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30 11:06: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

篇(1)

1.相关理论概述

地理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其构成的主要要素包括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通常情况下,地理学科素养可表现为物质、精神、社会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特征,社会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社会属性。若将地理学科素养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技术素养三方面,三者互相包含,构成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机整体,在地理学科素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2.地理学科素养的特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的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含有丰富的研究方式手段以及综合性的研究内容,由于地理学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其在发展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理学科素养受到自身属性的影响,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征,同时也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共性。

2.1综合性

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具有综合性。首先,在内容上,地理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地理学科不仅涵盖了气候、地形、湿度、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也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等人文要素,与此同时,还包含了存在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起相互间的作用,尤其强调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其次,在要素构成上,地理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通过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形成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来实现对地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获得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具有一定的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取向。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性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空间性

在对地理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包括对空间分布、地理特征规律等一些具有空间性的地理知识的研究,同时也包括空间想象力、空间识别能力等诸多地理能力,因此可以说明,地理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性。

2.3动态性

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培养过程属于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地理知识的教授,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一种发展性的过程,与此同时,地理学科素养与地理学科素质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地理学科素养更加注重相关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研究方法手段的方面的养成,属于一种过程性的发展,综上,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2.4现实性

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显示出地理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的同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存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

2.5实践性

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可适当的融入户外实践教学活动,对其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作用,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 并获得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及实践经验,加深其对地理学科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能够对诸多问题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3.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对策研究

3.1实施案例教学

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交流评价类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案例中科学有效的数据作为依据,选用典型、真实的案例素材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充分的掌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研讨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2创建模拟情景

通过有计划性的模拟情景的创建能够有利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兴趣点在何处,以此作为依据创建模拟情景,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探究、设计类等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增加这一方面模拟情景的创建,使学生能够进行畅所欲言,教师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3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达到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地理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开阔眼界,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一些自身实地考察过的风土人情、地势地貌等内容的讲解,通过之一教学活动过程,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丰富并且在知识层面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结束语

篇(2)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科能力,必须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

(一)落实新课改确立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二)激发地理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广泛地接触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直接感知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领域,会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在城市中学进行的“学校附近某街道交叉路通流量的调查”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习以为常、天天熟视的交通问题引起注意,在完成实地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因果分析,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正确把握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在活动中认识地理学习的价值,提升地理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三)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培养学生从关注家乡开始,养成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意识与思维习惯,亲临现场观察、了解地理环境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及其在人类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直接感受并体验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断积累和深化这种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四)诱发地理审美、丰富爱乡爱国情感

家乡是学生最初认识客观世界的场所,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探索自然、了解社会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地理活动教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深切感受和体验家乡的自然山水之美,探索自然奥秘。通过对家乡的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社会进步,形成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从而直接认识祖国的社会进步,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与以往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认识不同,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其相关要求分别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及内容标准之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地理理论知识,而地理活动教学则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体验活动过程带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丰富情感阅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错综复杂,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之一。地理实践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多,可以观测、考察、调查的对象很多,每一项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都比较全面,因此,中学地理活动教学也具有比较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比较常见的气象观测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气象观测实践活动,了解不同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性能、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保养措施,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观测要点、观测时间要求以及一般注意事项和观测数据的记录方法、处理办法,如何进行合理的观测分工等。

(三)自主性

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当地资源条件、学习兴趣等方面选择不同的主题。对于同一主题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展地理观测活动;组织地理拼图、地理猜谜、地图旅行等地理娱乐活动;编辑地理墙报、地理小报、地理漫画等地理科普宣传活动;采集地理标本、调查某地植被土壤、考察某地地质地貌等地理研究活动等,都可由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组织灵活,活动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协作分组可以自由组合,活动时间跨度可长可短。

三、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做好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克服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畏惧心理和神秘感,敢于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在自己教学计划中做好各种实践活动的安排,要对高中课本中的所有地理实践活动做总体规划,另外每学年计划时就有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

(二)创新地理实践活动形式

篇(3)

二、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在活动教学中得到培养,在高中教材课后“地理活动”题中,有些要求学生自己绘制图形、通过地图来辨识地区等,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特别是关于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它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含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一中有些活动题,“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热力环流的实验,河流堆积地貌的演示”等,都需要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在课堂上亲身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在地理活动中,还有一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地理观察能力,这就是――户外活动。它是在课堂以外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野外考察,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如对河流侵蚀的认识,可以把学生带到有河流的地方,近距离观察河流一侧的堆积,另一侧的侵蚀,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由此我们得出地理学习要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一个恰当的平台,加上教师的细心教导,学生主动的考察,“把地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直接的实践经验,这样‘地理活动’也就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这一目标”。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的,高中地理的教学也同样如此。随着新课改的开始,高中地理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方法向新的方向发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比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以及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但是目前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共同掌握,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相结合的目标。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行动。下文将主要从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策略来展开讨论。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地理学科,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无不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必不可少。活动设计环节要求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使用技能的技巧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生活与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以及讨论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由此可见,地理课程中的活动环节对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它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高中地理课程的活动环节,主要包括了实验、调查、参观等环节。实验只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自主动手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性的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对某一个课题展开收集资料、访问以及验证等教学过程,这一活动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与组员之间协同学习的合作精神。参观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之下,对地理课本上的某一地理现象进行实时实地的参观和考察,或者参观博物馆、资料库等。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将地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都还未踏入社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有限,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周游世界”的梦想。教师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个梦想,并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有关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知识,以及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状况等。再比如,很多男同学对外太空的世界比较好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讲解有关月球或者地球自转的知识等。通过这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2.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地理与人们现实的生活是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将现实生活与地理教学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也能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感和印象。比如说,教师可以从我们每年都会经历的节气问题入手。“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出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为什么和外国朋友打电话会有时差问题?”等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势必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将游戏和课程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要长期坚持学习的话,容易产生疲劳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融入一些游戏环节,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让学生能够适当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比如说,对于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复杂的章节,教师可以弄一个知识抢答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设置一些小奖励等;再比如说,学习到天体运动的章节时,教师可以弄一个模型比赛,让学生分组模拟天体运动做一些模型。诸如此类的很多小游戏,教师都能够充分利用起来,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环节。

上文主要是从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策略两个方向论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事实上,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更多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各位教师共同探讨和发现。

参考文献:

篇(5)

地理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都可以在地理活动中得到验证。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大家进一步的探讨。我认为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应从有效的活动内容、有效的活动形式、有效的活动环境和活动者有效的参与四个维度来把握:

一、有效的活动内容

首先,有效地活动内容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衡量指标。

有效的活动需要具有任务取向和有明确目标导向。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自己就应该对任务的目标、结果以及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活动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开展此项任务,此项任务最终要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意识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此次活动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无活动品质的低效活动。

其次,有效的活动的内容必须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这样的活动内容才能够引起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到终生受益的、有用的地理。学生通过活动接触到更多的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高中地理有关的真实问题。因此,活动内容设计应该在于给学生创设真是的情景,使学生自然地进行活动。

第三,有效的活动内容需要具有挑战性、激励性和探究价值。太难的活动,会让学生难以胜任、望而生畏。而太简单的活动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流于形式。只有难度适中的活动才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

二、有效的活动形式

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从中积累经验、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有效的活动形式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出发来进行设计。其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另外,有效的活动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设计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活动的认识逐渐加强,使学生零散的经验得到连接,最后达到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活动形式要实现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透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是学生在探求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注意活动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的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有效的活动环境

有效的活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多媒体、板图、教具等),丰富的活动资源(音频、视频、模型、实验器材等),合理的时间安排,适当的探索空间等内容。

为了实现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师要科学安排活动教学的时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活动不仅能够作为重难点的探究,也可以作为教学情境导入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能够把活动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保证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开展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学还需要具有足够的教学空间。活动教学的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更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教师要更充分的运用地理教室、地理实验室、与活动内容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丰富的活动资源是有效实施地理活动教学最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活动资源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本身能够创设的课堂情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不惜成本费投入,更需要整个社会给师生创造的良好的社会活动资源。只有活动资源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实践性、生动性、形象性,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二)“软环境”。地理活动教学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课堂中活动,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关系可以给学生以心理的空间和支持。

社会的认可是支持有效地理活动教学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地理学科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需要深入社会环境收集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活动教学的社会认可度,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得以开放给教师和学生,从而保证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7-02

面对新课改的执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改革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在全日制的现代化教育中,满足对新课标教育层次的相关规范化认证研究,可通过对相关规定方面的有效建设,促进对观念上的深入。而为保证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新课标中就有明确规定。而新课标在针对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中,所规定的教材与旧版教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其中就针对构建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探究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实际的改革推进过程中,就为地理材料的活动版块以及所提出的巨大推动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下面针对我国在新课改中地理知识的“活动”栏目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活动”栏目教学的理论

就我国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栏目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类的课程改革中,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自由思想来看,秉承了我国优秀的思想传统“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与此同时,近代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这一类教学方式的应用上,也针对其不断发展而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更好的诠释。

其中对于相互作用的体系关联,可以从单一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而对于交互作用下所展现出来的学生学习问题,需要集思广益,确保对学习广泛度的关注,并以相关的思想潮流来决定对基本信息的影响分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思想情况,可结合现有的“活动”栏目教学情况来进行综合教学,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栏目应用价值

依据现有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形式来看,其中对语文系统和相关阅读材料和活动方面的应用,就占据了非课题的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对教材的整体比重,都有极大的影响,只有确保湘教版地理教材在相关活动中的设计,其页面比例,进五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活动项目的重要性问题,可结合活动栏目在教材载体以及其中所大量存在的学习主题依据等,可根据教师与相关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调动理论等,进行创意性场景设计,并以此来确保对主旋律知识体系上的合理执行。

三、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的“活动”栏目教学设计

首先,其类型的多样性,激发了对学生以及学习兴趣等多个层次上的分类依据,而对于活动的划分以及多类型活动栏目上的调节应用,也同样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课文体验方式,其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人在枯燥的课堂上,都添加了优良的色彩,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改善的课程性。对于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传递信息,和所导致的教学效果等,都能够依据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而对于不同民族中所存在的风俗差异等方面问题,通过教师应用活动版块与PPT课堂的结合,也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上的差错,进而确保其学习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的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可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并督促在能力方面的全面开展。

其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现在的形式来说,教师对考试的方式了解程度,以及这一方式所存在的地理课程问题等,都将成为影响其基本学习运行的根本所在。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学习检测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知识体系认知等,都可以根据现在的教学体验和应用的类型进行知识点上的总结分析。而对于实际教学中,学生以及教师在讲授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教学效果等,可依据固定的所学知识点,进行技艺强化,分析学习的效率。

然后,在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方面,对于学生在能力地理思维方面的培养问题,可结合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学科上的思考分析,即可结合地理的视角来看待现有的学生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其后续的能力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成长等,也都能够给予更多的学习帮助。

最后,在教育行为上,通过活动栏目的执行,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指导上,来督促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上的个人能力培养,其作用,就可以培养学生在多个方面上的全面能力提升,而@个过程对学生的指标任务的完成度等,也都能满足对教师在引导思维上的执行。对于基本的教师指导,以及所形成的教学形式表达问题,其活动的实际使用栏目,也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在知识体系方向上的个人能力成长。

四、结语

针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即实现了全新的人性化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满足了对知识点的认知深度的不足。对于组织学生的情景激发形式来说,湘教版中的活动栏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的活动课程需求,并密切结合课程教学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显著提高高中物理活动栏目教学质量。

篇(7)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多高中课堂都是沿用“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强制学生去接受课本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创造能力不强,对于地理知识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课堂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单一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忽视,教学活动效率不高,

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的课堂采用大班教学,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特质的学生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个人的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高低,最后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可能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有差别,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被限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毕竟是有出入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部分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学习积极性被打压,对高中地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不明显。

3.师生互动少

大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气氛并不热烈,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是让学生记住教师讲过的内容以及课本的知识,并不重视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都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重点讲解课本知识,但是很少会与学生互动,比如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一些趣味地理小问题,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自己找出并整理答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的这种模式则限制了他们质疑精神的培养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多创造一些互动,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

二、教学中的创新

1.鼓励学生实践

高中地理和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要学好地理,就要多一些实践,亲身感受地理在大自然中的体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个很好的机会,它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创造力。同时,参加课外地理活动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课外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鼓励学生将课本上面的知识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活动,例如,郊游,观察地形等,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延伸,它既可以弥补课本知识不形象的不足,而且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种创新。就是学生先自己预习课本知识,进行自学,并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辅导的作用,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学生通过做习题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教师只是起了辅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跟同学们讲解疑惑的地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模式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时间来优化教学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探究式教学

教师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是问了更好地学习,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当然,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并且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分析问题,例如,参考课本、查找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最后可以点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当然,教师要清楚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变革新课程应用

1.发现新课程中的乐趣

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在于兴趣。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模式固定,教师讲授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学习效果也会变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知识感兴趣。教材的使用是一方面,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开展一些创新活动,例如,在学习“荒漠化”这一节,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一个小型辩论赛,讨论什么才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一些关于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2.案例教学的实施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选取一些生动的案例,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在“海水运动”这一节,教师可以引入二战中德军可以轻易攻破盟军的防线,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袭击盟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德军为什么可以成功?由此展开辩论。首先可以让学生个人分析,可以参考课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在个人整理好思路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集中个人的智慧,总结出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答案;接下来就是教师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陈述自己小组的观点,促进知识的共享;最后教师对总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提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3.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运用创新教学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正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善于质疑并且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讨答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不同地区时间差的运算。重视一道题有多种解法,让学生可以在多种解法中寻求最优答案,并且相互分享,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模式,要求更多的是让地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可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辩证能力,让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利国.新课标下对地理教学的几点认识[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

篇(8)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概念,遍及教学的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体现一定创新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多样的活动。具体来说,活动教学是在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所以不应将活动教学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也不应将它限定于排除书本知识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活动教学应该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活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1.考虑实际,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恰当地选择“活动”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或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自己设计一些活动的内容。只有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保证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

2.结合教学,适当安排“活动”的时间。

从时间安排来讲,活动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课前类、课中类和课后类。

(1)课前类。地理有些“活动”需要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交流的,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之前先让学生观察记录最近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这类“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列举了部分笔者常用的“活动”题:

必修Ⅰ

・地球生命条件探索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当天气预报员

・实验: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辩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必修Ⅱ

・查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家乡的工业区位条件调查

・调查本地4个方位的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并设计方案

・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不同观点辩论

必修Ⅲ

・比较家乡两地区的差异,并说明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收集南水北调资料,谈谈对“调出区”与“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课中类。有些地理“活动”不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只要教师课上发资料(或创设情境),如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活动,或进行法庭辩论,等等。教材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课中类。(后文会具体介绍)

(3)课后类。实践类的“活动”一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课后做较多的工作,所以应该安排在课后进行。当然,受到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类活动一般开展得很少,一个学期两三次,所以尤其要注意活动的质量,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比如“调查当地工矿企业‘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家乡商业网点和商业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应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二、“活动”内容的教学设计,即学生活动的方式

主要针对“课中类”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将活动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把“活动”题作为新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途径之一来处理。

“活动”题中有相当部分的题目,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而设计的,这些问题的难度不高,学生通过学习是能当场完成的。比如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填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等等,数量很多,都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堂提问,安排在适宜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

2.把“活动”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其实是新课程所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在运用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二是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三是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以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这一内容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变化表格,先计算城市化水平,再在坐标图上绘制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折线图,最后引出问题情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层层设疑,探索问题。根据完成的折线图,教师设置一些小问题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两类国家的差异:①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何不同?②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③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④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新趋势探究,提供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表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⑤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内部差异探究。提供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变化图,思考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何差异。

(3)归纳总结,提出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完成表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再提出问题:①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②试分析“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可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活动”内容,其突出的优点在于,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智慧的潜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益处。其次,它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它使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法,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3.把活动题内容作为素材,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

教学上把活动中典型的事实材料与教材中案例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比较,明确地理事物的特点。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可以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进行有机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者都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有类似的地方,但自然原因有所不同。

4.把“活动”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来操作,充分让学生讨论,主动参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许多教师都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专题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鉴于课时紧张,一个学期可以安排两三次专题活动课。我曾经上过一次活动课,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和情境设计。我事先对好莱坞大片《后天》进行剪辑,播放大概15分钟,这样保证学生既能看懂电影情节,又能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在看的同时可以适当旁白解说电影的背景。看完之后学生非常兴奋,我问他们:“如果同学们刚好是片中的某个人物,遇上片中的世界末日灾难,你会怎么办?”几个活跃的学生马上就接了话:“跑,拼命的跑。”我继续问:“如果你是片中的美国总统,你也撒开腿跑?如果你是片子中男主角,你如何带着你心爱的女孩子躲避灾难?片中的每个人都在逃,活下来的人就真的是跑的快的人么?”学生就议论开了,这时,我就乘势进行分组,分别代表美国总统、男主角和男主角的父亲――气象科学家。

篇(9)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不足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中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球运动、洋流方向、大气分层以及山河湖泊的分布等知识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刚开始会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时间长了,知识越多就越混乱,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就会学得很难,甚至会感到厌烦,失去最初的兴趣。

(二)条件不足,缺乏创新

由于资金问题或是学校内部其他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设施不是很完善,学生没有实践场地和器材,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挂钩的学科,校园内部条件不足,教师可以从自然界取材,但是一些教师较为古板,缺乏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科要求安排实践标题和实验内容,而且实践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实践活动脱离了教材,那么实践的内容将会与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相脱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与考核内容不符。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实践活动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完善校园设施

当前教育事业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高中地理科目,虽然地理是一门文科,但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又偏向理科,需要理解,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大多数实践活动会选择在学校内部进行,所以学校需要准备相应的场地并要完善实践设施。

(三)勇于创新,与自然、社会相结合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包括对自然各个领域的乡土风貌地域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调查周边环境,探讨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到自然,学习到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地球经纬度,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首先要有一个地球的大致轮廓,才能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辅助教学,还可以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去博物馆参观或是科学体验馆体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做研究,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把实践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去完成,让他们自己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然后把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整合,集体探讨出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同学的想法,找到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置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去观察、去探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地理;课型研究

新课程改革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应运而生,其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小学老师不仅要做伯乐,更要做园丁。”园丁的责任是让每一朵花儿都能最美丽地绽放。实施“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努力构建一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

基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和笔者任教经历,谈以下几种常见的高中地理课型设计:

一、新授课

1.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教师课前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活动导学、问题探究

每一个新知识点都通过“活动”形式呈现,主要有材料阅读、视频或动画演示、动手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设计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圈出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

3.合作交流、质疑解惑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放到学习小组中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然后学生通过板演、问答、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讲疑惑点、重难点和学法;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

4.反馈检测、巩固提升

学生完成老师设计的与所学相关的基础题、中档题和拓展题并进行展示。教师巡回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注重方法提点,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同时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真正让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二、复习课

1.目标呈现、回顾旧知

呈现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要点,明确复习重点。通过填空、过程图、原理图的形式呈现复习要点,学生自主搜索头脑中已存知识,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2.合作交流、查漏补缺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回顾的成果,通过小组讨论完善基础知识,小组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教师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重点进行讲解,通过讨论、争辩,深化重点、克服难点、消除疑点。好的课堂是需要不断纠偏的课堂。

3.点拨提升、构建体系

针对本节重点、难点,教师为学生出示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剖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的失误,反思内化所学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反馈,澄清学生思维误区,扫除认识上的疑点和盲点。学生针对检测反馈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让零碎的知识点成为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试卷讲评课

1.展示学情、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做到分层说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典型问题和出错较为集中的问题列出清单,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做到目标明确。

2.自主纠错、合作析疑

引导学生对照答案独立分析错题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错误,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讨论。

3.问题展示、点拨诱导

对较为集中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展示。教师做到共性问题重点讲、典型试题变式讲、综合试题拓展讲。引导学生找清理解误区、思维障碍点。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将相关知识、原理和规律、方法等进行回顾和梳理。

4.举一反三、提升思维

上一篇: 风险评价的定义 下一篇: 法律规定的婚姻状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