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0 10:23: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篇(2)

办理结果: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件代表建议列为2007年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听取代表意见,认真办理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研究。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县、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此外,开展数字新农村发展规划、数字新农村建设标准等相关研究,探讨全省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推进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加强农村供销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加快邮政系统信息化,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全省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民权益维护的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篇(3)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宽带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网络作为基础,做好农村区域内网络建设,完善宽带设施,保证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正常使用。作为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和网络运营商合作,完善农村当地的网络建设,采取合理的建设方式,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注重网线网络的应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人口比较稀疏,密度相对来说比较小。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中,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以最小的投资完成网络建设,保证网络通信更加的稳定、快速。网络运营商需要根据农村网络特点,完善网络联系,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后,政府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缓解农民压力。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宽带给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部门采取资金和补贴措施,保证农村网络建设的同时,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经济最新信息,引导农村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功能,加强农村经济建设,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援助,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采取多样化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

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中,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选择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革新信息化管理手段,时期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面对农村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落后的问题,相关人员需要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将其很好的应用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管理方式,以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作为基础,做好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式。目前,智能手机在农村普遍应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更大,借助智能手机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部分农村对信息化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化经济效益难以理解,没有体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政府部门可以借助信息化管理示范基础建设,让农村了解信息化手段带来的经济发展,展示先进的信息化经济管理手段,切身体会信息化管理手段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村更加乐于接受信息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并且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不同的单位和部门,需要其加强协作与交流,推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手段推广中,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平台,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加强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交流,保证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三、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篇(4)

其次,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低、成本高。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甚至邻里相互传播和集市传播,但是在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上述途径获得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不及时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难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服务体系很不完善,这是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导致的。信息服务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农民获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是农民的收入普遍是有限的,当他们投入到电脑、宽带和无线网络中的费用较高时,往往造成他们较大的经济压力,无形中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且从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民并不是每一天都对信息有需求,信息需求呈现出间断性特征。这样一算,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对策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在我国工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进程,发挥工业化发展的后发优势,让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信息的主管部门和农经部门应该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将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来,做好资源配置工作,实现统筹规划。对于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就的单位合个人进行鼓励和奖励,实现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的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二,注重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化建设。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表的编制和收集从而实现统计分析的目的。所以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需要层层汇总,并最终上报。但是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即时信息在向上级部门反映的过程中是难以及时和迅速的,这导致了信息披露严重延迟,财务管理及时化和规范化建设一直被搁置。农村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围绕着财务管理工作这个核心,将账务管理工作实现电算化、让领导监督走向网络化,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证农村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

第三,要加大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提升经济总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进行宣传,比如说广播、电视、杂志、新闻以及政务网络等等进行专栏设置和专题节目播放,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介绍信息化基本知识,普及信息化教育。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为三农服务,让各级领导和干部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用实际例子来宣扬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和意义,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来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整合和集中,并且能够及时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讯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能够有效应对风险。经营管理信息化在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准。市农业局和信息中心应该构成管理体系的核心,负责对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安全和业务流程进行指导,把握农村信息的特点,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按照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要求设置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即时管理。

第五,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成本的,在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上的投入是需要资金的。所以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加大力度投资服务器、路由器、防病毒系统、数据库软件、网络入侵检测设备等等,让信息化建设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完善是循序渐进的一件事情。软硬件设施应该配套,使得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更进一步。

第六,加大力度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素质的培训。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赖力量。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实用科技的人才培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篇(5)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县数字农业平台。**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问题。根据调查**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 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绍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绍兴县数字农业平台。绍兴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绍兴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绍兴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绍兴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绍兴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 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绍兴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绍兴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问题。根据调查绍兴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 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 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绍兴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绍兴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绍兴新农村建设。

篇(7)

一方面,我国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相对于河南、东三省,河北部分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布置不足。不仅如此,我国信息采集区域十分有限,多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发达的信息组织缺少合作,因此无法有效地汲取国际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采集的加工、处理办法比较落后,这也严重阻滞了农业信息化的有效运转,导致信息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缩小。

2.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实效性

部门之间关于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仍然落后,尤其事关垂直体系间的横向关联更加低下。众所周知,农村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乡结构的制度牵制。由于信息来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导致真正意义上掌握农村现状的人很少,有一些即便曾经是农村出身,同样未必可以真正的明晰各个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央亦或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设力度一直比较大,相较而言,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会出现显著不足。这样一来,直接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及传播系统的建设也会不完善,最终导致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根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仍然有九成以上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电子化,计算机应用率十分低。部分农村农村的生产,甚至从未运用计算机。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1.建立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还是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其落实的主体还是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稳步创设出分层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系统。特别要关注、汲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重视为人才的培训工作,这是当下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应当在要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中进行农村信息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工作,以此,逐渐地加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从宏观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动。建立优质环境,积极地引进一些国内外出色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一言蔽之,必须要通过切实有力的扎实对策,重点抓好农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最终打造一支能够在一线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诸如河北地区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省全部的农村中小学利用多种形式接入互联网,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农村信息化意识

将农经信息化和农口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将两者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展开。每一个农口单位以及市、县都须要按照市农经信息规划的相关目标,给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总体战略设计,科学定位、协调资源,从最初的重视生产信息逐渐转变成严格控制市场信息;从重视农业内部信息延伸到狠抓经济领域信息;从重视农村地域性信息延伸到全国性信息。以此,不仅给政府在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也可以给企业与农户给予生产经营、科技信息服务,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效果。只有真正的开放思想,提高对农村的信息意识,将对基层进行信息服务是视为政府转变职能与新形势下支农的关键决策。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系统

我国上一部电子商务法的出台距今已经有整整十年,直至现在,在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还没有出台一部专业的法规,这就导致每个地方各占山头,在信息化标准上十分混乱。对此,政府一定要创设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与推广。一直以来,政策法规都是规范市场服务及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相对的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任何约束力,针对信息化出台的法律能够显著的帮助网络安全管理更加具有实效性,也更加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全面、均衡的平稳发展。首先,在信息上加快立法速度,政府应当适时地制订出一系列科学健全的信息标准,最大程度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对其展开干预。例如,政府农业信息,须确保在规定时间定期,确保人们得到信息的平等性;第二,提高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宣传力度、落实与执行农村农业信息标准,协调共享每一个涉及农业部门的信息资源。最后,对信息服务价格实施全面监控,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信息单位及负责人。

4.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的网络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由于其面对的受众主体集中在政府与农民上,因此具有盈利性差、公益性强的特征。如今,我国已经明确地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提升到了农村基础性系统的建设内容。这就是必须要求每一层级的政府一定要提供基础投人来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此外,除去政府的基本投入外,更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与用好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最终吸引国内外企业与个体私营业主投资,积极研究农村信息化的融资办法,逐步生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篇(8)

就目前来说,农村的居民还是普遍的认为网络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城区或者郊外的农户,都认为使用网络花费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这种意识,使得农民朋友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农业网站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站资源的浪费与闲置。还有一种情况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者对于网站的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资金的投入太过注重,却忽略了对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致使硬件以及软件设施出现极力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抑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二)农业信息匮乏,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农民、农民经营的企业、政府机关等等相关部门都是农业信息的使用对象,但是由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信息的质量以及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的变量,这使得农业信息的供应需要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然而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的发展还相对的滞后,如信息的渠道较单一,转载的信息量较多、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量又较少,原创的信息又相对稀缺,不能将地方农业的发展特色充分的表现出来,更不能满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职能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将各区域、各部门、行业的专业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各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将工作的布局以及分工工做到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村经济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资金基础,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保障资金的使用率,规避重复性建设或者因建设不当造成的资金的浪费现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贪污浪费现象发生的概率。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农村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个人、集体、以及企业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并适当的放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贷款额,实行较合理的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二)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启动性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做到资金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树立大局意识,共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在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逐步的完善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交流以及制度,进一步的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早日实现农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使用率。故而网站信息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在信息资源的收集以及整合加工能力,保障完整性以及准确度。另外,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媒体的宣传来扩展农业信息的来源,从而降低网络的运营成本,并有效地提升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也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市场化程度愈高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需求愈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工作也愈显重要。加快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对于推动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一、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天水市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工作还处在初创时期,服务的水平及效果还比较初级。从总体上看:全市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薄弱,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明显滞后,信息资源分散共享度低;基层信息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农民信息素质不高,各县(区)乡镇村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

在信息化进程中农民是被动的,农民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化程度落后,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不强烈,自觉性不足,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使信息到基层、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进村入户难。

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村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地区相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农村网络带宽不足、信号不稳定、覆盖面不广、手机不普及、互联网络不到户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接收信息的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三)农村信息资源散小弱,缺乏有效整合,服务能力不强。

在建设方面,政府和电信、移动等运营商都在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与沟通,造成了重复建设。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以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拥有为主,信息分布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比较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各涉农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共享程度很低。

(四)信息服务人才缺乏,影响信息服务效果。

首先从数量上,网络的信息服务队伍,其中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要面对农户,服务效果显然有限。其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而现有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需求。第三,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市场经济规律,要精通信息的收集、处理、。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

(五)本地化、针对性的信息少,互动性不高,基层信息机构不健全。

目前,天水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上的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交叉重复多,富有特色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价格分析信息和预测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信息不多,相当多的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

当前向乡镇、村社延伸的基层信息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信息站(点)不多,缺乏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缺少信息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属地化信息,农民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编制总体规划,增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操作性。

天水市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尚无总体规划,各部门、单位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随意性或奉命行事,各自为阵,缺乏统筹,影响了建设进程。建议由市信息中心牵头,会同农业各部门及电信、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等电信运营商,共同编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框架构成、建设任务和推进措施,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有效推进。

(二)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在建设市级农业信息平台的同时,要注重县乡两级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县级信息服务分中心,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村上信息服务点的市、县、乡三级网络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目前,建议要做强作实信息平台,有关部门要对已建立的一些网络平台,加强管理,完善功能,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地域性和有用性,提高服务能力,切实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好信息服务。

(三)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服务今后发展方向是部门联动,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农村很多乡镇信息服务站依托原有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农广校、文化站等各类机构的做法很好,把信息与科技、信息与文化、信息与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原有资源的优势。鉴于农民家庭信息设备的拥有情况,建议在充分利用计算互联机网络外,还要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的作用,如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简报、光盘、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途径传播信息,加强资源共享,扩大信息覆盖面。

(四)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增强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1、政府要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服务的良好氛围。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农村信息化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对“三农”信息服务意识。

2、针对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缺乏、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一要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养选拔,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二要加强对农民信息技能。

注:本文系天水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天水市农民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调研成果。

(作者:天水师范学院图书馆,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篇(10)

(1)高层次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农村中学基本没有具备教育信息技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从来没有大量补充过,尤其是高层次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个别学校的信息老师大多是“自学成才”型的,对信息技术只是略知皮毛。

(2)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甚至几年才有一次,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缺乏,其次农村中学部分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几乎全然不知,也不愿意学习了,即使按要求规定要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效果甚微。特别是一大批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但过去为教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教师,他们即将退休,知识层次也极其有限,面对复杂的信息技术也不愿意再动脑经学习了,认为再干几年就退休了。

(3)部分农村初中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氛围淡薄。谈起教育信息化建设,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领导认为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事情,认为就是信息技术教师上几节信息技术课或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几节课就表示教育信息化了。

鉴于以上原因本人认为解决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针对部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严重不足,而其它科目教师富余的情况。一方面农村中学应该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每年从专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和已取得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择优选拔教师,缓解农村中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农村初中学科教师配备标准,对农村初中部分学科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

上一篇: 保险监管趋势 下一篇: 推进信息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