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7 10:45: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成果展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成果展示

篇(1)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篇(2)

2.德育内容太单调由于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所以对于家庭德育处在“想当然”“我认为”的认知层次上。大部分家长在有了德育意识后,对于孩子的德育并没有具体、实在的东西,只不过一味要求孩子“学好人,做好人”,偶尔用简单的名人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家庭教育中,公益心、孩子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等等,都是家庭德育的内容,但家长只强调德育的某一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探析高韵淇(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家庭德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直接、基础、深刻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家庭德育却存在重智育轻

3.德育方式不恰当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德育主要在于说教,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中,家庭德育已偏离正轨,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家长对于传统教育故事,不能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选择;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板着脸进行的教育,让孩子们难以接受;更有些家长的道德规范缺失,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四)校园德育和家庭德育脱节德育仅仅靠家庭教育是不行的,还是要与学校德育教育配合,两者共同对孩子的思想言行进行引导和管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里,孩子们能按照老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去做,一旦走出学校大门,就全部抛到脑后,恢复到自我状态。

二、家庭德育的对策

1.重智育更要重德育父母素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发孩子智力、为孩子的将来插上翅膀、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经深入民心。然而,在重视对孩子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基本上每个家庭的教育都是从德育入手的,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家长们就会教给孩子“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家长要告诉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家长还需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给他们独立展示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担当、懂得包容。因此,家长要与时俱进,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

2.德育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是未成年人的特点,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丰富家庭德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智健全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爱心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爱心的孩子;通过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帮助孩子理解劳动蕴含的意义,知道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珍惜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开辟途径让孩子形成正直、勇敢、诚实、上进、有毅力等优良品格,让孩子受益终生。

篇(3)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中,提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印象最大,尤其说到了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以及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册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提到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教材中两次提到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也说明在在人教版必修二册的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的消费教育。消费教育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消费教育,他们认为消费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1]消费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可持续消费教育的原则:

(1) 全民教育原则。消费教育是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过程,通过全民教育达到全民可持续消费参与,各级教育者不仅限于学校的教师,还包括父母,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反之,受教育者也应该包括社会上所有的公民,可持续消费教育应该成为全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可持续思想被全体消费者了解,接受,消费者的行为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可持续消费。[2]

(2) 终身教育原则。应该把可持续消费教育贯彻到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分类教育原则。可持续消费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3]

(4)注重实践原则。可持续消费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公众应当具备的可持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等日常行为时能做出正确的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选择。[4]

同时,消费教育的途径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即家庭消费、正规的学校消费教育和社会消费教育。后两个子系统又各自包含若干个子子系统,各子系统互相联系,按序承接,使消费教育成为终身教育。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实施消费教育的重要阵地。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形成,是从幼年通过效仿家庭成员而开始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的表率及消费知识技能修养等,有益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消费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 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孩子的花费不是小事。因为在花费过程中, 会形成一定的金钱观,会养成一定的消费习惯。指导孩子合理消费,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就是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第二, 教孩子懂得钱物来之不易。父母应让孩子明白, 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 乱花钱或不合理的花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珍惜。孩子明白了钱与劳动, 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就会逐渐懂得不该花的钱不花, 不该买的东西不买, 买多余的东西就是浪费, 扔掉能用的东西也是浪费。浪费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劳动, 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爱父母的孩子是不乱花钱的。从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三, 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要合理、要有限度, 并且要指导孩子有计划地使用。

第四, 不宜采用物质刺激的办法。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干家务、干轻活,孩子也必须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份。学习要报酬,干家务活要报酬,使孩子与父母间神圣的亲情随之淡化而且庸俗化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 物质刺激难免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

第五, 把消费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消费教育和劳动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正确的消费观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实践能使孩子懂得父母和他人劳动的辛苦, 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可以说,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具基础意义。

家长既是消费者,又是消费教育的实施主体,因而提高家长素质,是抓好消费教育的重要一环。据一项五城市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家长的文化越低,越注重孩子的吃、穿、用等,用于孩子食品方面投资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0.5%,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娱乐,用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21.8%,用于娱乐方面的支出占8.1%。由此可见,提高家长素质,对于完善青少年的消费结构,使其能够文明消费、合理消费,意义极大。作为家长也应该不断学习可持续的消费理念,为孩子当好领路人。[5]家长要始终记住生活无小事,处处能育人的准则,将消费教育一丝不苟的进行。

学者卢家瑞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像教授本民族语言那样教授可持续消费的知识,可持续消费教育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一贯之地进行,而不应有头无尾或中间断裂,即大中小学的课程安排都应有可持续消费教育内容。学校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环境,老师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关系着孩子们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涉及消费常识,消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高等教育中,要求学生结合相适应的消费者教育专门教材,更多地汲取经济理论知识,培育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传授消费经验和技能,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不断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消费知识结论。具体的做法有:结合班级同学的消费现状,召开主题班会,介绍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念;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热点问题开展班级小辩论:我们该买车还是步行?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举办手抄报进行相关消费理念的宣传,在课堂之外,要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强化校园传媒的作用,培育轻松、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晚上或周末播放一些中外古典名著,并开展影评,互谈艺术感受,增强青少年对真善美的鉴别力,利用宣传栏宣传环保知识,展示艺术作品,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健康高雅的音乐,这些活动看似与消费教育无关,实则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精神消费力的重要手段。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也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采取多样的形式,做好家长的消费教育,并且对一些家庭消费的热点、难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正确、可持续的消费观念的形成。[6]

消费教育是终身教育,无论是哪一个系统组织消费教育,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化的,体现其各自的特点。但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有消费经济学常识,正确的消费观念,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要把提高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同时还应有一定的消费决策教育,消费法律教育等。

21世纪拉开了知识经济的帷幕,消费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国际化、生态化、休闲化趋势日益突出,人们的消费思想也日益开放和自由。在这种新形势下,通过有目的,又组织的消费教育,传播消费知识更新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全面提高消费者素质,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工程,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卢嘉瑞,吕志敏著.《消费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孙启宏,王金南著.《可持续消费》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3] 俞海山著.《可持续消费模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9-001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新形势下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篇(5)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级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分意见》、《国旗法》、《西沱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实施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2.1 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的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了情感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强师生的感情,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合作、愉悦。

        2.2 地位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距离拉近。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就必须要用科学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 

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和聘任制。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实施,在班级干部会上公布情况,经全班同学民主评议,“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主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的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团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队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志。5、班主任要为班团的工作负责指导。6、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nb

sp; 4.1 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管理论坛、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

        4.2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4.3 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制定各个年级的道德品质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爱国主义和自制自理;道德情操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成才、理想前途教育等。班主任要根据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开展系列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篇(6)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级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分意见》、《国旗法》、《西沱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实施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2.1 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的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了情感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强师生的感情,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合作、愉悦。

        2.2 地位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距离拉近。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就必须要用科学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 

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和聘任制。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实施,在班级干部会上公布情况,经全班同学民主评议,“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主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的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团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队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志。5、班主任要为班团的工作负责指导。6、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

[1] [2] 

nbsp;  . 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管理论坛、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

        .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 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制定各个年级的道德品质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爱国主义和自制自理;道德情操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成才、理想前途教育等。班主任要根据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开展系列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篇(7)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目前国内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由于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人才紧缺,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需求旺盛,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行业,尤其是学前教育行业,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优势明显.据统计,目前每67 名幼儿才拥有一名幼儿教师,离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1:61:7 的师生比例相差甚远,学前教育方面人才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而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更明显;素质教育实施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观念有待提高.

2.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优势与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选取要一定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与现代手工艺制作合成的手工制作课程.从收集素材到工艺流程制作,德育的烙印始终渗透在发扬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文化、振兴祖国传统艺术为前提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有较广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体现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与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差别,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注重美术的基础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往往是以素描,色彩为主,到工作单位后,所学的知识结构与儿童自身能力接受和兴趣有很大的距离,而现在教育对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注重,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的德育教学探讨

学前儿童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儿童的良师益友幼儿教师.要使学前儿童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家庭要有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之外,学前教育的老师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手工课是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手工课又是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分量,是儿童喜爱的课程之一,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在提高和完善人的品德形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3.1 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宗旨及遵纪守法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全方位的,如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手工课教学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通过手工技能教学,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昂扬的精神与热情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展现美好情感.

3.2 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教育

德育教育要体现时代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祖国、忠诚祖国、为祖国奉献,遵纪守法,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有诚信、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职学前教育劳动者.确立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提高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有用之人.

3.3 团队精神和职业良知教育

团结就是力量,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如今改革开放,人们思想行为也得到解放,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小组制作、分组制作是手工课的常见形式之一,如以故事、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题材内容,以泥塑、纸雕藤编类材料为主的手工作品,体现了个人力量在集体空间充分得到展示,集体智慧使个人的力量得到提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实现自我价值的终身事业.

3.4 感恩教育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渗透德育中,感恩教育在当代尤为重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受经济市场的冲击而变得有些浮躁,而德育基础教育的基点感恩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等这些传承千年的道德文化,熏陶和感染人类数千年.感恩是人成长过程中最起码的良知、处世哲学及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解决方法与具体途径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制作方法与创新理念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4.1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主题内容上渗透德育教学

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是手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剪纸、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每一个手工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学前教育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时不仅从主题内容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对主题内容衍生的事物产生美好的情感而达到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2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制作作品成型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手工课是知识与技术、劳动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优秀传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学生通过手工课制作在劳动与技术结合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4.3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利用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多学科知识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是密不可分的.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自身的特点及手工课中形形的材料、特别是对废旧材料的利用等对手工材料的特点认识、造型艺术的审美、环保思想意识等理念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手工课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实践中几点思考

反思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直观的艺术造型,其德育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职业道德功能.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适时的德育渗透教育是一项不容推辞的重要职责.

5.1 反思教学效果,开展德育实践,在全市遴选几家大型幼儿园研究成果应用场所

笔者就本课题研究以池州市内的市直机关幼儿园、贵池区幼儿园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活动场所,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推进中收到良好效果.

15 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1)班学生在池州市市直机关幼儿园见习期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领大(1)班小朋友在寻找、收集手工材料的这一活动中,教育引导小朋友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手工教学活动以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教学素材,用彩纸、剪贴、涂画背景等塑造一幅迎春的浮雕图,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小朋友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增强小朋友们的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

篇(8)

我国有着悠久的美育历史和优良传统。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诗”与“乐”的教育,他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史上的、陶行之、鲁迅等人也非常重视和提倡美育。如今,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是社会发展赋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并着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才能使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在实处。因此,校领导果断地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大力加强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心理教育,以保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并保障素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把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直接定位于培养人才,旗帜鲜明地打出美术教育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旗帜,是深入进行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把美术教学从原来狭小、封闭的空间中解放了出来,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归其应有的地位。

二、健全制度、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强化责任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美术教师及其他学科业务组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担负美术教育的规划,实施督导工作;并从“严”、“细”、“实”、“恒”四个方面规范要求,使美术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学校在每周二、四下午活动时间里特请教育界和社会上的书法、绘画、摄影专家来校兼职任教。以一个学期为段,以汇报展示学生作业作品作为对所有美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有效地督促校内外教师必须竭尽所能地提高教学辅导。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形成了课内外辅导,校内外结合的优化结局,教师们都认真负责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

我校对美术教师要求很高,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专业强项,二年以上教学工作经验,并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或专业成果,通过试教、试用被正式聘任。学校也为美术教师的学习工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图书室有大量的美术书籍、报刊供教师借阅参考。定期派美术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帮助提高其业务水平。在完善美术教学设施方面,备有石膏模型、画板、画架、写生用具、实物投影仪、挂图等,学生用的绘画纸张、颜料、画笔按需供给,既方便了教师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深化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中学美术教学中,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使用一种甚至几种并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步入艺术殿堂并让他们在广阔的艺术空间尽情翱翔。教无定法,在教学中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对象来定。但是,我们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严格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尽最大的能力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2.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由绘画、工艺制作和欣赏三个部分组成,对各个年级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我校美术教育领导机构对各年级的教材内容都给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慎重的选择,在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及各课业之间的联系和课时比重的基础上,根据《大纲》精神,针对当前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不断涌现,为了保证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胆果断地舍弃教材中不适宜本地区和我校实际教学情况的缺少时代气息的内容,而适当地增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3.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大纲》精神及中学美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我地区和学校条件的画种,作为课堂教学中技能熟练的主线,而将其它内容的技能熟练作为简单了解初步掌握或归到欣赏教学的范畴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能了解这些内容的特点、手段和特征也就足够了。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一门绘画技能,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绘图形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鉴赏水平,欣赏和技能熟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将美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充分体现美育的整体性

1.音乐学科是艺术教育中的另一部重头戏,中学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我校在实施美育工作中,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实施美育的特殊性,因此音乐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把乐器引进课堂,这也是我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努力为音乐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购置了多种乐器并专设音乐、舞蹈熟练室,为上好音乐、舞蹈及活动提供了场所,从设备到环境布置,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之中。

2.以美育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文艺形式,宣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学雷锋、学十佳活动,使学生在欢乐的舞蹈、戏剧、小品中得到培养自己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

3.在语、数等其他学科渗透美育,以美启智、提高学生鉴赏的美的能力。我们提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美的因素,认真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数与形的结合,反映了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具有美的本质,即科学美;在手工劳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工劳动只有注入美的血液与美的结合,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劳动教育中,把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结合起来……

五、创建美丽的校园环境,以美育人

优雅、美丽的学校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也展示着学校的整体形象与精神风貌。我校先后新建并配套完善了阶梯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小制作展室及体音美活动室、灯光球场等。教室内外张贴、悬挂着的伟人画像、格言、文明用语。正是这种“会说话”的校园环境给了学生美的熏陶,爱的启迪,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几年来,我校通过艺术教育,陶治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崇尚的理想和信念,学生五育得以和谐发展,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我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展室中艺术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我们学校在美术教育教学和美育方面所走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还会以更自信,更坚定的步伐走下去,为推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教师德育工作年终总结1一、学生方面:

(1)日常习惯的培养,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各种活动。如:教师节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和敬爱每一个老师;中秋节活动,使学生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重要和传统佳节的韵味;大型实践活动收获,使学生明白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喜悦.依稀记得我们班一些孩子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在圣诞节主题队会上,使我充分领略了孩子们的聪明机智与多才多艺。这些活动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更加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知识。

(2)课堂习惯的培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课堂习惯的培养是班主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从刚开学那天,就开始训练一些课堂常规。我几乎每天都是7点左右来到学校,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评选“今日读书之星”,培养孩子们早读的意识。然后一周再评选出“每周读书之星”,这样每个孩子,在这一学期里都有机会获得读书之星,不知不觉中,我们班的孩子有一半以上已经会自觉读书了。在课堂上,我利用最简单的方法发红花,从听讲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两方面鼓励孩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自己掌握学习方法。

二、个人方面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案认真完成,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半年来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我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效果还是明显的。

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总之,半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和课堂学习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教师德育工作年终总结2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又过去了。现将本年度幼儿教师德育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化。

(1)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尽管,我们已初步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探索点滴,今后将更深层次地研究幼儿德育的问题,做好德育工作计划,继续寻求幼儿教育整体优化的途径。

教师德育工作年终总结3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下期的德育工作,在学校领导、学生处教育部门及园长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加之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为了发杨成绩,克服不足,以利用今后的工作,现将本学期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幼儿正处于学期晚期,是由学期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诚实有礼、敢作敢为、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也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让起得早的幼儿为小朋友们整理桌椅、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对星期日返园的小朋友。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报数点名,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集体。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照顾小一点的孩子,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二、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1、学期一上来,就是教师节。

在教师节的那一天,教师们收到了无数的鲜花,有的小朋友送的是一朵香水百合,有的是一束康乃馨,有的小朋友虽然没有送花但却送了张亲手做的贺卡,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忘了今天是教师节了,我没带什么来,今天就送你一个吻吧!”礼轻情义重!简简单单的一束花、一张贺卡、更或是一个吻,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

2、中秋节的那段日子里,各班开展了一次班级自助餐活动。

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佳肴,虽然这些菜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但在活动之中,孩子们吃得都很开心。你尝尝我的,我也尝尝你的,孩子们邀请着好朋友一起吃,大家聚在一起,非常和睦,真像个大家庭。

3、“十一”国庆节到了,我们开展了“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和小朋友一起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民族文化,深深促动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为了打扮教室,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了有自己特色的灯笼,还做了小国旗,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格外美丽。

4、九九重阳节是敬老的节日,在一周里,孩子们纷纷讨论这要为家里的老人、长辈做点什么,有的小朋友说:“我回家帮爷爷敲敲背”,有的小朋友说:“我爷爷奶奶不在家里的,我就帮妈妈爸爸做家务了”。

在这一周里,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到社区里去看望一些爷爷奶奶们,还给他们画了张相,爷爷奶奶们可高兴啦,都觉得我们的小朋友们特别的懂事。

5、同时,在有小朋友生病的时候,如:住在山庄的柳童小朋友,他病了,孩子们纷纷和教师一起自制玩具,送给他,每人还说了一句祝福话。

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情。

三、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孩子的学习态度始终是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

通过家长会,我们和家长讨论了如何让孩子自己要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强加于他们。

2、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

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3、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做的不足的地方。在落实各项德育措施时,老师的思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还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德育教育的各种新方法。

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走向社会、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德育工作年终总结4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构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是孩子理解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职责和义务帮忙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构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在幼儿园向幼儿进行德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幼儿园德育资料与方法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在德育资料上过于抽象,德育资料不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将幼儿品德教育与幼儿社会教育相割裂。在方法上以教师主导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以群众教育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个体特点和差异;以道德知识灌输为多,忽视了幼儿的内在需要。幼儿园中“重说轻行”的倾向,使得有些孩子讲起来头头是道,而行动却是另外一套,德育成效不高,现行的德育资料和方法亟待更新。因此,我园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不断地摸索着。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例如在晨间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地和老师同伴打招呼,来得早的幼儿还会主动关心班级的自然角,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我们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班中哪个幼儿没来园,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群众。自由活动时,我们引导孩子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的语言,并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

午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每两周的升旗仪式也是我园的亮点,因为它也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途径,在活动前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季节和月教育重点,以及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制定相应的方案,并选取幼儿喜欢的形式,如儿歌、歌曲、表演等形式,在宽松、幽默、愉悦的氛围中使幼儿受到启迪。

二、优化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在开展幼儿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改变形式化、单打一的现状,与各科活动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活动,要走到儿童生活中去,重感悟、体验,并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幼儿探究性研究、终身发展的潜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处世。

我们不是透过灌输让幼儿掌握道德知识,而在于幼儿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我们采用日常渗透、游戏、情境表演、幼儿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鼓励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如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德育资料:给老奶奶让座、帮小弟弟穿衣。组织幼儿参加自助餐、玩具大家玩等活动,从中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一个个故事的表演则让幼儿体会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园德育活动不枯燥乏味,幼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深化德育教育

新学期一开学,就迎来了两个新小班的小朋友,幼儿园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为了帮忙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入群众中,我们中大班的小朋友充分发挥了他们做哥哥姐姐的作用,带领弟弟妹妹参观了幼儿园,透过才艺展示,帮忙弟弟妹妹简单了解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大带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往潜力得到了培养,中大班的幼儿在活动中也逐渐学会去关心照顾弟弟妹妹,学会了谦让。

中秋节我们则是以年级组的形式开展大活动,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月饼和糖果,在活动中,孩子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学会了与人分享。国庆节到了,我们开展了“我是中国小娃娃”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和小朋友一齐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文化,深深促动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了打扮教室,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了有特色的灯笼,还做了小国旗,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格外美丽。而“秋天真美丽”“迎新年长大一岁”、“寒冷的冬天”等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四、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持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透过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来进行教育。

此刻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透过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群众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群众、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礼貌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德育工作年终总结5在开学初期,我们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班级的德育计划,并将它贯穿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德育工作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将德育工作渗透与游戏中

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多讲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不讲脏话,不争抢玩具,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并鼓励幼儿试着协商解决。

二、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教育教学环节中

1、在九月份,我们以“我喜欢”拉开了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题。

主要活动有“抱一抱”在集体游戏中感受友谊的温馨,并让幼儿懂得关心他人和他人分享快乐。“甜蜜手语”体验关心残疾人的情感

2、十月份,在“感官总动员”中的“嘘,仔细听”的活动中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上课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

知道倾听的重要性。

3、在“伞的世界”中“伞下的家”“伞下的感受”等活动中培养了孩子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制作伞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

4、十二月份的“给你一封信”中,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信的交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让孩子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机智,勇敢等优良品质。

三、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通过”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教育幼儿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的情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69-05

新课程还在前进中,当我们前行时,会时不时回望来路,检视脚步。既看看曾经走过的地方,是不是还有赏心悦目的风景可以流连,又看看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哪些是坚实的足迹,哪些是趔趄的屐痕?

语文,是一个极为引人关注的学科。这不仅因为它是其他诸学科通用的符号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延展性的作用,还因为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习,在数千年的语文教育传统中积淀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为了我们的遗产。遗产,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负担。语文教学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构自己的学科主张和课堂范式,必然绕不开祖宗留给我们的语文教育传统。在语文教学论大厦林立的今天,传统这片曾经的“废墟”是不是就让课程改革的“推土机”铲去所有的砖瓦木石,将其夷为平地,还是爬梳剔抉,作一番甄别,用扬弃的态度清理“废墟”?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对待传统的正确做法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关键词:传承、融通、超越。

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有许多主张和做法是符合人类语言学习规律的,其中不少耦合现代教育理念,这在语文教育传统中占的比重颇大,可以直接传承。

1.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语文教育行进到何时,到何种地步,“学思交融”,是一条永恒的教学原则。只学不思,止于接受,所学无法内化,更遑论有所创新;只思不学,止于空想,所思无法推进,更遑论有所建树。因此,2009年1月4日,时任国家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2.文道并举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文以载道”,这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语文不仅是言语交际、沟通思想的工具,其文字背后更是潜藏着极为丰富的内蕴。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用语文的特有方式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可以说,“文”与“道”,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半身不遂”的教学。

3.坚持实践

语言习得是“口耳之学”,古代“习”字意为小鸟不断振羽学飞,含实践、训练之义;古代教育中的“做功课”、“对对子”、“背诵”、“仿描”、“练字”、“札记”等,都是语言实践的“童子功”。因此,“坚持实践”,是语文改革必须始终沿袭的教学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师不能用“多讲”来增加教学容量,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孩子自主发现、探究的机会;不能用“多做”来挤占教学时间,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开拓想象、创造的空间;不能用“多问”来检测教学效果,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孩子阅读、思考、练笔,真真切切地炼就语文“真功夫”。

4.强调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处处留心皆学问”,古人的教学经验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日常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的“做饭”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对“蒸饭”、“煮饭”、“炒饭”也能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无法做出可口的饭来,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语言之“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完全是空中楼阁。

5.道德文章

古人把做人看得比做学问更重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体现了科学,也体现了谦逊;“吾养吾浩然之气”,读经典不是为了饱学,而是为了修身,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接受得多了(这里的“诗书”应理解为诗经和尚书,用以借代一切经典),人的气度、气质、气色就不同了,就有光彩了。可见,传统语文教育中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张扬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精神价值,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之时,要始终保持一种追求人文的自觉和担当,要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要着力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要重视弘扬当代主流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

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精华绝不止以上说的这几点,这里举其数端,即可看到一些祖宗的东西并未锈蚀、腐朽,而是充满着生机、活力和价值。

当然,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些是需要融入新质的,对传统加以改造,使传统中部分主张和做法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工艺整合融通,是“和合思想”在对待语文教育传统问题上的体现。

1.传统语文教育的“现代味”

“因材施教”,在孔子那里是指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施以不同价值目标的教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即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克服性格弱点,促进每个人智能优势和品格的发展。的确,由于人的遗传、成长环境以及心理发展在向度与水平上均有很大差异,在教育愿景和教育方法上是不能“一刀切”或一视同仁的,正如水稻、小麦、果树和蔬菜等种植方法千差万别一样。但中国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师生席地而坐的谈话式教学和国外的“超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的教学中实施起来就有些困难。我国现行的基本是大班额授课,每班少则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这样的模式和现状,要求我们赋予“因材施教”以新的理解,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仅仅指个性)确定不同的教育期待和教育方案,不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只是希冀所有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给一切人以一切教育”,给所有孩子以发展机会,尽可能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民主。

现实中,人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往往高悬在观念的层面,没有将教育原则和方法落实到实践中;有些是在方法上采用了,但并没有以因材施教为依据对教育行为或事实进行评价。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导致的结果是一致的:关注了少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比如公开课上只给一群“天才少年”尽情发言、充分展示;平时教学中只以中等认知水平为参考来安排进度;期终测试中用统一的试卷检测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等等,都是不符合现代“因材施教”所昭示的公平民主原则的。

可以说,“因材施教”的思想源远流长,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众多教育人的心里。但现实中的教育仍然是将其作为教育原则的多,而将其作为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就很少,将其作为教育思想的就更少,将其作为教育评价的就鲜见了。然而,教育面临的是“因材施教”的客观需要(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所以,教育只能是也必须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与教育的客观需要相适应。如何根据现状来正确活用它,发展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延展、去修正、去完善。

2.现代教学工艺的“传统范”

语文,归根到底,是引领学生在言语生命活动中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家园”,应该是以祖国传统文化为底色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扎实实地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但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而获得的,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所以,在现代教学流程中,除了汲取语文教育传统中许多经典主张与做法外(如前“传承”中所列举的),还要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时刻浸润于一个无痕的传统文化场中。比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就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成荫时,就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看到月影婆娑时,就玩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忧愁时,就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时,就赠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勉时,就高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如此潜移默化的濡染使学生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也随之得以生成。

说到现代教学工艺,就必须提到一个新概念――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我们熟知的多媒体,以及现在已崛起的电子白板。多媒体、电子白板进入语文教学课堂,这是时展的必然。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模拟场景来打破时空局限,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细微,化静态为动感;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传统的黑板和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这在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密度、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语文教学中,如果完全拒绝这种现代文化的进入,那是违背发展规律的。在运用现代媒体工具时,尽可能体现浓郁的传统气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多媒体课件的画面用水墨意蕴的手法来表现,识字教学中用多媒体演示汉字演变发展的过程,带低年级孩子进行《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诗词教学中用多媒体补充相关的古代书法、绘画、曲谱的欣赏,在规定教材中融入猜字谜、对对子、歇后语等传统文学样式的品读……总之,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品文化,又悟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一切传统中均有糟粕,语文教育传统也不例外。今天的语文教学如果还是不分青红皂白,凡传统者皆全盘接受,显然是不顾后果的“自掘坟墓”。泼脏水时不能把精华一起泼掉,但也不能因为溺爱传统中的精华就连脏水一道留存。该泼的脏水一定要泼掉,即便有些是“曾经的好东西”,到了今天,它们已然腐烂,就没有留存的必要了。

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批判。

1.批判传统语文教育的目的论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读书就是为了追求金榜题名,改变自己的生活状貌,提升政治、经济地位。读书做官、经世济民是求学的最高愿景。“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沿着这样一种纯粹实用主义的传统源头,中国的教育走上了“应试”之路: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围绕考试来建构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它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其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选拔功能,使学生除了会解题,而无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解决问题、正确推理、联系实际、人际交往、吃苦耐劳等终身受益的各种能力。从这样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也只能是徒有其表、毫无抗击力的低能儿。

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也不可避免地浸没于这强大的应试逆流之中。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被迫放弃了整体把握,放弃了品读感悟,放弃了沉潜涵泳,取而代之的是条分缕析,是被割裂的知识点的罗列,是无法穷尽的机械的记忆和训练。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在这了无生机的乏味中慢慢僵硬了,原本以促进学生言语生命舒展为己任的语文也渐渐远离了它的本质意义,异化为学生和教师的一种痛苦而无奈的负担。

语文,必须立刻停止如此前行的脚步,站定、回首、反思。语文是一种文化,传达的是思想感情,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因此,语文教育的目标应是借助语言文字,在正确理解、深刻体悟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感受母语的丰富魅力,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自身言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力量。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去促动学生言语生命的尽情绽放和自由生长。这才是语文应该遵循的方向,才是语文真正意义上应该回归的路。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国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八股的流毒。八股与应试,是语文的死敌。活生生的文本被僵硬化,不可能使学生受益。要走出国文教学的误区,必须告别八股的模式。叶老的精辟论断以及活生生的语文现状警示我们,如果还以传统的功利目的论的视角来观照语文,来理解和演绎语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只能走向自我消亡的不归路。

2.批判朱熹式教学的“字字而议、句句而论”

南宋理学家朱熹倡导“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字字而议,句句而论”的学习方式,对当时的学术界造成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传统中的讲究“考据”正是来源于此。对这个教学观点,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古人所说的“考据”,指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戴震称之为“制数”,后来段玉裁改为“考核”,姚鼐则称之为“考证”,都是一个意思。这种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文献记载的思想和做法是完全必要的;迁移到语文教育中,如果将之放大变形,发展到一味“钻牛角尖”、“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地步,那显然就不可取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不少的古典诗词,还有不少名家名篇的节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地寻查作品的出处,阅读作者的原文,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对准确解读文本是大有裨益的,一味地照本宣科可能会导致误人子弟的后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考据”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前的必做功课。那么,教师精心查找出来的第一手材料,该如何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融呢?哪些需要告知学生,哪些只需教师了解,告知的部分以什么方式呈现,在哪个环节中出场,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这些都是每个教师要好好考量的问题。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堂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千万不能处处去“考据”,也不能视“考据”为本,视“考据”为上,更不能见“考据”就大张其用,以至严重削弱了对原文本的阅读分量。

比如,有的老师拿到新版第九册语文教科书后,发现《墨梅》一诗的文字,与过去的版本有所不同:“朵朵花开”改成了“个个花开”;“颜色好”改成“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改成“流”。于是搜索王冕《墨梅图》的真迹,明白了教材是以此为据改动的。翻阅古诗词辞典及古汉语词典后,了解了“个”和“流”的意思和用法,但这些在实际教学中不必“挖”得纤毫毕现,更不必和小学生去做考据功夫。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就行了,否则,远远超出他们认知水平的强行灌输,带来的是本末倒置、荒废有效时间的负面效应。

3.摒弃传统语文教育的消极评价方式,尤其要坚决反对体罚

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常把圣人之言奉为应该坚守的信条,以今天的教育理念来反观,就会发现其中潜隐着一些消极思想。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上等之人,不教成人;中等之人,教育成人;下等之人,教不成人”,这是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给教育带来的无形戕害,由此造成的不平等的教育思想至今还残留在部分人的心灵深处。再者,传统教育认可的体罚方式――从戒尺责打到面壁思过,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漫漫岁月后,仍能于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找到其“不朽”的痕迹和形态的“变种”。

究其根底,那是因为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主宰一切,学生仅仅是被迫承接的受动者,无需思考,无须评判,更不能反诘。这一过程中,学生已被异化为器物,他们的情感、思想、心理、个性都被忽略甚至压制。他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全身心地以听代思、以记代想,其它的任何念头都要被棍棒鞭打出局。但在今天,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教师再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了,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的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和评价观。

语文教育首先要把学生看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也就是说,教师首先看到的应该是“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成为了充满生命意蕴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焕发出巨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教育,是把人培养成“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周国平语),消极评价、语罚体罚,不仅离学生的人性培育十万八千里,也极大地破坏了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模仿和人性观照。

收稿日期:2013-02-22

作者简介:徐芳,南通市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001)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Chinese Teaching and Chinese Educational Tradition

XU Fang

上一篇: 土地管理法管理条例 下一篇: 高一语文的学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