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应对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8 10:04: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风险应对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篇(1)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实行国际货运经营资格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改革以来,国际货运服务业蓬勃兴起,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外贸企业经营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主体经营,有力地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日益加大,当前国际货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国际货运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国际货运企业作为货主与运输企业之间中间人,长期以来以便捷、高效和完善的服务深受广大客户欢迎,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和业务流程的复杂性等因素,国际货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性风险。这是国际经济市场发展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政策不断在调整中,且难以预料,这对国际货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影响很大。例如货运企业在国际收付经营活动中,如果签约日与履约日的外币汇率意外发生波动,将引起收付款项本币价值发生贬值,使国际货运企业利益受损。

(二)信用性风险。由于市场客户、企业经营信用度存在参差不齐状况,加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之间业务链条、合作模式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更改合同、违反约定、拖欠费用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国际货运企业财务状况。目前,国际货运企业的应收账款普遍存在回收速度慢、回收时间长的问题。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回收,就会出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一旦应收账款成为坏账,企业的收入就不能实现,反而成为损失。

(三)管理性风险。这是由于国际货运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引发的财务风险。例如由于是企业决策失误、管理漏洞、员工操作差错等原因,造成货物损坏、丢失等问题,由此产生的赔偿、罚款损失。

二、当前国际货运企业财务风险因素分析

近十多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国际货运资格全面放开,国际货运产业蓬勃发展,一直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经营风险也在加速积累。当前国际货运企业经营风险重点还是财务风险。作为国际贸易产业的下游企业,回收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回收问题。即服务发生以后,货币资金的收回时间迟缓和实际价值达不到预期受益。当前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国际货运企业的经营决策依赖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市场信息。真实、及时、对称的市场信息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当前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渠道还比较狭窄,加之国际货运服务一直处于买方市场,“僧多粥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买卖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误差,产生财务风险。二是国际贸易政策变化性大。国际货运企业主要经营的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业务。然而世界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不一,还因保护本国利益而不断动态调整,给国际货运企业经营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带来一定经营风险。特别是政策的变化会影响资金回收的确定性。如国家钢材出口退税政策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其后续资金及相关费用能否及时足额到位。再如外汇意外波动,直接影响回收资金实际价值,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三是国际经济市场竞争性日益激烈。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批新兴产业的不断掘起,行行业业都不断面临新的市场竞争挑战,各种企业的经营发展压力日趋加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作为下游企业的货运企业也会受到市场竞争的传导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客户经济状况突然恶化、丧失支付能力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从而导致货运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或陷入“赢了官司却要不回钱”的境地,造成财务风险问题。

三、当前国际货运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当前国际货运市场风险与发展机遇同在并存。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企业经营财务风险问题。做到既要重视风险,未雨绸缪,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又要不畏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发展。

(一)要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培训,不断夯实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市场竞争实质上人的素质竞争。国际货运企业要着眼长远利益,切实加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合同签订、货物控放、费用结算等方面的把关监督作用,为预防企业财务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能较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的规划,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组织就是指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使企业各个部门成员协调工作,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意义

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其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都有一个逐步累积、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初衷之所在。财务预警被有关经济学家称为“触按经济脉络的手指”。财务预警则是指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相关的会计资料为依据,利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统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2.财务风险预警Z分数模型

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选择上,可以在分析、借鉴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Z分数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学者就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美国的爱德华・奥尔曼教授(Edward Altman)建立的Z分数模型。该模型是爱德华・奥尔曼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来的。Z分数模型是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模式,运用五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即Z的数值),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的一种模型,初步实现了经济学家关于财务预警的梦想。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1.健全企业财务决策机制

企业财务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风险是财务决策的结果。企业的决策者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进行科学的决策,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在财务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借助于定量计算方法并运用科学的财务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2.改进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企业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必须搞好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预算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企业内部控制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一般企业均应编制全面预算,进行预算控制,其内容可包括经营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

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是一项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工作,除事前编制预算外,事中主要通过将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并据以实施例外控制管理,事后则通过年度预算与经营业绩对比并据此奖优罚劣。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监督控制作用。

3.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

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一是加强业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管,加强客户档案管理;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规范业务操作。重视客户资信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二是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三是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

4.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机制主要由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构成。财务检查主要由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的财务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对于检查出的财务问题,要求纠正并限期反馈纠正情况,涉及个人责任追究问题,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审计监督是内部监督的第二道关。审计部门可将不同部门的业务、所属企业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然后确定审计单元清单,安排循环审计。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评审某一项目或单位对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的要求,以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面临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在内部建立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系统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使其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控其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报告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流程及价值增值的关键点制订信息报告模式,规范信息的质量,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对信息的真实、及时应负担的责任。

财务风险预警是基于一定的财务指标比率进行的,财务指标比率的基础是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机制的成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网络,是正确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基石。企业只有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才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建立财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有了交合之处,保证完备的追溯线索,使企业的财务预警能对财务征兆作出调查分析,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能否掌握充分的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还应该收集行业有关部门数据,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去考虑,与同行业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相比较,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变化。企业应明确有关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路线,使信息传递畅通,反馈及时。开辟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加上程度,为进行风险预测和衡量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把企业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秋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0.03.13.

篇(3)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具体方面来看,财务风险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因此,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

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的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日期与利润分配日期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同时“挤兑”情况的发生。

从理论上讲,保守结构型资本结构(即企业完全不负债)的财务风险等于零。但是,笔者认为,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在世界范围来看,企业举债经营是普遍做法,很少有大型企业是零负债的。企业需要举债扩大生产规模,以及调整资本结构,并且可以产生相关的信用记录,与银行或投资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的筹资需要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

但是,目前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零负债,如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等,除了主要是因为中国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过于苛刻之外,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缺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从实际上来看,零负债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意味着是高风险。

首先,从整个世界趋势来看,不负债经营的企业几乎不能成为领先的大公司,不可能成为领先的大公司,就有被其他公司兼并收购的风险,这也属于经营风险,进而转化为财务风险;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顺利时拒绝负债经营,这时不会有很大的财务风险。相反,企业的资金链发生问题时,自有资金已经很难维持运转,此时再求助于投资人或是银行时,由于企业很少与投资人或者银行有业务往来,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投资人或银行更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提供融资,这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样很大,这在管理理论上也符合“马太效应”。

企业在达到最优负债规模时,财务风险是最小的,同时零负债也意味着高风险。而当超过最优负债规模后继续扩大负债数额时,财务风险也与之递增。

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项目的期望报酬率k=∑piki 期望值标准差计算公式: σ=■(1) 公式中ki表示项目投资出现某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pi表示某种可能结果的发生的概率。项目投资过程中,可以把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根据“均值——方差”准则进行选优,选取其中期望报酬率较大、同时方差较小的投资项目。

对于投资风险的防范,可以采用风险转移法,将企业所的面临的风险转移,以一定的代价转嫁给其他单位。

笔者强烈反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如实行多种经营,选择一些与企业主业不相关的投资项目或利润率相互独立的产品,使得不同产品的旺季和淡季、高利润与低利润项目在时间或数量上相互补充或抵消等以及进行多元化投资。

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强,而不是分散企业的资本,投入到一些与企业的主业不相关的项目上,这样做只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尽管某些项目在短期来看确实有利可图。世界级的大公司大都只在一个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很少会同时在几个行业里都出类拔萃。举个很明显的例子,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英特尔公司不会因为it业不景气,转而投资房地产或是其他行业,他仍然加大投资、加强研发力度,不断使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始终在行业里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企业在保持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把闲散的资金交由投资公司或是基金管理公司运作,获取利润。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能保证预期的利润。

3 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为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不错的经营收益并不能表示销售回款的结清和销售利润的实现。信用工具作为繁荣市场的助推器,已经被企业广泛的应用,他一方面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开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坏账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加大,财务风险应运而生。

对于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要做好对每个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把每一个商业往来的细节做详细的记录,并且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风险偿债基金,也就是在损失发生前,以预提等方式建立风险基金,以便损失发生时进行抵消。如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属于这类性质的基金。或是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未提取风险基金的,可以以借贷方式进行补偿,其后作为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在一定期间内分摊记入成本。

4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如附图。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国,所以外汇汇率的微小变动,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产生极大的财务损失。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币由官方利率逐渐转变为自由的市场利率,中国企业今后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如2004年年初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都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法,其原理是,使一种货币的现金流入与该种货币的现金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对应、相匹配。当一个现有交易导致未来有一笔外币资金流出时,我们可以在现在运用一个在未来只有一笔外币现金流入的方式来对它进行套期保值,如买入一笔等额的、同期的同一币种的远期外汇。这种套期保值方法即“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如果现有交易或经营活动导致未来有多次外币现金流入或流出,则可采用多期远期外汇套期保值。

参考文献

1 蔡建民. 财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 甘华鸣. 理财 :资金筹措与使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

篇(4)

 

【关键词】 政策调控 房地产公司 财务风险 应对策略

房地产业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公司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变现能力弱等明显特点。就当下而言受全球经济变动以及我国政策调控的影响,暗藏在房地产业的财务风险隐患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公司稳定发展乃至生存首要解决的大问题。

 

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及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房产的成因

1、目前我国房产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

在十六大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中提出:城镇人均住房由19平米升至30平米、城镇化由百分之三十涨到百分之五十。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框架内,截止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需要增加住房面积50亿平米。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房产市场的主流是需求占主导地位。而根据我国国情,由于人多地少的条件限制,能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就相对太少,而且我国提出13亿耕地的红线,各种因素导致住房供应无法满足人们预想的住房需求。

 

2、人均收入的增加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住房条件提高的需求只是人们改善生活水平的其中一个方式。

3、不正确的住房消费理念促使房价一路走高

很多购房者不客观不理性的购房理念也推动了我国房价的暴涨局面,互相攀比、买了房以后倒卖等现象使许多购房者成为不理性消费大军中的一员,这些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催动了房价持续上涨而不下跌的局面。

 

4、地价上涨与房价上涨相辅相成

地价是房价的根源,我国房产市场一度出现地价涨高房价也随着涨高,再出现地价跟着房价继续涨高的恶性循环,凡树必有根,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高地价以及开发商囤积土地所造成的。

 

5、开发商的哄抬炒作促使房价居高不下

房产开发商抓住了百姓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去散布一些信息,用坐地起价等方式哄抬房价。这是房产商追求高暴利的一种投机行为。 

二、我国房地产在宏观调控下的环境分析

在房价上涨过快、房产泡沫日渐增加的背景下,政府为保证房地产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浮利息率、紧缩信贷、限购、税收调节和土地供应调整等。2010年4月27日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出台,但由于政策实施的时滞性和房地产行业的复杂性,房地产调控的威力直到2010年底才开始释放,在开发停贷、销售观望的大背景下,开发商资金回笼变慢,融资无渠道,而很多开发项目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不加强风险应对,很多房地产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项目就会形成烂尾楼,企业会有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

 

三、政策调控期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以及风险出现的原因

1、资金结构失衡,负债比率过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近年全国规模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75%左右,截至2013年3月22日已公布年报的上市房企有七成资产负债率上升,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负债水平,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性超强。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是以土地或是在建工程抵押获取银行信贷资金。而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利息率的上浮,使信贷成本不断增高,而住宅开发的限贷又使到期的信贷资金很难再次流入住宅开发项目。另外调控政策的出台,使购房者观望情绪日渐增加,使销售资金回笼变慢。以上因素致使房地产企业面临大的资金压力,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2、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财务主管人员观念老化,知识陈旧,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简单的记账、报账,认为房地产开发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简单组合,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前详细预算,就不能进行开发中的成本控制,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功能,会造成成本增加,更难预测日后的偿债能力,容易造成高层管理者决策失误,以至于诱发财务风险。

 

3、房地产企业税收成本的提高

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预征率是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之一,预征率的提高导致企业提前多交税款,使企业流动资金雪上加霜;另外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调控致使税务部门更加关注房地产企业财务,税务管理部门依据当地平均水平制定出建安成本线,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四、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1、改变经营策略,多渠道融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短期内无法脱离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在住宅开发资金限贷的严峻形势下,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或说是有商业用地储备的房地产企业,适时开发商业地产,以商业地产融资,同时将商业地产进行出售或出租,尽最大可能回收资金。2013年土地、金融政策继续向保障房倾斜,房地产企业应充分把握保障房政策的契机,通过积极创新保障房融资形式,来补充企业现金流。房地产企业还应降低收益预期,改变公司经营策略,适应调控大环境下住宅刚需的要求,适时调整户型结构,推出小户型,适当降低售价,以价换量,快速回笼资金,坚持“高周转”的销售策略,保持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2、执行严格的财务预决算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严控成本

很多房地产企业往往注重工程工期和质量,而忽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很多项目达不到预期盈利要求。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应以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大的框架,对公司资金的收入、支出及分配做出一系列的安排。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分析,合理测算开发成本,开发费用,经营效益等,从而提高开发投资的准确性,减少投资方案的错误。同时对资金需求和运用计划进行安排,确保按年度投资计划及时间节点执行,杜绝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一些费用的支出要有严格的管理控制,杜绝费用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安全、合理地去运用资金,注重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的监督功能。

 

3、加强税收筹划,减少企业税收负担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涉及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税种,在实际开发建设中财务部门应在

不触及税务红线的前提下合理筹划,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比如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增值额小,计税额就小,适用的税率也低,土地增值税税负就轻。因此,土地增值税筹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地增值税的税率特点及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控制增值额,从而适用低税率或享受免税待遇,具体可以进行如下筹划:合理定价,以20%的增值额临界点进行筹划;分散收入,将可以单独分开处理的部分单独签订合同;销售筹划,通过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销售与装修分开核算,或是先将房地产销售给子公司,子公司再将其对外销售;制定合理的利息扣除方式,如果企业预计利息费用较高,开发房地产项目主要依靠负债筹资,利息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则可计算应分摊的利息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据实扣除。反之,主要依靠权益资本筹资,预计利息费用较少,则可不计算应分摊的利息,这样可以多扣除房地产开发费用;代收费用筹划,将代收费用并入房价向购买方一并收取对房地产的增值额是没有影响的,但会增加其扣除项目金额,从而对房地产企业较为有利。以此类推房地产企业营业税也可通过分散收入、捆绑销售、合作建房等进行筹划。企业所得税也可从税基、税率、优惠政策利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筹划,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完善内部审计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现阶段高素质财务人员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在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将继续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升业务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强调过程控制和主动控制,最大限度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估算以及防范作用,尽早消除隐患,保护公司的权益,发挥经营效益。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短期内热点城市和中心城市住房供求紧张格局难以根本改变,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是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房地产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调控大环境下自身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并积极应对,以使我国的房地产业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希迎:房地产企业融资新解[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5)

一、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产生背景及主要问题

(一)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产生背景

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是近年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依托住院患者数量和需求、以专门向住院患者推介专职临床生活护理和家庭陪护人员为主要业务的新兴企业。这类企业能够充分缓解患者及家属需求多元化与我国现存护理人员配置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趋势。但是,生活和工作压力、环境污染以及职业病等因素,导致住院病人数量明显增多,其中需专人陪护的病患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患陪护服务既有需要,又有条件承担。因此,推介业务方兴未艾,具备较强的有效需求支撑。

(二)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构成问题

在我国,陪护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80%以上为外地农民工,文化程度和专业素养不足、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良莠不齐、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日常管理难度高,是诱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加剧财务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

2.经营管理规范问题

现阶段,由于此行业产生时间不久,缺乏行业规范引导和管理经验累积,致使企业经营形式多样、账务处理方式多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风险控制不力,易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3.民事纠纷多发问题

目前,民事纠纷多发是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民事纠纷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并且其后果和成本是难以预见和测算的。

诸多问题导致的相同结果,即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上升、经营状况恶化。因而,关注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风险是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陪护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缺乏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下,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完全依靠收入的实现,收支平衡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保证,因此财务风险通常居于首要地位。

在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诸多因素中,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恶劣、事发最突然的当属民事纠纷引发的资金风险。

(一)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收入减少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收入风险,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直接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动摇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

(二)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支出扩大风险

面对日益严峻的赔付形势,以及民事诉讼较长时期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支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波动,会加重企业的资金负担,对于这些小规模企业甚至会影响其正常运转,直接濒临破产。

以一家集体所有制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为例,2008年至2010年,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如表1:

其中,2010年发生一笔39万余元赔偿款于当年5月执行完毕,自患者提讼至法院判决执行完成,历时半年有余。判决执行完毕当期期末,企业银行存款余额仅为17万余元,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财务风险骤增。

(三)民事纠纷引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1.风险意识淡薄,事前控制缺失

企业在推介行为发生之前,缺乏有效合同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未表明企业自身第三方身份的地位与义务,一旦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产生民事纠纷,企业往往被作为陪护服务的主体与赔偿主体提讼,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2.账务处理不当,事中控制薄弱

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是按陪护员劳务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的推介服务费。在账务处理和结算方式上,企业通常作法是将预收患者的陪护员劳务费和企业的推介服务费全部纳入营业收入进行核算,按月以工资形式结算陪护员劳务费,计入营业成本。

(1)患方预付陪护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推介费收入

――陪护费收入

(2)按月结算陪护员劳务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陪护费收入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上述账务处理和结算方式导致雇佣方认定陪护服务的全部费用均为企业收入,造成视企业为陪护服务的实施主体、陪护员为企业员工的误解,一旦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产生民事纠纷,企业收入尚不确定,但是在账面上已全部确认为收入,处理方式明显不当,并且企业也因此被作为陪护服务的主体与赔偿主体提讼,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3.风险控制不力,事后控制匮乏

因陪护服务满意度主观性较高,加之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局限性影响,企业在推介服务行为发生之后,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一旦产生民事纠纷,不能保证资金安全,甚至引发财务收支在较长时期内不能达到平衡,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的对策

防范化解此类企业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单位、企业自身的多方参与,共同解决。但是现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经营形式多样,短期内形成明确细化的规划和政策也不现实,为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民事纠纷引发的财务风险,企业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

(一)订立三方合同(事前控制)

合同或协议的订立,能促使企业形成有效和完善的防护性机制,使企业防患于未然,避免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法律责任。

1.居间服务合同

本合同应由甲方(居间人),即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与乙方(委托人),即陪护从业人员双方共同签订。甲乙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如:甲方为乙方报告需求信息并提供媒介服务,由乙方支付报酬;乙方委托甲方收取陪护费用并向甲方交纳服务费用,并按甲方要求参加甲方组织的培训等。

居间合同旨在向接受陪护服务的一方明确甲方在推介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身份,与乙方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由此规避由于陪护服务雇佣方与被雇佣方发生劳务纠纷时甲方即企业的连带赔偿责任。

2.委托收款协议

本协议是在签订居间服务合同的前提下订立,应由委托人(即陪护从业人员)与受托人(即企业)双方共同签订。本协议应包含以下两项内容:

(1)委托事项:委托人委托受托人代收接受陪护服务的一方应支付给委托人的陪护费。

(2)委托期限:与本协议双方签订的居间服务合同起止时间相一致。

本协议旨在进一步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规避企业的连带赔偿责任。

3.住院陪护合同

本合同应由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为合同的甲方(接受陪护服务的患方),与乙方(陪护从业人员)签订。合同内容应明确甲方与乙方在陪护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陪护费收费标准、结算方式和因本合同所引起争议的解决方式等。

本合同旨在明确陪护服务的责任主体,规避因身份误解而导致企业作为赔偿主体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优化结算方式(事中控制)

企业的事前控制,已充分表明企业作为中介的第三方身份与地位,与此相应,在账务处理上也需要改进和优化结算方式,以预收保证金的形式实行陪护费预付款制。

企业财务账面应在“预收账款”科目下设“预收保证金”二级明细科目,将住院陪护合同中乙方委托企业收取和结算的应由甲方支付的陪护费全部纳入该科目进行核算。

1.患方预付陪护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2.陪护服务终止,结算陪护员劳务费及企业推介服务费时:

借: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推介费收入

现金(陪护费)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3.发生预付款退款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企业按上述结算方式及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可以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第三方的作用,即形成陪护费在企业的第三方资金托管作用。既可以防止患方在不满意陪护服务情况下资金的损失,又可以避免陪护方服务完成后不能得到回报的风险,进而可以防范因患方和陪护方双方发生纠纷时企业收入不确定的风险。

(三)计提风险基金(事后控制)

企业支出不确定的风险,可以通过计提风险基金来规避,加固企业的自我防护机制,保证资金安全。企业可以借鉴新《医院会计制度》“医疗风险基金”的作用和计提方法,即在预算资金内留存一定数额的资金专款专用,以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收支风险。

1.企业按当期收入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时:

借:经营费用――风险基金

贷:其他应付款――风险基金

累计提取的风险基金达到企业测算的最高限额时,不再计提。

2.实际发生陪护纠纷赔偿或民事诉讼赔偿时:

借:其他应付款――风险基金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所提取的风险基金的最高限额不足支付时,按照超出部分的金额补提,借记“经营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风险基金)。

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指出病患陪护服务是国家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点之一,并且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不断出台各项“小微”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风险基金”的作用在企业的落实,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建议从政策层面明确企业“风险基金”的作用、计提比例和核算方法,以推动我国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方,李武平.住院患者对专职陪护需求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4(1).

[2] 蒋艾伶.护理纠纷投诉原因分析与对策[J].华夏医学,2005(5).

[3] 江平.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 高立法,虞旭清.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 杨小舟,等.货币资金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9(6).

篇(6)

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我国企业面临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我国企业自身在产品、投资策略、公司结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虽然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已经逐渐消退,但我国企业仍应以此为戒,居安思危,从内部制度到外部策略上进行综合的管理和规划,以便更好的抓住市场机遇,抵御外部风险,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广泛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影响,其财务风险来源不断增多,风险等级也不断提高。而随着市场经济下,商品流动性和行业依赖程度的加强,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就会在多方面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大量中小企业破产

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受产量和价格的影响。在经济相对平稳的时期,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产量则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销售体系和市场需求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盈利减少。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8年,我国有些企业当年的盈利较2007年下降了31.3%,在广东沿海等地,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

(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由于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吸引了大量国外企业入华投资,企业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海外投资。这部分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得很多企业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部分海外基于对后势的悲观预期,纷纷从华撤资,这就使得企业陷入资金困境,特别是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一旦撤资,项目则难以继续下去,最终导致前期投入成本都难以回收,而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在金融危机下各大银行通常都会采取缩紧银根的策略,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国不少企业因此破产倒闭。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调整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企业在融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缺陷。据此,我国企业应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和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践表明,公司制能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类资源,对于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企业由于受到旧有体制影响,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家和企业自身应共同努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全新的委托关系,这种新型关系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发挥企业管理体系的最大效能。我国企业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从企业内外部选取最为恰当最有才能的人士充实到公司架构中,以便确保整个体系的协调运转,实现各个部分直接的有效制衡,最终全面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在金融危机之下,低成本则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前文我们提到过,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企业原材料成本投入巨大,一旦产品销售出现问题,价格很可能低于成本,从而使企业面临亏损,陷入经营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企业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工艺改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企业始终在业内保持显著的成本竞争优势。加强成本管理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各项业务和流程的具体特点,建立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由于我国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国企业要加大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第三,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限制人力方面的开支,降低人力成本。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机构合并重组和人员精简等手段来实现。

(三)建立系统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在于其风险管理能力如何,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是否有效。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破产倒闭,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其难以及时有效的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调整,从而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我国企业要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建立起适合行业特点的高效效率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备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系统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个系统要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无论是哪个环境出现了问题,系统都能及时准确的将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员;第二,这个系统应对行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高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当某一风险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能及时的作出反应,从源头上遏制风险扩散。第三,这个系统要在企业内外部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风险发生,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负责人和在外部寻求相关支持,以便将风险从容化解,避免风险蔓延到企业内部,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存。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企业必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在研发领域和技术领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与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未来我国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要适当的提高企业用于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将研发资金集中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五)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缺乏体系优势,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从而难以充分其资源优势。针对这一现状,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核心技术优势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技术涉及的领域、种类、层次对其进行重新划分。具体的可以在科技攻关方面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组,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组建涵盖多学科涉及多种技术和人才的项目组,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姝.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管理观察,2009(12)

篇(7)

二、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债务风险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虽然也实行资本金制度,但大部分开发企业在初期阶段均以负债开发为主,大量的开发资金来源于借贷。

2.利率变动风险方面。房地产企业在负债经营期间,受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贷款利率会发生增长变化,政府为了进行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的出现,执行加息的政策,利率的增长增加了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3.财务管理风险方面。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所反映的财务关系比较复杂。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资金往来结算频繁、量大,涉及面广,势必增加企业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4.再筹资风险方面。房地产企业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对债权人的偿债保证将降低,增加企业从货币市场或者其他渠道上筹措资金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企业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选取原则

目前,关于财务风险评价和预警已经有不少学者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是不同类型的公司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再考虑到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活动现实情况中存在的特点和规律的情况下,本文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遵循了如下原则:科学性原则与全面性相结合。构建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必须从财务管理理论出发来,根据现象挖掘原因,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够对主要影响因素全面做出科学合理的描述。可操作性原则与可比性相结合。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必须要求要求指标体系所使用的全部数据均能通过现有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获得。此外在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上要能够对同一时期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横向可以进行比较。动态评估原则。企业从创立开始,就进入资金运转、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且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风险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甚至其强度也不同。所以,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变化,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保证其适应性。

2.评估指标的筛选

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现实情况,在选取指标时会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一是针对财务风险的就是到期无法偿债的表现,而房地产行业高投资,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资产负债率偏高,所以偿债能力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二是企业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风险水平,反映这方面能力的指标也必须考虑;三是从以往研究发现,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如果存在较大财务风险甚至陷入财务困境,企业会提前呈现出发展速度减缓或停滞不前的现象,发展速度的指标也必须得到反映。四是在实际运营中,现金流量指标基于收付实现制,更为客观地体现企业偿债的能力;五是考虑到部分财务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非常之大甚至可以考虑替代效应。构建了初选指标体系后,设计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调查问卷。利用调查人员假期时间,对所在地的房地产企业和部分知名房地产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直接调查与访谈并现场填写。经相关统计分析后,统计有效问卷份,将得分超过3分并且出现频率超过50%的指标都纳入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问卷数据来源于各个省的直辖市,北京近十个地市的房地产企业。由于条件所限,大多为非上市公司,涉及的上市公司有保利地产和金地地产等。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实证研究的是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而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大多为非上市公司,所以调查问卷只能作为指标选取的参考。因此需要参考学者专家的意见确定本研究选用的指标体系。在对评价指标逐一分析和筛选的过程中,运用相关性分析,剔除高度相关指标进行替代。

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投资风险的相关的指标:速动比率、存货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指标通过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来体现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根据资金回收风险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来反映回收环节可以用营运的能力;根据投资风险中的相关指标:销售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根据成长风险相关的指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来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根据现金流风险相关的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来反映现金流风险水平。

4.评估方法的选择

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需要选取一个能够在理论中证明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科学评价方法。在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中,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是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BP神经网络方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要求将主客观研究结合,有时候由于评价的主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完全可靠,需要通过分析结论来进一步证明其科学性。灰色系统理论对指标间相关关系的影响无法解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基于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剔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指导性强;同时消除了指标间相关关系的影响,适宜于评价指标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相对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不仅可用于比较评价对象,还可以找出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

四、财务风险处置措施

1.房地产财务风险的防范

多元融资,降低负债。通过融资渠道多元化、合理搭配资本权益比率等方法,控制企业资本成本、改善资本结构以减轻筹资压力、降低财务风险,从而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科学决策,严格监管。在内部控制上,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构,组成最高决策人参加的,以财务部门为首的内部控制小组,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来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对各阶段成本进行预先规划,按既定的制度和目标实行监督管理,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成本管理绩效。强化素质,谨慎运作。一方面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房地企业还要通过对决策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素质,从而进行准确的财务决策。在运作中,企业要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高所投资金的安全合理性,避免盲目性,提高资金利用率,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2.完善财务管理的机制

搞好资金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注重现金的管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保持现金收支平衡;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失;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尽快收回应收账款,降低企业坏账损失风险。加强成本管理,注重目标效益。确定开发项目成本和开发项目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准确预测开发产品成本;建立两级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实行成本责任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努力实现成本管理目标。施行预算管理,发挥预警作用。现金流预算,房地产企业应明确资金使用计划,量化未来预期收益,准确预测未来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建立滚动式的周期现金流量预算;项目预算,应对工程项目进行预测分析,并对每一项目作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细化投资项目,分别预算;财务预算,财务各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控制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筹资预算,企业在项目投资前应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资本结构,选择筹资方式,制定债务偿还计划。完善制度管理,规范财务行为。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开发企业经营活动及财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从征地动迁到工程建设,再到商品房营销,最后到物业管理整个开发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及国外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篇(8)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至今,已经达到经济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复杂化的阶段,也因为此,风险有呈扩大化趋势。在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企业既可能踏上鲜花与黄金铺成的七彩路,也可能坠入黑暗的市场陷阱与沼泽中,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轨道,构建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系统,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是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主观原因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显然,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三角债在当时一度成为企业的通病。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四是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要敢于冒风险。风险与收益同在,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高风险必然带来高收益。企业不敢于冒风险,那可能会失去很多契机,因为风险的存在,也会给企业带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但同时,企业一定要学会控制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财务风险:

(一)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企业冒险总会存在风险,企业不能为了持续的追求高利润,不计后果,大肆投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利润多少不是衡量一企业强与弱的唯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额利润。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二)选择最有利的资本结构

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

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企业应选择以下投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筹资应选择内部积累,这种方式筹资难度小,风险小,保密性好,能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业从外部筹资,应首选发行一般公司债券,其次是发行股票,因为普通股票发行成本高于债务发行成本,外部筹资最后的选择是向银行借款,把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降到最低程度。

(四)采取适宜的借款策略

企业在借入资金时,不应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财务实践,应慎重考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时可以改善现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无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借款,何时不应借款,只有这样,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致因盲目借款而导致财务失败。

(五)保持盈利能力

如果盈利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企业就要靠减少现金余额,出售短期金融资产,或借入更多的债务等手段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减少债务,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篇(9)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列的竞争,基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优化整合是常见的经济行为。企业的优化整合主要包括企业合并、并购、分立等,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基于生存、发展、壮大而采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基于并购、合并是企业优化整合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也以讨论并购和合并这两种主要模式为企业优化整合内容。

企业整合总是在一定基础上产生的,如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前者主要是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或实现多元化行业的需要进行的整合;后者主要是前后向的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资源或下游市场。典型的优化整合案例如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2005年,联想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通过利用IBM现有资源解决了国际化的难题。整合中,实现了人员整合、文化整合、品牌整合。

企业的优化整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整合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也可因盲目非理性的整合,没有充分评估企业的现状,最终整合不善而使企业陷于困境或引发财务危机。企业在优化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财务管理事项,企业的优化整合不是简单的投资行为和常规的财务活动,而是一个多重利益相关者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是高风险的资本经营活动,这之中的并购风险非常错综复杂,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整合之后的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优化整合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优化整合中价值评估偏差的风险评估

对于进行整合的企业,在整合之前首先应该对拟优化的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理并进行评估,以求得公允、合理的定价,避免相关资产的高估和低估。同时还应当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以便对改制后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整,也对改制前后企业的债权债务的承担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比如,焦作煤炭集团并购伊川县宝雨山煤矿和何庄煤矿的实施中,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实施价值评估的,为的就是确保在整合过程中对煤炭企业评估的公正和合理。一切整合的财务决策行为都是以定价为基础展开的,这也关系到整合的成功以及整合所能获得的溢价。从风险管理原理的一般经验判断,定价越高,企业需要支付的代价就越大,整合后的收益就越小,反之则整合后的收益就越大。这里也就存在一个风险的问题。但是定价过低也会导致并购的失败,并购定价以评估价值为依据,但并购定价并不完全使用评估价值。如果资产价值评估的偏差比较大,那么势必大大影响定价的高低,定价过高,可能使本来对企业有力的整合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困境。因此,在此过程中,对于定价模式,企业应充分考虑整合风险,以评估价值为基础,谨慎定价。

(二)企业优化整合的财务杠杆风险控制

企业优化整合特别是并购整合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具体到实际中,在并购前要支付大量的前期费用,比如资产评估费用、前期的专家鉴定费用等,在并购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产的定价、维护等。此外,并购后还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和技改,使得整合的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对于并购实施方而言,很有可能面临自身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需要进行优化整合,从而需要进行筹资。事实上,绝大多数并购整合都是通过融资实现的。那么在企业的优化整合中企业资金不足时通常会采用杠杆收购来完成企业的优化整合,整合之后企业的负债压力必然加重,要面对今后长时间偿还债务的财务风险。如果在整合后不能充分利用整合的资源,加上负债压力的加重,很有可能使整合后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困境。因此,能否及时筹集到合宜的资金是能够顺利实施整合的关键。此外,对于某些企业而言,特别是个别国有企业的整合是由政府主导,被整合的企业往往债台高筑,整合实施方是由于看中了被整合方的市场资源、原材料优势或政府要求等原因,会进行整合行为,此时也必须考虑整合后的企业整体财务杠杆是否在合适的程度。例如:河南平煤集团在对煤炭企业进行整合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了整合中的资金安排,使财务杠杆保持在合理水平。其主要手段是利用自身资产进行申请贷款,以及发行新股等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三)优化整合后所面临的运营风险

企业整合是在内外环境中进行的。而整合后的企业也必然面临着全新的内外环境,从而其运营风险也会发生变化。这里的运营风险,包括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譬如在企业的优化整合过程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企业,其流动性会降低,因此其面临的现金短缺风险会更大。因为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比例越高,企业的资产质量越高,变现能力也就越强,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但是企业的优化整合也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产,当企业面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面临市场风险时,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调节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增加企业营运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中,应合理预计企业将面临流动资产不足带来的营运风险,综合运用多种支付方式,避免运用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流动性风险。

三、对企业优化整合过程中财务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获取信息以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在企业进行优化整合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进行整合的企业并不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目标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又会刻意的去隐瞒不利的信息,很有可能使整合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估计过高,增加了整合过程中的支付成本。因此,在整合前,整合实施方应尽量多渠道收集被整合企业的信息,从而评估出合理的收购价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整合计划。由于预期的整合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进行整合的企业的未来风险和收益。在具体操作上,实施企业要根据现有条件,组建专门团队进行分析,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尽职调查,出具客观的鉴证报告与评估报告,以尽可能的去挖掘到对整合事件有利的信息。这可以大大的缓解在进行价值评估时暗藏的评估风险。例如,河南神火集团在着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前期时,充分的利用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对被整合的煤矿企业当前的财务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最大化的挖掘到了有效的煤矿生产经营状况等信息,对于后续的资产评估和定价工作,大大的缓解了暗藏的评估风险。

(二)综合使用整合资金支付方式以降低财务杠杆风险

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大量利用债务资金进行企业的优化整合后,为了能够按期偿还债务就必须要保证整合后新企业将来现金流的稳定性。因为整合后的新企业未来必须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稳定,才可以真正起到降低财务杠杆整合的偿债风险。同时,为了降低企业优化整合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财务杠杆风险,就不能单单使用现金支付整合资金的方式,必须要综合使用多种支付方式,如:采用股权支付方式、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和权证支付方式等。采用股权支付方式时,可以减少大量现金流的流出给企业带来财务困境的压力,同时还可以避免在后续整合过程中影响到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财务杠杆保持在合理水平;采用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时,由于具有债券安全性和股票增值性等双重性质,可以使整合企业在进行初始转股价溢价比例制定时、转股转股价格的修正条款赎回条件制定时、回售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设计,给企业减少财务压力,从而降低财务杠杆风险;采用权证方式支付时,可以使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规避财务压力避免陷入财务困境风险,以降低财务杠杆风险。例如,霍州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在支付整合资金时采用了现金、股权支付方式、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和权证支付方式相互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支付时的财务压力,同时也没有影响整合后的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效的降低了财务杠杆风险。

(三)加强优化整合后的财务整合以降低营运风险

企业的整合既是对其资本的扩张也是对其产品品牌的一种延伸和扩张,在优化整合完成后,整合方还要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整合,这样才可以使整合企业在优化整合后有一个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从财务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财务战略、财务流程、财务资源、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整合。

对财务战略的整合就是要把整合方和被整合方优势战略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以保证整合双方财务方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整合后的企业充分发挥整合双方的财务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整合后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营运能力。

对财务流程的整合就是把相对比较完整的价值增值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将不同流程之间进行交互整合,弱化内部流程的边界使信息沟通更加流畅、迅速有效,有效的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整合带来的营运风险。

对财务资源的整合是指将人力资源、供应商、股东、政府、银行等各利益相关者资源进行整合,以使整合后的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减少阻碍,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更好的生产运营。

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是指将整合双方比较具有优势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整合,以保证整合之后企业的有效运行,有些时候还必须在优化整合后建立一套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优化整合后企业的营运活动的健康运行。

四、结论

企业的优化整合具有多样化的形式。限于篇幅,仅就财务角度考虑了企业并购整合方面的一些情况。企业优化整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富的增长。企业整合实质是上企业各类资源的一个整合过程,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财务战略、财务流程、财务资源、财务制度等方面的整合。只有切实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企业特点把握好整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够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合理限度,切实提高优化整合的效率与效果。这样才能对提高企业整体合力和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其他资源整合成功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2011年,我国在国家改革工作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将深化或推进电力、铁路、盐业、邮政等行业改革。”倘若食盐行业完全实行市场经营体制,食盐行业则必须进入市场,与一般商品无任何区别。但是,食盐作为一种碘营养补充食品,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一旦完全将食盐推行市场,必然为食盐企业带来一定程度财务风险。食盐企业面对此种形势,应认真分析体制改革带来的财务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改革的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食盐行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食盐专营制度在我国之所以长期实行,关键在于利用税收手段限制其超额利润,限制其过度发展,并避免巨额利润流入利益集团手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食盐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尽管社会需求量大,可是与奢侈商品比较起来收入和价格弹性较小。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食盐行业并不一定非要实行专营制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其能否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这种改革大背景下,食盐行业转型已成为必然,才能逐渐改善食盐行业经营品种单一、经营制度不灵活、市场观念淡薄的问题,使其更能适应食盐行业的发展。因此,食盐企业在盐业体制改革环境下应积极研究与探讨市场规律,提高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映速度和能力,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加快市场改革的步伐,进而使自身在改革大环境下生存发展的更顺、更好。

二、食盐行业经营体制改革为食盐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分析

客观来说,财务风险是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也是其不可回避的问题。食盐企业在盐业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由于面临经营体制转型、经营环境变化,使得财务风险在其生产经营中更加突出,稍有经营管理不慎都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根据财务风险来源区分,食盐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突出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投入一定货币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供求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下进行的筹资活动为财务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食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销环节导致内部资金运转不畅而产生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关键的财务风险。

三、食盐企业财务风险下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

食盐企业长期在专营制度下得以保护经营,这种毫无竞争压力的经营使得管理者和员工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一旦盐业体制转型完成,必将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不够敏捷,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为此,食盐企业在失去国家政策保护前应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并采用科学手段认真考量市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逐渐提升自身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创新经营策略,走多元化道路

市场环境下,食盐企业除了开展售盐业务也可拓展其他业务,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为此,食盐企业应以售盐为基础,在保证食盐生产加工质量和供应链正常情况下,积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消费群体切实需要的试验品种,根据需求生产不同种类的食盐。除此之外,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有效开展生产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工作,还可联合其他厂家进行集团生产和销售,并主动联系供销商以扩大销售量,尽可能消除经营风险。

(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当前,食盐企业正在逐步脱离专营制度的保护羽翼,加强失去国家政策给予的支持和保护。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科学合理,食盐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准确预测项目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并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尽量在财务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另外,还用定性定量地准确预算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并在资金投入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建立效益考评制度分析与评价投资方案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以便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方案,保证项目大的投资效益。

(四)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任何一个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重视财务管理,食盐企业也不例外。因而,食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进而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和资金利用率。在完善制度保证下,积极开展企业日常经费预算工作、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以及决算工作,使内部一切财务活动和实务操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道路。为了保证财务制度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团队,使各项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为此,食盐企业应为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财务人员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我国盐业体制转型工作正在逐步推进过程中,食盐企业脱离了专营制度的羽翼保护,使得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愈加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体制转型带来的财务风险,食盐企业需要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预警系统,逐步完善财务制度,尽可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使自身适应转型后的市场经营环境,进而实现稳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重庆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应对食盐市场放开之思考[J]. 中国井矿盐, 2010,(03)

上一篇: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下一篇: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