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道路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9 09:45: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业园道路建设

篇(1)

“十二五”期间,梅县区全面启动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制订实施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商贸物流四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方案,完成了集聚区的总体规划,依法征收土地3300多亩,道路等基础设施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推进,创业孵化中心以及医院、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引进了广铁物流、深圳有信达保税物流、中新集团和锦丰科技集团汽车零部件、富力集团和海王集团建设生物谷、珠光集团“古梅梦景”等一批项目;航鑫科技首期、BPW(梅州)车轴六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招商项目正在建设或洽谈。

在这五年里,集聚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力明显增强。据悉,今年1-8月份,集聚区完成工业总值30.02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税收(全口径)1.12亿元,同比增长22.4%。

同时,梅县区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比如:出台融资(助保贷)、贷款贴息实施办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出台集聚区招商优惠办法、综保区入园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镇级振兴发展考核办法,增强招商引力、活力;出台上规模奖励办法、建筑企业资质晋级和落户奖励办法,扶持企业上规模;出台企业上市(新三板)扶持办法,今年重点扶持8家企业上市。去年,全区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今年新签约项目18个,计划投资92.25亿元;洽谈项目26个,计划投资104.9亿元。

三大园区亮点纷呈

畲江产业园。该县在畲江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以综合保税区、创业孵化园、现代铁路物流园“两园一区”为总定位,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着重培育发展装备制造和保税物流等主导产业,致力打造梅兴华丰产业聚集带综合保税区。

目前,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建设有序推进,部分道路开工建设。国务院已将梅州综合保税区的申报材料批转海关总署征求各相关部委的意见,力争早日获批,已签约中新集团汽车零部件制造、安胜华珠宝加工、盈方创投、广铁国际物流等10个项目。

据悉,畲江产业园现已征收土地1400亩,平整土地1200亩,其中部分道路、市政排水沟等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

城东白渡产业园。城东白渡产业园规划总面积43.7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借助BPW(梅州)车轴、航鑫科技等一批落户企业形成的产业基础,着重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据了解,该产业园现已落户的36家企业中,27家已经投产,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16家。此外,110千伏输变线网架设工程、日供水6000立方的悦一供水处理厂等一批服务配套项目现已建成,白渡快速干线瓜洲大桥已经开工建设。

水车产业园区。该园区位于水车镇东部,规划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借助“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国际慢城”等国字号特色品牌,由广州富力集团和深圳海王集团共同开发生物谷项目,首期计划投资20亿元,发展医药研发中试、医药保健品生产、南药种植及科普实践等产业。目前,该园区已经和远信集团广州柚子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分子态生物公司签订了入园协议。

篇(2)

中图分类号:D411文献标识码: A

一、区位分析

项目所在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项目所在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也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之一。

汽车产业园位于该镇东北部,东邻规划的高速公路,西为现状工业园的居住区,现状一条城市主干道在产业园中部东西穿过。

二、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1发展条件分析

1.1优势分析

(1)区域产业优势起到带动作用

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广东省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已形成围绕广州本田的黄埔、增城汽车产业带,围绕广州丰田的南沙汽车产业带,围绕东风日产的花都汽车产业带及广州白云区汽车配套产业园以及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等以汽车为主的若干产业集聚区。以广州为中心、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及其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该市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打造“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该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全省第二位,“五横四纵三支”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良好的区域位置和交通网络,将产业园和珠三角紧密联系起来,为汽车产业园提供基础保障。

(3) 大面积规整用地利于建设实施

汽车产业园地势平坦、用地规整。用地范围内除少量建筑外大都为鱼塘和空地,可以有效节约建设成本。

(4) 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设施基本建设(规划)完成,为汽车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劣势分析

(1)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动力略微不足

(2)水系过于天然,缺少亲和

2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2.1 汽车产业园定位

上位规划中提出该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结合国内外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五大主体产业,全力建设七大现代产业基地,大力推进该市现代产业100 强重点培育项目建设。

根据该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将汽车产业园定位为:

珠三角地区的大型汽车产业基地。

2.2汽车产业园发展目标

以产业集聚为手段,以引进大型优质汽车整车生产及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产业选择及战略

1 产业选择

汽车产业园主导产业:整车制造及与汽车相关的各种零部件的生产配套。

整车制造:年产40万辆整车及年产45万台发动机。

零部件制造:与汽车相关的各种零部件。

2 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集聚战略

优化产业园区的内部结构,培育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整车制造战略伙伴,推动和形成具有园区产业基础、特色及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2)空间协调发展战略

综合分析产业园区与镇区的发展关系,以资源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原则,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产业区可持续发展。

四、总体布局

1 规划布局

1.1规划理念

(1)产城一体,融合发展

(2)生态环保,持续发展

1.2规划结构

根据汽车产业园的建设目标与功能组成,形成满足功能需求的形态特征与用地布局,通过构建“一心”、“两轴”、“五区”的结构布局,充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一心――产业核心。整车生产区作为产业园的主导龙头产业,构成了产业园的产业核心。

两轴――指南北交通主轴和园区产业发展轴。

五区――指产业园五个主要功能区。整车生产区、零部件制造区、物流仓储区、配套居住区和管理服务区。

1.3规划布局

(1)整车生产用地

整车生产作为产业园的产业核心,充分考虑产能及建设的需要,将其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北面,构成南北产业发展轴的核心,以此带动产业园的产业向南延伸发展。

(2)零部件生产用地

以围绕整车生产区布置为原则,根据零部件种类,将零部件生产区分成两个区域布置。小件零部件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北面,大件零部件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南面,靠近整车区,便于物料输送。

(3)物流仓储用地

在用地东部、靠近从莞高速设置物流仓储区,充分利用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这一便利的交通优势,为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区提供更好地服务。

主要承担整车的暂存、缓存和整车对外发运的任务,以及零部件的储存、缓存、配送的任务。

(4)配套居住用地

在产业区西北部、靠近铁场工业园的居住用地布置汽车产业园的生活居住片区。配套居住区靠近石湾镇区和铁厂工业园,在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上与镇区共享,促进产业园与镇区的协调发展,促进园区与镇区的融合,保障产业园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5)管理服务用地

在产业园中部,临现状城市主干道规划了产业园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布置产业园的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产业园的管理及服务中心。

(6)公用设施用地

指为产业园提供服务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靠近污水产生量较大的整车生产区,便于污水排放。

2 产业布局

汽车产业园主导产业为整车生产和零部件生产。

整车生产区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以南,用地形状方整,形成完整独立的区域,便于整车厂大型生产厂房的实施。整车生产区可以满足年产40万辆整车及年产45万台发动机生产的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可以一期20万整车,二期20万整车。

零部件生产区靠近整车生产区布置,据零部件体积、形状、重量和生产特性,分为六类,分布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南、北两个区域。

南部区域主要布置:车身中小冲压件和焊接组件类、发动机零部件类;北部区域主要布置:车身类、汽车电器类、底盘类和附件类。

3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已建道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道路系统为基本骨架,充分利用产业区的高速公路作为主要对外交通的通道,考虑功能布局的需求,形成了以“一横一纵一环”为主要道路的道路系统。

4物流组织

结合用地现状,以避免园区物流对城市交通造成干扰为原则,通过有效组织,让园区外部物流沿园区进入,内部物流通过园区支路解决,高效满足生产需要,保证城市交通的有序、安全。

5绿化系统

受现状布局的限制,产业园位于现状居住区的上风向,为保障居住用地拥有良好的环境,除了在用地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尽量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加强绿化种植的防护作用及公园绿地的建设,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为职工提供休闲的场所,形成点、线结合的绿化系统。

6建设时序

(1)起步阶段

目前,汽车产业园已有企业进驻的初步意向,但初期拟进驻的多为零部件生产企业,建议将初期进驻企业布置在用地中东部,符合相关土地政策并独立集中形成区域,便于实施管理,避免对整体用地规整性的影响。

(2)发展阶段

随着产业园的逐步发展,将加强引进整车厂的力度,推动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发展期使用产业园中部用地。

(3)拓展阶段

主要任务是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并为产能的扩大提供保障。主要建设园区的相关生活设施和为产能扩大做好土地供应。

五、结束语

篇(3)

1-6月,全市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54.8亿元,同比增长35%。新增建成面积15.2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77户,全市园区入驻企业达617户。累计完成投资139.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基础设施投入33.5亿元,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08.8万平方米。__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邻水经济开发区分别进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1000亿培育园区和500亿培育园区。

(一)规划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的建设理念,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配套”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__经开区临港大道b、c段、广前路景观改造一期、新桥管理中心等项目顺利完工,103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已启动,完成了奎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市规委会评审。邻水经开区完成了经开区规划环评和渝广共建机电产业园可研及产业规划,完成了城南机电园1300亩a、b、d线2公里道路黑化,园区供水管网完成了升级改造。前锋园区全线贯通了连接前锋片区与新桥片区的24米主干道,轻纺园区横八路建成通车。武胜经开区已完成翡翠大道道路主体、管网建设及路灯安装,正进行道路绿化。华蓥工业发展区全面完成了广华工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机电四期整体平场、铜堡三期安置房基础平场全面完成。岳池回乡创业园大力提升园区形象,安装园区企业指路牌,实施九环线、科创路、兴园路及园区大道等人行道修建2.5公里,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各产业园区启动安置房建设4800余套,建筑面积达43余万平方米。

(二)项目推进成为新亮点。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1-6月,全市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投资105.9亿元,同比增长58%。竣工项目 25个,新开工项目 91 个。__经开区玖源化工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预计于9月底投入试生产;鼎恒锂电池项目办公楼和钢结构厂房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于9月底试生产;铜铝型材已安装完成部分生产线并试产;岳池回乡创业园科创产业园项目,正加快硬化厂区内道路及预埋雨污管网建设;五星金方药业已完成围墙、施工便道、厂区内雨污管网建设和2栋厂房地基圈梁浇筑;武胜经开区鸿岱科技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工程队伍招标,正加紧进行厂房基桩开挖和板房建设;英明、千贻达已完成厂房主体及附属工程建设,预计9月初进行试生产。前锋园区耀业机械、国美汽配等7个机械加工项目快速建设。华蓥工业发展区万豪三期办公楼建设完成至三层;国雅二期完成宿舍楼建设,已启动办公楼主体建设;邻水经开区集中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达76.2亿元。

(三)产业招商实现新突破。__经开区成功引进正威聚酰亚胺新材料、玖源聚苯硫醚、城市综合体、精密机械制造、华油二期、印刷包装6个产业项目,协议引进资金273亿元。重庆河北商会投资50亿元的河北工业园项目在邻水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正式签约。武胜县引进投资50亿元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整体入驻。西部牛仔产业园协议引进项目18个。1-6月,全市产业园区共引进项目79个,协议总投资428.7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7个。

(四)功能配套有了新提升。积极规划布局园区生产业和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商业、学校、医院、污水处理、质量检测等项目,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快速提升。邻水经开区建设省级汽摩零部件质量检测中心和电镀园先后通过省上批复,已启动建设;华蓥工业发展区加速推进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和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进展顺利,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武胜经开区公共服务中心、银刚广场等项目即将投入建设,城市综合体和生态长廊项目已启动前期设计工作;岳池回乡创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确定bot建设模式,正在编写设计方案;__经开区积极跟踪华润集团希望小镇、北大教育城等项目,大力完善城市功能。

总体来看,园区建设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园区配套不够完善,污水处理、垃圾中转、商贸、金融、物流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还有差距,个别产业园区还没有真正形成主导产业和产业特色。

二、下步要求

下半年,全市产业园区要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工业产值500亿元,拓展面积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20亿元。

(一)立足扩容升级,做好规划修编。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承接转移,做好新一轮产业园区修编扩容,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要突出园区产业特色,明确每个园区2-3个主导产业定位,实施差别化发展,在园区供地、招商、优惠政策的兑现、运行要素的保障方面,给予调控。规划既要考虑切实可行,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更要注重土地利用率和投资产出率。

(二)加快项目建设,尽早达产增效。强化协调服务,全方位保障项目加快建设,促进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投产。要着重抓好15万吨铜杆、杂卤石钾盐矿风险勘探、4个总部基地等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抓好群力汽配、渝腾锻造、英明、千贻达、超强连杆、贝德罗家具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篇(4)

1抢时间抢天气。土地一平整完即落户15个亿元以上轻纺项目,项目等地现象十分严重。为打好今年招商平台,开发区一是迅速启动了轻纺产业园二期1500亩用地的开发建设。目前1500亩用地正抢抓汛期前晴好天气加班加点进行土方平整,现完成近三分之一。30米宽主干道砂石路在建,20米宽南北、东西向支干道基本建成,配套供水、排水、排污及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建设。同时,正式启动了轻纺产业园的环评规划工作。轻纺产业园现已落户项目24家,其中8家在建,5家一期建成投产。二是正式开发建设浅水湾化工科技产业园。化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目前平整面积500余亩,正式落户由武汉桂香源集团投资50亿元的三羟甲基丙烷、氟化石墨、氨醇三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0亿,创利税8亿元。

2抓效益抓质量。严格控制项目用地规模的同时,尽量按产业规划定位选址,实行项目落户用地审批制,规范园区项目用地管理,确保优质并符合产业规划项目用地。对在建项目,继续依照项目建设“百日冲刺”安排分工,对照入园合同时间进度要求,制定责任状、落实到人头,实行三天一调度、一周一通报方式,做好跟踪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督查管理。对建成投产项目,重点解决企业用水、用电、用工、融资等方面存在问题,力促企业达产达标。一季度,通过举办春季招聘会、县电台流动播放招聘字幕广告、贵州等地招工等方式,协助企业缓解用工难,使区内博禄德电子、挑战狼服饰、新闽泰陶瓷、天天乐箱包等用工量较大企业顺利开工投产。对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根据再生资源税收政策调整,及时研究出台了新的税收奖励政策,促使三木金属、恒源铜材、鼎升铜业、宏鑫铜业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投产不足、少建多用或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用地清理整顿力度,一季度即整体盘活浙东建材,清理嘉佳陶瓷多余用地100余亩,签订日久电源、众嘉环保整体搬迁协议。

3重产业重规模。园区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加之沿海产业转移加速,挑商选资已成为我县工业招商的新趋势。对于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我坚决不予接纳,成立开发区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对入区项目严把环保、规模、产业、效益关。一季度,化工产业园新落户的三个化工项目,投资规模、科技含量、产业关联度等方面都堪称近年工业招商引资之最;轻纺产业园今年新签约落户的16个项目,均为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轻纺产业项目。一季度以来,开发区先后婉言谢绝了一大批服装、电子加工类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不符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客商项目,园区招商的工业项目明显优化。

二、存在问题

1项目等地现象严重。随着园区发展规模的不时扩大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加速。项目等地现象十分严重。轻纺产业园一期700亩用地土方一平整完,水电路等相关配套设施还未完全到位即全部用完。二期1500亩用地还在平整之中,就签约落户10多家项目。

2招工难成为普遍现象。随着沿海服装加工企业化整为零内迁的加速。吸纳了大量外地富余劳动力资源,导致园区企业招工难成为普遍现象。

3小型守业企业融资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较高。一是小型守业企业抵押物缺乏,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申请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较长,不能满足小型守业企业贷量小、周转快的需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

1以衔接产业转移为主方式。以衔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快速增强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积极开展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的针对性招商活动,进一步空虚丰满中国南方轻纺产业园,力争使轻纺园入驻企业达40家,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打造轻纺产业基地。结合渊山岗二期高技术产业园的产业规划布局,紧紧抓住浙江五金机电、永康门业、汽车配件、广东医药等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快速推进五金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颇具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园”园中园”规划建设。同时,利用高信化工三羟甲基丙烷、氟化石墨、氨醇三个项目的建设,快速推进浅水湾化工科技产业园建设。

篇(5)

位于滨海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南的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从2011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其目标就锁定为建设我国东部重要的新材料和资源化学基地。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崂山生物产业园内第一个即将投入使用的高科技项目,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主要建设科研楼、办公楼、孵化, 楼以及办公车间等,总占地面积达到91亩。投资方中科院兰化所将利用其在资源化学和新材料方面的传统科研优势,为青岛乃至山东企业以及地方经济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撑。, 据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科技开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建设进展,已有部分项目投入使用,这其中就包括中试车间等。

记者看到,无论是研发楼、孵化楼等都已建成,装修也接近尾声。今年内,该项目不仅要完成建设任务,园区内的道路也将平整完毕,投 使入用。这意味着届时我市乃至 国东我学部重要的新材料和资源化 基地将投入使用。

青岛企业受益兰化所研发中心

据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科技开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兰化所的传统研发优势,承担多种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为新材料与资源化学产品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与青岛本地有这方面需求的企业一起组建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共同进行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将着力培养适合青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把青岛研发中心建成青岛乃至山东高新技术的研发平台。”这位负责人表示。

中科院兰化所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其在青岛设立的研发中心意在使其优势科研项目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以新建设的研发中心材料楼为例,其将来主要承担高性能油(脂)添加剂、酯类合成油、特种油(脂)、表面工程材料、海洋特种防腐耐磨材料、空间特种体材料、高技术领域固关节轴承和滑动轴承材料等关键技术及制备工艺的研发任务。

篇(6)

猇亭工业园:60个项目年内落地

宜昌高新区猇亭园区今年将实现项目落地60个以上,二季度计划有35个项目开工建设,有望率先实现“过千亿园区”目标。截至目前,中兴汽车、富程科技、联邦电缆、机械类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三期、宜昌联邦电缆千亿产业园,凯翔化工、艾肯特种材料、旭达商品砼、升华新能源、红安达墙体新材料、伟业泡塑等8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

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可年产20万辆SUV系列整车和配套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中兴汽车项目,正围绕迎接国家工信部检查验收抓紧实施大规模的设备基础施工、设备安装工作。计划8月30日完成设备安装,10月30日完成调试,11月15日整车下线。

总投资90亿元,生产纳米隔热保温玻璃涂料、纳米隔热保温墙体涂料及建筑用其他纳米材料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场平已基本完成,计划近期确定设计方案,5月开工建设,形成以基本纳米材料、功能性纳米材料为带动作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白洋园区:三大百亿项目二季度“启航”

白洋工业园自去年启动以来,园区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已进入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阶段。

沙湾路、曹岗路、梅子溪路、马家铺路、新318国道等一批主干道路,马家铺路、梅子溪路路形已基本形成,正在进行管线及路基施工;田家河大道已于4月6日进场施工。三站(沙湾220KV变电站、田家河110KV变电站、田家河特勤消防站)、三厂(沙湾污水处理厂、田家河污水处理厂、白洋工业水厂)、两港(白洋港一期、田家河港)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生物产业园: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篇(7)

叠加优势 成就苏滁产业园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示范区的品牌效应、政策效应和抢滩效应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合作的典范,两国政府都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成功模式能够在中国其他地区复制。而苏州工业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本和招商资源,但受制于发展空间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效应。中新集团近年来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谋划在新的区域以更高的水准建设工业园区。因此,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诞生也是中新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苏滁现代产业园的横空出世无疑显示了优势效应叠加的多重背景。

经过多次洽谈,滁州市与中新集团达成了共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共识,并于2011年8月9日与中新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意向书,11月15省政府出台了支持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专题会议纪要,12月27日滁州市政府与中新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去年11月20日召开的长三角峰会上,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也得到了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指示:“苏滁现代产业园区应该作为省里直接关心的、给予全力支持的对外开放合作项目。只要是省里面能够赋予的权限,包括两个集中区享有的权限都赋予你们。”新任的安徽省长李斌履新不久,专程到苏滁现代产业园区现场听取汇报,要求加快项目推进。

在各界领导的关心下,项目也得到安徽省、滁州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外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等10多家单位对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都十分支持。安徽省发改委还牵头组织省国土、住建、财政、环保、供电等部门,赴南通、苏州实地考察学习,深入了解苏通科技产业园运作模式、苏州工业园区运行机制体制等,同时就更好地建设苏滁现代产业园与中新集团、苏州工业园区领导深入交换了意见。

在此基础上,为促成项目签约,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去年5月,滁州党政代表团专程到苏州工业园考察,并与苏州市委、市政府和中新集团达成合作共识。同时,还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高位推进项目。该市发改、规划、国土、建设、商务、财政、环保、科技、供电等部门更是提早介入,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支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至此,一个立志建成“比原有的苏州工业园从各个方面都要有前景、有进步、有亮点”的苏滁现代产业园呼之欲出。

创新理念 打造产城一体化

按照2010年6月省委书记张宝顺视察滁州时“建设合宁之间新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指示精神,滁州市委市政府准确定位,积极抢抓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大滁城建设,努力打造承接转移的新型产业园、紧靠南京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积极启动与中新集团的谈判合作,加上滁州加速上升的强劲势头、优越的区位交通和政策环境、日趋完备的产业基础,这一切都成为中新集团看好滁州,仅用10个月就敲定战略合作的重要因素。

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合作成立的中新集团走出江苏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将成为滁州市与中新集团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但要复制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模式,还要在此基础上整体提升,发展的层次更高。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为主,不但要引进国际资本和生产能力,还要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力量,突破了常规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这不仅是安徽省示范区建设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且将为安徽省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呈现巨大的先导示范作用。

这一切都为滁州乃至安徽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助力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与平台。为将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打造成安徽省与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典范,安徽省、滁州市高层领导均显示出决心和态度。在2011年12月27日的签约仪式上,安徽省、滁州市有关领导表示,苏滁现代产业园是安徽省加快融入长三角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合作典范。滁州市政府和中新集团力争用5年至8年时间将其建成为安徽顶级、皖苏示范、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标杆。

根据合作协议,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将遵循产城一体、节能环保、生态优化、产业团地等全新理念建设,并系统引进新加坡的管理体制机制。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将以中新集团为建设主体,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滁州约36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一个“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重点打造“三个园”:

高科技产业园: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外资为主,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旗舰项目、重大项目,外资比重占70%以上,亩均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现代服务园:重点建设以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总部基地为主的多元融合功能的高水平现代服务园区。文化创意园:以工业设计、IT类软件、动漫、影视等新兴创意设计、创意消费品设计为主。建设周期为8-10年,分两期建设,首期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全部建成以后,GDP将达到700亿元-1000亿元,届时,将打造一个滁州的“浦东”。

深度对接 强力推进促飞跃

目前,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按照滁州市委书记江山、代市长张祥安“一季度开工、二季度项目入驻”的要求,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一办四局”首批人员已于2月7日进驻办公。中新集团合资公司高管人员也已入驻办公,并积极开展深度对接合作,目前建设前期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

在商务合同方面。已达成共识,对接完成了土地、规划、建设和招商管理办法、商务总协议和合资公司章程,注册成立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合作共建的平台。

在规划编制方面。中新集团、邦城规划设计院已编制完成36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并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正在编制22个专项规划。

在建设计划方面。合资公司今年建设道路14条37.6公里(包括跨徽州路清流河大桥),其中九州路、清流路经过充分对接,已于3月8日开工建设。其他12条道路于三季度前完成施工设计,在9、10、11月份陆续开工建设,施工工期10个月,明年7、8、9月份陆续竣工。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正在就建设主体、模式进行洽谈。

在招引项目方面。中新集团依托其强大的招商团队,招商工作全面展开,在谈项目10多个,其中已签约无锡爱沃富光电有限公司和九牧项目。还有两家日资世界500强项目正在洽谈中。

在区域托管方面。全面完成了36平方公里的区域托管和资产移交,研究制定财政体制实施方案。

在拆迁普查方面。已抽调150多人组成19个工作小组,正式启动征地拆迁。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类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全国各地兴起,业已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及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作为产业园区骨架、血脉的道路交通系统,对产业园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人们出行和园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内涵、特点及其交通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一、产业园区的概念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二、产业园区的交通特征

与城市道路不同,产业园区道路交通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出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三种,通常是采取人车分离的交通规划。而产业园区道路交通主要是为人流和货物流服务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相对单一。由于交通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园区内的道路横断面类型基本采用一块板形式,而且园区内部交叉路口不设交通信号灯。

(一)外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对外交通主要通过三津大道、沙井大道、下津路、智和路和同乐大道对外联系,结合周边道路共设置两个物流出入口、两个货车紧急出入口、十个人行天桥上落点、六个人行与小汽车综合出入口及两个人行紧急出入口。

(二)人口结构及出行方式构成

产业园区人口主要由产业园区的员工、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组成。从职业特征分析,从事生产、运输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的比例很大,出行次数相对较少,出行目的相对单一,主要是上班。在岗职工其出行的范围主要在产业园区内,距离较短,通常选择步行或自行车,而要离开产业园的出行通常选择公交车或自行车。

(三)道路景观主体的视觉心理感受

道路是构成园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也是形成园区整体意象的视觉要素。道路在提供了进出场所的条件的同时,也形成了视觉通廊,影响到空间的视觉形态,沿道路的景观丰富着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成为人们审美欣赏和生活体验的日常性视觉审美客体。产业园区的道路交通主要是车流,并且以货运为主,这就决定了在产业园区的道路景观规划中应该更重视动态景观,重视道路绿地的建设,并且根据不同道路上的感受不同来决定景观的设置和规划。

本园区通过结合园区不同位置进行不同要求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园区生产、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灵活的利用空间营造生态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形成有利于生产正常运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厂房工艺环境有益的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要求。

三、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产业园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产与生活的地域单元特色,其道路交通规划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道路交通规划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路网布局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东、西地块厂区内以环型加方格网道路结构为主,使得地块形状比较规整,与道路的连接相对便利。通过主、次干道联系,形成东西向道路为主,南北向道路为辅的方格状道路系统,总体呈现“三横十五纵”的网络格局。这样的布局不仅能适应产业用地的要求,而且利于厂房建筑布设的需要。

(二)效益最大化的交通组织方式

1、车行系统

根据园区结构及用地功能布局,园区主要的车行流线分为三种,货物流线、梭巴流线和小汽车流线,货物流线与梭巴流线、小汽车流线在空间上彼此分离,防止相互干扰,降低交通事故,提高生产安全。

货物流线从下津路的北大门和北二门进出,抵达各组团的厂房一侧货运码头或临时停靠康三路北侧货运码头区,其主要活动分布在园区北部。物流路线在园区内通过北侧地下隧道形成东西连续的四个“T”字形线路。

梭巴流线不与城市道路联系,主要为园区内上下班员工出行与各厂区内单元行政人员出行联系使用,其主要活动分布在园区南部。梭巴路线下穿南侧地下隧道联系东、西地块厂区,沿途设置梭巴站台,并在两端设置回车场。

小汽车流线从三津大道、沙井大道、智和路和同乐大道的东大门、西大门、东二门、西二门、南大门和南二门进出。。

物流(红线)及梭巴(蓝色)系统规划图

2、人行系统

人行系统采取地面和地上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错峰管制。上下班高峰时段,限制货运车辆和小汽车通行,开放南大门和南二门,各条道路同时疏散员工。上班时段,以连廊通行方式为主,地面人行步道通行方式为辅。

道路两侧均设置人行步道;厂房和附楼一侧设置连廊,且连廊与城市天桥连接,上落点设置在城市道路人行道上。

人流(绿线)及电动自行车系统规划图

(三)灵活的交通设施布置

与城市相比,产业园区对人口吸引力较弱、建筑密度较低,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若设置过多,将造成用地的浪费。规划停车场主要分为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小汽车停车场及客车停车场。电动自行车严格限制停放在厂区,停车场沿城市道路周边靠近园区出入口集中设置,方便员工使用和快速疏散;停车场分厂区内外两种形式设置,靠近园区出入口集中设置以方便管理和使用,并在内部厂区道路设置少量临时停车位。此外,还将合理选择道路交叉口形式,完善交通标志、标线、隔离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保障整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四)支持交通空间的公共环境组织

道路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园区的小气候环境,其宽度宜为道路红线的15%~30%。园区内道路结合绿地系统,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

本园区总绿地面积为330193,绿地率为19.96%,由园区绿地、厂房组团绿地以及中心绿地组成。

1、园区绿地:指临城市道路、位于园区外层的绿地。本绿地区域内主要布置有为园区服务的停车场、辅助用房、商业用房。本绿地是构建园区空气洁净度、温湿度、净化空气的第一屏障,以种植大乔木、灌木、草地组成的复层结构的生态绿地为主,只在停车场处采用大乔木+草地的组合,保证视线的通透性,强化安全因素。

2、厂房组团绿地:指的是厂房与厂房之间的绿化区域。本绿地区域以服务园区的生产为主,要保证厂房的安全生产、产品的方便装卸、人员及装卸车的安全通行,因此种植以乔木+草地的组合为主。这样,绿地可在需要时成为临时的装卸场地、通行空间。另外,注重厂房的垂直绿化,以减少建筑的热量吸收和损耗,起到降温的作用。

3、中心绿地:指的是位于厂区主要入口处、厂房组团之间宽度为77~150m的大绿地。中心绿地是实现园区环境要求、低碳、生态的基础。中心绿地以林荫空间为主,局部地区结合区域内布置的办公、餐厅等人流量大的建筑,形成以大乔木为主,花坛、花境、草坪、运动场为辅助,可供人员休息、交流、运动的活动空间。林荫空间依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采取“以乔木为主”的种植方针,加大绿化面,以实现园区绿化规划目标,起到低碳作用。

(五)合理选定指标

1、道路红线宽度。不同规模和不同用地强度的产业园区对道路的红线宽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园区道路红线宽度主要是由园区的生成交通量来决定,尤其是园区主干路和次干路,一定要与园区的生成交通量相匹配,否则要么造成园区道路资源的浪费(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过宽),要么造成园区内部道路交通的拥堵(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过窄)。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总用地面积166.24公顷,但从节约用地出发,确定主干路红线宽度为22 m、24 m、26 m;次干路红线宽度为18 m、20 m;支路红线宽度8 m。

2、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反映规划区内道路建设的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上有道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用地为东西向长方形状,东西长达3000m,南北较窄,只有约600 m。这使得园区东西向的交通流较大,需重点解决园区东西向交通,因此在东西向规划三条主干路,间距约为300m;南北向规划十五条次干路,间距约为200m;整个园区的路网密度约为13.5km/ km 2。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的交通比一般的城市交通都更具特殊性,可控性也更强。如果能够根据产业园区的类型和交通特点,对产业园区的道路网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对园区内部货运运行路线进行优化,对整个产业园区的运输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拥挤、堵塞等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产业园区整体的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晓屏. 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 北京: 航空出版社,2005.

[2]吴新纪. 工业区规划之思考[J]. 江苏城市规划,2007( 2) : 8-11.

篇(9)

1.1 区位情况

南山湾产业园区位于汕头市区南部、工业经济带东北部,台湾产业园东部,西至中心路、东至达南路、北至河中路、南至疏港大道,用地面积308公顷。该片距北岸中心区12公里,距火车客运站15公里,距外砂机场24公里,距广澳深水港3.7公里。

1.2 现状建设情况

该片现状东北角有低矮建筑3栋,为简易厂房;区内没有居住建筑。

1.3 土地使用和权属情况

该片现有已征用地1幅,一类工业用地,用地面积2.35公顷,为达濠区凤岗管理区集体建设用地。

1.4 道路交通现状

现状已建的城市主干路有北侧的河中路、达南路,均为部分建成,未达到规划宽度;南侧疏港大道正在筹备建设中。

2 规划目标

2.1 功能定位

2.1.1 南山湾产业园区定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汕头?台湾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粤台经贸合作示范园区的启动片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濠江片区,滨海工业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市工业经济带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汕头市招商引资的形象窗口之一;

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为主,同时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的转移;承接本土企业的转移;承接海内外华侨的投资。

2.1.2 南山湾产业园区产业

以一类无污染工业为主,二类少污染工业为辅。发展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

3 发展目标

3.1 发展规模预测

南山湾产业园区用地总规模308公顷,扣除城市主要道路后,园区用地287公顷,产业用地的比例达到园区总用地的70%以上。

3.2 人口规模预测

①产业人口

按照同类产业园区(现代制造业、新型产业为主)一般的产业人口为100~150人/公顷产业用地的测算口径,园区产业人口约1.5~2.2万人。以上两个数据综合,园区预测产业人口为1.8万人。

②居住人口

根据汕头市一般工业区实际运作情况,就业员工住宿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的务工人员,;第二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第三部分为外来投资人口和高级管理人员(占产业人口比例10%左右),其住宿一般为独立与本工厂外的居住小区或公寓。根据以上测算,本工业区居住人口约0.2万人。

③结论:综合以上两项,规划核心区总人口约2万人。

4 用地布局

4.1 规划布局结构

4.1.1 规划用地布局

根据规划设计要点,园区用地以一类用地为主,二类用地为辅。综合考虑片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和片区污水排放向北收集的要求,二类用地集中布置在园区北部。

4.1.2 用地布局结构

规划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组团”。

一心:即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中心区,位于园区东部、达南路西侧,集办公管理、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即形成一个工业发展轴和一个生态景观轴十字交叉的两个轴线。

工业发展轴:以达南路上的园区主入口和中心服务区为起点,以园区中部东西向的主要道路为载体,联系园区和西面的台商投资区、河浦工业区。该轴线是整个台湾产业园的交通轴线和发展轴线。

生态景观轴:主要以疏港路上的园区次入口为起点,贯穿园区南北向,并与南面园区配套研发用地有机联系,该轴线是园区的服务轴线和景观轴线。

四组团:由区内道路分割形成四个工业组团,其中西北工业组团、东北工业组团的北部为具有轻微污染的二类工业,西北工业组团、东北工业组团的南部和西南工业组团、东南工业组团为一类基本无污染型工业。

入口:入口广场既是园区职工交往、聚会、活动的空间,也是园区对外形象宣传的一个窗口。主、次入口分别设面积较大的广场绿地,有利于形成园区入口景观,展现园区形象

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1 现状概况

园区东侧的达南路,已建成路面宽度约36米;北侧的河中路,已建成路面宽度约36米。

5.2 道路交通规划

5.2.1 路网结构

园区道路遵循《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的城市路网布局,规划路网以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园区道路组成。园区内道路以交通顺畅、便捷、灵活为原则。

园区内部干路结构为“三横三纵”。区内主干路为刚性控制,区内次干和支路均部分为弹性调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结合结合实际用地需要,经有规划部门确认后,可进行适当调整。

道路等级划分

(1)外部交通

园区对外道路由河中路(60米)、疏港路(60米)、达南路(60米)等城市道路构成。

(2)内部交通

区内道路形成园区主路、园区次路两个道路等级。园区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0米,园区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4米。

6 绿地系统规划

6.1 规划理念

结合园区主要道路安排防护绿带,结合水渠安排公共绿地,在整个园区形成绿地网络,对各工业街坊实行隔离并形成通廊,以减少各类产业门类之间的相互干扰。

结合园区出入口设置广场绿地,形成工业区的入口景观,展现工业区形象。

6.2 绿地布局

6.2.1 公共绿地

区内的公共绿地主要为入口广场绿地,结合生态停车场的设置,以实现景观性和功能性相统一。

6.2.2 防护绿地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河中路南侧防护绿带宽度为50米,达南路西侧防护绿带宽度为30米。考虑到已批准的河浦工业片区和台商投资区濠江片中,河中路南侧防护绿带按10米控制,因此园区内河中路南侧防护绿带统一按10米控制。

区内道路防护绿地为道路沿线带状绿化,其中绿带宽度按10~12米控制。

防护绿化起一定的隔离作用,配置树种以具备除味、抗噪、阻尘功能为主。

6.2.3 单位附属绿化

单位绿化是指各厂区、配套公建等单位内绿地。同时,在各个单位内,应推广庭园绿化、立体绿化,提高总体绿化覆盖率,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各工厂车间周围不宜种植密集的树木,应种植低矮的植被,有利于有害气体的迅速扩散,不至于因大量聚集而危害工人身体健康。

7 环境保护规划

7.1 规划措施

7.1.1 水体保护规划

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以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水质标准。

7.1.2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制定产业政策,作好对区内企业的产业导向、规划导向和排污总量的控制,禁止在园区内建设有大气污染的企业。

7.1.3 声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国家有关噪声管理法规,对工业、施工、商业噪声的管理。加强对外交通干线绿化和隔声设施建设,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治理和控制噪声源;积极防治社会生活噪声;加强交通管理,降低交通噪声。

8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背景及产业类型,并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确定园区的性质、职能和定位。以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为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使之能够与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塑造汕头市南部工业新城的滨海、沿江景观特色,增强其未来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1

1.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作为城市各类产业的集中地和发展引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技术示范区等类型的产业园区。目前,我国产业园的发展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各地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集约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产业园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是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现象开始出现,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或新区2。

2.我国产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

(1)过分重视产业发展,忽略城市服务功能。大量的产业人口进驻,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导致产业新城发展仅仅得到量的增长,却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2)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出率低。邻近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各产业园之间定位近似,相同产业选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成为常态,无法实现集约发展,土地产能不高。

(3)生态保护与产业新城发展协调困难。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破坏加剧,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也对某些高端产业的进驻以及产业体系的升级产生了一定阻碍。

3.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策略研究

3.1产城融合,定位清晰

产城融合是一种针对现有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弊病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3

清远市华侨产业园是清远市政府的重点发展项目,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产业转移园区,担负着拉动清远东部英德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对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和清远市产业发展状况的充分研究,华侨产业园的产业选择确定为电子电器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四大类主导产业及近期发展的重点,有效的避开了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竞争。

由于总用地规模超过118平方公里,清远华侨产业园的规划的出发点就是建立“城”的理念。整个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考虑采用类似城市的多级布置方式,包括整个园区的行政中心和主要的商业文化设施都集中于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强调生活服务功能,形成一个城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各功能组团安排针对自身组团内部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产业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提供生产性的服务功能,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配套的更多的休闲娱乐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

3.2功能复合,职居平衡

功能复合有利于改变产业园区用地性质单一,功能死板的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使用性质种类,丰富用地多样性,提高了整个园区功能安排的灵活性。当前实践证明,功能复合程度越高的产业园区,更具备活力。产业园区实现基本生产职能的同时可营造出更类似与城市生活的功能与空间,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住房,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城一体化。

考虑到产业新城将会是清远华侨工业园发展的最终目标,该过程中必将经历产业聚集——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完善等过程。因此整个园区的功能不但只限于产业的发展,而应该考虑到产业园的起步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带来的人口生活及配套问题。考虑在产业园的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劳动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园区东北部组团规划了大型的职业教育基地。同时还考虑建设一处主题游乐场提高整个清远华侨产业园的吸引力,生活配套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新城的宜居性。远景发展考虑引入高新科技产业,安排于产业园的北部,形成产业园区北部门户,并带动产业园的产业类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

3.3合理布局,规模适度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城市边界的无序蔓延,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能对城市用地的扩散进行有效控制。

华侨产业园中的每个组团都是功能相对独立的个体,组团内部结构应相对完整,组团用地布局考虑将公共设施及开放空间布置于组团的内部,居住及工业分别布置在,通过贯穿组团的中心绿带降低干扰。尽管每个组团各自功能有异,但可采取相似的内部结构便于提高组团的完整性。

组团规模的大小对土地使用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规模过大,容易导致土地开发效率降低,配套设施难以发挥作用;组团规模过小,容易导致组团产业聚集效应的下降,以及道路使用效率的降低。通过对国内已建产业园区组团规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产业园区功能组团中较小的组团的规模一般为150-250公顷之间,较大的可达到400-600公顷,个别组团规模超过1000公顷。结合地形条件和组团功能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在总体规划层面上的组团规模有弹性的控制在300-800公顷之间,为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供了可操作性。

3.4 资源集约,重视环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也是我国当前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面对良好的基地生态环境,清远华侨产业园突出了“渗透、交融”两大概念,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充分保护以及对生态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在对现有道路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提出“快捷、引导”的概念,通过园区内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引导园区自身的建设。通过山体、水系等自然分界线实现园区组团式群落状布局,以“弹性、混合”为原则,提高园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用地布局以相对集中、适当分散为原则。靠近交通性干道的地区布置工业用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置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充分考虑保留林地、耕地、水系作为各功能组团的自然分割,与贯穿各功能组团的公共绿地构成绿地系统。目前我国用地条件类似的产业园其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60%左右,以此作为参考园区规划期限内整体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46%,远景规划方案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0%以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 就近保障,加快城镇化

产业园区的开发,通常会伴随大量集体土地的征用、村落的拆迁安置以及相应的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而随着产业园区的日渐成熟,面对产业人口所必须的居住、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这为当地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发展商业、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以及出租房租等多种方式有助于使当地村民逐步从农业生产脱离出来,走向城镇化。

从园区内现状村庄的分布与形态显然不能满足园区的用地需要,必须对村镇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规划将园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将村民按行政村的单位集中就地安置或异地搬迁,建设新村,同时返还部分经济发展用地。鼓励农民将富余的住宅或农民公寓部分出租给园区内企业员工,成为园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降低园区内工作人员的通勤比例,也有利于促进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下一篇: 老龄化进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