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5 10:4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

篇(1)

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因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人们渴求索取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与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如何拓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空间,让数字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数字化为先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领着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存贮和传输。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各种载体文献的加工与服务,并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组织用户访问馆外数字化文献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资源融合是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人力资源是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

数字化资源是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就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科技发展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这是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

篇(2)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4-0212-01

在现代广播电视行业当中,广播数字微波传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对于提高图像音频的清晰度和传输质量,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套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明确广播电视数字传输的优点,探讨了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的比较,分析广播电视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1 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的优点

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在在现代信息传播中有着很多的优势,其优点具体有:

1.1 数字微波传输频道的利用率高

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微波传输方式其对于频道的利用率会更高,经过数字压缩技术处理的是将电视信号经过抽样以及数字量化的一个过程,并将这些数字最终变成一定的数字信息,这样的压缩编码,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视信号的冗余度,而对于信号频带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窄,可以有效提高信号频谱的利用率。

1.2 数字微波传输距离也更远

模拟传输的系统在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方面多是采用五级的评分标准,其只需要达到四级以上就是良好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样的发射功率、天馈以及同样的路由前提下采用数字微波传输很容易的就可以覆盖一百公里以上的距离,这样对于一般的区域行政单位覆盖距离已经非常的足够了。

1.3 数字微波传输在图像方面质量会更好

与传统的信号传播技术不同的是,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其采用的一般是数字滤波、储存以及再生中继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噪声以及失真积累等影响,极大的改善了图像的噪声比,消除了传输过程带来的亮度干扰,在远程传输的过程中几乎可以实现无损伤的还原,即使经过多级的中继或者是转发也不会降低图像的质量,所以数字传输所产生的电视图像质量比传统的模拟电视传输的图像质量可以说是高出很多[2]。

2 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传输的比较

广播电视模拟微波传输和广播电视数字微波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共同性和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具体是:首先,在工作原理方面,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都是采用中频的调制器,并对上变频至微变频的微波变频率进行微波传输,但是其区别在于模拟微波传输器发射信号的中频调制后有一级的限幅中放,但是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就没有这一级的限幅中放。另外,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在传输带的宽度方面也是相同的,但是在模拟微波系统通道在部分的传输性能的指标方面,比如幅频群等延指标数方面均是要高于数字微波传输的,这对于模拟微波传输改造成数字微波传输减少了很多的麻烦,也减轻了改造的难度和压力。最后目前的模拟微波传输设备的器件都是全固化的形态,像采用FET场效应器件以及线性放大器等器件代替了过去的行波管和高压盘,这种代替旧为模拟微波传输方式改为数字微波传输方式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3]。

3 广播电视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

在广播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改造的过程中,就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应对解决的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点:

3.1 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频率稳定性的问题

传统的模拟微波传输器采用的中频调频调制,而在传输过程中的本振一般是采用稳定性较好的微波介质稳频振荡器,这种振荡器虽然稳定性较好,但是其也只能使得频率稳定度保持在10-4的数量级之间。而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采用中频数字调制,其对于微波发射信号机的线性指标较高,使得对于微波本振源的频率稳定度相对较高,可以有效的将频率稳定度达到10-6数量级之间,所以在介质稳频加锁相稳频双重技术方面进行稳频,以满足这一要求。

3.2 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相位噪声的问题

在模拟微波传输过程中,其采用调频方式传输,这就导致其对于相位噪声的要求没有太高。但是数字微波采用的调制和相干解调方式,可以有效的传输数字压缩过的电视信号,这就要求其系统的相位噪声低于一定的范围,然而在模拟微波系统的过程中,即便是各站本振源可以分别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各微波站的中频转接,其在经过多个中继后相位噪声叠加之后,也只有将相位噪声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采用满足这以要求[4]。

3.3 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的线性功放的问题

传统的模拟微波其功效一般放在非线性区,这就要求在早期的变频器前段还要加一个限幅放大器,因此微波功效的线性度问题、微波频率的稳定度问题以及最后的系统相位噪声问题都需要一并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说数字化改造就基本成功了。模拟微波传输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不仅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比如上世纪末我国辽宁省葫芦岛市广电局等单位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相对于传统的传输技术有着很大优势,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以促进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润华,徐国庆,高峰,许可,汪家兵.安徽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网的组网与系统设计[J].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12(02).

篇(3)

1 数字化测绘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正在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GP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

1.1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RS)是目前的一种新型测绘、测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测绘实践,为现代工程定位测量准备了有利条件。全球定位系统(GPRS),即“卫星授时测距导航或全球定位系统”,可提供连续、动态的三维位置和时间速度信息,定位精度非常高、而且测量的时间比较短,操作方便。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工程测绘、地形测图、确定及测量临水准点。工程测绘是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缩小街坊外与街坊内界址点,确保测绘精度,只需一人即可实现区域地形测定。同时,利用绘图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临水准点测量主要采用了一般测量技术,因没有严密预算和考察,很可能使出水准点距离较远,若采用GPRS进行确定,则可有效协调外业观测进程,以提高效率。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现代信息科学的延伸,并在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测绘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从实践来看,它的主要在于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存储、三维显示以及成果的输出集于一身,同时还具有空间提示、预报预测以及辅助决策等强大功能。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地理信息系统正在朝着数据信息的多维化、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平台化、智能化和社会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

所谓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主要是指地图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成像技术的使用,其中地图数字化技术主要是对原来的地图实施数字化处理,并对已有的地图假设现势性、比列尺以及精度等都满足条件。在数字化转化仪器中比较常用,有手扶跟踪数字化、扫描矢量化等。数字化成像技术主要是针对传统作业条件差、程序复杂以及数据处理和绘图复杂等现状研发的,其精度比较高、方便作业、劳动强度降低。该技术在很多工程建设项目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比如原图数字化,主要适用于某地区所用到的数字地形图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完成的情况,该技术可充分利用地形图,计算机、数字化扫描仪,并配以数字化软件就能正常工作;再如地面数字测图,若在没有大比例尺地图情况下,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进行测图,其地图精度较高,一般可将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

2 数字化测图和信息化测绘要求之间的区别

2.1 数据获取有差别

一般而言,数字化测图软件具有数据处理和转换功能,因数据之间的的格式不同,转换是会丢失一些信息,转换数据的编辑作业量也非常的大。在野外测量时,因通视、分幅以及测点连接顺序等因素的限制,很容易导致空间目标的存诸不完整。图形实体经转换入库后,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分段的状态,并没有整体的概念。比如河流,信息化要求河流必须要用面来表示,因诸多因素的存在实际测绘成图时,常常存在着边界不清等现象,海域范围线孔河流入海口界线表示不清。

2.2 存储形式有差别

数字化测图与信息化测绘目的有所不同,存储形式也不尽相同。测图目的在于成图,有图幅之概念。为保持一致性,测图生产管理时多采用了图幅管理这一概念,但即便采用了数据库方式进行存储,也仍然会保留图幅痕迹。信息化测绘的目的在于服务,为数据最终应用的最大化,在实体表示和数据存储上均对实体进行定位。比如以点状物雕塑表示,成图却采用了多条线组合体来表示;信息化测绘采用的是单一点表示雕塑位置,其它信息的更改,如雕塑图片、创作年份以及作者等采用的是属性方式进行存储。

2.3 可视化要求有差别

数字化测图目的在于成图,在此过程中可先不考虑数据冗余和存储空间等等限制性因素,可直接利用点、线和面来分类表示实体,这也是信息化存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其中可视化是后续应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为达到图示的直观和清晰表示之目的,地形图的规范对地物表示有具体要求,比如地下室的入口和坡向等都有可视化的符号进行表示。

2.4 属性要求有差别

制图核心问题在于选择地面景观,其内容要重于技术。空间对象及其属性选择,仍要按图式要求内容筛选。对于一般数字测图软件而言,属性数据主要是通过图形颜色、大小和线型等方式表达,该内容可通过图形实现可视化,而无需属性数据库支持。实践证明,采集属性数据同样是按照图式的要求进行的。若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则这些属性数据将难以满足各种统计和分析模式之需求。例如建筑结构属性数据,图式要标注名称、层数和材质等内容,这些数据可利用图形、注记形式展现出来。信息化测绘不仅要测绘制图,而且还要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空间位置信息数据,同时还要利用这些数据实现虚拟系统,并将地表情形通过真三维、真纹理和真尺度重新建立起来。从实践来看,为数字化测绘而建的基础地形数据库,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即数据组织按地形图的规范组织、数据生产和维护方式按地形图图幅管理维护、数据采集的种类按规范选择采集。

3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信息化测绘目标

从实践来看,数字地球、基础地理框架以及基础地理服务信息等内容,都要求由原来的数化测绘转变成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和输出,通过这些活动可初步建立一个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而且可以基本上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更新、智能化处理、一体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管理和分;同时还可以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和融合服务,并使其面向市场实现社会化,这样也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多方位、多尺度和多形式的服务。

3.2 生产管理系统一定要完善

要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只有目标是不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维护一定要有比较完整和完善的生产和管理系统,这是保证数据质量和及时更新的关键。一般而言,信息化生产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实际上就是元数据信息;根据信息化测绘对地理信息库提出的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元数据系统的管理。

1)元数据管理基本单元已由原来的模式逐渐向自然基本单元方向转变,很多图幅基本管理单元或管理模式,已经对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即地物实体图幅接边非自然的断开,或者人为的造成了地物实体客观离散。实践证明,将自然界线范围作为基本管理单元,能够最大限度保留信息的完整度。

2)在元数据信息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3G技术的使用将其作为数据维护的基础。在当今通讯3G时代,不仅通讯带宽有了保障,而且在线数据的维护方式逐渐成为可能。

3)对元数据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信息化服务要求元数据信息必须要完整,当以图幅作为基本管理模式向自然实体转变以后,元数据描述对象同样也由图幅转变为更细化的地物实体,同时元数据信息也变得更加准确和真实。

4)建立地理信息网络化分发平台。信息化测绘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因此它要求测绘手段和测绘产品必须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对于信息化测绘服务而言,它所强调的服务应当有实时保障和实时服务等内容,除了测绘产品现势性要求强以外,还要保证服务获取的速度快。由此可见,做好测绘服务需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网络化分发平台。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数字化测绘技术基础上,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实时处理,这对社会各行业的尤其是工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应当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运动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也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全面机械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一、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

关于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学术界探讨极少,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庄明来教授认为“所谓的电子商务会计,是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完整的会计反映,包括电子商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电子商务会计立足于实际运作的电子商务活动,但它又必须有一整套理论框架作为其基础。它既要对完全电子商务加以核算,也要对不完全电子商务进行核算。”

二、电子商务会计对传统会计确认的冲击及其确认方式

会计确认在手工会计中并非新的话题。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在原有经济业务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型业务,比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在线采购和销售商品、在线提供和接受劳务、在线支付或收取款项等。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成本、新的产品形式―数字化产品的确认、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面临一些难题。本文仅对其中电子原始凭证、数字化商品、网站建设成本等确认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电子原始凭证的确认

会计确认即通过会计账户要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确认其对应的会计要素,同时,确认各该经济业务要在何时进入所对应的会计账户之中。在将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账户之际,首先涉及的是各该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认定。

1.会计电子原始凭证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审计依据、税务稽查的书面证明。会计主体发生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完成该项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在会计凭证中详细记录该项经济业务的内容,为明确经济责任,记录人员要在会计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审核人员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并签章,经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

(1)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确认

一切企业单位,在办理各种经济业务时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电子商务过程所产生的凭证必然是电子形式的凭证,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凭证,这类凭证由于其是会计处理的数据源,故其确认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子签名法》中的数据电文应当已经包括了电子的原始凭证,因而电子签名的会计原始凭证合法性自然应当被承认。但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中并未提及电子原始会计凭证,这就给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确认带来困难。

(2)电子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确认

随着信息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书签名已被新的数字认证手段代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数据的确认标记应当是电子签名,对于电子原始凭证中的电子签名,由于其处于肉眼看不到的网络之中,数据的认定远比手工会计中的纸质数据认定困难。

2.会计电子原始凭证确认策略

由于《会计法》是指导会计工作的主要法律规范,因此我国应当尽快修订《会计法》,确认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尽快研究电子发票等重要的会计原始凭证,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认其合法、有效性。

在会计工作中及时采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相结合的最新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手段对电子数据的确认,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一种技术手段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印章使用的习惯与高科技技术的融合,就是采用电子印章。

(二)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

数字化产品指的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一种产品,包括实体商品的电子形式,如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产品、专业数据库以及电子出版物等。

1.数字化产品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首先,数字化产品是一种技术性资产,在一个以生产和经营数字化产品为主的企业,销售数字产品是其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取得收益,数字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企业在数字产品的开发上是排斥他人的,为了自己的数字化产品能够占领市场,企业通常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其能够具有优势以区别其他企业的产品,其研究开发支出可以合理、可靠计量。

其次,用于出售的数字化产品不应当作为存货确认。从特征上看,数字化产品与传统的存货在功能上具有类似之处。数字化产品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与物质产品制造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形产品一样。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不具备存货的特点,因为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三类有形资产。而数字化产品是无形的,数字化产品不需有形仓库保存,一次性开发或再次开发成功后就可以投入销售,而且可以不断复制再销售;可以说产品的生产过程是虚拟的,它的成本构成和收益大小也具有不确定性。

再次,用于出售的数字化产品不应当作为无形资产确认。虽然数字化产品符合无形资产的部分特征,但是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生产经营,即利用无形资产来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他人或为了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虽然传统无形资产也可以通过销售实现收益,但这并不是它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方式。数字化产品的开发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出售收入。

2.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设想

刘良惠学者认为“数字化产品既不同于有形产品,又有别于传统会计中的无形资产,但它又确实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项资源,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根据其特殊性,应该单独设立‘数字资产’项目,将数字化产品确认为‘数字资产’。至此,资产这一会计要素就应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数字资产三大类,有形资产又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类。”对增设“数字资产”项目,笔者非常赞同,但对于哪些应确认为“数字资产”,则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提出建议:

(1)增设“研究开发支出―网站开发成本”

在资产项下增设“研究开发支出―数字商品开发成本”。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过程的支出,首先作为该项目确认。

(2)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

外购并自用的数字化产品的取得成本应当于取得时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阶段支出(除硬件设备外)于研究开发成功时,如果数字化产品为企业自用,并预期能够产生收入,应作为无形资产确认,并按预期使用期限摊销。研究开发结束,申请专利权的有关费用,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

(3)增设“数字资产”

在资产项下增设“数字资产”。如果数字化产品用于出售,则应于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完毕时确认为“数字资产”,并按预期可使用期限结转成本。开发成功出售交付他人时,作为收入实现确认。

外购的数字化产品,于采购完毕时作为该项目确认,并按预期可使用期限结转成本。出售交付他人时,作为收入实现确认。

(4)确认为固定资产

为数字化产品服务的硬件产品,确认为固定资产

(5)确认为费用

在外购或开发数字化产品之前的计划、调研阶段支出,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失败,不准备继续研究开发的,其已发生的支出,也确认为费用。

(三)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

对于电子商务的销售收入,无论是在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或是在线实现服务收入,都面临着确认问题,即何时将所确认的经济业务进入会计账户。

1.电子商务收入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存在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难题在于,电子商务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的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时间较短,会计规范滞后。如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并未涉及电子商务的内容。

确认难题之一,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收入究竟是销售商品的收入还是使用费收入。当有形商品可转化为数字商品时,网络使得销售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之间的区别变得不确定。当有形商品被数字化并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进行电子化传送,买方出售的仅是商品的使用权,而自已仍然保留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收入似可视为使用费。但有些数字化商品如电子版图书仅仅是实物的代替品,这些支付也可以看作是销售收入。但有些人则认为,由于版权仍为转让者所有,故支付应当视为费用。由于受让者有权为了运作而在其业务范围内复制多份拷贝,故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得又可视作商品销售收入。

确认难题之二,数字化产品的收入与费用如何实现配比。对于电子商务时代,数字化产品的前期研究开发费用过大,而陆续的生产成本很小,这一原则的适用性变得有些牵强。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受益期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进步所造成意想不到的淘汰,都使得收入和费用配比这一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变得不确定。这种变化,致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成本费用的期间分割及配比假定显得缺乏一种严谨实在的基础,表现出某种随意性和人为性。

确认难题之三,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何时确认收入实现。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销售商品收入予以确认同时满足五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些规定对于传统交易的规定非常明晰,但没有涉及电子交易。

2.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策略

针对以上难题,会计理论界应当进行深入讨论,以指导会计实践。目前对上述收入的处理,会计实务界处理很随意,多是根据自身判断处理。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将电子商务的收入,尤其是数字商品的收入处理纳入会计规范,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正具有可比性。

首先,对于第一难题,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包括实体产品的电子形式)其收入应当确定为销售商品的收入。原因在于,销售传统商品时,也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转移,其商品商标品牌的所有权和生产该商品的权利并未随之转移。电子形式销售数字化产品,具有与销售传统商品同样的特征,客户支付费用即可得到所购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客户可以对所购数字化产品进行处置(包括复制多份拷贝,但也有产品不允许复制),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条件。

其次,对于难题二,数字化产品销售可以相对配比。对于传统商品销售,其收入与支出也并不可能实现全部合理、准确配比,只是按照会计法规操作,实现比较准确、合理的配比。在电子商务时代,对于外购数字化产品再销售,其外购的金额与销售所实现的收入很容易实现配比。对于自创数字化产品用于销售的配比,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其前期研究开发过程为数字化产品生产过程,其发生费用即为生产产品的成本,作为研究开发支出(类似传统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扩展生产成本的内容,因为数字化产品生产情况较特殊,应增加研究开发成本)确认。并预测数字化产品的收益期限,定期摊销进入成本,实现收入、支出相对配比。

再次,对于难题三,交付商品时确认收入实现。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购销合同、服务合同、原始凭证已基本消失,传统中会计核算的签字、盖章、复核、出入仓库等控制制度和措施已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证明交易已发生或者货款已收到的是电子原始凭证,如电子发货单、收货单、电子发票、电子银行支付凭证等,为确保其真实,电子原始凭证需要电子签名。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凭证形式只是由纸质变为电子,其内容、性质、作用并未改变,因而完全可以根据电子凭证确认收入实现。比如开出发货单,交付商品时确认为收入实现。

结语

电子商务给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会计环境的急剧变化动摇了会计假设;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范围、标准和计量的方法带来了挑战。电。本文对这些内容作了初步性的分析研究,但不够深入、透彻,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永彬.电子商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283.

[2]张乃荣.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的全方位创新[J].会计之友,2004.12:79-80.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80.

篇(5)

近年来, 我国测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如铁路公路中心线的标定。 水坝、 桥梁及建筑物的空间位置的确定等, 都需依据测量控制点和工程测量技术予以实现. 以保证施工顺利地进行。 为检验工程质量和监视工程设施安全营运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 主要有施工验线、 工程验收测量以及工程建( 构) 筑物变形观测等。在社会管理方面, 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往往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系统以实现高效、 实时地管理 , 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 它既需要集成大量、 广泛的空间基础信息资料. 这些部必须运用测绘科技手段来完成。以下就工程测绘测量技术作以简要阐述

1 . GP 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 P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是融地理学、 测量学: 几何学、 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 直观地显示出来 G P 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 二是多维结构; 三是标准化和数字化; 四是具有丰富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处理, 准确采集有关的数据 . 并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 、 管理、 更新和分析, 是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 、 多媒体等最新技术的技术系统. 对现代测绘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起重要支撑作用

2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起源于 2 O世纪6 0年代 .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 感 测目标的特征信息( 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 辐射和发射辐射) 。 经过传 输、 处理, 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包括摄影、 陆地、 卫星、 航 空、 航天摄影测量等技术。 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 可分为电磁波遥感 技术、 声学遥感技术 、物理场遥感技术 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 微波: 从单波段发展到多 波段、多角度 、多时相、 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 从静态分析发 展到动态监测。R S为GP S提供信息源, G P 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 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图像处理) 。 G P S作为 G I S有力的补测、 补绘手段。实现了GP 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R s的综合应用是一种充分利 用各 自的技术特点. 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 的新技术, 三者的紧密结合. 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3 数字化绘图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 数字化绘图克服了手工绘图存在的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大' 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 烦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 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 等缺点, 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 在采集数据时, 数据采集人员要准确应用地物代码, 以免在内业成 图时出现错误; 在观测开始时, 相关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要求应对测站 点进行检查, 跑尺人员应严格按照自动成图的要求作业. 确保能完整地 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点, 必须通过绘制草图来表明各个地物碎部点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测量坎子时。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进行地形点采集。当一个测区完成后, 如果有必要可把数据备份。目前, 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 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 主要设备是全站仪、 电子 手簿等, 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 、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 高的成图效率。具有以下的特点

3 .1一测多用

如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工程中需要对同一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过去的平板测图方法则需要重复工作.而数字化测图则可以同时根据完成的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多个地形图- 因为往往小 比例尺包含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范围。仅需先测大比例尺图范围.再补充小比例尺测图范围即可满足各不同专业人员对不同比例尺的 地形图的需要

3 .2精度高

数字化成图系统在外业采集数据时,利用全站仪现场 自动采集地 形地物点的三维坐标, 并 自动存储,在内业数据处理时。完全保持了外业测量的精度, 消除了人为的错误及误差来源。 而且外业工作省略了读 数、计算、展点绘图等外业工序,减少了作业人员, 外业工效大大提高,时间缩短, 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3 .3劳动强度小

数字化成图的过程,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能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

3 .4便于保存管理及更新方便

数字化产品既可以存储在软盘上, 也可以通过绘图仪绘在所需的

图纸上, 线条、 线划粗细均匀, 注记、 字体工整, 图面整齐、 美观。且便于 修改, 能更好地保证图形的现势性和不变形性。 避免重复测绘造成的浪 费, 增加地形图的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

4 . 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应用计算 机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 影像匹配、 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摄影测量本身而言, 从测绘的角度上来看数字摄影测量还是利用影 像来进行测绘的科学与技术: 而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视觉科学的角度 来看, 它是利用影像来重建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 也就是在“ 室 内” 重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测绘从 本质上来说。它与原来的摄影测量没有区别。因而, 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 整个的 生产流程与作业方式, 和传统的摄影测量差别似乎不大, 但是它给传统 的摄影测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目前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 内业使用专 门的航测软件处理, 进行的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 、 大比例尺地形测 图、 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 配, 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 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 该方法 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 快、 精度高而均匀 、 成本低, 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 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较大. 如果一 个测区较小, 它的成本就显得较高。但可以说是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 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社会要求的是可以提供数字的、 影像的、 线划的等 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并且随着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 加上 G P 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 数字化方向迈进。

5. 结语

综上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工程测绘领域也必然会带来新的 突破, 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数字化方向迈进。实践中还有一些 问题亟待不断去的探讨研究 ,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 文中论述不到之处 望行业同仁多多指正, 今后亦会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争取为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研究面建言献策 。

【 参考文献】

[ 1 ] 郭岚. 3 维数字地形图及其应用的研究m_ 测绘通报, 2 0 0 2 , ( 0 5 ) .

篇(6)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移动电子商务掀大潮

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88亿,市场规模达637亿元,同比上涨64.2%。预计2012年用户数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这意味着近3亿中国人同时生活在线上空间和线下世界中。从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巨大,那么,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通信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前期,多数业务都跟通信有关,主要业务以短信和彩信服务为主。李岩认为,短信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对于众多拥有庞大销售网点的大型企业而言,其需要和分散全国各地的终端网点进行沟通,需要给在各个终端网点的工作人员发送最新的公司销售政策、评价信息、公司通知,也需要利用这种方式和客户、会员进行深入沟通,举办推广活动等。亿美软通曾为中粮集团、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提供过这种服务,企业只需向一个特定的号码发送短信,后台软件就会将其库存和销售信息汇集到数据库里。

WAP时代。在李岩看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前3G时代,手机以非智能机为主,在通信模式上采用WAP方式。在这个阶段,其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上并没有大的进展,因为其不能有效地解决复杂系统的沟通问题,在效率和使用的便利性上也不如短信,所以,WAP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3G网络、终端智能机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商务进入繁荣阶段。李岩认为,移动商务的演进,实际上是传统经济逐渐被数字化的过程。多年来,亿美软通之所以能够保持行业领先,一是专注于移动商务技术不动摇;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因为专注,所以能够生产出移动商务领域最好的产品,既有为企业销售人员和库管人员使用的手持终端设备,又有为市场提供的二维条码的扫描终端,通过后台系统的配合,完成电子优惠券的发放和回收,在软件、后台以及前端的终端生产上,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帮助消费者改善消费体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产品,紧贴市场需求使亿美软通的产品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同时确立了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面对移动电子商务大潮,亿美软通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打造和完善智-惠城市平台,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管理的全程电子化和数字化,使其能在销售与市场领域实现全速发展。

O2O商业模式的前世今生

当前,网络零售异常火暴,但实体经济的市场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O2O商业模式应运而生。O2O是指从线上寻找消费者并将其带到线下实体店中的“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即Online2Offline,它让网络变成线下交易的前台,正在颠覆并超越传统电子商务模式。

O2O模式的缘起和本质

李岩认为,O2O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趋势。从B2B到B2C,再到O2O,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近年,B2C能够得以爆发式增长,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得益于社会金融业、物流等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数字化在实体经济中不断扩散的过程。

不过,在B2C网络零售之外,人们大量的消费依然聚集在本地的生活服务方面,而这样的实体经济内容以前是无法纳入传统电子商务版图的,比如餐饮、健身、美容美发等。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一块产业开始被数字化,并逐步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因为移动互联网能够支持人的位移,这样就产生了O2O的商业模式,即线上营销,线下消费。

O2O模式的出现解决了B2C模式解决不了的一些商品零售,特别是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看电影和演出、餐饮等。O2O模式使消费者兼得线上订购的便捷实惠和线下消费的完美体验,其本质是实体经济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是B2C的进一步升级。

O2O模式的挑战

实际上,实体经济数字化的空间还未起步,所以O2O商业模式既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一是市场培育需要时间,二是技术亟须突破。从B2C到O2O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只有通过有效引导来激发消费者关注的热情,商家才会关注。在技术层面,最大的拦路虎是扫码器等终端设备的成本依然偏高,只有尽快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才能快速有效地吸引更多商家进入,使其得以快速发展。

智-惠城市:数字化移动营销平台

亿美软通推出的智-惠城市(省略)是中国第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手机为用户终端、以城市为区域建立的高效、互动、本地化的O2O商业模式的移动商务平台。智-惠城市和传统短信服务有比较大的区别,短信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它能快速、精准地到达每一个消费者或者销售人员那里,实施企业的管理意图;而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丰富性上要远高于短信,除了信息传递功能外,智-惠城市为企业提供一个全程数字化的移动营销平台,是企业的移动销售平台,是针对企业需求的一个重大升级。

在这个平台上,实体经营者可以实现线上流量向到店客流的转化,消费者可以享受在线获取、到店享用的便利和实惠。其实现的过程是全程的、可计量的数字化营销。

“在这之前,企业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多是分开进行的,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处于模糊状态。做了市场推广,也带来了客流,却分不清市场投入和销售的比例关系。究其原因是没有数字化,或者说数字化链条没有延伸到达成交易。”李岩分析道。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和销售呈现融合趋势,其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市场推广的渠道开始成为销售渠道。比如,企业在互联网上借助搜索等工具推广产品时加入二维条码,用户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下载条码,再持条码到实体店进行消费,企业通过后台可以看到条码在哪个门店、什么时间被使用,通过数据的筛选,可以有效地判断对广告感兴趣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转化为实际销售。从广告投放到用户行为转化,再到销售达成,是一个闭环的全数字化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营销效果。

“智-惠城市不仅是一个移动营销平台,更是一个移动销售平台。把网页浏览量变成客流量,最后变成销量,亿美软通通过自己的技术,将实体经济充分数字化,并让其以数字化的手段,更精准有效地提高营销效果,达成销售。这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整个销售与市场体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李岩说道。通过消费者与企业互动,帮助企业实现精准的数字营销;同时帮助消费者找到更加优惠,更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产品。智-惠城市目前在全国各个城市寻找运营合作伙伴,建立运营中心,然后在本地寻找实体商家,商家可免费在智-惠城市平台进行移动营销,只需按照效果付费。收费的依据是优惠券的下载数量,消费者只有输入真实的手机号码才能下载优惠券,所以可以确保每一个下载优惠券的消费者都是真实、有效的。如果实现了在线移动支付,企业则可按照成交比例来付费。

目前,智-惠城市平台已在北京市有关行业进行了试点应用,早期参与应用的知名商家包括星光天地、沃乐玛山姆会员店、华堂商场、美廉美超市、眉州东坡酒楼、麻辣诱惑、面包新语以及京城数十家电影院线,都获得了良好反响,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应用经验。目前,智-惠城市应用正在全国范围渐次铺开,已有杭州、宁波、合肥、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开通了智-惠城市平台,向当地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在未来3年,智-惠城市应用将覆盖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移动商务应用平台,其服务将惠及3亿以上的手机用户。

李岩认为,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的实施,将使智-惠城市平台进一步放大。首先是“点亮”。智-惠城市平台要实现覆盖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移动商务应用平台,服务3亿以上的手机用户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重点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放大。其次是“汇聚”。智惠平台一旦在一个城市的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若干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就可在这个城市汇聚成消费者优惠网。以此为基点,如果将全国各个城市的消费者优惠网汇聚起来,就将形成全国性的移动消费者优惠网络,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网络平台。最后是“融合”。在智-惠城市平台,一旦汇聚了一定的商家和消费者资源,平台就会开放API,为其他企业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形成一个大的商业生态。

由于O2O商业模式既承载实体企业,又承载着在线的消费者,所以,亿美软通其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建立持久的优势,既要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又要不断升级产品,降低企业进入门槛,还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和服务,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移动营销网络和平台。通过智-惠城市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获得许多便利和实惠;商家和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营销,让消费者及时分享各种优惠。

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

篇(8)

作为一名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经常会向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学讲解电子商务特点的内容,也经常需要向没有学习过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各类人员介绍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它有哪些特点?目前,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里被五花八门的阐述着。那么,电子商务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对于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士来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就连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也感到相当的困惑。因此,本文力求在充分归纳分析目前电子商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在重要性、主体性、趋势性和全面性分析原则下,从网络、市场、卖方、买方、政府、整体六个视角对电子商务的特点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归纳分析。

一、网络(交易载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虽然电子商务的定义很多,但是从本质来看,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主要指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比较一致认可。电子商务被看成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是由于它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借助于网络这种交易载体使商务模式相对于传统商务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网络(交易载体)是分析电子商务的特点最根本的一个视角。从网络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至少应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和高效率三个基本的特点。

1、数字化

当商务以及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都以数字形式被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时候,商务模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生活、数字商务、虚拟企业等数字化形式就应运而生了。数字化具有的易于存储、查询、处理、修改信息等优越性,这使人类将前进的方向与数字化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点,它使得商务活动中的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输,形成“三流合e”的商务模式,这使得现代商务活动朝着“无纸”商务、信息商务、快速商务的方向发展。

2、交互性

各种信息交互协议决定了数字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具有双向沟通的功能,而电子商务正是基于这种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因此,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可以轻松完成商务信息的双向沟通,实现商务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这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区别的重要方面,它预示着电子商务可以采用网络重复营销、网络软营销、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等现代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益。

3、高效率

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基于的是电磁波的传输原理,主要采用互联网的传输信道,能够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将信息向前传递着。在这种速度下,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电子商务已经突破了传统物理世界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使商务交易的效率和商务服务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市场(商务环境)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网络不仅是商务活动的交易载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广大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市场具有很多与现实世界商品市场相同的共性,也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性,主要有全球化、充分竞争和买方市场。

1、全球化

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务的数字化带来的虚拟特性使信息的传递以极高的速度快速流转,在这种环境下,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缩短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被突破了,商务交易的范围也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了。因此,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市场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2、充分竞争

如果电子商务的市场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的话,那么,电子商务市场的另一个特征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充分竞争。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潜在客户扩大到了全球,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企业的竞争对手扩大到全球范围,也就是说,同一领域中的企业将面临全球化大市场中的几乎所有强大的竞争者,这样,商品市场中的充分竞争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3、买方市场

充分的市场竞争必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并不一定能形成真正买方市场。例如,现实中的消费者早已经生活在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了,但是,消费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商务结果还是屡屡不满呢?那就是因为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我们对市场下了一个有利于消费者的结论,但是,商务活动主要是在有商务需求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之间展开,而现实中两者的对比结果是:强势的企业和弱势的消费者(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真正的买方市场吗?显然不是,它充其量是一个准买方市场,而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是真正的买方市场的满意答复。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和可能获得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的信息,另外,就算单个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相比处于劣势,消费者也可以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团购”轻松实现对商务服务提供企业的劣势的扭转。

三、卖方(服务主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供商务服务的一方主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那么,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相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企业而言有哪些特点呢?从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可以采纳差异化、目标积聚和低成本三种战略形式,由于电子商务能够很好的支撑企业的这三种战略,所以,电子商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低成本(费用)的特点。

1、低成本(费用)

按照新的财务管理的观点,制造企业中降低利润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成本和商品成本两大块。资本成本又包括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如果制造企业及其相关的服务提供单位能够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武装企业的日常运营,那么他们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在发行债券、股票时的费用,降低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取得资本过程中所花的代价;商品成本中包含生产经营成本、营销成本等子项,在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各种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将能够在其中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人员工资等方面得到明显的降低。另外,对于非制造类企业来说,这类企业获得收入的代价就是发生各种费用,即管理、财务、销售等费用,同样,如果这类企业能够充分采用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手段,例如,优秀的电子商务软件、良好的网络营销策略、战略性的供应链合作运行体系,这都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费用降低。

因此,在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商务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制造类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成本,特别是其中的商品成本,而非制造类企业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利润。追求高额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而企业运营发生的各种成本或者费用则是与利润额的高低相背离的主要因素,因而低成本(费用)是电子商务最不易被忽略的一个特点。

2、个性化

由于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因此,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递,并建立面向消费者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营销和虚拟生产的理论指导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一对一的个性化设计和生产,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全程的一对一个性化跟踪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案例莫过于dell公司计算机的生产、营销等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向其顾客提供计算机的定制化服务,dell公司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专业化

2、方便性

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性和高效率特性使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可以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实现商务购买,这虽然只是一个愿景,但是随着各种方便的上网设备被发明出来,电子商务正在逐步将这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至少数字化商品可以尽快的实现),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

五、政府(监督管理)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要受到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需要能够对电子商务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和良好的预测分析。由于电子商务能将商务活动的信息数字化,因此,从政府的监督管理视角来看,电子商务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两个特点。

1、有效的监督管理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因此,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综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先进的网上传输内容监控、网上信息流动监控、在线审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监控,从而实现政府对电子商务的良好监督和管理,以利于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的运转。

2、良好的预测分析

基于对电子商务丰富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把握,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来分析电子商务主体的各种行为,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优化国民经济的运作的机制,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健康有序的快车道上前进,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还可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进行准确的预测分析,做到坏事情先防范,好事情先知道,指导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当然,电子商务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比例还不大,政府还没有能力全面监控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如火如荼的高速度发展着,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比如我们国家完全有可能在5-10年后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监控,在掌握所需的数据和相关技术后,最终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

六、整体(系统工程)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传统商务是主要基于实体商品的现实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则是基于计算机的虚拟商务模式,对于主要活动都在电脑空间(cyberspace)中开展的虚拟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而言,从整体(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它与传统商务相比有一个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协同性、集成性和扩展性三大特点。

1、协同性

虽然我们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讲协调、和谐、协同,但是我们知道,在实体商务中,这种相互配合并没有被特别的强调(商务书籍中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阐述)。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商务模式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交互都可以在瞬间完成,那么相关的所有商务活动都必须适应这种速度,也就是所有提供商务服务的主体都应该相互协调并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即电子商务的协同性,不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例如,如果在互联网上,很多人会因为网页在3秒之内还不能打开而放弃对该网页的浏览,因此,网上的信息的传输要足够的快;同样,与网上信息的高速传输相比,如果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不能适应这种速度,至少要能够在消费者的容忍时间之内,试想如果我们到网上去购买一本图书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到我们手中,可以想象一下会有多少人会因为不能容忍这种慢速度而放弃网上购书,如果到货时间缩短到2天或者1天,情况又怎样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很多人把电子商务又说成是协同商务。

2、集成性

由于电子商务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的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一站式”模式的商务服务,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所在的整个供应链必须被集成为一个整体而开展工作,只有这样,电子商务的协同性规则才能得到保证。同样,只有电子商务服务能力被集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如果计算机元器件的基础只能是电子管,那么计算机还能够像今天一样改写人类的历史吗?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计算机最多只能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科学计算工作,只有把组成计算机的大量元器件集成在一起,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子,才能制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计算机。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电子商务的服务能力还是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被物理的或者是逻辑的集成在一起,这种集成都是必须的,不然,我们就有可能回到实体商务的历史中去。

3、扩展性

篇(9)

1.1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电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智能电网中包括了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是建立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之上的,智能变电站的存在保证了智能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等多项特点,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支撑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有着统一的标准和信息模型,可以保证智能电子设备的互动性,为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奠定基础。智能变电站要建立在数字化的前提下,有着性能优良、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自我检测和诊断的能力。通过以太网交换技术,能够确保智能电网的精确度,使数据能准确、快速的传输,为智能电网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稳定智能变电站中的电子设备完成动态数据、稳态数据和暂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提高智能电网的数据处理能力。第二,加强全网联接。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能量传递的重要枢纽,因此智能变电站的存在能保证电网中各个节点的有效连接。当智能电网中发生事故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高电网的事故预防能力,保证电网的稳定性[1]。第三,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能够满足智能电网中对高压输电网架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智能电网中的主要输电网架都是高压线路,必须要通过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进行调节,能够解决高电压线路中大容量点电能传输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我国高压输电网架的稳定,促进我国电力建设的完善。第四,通过中低压智能变电站,可以同时支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为智能电网提供了中间歇性电源“即插即用”的功能。第五,为智能电网的实时监督提供了保障。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大量先进电子设备的应用,可以获取到电网中的运行数据,对设备的维护检修提供基础,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

1.2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变电站数字变电站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实现的基础,相比之下,数字变电站更注重过程,而智能变电站更注重结果。和数字变电站有所区别,智能变电站强调的是物理集成和逻辑集成。强调了智能设备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负责传统设备的测量、控制以及监测等各项功能,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计量和保护等。智能设备是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之间的组合,有着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而逻辑集成指的是智能变电站注重逻辑集成,通过对系统的虚拟装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智能变电站的区域性或总体性的协调,支持在线决策、协同互动等多种应用。智能变电站和数字变电站的区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出发点不同。数字化变电站的目的是满足变电站的自身需求,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在变电站内部实现一次、二次设备的通信,注重的是变电站内部的设备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智能变电站是建立在整体电网的要求上,建立全网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更加注重电网中各个智能变电站之间的联系,以及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提高电网中的通信水平。另一方面,智能电网中还可以支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清洁分布式电源,满足“即插即用”的要求。第二,设备集成化程度不同。数字变电站具备一定的设备集成和功能优化,在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将一次、二次设备之间相融合,符合了智能电子装置的标准。和数字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智能设备体现的更加全面,促进了一次、二次设备的一体化进程[2]。

二、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网络性能要求

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和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数据通信网络是否稳定、高效、实时是判断系统信息化、自动化的重要标准。在智能变电站中,数据通信网络是各种设备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纽带,要满足相应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的通信接口。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数据通信网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数据通信网络必须能够应对目前大量的电量数据、操作数据以及故障数据等。另一方面,目前对数据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对数据通信网络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网络的冗余性能和无扰恢复能力。从总体来说,对智能变电站通信要求的性能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第一,分层结构。智能变电站的分层结构是由分层架构决定的,数据通信网络的分层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分层架构的前提,根据对智能变电站的不同需求,要选择相对应的网络通信技术和结构。第二。实时性。在智能变电站中,需要对大量的实时运行信息和操作控制信息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实时性,所以在建立数据通信平台时要注重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第三,可靠性。电力系统有着连续运行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智能变电站的数据通信系统也要一直处在运行状态,一旦数据通信系统出现运行故障,会对智能变电站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伤及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数据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是在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四,电磁兼容性。变电站在日常的运营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电源、雷击、跳闸等,使得通信系统常常要在强磁干扰的环境下工作,因此对网络的电磁兼容性有着一定的要求,要避免强磁干扰而产生的通信障碍。

三、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结构体系

3.1智能变电站结构设计根据我国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建立智能变电站时,要包括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在过程中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一次设备;在间隔层中包括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以及一些控制器和传感器通信系统;站控层中包括各种自动化监视控制系统,对通信系统中的实时情况进行监督,对智能变电站中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控制以及信息交互,保证变电站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电能量采集等多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数字化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更好的实现了智能设备的作用,将一次、二次设备一体化,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除了过程层中的测量和控制功能不变之外,智能化变电站通过集成将间隔层中的保护、控制与监视融合到过程层中。这样一来,这些智能设备除了能够进行测量和控制之外,还具备保护、监视的功能;另一方面,智能设备通过标准化接口接入电网的高速网络后,能够更好的实现智能设备和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智能变电站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进行结构设计[3]。

3.2智能变电站总线设计在传统的数字变电站中,总线设计分为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两种方式。站级总线指的是变电站层和变电站层之间的通信方式,通过站级总线,各个变电站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并可以和上级运行中心以及调度控制中心相联,传输相应的数据信息。过程总线指的是在过程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通信。通过过程总线,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如非常规互感器采样值的传输、保护装置控制命令的传输等。根据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的特点,数字变电站中有两种组网模式:独立过程总线模式、站级总线与过程总线结合模式。独立过程总线模式中,间隔层的智能电子设备要通过两套以太网接口,分别接入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在这种模式下间隔层和过程层的数据难以进行共享;站级总线与过程总线组合模式下,变电站中的一切智能设备同时接入同一个物理网络。无论是变电站层之间的装置还是智能电子装置之间,都能实现共性和交互,但是由于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很容易引发网络资源竞争问题。和数字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中只有站级总线一种总线模式。在智能变电站中,逐渐开始淡化过程总线的概念,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通过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进行。设备以及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以太网技术实现,保证了数据通信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安全结构设计智能变电站中的数据通信是建立在以太网技术上的,有效降低了变电站的成本。但是在智能变电站中,面临着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其中既有变电站内部的威胁,也有来自变电站外部的威胁,其中主要包括非法使用、截获信息、篡改数据信息、恶意程序、权限管理不当等。智能变电站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以太网技术建设的,通过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容错技术等多种方式对安全结构进行完善[4]。

篇(10)

关键词:

艺术传播;文化产业;互动关系

一、艺术传播

艺术范畴极为广泛,其目的在于传播。将艺术作品传递给受众,包含了艺术信息、艺术传播者、艺术受传者和艺术传播媒介,这就是艺术传播。在各种艺术借助现代传媒传播过程中,原先艺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产业化多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制性来实现的,艺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艺术品的复制和销售,借助技术复制性生产可以把艺术带入产业化模式。但不同艺术形式借助传播实现其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因此,借助传播来研究艺术的产业化也有很大意义(王廷信,2009)。艺术传播搭建了艺术和产业之间的相连平台,促进了艺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艺术传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艺术传播的影响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产业专门化生产,如电影、出版、电视或记录,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产企业。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已经成倍增加,受众更容易接受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就算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也可以送达到大规模的消费者。信息技术企业与更多的文化企业相链接,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已经成为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和索尼等公司了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Hesmondhalgh,2013)。一般而言,艺术传播具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价值,而艺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艺术传播讯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因素,人的因素、来源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因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传播(曾耀农、潘晶,2006)。从需求侧来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对文化休闲时间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传播影响着艺术功能的转变,显示出时代性的特征,改变了文化产业功能的结构和转型。数字化的艺术传播方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艺术产品的消费模式,网上博物馆、活动美术馆等也跨越了区域限制可以完成审美和教育功能。从供给侧来看,艺术传播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途径。众筹、众智和众包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单一创作,比如被许多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项目的众筹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实现媒体融资。艺术传播过程有效利用众智的发展策略,可以减少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特别是书籍、漫画、电影或电视的续集推广。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众包资金操作,可以创建特定的虚拟社交网络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实现创意和资源的衔接。艺术创作需要受到受众对于艺术信息和内容的选择,承担着消费偏好的不确定性。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出版社、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艺术馆等艺术传播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环节,传播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艺术传播功能的创意者或策划人运用经济手段将艺术文本创作者的成果传播给受众。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出现了大众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艺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体系,推动艺术功能的发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前提条件

文本创作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最终是传达到受众者,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于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扩散,应该形成的是“文化+艺术+传播+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的现象,比如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宋庄原创艺术区、湖南的动漫产业园区、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区等等。艺术传播是文化产品扩散的有效手段,不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决定了传播效果。当一个成功的艺术创意被应用到商业化过程之后,使得通过大众媒体或人际关系等传播渠道沟通了信息。大众传媒包括交流会、展览会和媒体推介会等,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合作者、行业协会,非正式的包括人才流动、媒体宣传等。一方面,这个创意由艺术工作者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创作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生产者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时,就以知识的形式在行业内传播。另一方面,当艺术进入产业化过程后,需要体现艺术产品的多元化价值,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扩散。

1.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角色是文本创作者,如音乐家、画家、作家、编剧、艺术家等,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艺术创作,而相关从业者将作品与现代科技或传统技艺相结合,并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开拓不同的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的使用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等相结合进行产业化运作。艺术传播不但为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元素相支撑。

2.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集群经验和知识共享的内在需求

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文化产业的集群属于创新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创意环境,是一种非线性复式集群模式。艺术传播在特定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从而促进艺术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提升集群地区的产业优势。文化创造性的工作都会涉及到中心位置的集聚,该地区靠近其他的艺术家、雇主、作家和评论家等等,并在该领域的推动下向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便于艺术家的培训和发展过程,像蒙马特、格林威治村和SOHO这样的视觉艺术集聚区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Caves,2000)。在文化产业的目标消费市场中,艺术传播更好地辅助集智式创意设计和集群式规模生产,通过艺术传播的最大化影响力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知识共享。比如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这些工厂区原有的优势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消失。在市场的影响之下,各种创意、艺术、动漫、时尚等产业相继选择并集聚在这里,原有的工厂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化公司等文化艺术机构的办公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空间集聚区。

3.网络传播是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

在“互联网+”下的媒介融合,创新网络传播渠道形式,网络传播需要在各个环节创新,形成媒介创新的动力。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体现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之间的融合,也表现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的传播发展,从而促进艺术产品的创新。在较低成本的优势下,互联网使内容所有者可以直接处理个别客户或群体。在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环境中,网络媒体的传播比其他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化,比单向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自由性,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网络媒介传播应该承担着更好的作用,给大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知识,培养更好的鉴赏理念和更全面的收藏和交易平台。发挥网络传播在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公共艺术信息网络平台的共享,使文化产业政策、信息咨询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更加高效地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巩固技术和融资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及保障,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艺术传播效果的提升。

4.社交媒体创新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就是参与式文化,媒体内容消费者以内容评价者、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媒体产品和服务中(Jenkins,2006)。参与式文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消费者从小就依赖于数字媒体体验和参与媒体创作的经验。此外,新一代人习惯于在网上分享他们的媒体创作和媒体经验。社交媒体网站已经为特定媒体的消费者创造了分享他们的媒体产品的评价的机会。事实上,一些商业网站(如亚马逊)在其服务产品中包含了消费者的评论和建议。同时,现在数字媒体制作工具和编辑使消费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造中,并且贡献自己的内容作为替代或补充专业制作的媒体内容。分享类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成为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内容互动的重要平台。众筹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资金活动来源,包括特定创作和虚拟社交网络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文化生产资源(Luca,2014)。通常情况下,文化创业者在一个互联网基础上的众筹活动,通过资金网络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交流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理念,使得第一时间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相应的作品并推广给相关的人群。此外,为了获取市场力量,媒体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并购行为,形成了新兴媒体融合环境,作为媒体和通信行业数字化结果,传播通过不同的平台媒体内容增加了可用性和可获得性。

四、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效果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效应慢慢显示出来。以电影产品为例,在文化产业链上从创作、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到分销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尤其获得市场竞争差异的信息,捕捉目标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文化项目的运作跟踪和管理,通过艺术机构和团队进行协作和联络,收集市场偏好信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最终将文化成品投放到市场。这样的互动效应发挥了艺术传播的最好作用,将文化产业链上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流畅,最终会带来文化产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

1.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原动力

首先,“为艺术而艺术”若脱离了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就会失去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力。艺术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需要产业运作的平台。艺术产业化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扩展了艺术传播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传播影响(高尚学,2011)。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品牌的植入发挥着推广作用。比如,好莱坞模式开发的电影没有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挖掘各个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的全球布局,并将表达美国精神文化元素的电影传播到世界文化市场(朱琰,2010)。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通过扩大和延伸文化产业链,串联产业链的相关传媒机构和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跨界融合,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消费市场,将文化产品推广到国外市场。

2.艺术传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艺术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传播在文化产业尤其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通过品牌效应塑造了文化企业形象,艺术传播中包含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来说,艺术传播的过程可以增强艺术素养的形成,而艺术素养的形成可以建立长期的消费市场。艺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促进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活力。艺术传播促进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主要包括印有艺术作品的相关生活用品以及与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收藏品等,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艺术的传播可以促进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消费,同时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艺术传播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传播的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受传者的审美能力,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提高了人文素质,集聚了人才,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3.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互联网及其相关的Web2.0进行通信,连接文化和商业,把核心内容放在商业交易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和销售。此外,最综合的网络聚合发展的数字平台,可以从各种来源收集和分布广泛的数字内容,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这些平台开发的应用编程接口提供方便的平台,允许数字内容供应商和买家各自交易。数字化艺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具备了艺术作品制作的数字化和传播过程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更加灵活和快捷,网络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突破了以往艺术传播的封闭性,推动了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形成。此外,相比过去的传播模式,储存便宜的数字技术的扩散和访问以及微小市场定位的传播数字媒体产品的成本显著降低。这种所谓的长尾方案认为,所有的文化艺术项目,都可以产生一些市场回报,因为它们具有精准定位的市场能力,直接向专业观众传达信息,形成数字化共享的创新媒体融合的模式。

五、结语

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艺术传播带动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传达了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在“文化+”的带动下,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科技变革带来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和改善,产业化发展使得艺术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凸显,艺术传播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日益明显。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文化产业凸显着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共同作用的影响力,艺术本身的传播特征得到发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互动作用集聚了艺术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条件,规划出推动文化产业空间区域,制定引导产业集聚和引导企业进驻的优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公共市场政策,发挥艺术传播新趋势变化下的最大化作用。

作者:周锦 王廷信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勋著:《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界》2009年第2辑。

上一篇: 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下一篇: 技术人才培养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