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56: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农业发展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农业经济是在农业再生产中生态和经济有效联系和相互结合。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先进行自然生产,然后在人们有目的的农业技术操作及各种农事活动中,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作用到农业生态系统中来,在相关技术的指导下,有效的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循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恶化及农产品污染等堵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需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业经济,走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宜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这就需要们在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效的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使用绿色肥料有效的改善土地的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利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的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但相较于城市而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落后,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足,从而对生态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在农产品转化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当前农村技术人员缺失,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业经济在发展上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生态农业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而且部分地区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传统种植方式的限制,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十分滞后,所占比重也可以忽略不计,存在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就导致当前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多以老弱病残为主,这些人劳动素质普遍偏低,而且自身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信息闭塞,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再加之当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从管理、销售、价格体系、资金及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从而有效的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路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积极促进传统粮食作物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转变,重视农
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农政策,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调整生产布局,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心有所偏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与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在种植中要因优取胜,积极开发优质化的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第二,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对农业进行有效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先进的科技优势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不仅仅能提高农民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循环利用资源,是将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资源浪费。也就是说,生态的整合效应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循环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积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监管、产品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拓宽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环境。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效的控制农业环境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加快推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对农业环境保护进行监测,严格控制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自身污染问题,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有效的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为农业打造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更好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实现。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协调促进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鹿泉市农业基本现状
鹿泉市地处冀晋交通咽喉,区位优越,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基础扎实。全市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拥有耕地4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万亩,地形条件优越,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近年来,鹿泉市充分发挥紧邻省会的区位优势,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得到推广,建成了东辛庄、台头两个特菜基地和大河、永壁等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5万亩。二是建成了上寨、白鹿泉、宜安3个万亩优质大枣生产基地,4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和羊角庄、南寨等6个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特别是全力扶持滹沱河都市农业、上寨休闲采摘等特色园区建设。全市17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农产品生产逐步走上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先后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粮食、小杂果、瘦肉型猪和肉牛生产基地,是省城郊型农业科技推广生产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市。
二、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农民群众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设计,而是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盲目跟风,这往往在本地难以取得成功。目前在鹿泉市生态农业实践中,农民群众素质不够高,用地不够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资源浪费,同时,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农业技术如何与时俱进,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及在本地如何广泛推广等问题。
2.机制缺乏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正确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智力效应,从而保证生态农业能有效的存在和发展。虽然我市的农村经济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还存在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地方的土地、水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2)缺乏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需要广大基层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就成为必要,以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谋求科技致富之路。但是目前我市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广大基层农民群众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存在障碍。
(3)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只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了解、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农业要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必需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还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弱,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加快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形成与鹿泉市实际协调的农户、企业、地方政府和谐协作的整体
强化生态农业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群众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前提;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引导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是推动发展、保证发展的力量;企业既可创造就业机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群众不仅是粮食和饲料的生产者,而且是农业资源的重要保护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各项农业政策时要将这一点充分考虑,通过政策措施的激励,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民群众自觉采取保护农业资源措施,从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改善服务,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
3.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推广力度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而且需要认识理念的提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实践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农村科技人才。建立起联系学术研究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有益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4.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和推广关键性实用技术,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这就要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农民结合,在生产实践上不断创新。
重视区位优势。区域优势的最终体现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危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农产品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带动千家万户推进技术创新。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我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促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农业生态化、科学化等。就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想确保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生态农业经济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这一重大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生态农业有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将很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资源和技术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端很多,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方法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势而生,这一新机遇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社会环境严峻等等。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党提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该构造生态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时期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做支撑,生态农业系统才能有极高的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科技兴农”,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向其灌输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有着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对生态农业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升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充分使用当地资源,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要尊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我国还要重视建立和生态农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确保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适当对生态农业的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监管、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种现象的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把农村以及城镇地区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位一体,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互联网+”战略下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综合性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战略作用,传统农业需要从农业生产角度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形成良好的农业互联网发展理念,对整个农业产业化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产业化运行的过程中要从战略模式角度进行优化,确保产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管理局面,为农业综合性发展和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一、“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意义
1.“互联网+”战略下促使农业发展要从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思路出发,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农业的全方位控制和综合性管理,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性发展,确保农业综合性改革能够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农业的全面创新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确保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优化管理方案结合在一起,提升农业的综合性管理效率,为农业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2.“互联网+”战略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需要从生态农业的综合优化角度出发,全面形成自然农业发展方式,为资源的增值创造积极的条件。互联网平台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资源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形成良好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平台,确保农业综合发展能够在综合性农业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提升农业的现代化优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对农业的全方位控制,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好的机遇[1](P41-42)。现代农业发展与开发利用保护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确保农业规范化运行能够与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资源创新管理平台,为资源创新和资源的管理形成控制局面,提高互联网信息化农业管理水平。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全面优化控制的过程中要从生态环境创新角度进行互联网优化,确保互联网平台下农业现代化优化管理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互联网优化管理方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农业升级创造新的机遇。3.“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综合效益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对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化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战略,确保农业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农业效益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水平,为农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2](P21-23)。确保农业能够在现代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资源充分利用角度出发,形成质量优异的农产品管理方案,实现对农业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机遇。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经济效益优化的过程中要从互联网技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技术下农业现代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农业能够步入快速化发展的态势,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局面,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互联网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农业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是个系统性工程,具体运行过程中要从农业综合性发展的理念出发,形成产品多样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效益提升创造综合性管理平台,积极稳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对农业的综合性效益管理。
二、“互联网+”战略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效益提升研究
1.提升互联网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互联网+”战略下农业正步入生态化发展的轨道,需要从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形成良好的农业基本发展规律,提升农业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互联网优化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确保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提升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综合性改革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各项指标优化中要形成互联网发展理念,确保农业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生态农业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农业发展要从内生性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形成农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路,为农业各项指标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的全面规范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高效运行产生良好的作用,提升农业战略性发展水平,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组织模式创新创造新的动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多层次农业需求关系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与龙头企业与互联网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互联网+”战略下农业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确保互联网发展能够与农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思路,为互联网各项战略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农业现代化与互联网全面系统的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农业可持续高速发展创造新的环境,实现对农业的综合效益管理,为农业各项指标的深度优化和基本思路的全面形成创造新的思路。2.要与新经济协调模式紧密结合,营造良好氛围。“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要与新任务和经济协调模式紧密结合,为创造性提升农业生态性经济效益指标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实现创造新的条件。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与全面协调模式要形成综合性发展思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全面系统性效益机制紧密结合,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符合战略性指标要求,为农业各项效益指标的全面实现创造新的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思路,为现代化农业经济效益全面实现创造新的模式[4](P46-48)。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综合效益实现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管理战略,为生态效益的资源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农业资源优化与生态合理性结合在一起,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综合性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和综合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为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保障。“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经济效益需要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长期经济效益发展思路,为农业的全面战略性指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新的环境。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要紧密融合,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全面生态合理性发展创造新的模式,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形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优化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经济效益发展模式要与互联网全面协调发展融合在一起,确保互联网能够在农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模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动态协调发展形成有效的互动。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机制,确保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基本思路与互联网战略进行全面的对接,形成良好的农业工程管理措施,确保农业生态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联动,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3.优化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互联网+”战略下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要结合在一起,确保农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得到优化,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综合管理水平,为农业全面战略目标实现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农业或将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全面协调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需要从经济效益模式发展的思路出发,形成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目标,为农业的战略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5]。农业经济结构模式与经济效益提升要形成综合性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确保农业能够增效,同时农民也能增收。农业经济发展要把质量与效益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发展模式,传统农业技术与农业效益要形成综合性发展战略,确保农业全面优化与农业的发展模式在联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长期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业经济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思路。农业发展要从建立良好的创新经济机制,确保经济效益能够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资金和技术的全面融合创造良好的机遇。农业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要引入多元化发展思路,为农业各项评价指标形成良好的技术管理环境创造新的机遇。建立农业经济技术保障体系是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从各项经济指标体系建设的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全面技术保障创造新的条件。农业经济指标与农业管理认证模式要结合,形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和全面的技术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思路,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为农业互动化创新机制优化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全面协调有效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确保农业生态发展规划与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是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效益提升控制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永杰.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工作重点[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41-42.
[2]王寿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5,(4).21-23.
[3]刘劲哲.中国还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J].江苏建材,2015.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
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6-0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稳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丰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以往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的加入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规划。
1 生态农业的特点
1.1 生态农业兼具局限性与开放性
由于现如今,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我国地广人多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有机性
为了保证农I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要各司其职,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要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并进,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土地上面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2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有效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并及时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并确保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了倾斜的力度,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水资源及耕地资源被污染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对农业生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 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 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1.1 政策机遇良好
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沼气为纽带,将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农业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奇台县气候条件独特,光热水土等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宜农土地200万(667m2),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63万(667m2)。适宜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类杂粮、辣椒等各类蔬菜。粮草充裕,畜禽养殖规模大,年内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出栏牲畜206.7万头(只),家禽1100万(羽),是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天然宝库。此外,奇台县距首府乌鲁木齐仅2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2 奇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奇台县现有户用沼气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厕”配套建设4200户,建成生态温室3000座,生态家园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5个,温室沼气生态示范户260个,2010年将新增700户。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和“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使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基地和沼气“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为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金奇万头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奇台县鑫源种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总容积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21.5万m3,可为300户农民供应清洁能源,年节约煤炭585 t,年产沼液1.4万t、年产沼渣661 t。通过加工转化,使畜禽粪便得到集中处理。奇台县秸秆还田量为872 t,堆肥量为9.1 t,秸秆青贮量达到14万t,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4万(667m2),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667m2),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不够.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还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意义,因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愿望不够强烈。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涵盖“生态”、“循环”全部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2.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2008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现今种植业污染主要有农用地膜、化肥和农药。地膜年用量13.7 t.残留量1.95 t;农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养殖业污染表现在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秆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年秸秆产量为24.6万t,因各种原因,部分作物秸秆被焚烧、随意丢弃,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秆循环再利用空间比较大。
3 奇台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
按照奇台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产品为着力点,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无工业“三废”污染等条件,高标准、规范化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技术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发放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安全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体系
结合奇台县气候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研究总结利于本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将秸秆还田、生态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一次性规划,让牧民长久受益;结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的发展,推行“畜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要以沼气清洁能源利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气建后服务体系,提升沼气池运行水平和质量,发挥其联结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的作用,促进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解决农户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洁、卫生、无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肥料,保证农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此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并推行“农作物种植一畜禽养殖一畜产品精深加工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模式、“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一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3.5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生态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