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18:13: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课余生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fter School Stud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Five Universities in Hai'nan
FU Caihua, ZHANG N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anya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network is smooth,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ditional lifestyle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particularly because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s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network and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extracurricular life on a downward trend. Unreasonable after school life, college students study, work and life, Phoenix has a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the thesis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extracurricular lives, scheduled on college students ' extracurricular life guidance,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ew period; university student; after school; survey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高校的1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51人,女生49 人,城市学生48人,农村学生52人,大一36人,大二 33人,大三 31人,海南大学21人,海南师范大学14 人,海南医学院14人,海口经济学院18人, 琼州学院15人,三亚学院 18人。共发放100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 100%。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海南省高校大学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课余时间为6.12小时,每天课余时间3~6小时的占78%,超过九小时的占22%,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在对海南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活动的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学习占主要部分,有60%的学生表示上网占主要部分;有43%的学生表示睡觉占主要部分;有35%的学生表示兼职占主要部分;有33%的学生表示聊天占主要部分。从调查结果来看,上网在海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学习,再次是睡觉和聊天。
在关于学习、上网、睡觉、兼职等在课余时间里所占的时间比例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平均每天学习1-2小时的有40%,超过3小时的人数只有15%;每天上网1-2小时的有80%,超过3小时的有60%;每天睡懒觉1-2小时的人数有43%。大学生课余时间用于上网、睡觉的时间远远大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课余活动属于典型的娱乐型。
2.1.2 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态度
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认真安排,有30%的学生会稍作安排,有50%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太在意,基本处于得过且过、随心所欲的状态。这说明,海南高校大部分学生在对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个问题上重视度不够。
2.2 对比研究
2.2.1 不同时间段的课余生活的对比
学生在工作日和周末的课余时间中所从事的活动有所区别,周末学习的人比平时减少10%;而周末从事上网的比率比工作日多20%。周末玩游戏比在工作日增加19%,周末网购比在工作日多出12%;这说明周末大学生学习的人数减少,而用于娱乐的人数增多,大学生在周末更趋向于放松。
2.2.2 高、低年级的课余生活情况对比
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社团活动、聊天、睡觉的比率比高年级的高, 而高年级的学生在课余生活里选择看书学习的比率比低年级的高。这说明高年级的学生在安排课余生活上更趋理性化。
2.2.3 对课余生活的期望和实际行动的对比
在 “课余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上,65%的学生选择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这跟实际中高上网率、高聊天率和高睡觉率相矛盾。而认为在课余活动中应进行兼职或义工的人仅有15%,但是实际平时参加兼职的比率大于他们认为应该兼职的比率,这反映了海南高校很多学生选择兼职也是迫于现实需要,比如说生活费的需要,因为自从2009年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岛后,海南省各大城市特别是三亚,消费水平普遍较高。“在课余时间里就应该尽情的娱乐交友”这个问题上,只有12%的学生持赞同意见,但是实际调查中课余时间进行娱乐交友的比率远远大于1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进行了一些自己并不认为合适的课余活动,比如说上网、聊天、睡觉等。大部分学生在对课余生活的期望和实际行动具有矛盾性。
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究
3.1 存在的问题
3.1.1 课余安排被动 ,自律力差
调查得知,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态度不够认真,有一半的同学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有40%的同学课余时间主要用来睡觉,在高额的上网率中,有将近70%的同学选择经常网购,且有90%的同学认为课余生活上网花费时间和金钱。根据当前“双十一网购”日交易金额过亿的新闻报道,80%的网购交易人群的年龄段是在20~27,这充分说明海南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安排处于盲目被动状态且自制能力较差。
3.1.2 课余时间多但缺乏有效利用
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平均课余时间为6.12 h/d,课余时间3~6 h/d的占62%,超过9 h/d的有38%(h/d指“小时/每天”)。但在问及自己的课余时间是否充裕时,有 84% 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或正好。课余时间很多,但是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少,而用于上网、闲聊、睡觉的时间太多, 有效利用率较低。
3.1.3 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
从“课余生活对你有何影响?”这一调查结果看,认为能提高学习成绩和增加社会经验的不足50%,而认为会造成经常无所事事及上网花费时间金钱所占的大于50%。这说明当前海南高校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29%的同学认为课余生活无所事事,说明本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大学规划。
3.2 成因探究
主观原因,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就会过于放松,做事情往往随心所欲;其次,大学生是一个喜欢接触新事物的活跃群体,再加之自制力较差 ,容易受到一些诸如来自网购、网络游戏的诱惑而沉溺其中,从而造成了课余生活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客观上,第一,大学生是典型的群居人群,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彼此间容易相互影响。第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学生在家里过多被宠爱或约束, 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约束,就会放任自流。第三,学校缺少关注及适当的引导。第四,学校缺乏相应的娱乐设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五,学校缺少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
4 结论和对策
4.1 结论
通过对海南省五所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我们大体了解了新时期下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余安排被动 ,自律力差,课余时间多但缺乏有效利用;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等,并从主客观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成因。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量高质不高”,无论是学生、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应重视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问题,提高课余生活质量。
4.2 对策和建议
4.2.1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个人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课余生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为自己充电而不是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其次,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提醒、同学监督等方式,加强自我约束力,以免过多从事不必要的课余活动,如上网、打游戏;第三,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第四,加强体育锻炼,只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第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这样能有效避免睡懒觉等不良生活习惯。
4.2.2 家庭和社会方面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起到关心、引导、监督和鼓励作用。由于孩子进了大学,远离家人,他们很渴望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理解和认可。其次,社会方面,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评价和引导当代大学生。
4.2.3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研究和指导,经常性深入调查和研究本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形成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指导,使他们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思想上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做到思想与行动互相统一。第三,社团管理机构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适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课余活动,能促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从而避免无所事事的不良生活方式。第四,学校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比如说多设置一些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第五,完善课余活动场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并定时向学生开放,如游泳池、健身房、第二课堂活动室等等,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活动和娱乐空间。第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有效地对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只有让学生从一开始养成良好的规划意识,才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明确目标的指引,课余生活才能变得更合理有序。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6-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生活质量;回归分析;学生
课余生活满意度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幸福感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加程度和适应能力[1]。有研究表明,学校是学生课余生活压力产生的主要场所,课余生活满意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学生课余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现状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关系,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现状,进一步指导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选择乐山某普通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87份,其中有效问卷9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2%。其中男生400名,女生550名;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25,390,181和154名;理工、人文、艺术及其他专业分别有285,143,394和128人。
1.2 问卷的设计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之上[3],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访谈学生,在保留家庭、友谊、学校、自身、和生活环境的5个项目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增添健康状况、学业、课余生活自由、课余生活质量4个项目。共9个问项,量表采用Likert 7点式计分法,选项从“特别不满意”到“特别满意”,计为1~7分。各项目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整体课余生活满意度值,而增加一项“我对课余生活总的满意程度”问项,作为一个有效性的检查。量表包括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3个分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0.743,0.659,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NRI=0.907,FI=0.995,RMSEA=0.005)。9个问项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为0.36~0.67。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测量学量表使用。
《学校生活质量量表》采用中文版量表[4]。量表由45个题目组成,包括整体满足感、负面情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和经历7个分量表。量表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计为1~4分。学校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school life scale,QSL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96,重测信度为0.843,总分与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3~0.815,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69~0.773;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另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共15个问项。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用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中对家庭和友谊满意度最高,对学校课余生活质量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较低。课余生活满意度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这和大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结论一致: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社群关系和师生关系方面得分最高,对正面评价的整体满足感方面较低,而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负面评价方面更低。见表1。
表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得分
2.2 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关系
2.2.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相关性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学校与学校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分量表都存在关联,课余生活质量除了与师生关系不明显之外,其余Pearson相关系数都达到了统计学水平(P值均
2.2.2 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自变量,学校生活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除自由变量之外,课余生活满意度绝大多数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9个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解释率为43%。
表2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相关系数(r值)
变量机会负面情感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经历学校生活质量
家庭0.220*-0.1110.0600.1680.0710.188*0.191*0.172
友谊0.045-0.1000.0310.1540.226*0.228*0.1230.141
学校0.441**-0.300**0.488**0.247**0.204*0.262**0.379**0.395**
自身0.166-0.0410.0800.0600.1690.294**0.1580.184*
所住环境0.159-0.1530.288**0.1730.212*0.260**0.187*0.248**
健康0.049-0.183*0.1160.1530.184*0.187*0.0620.113
学业0.060-0.109-0.0030.179*0.295**0.323**0.0900.161
自由0.256**-0.1610.279**0.271**0.193*0.282**0.343**0.328**
课余生活质量0.315**-0.218*0.341**0.1180.225*0.462**0.367**0.344**
课余生活满意度0.294**-0.256**0.291**0.287**0.346**0.443**0.305**0.366**
注:*P
表3 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
变量Beta值t值P值
家庭0.1889.080.046
友谊-0.126-2.700.088
学校0.33113.710.000
自身0.1666.870.049
所住环境-0.103-1.310.004
健康-0.147-5.180.006
学业0.1818.500.037
自由0.23313.370.544
课余生活质量0.27117.460.004
注:F=46.15,P=0.000,R2=0.43。
2.3 不同年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比较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在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校生活质量量表中机会、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经历和学校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中健康满意和自由满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维度不存在着年级差异。说明年级对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方面影响显著,而对课余生活满意度只影响2个维度。进一步作LSD分析发现,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得分最高,说明大一学生刚进校时对大学充满了期待,小心的应付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与未来的生活相关及可以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显著比其他年级要高,随着对大学的进一步了解,这种认同程度逐渐下降,其他年级之间差别不明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是以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为基础的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又是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高质量的学校生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生活质量提高。
3.1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当今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感觉不到归属感,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了解不多。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和整体满足感的得分较低,除加强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硬件条件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承精神来引导学生,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塑造人,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满意和整体满足感水平。
3.2 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特别是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因为随着年级越高,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测评,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分类指导,如学业满意度下降,则可以通过改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努力程度,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5]。
3.3 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都比较高,这说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校应该围绕学风建设这个主题长抓不懈。
3.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普及大众参与的活动项目 研究表明,参与活动程度高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方面得分都比较高。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围绕学生专业开展相应的专业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档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 参考文献
[1] KARATZIAS A, POWER KG, FLEMMING J, et al. The role o f demographics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chool stress on predicting school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findings. Educ Psychol, 2002,22(1):33-50.
[2] 丁新华,王极盛.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788-90.
[3] SELIGSON JL, HUEBNERES, VALOIS BF. Pri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brief multidimensiond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oc Indic Res, 2003,61(2):121-14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xx
调查对象: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
调查地点:南昌航空大学
一。前言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刻、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在这里,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进入象牙塔大学生群体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去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每周40节课每节45分钟计算,每周上课时间为1800分钟,而课余时间为4920分钟,几乎是上课时间的3倍,那么大学生是如何来处置这每周4920分钟的课余时间的呢?而椐这次回访调查总结:绝大多数大学生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等;部分大学生开始谈恋爱以满足感情生活的需要,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有一部分选择在学习的同时做些兼职工作,增长阅历,丰富知识,锻炼自己。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处理、协调这些学习与生活间矛盾,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使得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分配达到最佳化一。
问卷
笔者通过参考有关大学生双休日活动安排调查问卷的分析,与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后,编制出《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对其看法与感受。问卷采用abcd等几个选项中选择,采用匿名记票。
问卷内容
【1】被试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院。(第1-2小题)
【2】大学生课余时间量调查。(第3题)
【3】大学生上自习的频率。(第16题)
【4】大学生主要课余时间(除自习以外)的基本情况。(第5题)
【5】大学生期望及兴趣爱好的课余活动情况。(第4、6题)
【6】大学生主要活动时间量安排情况。(第8-11题)
【7】从大学生课余时间量、时间分布的合理性命题(第17-18)
二。抽样
我们调查分析的总体是南昌航空大一学生。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为使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们选取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6个班级代表。样本容量为200,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1:1,以方便分析、研究。
调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调查选择在晚6点到10点之间,分6天进行,每校两天。调查问卷发放、回收一次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5份,有效问卷160份。
调查结果
1、男女比例大约控制在1:1
2、经济管理学院 80 、40%
文法学院 30、15%
材料学院 40、20%
土建学院 20 、10%
音乐学院 10 、5%
软件学院 20、10%
3 课余时间量
经济管理学院
文法学院 30、15%
材料学院 40、20%
土建学院 20 、10%
音乐学院 10 、5%
软件学院 20、10%
4
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各项选项的数目及所占百分比。
通过大学生课余活动安排的不同年级间的纵向差异分析和不同性别间的横向差异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与之期望的情况间进行比较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论证
从总体上看,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课余时间使用基本合理,能较好利课余时间;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课余时间缺乏合理的安排,沉迷于电脑娱乐漩涡之中或者在无聊中徘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身心造成了不利影响。
1、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经常课余时间较多
【03题】除了双休日、节假日以外,您平均每天有几个小时的课余时间?
a.1~2小时b.2~4小时c.4~8小时d.8小时以上
【调查分析】由于近几年教育改革,减压、减负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南昌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也相应的增多,课余时间相对宽余和自由。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拥有大量、充裕的课余时间,这与部分同学长期习惯于被动学习和自控力较差这一现实,也成为了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较大矛盾。由此可见,合理安排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关于上自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并且年级差异性分明。
【16题】你是否经常去自习?
a经常自习b偶尔自习c基本上不自习
【调查分析】据社会媒体报道,对大学生自习状况不太乐观。然而本次调查对是否到图书馆,自习室去学习这个问题中:对大一新生,高达到52.0%,且因为查阅学习资料去图书馆的同学占到61.3%以上。可见图书馆、自习室是大学生自习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因为中学时代的学习习惯而坚持上自习,他们大多的生活习惯也依然是“三点一线”---即寝室、教室、自习室。对他们而言,习惯大学生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3.大学生主要课余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分布差异性大。
【5题】课余时间你主要是从事于
a:上自习b;社团活动c:运动锻炼d:社会实践e:上网f:其他
【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上自习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自习”、“上网、玩游戏”、“社团活动”三项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形式。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上网、玩游戏”、“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大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两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学生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大学生在分配其他时间(占所有的32%)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个体兴趣决定的。个体兴趣自身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特征,对满足大学生课外业余活动和闲暇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自身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途径。例如大学生对文学类课外读物的兴趣,满足了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生活,并借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憧憬的美好意愿和情感,这对他们强烈的探索人生、探索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大学生对文学类读物的过多重视,而埋头于对他人生活的解读,忽视了自己的现实生活,这也显然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4.大学生每天主要活动时间(除上自习)量安排情况。活动种类多,时间安排量差异性也明显
【8-11题】你用于下列项目的时间平均每天会有多少?
a)课外学习a.1~2小时b.2~3小时c.3~4小时d.4~5小时
【调查分析】课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另外汲取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丰富的年代,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阔的课外学习是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课外的学习是自己腾飞的重要基础。通过课外学习使书本知识更加完善。四、六级等其他证件的获得和平时的课外学习是分不开的。课外学习是竞争中获胜的筹码,切身感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b)使用电脑a.少于1小时b.1~2小时c.2~3小时d.3~4小时e.更 多
【调查分析】从统计数据看,使用电脑时间过少,仍然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苦恼。尽管各个学校都有微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但由于南昌航空大学教学资源免费开放力度不足和学生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同学,再加上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寝室没有联网,因此大一学生得不到充裕的上机操作和实践、练习机会。这与信息化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有着较高要求的现实存在较大落差,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能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调查分析】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己发起、管理、策划、运行的组织。它的精彩之处就是它更接近我们,更懂得我们的需要;虽然也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更能理解它的意义。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同学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素质,为尽快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加入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融入象牙塔的选择,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场所,这就是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社团的原因。
5.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的合理性出发,揭示课余生活安排是否合理。
【19】你觉的你的课余时间是否安排合理
a:基本合理b:不合理c不知道
【调查分析】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时间安排存在着不明确性,认为合理的只有20%,可见合理安排大学生课余时间成为了当前大学生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四建议
a:给学校与社会的建议
(一)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好的环境
学校当然是学习的地方,这要求各高校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风”和安静的环境是一所高校必须达到的要求。当然学习的软硬件设施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要放在首位。好的“学风”形成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这要求学校要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安排课余时间
大学生趋向于认为课余时间应由个人去安排,无须学校去管。大学生希望课余活动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对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各高校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号召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课余。
(三)听听大学生的“声音”
从主客观双方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课余时间中存在着学校、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与学生主观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地胜任各项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生这些主观需求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是合理的、必然的,所以学校对此应予以重视。即使学校现阶段的客观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但我们必须作出行动,作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善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各种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ⅰ、以“社团”为“基地”展开:各“社团”开展与之有关的各项活动,他的优点是选择性好,因为他的自主性强。
ⅱ、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各种知识竞赛与娱乐活动。它的优点是大众化,没个人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参加。
ⅲ、以班级或是寝室为单位展开。这类活动具有灵活性,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条件少。这类活动可以促进同学间增进了解、发展友谊。
(五)社会也应该更关注大学生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必将走向社会,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针对南昌市各有关部门的提议:
ⅰ、在物质经济上要多支持贫困大学生。调查显示有许多大学生有过兼职经历,其中一部分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他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不得不从事兼职以获取部分生活费用,但是兼职占去过多的时间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其他娱乐活动的参与,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ⅱ、多开展各种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诸如“关心老人公益活动”、“学雷峰做好事”、“三下乡志愿活动”这些活动的展开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和公民意识培养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与其他城市相比,这点是南昌市做得不够的。
b:给同学的建议
大学校园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大学新生常常心中没谱。如果完全按照兴趣,随意性太大,很难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和资源。
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而且,你一旦制订出了既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闲计划,那么在这一时间尚未到来之前,你的心情会是愉快而充实的,能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要知道,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本钱”,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合理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度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或是证明着自己的抱负,可以选择兼职。还应该积极的参加社会志愿活动,诸如“无偿献血”、“学雷锋活动”等社会爱心活动。这对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荣誉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我们的结论是:
(一)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课余生活整体上积极健康。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感到满意。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现了当代南昌市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虽然在年级间与性别间存在诸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人生目标的不同造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个人间的价值观异同。
一、引言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倡导支持下,利用课余时间,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所开展的科普、学术、发明、科技制作、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调研报告等形式的活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实践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经管类学科注重实践性,它与企业具体运作、政府政策、经济分析等有着天然联系,决定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培养与发展的重点。实践也证明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已经成为经管类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第二课堂,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支撑以及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参与状况
近年来,高校经管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竞赛或活动也越来越多,在面对大好机遇的同时,诸多新情况、新现象也不断涌现,如何更好地把握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学生科技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深入推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必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经管类大学生行为特点
首先,活动性质因素。经管类学生人数众多,活动气势“磅礴”,活动类型主要为人文社科类,且与企业经营联系紧密。其次,专业要求。经管专业既有文科性质又有理科要求,教师讲课速度快、讲授量大,学生重视加强课余的预习复习,同时因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投入较多时间,阅读课外文献、新闻,把握最新前沿动态。再次,学生课余生活选择多样。该类学生比较活跃,生活爱好较广,偏好的课余生活方式多样,如读书、交友、上网、运动、结伴游玩等,学术科技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他们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的目的也不一。
(二)目前活动参与状况
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支配方式主要是自修,对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我们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等6所广州地区高校经管类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知71.2%的学生觉得参与是有必要的,25.6%认为无关紧要,3%左右认为不必要,参与率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认识存在偏颇,约25%的学生表示即使参加也是应付了事,成果作品水平不高,缺乏有突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真正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开展的、对其而言有较大参与意义和较强吸引力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要有: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水准和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比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二是校内外一些基于实践的模拟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有 “ERP沙盘模拟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商务模拟谈判”和“模拟营销策划大赛”等。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组织支撑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制度建设是前提、是基础。这种制度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规章制度上的缺位,在关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有些制度还停留在传统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已不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组织结构上的缺位。很多经管类院校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研比赛或实践活动的组织架构或部分单位,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只是分散式、零散化的状态。三是政策规范上的缺位。学校未能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相关的政策规范和保障,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及指导老师未有足够的激励政策,使教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没有一种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有力的组织支撑以及规范式的政策作为基础,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比赛或实践活动很难系统全面、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下去。
(二)经费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欠缺制约着学术科技活动体系的发展
经管类学科专业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学校在实践环节的活动经费和基础设施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主要指为科技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与资金保障。首先,物质保障包括建立和开放教学设施、模拟实验室、学生科技活动实践基地、网络服务、信息中心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和基地。另外,还要为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或比赛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补助,以满足其对实验用具、材料、书籍、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研发要求。但是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学生的学术科研活动相关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并不是十分到位。像一些专业技能模拟的实验室,也很少广泛地向在校学生开放使用,这无疑会挫伤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热情。另外,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有些院校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课外学术活动的专项经费每年仅有几万、十几万元,根本无法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
(三)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有效指导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即使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较高,但毕竟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都存在局限。对选题、实用性等方面很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看法和认识。其活动方案方法等,可能存在大量的实际操作问题,或是结果没有现实意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老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是,目前高校教育的课室流动制使得学生与教师在课后很难有机会沟通和交流,课上、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同时,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项目很难开展。教师因为自身科研或教学任务,也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和经费去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的教师,往往会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之上,对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程度并不高。
(四)学生和教师缺乏一种合理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等院校坚持的是考试成绩第一,德智育评核第二的评优、奖励制度,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少有明确的要求,这就从制度上激励了学生和教师对“成绩”“分数”的追求。在这种厚此薄彼的引导下,教师、学生自然跟着这个“重知轻、智薄德”的指挥棒走,而学术科技活动的创造能力与实践精神则被放在了角落。另外,除了激励机制的错位之外,对学生在参加活动与开展项目方面上也缺乏充足的经费作为支撑,缺乏对学术科研活动或比赛奖金、基金的奖励,未能学生和教师队伍形成一种有效充分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参与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教师对指导学生开展工作的热情度也不高。
(五) 宣传普及不够,学生缺乏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据调查,很多学生对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缺乏一种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只是课余的一种活动而已,将课余的时间用在参与此类见不到实效的活动是种不明智的选择;二是认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否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影响不大;三是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深。这与学校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宣传是有很大关系的。从现阶段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对每年各系列活动的宣传和管理缺乏统一性,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未能形成合力;学生获得科技活动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和片面,使得科技活动的普及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校内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比赛也存在着形式较单一,内容较不深入,使得科技活动的普及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建立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学生“成才观”,明确活动与成才能力的结合点
中山大学在2007年对广州8所知名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19.3%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而清华大学47.51%的人没参加过活动。这可能与珠三角人才面临的挑战和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有关,因此学生提高个人能力的积极性也较高。
学校应当注重强化学生“成才观”,将活动与提升工作职业能力相联结,突出科技创新活动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深化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导航,让学生明白到活动与工作的软、硬能力、合作精神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产生增强自身能力的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
(二)强化组织职能,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机构
考虑成立“高校创新工作委员会”或“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作为全面负责学生科研学术与创新教育的工怍机构,主要工作为制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培养计划和政策措施、把握学生创新教育和学术科研的紧张、审查相关经费的使用、决定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等。这样一个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可分成教师和学生两个组成部分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下设办公室,如学生方面工作的办公室下设在团委,教师方面的则下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主管校领导担任带头人,其组成单位有学工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实验处、图书馆、网络中心、各学院科研副院长等,从而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组织结构链条。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设立专项基金,简化申请程序
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方式,数量有限,后续经费不足。而申请学校经费需要经过重重审核,到位时间较长。
经管类院校可利用本身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企业保障研究过程的费用支出。同时促使政府财政加大资金的划拨、争取社会赞助,建立起学术科研专项基金,同时简化资金申请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流程。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以多样化的奖励措施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
首先,在学生方面明确划分不同获奖等级和奖金等级,同时召开颁奖仪式颁发奖状。把获奖情况量化纳入学分制系统,作为综合测评加分项、评优评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成果突出者,可以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对于创新型活动成果,学校给予申请专利资助,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学校可以加深和企业合作,优秀学生可获得在合作单位第一线实习的机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造就科研学生的成就感。
同时,还要针对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授予荣誉称号、设立专项奖金或基金等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对各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师导研的经费落实,科研申报、评估,竞赛管理,奖惩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可以将指导学生按时完成项目或活动的教师所花费的时间,计入该教师本人的年度教学工作量之中,激励专业指导老师发现和培养一批的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五)深化教学改革,酌量削减学时,留更多课余时间
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经管院校规定部分专业的学时较多,作业量较大,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多数学生倾向短期突击做法完成活动作品,成果水平不高。
经管类院校应该优化学科课程设置,重视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理论支持;酌情削减学时,腾出较多课余时间让学生更有精力、准备充分地去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而非在学生只剩少量的课余时间的情况下,还硬性要求其参加活动。
(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完善互动平台和活动场地环境
经管类大学生所处在院校应重视网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开展网上学术论坛、进行网上作品评选等,构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展、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沙龙等活动,打破从众定势思维,通过轻松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让课外科技活动向创新性、开发性发展,让学生把握科技前沿动态,激发创造潜力。
开放研究型实验室,同时免费开放电子图书数据库供学生查找资料获得必要信息,并引导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高信息共享度。使合作企业变成校外重要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攻关活动,提高积极性。
五、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到经管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的研究,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影响因素及问题成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补充了前人没有涉及到的手段措施,如成才观的强化等,使经管类课外学术活动的体系研究更加完善和具体化。同时,还可以做有针对性的变化,推广应用到不同类型的院校。
参考文献:
1、 沈必胜《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若干思考》福建高教研究 2008年第三期
2、 郑美玲《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青年探索 2005年第五期
3、 丁小球等《广州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及建议》 中山大学报论丛 2007年第27卷第二期
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全方位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等教育而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学生文化、品德、心理、身体等诸多必备的素质构成中,身体素质是第一要素。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升入3、4年级后一般都取消了体育课,或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选修课,这时的体育学习基本上结束,体育参与已不再是学校的要求。但一方面该年龄阶段大学生身体迅速生长,精力旺盛;另一方面,随着课程量的减少,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需要通过课余体育释放过剩的精力、休闲娱乐、强身美体、缓解学习与就业压力。然而,在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次数却相应地减少,尤其是女生。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过分地强调和重视1、2年级学生体育课内外的教学和改革,却忽视了3、4年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本文从江苏省普通高校3、4年级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入手进行客观调查,并对男、女生不同的性别群体进行分类、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丰富学校课余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行为提供一点建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20所学校的3、4年级大学生,其中男400名,女4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文章和材料,为本文的选题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随机向以上20所学校3、4年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男女各400份,回回收问卷771份,有效问卷749份(男372份,女377份),有效回收率93.62%。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作相应的常规统计学处理。在问卷的设计和结果的统计方面,利用“专家法”和“测量再测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效度0.87,信度0.92。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问卷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结合具体的问卷指标,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需求的差异性作相应的归纳。
2 结果与分析
2.1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动机调查表(表一)
表一
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一):男女大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都有强身美体、娱乐消遣的需求,对课余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希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说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男女大学生希望在课余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不久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但在强身/美体、娱乐消遣上,男女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有85名男生(占调查男生22.85%)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强身”,与此相反的是,有152名女生(占调查女生的40.31%)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是“美体”,这一方面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己的体形,另一方面说明女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比男生更有目的性、社会性。在娱乐消遣上,有141名男生(占调查男生37.90%),而女生只有65人(占17.24%),这一方面说明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打发空闲时间的男生比女生多,男生对“娱乐、消遣”有很大的偏向性;另一方面说明女生还没有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乐趣,我们应当开发一些让女生得到乐趣的体育项目;同时也说明男生对体育的健身功能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现在不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2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形式调查表(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二):有136名男生(36.56%)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选择“自由锻炼”。“自由锻炼”相对的不受限制性仍对男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应当看到,和“自由锻炼”相比,男女生在其外四个选项上的比例分别高达63.44%和76.92%,说明了男女生,特别是女生更钟情于有组织的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在“游戏”和“比赛”两个选项上,男、女生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基本反映了男生外向、竞争、协作和女生好静、休闲、娱乐的特性,如引导得当,有利于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2.71%的学生选了“俱乐部”,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消费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悄然兴起,有偿体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在此项选项上,女生的选择比例高于男生,且呈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女大学生减肥、美体的动机较男大学生强烈有关,同时女性参加和坚持锻炼的动机和男性相比有较高的社会归属成份,更在意有没有较为固定的运动伙伴、良好的体育氛围、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及体育设施的保障,课外有偿体育俱乐部较之其他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更能满足女大学生的这些需求。
2.3 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内容调查表(表三)
表三
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表三):在问卷调查表所列的课余体育项目中,除“郊游”一项以外,基本上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选择看出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需求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说明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大学生参加何种课外锻炼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但从男女生对田径、游泳、太极拳三项的选择上来看(男生16.40%,女生19.36%),我们应当深思这些项目不被学生喜好的原因,同时应当增加一些有健康功效和生命力强的项目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手段,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来,并为其进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男女生在“郊游”的选择上排调查结果的第3位,这说明课余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了,以“郊游”为代表的这一类校外体育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因其涉及面甚广,牵涉到学生的安全、管理等等,高校体育应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拓宽学生体育活动的时空区段。在“三大球”、“三小球”、“健美操”3个选项上,男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体现出了较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更趋向于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女生则趋向于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
2.4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因素调查表(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有38.98%的男生和17.77%的女生因为思想认识原因而不想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他们认为现在身体很好,不需要体育锻炼(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这说明他们对体育概念一知半解或误解,健康意识较差,缺乏现代的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在“学习压力”和“没吸引力”上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压力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广大学生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大量课余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和提高相关的素质,如计算机水平和英语水平,很难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健身;另一方面,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单一,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项目得不到开展,因此课余体育也失去了吸引力。在“场地器材”上,女生(26.79%)明显比男生(17.74%)更容易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因素,调查表明,有20.16%的女生和8.60%的男生“希望有老师指导”课余体育,学生不愿意花掉时间活动却达不到锻炼效果,其中女生表现得更强烈。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男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强身美体”和“娱乐消遣”的动机上出现明显的不同,男生更需求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消遣”,而女生则更注重于需求“美体”。
3.1.2 较之“自由锻炼”,大学生更希望参加有组织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化需求比男大学生更高;同时,有偿体育服务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俱乐部”的需求比男大学生更为迫切。
3.1.3 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上的需求保持着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男生相对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项目,女生则相对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项目。同时大学生也倾向于走出学校走向自然。
3.1.4“学习压力”成为影响男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而“思想因素”和“没有场地和器材”分别是制约男女大学生不进行课余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女生比男生更需求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3.2 建议
3.2.1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理念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真正懂得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 学校应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将课余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切实加强3、4年级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指导性,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同时应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收取适量费用,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责任心加强,亦可以使学生的责任心加强,锻炼的主体积极性提高,保证锻炼的实效性,同时也可改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体育活动效益。
3.2.3 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方面客观存在差异,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需求存在诸多不同,必须加大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体育需求心理的研究,加大开发适合男女生,特别是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和内容,以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性、积极性。
3.2.4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和器材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根据3、4年级学生的课程和学习情况,搞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兰自力,赵克等.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1.
课外篮球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由于诸多原因,课外篮球活动呈现出松懈、随意的状态,很多学校对课外篮球活动也不重视,从相关调查结果看很令人担忧。基于此,调查和分析德州学院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情况就很有必要。这对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学校体育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德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和研究。在德州学院男女学生中抽样出500人发放问卷,男女各占一半,收回462份,其中男生234份,女生215份,回收率92.4%。其中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90%。
二、结果与分析
1、德州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现状
(1)课外篮球活动中男女生参加比例情况。通过调查得知男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占51.7%,女生占27.1%。这说明男生很喜欢参与到篮球活动当中,而女生很少。
(2)大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时间、形式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出,大学生经常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为50%,偶尔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为28.8%,不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占21.2%。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已将篮球活动作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但还有部分学生未投入到课外篮球活动当中。所以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比赛或篮球游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篮球活动中来。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课外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5.3%。由于学生的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上午,下午课的安排相对较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时间都出现在下午。在活动形式上,调查表明学生主要是篮球场上临时找人比赛为主,占活动形式的52.8%。大学生在课外篮球活动中提前相约的比赛多为班级之间或院系之间的比赛,这种比赛往往有很多的观众,参加人也比较认真、积极和重视,此种活动形式也能够带动更多对篮球不太了解或兴趣不高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活跃了校园课外篮球活动气氛,使学校举办篮球比赛能够推动课外篮球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也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学生对篮球活动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虽然校内的篮球比赛层次相对较低,但灵活性大,这样参赛的学生就会较多,吸引不同的大学生参加,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提高参赛者的兴趣与热情。
2、影响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1)场地设施对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的影响。调查发现,仅33.3%学校的学生认为校园场地设施能够满足其活动需求,而66.7%学生认为校园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可见,影响课外篮球活动开展重要因素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并且随着高校生源数量的逐年增加,而校园基础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就势必造成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同时,大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时间大多都集中在下午,而篮球场地的限制,就会让很多渴望参与到篮球活动的学生只能焦急的等待。另外,很多大学的篮球场地较为集中,并且远离学生宿舍,不便于学生的锻炼,也会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篮球教师指导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发现,德州学院篮球教师很少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指导。原因是篮球教师工作量大,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很薄弱,进而影响了篮球教师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指导积极性。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外篮球活动缺少有力、有效的具有保障性的管理制度及规范模式。因此,应组建比较规范的课外篮球活动的管理模式,同时把篮球教师对课外篮球活动指导情况、授课量与工资相结合,不断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外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做好有效的指导。
(3)校园篮球活动环境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影响。学校篮球活动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篮球活动在学校的开展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篮球活动开展的好坏。调查看出,学校课外篮球活动开展很好的占16.2%、较好的占50.6%、一般的占27.2%、不好的没有,这说明了篮球是学校开展得很好的体育项目之一,作为学校大众性的篮球项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主要体现在学校每年都把篮球赛作为体育赛事必开展的比赛活动,它的举行都为学校的篮球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与宣传作用。
(4)组织管理因素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影响。调查得出,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篮球赛少的占23%,适中的占43%,认为多的只占34%。我们知道比赛队员大部分都是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这样就使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参与机会。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展过趣味性的篮球比赛。所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篮球比赛,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从而达到休闲娱乐、陶冶身心,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三、促进大学生课外篮球运动开展的对策
1、改善场地设施,充分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学校应进一步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增加篮球场地和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环境,避免由于场地限制而造成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篮球活动之中。另外,对现有场地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使现有场地、器材设施在课外篮球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鼓励教师参与到篮球课外活动中,加强引导
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指导课外篮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认识课外篮球活动的重要性。另外,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有关体育法规制度,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兴趣,并参与其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参与到课外篮球活动,能够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营造良好的课外篮球活动氛围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在公众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高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而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发展学生课外活动,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体育活动体系,提升学校体育活动的质量。
本文对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活动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运动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校的分布状况,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浙江省各地市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男生300名,女生200名,并另外对5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教师等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包括各地市大学生500名,以及体育教师50名。
(2)文献法:主要搜集近五年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搜集国内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国内外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支持体系建设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
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在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员对浙江省各地区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出,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只有21.13%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其中,以一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最大,越往上比例越小,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四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最小。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时间相对较为充足,而越往上升,迫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削减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精力(表1)。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
大学生出于不同目的而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有些学生是为锻炼身体而参与体育活动,还有些学生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行的体育锻炼。在问卷调查中,将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总体划分为:健康、爱好、提高技能、体育测试、塑形、发泄等几个部分。经统计得出,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以及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为保持身体健康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断减弱。目前,四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方便就业。而在兴趣爱好方面,一、二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三、四年级学生。并且,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提高体育技能与体育测试没有太大关联,年级越高,越注重体育测试的成绩而非体育技能的提升。分析得出,由于工作单位在录用员工时,首先要求体能检测合格,因此为了确保体质检测达标顺利步入社会,高年级学生以此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年级越高,对外在的要求也变得越高,由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出于“塑形”这一目的而进行锻炼的学生中,大四学生比例最高。另外,各个年级都会为了调整情绪而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今大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经研究表明,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健康程度要高于普通人。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还能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扩大社交圈这一方面,大三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表2)。
3.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项目分布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同,所选的项目也不同。许多学生都会选择多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选择单一项目进行锻炼。在问卷调查中,限定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个数,只需选择最主要的三种体育项目。经调查统计,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所选项目最主要为篮球运动。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选择篮球运动的比例均为最高,分别是43.74%、36.23%、50.42%、40.96%。而在其他运动项目中,一年级学生偏重于选择跑步、乒乓球、足球、跳绳等类型;大二学生较喜欢搏击、游泳、体育舞蹈等;大三学生主要选择羽毛球、登山、器械健美等;大四学生则以健美操、排球、网球运动为主。同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很大差异,男生偏重于篮球、足球、搏击类,而女生则主要选择散步、羽毛球、轮滑、健美操等类型的运动,这主要是由男女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差异造成的。
4.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场所不尽相同。并且,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在场地选择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一年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偏重于选择校内活动场所,在各年级锻炼场地的选择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四年级,占59.67%,而二、三年级学生则主要选择校外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其中以三年级最甚,所占比例为27.06%。这表明学生进校时间越长,其活动的范围也越广。而作为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与就业压力,时间较为紧张,因而优先选择校内场所进行活动 (表3)。
5.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因素
通过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将不参与或较少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惰性、不习惯、没兴趣、不会锻炼以及担心犯错等原因而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见表4)。
综合上述整体调查分析得出,学习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大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无法避免。但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不会锻炼或者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任何作用,而不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浙江省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师与相关管理人员得知,造成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不足、负担过重的最主要原因是场馆的翻新或扩建,虽然场馆质量得到提升,但场馆数量没有增加。其次为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面积减少,进而造成场馆负担过重。因此,高校在体育场馆设计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注重对场馆多功能的设计使用。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盛时期,身体状况较好,能较好应对当前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因而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危机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大学生往往只考虑兴趣,而没有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锻炼对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大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长期以来,学生都处于“以体质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普遍缺乏自我锻炼意识,并且没有针对性较强的锻炼方法与手段。学生习惯了教师组织的集体运动模式,一旦离开集体,便不会尝试自我锻炼,没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场馆设施资源的限制。在校内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虽然已有了较大改进,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场馆数量不足、设施落后等。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还没有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较为落后,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求。而形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招生人数增加、场馆建设效率不高。同时,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体育场馆科学的管理,不能有效缓解场馆负担。在高校内,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领域的变化还没能实现同步发展,缺乏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都较为落后。因此,当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就会被削减,进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内,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相对较落后,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让课外体育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相关的体育职能部门在管理中没能明确管理目标,计划、措施缺乏执行力度,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的效果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
2.对策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第一,加强健康知识与体育这一方面的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第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养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最终成为终身体育的积极参与者与传播者。第三,注重对学生良好品质与竞争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包括体育知识竞赛、抢答赛等一切以健身为目的的非正式比赛,号召学生集体参与进来,有效提升学生的拼搏精神与良好竞争意识。第四,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课内外体育的结合,将校内体育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在课内教学中,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在课外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长此以往,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第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体育环境的创设。在硬环境方面,加大体育场馆建设,配备齐全建材设施。在软环境方面,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生动教学内容。
(2)加强课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管理,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体育锻炼的能力。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效率与学生课外活动有着直接关联,合理的组织管理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让他们获得丰富的健康健身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与健康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体育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对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及相关社团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以体育为主的网络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学生组织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技巧,普及体育相关信息与政策,让学生对体育有整体的认知,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时,还可通过网络平台,有效监督与管理课外体育俱乐部及相关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姚向珍.浙江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朱汉义.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下降归因与干预[J].安徽体育科技,2010(02).
关键词: 艺术塑造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 丝绸之路,2009(14).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00-03
0 引言
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2]。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3]、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差[4]、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已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5-7]、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8]。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状况与问题,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训练计划。本文提出了一套通过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来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分阶段培养方案。
1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涵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综合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优良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主要表现如下。
1)提升自信。通过科研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作风、承受挫败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活动能巩固和强化专业知识,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和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和固有经验的束缚,引导学生转换观念并更深层次的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 培养方案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应纳入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图1为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2.1 第Ⅰ阶段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9],实验室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新生入学之后,学院及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1)做好宣传工作,将学院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重点宣传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2)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科研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和融入;(3)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实验仪器,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功能;(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技能培训和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5)配备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定期讲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进程,强调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来源于实践,意识到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2.2 第Ⅱ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大二学生刚接触专业课,为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院及老师采取的措施有:(1)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2)顶岗实习,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实验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3)实验室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拟实验课题;(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在了解仪器原理及功能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操作使用仪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第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三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学院实施方案有:(1)提倡学生成立创新实验小组。创新实验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自拟科研课题,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院尽可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最后由学院对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存档;(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确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将全面完成课题所要求的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查找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及仪器,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总结实验,撰写科技论文等等,配备指导教师定期进行检查与指导。课题完成后,学院组织相关的专业专家进行现场答辩及评比;(3)提供学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设计、研制及开发等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4)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场实验教学、案例和模拟式实验教学等;(5)举办一些专业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材料学院开展的“焊接技能竞赛”、“金相技能大赛”和“大学生职业创业大赛”等。通过这阶段培养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独立的科研工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了师生交流。
2.4 第Ⅳ阶段――培养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 实践能力
大四时期是大学生活一个转折期,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每个学生都在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首先,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培养。(1)对保研或考研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研究型实践能力,采取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进行临时“导师”制的培养方式,选择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提前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中;(2)对选择工作或创业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式,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性课题,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使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3 激励政策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教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为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广大教师、教辅及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工作,学院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考核科研活动成果,并将成果纳入教师、教辅及学生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包括:(1)策划、指导及参与科研活动;(2)科研课题列入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奖;(4)科研论文在国家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根据考核结果,学院将给教师和教辅等工作量奖励,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及评职等挂钩;学院给予学生1学分奖励,颁发证书及相应的资金奖励,并与学生年终综合测评、保研及推荐工作等挂钩。
4 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上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计划方案,极大的调动了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个个争优的竞争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据统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届共569名大学生均有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的经历。近三年,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在重大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集体优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黑龙江“西钢杯”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有多名学生获省级科技竞赛奖励,并有3篇科技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此外,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等,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的改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由表1可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连续三年分别稳定在53.97%和97.24%以上,列学校各专业之首。从就业等渠道反馈的信息获悉,学院本科毕业得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认可及好评。
表1 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
届 毕业生 考研录取 就业 综合就业 考研 就业
别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率 率
2011届 189 102 85 187 53.97% 97.24%
2012届 187 112 72 184 59.89% 98.40%
2013届 193 106 82 188 54.92% 97.41%
5 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纳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部过程中,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董继刚,刘桂艳,刘勇涛,等.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 357-360.
[2]邵百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59-160.
[3]纪淑娟,刘玲,魏宝东.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专辑):65-68.
[4]石俊,陈碧波,余志伟.课外科技活动对材料专业大学生培养“补强”作用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0(1):81-84.
[5]曲明贵,张瑞军,张福成,闫淑兰.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2):12-16.
[6]卫绍元,佟绍成,吕义,张东旭.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9-21.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毫无疑问是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目的性都较差,学生对于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动力多是来自于兴趣。因此,为了有效地契合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地集中到课堂之中,这毫无疑问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总结如下。
一、归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较低,对于语文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兴趣也较为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丧失,很多教师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将课堂安排的过于紧凑,也过于主动地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太过于被动,这样不利于学生参与程度的保证,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反而会逐渐消磨掉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率的下滑将会是必然之势。因此,在活力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活力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活力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