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0:45: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科学专业特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为贯彻落实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部署,培养热带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于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现了由一所综合类院校向海洋类院校的转型。其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变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热带海洋类大学。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临海各国已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海洋,围绕海洋能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全国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台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领海,已成为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战略十分重要的一个海洋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担负着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责任。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的海洋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已开始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海洋战略”由此也成为海南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实现海南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琼州学院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转型发展成立一所海洋类院校,为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转型背景下第一批培养热带海洋类人才的12个试点专业之一。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海洋类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围绕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2(11):53-54.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学丽,徐峰,曹瑞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55-57+73.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二)转型发展是适应地方经济升级的需要,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地方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小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生物科学专业与当地的农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加工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自动化阶段,所以迫切需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本科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此外,食品加工、化妆品等上下游企业也急需生物科学复合型人才。为此,生物科学专业的适时转型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需要。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正在回归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也需要大量掌握技术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
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
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
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
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曾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极化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衡水学院近年来明确办学目标,端正办学思路,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地方院校的“地方”二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地方院校的劣势,但它却是地方院校的优势所依。
(一)地方院校应坚持特色建设。
一定意义上而言,特色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本。没有特色就谈不上优势,更谈不上竞争力。如果一个区域具有独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文化传承等,这无疑是地方院校建设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且这种“区位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地方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地方院校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专业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我们要把专业建设看作“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出现在人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 。
衡水学院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 培养“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重实践能力、高专业素质、亮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辐射全国,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该专业于2010年6月成立学生科研小组,每组成员5-6人,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捆绑式指导。这一举措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最终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相关。
2010年8月,生物科学专业围绕“衡水湖湿地”这一区域优势,设置了一些体现专业特色的横向课程,如:《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水质监测和评价》、《衡水湖生物资源概论》和《湿地保护和利用》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本校生物科学专业进一步彰显其特色,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必须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支体现地方高校理念、敬业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拥有44名专业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24人,占54.5%;博士研究生14人,占31.8%;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3人,占52.2%;中青年教师38人,占86.4%。该专业以毕业于美国怀俄明大学,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研究的武大勇博士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了衡水湖湿地研究所,为深入研究衡水湖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防治等问题夯实了基础。
三、践行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服务意识。
高校要改变以往“任务型、被动型”服务为“发展型、主动型”服务,不能将社会服务当做上级任务来完成,而应看成是学校和学科生存、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必需任务,树立自觉服务、主动服务、务求实效的思想意识,确立高校和社会“双赢”的观念。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高校应主动谋划,制定蓝图,为师生服务社会提供信息、搭建桥梁。教师则应主动带领学生寻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创建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人才培养平台,整合学科和师生力量服务社会。几年来,衡水学院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地方优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并于2009年6月,将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本校第一批校级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拉开帷幕。
(三)打造科研团队。
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以往“一人一事”、“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科研模式,整合师生、学科、学院(系)乃至全校的力量,凝练研究方向,围绕一个区域、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一个问题而打造不同科研团队。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结合实际情况基本确立了三个科研方向:衡水湖湿地保护、农业旱作研究以及发酵技术,以提升科研效率和水平,提高高校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与企业合作。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可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高校科研获得成果后,应当想方设法转让专利。只有将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才是科研的根本目的,才是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所在。2008年3月,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和衡水老白干集团九州啤酒厂合作研制的营养保健型啤酒——覆盆子啤酒,已经正式投放销售市场,成为衡水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只有在社会服务甚至社会引领方面大有作为,主动为经济社会贡献智慧和人才支撑,方能在高校之林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时迪.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4.
地方院校的“地方”二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地方院校的劣势,但它却是地方院校的优势所依[1]7-10。
1.1地方院校的优劣势分析。对基础性学科的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般性地方院校发展建设的劣势所在,因为如果不具备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工作是难以开展和持续的,所以地方院校切忌好高鹜远。开展应用性学科建设,既能使地方院校避短趋长,又符合地方政府与企业对地方院校的重托与期望。
1.2地方院校应坚持特色建设。一定意义上而言,特色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竞争之本”。没有特色就谈不上优势,更谈不上竞争力。如果一个区域具有独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文化传承等,这无疑是地方院校建设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并且这种“区位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地方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地方院校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地方院校积累专业乃至学科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3积极探索区位优势。几年来,衡水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地方优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同时积极申报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6月,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本校第一批校级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拉开帷幕,同时也为申请省级特色专业奠定了基础。
2优化培养模式,塑造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2.1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专业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我们要把专业建设看作“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出现在人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 [2]29-31。
衡水学院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 培养“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重实践能力、高专业素质、亮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辐射全国,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并以“理论为基、技能为本、应用为标”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使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时俱进。
2.2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最终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发展国家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同时与农、林、牧、渔、轻工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相关[3]71-74。
自2004年6月,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积极主动调研、分析市场,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实践、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方针,分别于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和2010年8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3加强师资建设,服务社会发展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关健。“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体现地方高校理念、敬业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师资队伍。44名专业教师中,硕士研究生24人,占54.5%;博士研究生14人,占31.8%;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3人,占52.2%;中青年教师38人,占86.4%。其中,武大勇博士毕业于美国怀俄明大学,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研究。
一、概述
一个专业是否值得建设,主要看这个专业是否有市场,即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报考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简单地说,一个好的专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专业,就是学生招得来,毕业生分得出去的专业。这个专业,也就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也只有这样的专业,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能建好一些好的专业,也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一所大学具体办什么样的专业,除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外,又受这所大学的历史、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决定。所以,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社会竞争力,这所大学就该办社会最急需的专业,办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办自己最有优势的专业。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会立于大学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但是,大学建设一个专业,及大学停止一个专业的招生,都将涉及到大量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该所大学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说建设就能建设,说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个专业在一个大学已经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万不得已,随便地取消一个专业是不可取的。一个专业建设后,这个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又强烈地受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影响。所以,一个适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或一个有潜力的专业,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进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二、社会的发展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大家公认的海洋世纪。人类发展至今,主要从事大陆的开发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积的海洋,除人类对其有限表面的开发利用(如航运和渔业捕捞及养殖)外,人类对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实,就算渔业和养殖,也只是在大陆周边的极其有限区域里进行。人类数量的剧增,大陆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加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关海洋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只有贮备大量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将来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机。
中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海域广阔,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低。所以,21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国的任务比其他国家更急迫。在21世纪或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使中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中国必须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及具有海洋历史的大学,就应该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大量的海洋开发和利用人才。
三、当今毕业生就业对海洋科学的影响
虽然大家公认21世纪为海洋世纪,也深知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学科为一个未来学科,海洋专业,是一个未来专业。受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历史的影响,海洋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仍为一个潜在市场。要把这个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的市场,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造成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真正从事海洋科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们从事海洋科学的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确是海洋世纪;大规模、大范围地进行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纪的到来,不是等来的,而需要我们投入大景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大量的海洋学科人才的培养,是真正海洋世纪到来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地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没有大量的海洋学科的人才,海洋学科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海洋学科发展的现状,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学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给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岗位。解决的办法是,为了将中国这个海洋大国转变成海洋强国,大力培养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同时,通过海洋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海洋科学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四、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虽然某一个涉海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业涉及面广。就目前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岗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考虑这个现实,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面。目前社会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所以,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时,就应加强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主要的基础课程教学。
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学习,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而研究生学习,除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外,主要是进行知识生产,也是一种职业训练。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间,既要兼顾基础教育,同时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为毕业生直接就业服务。虽然加强基础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但仅有基础知识,而缺乏较具体的实践能力,就将增大单位或企业的用人成本。这可能就是一些单位要求就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原因。所以,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而,又能尽可能地降低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对海洋科学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通过学习海洋科学不同方向块的相关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较为具体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块,也能减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撞车,便于毕业生就业分流。
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本科),创建于1999年。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在广东海洋大学创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是在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创建之初,具有浓厚的水产养殖特色。当然,由于是以原水产养殖系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组建,也就决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为专业的基础。由于创建之初的课程设置,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和水产养殖毕业生来比,具体的养殖技术学得较少,养殖能力稍有欠缺。找与养殖有关的单位或企业就业,竞争力就肯定比水产养殖的毕业生差。而和纯粹的生物科学或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比,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水产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肯定受到挤压,毕业生就业时,和海洋科学或生物科学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也较弱。所以,本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初次就业率(当年9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仅为44.93%,总体就业率(当年12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也仅为86.96%。为了提高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自2001年开始,逐步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
通过改革,我们规范和加强了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教育,拟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我们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海洋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方向块。
通过改革,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总体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均走上了正轨。详细初次就业率见表1,总体就业率见表2。
六、学科今后的发展及改革方向
社会是发展的,学科是发展的,专业也应该随之发展。在今后对海洋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主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本校的历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个方面。
1 课程建设调研的目的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2000年新建的专业,具有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合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建设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徐州师范大学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研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达成共识:
2.1 毕业总学分=课程(包含实验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150~180学分。
2.2 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基础课程:50%左右
人文社科类(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总学分。
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占25%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30%总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遗传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
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左右总学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
2.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操作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
3 我校生物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3.1 开设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专业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5个选修教学模块,分别是食品科学与营养模块、现代生物学模块、生物制药模块、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生物教育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62-03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是适应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形势的需要,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不断扩招,该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但中等师资的需求大大减少。因此,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单一的中等师资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与多元化社会需求相适应。与此同时,随着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农业、医药、食品、园林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为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因此,在“开放与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上实施多元化应用型教育的轨道,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大学生开辟广阔的就业途径。目前,笔者所在的嘉应学院(下称“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构建“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坚持走“产、学、研”特色发展,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
一、生物科学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生物科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表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践能力差,导致许多知识无法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与当地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为: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与当地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因此,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教师”调整为“以动手能力为中心,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生物科学人才”,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开拓了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的新局面。
二、生物科学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适应当前就业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学生就业多样化的需求(即中学师资、考研深造、经济建设及自主创业等)与学科特点,构建“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达到“以动手能力为中心,开创就业渠道”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立足于本院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遵从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其中的“平台”课程体系主由通识类与专业必修课程组成。而“模块”则主要由限选课与任选课构成,即由“专业―师范素质”、 “专业―科研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三个不同系列课程体系构成三个“模块”。 围绕“以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平台”还是“模块”的课程体系,均去除一些陈旧的纯理论课程、增加一些新的应用性课程。
“专业―师范素质”模块主要围绕“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能力,制定了全面提升师范素质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在“专业―师范素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说课技能与技巧、中学生物上岗考形势分析与模拟、中学生物实验技术、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命题、中学生物园与标本馆的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学生实践或模拟试验为主。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有的放矢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师范素质,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师范专业就业率。
在“专业-科研素质”模块中,开设了与考研或科研能力提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食品检测技术、科研训练(拓展结合学术基金)等课程,以学生考研或科研思维培养为导向,动手实践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开展一系列比较完整的科研试验。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大大提高其科研素质,为其在考研的面试或复试中打下基础,提高考研的命中率。
在“专业-实践素质”模块中,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经济动物养殖与实践、食用菌栽培学、药用生物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实用性实践课程,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平台或实验室开放课题,培养学生创业与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毕业后成为当地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打下基础,提高了其在相关企业的就业率。
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及社会需求等,二年级开始选择其中一个课程模块,第二、三、四学年完成模块中所有课程学习。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且每一模块的学分一致。通过“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体现人才培养、创业、就业等分类培养的功能。学生一旦选择某个专业方向模块,就按要求学完该专业方向模块全部课程。
(二)适应当前就业需求,深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深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课程体系中,将配套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1.将专业实践课设为独立的课程,并实行专业技能考核。无论在“平台”还是在“模块”课程体系中,生物科学专业中大多数专业课均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块组成。在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常常作为相应理论课的附属课,而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虽然也具有学分,但在考核上通常只作为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实践课都不够重视。改革后,专业实践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并以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为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专业―师范素质”模块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原来只作为中学生物教学法的附属课,时间只有一周。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教育见习是独立的一门课程,有4学分,分别在3、4、5、6学期开展。该课程教学采取导师制的方式,每8~12位本科生配备1名大学导师和1名中学兼职导师。由导师指导他们到见习学校进行观摩课堂教学,并参与批改作业、评卷、实验协助及班主任工作等教学工作。学生通过听课、课堂点评、说课等环节的实践锻炼,不但提高了个人“师范素质”,且使相应的理论课中学生物教学法得到充分的实践。
2.增加实用技术技能方面课程,适当压缩部分理论课程或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通过课程改革,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力度,完善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合理调整课程的学分与开课学期,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性。例如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改革前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理论知识。而改革后,该课程中大部分理论课时转变为实践课,指导学生亲自开展“香蕉组织培养”、“兰花组织培养”等试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可见,增加实用技术技能方面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应用性”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不断地动手操作与实践,其“应用”能力便能有效提高,为其今后在工作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成为与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开创更多“产、学、研”实践平台。由于各个“模块”课程体系中,很多专业课都要求学生通过系列试验或系统实践课程来完成。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得到扎实的实验技能训练,为进一步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由于实验室的训练与实际生产还有一定距离,学生还须进一步通过到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跟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学校不但要加强本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努力开拓新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加强校内、校际与校企之间的合作,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融入产业发展中去,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实践平台。此外,学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开放实验有序化和常态化,创设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
(三)适应当前就业需求,建设相应“模块”的教学团队
由于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为适应当前就业需求,我校建设了相应“模块”的教学团队。根据“模块”课程体系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及挖掘“实习基地”人才,通过整合与优化,建设相应“模块”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中,教师团结协作,并以老带新,让年轻教师更快进入角色。同时,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团队在不同类型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有的放矢,优化资源配置,并不断积累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与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等带回到相应“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此外,有计划地聘用不同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充实教师团队,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结语
实践表明,该改革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意识。现已初见成效,笔者所在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被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达99 %。
[参考文献]
[1]王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地方师范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3]徐敬明.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1,(8).
[4]郭守军,杨永利,杨胜远.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0,(4).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Syste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in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FU Peng-cheng CHEN Lu YA Hui-yuan SUN Shan-sh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934, China)
【Abstract】Some questions about botany field practice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are still existed. Based on research methods of botany,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field practice, revolution about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odes are proposed for build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The new teaching system will contribute to heightening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significantly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Botany;Field practice
0 前言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近几年教育部批准的一个特设专业,学科门类归于农学的植物生产类[1],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多学科、宽口径的应用型专业。洛阳师范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园艺花卉方向和水生生物方向,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2]。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植物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较多。包括:(1)没有突出该专业“应用性”的专业特色,野外实习常常与生物科学专业一起进行,并未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体系。(2)实习多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我校在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内拟定了4条不同生境的实习线路,主要进行植物种类识别和标本采集。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低,没有体现创新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实习教学手段落后,主要通过学生采集标本,教师讲解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手机)。(4)考核方式以植物类群识别为主,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
文献中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多有探讨,而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习体系探讨则少之又少。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实习基地为例,探讨该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
1 实习基地简介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丰富,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国重要自然地理过渡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是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因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地貌多样,因而汇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56科667属1961种4亚种128变种8变型,占河南植物总数的80.9%,其中蕨类植物20科47属127种7变种2变型,裸子植物6科9属11种1变型,被子植物130科611属1523种4亚种121变种5变型[3]。
其中有的具有园艺观赏价值,比如较为常见的有珍珠梅、南川绣线菊、中华常春藤、黄栌、铁筷子、铁木、膀胱果、青钱柳、红豆杉、米心水青岗、华山参、河南杜鹃、太白杜鹃、河南杜鹃、棣棠花、蝴蝶荚迷、猥实、五角枫、虎耳草、惠兰等;有的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如五味子、乌头、香附子、茵陈蒿、柴胡、薄荷、山楂、紫苏、荆介、野等;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种类,如翠雀属、乌头属、风仙花属、四照花、紫斑风铃草等。此外还有用于园林搭配的芳香植物如松柏类、香附子、惠兰、望春玉兰、土荆介、野等。
2 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