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0:45: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所谓自我学习水平认定, 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正确的认识。需要区分的是, 许多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不是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因为大多数学校举行考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分出好坏, 贴上标签, 分层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绩, 于是考察形式, 试题内容和结果都与笔者定义的自我水平认定相差甚远, 现实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所以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一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但是,语文学习既有一些共同的规范和方法,也存在不同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差异,高一语文教学应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机制。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而高一仍能够用的良好学习方法、习惯,不但应该保留,而且还要强化和发展;对于在初中尚未具备,而升入高一必需的方法、习惯,才需要培养。因此,所谓“初高一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一语文学习要求的方法和习惯,最终完善符合高一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
我的衔接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1.更新观念,强化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目前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而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教学上不能因材施教。按于漪老师经验:“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教学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或失之艰深,学生如坠云雾;或失之肤浅,学生味同嚼蜡;或失之繁琐,学生昏昏欲睡;或失之过简,学生索然寡味。”因此,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自觉衔接意识;善于分析教材、大纲,学生和教师自我;并注意衔接的科学性,从感性升化为理性。
例如在语法这个问题上,由于中考语文试卷不涉及它,所以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就难免忽略它;而高一教师又感觉这个知识点是初中就该解决的,更因为课程进度、时间等方面的困难而无法过多顾及:由此造成了高一学生的知识“空档”,许多学生搞不清楚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我主张初中教师多了解高一教学,高一教师多研究初中教学,前引后连,自然过渡。
2.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习动力主要是态度和动机,动机源于需求,需求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动力。语文是一门长线课,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最基础的识记水平能够直接体现外,其他的能力不能短时间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心理。所以,在高一阶段,教师更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文学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赛诗会等形式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并从肯定鼓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其阅读方法。”他同时又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其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很有针对性。
3.教得活也要学得好,培养自觉主动发展的能力,形成一种风尚和习惯。高一语文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中有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大的学段跨跃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下,他们不知道哪些初中的习惯应该保持,哪些应该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认识的迷茫导致学习行为的紊乱。他们蔑视勤奋努力,嘲笑严谨认真,误把书写潦草当作成熟潇洒,误把作业拖沓当作聪颖脱俗,误把好高鹜远当作蔑视保守……面对这种情况,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常规教学,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更要在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上,如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考试上培养自觉性,并反复强化,形成定势。使学生养成认真写字、广泛阅读、勤写随笔、注重积累和查阅工具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39—01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写教学反思。很多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笔者在认真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同时,尝试让学生写学习反思,学生在学习反思中倾诉了对语文学习的感受,记载了语文课堂中发生的趣事。笔者认为,学生写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能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一、架起师生心灵之桥,倾诉学习语文的心声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尽量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反思,笔者可以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喜怒哀乐,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个性品质,看到学生的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在广泛、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愉快,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架起再现生活之桥,重塑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的学习反思就是学生的学习日记、生活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语文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以语文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架起学生自评之桥,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相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写学习反思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评价方式。在写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要回顾所学的语文知识,发现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叙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批判性的总结,最终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单元、期中、期末考试后,根据批改后的试卷,笔者在认真反思教学得失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进行得失反思。让学生找出存在错误的原因,总结最感兴趣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更新,以便于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行辅导。
四、架起拓展视野之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内容,对一些有价值的语文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通过调查研究,以学习反思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现代教育起源于家教,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好家庭中的语文因素,可以很好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电视是现代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看电视是经常性的家庭活动。因此,笔者通过举办“家庭影视欣赏和讨论会”,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学习,让学生与教师交流,在交流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语法;学习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89―01
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教材内容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呈下滑趋势。笔者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除了存在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
1.对词汇记忆有畏惧感。初中课本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能够记住所学词汇。可进入高中以后,课本中的词汇量增加,难度加大,学生就抱怨词汇难记,从而对词汇记忆产生畏惧感和厌倦感。
2.阅读理解能力差。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少,并且只重视死记生词的固定词义,不注重词汇的具体语境意思,再加上学生的阅读方法不科学,所以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文章段落的大意和文章的主旨。
3.听说能力偏低。本来口语和听力就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大难,经过初三一整年的题海训练,部分学生的听说能力下降,连简单的英语听说都成问题。
4.语法薄弱。大多数高一新生在辨析英语单词的词性时有困难,他们搞不清句子的基本结构,难以把握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5.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解,学生听”和“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主动质疑问难的意识淡薄。
对策
1.加强词汇教学。高中英语词汇量大,比较抽象。因此,首先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词汇知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对词汇的讲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意思,要把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词汇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词汇。
2.重视阅读教学。高中课本中的阅读文章篇幅长,内容复杂。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技巧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和段落中心句进行解说。教师可以设计读前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读文章。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特别是重要的词汇、习惯用法和语法项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与时俱进,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创意和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诸多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c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七、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八、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九、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要在课堂中越来越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精神。提倡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学习高效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实现共同发展。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该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规模一般在4~6人,在组建小组时保证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分组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使组内成员做到全身心和全程参与,让每位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信心。但是,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随时对其进行调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变化适时地对学生重新分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最有利于发展的小组,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合作学习中利用活动,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活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活跃,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可以增强互动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理论得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深化教师的教育理论,便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利用课堂朗诵和脱稿演讲活动教学,课堂演讲活动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改善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合作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都是很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促进合作学习。教师的评价有很多种新的方法,如:自评、他评、组评、集体评,教师都可以根据情况自由运用。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前,学生的表现只有老师一个评价者,好与坏,都是根据教师来下定义。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要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自由运用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实现学习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结合生活、掌握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有关节日的课例,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对比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日,进行跨国文化渗透。通过教材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位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的小故事、小知识、各国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等等。
比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它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如恰逢在这一天上英语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圣诞节的知识。在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圣诞节,家家都要用红、白、绿三种圣诞色来装饰,点亮圣诞树(Christmastree),挂满各种圣诞礼物(Christmasgift)等等。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过节的?学生们都会想到四处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煮汤圆、吃团圆饭、穿新衣服等等,全国各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与东西方传统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相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体会到西方节日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有关圣诞节的模拟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派发礼物。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是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则是以探究这种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他们,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积极学习过程;对教师而言,探究性学习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是对它的兴趣,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广泛地掌握语文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给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活动倾向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很广阔的天地中翱翔,自由思考,自由探究;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鼓励生生互动、同伴质疑与讨论,利用集体思考的力量,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全方位认识这个问题,就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提出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施行,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模式改革――以“探究性学习”为标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所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转变,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巩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1、重视阅读,牢固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得语文知识,培养情感与价值观,所以阅读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抓住了阅读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遗留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发散思维、辨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三大思维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阅读文本而进行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发散学生的思维,伸长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语言文字和人文内涵的结合,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而探究的过程也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活跃、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既有利于语文课程的生动展开,也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同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学习语文的一定的方法技巧,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与语文文本相结合,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秦灭亡的原因,文章酣畅淋漓的论述风格,但一定要给学生适时引导,以免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仅仅去探究这篇文章的历史观,而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的体现。
(三)拓展迁移,挖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自主探究方式:首先,在语文文本矛盾处挖掘探究的沃土。
高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大胆探究,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祝福》中有这么写祥林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学生在自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矛盾恰好衬托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她的无情的压迫;其次,扣住情境,进行换位的思考。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
2、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仔细地研究,更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寻求答案,共同寻找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这不仅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更要强调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合作,不仅珍视探究中教师自身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样,也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教师教授过程才有吸引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硬性的灌输知识,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能够展现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探索的问题,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运用优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蕴含的美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可以交流思想,传情达意。而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教学,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授语文基本理论知识外,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思维能力与语言美学鉴赏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做起,在讲课的时候就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不同,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新颖别致的情境中享受语言的美,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教师教课犹如一部成功的小说或电影,不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意境,还要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些因素,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的殿堂,不再认为语文只是一门抽象、难掌握的学科,而是一门能在知识的探索中自由翱翔的有趣的学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能够针对课文中美妙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语言,有什么寓意等;同时,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又要讲究语言的选择,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得到升华。为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仔细推敲,认真构思,力争使授课语言做到巧妙恰当、准确明晰,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眼球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更喜欢鲜艳的色彩、活动的事物、可爱的形象与美妙的声音等,如果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定会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动画片之所以让小学生们欲罢不能,就是因为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课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单纯的文字对于他们而言,显得过于单调和枯燥,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不能将传统的“我讲你听”“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本书”延续到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引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增强教学的具体性、生动性、可感性。在这方面,多媒体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得力助手。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可以变生硬死板的文字为丰富多彩、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产生愉悦的审美效果。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自然会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心情也变得舒畅、愉悦、同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讲《趵突泉》一文时,结合该文的写景抒情模式,在教学前我精心准备了课文的配乐朗读和相关影像,首先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熟悉课文,从听觉中感知趵突泉的魅力。继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相关影像,让学生们尽情地欣赏凉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断翻滚,小泉不断地冒出形态各异的气泡的美景。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脸上伴有着迷的微笑,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趵突泉公园里。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趵突泉太美了,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整堂课因为有了多媒体的相伴,学生们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讲台,目不转睛地听着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兴趣高涨。多媒体教学通过大屏幕,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死气沉沉的情境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趣味导入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趣味导入就是其中的一种。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上课一开始,学生们往往刚从课下的嬉戏打闹中平静下来,很多学生还久久进入不了状态,这时趣味引入就显得极为重要,上课伊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在讲授《五彩池》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翻动课本,有的组成小组积极讨论。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入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影像导入”等。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而兴趣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才可以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当然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过于急于求成,它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断研究与探讨,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叶坤. 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与职业,2008,(04).
2.徐燕舞.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师.2011.(06).
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心情舒畅,对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那么,他的思维将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很容易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他的学习效率就高,就会有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下放探究权,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学生也如此,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做到眼里有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交流,学会与不同学生进行多层面的交流。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上课课堂学习气氛很浓烈,学生配合得也非常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是会交流。所谓交流,其实就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和言行的互动。当你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还必须带着激情和爱心去上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爱护,你就会自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建立起学生对你的亲近关系,这样他们才更乐意你的教育,才能积极地与你配合,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合作,双方必须达成高度的默契,才能上好一堂完美的语文课。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也要有好的开端。好的开端往往能为一堂优质课打下成功的基础。小学语文课,一开始就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兴趣是最好老师,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受到启迪,感染,激发他们的听课情素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导语设计有很多方法,或者联系旧知,或者回想生活,或者巧设悬念,或者引问求答,或者游戏活动,唱歌或者猜谜,唱歌。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事实上,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几幅与课文相关的插图,所起到的正是加强直观化教学的目的,结合课文让学生观察理解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感受染的作用,从而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学会灵活使用电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授杜甫的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我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的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