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7 10:35: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1)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more urgent,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nly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g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awakening, low carbon economy is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economic slowdown, but in this proces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vocate of natural th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and help get the economy mor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探讨。在面对全球面暖的局势下,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部门来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来抓。倡导低碳理念,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在低碳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种经济观念,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任务中,遏制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奋斗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时,就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其首相布莱尔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60%,全面建设低碳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念倡导是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打算,具有高度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低碳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约束,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不断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理念下的经济活动,提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新能源的建设和发展放置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工程的要求

低碳经济的理念本身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对环境、资源保护性的模式,而环境保护工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理念的具体执行过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约束企业以及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发展任务,对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足的促进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加快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和任务。

(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促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社会利益,从而将环保工程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才能提供给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发展速度,不计后果的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也是极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经济的后续建设和发展的。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资源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将环保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带来个人身心发展的愉悦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最终集合成了社会的发展意愿,只有注重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物质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途径,而相对来说,精神需求的满足则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工程既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手段,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实施。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形势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环保工程的发展。

(一)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的,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规,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促使各个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提高环保工程的执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活动是促使环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改变传统方式中对于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模式,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念,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方式是环保工程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体现,强调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注重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的保护。提倡对环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

总结:

低碳经济理念体现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保护意识,低碳经济是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的,能够起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分配到国家的发展任务中。环境保护工程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能够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使政府环保工程的建设,也促使个人加入到对环境保护的任务中,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环境。

篇(2)

环境保护是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来说的,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加强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具自身鲜明的特征,对此本文中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我国经济近些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发展历史已经表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想要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路子并不是促进我国进步的最好途径,反而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需要更多的能源,这使得我国需要加大能源开采的力度,这势必会对我国环境带来问题。再加上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途径和次数都是不足的,环保相关制度的缺失,都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下去,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 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公众认知和参与程度低

环境保护与社会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是公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工作。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不够,对环境保护缺乏自主意识,往往将环境保护看做是政府的责任,是生产企业的责任,而与个人关系不大。而且,社会上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概念缺乏基本认识,从来没有想过环境污染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危害,平时不会去关注环境保护,更无法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自主了解,同时,对环保活动等公益性活动参与度也不高。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时执行到位。其中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以至于国家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经费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某些职能部门的干部自身也存在严重问题,人在其位却对相关业务缺乏基本常识,不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也远远不够,导致对污染的监管失职。有此地方为了提高财政收入,采取保护性政策,对具有较大污染的工业企业的制裁力度较轻,使得环境最终遭受很大的破坏。

2.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问题突出

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缺乏统一指导和管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化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产生化环境越来越恶化。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化肥的使用量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9年化肥使用全国5404.4万吨,是1978年884.0吨的近7倍。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地板结,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化肥农药的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污染了湖泊和河流海洋。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养殖业的排污量剧增,又由于我国畜禽粪便的利用率还不足30%,大量的粪便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直接成为环境破坏的源头。再加上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导致了我国农村1.5亿亩土地不同程度的污染。

2.4 环境污染方式的多样性

经济的发展带来科技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发明运用于生产领域,给生产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造成环境污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呈现多样化。除了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居民生活污水、市里的汽车尾气等传统环境污染,如今又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环境污染,电磁波污染,光化学污染等。科技更新速度加快,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环境污染,是难以预料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我国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抗污染技术以及自主开发创新的能力还是十分欠缺。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力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责任心和提高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教育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社会大众能高度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主人翁地位,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对环境有了强烈的保护意愿,才能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环境保护机制,才能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得环保意识深入民心,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作为国家的主人,使社会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力,这样才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决心和环保信心。同时,国家需加大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保障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强化各级环保组织的监管力度

协调各部门的职能范围,使各环保组织各司其责,能严格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实际施行过程中,杜绝徇私情,,以权寻租等情况发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联动企业和公众,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环保机制,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3.3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强化我国农村村民的环保意思,我们刚才在上文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他们的环保意思薄弱,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对环境破坏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所以国家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思。这样才能微环境保护工作奠定群众基础。其次是国家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保障农村环保工作顺利进行。

3.4 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如今科技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进行科技创新,只有技术不断开发和完善环保技术,才能做到环保生产。所以在新的发明、新的科技运用于生产之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地检测和反复地论证,确保这些发明和技术确实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再运用到生产领域,才能使环境污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这是对环境的负责,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同时,企业也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4 结语

现今,经济发展建设工作正加快步伐,国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居住条件也日渐优越。但是,发展建设就面临着环境受到破坏,所以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处理方式还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不到位,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国民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董英林.浅谈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2).

篇(3)

一、公众总体的环保意识水平

 

公众对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评价偏低,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众整体环保意识水平的低下。调查表明,69.6%的人认为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偏低,其中,认为“较弱”的为45.4%、“非常弱”的为17.6%或“几乎没有”的为6.6%。只有29.2%的人认为“较强”,1.1%的人认为“很强”。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68%的人认为其周围的人环保意识“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城镇居民中,这一比例达到70.8%。从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对其周围人的环保意识评价最低,77.6%的人认为“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只有22.4%的人认为“较强”或“很强”。此外,83.4%的人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知识“非常少”(16.5%)或“较少”(66.9%);16.1%的人认为“较多”;只有0.5%的人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环保知识。

 

为考察公众环保意识的强弱,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您认为周围大部分人将如何处理他们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可供选择的做法有四种,“随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时扔掉”、“扔到街角不显眼的地方”和“其它方式”。从调查结果看,64.7%的人认为其周围大部分人将“随手扔掉”;10.4%的人认为将选择第二种做法;19.3%的人认为将“扔到不显眼的地方”。仅有5.6%的人认为会采取其它方式,如“包装好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等。当问及被访者本人在同样情形下将如何做时,选择一、二、三、四种做法的比例分别为31.0%.7.3%,36.7%和25.0%。根据个案及典型调查材料,许多被访者认为,人们(自己)之所以选择前三种做法.是出于“随大流”、“满大街都是脏,你一个人保护也没用”、“别人都扔了,你带着垃圾走,有点犯傻”等考虑。实质上,许多人都对他人的环保意识缺乏信心,并且自己也缺乏“正人先正己”的勇气,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没有负疚感。终止这种心理上的恶性相互刺激,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类破坏环境的从众行为。

 

二、环境资源观

 

为了考察公众的环境资源观,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三种说法,一是“我国各种资源很丰富,不必担心短缺”,考察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的认识;二是“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考察公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看是否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利用乃至掠夺;三是“下一代人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过分操心”,考察公众对代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是否注意到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有平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从调査结果看,只有14.6%的人对第一种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4%的人则表示“不太同意”(12.4%)或“不同意”(73%)。对第二种说法,61.7%的人表示“同意”(51.6%)或“较同意”(10.1%);只有38.3%的人表示“不太同意”(14.5%)或“不同意”(23.8%)。对第三种说法,14.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7%的人表示“不太同意”(9.6%)或“不同意”(76.1%)。可见,大多数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不像有些人所说,中国公众都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而随意浪费资源。同时,大多数公众对下一代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反对把环境问题推给下一代,实际上意味着每一代人都应该对环境问题负责,上一代人有责任留给下一代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但是,与此同时,超过六成的人仍有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之征服和利用的倾向,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应当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事实,这是环保意识较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保护环境。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们设计了相关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问被访者对“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过快的后果”这一说法是否同意?以考察公众对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二列举了两种观点:“(A)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生活水平提高快些;(B)保护环境是主要的,宁可让经济发展迟缓些,生活水平提高慢些,也不能破坏环境”,以考察在这种二难抉择下被访者的倾向性。第三则设置了一种情境:“假设在您这个地区,有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造纸厂,地区居民的主要的经济收入也来源于这个造纸厂,但是这个工厂的废水排入了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下游地区的水源,造成下游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现在国家要关闭这家工厂”,问被访者是否赞成?以了解当环境保护确实损及公众经济利益时公众的态度,考察公众是否具有整体环境观(即认为各地域的环境问题是相关联的,保护环境要有全局观念。

 

调査表明,对第一个问题,多数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占60.7%,有39.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这表明公众基本上不认为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加剧之间有必然联系,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第二个问题,多数人赞成“B”观点,占64.1%,只有35.9%的人赞成“A”观点,大致可以认为,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多数人还是能够优先考虑保护环境,作出暂时牺牲的。交叉分析表明,农村人中赞成“A”(42.7%)观点的比例高于城市人中的比例(30.9%);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人中,赞成“A”观点的比例(分别为46.2%和47.2%)明显高于认为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只属“较高”、“不高”或“较低”的人中的比例(分别为36.4%,35.3%和34.1%)。这表明,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同时,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地区,也几乎面临着同样的经济发展压力:前者为了摆脱贫困而先发展经济,后者在比较效益的诱导下更加倾向优先发展经济。对第三个问题,多数人是赞成关闭造纸厂的,占58.7%。这再次表明,多数人能够顾全大局,为保护整体环境,作出必要的经济牺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说清楚,群众是可以逐渐理解环保工作的。

 

四、环境保护中个人的作用

 

调査表明,94%的人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其中,明确表示“不同意”的人占84.6%。这说明,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大家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63.3%的人对“单靠个人的努力,无助于解决环境问题”这一说法表示“较同意”或“同意”,其中,表示“同意”的人占51.3%,21.8%的人表示“不同意”。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只有9.0%的人选择“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5.8%的人选择“公民自发的保护环境运动”;36%的人则认为靠加强环境法规建设。如果碰到有人(单位)在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时,大多数公众认为社会上一般人不会去过问,这一比例占64.9%。只有35.1%的人认为可能会去过问,但也只是过去说说而已,很少有人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行动。“不会过问”的主要原因是“不关自己的事不必管”(39.7%),“管也没用”(44.3%),“应由有关环保部门去管”(9.8%)。

 

上述数据说明,虽然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但是,总的看来,公众对其自身努力和民间自下而上的环保运动的成效没有信心。面对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大多数人不愿过问,主要是因为“管也没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观念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环境是关系到大家的事,一般人以为终究会有人出面管,自己不必冒冒失失地带头。第二,在政府与公众个人之间缺乏各类民间环保组织这一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组织自身的发展仍受到抑制,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因而公众对其缺乏信心。但是,目前破坏环境最为严重的是某些企业、单位和部门,它们都是正式组织。因此必须扶植、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并使其正规化、法制化,避免其某些消极后果。第三,在制度上,一方面,公众个人的保护环境行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没有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抑制了其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环保政策法规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一些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出现,在公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公众积极自觉地参与环保。

 

五、环境保护费用

 

对于“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交纳一定的费用?”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有74.8%的人表示“愿意”交纳,只有25.2%的人不愿意。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有71.4%的人表示“愿意”交,城镇居民中则有77.3%的人表示“愿意”;在文盲当中,有62.4%的人表示“愿意”,而在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当中,则有79.9%的人表示“愿意”,相差近18个百分点。

 

但是,在表示“愿意”交纳环保费用的人当中,很多人也表示了许多顾虑。如果将征收“环保费”付诸实际政策,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国普通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既要合理测算征收的数量,还要坚决把征收“环保费”与“乱收费”区分开来;第二,在现阶段,仍应强调“谁破坏环境谁付费”的原则,让那些破坏环境者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应由专门机构征收、管理环保费,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第四,应建立民间环保团体和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保费使用情况的正常机制;第五,要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公众了解环保费使用在某些环保项目上的意义。征收环保费后,没办成的事必须让公众知道,而且办成的有意义的“实事”更应让广大公众了解。

 

交叉分析还表明,公众期望社会上的高收入层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一说法,6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57.5%;只有3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对另外一种说法,S卩“买汽车的人应该付空气污染费”,则有90.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81.7%;只有9.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收入越高的人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种说法越倾向于表示不同意。其中,城镇居民中这一情形更明显。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50元以下的分组中,对此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的人占了71.3%;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801元以上的分组中,这一比例只有51.1%。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收入阶层与普通公众在环保付费问题上的态度分歧。

 

六、环境保护与法律

 

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前四位的回答分别是:环境法规建设(36.0%);环境保护宣传(21.0%);国家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12.8%);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9.0%)。由此可见,公众非常强调“环境法规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公众有一定的依法保护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公众的法律知识又非常缺乏。大部分公众对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缺乏了解,认为自己“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人只占31.8%,其中“很了解”的人仅占0.65%;认为自己“只是听说过”的占42%;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占26.2%。在农村,只有16%的人表示“很了解”或“了解一些”有关环保政策法规;39.1%的人表示“只是听说过”;44.9%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城市,上述比例分别为43.6%、44.1%和12.3%。从年龄上看,青年组的情况比中年组及老年组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同样难以让人满意。

 

篇(4)

1、前言

 

随着石油燃料和煤炭的大量应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笔者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进行探讨。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环境问题如此之严峻,从根本上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包含有历史因素,同时还包含有经济因素等因素,面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又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2.1.历史因素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索取量和速度比以前多得多。现在许多人都相信,如果人类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社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源枯竭的问题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因此,人们应该积极的进行环境保护,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2.经济因素

 

现在,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首先,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极大的存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对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环境的任意破坏,人们只注意到经济利益的获得,没有注意到在这之后的环境破坏的加剧,近些年我国的生态问题不断增加。

 

其次,在经济快速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环境保护却是每个人的利益,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虽然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极大地缓解了两节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加深,需要我们及早的进行解决。

 

2.3.教育因素

 

首先,人们缺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现在,由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缺失,造成人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没能够对环境状况做出相应的警觉,一些地方及部门,还存在着对公共环境卫生重视不够、措施不多、工作不力的问题。

 

其次,人们的环境教育严重缺乏。由于我国前期重视对经济的发展,缺少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投资,造成环保教育方面的缺失,以至于我国的许多人对环境问题不管不问,并且缺乏对客观状况的清醒认识。

 

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没能够与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以至于在环境保护方面严重缺乏合理的、有效的措施。

 

3、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落实环保责任制。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但同时其更应该是各地政府应尽的责任,所以各地的政府部门应为环境问题负上最重要的责任,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政府部门也要起到限制和约束的作用。

 

       各地政府应坚决的落实环保责任制,在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考核中都应纳入环保目标这一指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也引入环境效益以及资源消耗等内容,这样才能合理的评价环保工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另外,政府的环保部门应定期的向公众报告一次当地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情况,群众对相应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果是因监管不到位或是决策错误等原因导致重大环境的出现,那么应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甚至追求其法律责任。

 

3.2.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环保工作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其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还应培养广大人们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其安全环保意识。首先,在各大高校应开设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教师教授专业的环保知识,从年轻人抓起,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并使学生们参与到环保征文以及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中。

 

        其次,在各个社区还应宣传环保知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做好了环境保护工作,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3.3.制定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无论是国家,还是各地方,都应制定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首先,国家应做好对各地方的政策指引工作,为了确保跨省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家应完善各地区的环境监测机构,发现了环境问题应及立即监督检查,并且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

 

        各地的政府部门应为当地环境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还要监督下一级政府部门有序的开展各类环保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并且加大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力度。而在各地区的企业中,还应实行环保监督责任制,建设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应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从而真正的做好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4、如何科学发展进环境保护工作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贯彻科学发展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善民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的新形势下,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环境保护要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量环境保护。

 

(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全社会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首先,进行环境保护时,应该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从战略上进行环境保护,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真正发挥资金的环境效益。

 

其次,加快树立各级领导和部门的科学发展意识,并建立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的综合决策机制。

 

最后,充分认识“科学发展是主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调动、激励各级政府、企业团体、公民采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方式,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激发政府、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环境补偿机制。

 

二是国家应对大小兴安岭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的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维持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

 

三是完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价格、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企业履行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贷款、企业上市核查等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缺乏、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力的企业,银行不予贷款、证券公司不予上市、企业信用等级降级。

 

(3)完善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研究适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环境条件各省差异大,环境污染处理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实际。对我省这样人口密度小、北方高寒地区的污染处理技术,应研究提出规模大小皆宜、集中分散皆宜、处理利用皆宜、生化生态皆宜的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提高环境保护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环境统计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为政府的综合决策提供环境技术支持。强化突发环境事件“一案三制”建设,健全企业环境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三是组织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确定的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划分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根据各区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实施不同环境保护策略。

 

        污染减排目标的确定应以环境质量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辩证分析投入与污染物削减量、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对投入环境效益比过高的污染减排地区应对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核定减排任务。

 

5、结语

 

篇(5)

调查范围:我市居民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162人

发放问卷:162份

有效问卷:162份

调查显示, 仅有15%的人表示知道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有85%的人对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不太清楚。可见,对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仍需进一步加强。

有38%的居民知道全国统一的“环境污染举报”免费环保热线电话12369,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73%的人对____2年____市着力实施的“十大环保工程”表示了解,有41%的人对____市实施的蓝天工程表示了解,看来市政府所采取的环保举措已经越来越为广大人们所关注。

有92%的人认为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另有4%的人认为并没有很好的提高。看来,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有73%的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为了生活环境更加整洁;另有23%的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着想。看来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发现破坏环境时,88%问卷调查都表示积极制止,由此可见,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社会每一份子的职责和责任。

对于目前的生活环境,58%的居民表示良好,12%的居民表示一般,31%对身边环境表示不满意,可见,生活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对于____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92%居民表示希望尽快创建成功,可见我市居民对我市未来环境的发展很有信心,相信将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有88%的居民表示愿意为环境保护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仅有热情,还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

通过这次的____市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对我市部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了解,不少调查者也提出了一些环保意见和建议,其实目前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透露出我市市民有着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环保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愿也难以付诸实际行动。

针对目前我市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和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处理和改善:

(一)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我市环保现状的前提条件。

第一,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二,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我市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市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二)加强政府的环保工作,这是改善我市环保现状的重要条件。

第一,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居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居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

第二,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单位有章可循,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篇(6)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消费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核心。生态消费则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消费品需要而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它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尹世杰,2002)。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消费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消费模式。

一、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全国公众环境调查报告中发现64%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1.9%。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林木乱砍乱伐、资源过度开发,早已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农村耕作时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及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基础的,而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足,一味地强调农村的经济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农村在生B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很难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此外,很多地区和部门在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过程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优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过度依赖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失

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从而导致农村的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生态消费意识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生态意识就是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心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内容。经验数据表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会显著影响其生态消费行为,消费者对环境污染的感知越敏感越容易抵制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并会更多的进行生态购买及消费。

2.文化因素(集体主义、天人合一)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则是一种耻感文化,例如一个消费者如果表现出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则会被集体弱化其群体身份的认同。而在我国,出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大众的行为常常产生于集体的决策。实践表明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比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生态消费行为,即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对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个人因素(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们对生态知识的了解及对环境的感受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许多学者认为生态认知是生态消费行为的驱动因素,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是生态认知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消费行为,许多研究表明生态情感比生态认知和经济因素更能预测人们的生态消费行为,甚至欠缺生态知识的消费者也会表现出积极的生态情感,即生态情感会正向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因此,生态认知、生态情感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会产生正向影响。

4.群体因素(参照群体)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许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是其个体动机与态度的反应,也是群体承诺及群体责任的表现。参照群体会通过信息、利益和价值表达三方面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信息是群体告知并强化个体应对环境问题的知识;利益是群体对个体环境表现认可的奖励或惩罚;价值表达是群体内部表现出的一致性价值取向。

三、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措施

1.规划设计农村绿化

对于农村的绿化规划设计问题一定要加快步伐,可以以农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及农村的学校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设计,改变当前农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局面。可通过建设生态休闲小区等措施提升农村的绿化水平,除此之外,可适当种植适合当地的绿树、果树等,使多种果木与林木相结合,起到经济绿化两不误的作用,从而有利提高农村的生态化建设水平。

2.保护农村饮用水

干净无污染的饮用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不断建立与健全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水污染的治理,全方位保障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健康、卫生。要严禁一切污染饮用水的行为并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的水流通畅,水质达标,水源安全。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水质时时检测系统,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与高效利用。

3.政府加强引导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壮大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努力提高农村环保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广泛宣传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并大力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使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绿色食品检测准入体系,倡导人们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农村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一定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真正实现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316-01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很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的经济发展行为也得到了极大地整治,环境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环境的保护就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制定整治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以环保为主要目的,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标准累计达到了1418项,现行的标准就有1307项,被废止和更新的标准有111项,我国在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并且形成了“五类两级”的保护环境的标准体系。五类主要指: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修订规范与管理规范类的环境保护标准。其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属于环境保护的核心标准,其他两类属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两级”主要指的是地方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在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中,包括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的14项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污控制的138项标准,国家环境监测的707项标准,基础环境标准18项、环境保护的规范类430项。国家在排污的标准控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的监测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体系标准框架已经形成[1]。

二、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至今,历经了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标准的建立对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各项环保工作中有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在环保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也使环保工作更加规范化,使环境保护有了具体可以参考的数据,便于指导我们具体的经济工作的开展,所以,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为整个环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尺度作用,对环保工作的成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环保标准的建立对我国的环保工作的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环保标准的建设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影响到环保工作的持续有效地开展。

(一)环保标准制定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体系是在1973年就制定了,现在以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框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环保标准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还没有与国际的环保标准相对接和相关联。我国的环保标准的要求是对一切行为都是强制要求达到环保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行为和相关的违反环保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在环保强制性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排污的规定和环境质量的规定,但是在国际的环保标准中,很多的标准都是以自愿的实施原则,而在推荐的环保标准中,则是由很多非政府组织颁发的,目的也是在一种人们自愿参与的情况下,主动为之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在制定的强制性和制定的主体方面,我国与国际上的通用的标准有一些差距。

(二)环保标准的认识程度的不足

在中国的环保标准里面关于排污、环境污染等规范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政府和企业、个人对环境污染的指标规定,都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因此很多企业都是考虑的强制性后面的处罚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才勉强而为之,并不是从内心真正地愿意去实现环保标准的指标考核,很多企业甚至从意识方面并不认同环保标准的制定,他们表面上服从国家、政府的对环保标准的规定,但是私下却为了经济效率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这种从内心深处为了经济效益而视环保标准为虚设的情况存在很多,这也为我国开展环保活动,制定环保标准体系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严重地阻碍了环保标准的顺利实施和环保工作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不健全

随着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标准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事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了相关的环保材料、环保器材、环保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环保工作的发展也将带来了整个环保产业的连锁反应,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环保产业化发展还不健全。在过去的环保标准中,过多地强调的是环保的技术、环保的设计的发展,更多地资金和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环保工作的技术提升和测评工作中了,对整个关联的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也影响了环保产业标准的更加健全和完善。

(四)环保标准的制定的内容不全面

我国在当前对环保的标准体系的制定越来越完善,对环保标准中的排污等环保标准的执行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在环境保护的标准制定中对环境生态破坏的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循环、环境破坏的修复等的具体实施规范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使人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作为参考,例如现在的很多制药企业,虽然在监测中,各项污染物已经达到排放标准,但是周围的人群仍然可以闻到溢散出的无组织气味,这些气味导致身体的不适,但是按照环保部门的环境排放标准,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是_标的,因此管理部门无法对相关的企业给予处罚,这就是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标准缺失,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上没有以人体健康指标作为相关联的参数,忽略了环境最终的受体人群,而只是从技术、数据层面上去设计环境标准。因此,在环保标准体系健全中,应该更加注重标准体系内容的全面性,以人为本,以受体人群的切身利益出发,对于环保的标准制定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生态发展方面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对环保标准的建立应该有一个大环保、大生态的概念,因此在环保标准中应该加入生态系统的环保标准[2]。

(五)我国环保标准体系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相比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家的贸易也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是因为我国环保指标体系技术与国际环保指标技术的差距,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上很难打破国家贸易壁垒,这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主要是建立在环保的标准上的,但是我国的环保标准的制定还没有完全制定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标准体系,因此,环保标准体系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的薄弱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发展的新思维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国际竞争和与国际上环保标准的对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降低差距,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新思维,加快提高环保标准化,是当前我国政府和整个中华民族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各种新思维的冲击下,如果还一味地沿用传统的环保标准和思想将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在环保标准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创新新思维,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来带动新的发展,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完善环保内容,增加大环保的思想;

(二)不断提升环保标准的市场化,大力培养相关联的环保产品的开发,不断完善发展环保产业;

(三)不断创新环保技术,开发与选用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指标体系,使国家的环保事业能与国际无缝对接;

(四)不断提升国民环保的认识和提高环保的思想觉悟,从内心深处接受环保标准,从行动上自觉遵守环保标准的相关规定,生产、生活都在环保规定的标准内进行;

(五)不断完善环保标准的反馈机制,对于环保标准的制定,不但要注重环保工作结果,更要关注环保工作的前瞻性,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环保标准,做到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换取GDP的发展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建立环保标准,重视环保工作,将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环保工作来说,因为国家政府的逐渐重视,环保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该看到与国际环保标准的差距,与国际环保产业的差距、与国际上环保技术的差距,特别是国人对环保的认识上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改变固有环保观念,创新新思维,用新思维来引领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钻研,不但在环保体制上、环保技术上、环保产业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上用新思维去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我国环境保护制定的标准,运用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新思维来指导我国的环保工作。

篇(8)

环境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了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以及环境心理意识。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使人的言语行为更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使个体能够主动的认识、评价和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控自身的言语行为,使之更符合规范与道德。早在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加强环境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教育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张 琳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对策。高职学生毕业后,他们将承担生产一线、社会服务等领域主要岗位的工作,提高这一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显然,环境意识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二)高职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使得人们在碰到环境问题时能够做出及时的辨别和判断,并得出解决的方法手段,以减小环境危害,保障人体健康。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前沿,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绿色化学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环境意识中具有较其他学科更多的优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接受绿色化学教育,会逐步具备绿色化学的思想,具备绿色观念,直至能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用绿色化学的方法手段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碰到的环境问题,而且,他们将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环境意识的群体,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如今,国际社会已将绿色环境、绿色家园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内各行各业都已经意识到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耗、环境保护这些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甚至是让其成为行业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文化。基于此,行业企业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员工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帮助行业企业长久处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必要的。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绿色化学教育,不仅可以让绿色化学教育的目的、目标更明确,而且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的选择也更易于让高职院校所接受。

二、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内容体系构建

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绿色化学原则、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工艺等。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点,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非常关键,我们不需要去追求专业深度,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原则、理念上,选择一些贴近实际、反映学科与技术、技术与生活生产,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些化学领域中涉及到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高职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可定位在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学生的绿色观念,时刻牢记人类对于环境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绿色化学恰好可以承载环境意识培育和环境知识传输这一核心任务。

三、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教育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主阵地,能够较系统的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知识的教育,然而受到教学课时数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绿色化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很少,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为了让绿色化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面更广,使更多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提升,可考虑灵活多样的实施途径。

(一)安排绿色化学教育讲座

选择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绿色食品、赤潮的危害、异常天气的形成、新能源、生态城市建设等,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还能进一步提升环境认识。

(二)利用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

3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利用这些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主题班团会,举办专题宣传栏等,充分挖掘隐含的绿色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宣传,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境保护的责任,保护我们的大家小家。

篇(9)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19-1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农业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充分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1 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与之有关的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密切相关的所必须的土壤、森林、草原、空气、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从目前我国农业生长的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等造成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2 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采伐、植被或者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而形成的土地沙化现象。

1.3 盐渍化

由于浇水不当或者不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盐分过多,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1.4 贫瘠化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肥质下降,造成土地不肥沃现象。

1.5 沼泽化

由于长期向土地排放水,使水长期积蓄于土地导致土地泥泞无法利用的现象。

1.6 地面下降

指由于长期抽用地下水导致的地面下降现象。

1.7 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生活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更需要广大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变成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农民,有义务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实施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应当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2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对于农业环境来说,其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要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用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2.2 “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3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中排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排施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有关资料。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的去向等。

2.4 排污收费制度

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并用于污染防治。

2.5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指以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时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的。

环境保护法除规定上述制度外,还规定了防止境外污染转嫁制度、自动应急措施与强制应急措施、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制度、禁止国内污染非法转移制度等。

3 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

《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行为人给予赔偿。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时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 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水土流失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它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引起局部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环境的容量,加剧了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国颁布实施了《水土流失法》。

4.1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预防水土流失的义务与责任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义务参加政府组织的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轮封放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不得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2)不得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开垦种植农作物;(3)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沙土流失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4.2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权利与义务

篇(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人类生活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三、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控制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实行征收环境税,用于保护环保工作。二是,各基层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环保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因此,要做到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又要增强广大环保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必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如果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那么,国家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必然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上一篇: 公文写作知识竞赛 下一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