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7 10:35: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篇(1)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要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学化学毕竟不是环境保护教育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譬如,我们在讲到二氧化碳的用途时,只讲对人们所利用的好处,而很少讲对人类不好的。在这个时候,可以对学生讲,燃烧和二氧化碳给人类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由于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出自然含量。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一样,能吸收太阳的红外辐射,而地球表面热辐射到空间的红外辐射也能被吸收,阻止能量向空间散失,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升高,造成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不利因素,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减少人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关闭一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工厂,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吸收利用等方法来减少它对大气污染的程度。我们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知道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增强中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宣传者。

篇(2)

一、初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和意识。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更应该引导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注意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将环境保护渗透到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对此我们可以主要以生物学科为主,利用生物学科本身的优势所在,普及环境教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共创绿色家园。

1.初中生物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就是以学生问载体,环境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要用知识的力量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人民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普及和培养环境保护相关的人才力量,建立以环保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目前环境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考验。环境保护在“九五”计划之中被明确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围绕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法规等进行展开。

2.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存在的关系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和各大企业寻求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而其结果却大多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是各大污染源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还有就是目前治理污染的技术不够成熟。对此近年来很多教育者提出在生物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让初中生更清楚的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在其内心产生危机感,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3.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

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生物教育内容其目的是让初中生初步学习环境与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所在。对此生物老师要对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教育素材进行充分的运用,了解各大违规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还要善于举现实存在的例子,如植被多的地方会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理论就是植被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的,所以要对坡地、沙地实施植树造林,减少其肥沃土壤的流失;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敏感度相当高,其可以作为活体空气污染检测指示器。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力巨大,不可降解塑料埋在土壤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消失,由于其不透水也不透气严重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只要生存在地球上那么每个人都要接触和呼吸空气,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更是巨大,其主要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车、火力发电站、供暖公司等由于燃烧不彻底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其还会形成酸雨对建筑物造成腐蚀。

二、初中生物渗透教育的基本要求

1.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达成基本共识

以前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那段时间为了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而大量的砍伐树木、开采矿物、捕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以及各大工厂大量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生物圈平衡达到破坏。大气污染主要原因就是污染物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的空气浓度,让人和动物的一些器官发生病变,从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抵抗力差一点的会出现严重的疾病。

2.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公共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对于保护环境不要只是空喊口号,等到真正面对利益与污染选择的时候,还有几个人能够坚守本心,所以空喊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对国民素质进行改变,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学校制定初中生物渗透教育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向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从小众到大众的扩算式教育。

3.利用社会对生物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参加较多的环境保护类的公益活动,如环境日、植树节等再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初中生布置一些当地环境监测统计类的课题,让其对周边环境变化进行调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海边捡拾垃圾等活动,激发初中生对环境保护愿望与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热爱环保这一公益活动。

4.规范日常行为

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不能有效改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待人类的命运将是彻底灭亡,呼吁每一位公民请不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句空话,对于环境保护无小事,我们要从身边最常见的污染现象入手,如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处理等都是有效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做到全民保护环境的程度。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最大的媒介因素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更是重中之重,学校更要紧抓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也是生物学科对学生教育最重要部分,每一个人都要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明天更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赵功伟.生态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环境教育.2010(12)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11

前一段时间正好在网上看到卢广拍摄的一组照片,获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奖。这组照片的名字是《关注中国污染》。在一万多条中被排在第一的是“看到图片,我哭了”。39张照片,每一张都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用网友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我看到了绝望!”低下头,深深地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这种情况,经济利益的驱使?监管的不到位?生存的压力等等。其实这都不是,或者说不是根本,根本在于人,在于人们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根本在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这里,就我们教师而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下一代不要让这样的污染继续下去,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知道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危害,让他们远离这些破坏环境的事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现象。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那么,在此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课堂中穿插环保意识的教育

在初中化学的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课程的进行中,有许多可以加入环保意思的教育。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小节中,我们可以穿插“温室效应”的教育。在引入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在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也用广泛的应用,但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就很自然的将课题从二氧化碳过度到温室效应。接下来我们也可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以及现在各国所做的努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可以列举了1952年12月5日――9日英国伦敦市发生的“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将化学实验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穿插环境保护的教育。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在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的前提下,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当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取药品、闻气体等等。当学生进行实验时,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三、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课题研究来让学生切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来寻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题,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如“生活中水污染的调查”、“废旧电池的污染”,“废旧塑料的处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更加能深刻的体会到污染对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影响。并且能通过对污染的处理等过程,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以下工作。1.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取得当地环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2. 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到周围环境污染的污染原因,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适时地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如: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初中教材第二章《自然界中的水》介绍了地球表面3/4被水覆盖,地球周围的大气中,生物体内地球表面,地壳内无处不存在着水,但“水球”却严重地缺水。我国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由于缺水,地下水被超量开采,一些地区地面沉降,河湖干枯,我们的母亲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表明整个黄河生态环境正在恶化,黄河正成为一条季节河,不仅有可能变成内陆河,缺水已经成为威胁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紧迫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树立爱护水,关心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好风尚。再如,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与世界平均25%的差距还很大。而且,我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7万平方公里,还在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4. 向学生介绍一些环保先进事迹。如马永顺是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早在建国初期就创造了全国手工伐木之最,他因伐树多而成为全国劳模,40年后,马永顺用自己的双手种上了36000棵树,这正是他砍伐掉的树木的总量,因此,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嘉奖。他还要带领全林区的人走上植树之路,实现朱容基总理的“造福子孙,流芳百世”的理想。

篇(4)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教学理念的渗透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地理教学中新增加了人文环境这节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环境和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收到洪水的威胁后创造了水利工程。同样,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有相应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如人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后意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人类的活动永远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会反影响到大自然。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要去适应大自然,努力保护大自然,不能企图去改造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这些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通过渗透环境教育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立足于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篇(5)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类环境灾害频繁发生,一次次的事故给人类以警醒,如果再不重视环境问题,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会影响人类的持续发展。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渗透环境教育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对环境危机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地理教材为基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地理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以地理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与环境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温室效应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同时,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具体化,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系统的认识。除此之外,实验法也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学生亲自动手,对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进行实验,在了解环境知识的同时,了解地理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以课外活动为扩展,在实践中渗透环境教育

只有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积极参与起来保护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以主人翁的视角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普及,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比如在世界环境保护日当天,学校以宣传单、展板、标语、手绘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或者通过各类型的主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也可以通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通过环保公益活动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比如走进公园捡起人们随手扔下的垃圾,走进社区进行节水宣传等,用更多的热情投入环保工作中影响更多的人。

三、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环境教育

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环境教育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学校要以校园环境作为地理教育的隐性课程,比如在日常的班级环境管理和宿舍环境管理中制订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环保行为评比增强学生积极性;比如,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植树节、地球日等开展主题活动,展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发出倡议不要焚烧秸秆、不要使用一次性碗筷等,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全新的环保观念。

四、创新环境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篇(6)

我很荣幸的能够作为xx代表团的一份子,参加了第七期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骨干培训班。这次培训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与其他高校社团的交流中,认识到我们环保社团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我们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污染这个严峻的事实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了,我们作为高校的环保社团,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环保意识,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人,积极的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去。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的历程中,我们的祖先们、革命先烈们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石。而我们作为这伟大文明所传承的后人不仅要在先辈所留给我们的基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在此次培训中,我南极臭氧层出现的空洞、北极的冰雪消融、无数因环境破坏而遭受噩运的动物们时时刻刻揪动着我的心弦。我在内心中不停的暗示自己,一定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的人类的文明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永远的延续下去。

中国科学院xx所研究员xx博士说,环保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力有多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又有多大?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多,作为学校的环保社团,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学校同学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上,将环保的思想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内心,表现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将这次培训的精神传承发扬,带给我的母校,带给我的社团,带给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学。让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于未来环境危机的警钟并且时时警响。同时我们将加强社团自身的建设,提升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明确细分各部门职能,力求最有效的工作效率。建立一套健全和完善的社团规章制度,形成一个有社团核心骨干和积极参与者组成的年级梯度,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保证社团传承问题的顺利进行。

我作为xx代表团的一份子。深刻的领会了王博士的讲话精髓。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群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全社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鼓励才能完成的。环境保护也不是一句话一个手势就可以进行的,而是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立身躬行。决心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环境保护培训心得体会【二】

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环境就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清洁的环境也就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生产的发展劳动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人的生产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现代化生产,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胎盘危及胎儿,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代、代的问题,严重时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无可挽回的损失。

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则难以逆转。如据近XX年来记录的统计,约有 110多种兽类、130多种鸟类业已灭绝,有 1/3是十九世纪以前灭绝的, 1/3是十九世纪绝种的,1/3是近50年来被消灭掉的。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灭绝的边缘。人类正在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珍贵动植物还在走向灭绝,人类活动的全球性有害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

严重的,非解决不可。例如,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大城市性的。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是难以的。来分析问题,才能更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一切环境保护工作者、生产的者和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既有生产观点,又要认识保护环境的性,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培训心得体会【三】

来到山轻工已经四年了,与现在相比,大一报道时轻院的环境极其恶劣,经过四年的时间,我校环境改善的不错,不过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必须从根本上让同学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去年有一段时间实行过限塑令,结果实行了不到两个月就流产了,可见增强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有多重要。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有着永远摆脱不完的依赖性,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或过低气温,以及过量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而没有了绿色,这一切岂不成了无本之源,好比毛长在皮子上,没有了皮,毛又咋生根?

绿色锐减,吞噬绿色的,正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发展模式中那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性开采。人类对绿色的无尽索取仍在威胁着生态平衡,破坏着生态的结构。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环境保护培训心得体会【四】

环境保护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如据近XX年来记录的统计,约有

110多种兽类、130多种鸟类业已灭绝,其中有

1/3是十九世纪以前灭绝的,

1/3是十九世纪绝种的,1/3是近50年来被消灭掉的。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篇(7)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契机。如在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中,可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联系在生活中有人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节约用水、吸烟、不注意饮食卫生、吃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甚至违法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人类传染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环保有关的问题。又如在第四章开始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海龟在蓝蓝的大海畅游的画面,然而这种古老的象征长寿的海上运动者现发现有许多死亡,解剖结果死于废塑料袋堵塞食管,它是因饥饿而亡.通过此例的举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脑中树立环保的意识.这里就不一一详述。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抓住有利时机,注重启发和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导途径,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并观看录像:1998年波涛滚滚的洪水,造成山体滑坡,房屋倒塌;2000—2002年春季北方漫天飞舞的沙尘暴;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与斑秃的草地;黄土高原纵横的荒山秃岭及干涸的河床;餐桌上的野生动物……”这一幕幕令人震惊的现象,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人类要生存必然要向生物圈索取,生物圈能承载多少人的生存呢?教师制造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并适时板书课题,大大激起学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出示一组组数字、一幅幅画面……学生热烈讨论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再通过模拟实验(如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介绍,并布置同学们分小组探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总结:“我们的生物圈已敲响了警钟。我们已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请大家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调查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或进行模拟试验。下节课我们相互交流。”在第二课时教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环境被污染的例子,请大家说说。”同学们踊跃交流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或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有的是关于“温室效应”、 有的是关于“水体污染” 、有的是关于“噪声污染”、 有的是关于“土壤污染”、有的是汇报“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等。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同学们深受启迪。在这节课结束时,教师总结:感谢各位同学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料,通过这一次的调查和交流,我们每个同学对环境污染问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我们的宣传不应该仅仅在这一堂课上,在我们的教室内,还应在学校、社会上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所有的人都来关爱我们的生物圈—我们共有的家园!参与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活动中来。

在教材其他章节虽然没有以环保作为主题,但教师可把环保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保技能,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能力。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活动。课外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直观性、以具体事实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认识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比如让学生去参观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让他们了解到保护森林植被对人类的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修建小型自然生物池塘,营造生物垃圾,将垃圾按化学、金属、生物各自分类处理,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目的。波利亚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时指导学生认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撰写环保小论文等.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篇(9)

1 绿色环保理念

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发展的加快,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水泥林立,天空日益变得灰黄,空气的污染程度每每亮起黄灯,国家对绿色环保开始逐渐重视。我国的环保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通过环境法的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工作仍处于落后阶段。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合法的开采,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个方面,这些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污染甚至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形成循环,最终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氧气、淡水、食物等生活资源,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面对人类这个大群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脆弱的状态,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上到大气环境,下到地下水资源污染,都使环境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局面。究其原因,多数在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及环保意识薄弱,无法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一己之私,肆意开发、破坏环境资源,使其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直接打破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对人类的发展及环境保护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不仅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多稀缺物种濒临灭绝的窘境。

3 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3.1 倡导低碳生活

在整个低碳生活中,主要倡导“节能减排”,即通过改变人们往常的生活模式及消费习惯,一点一滴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的趋势。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介绍,水母爆发也是因为人类社会对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溶解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海水酸化,导致珊瑚礁的破坏和贝壳类海洋生物的减少,温室效应甚至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物种也会因为人类的作为而灭绝,种种自然现象表明低碳生活已经到了必须要执行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主要应从节电、节水等几个生活细节出发,减少用量并减少光污染及合理的污水排放及回收再利用。

3.2 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过程中,首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应保持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人类在开采这些资源时,应结合着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科学、合理的安排开采时间、开采量,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在开采完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完善,避免再生资源出现枯竭局面。

3.3 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同时宣传回收的重要性,将其集中处理,在避免分散污染的同时,减少回收利用成本。在美国及日本卓有成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再利用的例子,我国对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其次,在整个废旧物品的利用技术中,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薄弱环节。在影响废旧物品利用率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回收利用成本,甚至呈现出“得不偿失”的利用局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

3.4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10)

我国是有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采取实际行动。教师应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高中生的环保理念。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人们必须正视并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大自然的恢复是非常缓慢的,但人类的破坏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任由自然被破坏,那么,动植物的生存和延续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生态平衡将会不协调,人类也会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人类维护它的和平和稳定。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维护人类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要解决自然和资源的问题,教师就要教育青少年注重环境问题。只有他们注意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关爱地球、节约资源的习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其增长率已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资源短缺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本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真正成才。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不仅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课本涵盖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也是高中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获得大量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1]。在教授地理知识前,老师应该充分、积极地备课,与时俱进,跟踪我国当前解决环保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入保护环境的内容,挖掘环境保护的背景、意义,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整体概念和理念产生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下环境问题的严峻,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和短片内容深入探究,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落实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维护美好的生存环境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爱护环境的意识。

上一篇: 家庭教育的音乐 下一篇: 公文写作知识竞赛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