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19: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后服务课外阅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课外阅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过程,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如果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语文的素质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梳理教材归类课文,让课外阅读的选择有针对性
虽说课外阅读不应该有框架的限制,但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书海中漫游,也许最后的结果只是两手空空,因为当我们面对摆在面前的丰盛午餐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怎么吃,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吃。当今打着“学生课外阅读”旗号的课外读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条件,但是读物一多,难免会泛滥会有鱼目混珠、美丑同在的现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新基础教育论》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打散课文,按类进行教学重组,其实阅读也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分类重组,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苏教版文章,按体裁可以分为小说类,如《船长》、《爱之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以此为点让学生向小说领域展开拓展阅读。除了小说类之外还有抒情散文类,比如《桂花雨》、《我和祖父的园子》、《月光启蒙》、《姥姥的剪纸》这几篇课文可以归为一类,因为这类文章均有共通之处——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通过对某样事物、某段生活的回忆寄托作者深深的情思。针对这类寄情于物的散文,推荐的课外阅读将是运用寄情于物方法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荷叶与红莲》及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等。还有就是诗歌、剧本类,比如《负荆请罪》、《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及古诗系列。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类书籍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探究兴趣,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抒发爱国之情的古诗,并寻找共同主题的课外读物,一起感受作家心中的爱国情怀。
2.留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探求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阵地,如何利用好这块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多得,甚至学有所求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时,便可及时推荐书目,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从好老师的引导开始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激起阅读兴趣,其实是一件很艺术的事。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教学白骨精的奸诈,她第一次变成了一个村姑时我就幻灯出示《西游记》原文: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一变,变为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若莺啭林……让学生形容这是怎样的一个美貌女子。然后学生说,我就话锋一转说道:“名著有很多人去研读,并在旁边批注,《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注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的文字后面他批注了一个‘妙’字。你想知道李卓吾老先生为什么写这个‘妙’字吗?另外告诉大家,其实原著中也有对白骨精后面两次变为老者有着精彩的描述,想知道吴承恩是怎么写的吗?课后自己好好去读读原著。”这样的课堂问题,并非教师无意为之,而是故意留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很好奇,课后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 “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9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辅导的作用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字词句语修逻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精准地把握,只有把语文基础知识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才能理解透彻,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熟练地驾驭基础知识,通过阅读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涵,界定知识外延,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对课堂语文教学理解,把文章置于相关背景中,才能准确认识作者思想,反映文章的时代主题。例如:笔者教学李白《静夜思》,引导学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诗句,同样是月夜,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有动感美,也有静态美,同时阅读李白《望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学生对作者有个全面的认识,延展课堂的视野,弥补课堂的不足。
二、课外阅读的基本原则
课外阅读不是随意阅读,要突出课外阅读效果,必须规范课外阅读的行为,只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再认识、再理解,拓展课堂视野,一句话课外阅读是为课堂服务的,不能脱离这个目的。
1. 服务课堂教学目的
我们的语文课本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阅读范围不广泛,由于篇幅的限制,背景资料也比较少,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只是一笔带过,常常这些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对茱萸是什么?山东有什么风俗习惯?通过课外阅读才能有所了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在预习阶段,主要要求阅读作者生平,认识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课后把与课文相关篇目让学生阅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技能技巧,把相近风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味它们的细致区别,这是阅读精髓。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集中精力,保持旺盛的阅读欲望,激发探索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课外阅读指导上,一定要推荐好课外阅读书目,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推荐的书目一定要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形象、生动、富有儿童语言特色的读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会明快、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适合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儿童文学作品、寓言、童话最适合,比如冰心《寄给小读者》《汤姆历险记》《鲁滨逊漂游记》《叶君健作品集》和郑渊洁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大师有着丰富的儿童心理知识,笔触细腻,描绘了儿童心理的一片蓝天,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同时积累丰富的写作语言。
3. 结合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不断渗透德育思想的过程。“文以载道,文以树德”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辅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常常选用一些励志方面的书让学生来读,给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讲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笔者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苏叔阳写《大地的儿子》,学生对整个一生有全面的了解,对超级的人格魅力、博大的胸怀、丰富睿智十分佩服,对学生有一种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使学生有种“见贤思齐”的内心向往。
三、课外阅读的具体实施
课外阅读的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要让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阅读经典文章。课外阅读由于时间有限,要想课外阅读取得实质的收获,选文要经典,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匠心独运的力作,不管从语言风格、表达手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俗话说:“取道其上,得到其中,取道其中,得到其下”,阅读经典文章大师们给学生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辅佐学生走向成功路,规范写作思路,笔者要求对书中的佳词好句,要进行摘录,日积月累,学生语言也丰富起来了,逐步运用到作文中来,这就是课外阅读的效果。
2. 练习写随笔
长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从我对本校3―6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阅读自觉意识不够,对阅读不感兴趣。语文学习好像是仅仅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教学的围城中进行。
如何去改变这一局面呢?教师们必须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是纲,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文章的关键句、理解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等方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我进行了各种活动。
1.举行故事交流会。
在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单元主题是童话故事。对于《去年的树》《小木偶奇遇记》这些故事型的文章,学生们明显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们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自己喜爱的故事,在班级里讲给其他同学听。同学们兴致高昂,踊跃地去购买借阅了一些《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系列的书。经过仔细阅读,精心准备,学生们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讲给了同学们听。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读书朗诵比赛。
学生们对于“比赛”的定义很明显,都知道要去挣得个好名次,为小组、为自己争得荣誉,争得“面子”。于是在课余时间纷纷认真准备,认真阅读。在学生阅读到精彩篇章之后,举行学生读书朗诵比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朗诵水平,还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不仅争得了荣誉,而且获得了知识。
3.表演书本剧。
学生阅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情节动人的部份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演一演。比如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之后,学生们大受启发,深刻感受到父母之爱。他们不仅在课外去大量收集体现父母恩情的文章,并且改编成小剧本,经过精心排练,加上自制的一些道具,淋漓尽致地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个伟大的父爱和母爱的动人画面。这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知识和愉快的体验,更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又增加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建立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在教室内外的墙壁四周可酌情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亦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发现班级热爱读书的典型,并加以热烈表扬。如此则能通过长期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间争相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指导课内外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浏览泛读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或者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2.品味精读法。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写评语。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其妙词佳句。
3.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
四、运用生活,促进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上,要真正做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教会学生把阅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日常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沟通,多多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阅事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大课外阅读的训练量,长期合理有效地去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从而更好地去为课内教学服务,提高学生课内阅读水平。作为教师,只有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1.1 营造优良的阅读环境。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不务正业,觉得是浪费学习时间,会影响成绩,学生一有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就要受到批评限制。有的学校也不重视,读书室、阅览室只是一种迎检的摆设。所以首先要打破这种思想观念,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共同营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同时在班级里可开设一个图书角,把学生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提倡资源“共享”,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 在班级里还可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且定期更换,如“不读书就像生活里缺乏阳光一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等,营造阅读氛围。
1.2 在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可以引导课文的课外阅读延伸。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如上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向学生提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逃跑了,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从而很自然的激发学生课后去读《水浒传》了,下节课可安排学生讲有关故事情节,也连带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安排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老师可简述书中的故事梗概,选出一些精彩篇章,引导学生品读,解释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师生共读,情感共鸣。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能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悄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我们可以手捧心爱的书,坚持陪读。而且率先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师生共读之后,可以和学生交流读后体会,陈述各自的观点,谈论自己的感想,讨论书中的一些问题等。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1.4 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可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全校性的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2 创造良好条件,指导阅读范围
2.1 学校要重视阅览室、读书室的建设,加大投入。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经费不足,阅览室、读书室投入不足,成了迎检的摆设。因此,首先学校要重视阅览室、读书室的建设和投入,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资金购置、征订图书报刊,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其次是加强图书室的管理,以优雅的环境吸引学生,以热情的服务吸引学生,让图书室架起读书的桥梁,宣传推荐读书,指导读书活动,组织阅读活动,巩固和提高读书效果。
2.2 阅读内容引导。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学生误入歧途。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上网阅读、观看电视节目等。
3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有关名人读书格言的环境布置等等,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如:学习单元“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为纪念鲁迅办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3.树立读书榜样,激发阅读的持久性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我认为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树立阅读的榜样。如我校组织的评选“读书小明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成功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读书榜样,能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 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近鲁迅”、“王者之战(大话三国)”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2.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书上标注,但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效率从何而来?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iie 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1)读、思、记、写相结合。“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勾画、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阅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查难认字与冷僻字、查找成语典故、查人物传记、查历史事件等,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就得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书目、文摘、索引是提供资料线索的检索工具书;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是提供某方面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些都是学生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小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 ,“延伸时空”
二、产生的原因
1.认识的片面性。
不少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片面地认为看与考试有关的教辅资料,就是认真学习;看课外书是闲书,是“不务正业”。有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也不能给孩子提供,更谈不上买科普、法律类书籍了。在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下,教师仍存在极端的功利色彩,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各种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
2.阅读内容的盲目性。
真正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短缺,而出版市场的假冒伪劣又屡禁不止。“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菲尔丁)。读书需要鉴赏力,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一些文化垃圾“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严重影响学习与健康。
3.阅读方式的随意性。
由于学生在课后或校外不便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不少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认为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本镇唯一的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多是为考试服务的习题集、优秀作文之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综合性读物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提供学生阅读的桌椅了。
三、应对策略
1.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旧理念。
从农村语文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而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热情;在与作品的交融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个性修养。只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才可能在处理教材上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利用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另外,定期对农村语文教师培训,也是改变旧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上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与其苦口婆心讲解题秘籍、作文技法,不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顿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阅读材料的指导。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教师要从阅读的源头上把关,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除了《大纲》推荐的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语文报》、《演讲与口才》和《青年文摘》、《读者》等,鼓励学生订阅;向学生推荐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推荐优秀中外人物传记,并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2)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须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做好读书笔记的指导。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做好读书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写心得笔记;指导学生改写、扩写、续写。天积月累,笔记就会形成一个资料库,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提升。
(4)注重古典诗词的阅读指导。古典诗词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老师可以从古代名句选讲、唐诗宋词赏析、古代散文选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拓展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品尝书香的美味,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由此可见,兴趣和动机对于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心情就会变得愉悦,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学习了“生命的壮歌”后,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大家再找一些关于珍爱生命的故事来读一读,我们会召开一次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故事会。到时候,我们请大家来一起分享这些故事。”读故事书,学生当然会感兴趣;开故事会,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他们的阅读兴趣自然倍增了。
二、传授策略,学会学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教育口号,发展学生的策略性学习能力也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紧迫任务,而小学阶段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时,教师要加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的指导,尤其是认知策略的指导。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呢?
1.引导课外阅读。我们应指导学生要开展选择性阅读。这里的“选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外阅读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阅读的内容确定是精读、略读还是浏览。二是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一般要求学生联系语文教材来确定。例如,学习了《九寨沟》,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选择一些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看一看;学习了《军神》后,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再找一些介绍老一辈革命家故事的文章学一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课内知识的迁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2.指导写作练习。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观察、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也就是写作。要指导学生学会构思文章的结构,确定写作顺序、写作重点。最后,要教会他们修改作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3.开展社会实践。新课改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验证、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我们应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操作,用心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其思维力,培养其想象力,例如,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学习这一课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地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树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学习、把握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潜伏在诗里的激情之流―――在充分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能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为祖国的绿化尽一份力。
一、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现状
为了了解幼师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幼师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情况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问卷493份,收回有效问卷484份。经过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如下:
在阅读心理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三分之二的同学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内容,忽视了课外阅读;觉得儿童文学作品有意思的同学也就喜欢阅读,反之就不喜欢。
在阅读习惯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网络阅读最受同学们青睐。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上的指导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也有不少同学在阅读时不加选择,显得十分盲目。更多的同学习惯于在学习场所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喜欢利用假期阅读。绝大部分同学在读过作品之后没有思考,没有养成写读后感或者做摘记的习惯。
在阅读方法上,同学们在阅读时更多采取默读,阅读过程中大都走马观花,很少认真思考、圈点批注。阅读后往往不再翻阅,也很少讨论。这说明同学们阅读方式比较单一,阅读方法比较简单。
二、影响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因素
通过问卷分析及个别访谈,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影响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因素如下:
(一)个人因素
首先,相对于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幼师生缺乏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更多的时候还是把它当成了语文课。尽管有不少幼师生也知道儿童文学与他们将来的工作之间有很大关系,但是极少数能做到坚持阅读。其次,大部分幼师生的阅读习惯不好。很多幼师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及阅读习惯,进入幼师以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他们更容易放松要求。另外,从调查结果看,幼师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看书时就是走马观花,看过就了。读时懒得思考,不知道粗读、精读、朗读、默读的结合,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读后不做摘抄,不写读后感,没有交流讨论。
(二)教师因素
1.阅读状况不佳,影响阅读指导。
从事儿童文学教育的幼师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有的除了儿童文学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带口语训练或语文课。繁重的工作量使得留给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精力实在不多。即使有空闲读书,他们首选的读物也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自己阅读的少,自然影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2.忽视激发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
在幼师课堂,部分教师视野很窄,局限于教科书,儿童文学教学的外延很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又怎么能有兴趣在课外倾注时间进行阅读呢?即使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往往单纯追求效果,以命令代替兴趣培养。学生是“要我读”而非“我要读”,读书习惯自然也无法养成,读书的效果可想而知了。也有部分教师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时机,推荐了好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对于阅读方法却没有相应的指导。即使有些指导,也仅限于极少数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的学生。
3.阅读引导不够,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对于学生如何选择书籍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想阅读时却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怎么去读书。另外,很多教师只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但对于阅读效果却缺乏必要的评价,或者只会使用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往往把课外阅读停留在随意性、消遣性的状态,而不能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赏析性阅读层面。
(三)环境因素
从社会环境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代的幼师生而言,他们更愿意上网冲浪,而不愿意捧读经典。尽管有不少同学在接受调查时选择的是上网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但当点开网页时,又有几个能经得住其它的诱惑呢?
从校园环境看,学校在关于课外阅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幼师生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幼师学校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幼师生尽管没有繁重的作业,但是各种专业技能课的训练时间占去了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幼师图书馆里的儿童文学读物借阅不便不说,数量不多且内容陈旧,学生不感兴趣。
三、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要想改变幼师生当前这种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状况,只有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建立适当的幼师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学校搭台
1.重视儿童文学,导向课外阅读。
幼儿师范学校一定要看到儿童文学的知识性及工具性,把儿童文学重视起来,提高到专业课的位置,而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文化课。除此之外,还要看到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师生的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宣传及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将学生导向儿童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上来。
2.更新补充图书,方便学生阅读。
学校图书馆要及时更新及添置图书,补充各种形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学生前往阅读。在图书借阅管理上要与时俱进,方便学生借阅,为他们竭诚服务。
3.开展读书活动,鼓励表彰先进。
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积极性,鼓励表彰一批课外阅读的先进学生,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教师导演
尽管课外阅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外阅读是一种放羊式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定要发挥总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唱好儿童文学课外阅读这场戏。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教师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儿童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和配合下,展开一系列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
2.选好作品。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在选择推荐作品时,要把握以下原则:教育与趣味并存,细致与全面兼顾;传统与现代并举,名家与新人并重;略读与精读共有,整体性与阶段性兼顾。
3.指导方法。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题材既要广泛多样,又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和能理解的事物为主;主题要力求单纯、浅显、鲜明、健康;情节要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完整、单纯、生动有趣;结构要条理清楚,应尽量用顺叙的方法,最好一条线索贯穿到底,切忌平铺直叙;形象要鲜明生动;语言要具有可接受性、超前性,应做到浅显、丰富、形象。
4.多元评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着眼于评价的激励作用;要注重采用合适的评价形式,如书面检查形式、课堂提问形式、考试形式、交流活动形式等;要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定期开展。这样,既可以提高评价的频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活动的长期开展,也可把握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三)学生唱戏
学校搭好了台,教师做好了幕后工作,接下来,就轮到主角――学生上台唱戏了。
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如“儿童文学表情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知识竞赛”等,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如“儿童文学读书笔记交流”、“儿童文学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展出。
2.发挥特长。
大多数的幼师生表现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艺术综合素质要好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所以,可以在幼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包括如名著改编的舞台剧、诗词吟唱、课本剧,等等,将语文课外阅读与幼师生的专业技能展示结合在一起,利用幼师生较为看重专业技能素质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带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36-02
人们习惯用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去看书,这样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纸质阅读让孩子细细品味语言中蕴藏的含义,热别是精彩的环节或篇幅,更让孩子流连忘返。除此之外还不用费电,可以很好地收藏,更传统更环保一些。信息技术经济时代,信息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也称“网上阅读”。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弥尔顿说过“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丰富课外知识,能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积累丰富的百科知识,这对语文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大有好处,还能锻炼阅读能力。
一、传统课外阅读方式不可丢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了用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去看书,这样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纸质阅读可以保护视力,不用费电,可以很好地收藏,更传统更环保一些。读者只要掌握了信息的检索方法通过目录、文摘,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
传统课外阅读中的书籍有着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文化积淀,在经典性、阅读习惯、格调三方面,非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朝夕之间可与之相提并论。传统课外阅读的随时随地性以及阅读的方便性更是老少皆宜,当人们捧着一本书的时候,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手指与纸的相触之中,似乎还带着油墨香味的纸张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尤其是那些一读再读的书,泛黄的书页,已经被嚼了无数遍的文字、承载了记忆中相伴成才的内涵。传统课外阅读则通过其纸质的载体可以给读者一种特有的书香气息,给读者营造一个静、雅、美的求知氛围,还能克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非经典化、文化积淀等问题。
传统课外阅读让人们在手与纸的接触中之中,享受着文化的巨大快乐。你必须把阅读放慢,在一些奇妙的细部停留,感受那种丰富的精微,在这种阅读中,你根本没办法偷懒。而这与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所要求的恰恰相悖。传统纸质文本既可以随时变换阅读姿势,也可以随时调整阅读方式也不用担心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既安全,又自然。能让人拥有一种比较舒适的感觉,就算较长时间阅读也不感到疲劳,有利于吸收知识信息。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经济时代,信息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网上阅读”。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以前我们传统课外阅读通过纸质媒体,携带极其不方便,并且只有单一的文字或静态图像的表现形式,成本高,存取不易,查找繁难,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克服了这些缺点,它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并且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这样,读者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及时、海量信息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的好处包括:
1.为了激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搜集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文本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信息资料以及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并以此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教师通常会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前课后利用对教材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或拓展性学习。有时教师布置信息技术课外阅读作业,或由教师在班级博客中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文章和资料进行辨析和鉴赏,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搜寻信息、信息分析、质疑等手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籍需要较少的存储空间,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电子书价格低廉,比纸质的传统图书要便宜得多,这是因为它没有印刷成本,存储率。电子书可以存储在您的计算机和手机里,您可以随时阅读你想要的内容,同时电子书籍不笨重,便携更容易。电子书籍的信息量大并且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这样,读者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3.增强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信息技术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优势就是互动性,每个读者都能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再像传统课外阅读那样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使读者思路开阔,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增强,增加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4.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信息技术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加之信息技术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
三、传统课外阅读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在信息技术理想关系
总之,在信息技术时代下,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将会进一步发展,而传统课外阅读也不可能消亡,二者必将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资源丰富,但良莠难辨,鱼龙混杂。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辨别和选择能力,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指导。总之就是传统文本必然存在着一些信息技术文本所不具有的优点和作用,而读者在阅读上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不能只注重于某一种文本而忽视另一种。因此在新时代的读者必须把两种阅读方式加以结合。对于青少年来说更要加强自身素质,处理好传统课外阅读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的理想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