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4 10:28: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外阅读的心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外阅读飘心得感想600字范文1翻开《飘》的第一页,我就被它那浑然一体的文学魅力以它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所捕获。它讲述了一段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浪漫绝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农园主的千金,在美丽温柔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野性,向往着自由的心灵。当灾难从天而降,她扔掉世俗伦理道德赋予女性的枷索,勇敢的追求幸福,闯荡事业,守卫她所爱的家园。而这才是真正的斯佳丽——一个大胆,精明执着的女性,如同一条锐利的鞭子,无畏地抽击着封建思想的桎梏,纵使到头来自己是遍体鳞伤也再所不惜。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但她却不了解他们中任何一个,她如果了解阿希礼她就不会爱上他,她如果了白瑞特,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生都在很固执的追求着幸福,却又一次次将真正的幸福推向深渊。整本书以她的爱情为线索,以战争为血肉,以人物为灵魂,以思想为血液策划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美丽战争,改变了斯佳丽,也使我对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她在危难时刻杀死北方士兵,在极端贫穷时开创事业,表现出她的坚强、勇敢、不屈。为了维护家人及产业,她不得不与甘扶澜结婚,表现出她的牺牲精神。建业时期,她独特的经济眼光,商业天赋,敢于拼搏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传统妇女容易被忽略的优点。斯佳丽毕竟是女人
永不放弃,永不绝望。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敢杀掉一个士兵,在一无所有之下承担一个女人所不能承受的痛楚,这需要勇气。每每遇到困惑,痛苦,我便会以“Tomorrow is a better day!”来激进自己,怕什么。我载《飘》的情感望着斯佳丽的背影走着自己脚下的路。
课外阅读飘心得感想600字范文2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非常经典的爱情巨著《飘》,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角是美丽、好强的庄园主小姐斯嘉丽,全书描绘了他与几个男人分分合合的爱恨情仇。这部小说不仅写出了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更写出了社会历史重大变迁,斯嘉丽的逆境中凭借自己的精明能干逐渐从低谷中爬起来。
在这本书中我喜欢梅兰妮的外柔内刚,我喜欢白瑞特,机智果断,我喜欢艾伦的温柔贤惠,但是对于主角斯嘉丽我却不知道怎么描述她,我认为她在感情上是失败,她一生爱过两个男人,可是两个人她都不了解,如果她真的了解阿西礼,他就不会爱上他,如果她真的了解白瑞特,她就不会一次又一次的辜负他对她的一往情深。她为什么爱上阿西礼,那是因为他按自己的意愿做了身衣裳,披到了阿西礼身上。她爱的不是阿西礼,而是那件衣裳。
斯嘉丽像一个小孩儿,她把爱她的白瑞特吸引到身边,明明幸福近在咫尺,可她却坚持把他推到了深渊,到最后怎么也得不到幸福。但无论怎样,我还是很敬佩她,敬佩她的坚强,敬佩她的勇气,敬佩她的聪明,敬佩她对土地的执着,正是因为她的这些优秀品质才让她能够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为自己开创美好的明天。
这部书的主角有着鲜明的特色,配角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在斯嘉丽成功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梅兰妮,无论斯嘉丽身处何方,梅兰妮总是她坚强的后盾,帮助她完成各种事情,她像母亲一样对待斯嘉丽的孩子韦德,在斯嘉丽杀死北方佬之后,冷静地帮斯嘉丽收拾残局,在人人都怀疑斯嘉丽和阿西礼时,她一如既往地帮助她,勇敢地保护她。
可以这么说,没有梅兰妮就没有斯嘉丽的成功,对此我认为《飘》这本书在讲述着爱情同时,也在向我们讲述着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心与情感是如何温暖人心的。
课外阅读飘心得感想600字范文3他的心里是矛盾的,但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他知道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必须放弃自己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也深深地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斯图特兄弟以及其他的狂热的青年充满了年轻人的热血和报国热情,他们拳拳赤子之心是值得赞扬的,当然这里面不乏想利用战争建功立业,成为英雄般的人物的人。巴特勒做出的决定与他们迥然有异。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是西点军校的准高材生。他对当前这场战争有清醒的认识。他没有其他青年没有理由的傲慢,他知道南方很有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而他可不想成为这场战争的炮灰。
他意识到国家在受到破坏和初建的时候有高额利润可赚。于是他选择了货物,大发一笔。亚特兰大的太太们也热心地加入到了这场战争中,这些高尚的女士们虽然不免为了自己的威望等争风吃醋,但是却积极的为战争的伤员服务,并乐此不疲。
每个人的命运也是大不一样,巴特勒因靠赚的盆满钵满;斯图特兄弟马革裹尸;阿希礼幸运的回到了塔拉庄园,却一无所有。太太们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更多伤病员,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伤病员,甚至很多老人都没有幸免于难。当然这并不能因此就说巴特勒的选择就是对的,其他人的选择就是错的。毫无疑问,对于很多北方的年轻人来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疑是很光宗耀祖的事,并很可能去从此不在平庸,就像格兰特将军那样。
Tomorrowisanotherday,玛格丽特在《飘》的最后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对于想要不断进取的企业,每一个明天都是崭新的一天,只要秉持着危机中不断寻找机遇的信念,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课外阅读飘心得感想600字范文4《飘》作为玛格丽特用一生凝结的巨著,塑造许多极为丰满的形象。他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具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更是五花八门。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是自我个性、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个性鲜活的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会使他们走上截然不同的路,也会有相当不同的结果。面对同样的状况,即使他们做了貌似相同的决定,但是由于各人品行能力等的不同,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果。
以南北战争为例。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候,北方和南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只能由战争来解决。战争爆发后,南方的男女老少也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即使同样是青年每个人的反应也迥然有异。斯佳丽才不管什么战争不战争的。她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男人们总是没完没了的讨论战争这种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话题。她甚至没有意识到战争跟她有什么关系,直到阿希礼要入伍离开她。阿希礼作为青年的杰出的代表,冷静、帅气、果敢有谋略,义不容辞的踏上了征途。可是他没有其他青年那种狂热,从心底里反对这场战争。
课外阅读飘心得感想600字范文5玫兰妮是一个天使一般的人物,除了身子比较瘦弱外,几乎没有什么缺点。有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看待的,总能从人的身上找到优点。
由于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所以她成为受几乎所有人欢迎的人,甚至连为人所不齿的都愿意为她冒着危险做假证。她纯洁的如一张白纸,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人最有可能受伤害,同时又最没有可能有受伤害。说她有可能有伤害是因为她对任何一个图谋不轨的坏人都没有防备,欺骗她易如反掌。说她最没有可能受伤害就是她这种优秀的品质正好触及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人们受其感化不忍心伤害她,同时会下意识的保护她不受其他人的伤害。还有一点就是她柔弱却不软弱,她有一颗刚强的心,有自己的主见,让人心生敬佩。人们总是愿意与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交往。因为跟这种人交往不需要玩弄什么心计,不用活得很累,而且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只要不是自我封闭,是很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也对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新课标下开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语言解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等,并对高中英语阅读量进行了量化,六级累计18万词,七级累计23万词,八级累计30万词,高中英语课本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超过60%以上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目前的课外阅读活动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加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时间。再者,高三学生面临紧张的高考复习,难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阅读材料的选择
1.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多样性
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题材的多样性,不能只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要囊括自然和社会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等,还要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小说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增加词汇量还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材料。
2.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发展性
课外阅读活动是为了弥补教材阅读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学生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能够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新能力。
3.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包括多种资料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包括多种资料,如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教辅资料;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的报纸;趣味性和知识性极强的杂志;能够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英文小说;语言丰富的国外教学资料等。
三、高中英语课外活动开展的指导
1.注重阅读方法
第一,为达到不同的效果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选取不同的阅读材料,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选择生词率较低的素材;为了增加语法词汇量,要选择较难的阅读材料。第二,可采用两遍阅读法,第一遍快速阅读抓文章大意,第二遍深入阅读,做好阅读笔记,进行重点词汇和语法的摘抄。第三,阅读时要与思考相结合,并进行不断的总结,并提高自学能力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并且在阅读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写作训练,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掌握和运用。
2.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主要包括提纲、摘抄和心得,列提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摘抄主要包括精彩的语句、格言等,要学生学会对摘抄进行分类;读书心得主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导读
教师可以指定一些阅读版块,开展定期阅读或者固定地方进行阅读,可以开展著名英语作品的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如在学习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关于Africa的文章去了解非洲的状况,然后去进行全班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非洲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能够弥补学生阅读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益处。如在学习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然后去阅读关于《圣经》的英语作品,也可以把阅读资料中的内容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资料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建立阅读评价机制
高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有所了解,并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计划进行评价,对阅读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完成不佳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以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总结: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这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素养。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注重阅读材料的选取,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国兴,黎振海.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2)
[2]黄志萍.新课程下拓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3]张怡辉.有效指导高中英语课外阅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1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很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读书,爱上读书,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和重要补充。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不断获取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信息,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养分,为学习课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也为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制胜作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学生由于积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时候,他们才会有驰骋千里之外的思想,灵感恣意流淌的神来之笔。
第三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的阅历,经常读书也可以使一个人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经常读书,就会习惯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其实使读书的人已经具备了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从小让学生习惯于课外阅读,才能真正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2 教师和家长要带头阅读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和家长带头阅读,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引导和示范,同时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提前阅读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指导、筛选和推荐作用。美国读书协会前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计论。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浓厚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达到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充实,陪伴孩子共同提高的目的。
3 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组织安排,在阅读的时间和形式上进行适度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2]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者。通过对名著名篇的精彩内容共同赏析,读后感的分享尽可能将学生全部调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对读书产生兴趣,学会欣赏,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学习内容选择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第三是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如在阅读童话故事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通读古诗时,要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等等。
同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们成为会读书、能思考、善质疑、熟读精思、理解感悟的读书人。
最后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组织,培养学生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对学习才有更大的帮助。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4 制定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做好课外阅读的督促指导,必须使课外阅读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通俗地讲就是对于学生要读什么样的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读书的效果怎么样要有一个评价衡量的标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制定出诸如朗读朗诵竞赛、读书等级评价等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评测办法,并分段分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测。同时,还要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科学评价和有效促进。
5 课外阅读必须循序渐进,逐步落实
学生课外阅读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着眼未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段落实。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将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定位于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在初中阶段,应该将学生课外阅读着眼于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储备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应着眼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后,各阶段应该根据本阶段的总体目标进行总体规划,然后逐一抓好本阶段课外阅读内容的落实和衔接,真正使学生的整个课外阅读成为一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丰富的良性渐进过程,促进学生学业完成,真正使学生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选讲有趣故事。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或借助录音范读精彩片断,或讲述故事梗概,或只是说个故事开头,或简介作家奇闻轶事,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故事的内容,看自己所想与原作是否合拍。每当这时,学生求知欲特强,教师便可抓住学生想了解作品全貌这一契机,让学生沉浸在读书的快乐氛围中。
2、推荐有益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既有价值、又能引发感兴趣的读物,帮助他们读好最初几本书。(1)推荐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毅、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如战斗故事、科幻作品、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等。(2)推荐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让学生自由地读。(3)推荐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的读物,促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人并热爱故乡风物。
3、树立学习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从而立足现实,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习作训练时,我及时表扬班里喜欢阅读、写作并进步较快的学生,并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把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
1、学会旁批、眉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会整合课外阅读知识。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我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读后的感想、收获写下来。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
3、利用信息资源,拓展阅读面。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阅读大量的与现行语文教材有关的语文资源,拓展阅读内容。
三、充分尊重学生,构建开放阅读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刚刚激发起来的课外阅读兴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外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确定该阅读什么书,怎样阅读。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书籍之中,才能使阅读效果达到最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课外阅读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课外”尤其如此。如果硬性地规定今天阅读什么书籍,明天如何阅读;今天搞摘抄,明天写感受――学生岂不又成了执行指令的机器,成了张着大嘴待哺的填鸭?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你喜欢读小说、戏剧,我喜读诗歌、散文;你钻进长篇名著就不出来,我偏偏爱看小故事;你一遍就懂了,我可能需要两遍、三遍;你读得快些,一分钟能阅一千字,我读得慢点儿,一分钟读八百,而他可能更慢……学生之间,由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表现出很大的性格喜恶、能力智力的的差别,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别,不能“一刀切”。
四、开展多彩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1、读书笔记展评。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采取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既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这里我们较重视的是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我们是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例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时,我们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断,为作文积累材料;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培养概括能力。阅读名言、警句时,要求学生摘录、评注,以陶冶其情操。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求学生能说出人物性格、品质;能从某一方面评点人物,锻炼其分析能力等。总之,读书笔记形式要多样,切不可一刀切。
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还定期进行展评,达到要求的读书笔记,我们在他的读书笔记扉页上贴一个“小卡通”,以对其读书成绩的肯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集声、影、文、图为一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活动在生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巧妙地融入小学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同时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阅读的层面更深入,获取的信息更加“立体化”,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内容“立体化”
(一)提供背景资料,增加阅读主题的“厚度”。
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主题进行分类查询,如故事简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人物分析、书籍评价等方面,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搜寻到丰富的原始资料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自然加深了阅读内容的厚度。
(二)开展相关阅读,改变阅读的“高度”。
利用网络功能,与学生们一起上网搜索课本中介绍的作家的简介,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认识他们的其他作品,进行相关的阅读。
(三)围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增加阅读量。特别是围绕阅读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如:感恩专题、环保专题等。让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介绍的几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形式“立体化”
(一)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
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通过听觉感受,感悟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外阅读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名家名作,枯燥无味的文字常常令小学生望而却步,我们便利用小学生喜欢卡通片和动画的特点,下载根据文章内容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课件,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然后再进行阅读指导,看课件,听录音,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增加视觉感知,吸引阅读注意力。
多种形式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及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使孩子更直观地获取对他们有益的知识,比起教师空口说白话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交流“立体化”
(一)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现形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读书笔记来起到监督学生阅读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抄抄写写的方式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应付教师的作业,并无起到其应该有的效果。可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样传统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因此,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阅读反馈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这样的方式都比较感兴趣。在做了相应的指导后,学生都能从书籍介绍、人物分析、片段赏析、阅读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制作阅读小报,电子小板、PPT展示等。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展示,不难发现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跟书籍有关的知识,对阅读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在阅读后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制作阅读成果,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分享阅读资源,学会共享。
建立QQ群或阅读主题网站,通过设置师生共享的文件夹,将每位学生搜寻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大家可以方便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阅读。
(三)交流阅读心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网络“在线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均等机会,同时为同学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看法的信息平台。特别是平时在课堂上羞于发言的同学,在网络的空间里也“大胆表白”,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言片语的“留言”真正体现真情实感,比起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更真实、更贴切。网络的交流还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辩论,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将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手段融入课外阅读之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桥梁,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找寻到最宽阔的外延。但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防止泛化,要恰当地把握使用的“度”:一是不能轻文本、重网络,一定不要丢了“语文味”;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学生沉溺网络。也只能这样,才能称得上“阅读”,也才能叫“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友斌.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2.何明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3.付裕. 浅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2期
4.郭显炜.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年08期.
2、读物内容,瑕瑜互见。读物的数量多了,读物的内容自然也就多了。从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价值来认识,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以展示一个比儿童的实际生活更为绚丽多姿的世界;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低级趣
味内容也相应增多。
3、阅读方式,不一而足。阅读方式是指学生阅读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静声默读,放声诵读,轻声慢读,有一目十行的浏览性阅读,有充实知识的积累性阅读,有寻疑解惑的探究性阅读,有开拓视野的扩展性阅读,也有咬文嚼字的赏析性阅读。课外阅读,因阅读目的、阅读指向的多元性,其取向方式也呈多元性,可谓不一而足。
鉴于上述特点,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建构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把握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向,让学生从容应对新时代下的课外阅读。
一、建构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
阅读环境改变了,我们的下一代已完全无法回避这样的课外阅读环境而安守一块“净土”了。怎样才能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吸取精华,扬弃糟粕,既能恣意遨游又不迷失自己呢?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于培养基于以下三种品质的课外阅读能
力:
1、培养自制力
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是以对读物的内容理解为前提,对读物的利害鉴别为关键,对自身的行为调控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品质,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学生在其课外阅读活动中,理解内容、鉴别利害、调控行为这三个层次的自制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的调控行为是终端因素,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调自主性
在自制力的“保驾护航”之下,学生从事课外阅读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阅读教学意义上的学生阅读,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活动构成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阅读文章。而所谓的“课外阅读”则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所以独立性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应包含:(1)能独立地提出恰当的读书目标。(2)能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3)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创造性的见解等因素。
3、要求自动化
自动化是指在阅读活动中实施各种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娴熟性与灵敏度,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迅速地选择适宜读物,直觉地预料读物内容,灵活地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合理地调动各种辅助手段,从而最快、最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课外读物铺天盖地的情形下,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达到自动化程度,否则,就可能由于读书效率不高而导致读书与其他活动之间的矛盾。
二、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如何按照自制力、自主性和自动化这三种心理品质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1、培养健康情趣的策略
健康的阅读情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情趣健康了,也就有了自制力。培养这种健康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比如:①听赏法,用教者示范朗读、录音朗读、声像组合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聆听;②析赏法,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③读赏法,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既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④编赏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2、训练基本能力的策略
①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由思维活动来运作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包括依托思维活动并与眼睛的视速等因素有关的精读、略读、泛读、扫读、跳读、速读等能力。②熟练运用传统操作方式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查检辞书、资料等能力,也包括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③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操纵电脑、打开电子书刊、确定关键词并以超文本方式翻阅文本资料的能力,也包括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并在网上从容自如地调用网上阅读材料的能力。
3、开展主题阅读的策略
所谓主题阅读,即预先设定一个阅读主题,限定时间(一周或两周);要求学生课外搜集并阅读相关内容读物,做摘记或写阅读笔记,课余自由交流;确定议题,利用公共阅读课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写相关周记,叙述阅读或交流的心得,利用班级园地交流优秀周记或推荐给校刊及其他刊物发表。教师可以设计系列主题,如情感系列主题(宽容、快乐、美、幸福、感恩等)、自然系列主题(花鸟虫鱼、江河湖海、山川名胜等)、人物系列主题、事件系列主题等(这些主题可以适当与教本阅读内容相呼应),如此,使得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有序渐进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也应及时关注学生生活及思想的热点,对预定计划做适时调整。有时也可以把设定阅读主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极可能会收到意料之外的阅读效果。
三、把握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向
当今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的背景是非常广阔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究竟什么样的书适合学生读呢?
1、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的文章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的深浅,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开天地》后,向学生推荐《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习了《最大的“书”》、《太阳》、《鲸》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介绍《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少儿版》让学生阅读;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词后,可参考大纲中“小学生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
2、根据作者,指导阅读系列作品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学习了白居易的《草》,介绍读他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钱塘湖春行》等美妙的小诗;学习了巴金的《鸟的天堂》,介绍读他的《长生塔》、《明珠和玉姬》等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了安徒生的《丑小鸭》,介绍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
3、根据内容,指导阅读相关的文章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更是学生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课外阅读指导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给学生读书的自由,让他们翱翔于书的海洋中,自由探索、自由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为将来的人生征途打一点“精神的底子”。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地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1】。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焊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
再次,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得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总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大需要,一种享受。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社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决不局限于教材书本。阅读山、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也可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人生才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心灵体验与生活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青山巍巍,绿野茫茫,让人领略什么是绰约的风姿;白云袅袅,碧水悠悠,让人一睹娉婷的风彩;桃红李白,橙黄橘绿,让人欣赏色彩的流淌……观照高耸入云的山峰,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直面波涛汹涌的江河,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唱和……家庭生活让人体验温馨和谐,感悟天地人伦,人与人的交往让人知道什么是宽容博爱,丰富的文化古迹让人知道什么是历史的积淀……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社会、人生,让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成为学生阅读的双翼,在实践中积累情感、丰富人生,拓展成长的维度,增长人生的智慧,构建生命的价值体系。
三、让琅琅的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实践
于漪老师曾说“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的方法、窍门,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书中得益,会其智,融其情。”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二十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3】。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以课本为基点的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2)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3)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5)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作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6)向网络阅读辐射,其目的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阅读面,使阅读丰富多彩。
五、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了“采蜜本”、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与思考,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而写出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4】。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但成了学生的一大人生享受,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涵养,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从“读”中悟到“写”的方法,自己领悟到的才会深刻。特别是如何把其运用到实践中,是别人无法代劳的。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摹仿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立的写作技能。“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在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书海茫茫,中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地引导。
(一)根据特点,因势利导
一般来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中学阶段,低年级阅读能力较低,可选择童话寓言、探险故事、优美散文等读物,以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内容激发学生激情,使学生从中学习深入浅出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清晰流畅的思路;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的技能,社会兴趣发展起来了,可选择科普类、史地类、传记类读物,使学生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得到启示,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二)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课外读物,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介绍学生读《项链》;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这样通过横向拓宽,纵向引导,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中学生必读的十二本名著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强化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世界》《窗外的小豆豆》等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播种美好的种子,激发他们心中善良勇敢的一面。
(四)紧跟潮流,与时俱进
作为当代中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才能胸怀远大、志存高远、继往开来。
(1)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可推荐《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中学生》《小小说选刊》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互相交换阅读。
(2)关注时尚需求。当《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影视剧热播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影视剧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当郁秀的《花季雨季》、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韩寒的《三重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等风靡校园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这种时尚应该成为教师拓展课外阅读及指导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
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方法
速读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人从浩瀚的资料中筛选出相关的篇目或章节,有信息检索作用,更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运用直读、跳读、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把握主要内容。细读就是细致地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透视的思想感情、复杂的社会现象、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41-02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调查发现,学生网上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大,阅读低俗小说的比例不断增加,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侵害,暴力化、庸俗化、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业繁重,作业量比较大,根本没有多少业余时间,一旦有了点时间,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放松,比如看低俗小说、打游戏、听音乐等。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几乎都被作业、考试、特长班、补课班占据,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不是正式的学习。
目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在家阅读的人通常占总数的86.63%,其中约有10.43%的人在新华书店或公共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大约2.67%的学生在学校外面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并不乐观,家庭阅读环境不理想,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收藏了一百本书以上占40.11%,十本以上的仅占到了46.79%,在国内还有4.55%的学生只有几本书。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的优势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逐渐向教育渗透,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越来越多,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微信及微信平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就是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并将阅读材料放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通过微信,不受学习时间、地点限制,开展自主阅读,家长参与指导、评价孩子的阅读。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阅读时空的灵活性。学生的阅读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束缚。无线网络的发展促使学习空间得以延伸,学生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利用任何无线网络设备进行连接,自主阅读;学生还可以实时在线交流,也能突破时间阻隔进行非实时对话,交流阅读心得。二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阅读材料碎片化。在当前快餐文化的趋势之下,基于微信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学生能够较为便捷地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的材料趋于小规模化或颗粒化,教师精心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或者将一本书分为若干小片段,学生利用几分钟就能读完一个片段,就像把阅读文本设计成微型章回体一样。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阅读材料可视化,利用视频、图片和语音模拟阅读材料的逼真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阅读资源的丰富性,指阅读人群的丰富、阅读方式的丰富和阅读内容的丰富,学生通过阅读,利用留言功能,记下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在线和其他人进行交流。
三、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
利用微信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在W校层面开展,一个教师或者一个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的课外阅读难度大,学校将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规划为校本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动员信息技术教师、图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班主任参与实施。
(一)搭建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
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有企业性质的公众号,有免费的个人订阅号,服务号和订阅号有不同的推送权限,腾讯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公众号平台开发接口。微信公众号融合了信息批量处理、云计算、Web与数据分离、开放API、跨平台整合等技术,能满足学校开发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而且操作门槛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独立操作并培训其他教师。
(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课外阅读课程方案,制定整体计划,组织好监督、评价,重点工作是再次开发阅读材料,制作阅读素材。
课外阅读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可以读一本完整的名著,将一本规定学生阅读的名著根据章节、故事情节分解为若干小章节,每一个小章节还要准备视频、图片等素材;可以介绍一本书,制作一本书的视频简介;也可以选取一个章节、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还可以选取精美小文章。阅读素材的格式,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录音、动画、图片等,鼓励学生参与开发阅读素材,尤其鼓励学生将文本录制为声音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干净、简洁的平台界面,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时,能立即看到正文内容,没有任何垃圾广告或是商业营销页面蹦出。学生在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阅读素材消息之前看到的是消息界面。为吸引学生阅读,消息界面由一张画龙点睛的封面图片和主题鲜明的标题组成,也可以显示部分正文内容。学生点击之后,标题下面紧接着就是封面图和排列整齐、字体适宜又可调的正文,没有广告蹦出,页面干净整洁,无广告打扰。
(三)上传阅读材料,学生利用微信阅读
信息技术教师将语文学科组教师收集的素材再次加工、整合,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微信平台阅读、评价、留言,或者与同伴、家长进行交流,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在设计阅读素材时,要做到图文并茂、字体适中、编排工整,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
(四)阅读的评价
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等发展性的评价,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基础上,参考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进行定量评价。总体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学生在阅读中的优点要充分肯定,阅读能力欠缺的地方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出,并提出今后阅读的建议。
四、思考
新媒体发展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与校本课程的结合中已经初见成效。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彻底分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了互联网环境下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的需要。但是这种阅读方式只是传统课外阅读方式的补充和延伸,它有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教育工作进一步的系统化、规范化。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导读就是让学生认可这种移动的阅读方式,学校要引导学生的阅读意识、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在开发阅读素材时,应当注重版权问题。虽然平台推送、转载和分享信息所带来的侵权问题暂时没有人追究,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要起到典范作用,尽量采用原创的素材,转载和分享阅读素材时要自觉遵守有关于版权的法律规则。
【参考资料】
[1]文为民.互联网环境下读者服务模式的延伸[J].新世纪图书馆,2012(3).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一、“问泉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
的确,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仞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像的天空。国内的一些原创作品的内容、艺术手法上显得稚嫩,粗糙、牵强、荒谬之处甚多,在恐怖的分寸把握上也稍欠火候,在情爱问题上牵扯得过头,没有把握好“安全恐怖”“纯洁情感”这样一个少儿图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艺术标杆和伦理底线。像这样的书,除了能把孩子吓得半死,搞得神魂颠倒之外没有任何作用,绝对是应予以制止的,比如《流星花园》。
但是,更多的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一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如果我们有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那么,正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孩子能够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的。二要积极的引领这种时尚,如我在一本资料上看到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