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7 10:4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区别

篇(1)

近年来,我国在催化裂解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MIO、MGG等技术的成功开发,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在MGG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ARGG工艺,更是深受炼油企业的青睐。

一、催化裂化与ARGG理论

在讲解ARGG相关理论之前,先介绍催化裂化相关知识。所谓催化裂化指以渣油、重质馏分油为原料,并在450℃~510℃,以及较低压力条件下,运用相关催化剂,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柴油、汽油以及焦炭的过程。催化裂化所用的原料具有广泛的来源,总体分为渣油与馏分油两种类型,其中渣油包括减压渣油、常压渣油,而馏分油包括减粘裂化馏出油、焦化蜡油、直流减压蜡油等。催化裂化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较高轻质油收率,通常可达70%~80%;获得的汽油具有较高的辛烷值,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定性;催化裂化气体中C4与C3具有较高比例,约为80%,其中C3丙烯占70%,C4中的烯烃占的55%左右,是生产高辛烷值组分以及优良石油化工原料。

ARGG是从MGG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炼油与化工相融合的新型工艺。该工艺炼油原料为常压渣油,经提炼不仅可获得安定性好、辛烷值高的汽油,而且还得到较多内含烯烃的液化石油气,为进行精细化工提供大量原料。

ARGG工艺运用的催化剂为RAG系列,反应过程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中进行,能够产生大量液化石油气,并伴随高辛烷值汽油的产生。ARGG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该工艺使用的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抗重金属污染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选择性与重油裂化活性;以常压渣油为原料,产生的裂化产品包含较高的汽油、液化气、丙烯等,且产生的干气较少。该工艺裂化温度在525℃左右,反应所需压力比较低。回炼相对较低,在0~0.5范围内;同时,为减小油气分压,采用的雾化蒸汽比较大,通常情况下,质量分数在6%~10%范围;采用ARGG工艺提炼出的汽油经检测安定性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且具有显著的抗爆性能。

二、具体案例及改进措施

1.具体案例

某石油液化气厂之前采用RGCC生产装置,年处理量在5万吨左右,主要用于柴油、汽油的生产,液化气产率约为10%。采用RFCC装置已很难满足生产要求,为此,准备采用RFGG工艺进行升级。采用ARGG工艺以RAG系列催化剂,每年处理量提升到了7万吨,不仅获得了大量辛烷值高的汽油,以及液化气,而且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设备及工艺参数的改进

在设备方面:采用再生器在下,沉降器在上的同轴式结构。这样布置允许再生与反应操作压力存在区别,而且这样布置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大大提高控制灵便度,具备较强的事故抗干扰能力,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另外,使用气控式外换热器,以及改进的主风分配管。最重要的是对管反应系统进行了完善: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促进大剂油、高温强化反应的进行;使用高效雾化喷嘴,使雾化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促进轻质油收率的提高,以及降低焦炭产率;对预提升阶段进行专门设置,运用水蒸气、自产干气当做提升介质,改善了原料及催化剂的流动情况,使原料与催化剂进行充分的接触,避免不必要热裂化反应的发生;减小沉降器单级旋分器入口与短粗旋油气出口间的距离,避免沉降器中油气出现过度二次裂化及热裂化现象;运用高效气提技术,即,使用两段气提和改进的挡板的高效气体技术。

在工艺参数方面:采用ARGG工艺进行生产,反应温度控制在530℃,反应绝对压力为0.21MPa,回炼比为0.3,反应停留时间为3.54s,提升管入口与出口线速分别为6.83m/s、14.3m/s。催化剂的循环量每小时在102吨左右,剂油比为9.0,原料油预热温度在200~250℃范围。

利用ARGG工艺获得产品的分布情况为:干气所占的比例为5%,液化石油气所占比例为30%,而汽油占有的比例为42%,轻柴油、焦炭、损失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5%、9%、0.5%。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该石油液化气厂运用ARGG工艺生产后,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益。由统计结果表明,当加工一吨常压渣油使用ARGG工艺与之前RFCC工艺相比增加的利税将近80元,按照每年处理7万吨的量进行计算,每年可增加五百多万元。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新配方汽油以及无铅汽油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中应用ARGG工艺生产的汽油,刚好符合90#无铅汽油相关标准要求,无论在节约能源还是防止环境污染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液化气产量大大提高,有助于城乡居民燃料结构的改善。另外,液化气中含有大量的丙烯,能给精细化工提供大量原料。总之,ARGG工艺在催化裂化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获得较大经济效益,而且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化工生产中应注重推广与应用。

四、总结

该石油液化气厂应用ARGG工艺从事生产活动,经长时间验证发现,所采用的技术具有较高安全度,成功的实现了获得大量高辛烷值的汽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的的目标,获得了较高社会与经济效益,并且该种生产工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液化气厂生产工艺升级时,应注重ARGG工艺的应用,以更好的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篇(2)

从整个世界国际市场来看,由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化,国际上化工物流产业已经发展成熟。国外生产型企业专注于生产,将绝大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

而我国的化工行业产业分工还处于发展进行当中。当前,我国化工物流企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类是石化生产或贸易企业的自营,这其中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化集团等国有企业,由于生产或贸易的需要,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物流体系;第二类是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化工行业的延伸而形成的,代表企业包括中外运长航、中远物流、中信物流和招商物流等,随着对化工行业的渗透,已经成为我国化工物流行业中的重要力量:第三类是一些依托于化工园区的物流服务公司也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第三类标志性企业包括本专题提及的一些上海地区专业的危险品化工物流公司,他们依托于上海化工区,为企业提供服务。

我国几乎每个化工园区都有其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的物流体系,如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园区、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等都是以乙烯为龙头的大型生产型石化工业园区,这几个园区分别有一套大型的合资乙烯联合生产装置,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乙烯下游产品生产商和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投资。例如,液体化工品码头和仓储服务排名世界前两位的荷兰孚宝(vopak)和欧德油储(Oiltanking)分别在上海化工区和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建设了液体化学品服务终端,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化工码头和仓储服务。还有一些以物流服务为主的工业园区,则承担了油品和化工品的物流中转功能。

苏中沿江化工园就是依托于江苏泰兴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建设发展起来的。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位于泰兴市中部最西端,距泰兴市城区8公里,依江而建。苏中沿江化工园区隶属于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于2009年2月设立了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危险品化工物流特点

第一,发展危险品化工物流园区应该具备产业基础。石油化工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产品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由于化工物流高危性的特点,使其与普通货物的物流相比,除了部分普通包装操作与其它行业物流有些类似外,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江苏泰兴开发区化工产业基础给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内现有氯碱、医药农药、油脂化工、石油化工、塑料及增塑剂等五大化工产业链,经过统计计算,五大产业链在2010年运输总量为4000万吨。泰兴经济开发区2002年被中国石化协会命名为“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区”;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泰兴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产业基地”;2010年被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授予“全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合作基地”;2013年4月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价为“全国化工园区二十强”列第10位。

第二,化工业以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剧毒等特性,使其物流对高安全、高科技、高效率和高管理的要求更甚于其它行业。石化物流的安全措施是最严密的,部分石化产品具有毒性、腐蚀性,属于危险化学品。它们的化学和物流性质使得全世界都小心翼翼,国际上就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进行了分类,并严格制定了仓储和运输注意事项。目前,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内各化工企业、仓储企业已建有各种类型的仓储设施,总的储罐容量近500万方,可存贮近千种化工原料、食用油、燃油等化学品。2011年拟建的浙江港湾石化公司投资的沥青仓储项目将新建50万方沥青储罐,香港新昌源国际集团投资的化工储罐项目将新建25万立方罐100多个。经济开发区内建有专职消防队,服务区内企业。

第三,石油化工需要原料的大量输入和产品的大量输出,物流量相当大。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巨型国企,每年采购供应额就达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工业物流成本的静态资金量也达几百亿元。仅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每年投入产出的物流资金量,就可高达近千亿元人民币。

篇(3)

钯碳催化剂是一种常用的加氢催化剂,广泛应用双键加氢、硝基和亚硝基加氢、芳香族化合物加氢等领域。钯碳催化剂的制备一般采用浸渍法,一般包括载体碱化预处理,活性金属通常是氯化钯溶液或醋酸钯溶液浸渍、还原、蒸馏水洗去杂质离子、真空密封包装等步骤,还原过程一般采用氢气、肼、甲醛溶液、次磷酸纳,硼氢化纳还原。

一、钯炭催化剂在精细化工中加氢主要有如下应用

1.双键加氢

双键加氢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中很常见。收率依据不同的分子有些不同,一般收率多在90%以上,有的收率会在99%,双键加氢的实例有:甲基顺丁烯二酸加氢声成甲基丁二酸,顺T烯二酸酮:加氢生成丁二酸,3一 烯基一2一甲氧基一苯酚加氖生成二氖丁香酚。以及在VE生产巾的中间品法尼基丙酮加氢。王碧玉[1]等人研究 使用钯炭催化剂加氖还原一蒎烯工艺,文献显示在采用钯炭为催化剂,常压,120℃条件下,蒎烯经3 h反应,蒎烷的收率为98%以上。

2.硝基加氢

绝大多数芳胺来自相应的硝基化合物,主要芳胺工业制法有三种,①铁粉、硫化碱或水合肼还原:②磺化氨基反应;③催化加氖还原。,周尽花等[2]人详细研究了5一硝基一1.10一邻菲罗啉还原合成5一氨基一l,l0一邻菲罗啉的化学还原丁岂和用钯炭催化剂氢化还原T岂的区别,其中氯化亚锡一盐酸还原产率为l0.8%,使用铁粉一硫酸还原的收率为36.9%, 使用5%钯炭一水合肼的相转移加氢还原的收率为90.2%,收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芳香族化合物加氢

芳香族加氢包括苯环加氢以及稠环加氢,其中包括芳香族加氢生成环烷,芳香族化合物部分加氢,上成部分加氢芳香族化合物,毗啶加氢生成哌啶。

二、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

主要有催化剂活性金属含量、载体的孔径和孔融、活性组分的颗粒大小、催化剂表面结构以及金属Pd在载体上的分布状况等。上述影响因素主要与浸渍方法、浸渍液浓度、干燥介质和温度、还原方式有关。陈信华[3]指出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浸渍方法、干燥温度是影响催化剂表面活性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还原方法则是影响催化剂上活性金属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表面金属含量和金属颗粒大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三、钯碳催化剂失活原因

目前,烯烃加氢反应工业催化剂都为5%-7%钯碳催化剂,由于该催化剂成本昂贵,因此研究其失活原因对抑制其失活并延长其寿命具有现实意义。在加氢体系中,影响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Hughes[4]则归纳为四类:(1)中毒失活;(2)堵塞失活;(3)烧结失活;(4)热失活。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催化剂失活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将催化剂的失活归纳为活性组分流失、中毒、堵塞、烧结四大类并分别进行了讨论。

1.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

钯碳催化剂的金属钯微晶一般分布在活性炭靠近表面的微孔内,钯在催化剂表面的负载深度只有几十微米。使用过程中任何磨擦撞击都会导致催化剂的磨损,部分变成更加细小的催化剂颗粒,以至于活性组分金属钯流失。因此,随着使用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催化剂不断的被物料不断冲刷,活性组分金属钯会逐渐损失,累计到一定程度,催化剂就会失活。据有关资料介绍[5],钯炭催化剂的细炭粉中平均Pd含量可高达7% ,而Pd/C催化剂的平均Pd含量仅0.5% 。钯碳催化剂的磨损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1固定床催化剂在装运和储存过程中,因振动和碰撞,催化剂颗粒颗粒之间以及与盛装催化剂器具之间会发生摩擦,引起催化剂落粉。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器、压力、液位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活性组分在溶液的冲刷下逐渐流失。催化剂反应釜内搅拌死角和局部阻塞,导致反应液流动不均衡,使得催化剂受压不均匀,反应压力的波动造成催化剂颗粒之间发生磨擦,引起载体的破碎。由于进料温度变化过大,引起加氢反应器内的液体“闪蒸”[6],使催化床层“沸腾”[7],也能使催化剂颗粒之间的磨擦加剧。

1.2批式反应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釜搅拌打击,和釜壁摩擦,引起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由于料液的酸性,会腐蚀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反应时搅拌的打击和摩擦,会引起催化剂载体的破裂,孔径的塌陷,造成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

2.催化剂中毒

催化剂在活性稳定期间往往会因接触少量杂质,而使活性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中毒。使催化剂丧失催化作用的物质,称为催化剂的毒物。若消除中毒因素后,(原料中的CO、C1),活性仍能恢复,称为暂时性中毒,否则称为永久性中毒。一些催化剂在一些反应中的毒物,其中有些是暂时性毒物,有些是永久性毒物。例如合成氨中用的铁系催化剂,水和氧是毒物,当这种中毒现象发生时,可以用还原或加热的方法,使催化剂重新活化,这种中毒是暂时性中毒,或称可逆中毒;而硫或磷的化合物对于这个催化剂和这个反应也是毒物,当由它们引起中毒时,S与Pd生成硫化二钯(Pd2S)和硫化四钯(Pd4S),催化剂就很难重新活化,这是永久性中毒,或称不可逆中毒.后面一种中毒,是可以通过原料控制和改进加以控制。中毒不仅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造成催化剂的活性下降,也影响催化剂的选择性。

3.钯碳催化剂的堵塞

氢化反应产物CAT 中除了有产品和中间产品外,副反应会生成一些高分子有机物以及金属腐蚀产物 [7],这些副产物的粘性较大,它们会沉积在催化剂表面,甚至把催化剂包裹起来,使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比表面积减小和隔离,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和失效。也会随CAT进入加氢反应器,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和微孔内,覆盖了一部分催化剂活性中心,阻碍了加氢反应。

4.钯碳催化剂的烧结

钯碳催化剂的烧结直接会引起钯晶粒的长大和载体活性炭微孔结构的改变:烧结可引起Pd微晶的成长,微晶的颗粒越大则活性越差,当晶粒径平均达到15OA以上即基本失去活性。根据烧结理论,烧结分为热力学烧结和化学烧结:热力学烧结是由于反应温度过高和不稳定,固定床催化剂反应时催化剂床层局部过热会加速晶粒的迁移,增加晶粒之间相遇而被俘获的几率,由此引起的烧结为;化学烧结是由于许多金属(如Cr,Fe,Ni,Co,Cu,A1,Zn,Na等)和非金属(如Br,C1,P,NH3等) 等离子均与钯发生反应。钯碳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既存在热力学烧结又存在化学烧结现象。催化剂的热力学烧结表现为金属钯微晶成长和载体活性炭微孔结构的改变。金属钯微晶只有在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金属钯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而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微晶钯发生迁移,成长为大晶粒钯,由此会降低催化活性。催化剂载体活性炭的烧结则表现为比表面积减少,孔容、孔径重新分布,平均孔径增大和总孔隙率降低 J,导致活性中心微晶钯比例减少。催化剂的化学烧结主要是金属腐蚀所产生的金属离子,原、辅料夹杂的金属离子或非金属离子引起的。

四、催化剂再生

固定床的催化剂由于床层堵塞,可采用热水洗涤加对由于金属离子污染造成的催化剂中毒,目前采用NaOH强碱溶液冲洗,把沉积在催化剂表面的有害金属离子脱除,部分恢复催化剂的碱洗的处理方法来恢复活性;对由于硫中毒造成的催化,可以采用先用溶剂洗涤催化剂中夹带的物料,再用10%的甲醛溶液还原,控制温度一般是在70度左右,在钯催化剂碱液洗涤的再生方法中,主要采用过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附着在钯催化剂表面的酸性有机物,从而使钯晶粒具有活性。

五、结论

介绍了钯碳催化剂在精细化工中的加氢应用、影响因素和钯炭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活性炭载体的破碎引起的活性组分金属钯流失活性组分流失、硫等杂质引起的中毒、加氢过程中高分子副产物的集聚引起催化剂的堵塞、物理与化学烧结引起的钯微晶体的长大四大类失活原因,利用甲醛溶液还原的方法可以有效再生失活钯碳催化剂。

参考文献

[1]王碧玉,杜光山,吴燕翔,等.钯炭催化剂用于a一蒎烯.常压加氢制蒎烷的研究[J].福建化工,1997,(4):14―15.

[2]周尽花,吴宇雄.5一硝基一l,10一邻菲罗啉还原合成5一氨基一1,1oI令 菲罗啉的研究叨[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5,34(4):l5-16.

[3] 陈信华.浸渍法制备活性组分不均匀分布催化剂的参数分析[J].石油化工,1992,21(8):557-562.

(4) Hughes Rt Deactivation of Catalyst[J], 3nd,Aca.emic Press,1984.

篇(4)

却大肆推广技术。

王银河再也坐不住了!

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一直以来,搞技术出身的轩龙公司经理王银河,每次成功研发出新产品,热销市场都会有经销商请求他转让技术,在全国各地建分厂,开创厂家和经销商双赢局面。对此,王经理一概拒绝。理由只有一个,王经理是怕分厂难管理、生产不规范,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从而对轩龙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一直只在各地招产品促进销售。而今,见到有些同行,自己不搞生产却面向全国推广技术,王银河经理一改常态。

投身保洁行业20载

埋头研发新品频出

一晃儿,王银河经理在民用精细化工领域,已经打拼了20多个年头。王银河自1986年开始做保洁事业至今,已经创造了无数行业“第一”。第一代木纤维不沾油洗洁巾曾畅销大江南北;第一代油烟机过滤网罩,实现了油烟机免拆洗的神话;第一瓶国产超浓缩厨房油污一喷净、衣物一喷净、液体隐形护肤手套,净衣宝……还有全国独创的超能全效增艳洗衣液、内衣洁等产品,都印证了公司超强的持续研发能力。公司四大系列(厨房保洁、衣物洗涤、劳动防护、防雾斥水)几十款产品的推出,实在都来之不易。

几年前,轩龙公司就在防雾产品上打出了全国质量最好、品种全国最全、价格全国最低的口号。一言九鼎的承诺,使数以千计的客商受益。为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王银河联手中国石油化工精细研究所进行技术攻关。最终,国内技术最先进、功效最完善新一代车船玻璃用的多效浓缩防雾斥水剂研制成功,并隆重上市。

近日,轩龙公司针对产业工人一直没有专用清洗产品的现状,又成功研发出速效磨砂洗手粉、磨砂洗手膏两款全新产品。从事机械制造与机械维修行业的工人师傅们,以前清除油垢一直用洗衣粉和肥皂洗手,条件差的用汽油、柴油或用刷子刷洗手纹的油垢。而今,使用轩龙新品以前的烦恼不见了。磨砂洗手粉、磨砂洗手膏,广泛适用于矿物油、动物油、植物油、混合油的彻底清除;抑菌消炎、无刺激、富含动物蛋白不伤手。两种新品主要特点是用量省、速效、有益肌肤,性价比仅是洗衣粉的1/2―1/3,更实惠。此外,两种新品具有以下区别:磨砂洗手膏为膏体,磨砂洗手粉则是潮湿的粉状。在功能上:洗手膏摩擦系数较大,不仅可以洗手,而且可对各项机械、陶瓷、家用器皿进行清洁,但不适合清洗衣物。而磨砂洗手粉则不同,它可以洗手、清洁机械、家什,也可以清洗衣物,使用范围较广。

转让热销产品技术

实现双赢加速发展

进入2008年,轩龙产品经过多年的市场验证,在配方工艺、质量与成本优势等方面已跻身国内强手之林。轩龙公司作为科研与生产型企业,决定采用加盟合作新模式,即把自己慎重筛选的部分合作项目转让技术。转让的项目均为销量呈倍增势态势的大众消费品,且利润是常规洗涤产品的数十倍的赢利产品。

对加盟商要求:1.加盟商的销售区域仅限于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从事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严禁向邻近已签约城市进行冲货、倒货、冲击其他市场。2.遵循公司规定的最低价格底线,不得低于底限价格出售产品。3.加盟商在销售过程中必须配置专业营销人员,从事市场的宣传与销售工作。4.严格按照公司提供的技术配方进行生产,不得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杜绝劣质品上市。

对加盟商的具体支持:1.以成本价提供生产原料(如:基础原料、包装瓶、喷枪、不干胶商标等),使客户能立刻投入生产抢占先机。2.对加盟商实行严格的市场保护政策,签约地区仅限一家,彻底杜绝窜货、竞价现象。3.提供生产技术,使客户拥有受益终生的技术。4.合作期内全程提供成熟具体的营销指导,确保加盟商轻松快捷占领市场。5.享有公司新开发产品的优先经营权,使客户得以持续发展。

加盟优势:1.能够让客户早一天掌握一项实用又赚钱的技术。2.加盟商可以就地生产、就近销售,不仅生产成本低,营销费用也低。3.企业与加盟商同享网络资源。从而能快速带动轩龙其他产品的销售。

合作细则:1. 加盟商除公司传授技术外,可享受公司的其他知识产权,如使用公司名址、商标、条码、产品包装等。(技术转让则企业无义务提供以上帮助)。2.加盟商除技术学习费外,需交纳200元/年的服务管理费用。具体加盟项目的收费标准:油污一喷净9800元;磨砂洗手膏4800元;磨砂洗手粉4800元;液体隐形手套2800元(投入产出分析:三个项目虽有不同,但销售利润可观,油污净利润为100%以上;洗手产品利润在50%―120%以上;隐形手套利润在50%―200%以上)。

利润分析:以洗手类为例投入资金整体不足万元即可,且风险极低,可以以销定产,滚动发展。而且加盟不受资金多少限制,即使低价位进入市场也有30%以上的利润。销售中只需要把产品功能、功效向消费者讲明白,对方试用后98%以上的人都能接受。无需像常规产品那样非要进商超销售。最重要一点,轩龙公司是生产单位,不像一些同行自己不生产,却传授技术,投资者自然上当。而我公司加盟的项目均为技术相当成熟的产品,同时自己也在生产销售。

特别说明:1.加盟商须向公司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及驻地证明,公司确认当地无商的情况下方可洽谈加盟事宜。2.加盟商须亲自验证产品质量效果,满意后方可学习技术。3.加盟商须与公司签署防技术扩散协议书,并保证遵守区域经营规定,本公司方能传授技术。

地址:276000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896号

篇(5)

自成本会计诞生以来,“标准成本”、“预算成本”、“差异分析”、“量本利分析”等多种成本核算法相继推出,各种成本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从二十世纪八十以来,各生产领域逐渐实现自动化生产,经济也逐渐实现全球化,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成本核算的精度也遭到质疑。基于此问题,不少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由美国学者罗宾?库伯与哈弗大学教授卡普兰提出的,随后这种方法迅速被西方许多先进企业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作业成本法也成为ABC成本法,其中A是指成本管理中的重点,B是次重点,C类也就是一般作业,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按照巴雷托曲线所示意的曲线对各种作业进行主次管理,它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商业、人口、物资等行业,在管理过程中它既能兼顾到重点问题,也能兼顾到一般性问题,从而实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实现最高效的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也就是以生产中的各作业单位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生产需要作业,作业需要资源”,作业成本法通过对各个作业所需资源的核算,能够帮助企业将更多的间接成本合理的分配到产品的生产中,使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从而为企业的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单价的确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区别就在于作业成本法能够将更多的间接成本有效的分配到生产环节中,同时在分配过程做使用了多种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而不是单纯的机器小时或是人工小时,因此得到的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加准确。

2.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消耗量,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消耗量,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确定各种资源的整体消耗量,将资源的消耗量归纳到各资源库中

2.2确定主要作业单位,并建立作业单位成本库

2.3确定作业单位的资源分配动因

2.4根据各作业单位所消耗的资源动因数,将个资源库中的资源平均分配到各个作业单位

2.5确定各作业单位的成本动因,再根据各作业的成本动因计算动因分配率

2.6根据各作业单位的成本东因数将作业单位成本库中的价值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单,完成产成品的成本计算

3.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被认为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而设计的做业集合体,各个作业单位相互串联形成作业链,生产中的各作业单位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然后这些资源形成一定的价值并且传递到下一个作业单位,最终形成产成品提供给客户。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的资源消耗与作业产出的结果就是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就有必要对这个作业链进行控制,因此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作业过程,并从作业中找出调整企业的途径,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也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最终目标。作业成本法依靠作业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成本信息,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区分哪个作业环节是增值作业,哪个作业环节是贬值作业,从而安排生产环节的取舍;以价值链为分析依据的作业分析,能够以客户为导向,帮助企业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

二、成本作业法在化工企业应用的现状及环境

1.化工行业的特点

中国化工行业经过长达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度,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石油化工业、精细化工业、农药化工业等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一世界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国化工企业与世界领先化工企业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化工行业发展得尤其迅猛。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较高,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的生产企业,而且各作业环节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相当合适。作业单位的生产特点如下:物料采购,化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其实并不复杂,为了方便原材料及时稳定的供应,一般每种原材料都会有多个供应商,而且化工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物料运输,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液体、气体、粉状物质,而且运输量较大,因此化工行业的材料运输一般都会选择水路运输;工艺流程,化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的品种较为固定,生产设备的投资较高,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来确定的,生产流程的高效、连续、高产是化工企业的重要保障。

2.中国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以前,中国的化工企业只注重生产量的提高,对环境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人们眼中只有经济概念没有环保概念,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当中国的太湖、长江、黄浦江等数不清的河流被污染后,政府才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现在的企业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投资也加大了。进20年来,中国化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主要表现在:对成本管理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普片认识到,进行成本管理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发到国家的企业管理思路,同时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国情,对优秀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对传统成本核算进行了改革,一些化工企业推行了严格的成本制度,根据西方的标准制度与中国的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不少化工企业运用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相结合的方法,它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的及时性,不仅可以计算出成品的成本也可以计算出半成品的成本,同时也简化了成本核算的步骤,便于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对成本指标灵敏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企业也划分了小核算单位,通过成本责任单位的划分,有效的组织各个单位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有效监控。

三、总结

各种法律因素、竞争因素都要求现在的化工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充分利用资源,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的同时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业成本法就是当前最适合化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通过化工企业引入成本核算的分析与具体的计算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多重因素,计算出最精确的资源利用情况与作业成本值,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做有效的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作业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在化工企业的应用探讨[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3、12、01.

篇(6)

职业技能鉴定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获得正规的培训合格证书及持有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现行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才能踏入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培训考核方式,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具有权威性,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和扩展办学方向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其中一项就是职业资格证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校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与考核主要由每个学校的技能鉴定所(站)完成,这样做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节约了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负责最基本的监督,缺少行业、企业第三方认证。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上岗前需重新培训考核,周期较长。

为了使高职区别于中职,很多地区、学校已经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高级工考核,当地的职能部门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但依旧存在问题,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高级工证书,在企业看来,含金量更低,即使获得高一级的证书,进入企业后,相关的工资待遇也得不到体现。

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模糊不清。学校将“双证制”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却忽视了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大多数学生获得的证书仅是从毕业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所学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要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能明确地反映学生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链的调整,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证书的同时,同样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让企业选择到合适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学以致用,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改革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拓宽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确保高质量、办出新特色的重要举措。化工行业属于特种行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化工类专业技能鉴定,并积极进行改革实践。

1.考核工种的选择应针对学生专业和就业

化学工程学院现有九大专业,在校生近两千人,本着“宽基础、共平台”的原则,学院将学生的专业分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三大类,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这两个工种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广泛,它的推广主要用于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同时,根据学生所学具体专业不同,学院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验实训设施,先后增设了“塑料注塑工”、“药物制剂工”、“有机合成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从学生刚进校,就由专业负责人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从所学专业出发,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鉴定工种,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与专业紧密结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学生就业角度,每年的9月份,会有用人单位来学校预定下一年的毕业生,学院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联系企业的行业标准,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第二技能证书”的考核工作。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在专业大类下相近的专业间选择合适的工种并主动申请鉴定。同一个工种可申请参加高级工工种鉴定,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受益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得到了专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该项制度已在2012届、2013届毕业生中进行了尝试,得到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2]

2.考核方式的选择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均采用理论免考的方式,我们针对不同的工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的平均成绩作为理论考核成绩的依据。例如:化工总控工选择“基础化学”、“工程制图”和“化工原理”三门课程;化学检验工选择“基础化学”、“常量组分分析”和“微量组分分析”三门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从题库选择性出题进行理论考核或者利用学校有限的仪器设备进行实操考核,这只是过关性的考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工艺问题,并不仅仅是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工人,而是成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场工艺工程师,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4]

3.利用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认可与否,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关键。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职业要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增加针对性,及时了解行业动态。通过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从行业、企业的专家口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走访学生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对岗位适应情况以及所学内容在岗位中发挥的作用,建立人才评价反馈机制,最终使学校教育能够和行业需求密切联系。

4.通过政企联合,承办企业职工培训,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

学院的紧密合作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将企业青年职工的培训及职工比武大赛交由化工学院承办,并于2011年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将企业的“化工总控工”高级工的理论与实操培训一起由化工学院教师承担,培训结束后,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进行相应工种的高级工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校企合作,第三方认证”的考核方式严格遵循了“考培分离”的原则,获得的证书具有权威认证性,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训装置建设的肯定。

学院地处长三角,周边化工企业很多,除了承担类似的职工培训外,学院还根据这些企业要求,陆续开办了“扬农班”、“中石化金陵班”、“中海油沙桐班”等订单班,在为这些班级单独制定教学计划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职业技能鉴定部分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本着从企业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出发的宗旨,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实际、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三方有机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5.考评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多为学院的专业课教师,除了正常的考评工作外,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也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修养。通过参加“访问工程师”深入企业一线密切联系行业产业,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省教育厅和高教部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等各项培训,熟悉行业前沿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随机抽取校外考评员参加技能鉴定工作,杜绝作弊行为。

学院自身也承担同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化学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评工作,使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在同行技能鉴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总 结

从2005年起,国内由化工教育协会牵头,每年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化工总控工”、“化工检验工”等化工类工种的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书,该项赛事得到国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的赞助,并已先后得到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和教育部认可。但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比赛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将技能大赛这种考核机制引用到学校的技能鉴定体系中去,这样学校所颁发的技能证书才能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得到企业的青睐。[5]

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并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从而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实施开展,使得高职教育服务行业企业,提升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学生-学校”三方互惠,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洪列平.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职教论坛,2012,(10):84-86.

[2] 姜敏.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J].南通职业大

学学报,2012,26(2):56-58

[3] 李富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模式探讨[J].青海

交通科技,2012,(2):43-44.

[4] 李冬,吕惠芳.职业技能鉴定融于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

篇(7)

温州贸易模式为本土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出口产品为本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统称为“本土企业”,下同)生产,出口方式为一般贸易。主要体现为,出口贸易主要是本土企业通过一般贸易方式展开。

(一)模式特征

1.经营主体。温州素有“民营之都”之称,民营企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很高,大约在90%左右。2006年温州出口80.81亿美元,增长30.68%。其中,民营企业出口52.2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4.59%;国有企业出口15.07亿美元,比重为18.65%,所以,本土企业出口合计比重为83.24%。温州引进外资比较薄弱,外资企业在温州经济中的比重很小,2006年工业总产值仅占6.6%,外资企业出口13.54亿美元,仅占16.76%。

2.贸易方式。在2006年温州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76.62亿美元,占94.81%;加工贸易出口4.19亿美元,占5.19%。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通常是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多年来出口增长缓慢,而出口比重在15%上下徘徊。

3.商品结构。温州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小商品,大市场”的特点。传统的温州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所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是温州主要出口产业。2006年位居出口前三位的是,鞋类出口20.07亿美元,比重为24.83%;服装和纺织品出口11.38亿美元,比重为14.08%;眼镜出口4.24 亿美元,增长5.25%。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仍较低,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30.5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84%。

(二)模式成因

1.区位因素。温州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山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温州丘陵山地面积比重较大,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进度,在其总人口中,非农人口比重相对较低,约占18.15%。由于温州地少人多,土瘠田薄,温州人从明清两代开始就到外地经营,有的还出海渡洋,到外国去创业。正是这种区位条件使温州人形成了“外向”经商理念,使得温州本土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偏好“走出去”,非常乐于搞出口贸易。

2.网络因素。根据温州市侨情调查报告,截止2002年底,海外温州人总人数已接近40万,其中30万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的,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海外温州人开始从事贸易活动,在国际社会逐渐发展出自身独特的社会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营销网络――“温商网”,温商网带来的大量订单有力地带动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帮助企业走出出口贸易的“第一步”。 海外温州人给温州本土企业带来大量的订单,带动本土企业与产品“走出”国门(即“订单带动”)。例如,2000―2005年鞋类一直是温州出口第一大类产品,这与海外温州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海外温州人不仅给温州鞋类带来巨大商机,而且提高了温州鞋类的国外知名度。

3.资本因素。温州民间资本充裕,工业化启动初期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很低。截至2003年末,温州辖区内民间资本存量约2770亿元。企业并不缺乏资金,成为“挤出”外资的因素之一。经笔者测算,1984―2006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为18.21亿美元,不及一些引进外资发达地区单年的水平(2006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61.72亿美元)。正因如此,温州外资企业不仅数量少,加工贸易很难形成气候,所以,温州出口贸易还是主要表现为本土企业的一般贸易。

4.产业集群因素。温州工业化初期,农村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对市场的敏感,凭借闲散的少量资金办起家庭企业,选择了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逐步示范、扩散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在某些地区成长,并形成服装、鞋类、低压电器、眼镜、打火机等10多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充分细分,产业内分工协作程度很高,产业配套体系趋于完善。例如温州鞋业集群是温州最为典型的产业集群,拥有全国最大的牛皮、猪皮和鞋材料市场,形成了门类完备的鞋机、鞋材、制革、皮革五金、皮革化工等配套专业市场和产业链。在本土产业集群网络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市场所需原材料和辅件等都可以在当地采购,而且成本很低,开展加工贸易就没有十分必要了。

二、苏州: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

苏州贸易模式为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通过引进外资创办出口加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大多数出口商品是“本土生产”而非“本土企业生产”。主要体现为,出口贸易主要是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展开,这有别于温州的情况。

(一)模式特征

1.经营主体。外资企业在苏州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2543.87亿元,外资企业工业产值为8319.42亿元,占66.32%。2006年苏州出口946.85亿美元,增长 30.11%。其中,外资企业出口852.6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90.05%,本土企业出口94.23亿美元,仅占9.95%。

2.贸易方式。从出口贸易方式看,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165.17亿美元,仅占17.44%;加工贸易出口781.68亿美元,占82.56%。可见,苏州外资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为加工贸易,与温州的情况恰好相反。

3.商品结构。总体上,苏州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都比较高。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773.23亿美元,增长30.6%,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58.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0%,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9.8%。

(二)模式成因

1.区位因素。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虽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20 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目前苏州制造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苏州的区位优势,被海内外客商称为“投资天堂”,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目前,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大陆的首选城市之一,2006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61.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

2.制度因素。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的苏州,执行的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乡村企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初期形成的强势政府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识,并有能力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1992年起,苏州借浦东大开发的东风,不失时机地提出“借助上海、错位竞争、走向世界”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带动外资大量涌进。19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苏州再次抓住机遇,积极吸引台湾的IT产业资本,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推动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

3.要素条件。苏州教育体系十分发达,非常重视R&D经费的投入。近年来,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06年引进各类人才12.4万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352名,专业人力要素十分丰裕。国际高技术产业资本纷纷选择苏州作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基地。据统计,截止2006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大量的海外子公司,以公司内部贸易的方式开展大额频繁交易,采取的“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外资企业实行的是向国外进口原材料、向国外出口制成品的运作模式。

4.新兴产业因素。20世纪90年代未随着外资不断进入,苏州市及时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与精密机械、新型家电、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新型材料与基础原材料、轻型汽车与汽车配件等六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改变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格局,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2006年电子信息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市1100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57.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1%。新兴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在苏州兴办的外资企业,它们通常从国外进口元器件,利用苏州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当地组装后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三、泉州: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出口

泉州采取了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融合出口模式,通过吸引外资发展本土企业,使本土企业成为外资企业的配套企业,从而推动对外贸易。具体表现为,外资企业出口占主要比重,但并过分不倚赖加工贸易,这显然有别于温州、苏州的情况。

(一)模式特征

1.贸易主体。外资企业一直是泉州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泉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676.15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1476.25亿元,增长23.6%,占比为55.16%。2006年泉州出口40.37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22.05亿美元,比重为54.62%,本土企业出口18.32亿美元,比重为45.38%。

2.贸易方式。2006年泉州一般贸易出口33.20亿美元,比重为82.24%,加工贸易出口7.17亿美元,比重为17.76%。可见,泉州还是以一般贸易为主,该指标介于温州与苏州之间。

3.商品结构。泉州出口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6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等完成产值1695.16亿元,现价增长2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3.3%。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比重多年来高达70%左右。

通过对三地贸易模式的横向比较,将比较结果列表后,可以更清楚地发现:温州侧重于本土企业和一般贸易,苏州侧重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而泉州相对不如温州与苏州那么“突出”,走的是“中间路线”(见表1)。

(二)模式成因

1.区位因素。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属于闽南三角地区,承接不了周边大中城市引进外资的辐射(有别于苏州,苏州承接了上海的辐射),这决定了泉州不可能走苏州那样以“引进来“为特征的国际化模式,由于国际化的路径依赖,也不可能走温州那样以“走出去”为特征的民营企业主导下的国际化道路。可以说,泉州国际化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也就是即不会像苏州大量引进外资从而发展加工贸易,也不会像温州主要依靠本土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2.侨乡因素。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拥有1600多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和泉州籍台胞,又临近港澳,一些泉州籍港澳同胞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华侨先后回乡投资,嫁接乡镇企业与创办外资企业,走上一条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推进国际化道路,这区别于温州,温州是通过私营企业自身发展推动国际化的,又区别于苏州,苏州后期主要是由外资企业推动的。所以,在贸易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承担了较为相当的角色。

3.政策因素。改革开放后,泉州推行大力引进外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引进侨资侨汇),嫁接乡镇企业和创办三资企业。经笔者测算,1980―2006年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23.26亿美元。20多年来,泉州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引进外资,外资在泉州市制造业中的份量愈来愈突出。在泉州市政府办公室确定的2005―2006年度100家工业重点企业入选名单中,恒安集团、海天轻纺、南益集团、宝峰鞋业、虎都服饰等74家外商投资企业榜上有名。2005年泉州市外经贸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外资企业对泉州日益完善的产业配套表示满意,反映了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共同贯穿于当地的产业链,外资企业大多进行当地采购,并不十分依赖进口(区别于苏州)。

4.传统产业因素。泉州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传统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电子等2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按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2006年五大传统产业如工艺制品、建筑建材、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等完成产值1695.16亿元,比重为63.3%。五大传统产业中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合作,成为相互配套企业,两者在五大传统产业中都占据一定的地位。2004年五大传统产业的生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达2911家,总产值1037.44亿元,其中,外资企业1463家,产值655.75亿元,比重分别为50.25%和63.21%,而本土企业比重分别为49.25%和36.79%。这种情况既不同于温州,也不同于苏州,泉州的贸易模式集中表现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出口。

综上所述,温州、苏州和泉州推行的是不同的贸易模式:温州为本土企业一般贸易出口,苏州为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泉州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出口,而三种模式的形成有着各自的原因。本文虽然已就上述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而三种模式带来的利弊或效应等问题,有待于另文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汤琰琰.海外乡亲文成人最多.温州都市报,2003年4月8日(1).

2、蔡灵跃等.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研究,.

3、根据温州统计年鉴(1985―2007年)计算而得.

4、谢立新.解析三个城市的工业化之路.决策咨询,2004(4).

篇(8)

近些年的资料清楚地表明,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具热点的一个行业。物流专业也在许多、市、地区的不同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国家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所在省、市、地区都对物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本文就面向广东及珠三角物流的发展,培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改革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广州的物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现已基本形成了北部空港、中部信息港、南部海港的物流发展格局。而且广州拥有工业39个大类中的34类,是华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为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广州重点发展七大重点产业:汽车等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等,随着广州南沙地区以汽车、钢铁、造船、石化等龙头项目及其相配套补充的工业、物流业项目的落户开工,为广州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产业集群货源,高歌猛进的广州物流业急需更多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在物流企业能独挡一面,直接可以进入企业胜任关键环节岗位的工作。高职教育具有极强的地域发展特点,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服务于当地地域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十分适合物流业的产业要求,故在广东省也有几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功能,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的这种多元动态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通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通用能力是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专业核心技能就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它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作业一名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领域为进出口货物的物流,要全部掌握这些能力就学生个体而言,显然有些困难,而不分专业方向,同一年级几百个学生都拥有相同而无特色的职业技能,显然也难以适应广东及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因此,改革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及改革相应的课程设置,改变现有培养模式显得尤其突出和必要。

3 物流专业分方向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就是一种“大而全”甚至是大本的压缩版,几百个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训练的内容与模式完全一样,毕业时,几百个这样的学生携带着基本无差别的技能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岗位,造成就业岗位竞争异常剧烈,而用人企业单位又普遍反映毕业的学生不好用,许多学生不具备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色职业技能,例如,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外贸一直迅猛发展,几占中国半壁江山,但是适合的国际物流人才却十分紧缺。

笔者认为,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应该就物流专业方向进行细分,在基础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学期设置细分模块化课程和实训,使学生既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又有胜任某工作岗位的明显特长和核心技能。在一年级、二上为统一的“基础平台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大班上课,在二下、三上学期上午可设置为专业平台课,下午或晚上可设置模块课程及实训,这种课程可采用小班上课。针对广州及珠三角的产业经济的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可优先向最为紧缺的港口物流、国际物流、汽车物流、珠宝物流等方向细分,并且能适时地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4 物流专业细分化课程设置模式

物流专业细分化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按物流大专业招生后,通过通用的专业平台课程学习,使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然后再根据细分的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

4.1 物流专业平台课程建设

根据“普高生“和“三校生”两类生源的不同,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等方面使部分专业课程有所区别,但专业平台课程基本应保持一致,主要应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设施与设备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8门课程,抓好这8门课程的建设,将会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进一步深入专业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全国高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抓紧建设物流专业精品课程网显得尤其必要,这既能使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生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和成果,明确该课程的目的和需求及相关联的知识,同时通过教法、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和促进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

4.2 物流专业细分课程设置

以国际物流方向为例,其细分模块课程紧紧围绕进出口货物通关业务的具体要求来设置,主要课程应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国际货运实务》、《报检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等。

以港口物流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课程设置,则按港口物流的流程业务,加设细分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实务》、《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设施》,《国际航运实务》等。

汽车物流方向,其细分课程根据汽车物流的实际运作,可加设《汽车市场营销》、《客户关系》、《汽车构造》、《汽车配件管理》、《汽车维修及配件销售管理》、《汽车商务礼仪》、《汽车保险与理赔》等

珠宝物流方向主要考虑珠三角的珠宝加工经济产业的要求,加设《珠宝原理》、《珠宝市场营销》、《珠宝鉴定学》、《珠宝货物跟踪管理》、《珠宝商务礼仪》、《珠宝保险实务》等。

5 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

学生的专业对口技能必须通过反复实训才能充分掌握,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实训只是在校内物流实训室进行模拟的物流软件的操作实训,实际的运作流程和核心技能却十分模糊,因此,改革实训室实训内容,加快实训室软、硬件的建设是众多高职院校迫在眉睫之事。现提出建设设想如下:

(1)基本专业技能模块实训。根据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实训,可以系统建立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实训环境。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物流行业的专业公司向供货厂商统一采购而储存于配送中心,通过配送送货到超市、用户,从而实现商品的流动,同时结合港口码头集装箱货物的运输,海关报关、报检以及电子订货活动(EOS)等进行多方位物流活动,通过该实训系统可以模拟全球网络系统(一个局域网络)来贯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设计成为有一个业务中心,一个财务中心,一个配送中心(包括电子标签货架甚至全自动立体仓库)。

(2)细分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根据物流专业的各细分方向,在已有的第三方物流实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岗位技能的实训,为国际物流方向为例,就可以结合国际运输、仓储与保险、国际货代及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在进出口货物物流管理流程及进出口货物物流信息等进行多方位的物流活动实训。

(3)毕业实习。根据已建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逐一按物流专业细分的专业方向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安排教师定期前往进行指导,并与企业就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更进一步的技能要求进行沟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的顶岗实习的学生5~10人即可,这一做法即可减轻企业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前提是需要加强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和联系,推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的改革。

6 物流专业细分方向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是专业资深人员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键。物流专业教师除必须具备该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外,还必须具有物流行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现今有不少高职院校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在企业从业的经验几乎没有,因此,为满足教学及专业建设的需要,需要专业教师加强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下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还可适当不定期聘请在物流企业一线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从业资深人员进行讲座或授课,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持以“双证书”制度作为物流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导向。双证书制度是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或行业协会所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为物流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学生对“双证书”的认识引导,物流专业细分方向后其课程的设置要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同时通过一定的强化培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来建良,管平,杜红文.高职机械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其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6)

2 陈宇.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中国培训,2005(3)

3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篇(9)

一、上海都市圈制造业结构趋同研究回顾

我国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且对于都市圈概念的理解缺乏统一。从1988年周一星提出了一套中国城市地域概念体系后,姚士谋、孙一飞、杨建荣、王健、高汝熹等学者都从各自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具体到上海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和分工的研究,很多学者纷纷实证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以唐立国、赵丽、夏永祥为代表的学者通过测算上海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揭示同构状况,认为上海都市圈的制造业结构严重同构或者有趋同的趋势。另外一些学者通过深入到产品层面的分析,发现上海都市圈各地产品的差异程度很高,各具特色,区际分工水平较高,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靖学青、王志华、陈建军等。

归纳起来,研究上海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不少学者认为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也有学者提出该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存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产业同构问题的应对策略。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成员城市的合作是大家取得的共识。

二、上海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1.产业同构测算方法。研究上海都市圈制造业同构问题时采用的测度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多数学者采用这种方法来测度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另外一种是克鲁格曼提出的差异度指数来间接反映产业同构程度;第三种是由一些学者对相似系数和克鲁格曼指数进行适当变通,这种有益的变通克服了产品结构相似度计算过程中计量单位不统一带来的不便。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往往不同。本文将采用UNIDO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测算上海都市圈两省一市,以及主要成员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这种方法最早由UNIDO于1979年提出,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Sij:结构相似系数;

i、j:两个相比较的地区或区域;

n:制造业包含的产业数,k=1,2,…,n;

Xik:区域i中,第k个产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

Xjk:区域j中,第k个产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

Sij的取值范围在1和0之间。如果值为0,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1,说明两个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完全相同;也就是说,Sij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也越大。

2.上海、江苏、浙江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上海、江苏、浙江统计年鉴、以及上海都市圈主要城市的城市统计年鉴的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产值。由于资料获取的难度,在计算城市间的制造业相似系数时只选取了部分主要城市。

要想全面地了解上海都市圈内制造业结构的雷同情况,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上海都市圈两省一市的制造业结构变化趋势,有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他们采用的数据大多是2000年左右,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两省一市从1993年~2007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内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第二个维度将会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城市经济实力,把目光聚焦至上海都市圈的部分城市,计算两两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最后一个维度是将制造业细分,以具体的细分行业为例,考察都市圈该行业的相似情况。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三地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化趋势,我们把1993年~2007年的计算结构绘制成折线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2003年之前江苏、浙江的相似度最高,除2003年低于0.9以外,之前的年份都高于0.9。1993年~1998年更是高达0.96以上。2003年前,上海和江苏的相似系数介于上海—浙江、江苏—浙江之间,2003年之后一跃成为三者当中相似水平最高的。上海和浙江之间的相似系数在这14年中都是最低的。从整体上看,除了上海于江苏的相似系数在2003年~2005年间有所上升外,三地之间的相似系数虽然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是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的相似系数较上一年都有所下降。

上海、浙江之间相对较低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说明了两地间的产业各有侧重,存在有效的产业垂直分工。浙江的制造业基本上是以轻工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海则重点发展重工业、信息产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上海、江苏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在2003年出现拐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003年江苏开始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江苏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及所属11个沿江县市和无锡、苏州所属4个沿江县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和冶金三大产业。另外,为了更好地参与产业分工,承接从上海转移出的产业,进而提高配套能力,江苏在原来产业间垂直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了同上海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第三,上海作为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领头雁”,随着其成套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6大支柱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其周边区域的扩散、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一方面上海会将主要产品的元器件、零部件以及各种配套产品扩散到周边的江苏、浙江进行生产和加工,进而带来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效应;另一方面上海6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吸引江苏、浙江发展相关配套产业,这将会直接导致江苏的制造业与上海的相似系数上升。上海都市圈制造业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接近、资源类型相似,经济联系紧密,导致其制造业结构总体的相似系数较高。

3.上海都市圈部分城市间制造业相似系数。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都市圈部分城市之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情况,笔者对区域进行了细分,选取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来计算城市间2006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通过区域的细分,我们发现城市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普遍降低了,说明上海都市圈区域内激烈的竞争主要出现在部分城市之间,而不是整体现象。比如上海与江苏的竞争可能主要发生在上海与南京之间,而非上海与扬州之间。同样,上海与浙江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上海与杭州的竞争上,而非上海与绍兴之间。

另一个重要结论是:通过对比同级别相似系数城市的经济实力,发现经济实力或是经济地位相似,城市间的结构相似系数往往比较高;经济实力、经济地位差异越大,相似系数越小。例如上海与南京、杭州、无锡的相似系数都在0.8以上,同时四地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也比较相似。从绝对量上看,都市圈内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从数量与上海相提并论,上海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但是南京、杭州分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两地的经济实力在省内也都是名列前茅,他们在省内的地位正如上海在整个都市圈区域内的地位,同样扮演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经济总量上与上海差别巨大,但是经济地位与上海类似。无锡虽不是区域经济中心,但是从经济总量上看,该市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省会南京,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经济实力可见一斑。因此,笔者认为四地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上海与湖州和绍兴的相似系数差异非常大,他们之间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也有质的差别。从图2中可以看出,上海2006年的GDP约是湖州的12倍,绍兴的6倍。虽然上海与湖州、绍兴的经济实力差别巨大,但绍兴与湖州两地的GDP却基本属于同一级别,低于2000亿元,为了再一次印证经济实力相似,结构相似系数往往较高的结论,从表2中查得两地间的相似系数为0.845,处于非常高的水平。

在测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时,都是从制造业内部的大分类层面进行的。这样就暗含了一个假定,即假设构成制造业的各细分行业都是同质的,生产出的产品都一样,没有区别。这与现实状况是不一致的。比如纺织业的产品就有布、纱等不同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里的汽车也分为轿车和客车,尤其是市场上的产品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生产厂商也想方设法走差异化的路线。但我们在计算时却假定他们完全一样,这势必会高估各地制造业的同构情况。

如果仔细研究同构系数较高的上海、南京、杭州、无锡,会发现竞争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产品领域里的彩色电视机;运输及仪器仪表领域里的电工仪器仪表;机械产品领域里的交流电动机、工业锅炉、内燃机和金属切割机床;金属冶炼及制造产品领域里的生铁、钢、成品钢材、焦炭;轻工产品领域里的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排油烟机、机制纸及纸板、摩托车、自行车;纺织服装产品领域里的化学纤维、印染布、毛线、服装、纱、布、丝织品;石化及医药产品领域里的9种产品。以上所有的产品加起来共有32种,与数目庞大的制造业产品种类比起来微不足道,由此可见,上海都市圈的同构问题并不严重,仅有很小的一部分细分产业出现了雷同。

三、关于上海都市圈制造业同构的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上海都市圈内制造业同构问题并没有一些学者认为的严重趋同。应该从三方面来看待结构趋同的问题。

篇(10)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条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料草场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推广绿色渔业养殖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加快实施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煤电联营。实行油气并举,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力度,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加快油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以扩大网络为重点,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完善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公路干线,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集装箱、能源物资、矿石深水码头建设,发展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加强管道运输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资源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以堤防加固和控制性水利枢纽等防洪体系为重点,强化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行蓄洪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造力度。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六条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先进动力装备、节能降耗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支持发展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高浓度磷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乙烯、精细化工、高性能差别化纤维。促进炼油、乙烯、钢铁、水泥、造纸向基地化和大型化发展。加强铁、铜、铝等重要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

第七条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推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及机载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民用航天技术和卫星技术。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开发具有技术特色以及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光电子材料、高性能结构和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

第八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第九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对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淘汰制度,依法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性能好的各类消费品,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的生态保护。

第十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大型企业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共服务,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有区别的区域产业布局。

第十一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带动国内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着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物流等领域拓展。

第三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十二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部分调整时,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并公布。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原则上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其中外商投资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主要依据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中的政策衔接问题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研究协商。

第十三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十四条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国内具备研究开发、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有利于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提高短缺商品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有较高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能源、矿产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六)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限制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工艺技术落后,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

(二)不利于安全生产;

(三)不利于资源和能源节约;

(四)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淘汰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二)严重污染环境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产品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的最低标准;

(四)严重浪费资源、能源;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财政部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年修订)》所列商品外,继续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国家出台不予免税的投资项目目录等新规定后,按新规定执行。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

第十九条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

对不按期淘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并采取妥善措施安置企业人员、保全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等;其产品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对违反规定者,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上一篇: 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下一篇: 建设工程施工监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