计岗位,实现“课岗赛”的融合。此外,会计技能大赛考核的技能点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中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考核的知识技能点重合度很高。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可以进一步融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实现“课岗证赛”的深度融合。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选取依据为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和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内容有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税务会计》的课程,可以参照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和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增值税(含“营改增”)、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小税种、税收征管等内容。

(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一直紧跟行业的最新变化,引领会计专业的建设。职业院校在组织选拔选手参加技能大赛的同时,依据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将市场的最新变化反映在课程中。

近年来,影响会计工作的文件出台频繁,如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财经法规变化很快,技能大赛能把会计行业的最新变化融入到赛项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比如在2017年国赛中将“营改增”最新知识纳入、增加管理会计技能考核比例。会计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平台,技能大赛通过将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融入赛项中,促进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职业院校通过组织选手参赛,及时获知行业的最新发展变化和职业需求,根据市场对会计岗位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建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了与技能大赛契合的课程体系,也意味着通过技能大赛的桥梁,实现了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课程体系建立以后,能否发挥效应,关键在于建设,建设的重点可以放在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一)“课岗赛”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

“课岗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后,这是技能大赛促进专业建设改革与建设的第一步,要更好地发挥会计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的推动作用,就需要对会计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点进行拆分,将其与具体的专业课程对接,推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会计技能大赛考核技能点对应相应的会计岗位,岗位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专业课程实现“岗课赛”的深度融合。契合技能大赛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会计专业课程中增加岗位技能的教学,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例如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融入EXCEL知识,不仅教会学生成本核算的原理,还要教学生应用EXCEL的工具快速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经济业务的识别,让学生通过原始凭证读懂经济业务,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管理会计》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税务会计》课程中增加纳税报表填制等。在原有的理论课程中逐步增加实践部分,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将技能大赛中的岗位技能嵌入课程中,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对接外,传统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外,还需要针对会计岗位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上一篇: 儿科基础护理技术 下一篇: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