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31: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验一: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国务院出台新36条后,四川省也出台了相关意见和配套措施,各地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狠抓政策落实、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工作重点,为激活民间投资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经验二:革除体制弊端、完善政策扶持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区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了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革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束缚,放开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手脚。
经验三:降低准入门槛、拓宽投资领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加快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禁即入”,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根据地方特色,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当地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领域。
经验四: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积极探索服务民间投资的新方式,各地根据当地非公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质量。
经验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调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坚持多关心、多扶持、多服务,少干预、少检查、少添乱,把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办实事、求实效,致力建设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
经验六:培育扶持招商、发展市场主体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力支持、鼓励、引导、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努力培育出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形成国有、民营、三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要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预期不乐观,在深入推进政策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突破壁垒难
市场准入方面依然存在的各种“隐形壁垒”,行业准入限制严重,尽管国务院及各部门先后出台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及其相关细则,在某些领域政策上对民间资本开放,但仍然缺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导致民间资本进入受到限制。
要素保障弱
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制约民间投资的进一步发展,非公企业贷款规模小、频率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和管理成本等原因,不愿意向非公企业放贷;用地指标少,项目落地难,给全省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用工难、用工贵对非公经济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实力提高慢
民营企业总体上管理体制落后,实力弱、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进入门槛低的行业领域,普遍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自身实力弱;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水平不高,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规范、文化缺位和家族式管理现象还比较普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服务提升难
民间投资涉及审批事项仍然偏多,花费时间较长;对于企业家素质教育、管理创新能力培训、风险意识培养等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在农民工培训、职业教育培训、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仍需要强化;在促进政企、银企合作之时,为企业家之间搭建有效沟通交流平台依然不足,未能充分整合、挖掘企业家之间的内部资源。
对策措施
面对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下行压力较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工业增速回落,工业投资增速持续放缓,餐饮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当前形势,2013年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和省委财经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主要工作部署,包括十项内容,其中,第四项要求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不只是第四项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部署,包括其他各项工作,都应该继续发挥民营经济的力量,大力促进四川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推动全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债券融资、技术创新、跨国经营。引多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根据具体行业特征,在保持对行业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尽可能逐步降低行业准入条件,从根本上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不利于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民间资本可以自由的进入更多行业。
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
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投资让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投资等方式参与有收益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根据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对中小微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低息贷款政策,给予扶持资金为在税收政策上直接优惠,如对初创期的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给予一定年限的免税和低息、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避免企业在申报扶持资金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完善对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产业扶持等系列措施,加快民间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库,制定关于民营企业人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促进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出台的“新36条”以及省政府的实施意见精神;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在涉及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资源配置、优惠政策等各方面实行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国民待遇;进一步扫清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进一步强化素质提升
但由于各种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在陕西的生存环境还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存在着些许偏见;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意识还困扰着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家。这些都不利于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解放思想,这个看似普通的词,却对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肯定成绩 重视差距
《西部大开发》:陕西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李平安:陕西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要肯定所取得的成绩,但更要重视差距。
从非公有制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量比例看,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比,低于东部省份14个百分点。陕西的非公有制总体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全国知名商标和品牌的产品少,实力不强,竞争能力弱。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的商标数量仅占全国商标的1%左右,同样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也仅占全国的1%左右,数量上比不上青岛一个市(16件),浙江81件,山东80件。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陕西省则为2645元,相差1327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落后,是陕西省就业压力大、群众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明确政策 抓好落实
《西部大开发》:据了解,近年来陕西省为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曾多次制定政策条文。有了优惠的政策,为何非公有制经济还是发展的不尽如人意?
李平安: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已出台过四个文件,分别是1997年的《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省政府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7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作了回答,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落实,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当前一些优惠政策不能在基层上很好的落实,主要是有些政策对涉及的执行部门缺乏约束力,职责落实不到位。例如,我们从调查中得知,扶持企业的资金的文件早到了,但资金长时间却不到位,很难落实到企业,或者资金到了,却被挪用。
解决融资困难 理顺管理体制
《西部大开发》:融资困难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那么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来解决资金问题?
李平安:融资困难是企业的普遍反映,也是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当前市、县级担保公司数量少,而且注册资金少,不足以解决企业的贷款难题。在抵押贷款中,对固定资产估价折扣过大(20%),使可供贷款度很小,难以解决问题。近两年陕西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专项资金,仅为广东的1/50,江苏的1/45,山东的1/40。我建议增加财政的扶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西部大开发》:陕西省在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方面,还有哪些要完善?
李平安:管理体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目前,陕西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的问题是“都在管,都不管”,职能交叉现象严重。所以,必须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部门,负责落实各项有关政策、解决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建议由中小企业促进局负责对民营企业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其他部门按照不同的分工,大力协调配合。
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解放思想
《西部大开发》:目前陕西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还需要从哪方面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平安: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雁过拔毛”的现象比较严重,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问题仍然很突出。这些都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特别是要把握舆论导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宣传,消除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及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
《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等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要加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还有哪些思想需要解放?
李平安:近几年来,陕西省从上至下、从领导到群众,都一直强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思想守旧,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小富即安的意识还相当普遍。根据我们的考察,浙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三个加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法律维护力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三个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
一、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各产业尚不发达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财政、税收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放手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利条件
1.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不断健全完善
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的实施和立法的逐步完善帮助人们消除了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在经济领域实行了同权利、同义务、同处罚。非公有制经济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其法律责任也不断科学明确、具体可行。
2.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第一,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通过转让、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小企业、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为非公有制经济低成本扩张和结构转换升级创造了条件。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农村结构调整的战略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加盟参与市场开发与建设。第三,有缓解资金和人才瓶颈制约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导致人才和资金回流西部,可以缓解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家已出台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资金匮乏的措施。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地方财政的客观要求
财力十分有限,引进外资不易,国企振兴也尚待时日,促进财政增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而非公有制经济自发展以来,不要政府投资,没有财政补贴,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由于其产权明晰,责、权、利一致的财产机制;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资本聚集机制;短小精干、快捷灵活、互惠互利的营销机制,使个体、私营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促进非公有制的财政对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在资金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支出的投入,可以改变并完善城市的基本面貌,这是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的新途径。如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吸引银行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营业绩好、有发展前途、讲信用的非公有制给予大力支持。对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畜产品购销的贸易流通项目及从事民营企业、开发性企业应适当运用财政资金加以扶持,通过贴息优惠等办法,改变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涉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实行政策倾斜。
2.强化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好促进工作
财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第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财政部门要发挥宏观经济部门的调控作用,及时收集、整理和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所涉及的行业布局、数量前景预测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发展。第二,做好管理服务,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及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会人员的持证上岗、职称申报评聘等工作要纳入全区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渠道。第三,抓好资产评估工作,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工作,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做到服务优质高效,积极促进企业的资产重组。
3.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做到合理公平税负
各级税务机关主要施行“定期定额”,对少数有建账能力、帐证齐备的私营企业采取“查账征收”。在新形势下,税务部门要统一认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做好服务和咨询工作,对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要全部公开。第二,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各征收机关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简洁、更实用、更能方便纳税人纳税的征收,努力形成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方式。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舞台
财政部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对市场建设进行投入,会同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多方集资、多方兴建、统一管理、共同受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收资金,加快市场建设步伐。要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投资联建市场,对出资者应在场地、房租、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市场,把现有条件较好的小商品、服装、农副产品等专业性零售市场逐步发展为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的市场。把初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发展为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功能齐全的市场。在拉萨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创办各类具有一定特色的诸如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等经济小区,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形成特色经济群体。
综上所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指导和规范。随着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必将迎来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突破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能提高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资经济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那种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活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其作用表现为: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3.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大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涌现出华为、海尔等一批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二、应准确认识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一、在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都应该提倡鼓励。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排斥另一种所有制经济。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高度适应。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决不能搞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取消或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公有制这个根基,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1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为我们坚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充分估计和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指出的是,从本质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在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还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我们今天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当前应如何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做到支持和引导相统一。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问题上,现在有一种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只讲鼓励、支持,而不讲引导,这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它们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存在雇佣和剥削关系,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须加以引导,以便使它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如果只讲鼓励、支持,忽视引导,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激化,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不全面的最多的就是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就应该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确认识的一道选择题中,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有38%。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认识。
从理论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由公有制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又决定了我国不能只有公有制经济,必须容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上看,我国现在的工业主要是国有经济,农业主要是集体经济,但许多小商品生产和销售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销售,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经济,这就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否认非公有制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共同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个误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为现阶段发展经济就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学生并不少,主要是他们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平等地竞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理解为在生产力不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基础。从经济制度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阶段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个误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
⒈以个体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且分散。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受各方条件的影响,结构组成主要是以个体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少,一般为人,且经营规模小,经营地点分散。近几年来加大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为了减轻和职工负担,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职工收入,精简机构,减少供养人员,对工交商建企业进行改制,一些富余人员被分流。一部分人转为从事土地承包,另一部分人则从事个体经营承包。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较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经营地点分散。
⒉经营项目少。
由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城镇建设发展较为缓慢,加上布局不合理,一定程度阻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投入了一定资金进行小城镇建设,改善了环境面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资金困难,步伐缓慢,不能满足经营者的需要,造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项目少的局面。目前非公制经济经营项目主要以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⒊人员组成复杂。
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租赁承包、责任承包、国有民营多种承包形式。因此国有职工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组成较为复杂。一部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仍保留着职工身份;一部分人员则全部脱离了与的劳动关系,成为个体经营者;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外来流动人员,无户口和劳动人事关系。
二、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存在的问题
⒈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体制改革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不适应,调查方法落后,制度不完善,这个问题越往越突出。普遍存在着调查方法简单、落后、指标设置不科学,因而造成调查数据不全面、可信度低,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情况。
⒉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概念和调查范围模糊,认识不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目前××普遍实行“两费自理”,土地租赁承包,“两权放开”,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造成有的数据统计在国有经济,有的数据统计在非公有制经济。例如在统计年底从业人员人数时,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的人员人数统计在国有职工人数中,其生产经营按国有经济统计,但统计运输业人员人数时,人数统计在个体劳动者人数中,其生产经营按个体运输业统计,其实这部分人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仍与保持劳动关系,是的正式职工,只不过是车辆全部是个人出资购买。有的存在着车辆落户在,人不属于,结果两个单位都不统计,存在着漏报现象。
⒊统计调查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统计力量始终薄弱。目前一般只设一名综合统计,什么专业都在干,什么报表都填,综合统计成了“万金油”。一方面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报表,一方面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调查任务。特别是一旦遇到大型普查任务或调查任务更是雪上加霜,疲备不堪。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扩大,其调查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调查对象户散、点多、复杂,但统计力量不增加,工作是辛辛苦苦干了,其数据令人难以置信。
⒋统计执法难。
虽然《统计法》已颁布好多年,但由于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统计法的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被调查对象由于利益驱动从而造成数据虚报和瞒报。使统计人员在调查时已经察觉到被调查对象在有意识虚报或瞒报的统计违法行为但无可奈何。而又无专职统计执法机构,因此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对统计违法行为无法执行,从而造成统计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三、开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查采取的方法
⒈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
随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因此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已不能适应统计调查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已势在必行。根据的实际情况,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抽样调查方法,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重点,是获取完整、准确统计资料的基础。做法是:分行业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名录库,编制抽样框,排除人为因素,按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而以样本推断总体,做到调查数据准确、合法。
⒉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收支调查台账制度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行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生产周期和环节,建立健全非公制经济收支情况调查台账登记,可以减轻统计人员收集、整理、填报年报的工作量,又可以准确地掌握非公制经济的收入水平,使非公制经济统计调查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数出有据。
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登记制度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统 计调查的复杂性,要协调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关系,统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方面的具体情况,借以实现登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统计登记制度,解决被调查对象不重、不漏的现象。
⒋编制科学、合理的非公有制经济调查统计指标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复杂性,要结合的实际情况,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需要,在设置指标时要体现“精炼、明了、实用”的原则,该细化的一定要细化,不该要的就不要设置。要注重反映经营水平、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指标,避免不该要的指标一大堆,增加被调查对象的负担和厌烦性,从而保证调查的数据真实、准确。
⒌合理按排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特殊性,在调查时间上要合理掌握,统筹兼顾,要根据各行业的经营特点,做到调查时间和行业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果不择时间盲目进行调查就会出现数据大起大落的现象。因此每年应在经营淡季和经营旺季分别进行调查,以保证数据的合法性。
⒍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二、三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主要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一部分人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保留着职工的身分,但从事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因此要明确统计调查对象,保证数据的不重、不漏。对保留职工身份,从事第一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在统计时按国有经济进行统计,其生产经营按国有经济进行统计,从事第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个体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运输业)则全部按个体进行统计。
⒎加强的统计调查力量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年年上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调查任务越来越多,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统计力量依然薄弱,综合统计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应付其他任务,已是满负荷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成立经济调查队,人员由人以上组成,既能满足平时统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大型普查的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非公有制经济仅仅只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就业机会的贡献者和创造者,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当前,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一起承担着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富强的重担。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和重要。虽然,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日益加大,但是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应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遇有以下制约障碍。
(一)客观障碍
一是认识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当前大部分人已经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还有部分人,特别是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固守以往的思维,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公有制单位才是正道,在心理上对私企、民企等非公有制单位有不信任感和偏见。这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利,特别是在用人上会形成一定的制约。二是制度政策问题。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制度,并出台了一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在实操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和政策存有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三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与引导上动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四是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法律虽然将“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写入法律条文中,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有待于落实。”[1]以上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实际发展中,面临很多困境。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外部融资难。拿中小企业为例,国外中小企业的自我融资率很低,大部分有政府资金支持。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自我融资率高达90%,民间借贷频繁。二是缺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非公经济发展与公有制经济相比,缺乏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主观问题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普遍规模小,实力分散,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不足。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遍落后,尤其是在一些个体企业、家族企业、民营企业中,管理思路更是跟不上,现代化管理理念推行举步维艰。三是人才流动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因社会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素质人才大多选择公有制单位就业,导致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不足,流动性大,科技依附力和自我创新力弱。非公有制经济自身所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导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自生动力差,综合实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新阶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解析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制约问题,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应该积极从内外两方面做好文章。
(一)政府做到位
各地方政府要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四件事。一是不断完善制度政策建设。在现有制度政策基础上,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建设,如融资政策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支撑。二是完善立法。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专门专项立法,在与国家宪法及法律不相违背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本区域内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三是狠抓制度、政策及法律的执行监督。好的制度、政策和法律必须执行到位才能发挥实效。各政府要狠抓执行监督,加强巡视与考核,确保各类制度、政策和法规落实到位,发挥应有的效能。四是转变政府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扶持,而不是吃拿卡要,用铁腕手段给制造障碍。五是加大宣传,通过合理渠道给群众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精神和指示,逐步转变部分群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传统看法和偏见。政府部门只有提高认识,把工作进一步做到位,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问题,如融资难、办事难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自身要改变
俗话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良好的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内部的自我提升却是必不可少。非公有制企业想要突破发展壁垒,除了依托外部因素以外,还必须积极进行内在升华。一是走产业集聚化道路。加强相关产业之间的链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整合各个企业的力量和优势,以扩大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进行经营管理创新,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有进步的意识,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大胆的革新,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公司治理。三是重视人才、依靠人才,另外,要培育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素质提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为人力竞争,企业必须重视人力管理,要为人才和科技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从而依靠人才不断提高提高科技依附度和自我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但是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塑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提高自身水平两个方面入手,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56-03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更大作为。这一重要讲话必将对促进非公有制持续健康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大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总量、比重在不断上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证照个体经营户达2873.7万户,比2004年增长31.4%;全国私营企业359.6万个,比2004年增长81.4%;私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已达72.5%。[1]从贡献率看,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已占全国GDP的60%左右, 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2]。显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必需从战略高度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相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强调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低投入、高产出,也强调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既强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强调“增长与发展”所依赖的技术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发展实践的全面兼顾。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看,总体上仍然以粗放型为特征,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产能比较集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数量明显偏多。[3]这种发展状态在我国已经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受限。因此,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刻不容缓,这既是加快非公经济自身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的基本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和作用。据报道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70%的生产总值、60%的国家税收和76%的出口创汇、90%以上新增就业的工作岗位;江苏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50.5%,成为“半壁江山”[4];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也快速发展,如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已达60.4%、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已达68.2%、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已占GDP比重53.1%[5]。显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不单纯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的问题,不能就非公有制经济谈非公有制经济,而应当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考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已经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但从整体而言,大多数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生产经营粗放、平均规模偏小、传统产业聚集度高、可持续能力较弱,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在“观念、服务、管理”方面创新不足等等。因此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产经营“粗放型、资源型”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
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除少数影响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民营企业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平均规模小、竞争实力偏弱,传统产业聚积度偏高。比如截至2007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本金额为170.3万元,注册资本金额100万元以下的占总户数的75.8%,平均每户的从业人员仅有13.2人,创办时间不足十年占80%。[6]从私营企业的产业分布看,2008年未在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75.1%;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69.0%,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76.6%、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67.6%;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占53.9%、交通运输业占16.0%。[7]从私营企业出口产品的类型看,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偏大,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类等。据初步统计,近些年纺织行业的利润率一般在3%-5%;2008年1-4月,纺织品出口利润率仅为0.04%,已处于微利经营和临界状态[8]。可见,大多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属于粗放型、资源型、低技能型,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生命周期短,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追求的效益型、技能型、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可循环等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2.“管理素质低、技术素质弱、人才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约束
一般而言,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类规章制度基本是健全的,但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大量非公中小企业,决策层“老板”意识较强,管理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凭经验型管理”是其显著特征;二是大部分非公中小企业技术投入不足、技术素质不高,尤其人才短缺、“人本”意识不强,缺乏“唯才是用”的人力资本理念等,加上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难留住人才。据有关调查(见表1),私企员工在解释打算离开现企业的原因时,为了“学习新技术”而打算离开企业的员工数居第二位。这表明员工对提高自身素质存在着基本追求而原企业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问题。 但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如何破除技术素质、管理素质、人才素质的约束,已不单纯是一个“素质提升”的问题,还应包涵着一个树立“生态型、循环型、清洁型”的生产经营新理念、构建科学管理新机制的问题。
3. “资金瓶颈、融资成本”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据统计,占企业数量0.5%的大企业占有50%的贷款余额,占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其贷款余额不足20%[9]。从目前看,我国各地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过程,且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资金瓶颈”。相对众多非公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而言,贷款困难、融资渠道窄仍然是一个制约发展的难题,而通过民间融资,成本极高,有的月息达到20%-30%。即使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担保费率也等同于银行同期利率,整个融资成本一般超过贷款总额的10%[10] “融资难”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规模、技术、竞争能力的提高,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带来经济行为短期化、造成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影响;“融资难”还会对以粗放型为特征的企业追求“减量、减排”造成约束、对结构调整造成制约,也难促进产业相关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4.“观念创新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
目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存在“歧私、避私、忽私”现象;有的地方干部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存在着“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的观念,认为“抓大”才出效率、“引外”才出政绩,对非公经济尤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等。这些认识的偏差会在具体实践中造成贯彻措施不具体、企业间待遇不公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比如国家政策规定私营企业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但际操作过程中时常出现“玻璃门”问题,如天然气开采,规定企业注册资本要有40亿元[11];再如政府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地方税收优惠、创业优惠、资金借贷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在招投标、资质审定、土地批租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歧私现象;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用地缺乏规划,不利于形成创业园区、不利于降低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成本;一些地方各种检查、摊派、罚款的收费标准弹性大等等。显然,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认识到不到位、观念创新不足、服务意识不足,都会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影响和制约。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广大非公经济人士需要勇于面对,自觉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通过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创新观念、政策与服务并举,促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不断创新观念、求真务实。创新观念的“新”,不仅是某些地方政府和干部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非公有制经济“不歧视、不忽视、不惧多”,更重要的还在于用新的科学理念、新办法、新举措,促进非公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不论其“大小、内外”,不论其“规模、模式”,都要自觉履行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职责;观念转变和创新才能执行政策到位、贯彻措施具体,包括优惠政策运用和用足,依法保障非公经济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发展,提高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法律咨询、融资咨询等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监测体系,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全面、有效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更好的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2. 加快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从根本上说,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随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节能意识、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倡导环保消费、节能消费、绿色消费将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必然会使投资与消费品市场竞争出现新特点和新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自觉的适应这种新特点新变化,强化“生态型、循环型、清洁型”的生产经营目标,推动发展方式向新兴节能产业、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转变;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减排降耗、资源节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靠管理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吸纳人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促进上下和谐,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凝聚力,以加快推动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员工素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为非公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撑、融资支持,进一步打破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的“名义开放、实际受限”的“玻璃门”,还应当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3. 拓展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从目前看,优化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仍然是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升、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破解融资“瓶颈”, 首先需要政府抓好融资服务,构建起省、地、市(县)级政府的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总量和覆盖面,构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形成银行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间稳定的融资平台;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纠正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偏向,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新创信贷品种,充分体现各种所有制企业市场平等、政策平等的原则; 三是各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发展金融中介服务组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以增强资本借贷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应采取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途径拓展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4. 加强经济行为约束,承担应尽的环保责任和义务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需要非公有制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从单纯的“经济目标”转向“综合目标”管理,高度的重视生态价值、诚信价值、人文价值给企业带来的持续经济效应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是加强自身经济行为的约束,自觉把环境、资源、生态问题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遵守资源、环境有偿利用和开发的相关法规政策,自觉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责任原则,承担起优化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业、园林建设、特色农产品、药用植物、生物医药、特色食品、生态小区建设、城市拉圾处理、工业园区排污治理等等;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咨询、法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坚持环境优先、市场淘汰、政府引导的原则,加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国家统计局网站
[2]张平:非公经济创造生产总值占GDP60%左右[N].中国新闻网, 2009-9-16.
[3]全哲洙: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现更大作为[N].人民日报,2010-4-29.
[4][6][8][9][11]张 厚 义: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N].省略2009.1
[5]湖南统计局:一季度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六成2010-05;
[6]四川私营经济增长猛生产总值贡献七成cdtb.mofcom.省略2006.12.30商务部网站;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48-06
近年来,时间序列的结构突变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因为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干扰因素导致数据不具有可比较的连贯性,诸如体制变化、大萧条、经济危机等都可能导致数据的结构性变化。因此,研究结构突变有助于更好的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有利于对数据进行分段,以达到更好分析数据内在联系的目的。1989年Perron在研究美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时,突破性的在ADF检验中引入了结构突变,成为研究结构突变的里程碑。Perron指出,如果被检验过程是一个退势平稳过程,并且在考虑的期间内存在趋势结构突变,如果忽略这种趋势突变,当用ADF统计量检验单位根时,将会把一个带趋势突变的退势平稳过程误判为随机趋势非平稳过程。
鉴于此,本文选用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年度数据,运用相关的结构突变理论和带有结构变化的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互动关系,以期揭示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在这20年里的动态变化和阶段性变化,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
一、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本文研究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互动关系,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数据选取的是云南省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数据选取的是云南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上数据均来自1996-2015年的《云南省统计年鉴》。由于时间跨度为20年,为了消除价格因数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故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转变为1995年的不变价格。图1反映的是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与非公有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变化趋势。图2反映的是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公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公有制经济投资额还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额在总体上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2005年之前,公有制经济投资额高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额,经过2006年的短暂波动之后,从2007年开始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额均高于公有制经济投资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从图2可以看出,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经济投资的比重基本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非公有制投资从2004年开始占据全社会投资的半壁江山,虽然在2006年出现短暂波动,但是从总体上看,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经成为云南省全社会投资的主力军。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本文使用公有制经济投资数据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数据的对数形式(LNGY和LNFGY)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之间真实的互动关系。
二、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协整关系研究
进行协整关系研究是为了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是否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同阶平稳才能进行协整检验。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对LNGY和LNFGY两个时间序列进行的单位根检验采用的是ADF检验方法,使用EVIEWS6.0软件自动选取最佳滞后阶数,表1给出了LNGY和LNFGY的ADF检验结果。
从表1可知,LNGY在一阶之后的ADF值小于1%的临界值,说明LNGY在1%的水平上一阶平稳;而LNFGY在一阶之后的ADF值虽然比5%的临界值稍大,但是很接近5%的临界值,由此也可以认为LNFGY在5%的水平一阶平稳。
(二)协整关系分析
由于两个时间序列数据都是一阶平稳,符合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的要求。因此进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进行检验。表2给出了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虽然时间序列同阶,但是协整检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所设想的存在均衡关系。导致存在非协整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此期间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转变,以及一些非传统因素的影响,数据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选取的时间序列本身存在着结构变化,当对其进行差分和协整分析时,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文进一步对此时间序列进行结构变化分析,以期寻找到时间序列的结构突变点,通过结构突变点,可以更进一步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之间的阶段性波动变化。
三、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结构变化协整分析
(一)结构突变点的确认
关于结构突变点的确认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寻找外生结构突变点,这种方法是直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如制度变迁、战争、经济危机等)发生的时间点作为结构突变点,即假设已经预先确认了结构突变点。Perron(1989)在研究美国宏观经济数据时,就是用这种方法寻找结构突变点。另一种方法是寻找内生结构突变点,这种方法是由Zivot和Andrews(1992)提出的,他们在进行研究时发现外生结构突变的假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主张通过数据挖掘来寻找实际的结构突变点,即内生结构突变点。
1.内生结构突变点的确定。关于内生结构突变的基本思想和确定步骤,王少平和李子奈(2003)作了十分详尽的论述述,本文不作赘述。检验内生结构突变点的方法很多,本文分别采用递归、滚动、循环检验法考察文中的时间序列是否存在结构突变点和单位根。在研究中我们借鉴张晓峒(2007)的编程方法,利用Eviews6.0进行相关检验。
(1)公有制经济投资内生结构突变点检验
经过多次试验比较,发现公有制经济数据的ADF检验最优的滞后阶数为一阶,所以在以下的检验中均取p=1,故实际的样本容量为T=18(1997-2014年)。
第一,递归检验
递归检验法就是先取得第一个子容量为原容量的1/4,然后逐渐扩大子容量的范围,对每一个子容量进行ADF检验,如果有某个ADF值小于临界值,则说明原序列是带有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
从图3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投资的ADF检验值序列大于给出的10%显著水平下的递归检验临界值序列(本文的临界值均由Banerjee在1992年的著作中的临界值插值近似计算得出),所以,从递归检验来看,未发生结构突变。
第二,滚动检验
滚动检验方法类似于递归检验方法,只不过它所取的子样本为原样本的1/3左右,子样本长度并非逐渐扩大,而是向后期滚动。同样的对每一个子样本进行ADF检验,然后把检验值中的最小值与滚动检验的临界值相比较,检验单位根的零假设。
利用滚动检验得到图4,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选取的子样本的ADF值均大于10%显著水平的滚动检验临界值,说明利用滚动检验的方法也未发现样本序列的结构突变点。
第三,循序检验
循序检验包括两种模型,即均值突变模型和趋势突变模型,这两种模型选取结构突变的检验范围一般为原样本的0.15至0.85倍。利用虚拟变量改变假想结构突变发生的年份,检验所选取的期间发生结构突变的可能性,然后再把检验值的最小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得出是否发生结构突变的结论。
图5和图6给出了两种循环检验的ADF值序列,可以看出,在5%的临界水平下,无论是均值变动还是趋势变动的循环检验所得到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通过循环检验仍然未能发现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结构突变点。
(2)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内生结构突变点检验
类似于寻找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结构突变点的方法,本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突变点进行检验。图7至图10分别给出了递归检验、滚动检验和循序检验的检验结果。
从图7可以看出,非公有制投资的ADF检验值序列大于给出的10%显著水平下的递归检验临界值序列,所以,从递归检验来看,未发生结构突变。
从图8可以看出,非公有制投资的ADF检验值序列大于给出的10%显著水平下的滚动检验临界值序列,所以,从递归检验来看,未发生结构突变。
图9和图10给出了非公经济投资的两种循环检验的ADF值序列,可以看出,在5%的临界水平下,无论是均值变动还是趋势变动的循环检验所得到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通过循环检验仍然未能发现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结构突变点。
从上述的检验图中,均未发现公有制经济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结构突变点。那么说明无法从内生结构突变的方法中寻找出结构突变点,这不符合数据所带来的预期,即数据存在阶段性的变化。故本文将进一步根据公有制经济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周期波动来判断二者的外生结构突变点。
2.外生结构突变点的确认。外生结构突变点的选择,一般是选择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作为假设已知的突变点。1995年至2014年这20年中,对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最大的外部环境冲击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可以预估这个突变点为2008年,但是,2008年是否是真实的经济结构转变点需要再判断。因为经济在实际运行中,面对外部冲击,不同的经济变量会有着超前或者是滞后的反应,而且不一定是当期就能反映出外部冲击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找出真实的结构突变点,本文用HP滤波方法,找出公有制经济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波动情况(纵轴代表投资比重,横轴代表年份),并且与全社会投资情况相比较。如图11、图12和图13。
根据图11可知,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波动在2008年达到一个较为明显的波谷,然后随着中央“四万亿”救市计划的出台,积极拉动了公有制经济投资在2010年达到波峰。随着国家救市“后遗症”的出现,云南省经济投资开始出现雪崩式下滑,并且在2011年达到20年来的最低点。这一结果说明,面对经济冲击时,云南省公有制经济的反映是较为缓慢的,一直到经济危机发生时才有所反映。而根据图12我们发现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差别。首先,在2008年之前,云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了波谷,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已经事先预知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且开始逐渐调整。其次,波峰出现在2009年,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市场的“四万亿”注资的反映快于公有制经济。最后,最大的波谷出现在2010年,此时正好是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最高点,说明在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比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具有更强的可调控性。
通过进一步分析云南省全社会投资的情况,面对2008年经济危机时,全社会投资的波谷出现在当年,这说明云南省的整体经济运行对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反映不敏感,到2009年时由于经济刺激政策,投资达到波峰,在2011年投资水平达到波谷。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了波谷,而全社会投资的波谷位置与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波谷位置相同,说明云南省的公有制经济投资延缓了全社会经济投资的快速下滑,也说明面对巨大的外部冲击时,公有制经济投资是很好的平缓经济波动的一种政策性工具。
由于本文的研究点是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根据对图11、图12和图13的分析,恰当的结构突变点为2010年,因此以2010年为结构突变点分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结构变化的协整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找出的结构突变点为外生结构突变点,那么本部分将根据此结构突变点,采用结构变化的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1.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动态关联性特征分析
根据外生结构突变点,把所选取的数据分为两个阶段,即:1995-2009年和2010-2014年。通过计算可知,1995-2009年间,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87%,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59%;在2010-2014年间,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27%,非公有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05%。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确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变化特征。在面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年增长率出现大幅下滑,而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增长率却出现了上涨,这说明在面对经济冲击时,云南省的公有制经济表现出了更强的灵活性,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使得经济没有“硬着陆”,而且给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喘息的空间。为了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联性,表3给出了两个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相关系数。
从表3可以看出,两个阶段的相关系数都大于90%,说明云南省的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但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1995-2009年的相关系数比2010-2014年的相关系数高出了7个百分点,说明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2.模型设定与模型检验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云南省的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均存在阶段性变化,即存在结构突变点,以2010年作为结构突变点,首先引入虚拟变量:
D=1,1995≤i≤20090,2010≤i≤2014
建立虚拟变量模型(1)为:LNFGY=α0Di+β0LNGY+β1DiLNGY+μt
其中,β0+β1表示1995-2009年公有制经济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程度,β0表示2010-2014年公有制经济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程度。
对上面的模型利用Eviews6.0进行估计可得:
LNFGY=-5.9732Di+1.0340LNGY+0.8328DiLNGY+μt
(73.0574) (-6.9985) (6.2217)
其中括号内为t检验值,得到的估计参数的p检验值均为0.000,调整的R2=0.9592。
下面对此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运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也称为EG检验法。首先对两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模型残差;然后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序列平稳则说明估计的模型为协整回归方程。对模型的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运用的是ADF检验方法,并根据AIC准则选取最佳的滞后阶数。表4给出了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建立虚拟变量模型(2)为:LNGY=α0Di+β0LNGY+β1DiLNGY+μt
其中,β0+β1表示1995-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程度,β0表示2010-2014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程度。
对上面的模型利用Eviews6.0进行估计可得:
LNGY=3.4349Di+0.9668LNGY-0.4706DiLNGY+μt
(14.6680) (124.9346) (-11.8935)
由此得到的估计参数的P值均为0,调整的R2=0.9632。通过对此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分析,得到表5。
从表4和表5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进而可知在1995-2014年间,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确存在结构变化的协整关系。
3.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结构突变的互动关系分析
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知,在1995-2009年间,云南省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系数为1.8668,表明在这15年间,公有制经济投资每增加1%,将使得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上涨1.8668%;在2010-2014年间,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系数为1.0340,明显低于过去前15年的拉动系数,说明自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公有制经济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拉动力在降低,每增加1%的公有制经济投资仅能使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上升1.0340%。
从模型(2)的估计结果可知,在1995-2009年间,云南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的影响系数为0.4962,说明在这15年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投资就会上涨0.4962个百分点;在2010-2014年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系数上涨为0.9668%,在这5年之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影响上涨了一倍,每增加一单位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公有制经济投资也会上涨一单位。
综上可知,在过去的20年里,云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快速发展,公有制经济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拉动力在下降,由过去的1.8668%下降到1.0340%。与此相相反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拉动力在快速上升,由原来的0.4962%上升到0.9668%。可以预期,在国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将会成为云南省拉动全社会投资的重要支撑。
四、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年度数据分析,通过结构突变的协整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过去的20年间,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互动关系并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在面对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时,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反映速度不及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反映速度快,且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当年公有制经济投资才有所反映,说明云南省的国有经济管理部门,对防范风险、预测风险的调控能力不足。
第三,就拉动力而言,公有制经济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拉动力在逐年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对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拉动力在逐年上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对于全社会投资的贡献在下滑,与之相反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近年来已经成为支撑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五,就整体而言,云南省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都是云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分配社会资源,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Bairam E,Ward B. The Externality Effec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Investment in OECD Countries [J].Applied Economics , 1993(25):711-716
[2]Banerjee A,Lumsdaine R L,Stock J H.Recursive and Sequential of the Tests of Unit-Root and Trend-Break Hypotheses: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992,10(3):271-287
[3]Perron P. The Great Grash,the Oil Price Shock,and the Unit Root Hypothesis[J].Econometrica ,1989,57(6):1361-1401
[4]王少平,李子奈.结构突变与人民币汇率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8):22-27
[5]王文成,沈红微,王O慧.国有经济投资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带动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7):132-144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区各地
相继出台了鼓励、优惠政策,也
有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和税收
减免。目前,自治区基本奠定了
经济各领域均有非公企业的多
元经济基础,形成了非公有制企
业在企业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
经济格局。但同时,正如自治区
党委书记王君所指出的,目前,
我区非公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
不仅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就
是与周边省区相比也有一定差
距。
差距何来?自治区党委提出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要大力推
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如
何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时期,如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
充分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客
观、深入地剖析与审视,在发现
问题的基础上,找准发力点。
现状: 从数量扩张期
到平稳发展期
审视非公有制经济近20年
的发展状况,可以判断出,我区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突破了早期数量扩
张时期的发展制约,如大资本单位数
量少、经营技能技巧不足、远离市场中
心等,整体上进入平稳发展期。主要
特征为:以依靠产品和服务质量生存,
企业利润率在社会平均水平,需要不
断应对市场竞争,行业内既有新资本
进入也有企业退出等。
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庞大、种类庞
杂,内蒙古大约有50 多万户非公企
业。其中既有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
团这样的大型知名企业,也有不少中
等规模企业,但占比例最多的还是大
量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小型微型企
业,几乎遍及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的
所有领域。因此,规模不同、从业方式
不同、发展取向不同的非公企业,其经
营状况不同,对政策环境、支撑条件的需求也不同。
内蒙古的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活跃度近年不
断提升。早期由于我区私营经济发展启动较晚,企业经
营受地方市场空间限制而发展迟缓,我区非公企业的整
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少大中型企业和知名企业。经
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财富积累的逐渐提升,自治区
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规模化的新兴企业和外来企
业增多,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逐渐完善,大中型非公有制
企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近十年自治区经济快速发
展中,社会资金规模、集聚能力、集聚水平快速提升,非公
有制经济投资领域逐渐扩展至当前自治区重点发展的文
化产业、旅游业、金融业和传统的区内外房地产业等。30
多年来,小微企业的个体不断出现、退出、再出现,适应着
城镇化和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产生的各类需求,数
量在不断增长,从2000年大约30万家左右,发展到现今
50万家左右,其中一些中小型企业寿命甚至达20余年。
其中尽管也有起伏,但至今不衰。
瓶颈“: 政策悬空”的环境因素为重要缺陷
回顾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它提醒我们:非公
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顺应和尊重规律,按照非
公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推动和促进才会有效。我区
的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省区一样,与其它经济类型一样,
一方面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提升着企业的经营管理
水平,既保持了对获利的冲动和追逐,也在资本运作层面
上不断提升着运作能力和市场影响。另一方面,我区非
公有制经济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对比之下的差距,主
要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可以分两类:
一是市场和社会所提供的硬环境,二是政策和服务所提
供的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经济政策、社会管理制度
等手段,比较难以改变,但是可以影响和改善;而软环境
则是可以进行科学调整的部分。
我区的客观环境与沿海、人口密集省区有很多不可
比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是本地市场狭小,且
相当一部分的市场被外来大型企业瓜分。而我区大部分
中小微企业成立初期其市场定位在本地,这种格局对企
业的创业和初期生存产生巨大压力。近几年,随着自治
区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以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科
技人才政策和对发达地区所提供服务的依赖,本地中小
微企业市场被进一步挤压,被迫停留在传统的餐饮、零售
等领域。近年来,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对零售业的利润空
间造成了挤压,发展压力空前。在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
式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的背景下,国内许多
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
从经营理念、规模、质量、价格的竞争扩大到技术和劳动
者技能的竞争等方面,出现竞争层次“下沉”的趋势。其
后果表现为企业发展对社会发展水平更加依赖,城市宜
居水平、社会事业供给水平、个人发展空间等成为企业发
展的重要条件。而这方面,我区与发达省区和周边核心
城市比较,显得吸引力不足。
我区具有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多
项国家优惠政策都在我区落地,我区在非公有制经济3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制订了相关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通过对自治区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观察和
分析,可以发现,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目前已有的政策缺
乏针对性。面对庞杂、多元的非公经济群体,这些条文的
“瞄准度”非常低,缺乏针对自治区非公经济不同类别、不
同状态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二是政策都比较“大”,缺乏
具体的、可落实的实际措施;三是在执行过程中,政策的
宣传、推进、执行没有具体的责任方,好的政策也难免出
现“政策悬空”,无从发力。这是目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环境存在的重要缺陷。
方向:强化政策扶持扩大活动领域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
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主要明确了三个要点:
一是非公经济不仅仅是产业和生产等传统意义上的
经济领域。非公经济发展的领域涵盖了社会活动的大多
数领域,即“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金融以及公用
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下决心
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国
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都要对民营企业放开,能
源、铁路、金融、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要吸
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在城镇建设扩容提质、加大基础
设施建设等发展背景下,扩大非公经济活动的领域为非
公经济的长远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二是强调政策和措施要“明确管用”。提出“要进一
步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中央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
策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全面清理各种
歧视性规定,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
益。”“政策和措施的指向要着力消除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
障碍,要在资源配置、金融财税支持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经
济公平合理待遇,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
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个要求不仅
针对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制定环节,也针对旗县区等基
层单位及各类相关执行机构。而细化政策、实化政策,规避
以往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制度方面有所改进,应从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形成自下而上、分门别类去调
查、分析现有制度的各项利弊,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政策制定的长效机制,把“悬空”政策落在实处。
三是用考核政绩的手段抓落实。提出“要把发展非公
经济作为自治区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非公经济发展摆到重要位置,纳
入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经常分析研究非公经济
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非公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
问题。”对于各级党委、政府而言,需要配合服务型政府建
设,转变政府过多关注大项目、招引大企业的惯性思维,
更加注重社会发展,重视民间力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
设的支撑作用。同时,应把搭建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
提供贴近需求的服务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8337”发展思路为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明
了道路。尊重市场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正确把握社会经
济运行变化趋势,结合本地实际、从实效出发制订相应政
策,将更有益于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
就。具体有两点建议:一是可结合全区的经济发展趋势
及重要部署,如结合“加快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布局和
经济布局调整,促进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强非
公有制经济力量的参与和介入,使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
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认真、更细致、更
务实的工作。二是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的角度讲,非公
企业应提高在社会转型期应对风险的能力。当前,市场
环境正在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应对变革,就
要更好地适应银行、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