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7 10:45: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35-02

数学文化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文化才有所认识。国内比较早提出数学文化的是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的《数学与文化》,讲述了很多数学名家的观点,也提出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研究数学文化。其次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西方的历史讲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指出了数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下面我们从中西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几何原本》和《九章算g》出发,比较中西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数学文化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

一、《几何原本》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当时希腊实行的政策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奴隶没有民主。奴隶主之间的民主,一般需要用道理说服对方,这使得辩论风气非常浓厚。如果要证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就需要给出证明。这里一般是先假设一些“公理”,定义一些名词的意义,然后再进行逻辑推论。于是就产生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希腊时期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它以思辩性和逻辑性为特征,构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演绎数学的公理化体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几何原本》的内容是抽象化的,证明方法都是从已知命题推出新的命题,如果已知命题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是确信无误的。于是它具有确定性与普遍性。

第二,《几何原本》没有涉及任何实际的具体内容,完全是根据逻辑推理在证明,即使在证明命题的过程中也避免借助直观图形,是纯粹的理论化。

二、古希腊文化对数学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就是理性追求。希腊学者也是第一批崇尚理性智慧的知识分子。德谟克利特曾说:“我宁愿(在几何学上)发现一项证明,而不要波斯的王座。”希腊的理性精神是彻底的反思和怀疑,追寻事物的真理。因此会产生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几何原本》,而且还会出现像“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在《几何原本》里列入命题15,借助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给予证明。在中国的数学文化里不可能出现这样直观的命题。

古希腊文化的另一精神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也使得古希腊人生活无忧无虑,乐于幻想,用哲学的头脑来思考各种问题,拥有创造性。埃利亚学派的芝诺(Zeno)提出四个著名的悖论(二分说、追龟说、飞箭静止说、运动场问题),迫使哲学家和数学家深入思考无穷的问题。智人学派提出几何作图的三大问题:化圆为方、倍立方体、三等分任意角。从理论上解决问题也是希腊人的兴趣所在,这样就又为演绎出几何学奠定了基础。

于是古希腊文化产生了这样的数学文化: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

三、《九章算术》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风气也很浓厚,但是跟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不同。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治理国家。所以,古代数学其实是“管理数学”,目的是解决实际生活的需要。于是就有我们的《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很多实践应用性问题,每一个具体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算法。它涵盖田亩面积计算,各种粮谷的交换、分配问题,土木工程问题,输纳税赋问题,盈亏问题,勾股测量问题。它最基本的特征有两点:一,以实用为目的的实用性特征;二,以算法为中心的计算性特征。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性和思维的直观性,《九章算术》是通过整理古代数学资料而编写的数学著作。在古代中国,社会实践是衡量数学好坏的标准。如果数学适合生活的需要,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好数学,从而得到发展,否则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抛弃。而且,数学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或行政手段也对传统数学文化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理编纂者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官员,而希腊数学的研究人员是学者。中国古人整理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日常应用,技术学和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直束缚着数学研究人员的思想。

在中国数学文化的发展中,一方面以科学务实精神看待数学,这种观念主要在操作层面获得发展,从而推动中国计算技术很早就获得高度的发展。算筹是中国传统数学特有的记数、计算工具,是在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中表示数的主要手段。例如,《九章算术》方田章提出了各种分数的计算法则,然后给出了“约分术”和“通分术”;在方程章中提出了“方程术”,相当于现在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中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实用型为特色的发展体系,从而拥有了独特的数学文化。但是,如果实际提不出要求,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与希腊人开创的数学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而且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希腊人的数学在一千多年以后还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了理论的力量。

五、启示

中西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两种极端的数学文化,也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数学教育倾向,具体表现在:是注重数学的理论价值,还是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说是以培养理性思辩为主要目的,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时,是注重理论和逻辑性为主,还是以实用性为主。这两种教育倾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替占有主导地位,并深深地影响了各国的数学教育。事实上,仅仅只注重其中一种素质的培养都不会完善数学教育,历史已印证了这一点。只有把两者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把握好教育的基调。

以中的数学素质培养为例,我们传统数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和计算性,缺乏思辩性和演绎推导,而且我们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导致我们的思维严重缺乏创新性。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针,把我们的优势和时代结合起来,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形成我们新世纪的数学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提倡创新,鼓励应用;在教育方面,有基础和创新的优质数学教育,各行各业大量使用数学技术,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建设21世纪数学大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雄.中西方数学教育思想及其比较除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4,(4).

[2]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4]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Comparison on the Influence of Mathematics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HU Rong

篇(2)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这时期是国外文化对我国侵入高峰期,他们从小接触到网络媒体上广泛宣传的国外文化,他们看美剧、日漫、韩剧,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等洋食品,他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可以说没有,这现象也引起国家、社会关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比重。同时《纲要》中指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生活关爱教学,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具体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求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1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只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国教育受近千年的科举思想影响,在普通数学教育中形成应试教育文化,而在高职数学教学虽然应试教育文化没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来形成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只是辅助学科,这使得很大部分数学教学人员觉得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在现行高职的数学教材体系中忽略了在课程体系有意渗透传统文化的组织编写,注重的是数学学科系统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有关该章数学文化介绍,设计到传统文化极少,这使得一线教师除了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外,还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查找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无形增加教师教学难度,这导致很大一批一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2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是为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会合格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为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培养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纵观所有在职的数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数学教师,他们教育中本就缺乏传统文化熏陶,进入数学教学,也继续传承者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现在数学教师包括自己,没有较高传统文化的底蕴,而要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提高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切实做到渗透传统文化,具体方法是:首先,培训已在数学教学岗位教师,具体可教师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以国家专家教授编写与国学与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各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编写与该省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读本,方便广大一线教师阅读,及时提高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中实时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建全发展。其次,是培养将要进入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如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在校期间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培养其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上考教师资格人员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数学概念、内容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数学中熟悉函数的名字就颇有文化,“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除此外还有幂、等数学概念。

又如在江苏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第三册起始章逻辑代数初步第一节《二进制及其转换》,结合古代数学文献《周易》教学展开教学。八卦是我国古代到家叙述万物变化的经典著作《周易》中的8种基本图形,由符号─(阳)和――(阴)组成,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介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而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其次,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如在数学中处处转化思想,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会简要介绍汉代公孙弘传奇经历,介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不仅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而且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赢得了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美誉,以此让学生具体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如数学思想方法与我国注明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数学中不等式证明方法中有一种叫放缩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膑兵法,以此说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胜利这与放缩法就是这样典范。再如数学中反证法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道旁李苦”的故事的关系。还有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与围魏救赵、数学中算法思想与运筹帷幄等。

再次,数学知识与古诗的联系。如在教授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可从引入王维的《至塞上》中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并配以相应图片、动画,营造充满诗情画意情景创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再如在讲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中,可通过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来理解线、面这一抽象数学概念。

最后,在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积极一面应大张旗鼓宣传传承,对消极一面不应该回避,如在教授二项式定理时,不仅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还应让学生知道,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欧洲虽比我国晚发现杨辉三角,但却同时提出组合理论与杨辉三角结合――二项式定理更具一般性问题解决办法。

3 结语

当然,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只有国家、教育部重视和一线教师热情参与是远远不够的,纵观我国从初等数学到高职数学教学教材,前期小学与初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尚且紧密,而高职数学教材选择主要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近代数学相关内容,特别后期是高等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产生背景是16、17世纪文艺复兴欧美学者建立的数学,在这样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高层专家认真商榷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一)时展的使命

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是责无旁贷。

(二)培育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甄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撰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学活动,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

我国历代数学家均对数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校本教材中编入典故篇,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名人典故,了解结绳计数、赵爽注释《周髀算经》、东汉的张衡、祖冲之和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数学典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们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经典名题,可以选择部分切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典型题引发学生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研究假设问题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和“百僧百馒”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折绳测井”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阶段研究的部分典型问题在古代就曾经出现,选取这样的题目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既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无痕的渗透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古典游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益智趣味的民间游戏,其中也蕴藏着一些数学原理或者数学方法,可以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例如: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华容道这些集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游戏不仅趣味十足,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及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充分的数学思考,更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传统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千以内的数”中,教材首次引用了中国独特的运算工具算盘帮助学生认数。在教学中,我借助认识算盘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数的发展过程。从用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到算筹,在此基础上认识算盘。在认识算盘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上档和下档的每颗算珠代表数的大小,如何用算盘数数、计数等。借助算盘,帮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计数、写数、读数,成为学生认数的极佳工具。课末又带领学生简单认识了八卦算盘。通过借助算盘进行的人数活动,学生感觉利用40分钟穿越千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2.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通过课件呈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就有7000千米的古代丝绸之路”,让学生在认识万以内大数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古代丝绸之路带给学生的震撼,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了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

数学的概念、规律、算理等都是经过几代数学家无以计数的实验、研究后得到的,数学的学习如果仅仅重视结论的运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许仅留有印象,学习便不再深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指出要重视“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数学史料,不仅可以丰厚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而且又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重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数学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在了解了计算圆周率的必要性后,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出圆周率。通过小组讨论及组间讨论统一想法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学生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后,基本能都得圆周率大概是三点多一点的范围,但是,具体结果并不完全统一。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圆周率的发展史,通过史料,不仅以历史说明了圆周率的值,学生们在活动中亲历了计算圆周率的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为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而自豪。

(三)在阅读中丰厚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已然成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工具和语言。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阅读,数学的阅读必定也包含数学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再说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1.重视课内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你知道吗”的知识链接,在这些内容板块中有许多与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相关。例如:在这一板块中补充了先祖计数的方法、七巧板、九九歌、算盘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知识链接可以作为课内阅读重要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呈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知识和文化。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二、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混乱,价值取向迷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这对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育形势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另外,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三、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上,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审美能力。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结合美术教育的前沿动态,使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思维,为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8-02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景仰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力军,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因此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美术教学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视觉化与直观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外界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而美术活动、美术作品都是视觉化的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绝大部分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通常先进行视觉化,然后再进行传播。而在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过程中,美术活动的介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化视觉,并使得较抽象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如《三字经》在传承时,用文字进行记载,而早期传承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记录,现代化的传承进行图书化,加入插图的创作,使之图文并茂,这都需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其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美术介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更易于引入专业课堂。比如在上《看花灯》一课时,除了讲述元宵节看花灯习俗的起源和历史传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外,还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分析各地区花灯的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花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这样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形式各异的花灯代表着人们在新年里不同的愿望,学生除了设计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等,有的还设计了喜洋洋、小熊维尼等可爱的新造型,在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运用纸、竹、绸缎等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还融入了塑胶、玻璃纸、皱纹低、铁丝、压克力废弃纸盒、铝罐等各式现代材料,表现出花灯的透光性,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传统花灯有更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打下烙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将绘制的花灯布置起来,开展师生共赏花灯猜灯迷系列活动。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与书法、国画等艺术相结合,使得其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把先人的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者的结合,更加相互提升文化品位,而美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的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并使其升华和物化为视觉形象,创造为有中华文化意境的艺术品,文化艺术品的广泛传播和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如在上《水墨画变体画》一课时,首先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带着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以及国内外名作,从中了解名画的创作背景、内涵及绘画方式等,并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和水墨技法,在艺术家的原有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名作进行二次创作,既巩固了传统水墨知识,又进行了绘画方法、理念上的创新。

篇(7)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绣工精细,生动形象等。

篇(8)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32-01

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翻开历史的篇章,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首先从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他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面,这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形成“和”。他认为这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孔子的《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他把“和合”作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相比较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综上,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和智慧的关联。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是古人对待自然与精神关系之间所认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内涵是: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人必须得服从自然之规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准则需要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对于古代先哲来说,他们认同的是自然、历史、人生、思维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源起和演变的过程这一思想始终贯穿着,它横向贯穿于古代的科学、哲学和艺术发展中。其二,“和合”观念的普遍运用,时刻彰显了中国美学的智慧之力,在处理审美范畴的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对应性、和谐性、辩证性、相融性。

篇(9)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篇(10)

结果与分析

1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随着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表现形式主要是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由此衍生的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是其异化的形式。作为传统武术主要传承方式的师徒制传承和家族式传承,其传承方式的形成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宗族血缘意识的影响。思维方式、观念意识贯穿了整个武术传承方式的始终,对未来武术传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来从事家族技艺的血亲不愿再继续传承家族技艺,血缘传承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家族中人谋求以外的发展,这样就给家族技艺的延续带来了许多局限,因此家族血缘以外的传承方式就不适应技艺传承的需要,这一时期模拟血缘式的传承浮出水面。这种血缘制度传承向家族外延伸形成了师徒制传承这一影响中国百年的传承模式。这其中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于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形式;二是没有血亲关系,非亲非故的师徒关系。表现在择师授徒,拜师学艺的形式上。

2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与宗法血缘

亲缘核心、尊祖敬宗、家国同构三个名词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缩影。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心理学中讲人们的行为活动受心理的支配与影响。古代社会的发展也正遵循这一历史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影响人们了观念意识。私有制一产生,宗法就随之而来了。

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为核心、父族为主导的文化内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宗法制度。血缘的维系,氏族家长家族制度使得宗法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宗法君主制。形成了两千年来的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

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是宗法形成的两个阶段,宗法制是宗族制在政治上的最高体现。氏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组织。宗法制到殷商时期发展到了完善的阶段,宗法离不开宗族,宗族在社会制度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即是整个家族中长族之人,奉家中一人为首;族即是家族中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尊祖故敬宗,祖宗,祖宗二者是不分家的,宗者尊也。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之分。大宗率小宗,小宗领群弟。由此形成了以血缘、宗族、伦理、政治的社会构造体系。

3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发展到现在,又形成了迥异于古代传承方式的特色特点。无论其发展方式为家族式传承、师徒模拟血缘式的传承,还是地缘传承、业缘传承、拳谱传承等等,一直到近代的武馆、武术学校的建立,包括现代学校教育中武术的教习,已经不同于古代的传教模式。但有些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深受过去思维观念方式的影响。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我们要承前启后,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扬做一份贡献。

结论与意义

在对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梳理的过程中,因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演化,发现各种传承模式的出现与淹没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转变的。探究中国宗法血缘文化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影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在对传统传承方式的研究上我们可以以古为鉴。懂得两种传承模式形成的文化内涵,探究形成其模式的演变形势和过程。对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化包罗万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传统文化与武术技艺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

另一方面:在研究传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面向未来。为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探究新的道路,其中就涉及了武术传承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到今天,武术在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已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传承模式需要新的发展,制约发展因素的一方面需要去除,适合武术技艺传承的有待保留。在此就需要广大武术传承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2-18,25-38

[2]田孝亮.浅论中国的宗法制[J].文化广角,2008(11):59

[3]方国清.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18-21

[4]许结.亲缘核心――中国古代家族――宗法制[J].文化常识,2008(1):115-116

[5]范海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9:120-122

[6]宋海滨.中国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嬗变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9:12-13

[7]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2):106―107

上一篇: 服装企业财务管理 下一篇: 长期投资资金回收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