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3:3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第三次,在借鉴前面两次不足的基础上,()我上课直奔主题,将课堂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读赏析,悟读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写法运用,由课上到课外,练笔交流训练。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纵观三次教学,我夫每次都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畅的基础上,我圈定了描写母爱伟大的几个段落,要他们反复诵读。先进入母亲角色,体会对残疾儿子的浓浓爱意;再转入儿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亲后的深深忏悔。最后,我选定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力求读出人物的语调、感情,并结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和“谁付出的更多、却得到的更少”三个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我感觉是学生体会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于害羞、不善于在师生面前说这类“肉麻”的话等原因,都缄口不语,若有所思。所以,我让学生写成妈妈关爱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尽情地表达,学生都有较好的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24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如何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笔者认为,可以在单元教学中组织习作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单元导读、阅读教学、主题收集、作文指导四个部分。
一、借题发挥:通过导语指明写作的方向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内容。如第三组的导语: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它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它的美丽,感受它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导语还配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笔者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朗读单元导读,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向学生提出任务:仔细观察秋天,可以观察植物的变化,可以观察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可以观察天气的变化。可以到田野找秋天,可以到公园赏秋景,可以在放学的路上甚至可以在校园寻找秋天。可以看景色,可以听声音,可以闻秋天的味道,更要问和想。布置学生收集秋天的文章、诗歌,时间为两周。
二、借水行舟:通过仿写,学习并运用写作的技巧
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基于“模仿和迁移”的写,即通常所说的“仿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尤其重要,从模仿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1.修辞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然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这一组教材安排了两首古诗,三篇文章。文章为《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一文有大量的拟人句,如: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告诉学生“你挤我碰”、“争着”,是人的动作。课文写“橘子柿子”会“你挤我碰”、“争着”,是把“橘子柿子”当做人来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拟人。接着,我出示了如下练习: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成拟人句)学生喊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进行肯定后,又告诉大家:改拟人句,也可以给蝴蝶(动物、植物等)加上人的心情或语言。学生又把句子修改成: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描写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风筝》一课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如:“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写自己打针时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老师带我们去打针了。我的心就像打鼓一样怦怦地跳了起来。看见针扎进别人的胳膊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臂也疼了起来。我赶紧移开目光,安慰自己:没事的,我很勇敢,可我的腿却不争气地抖了起来。”
3.段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秋天的雨》第2、3两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为总起句介绍果园的景色。
4.谋篇布局的学习与运用
还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第一句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我引导学生想象:秋天还是什么?学生说:秋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天是一位音乐家……
三、厚e薄发:收集写作主题,丰富表达形式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片段,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积累要有针对性。仍然以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在学习这组教材的两周时间里,我引导学生专门积累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逐渐习得写法。
四、对症下药:针对性指导训练,打开写作的思路
幼儿园秋季主题活动1一、主题名称:
我爱秋天
二、主题思路
秋天丰富而多彩,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充满喜悦的季节,是个处处都蕴含着教育契机的季节,从夏季到秋季的自然界会发生许多变化,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凉了……这些变化非常易于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幼儿兴趣与实际发展需要,结合季节特征,我们开展了“我爱秋天”主题教育,在本主题中,孩子们会利用平时散步的机会,观察了解植物的变化,并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大自然的感受。我们还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种子镶嵌画等活动,提高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小朋友会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
三、主题目标:
1、关注周围的事物在秋季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积极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2、欣赏散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初步理解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手法,能运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理解。
3、在活动中有探究的兴趣,知道数木、花草、蔬菜、农作物、水果等都有种子,初步了解植物种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
4、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努力运用不同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恰当地演唱,并用形体动作表现树叶飞舞的形态。
5、初步学习用统计方法;
了解5的组成。
6、学习保持身体平衡,在间隔物体上自然的行走;
练习原地触物,在活动中注意安全。
四、环境创设
1、采集、收集一些秋天成熟的瓜果、种子等进行陈列。
2、布置秋天丰收展览会
3、举办“丰收的秋天”画展
五、家园配合
1、请家长平时让幼儿参与蔬菜菜肴的制作,让孩子参加买菜、择菜、洗菜、烧菜的制作全过程。
2、请家长一起收集植物的种子。
3、请家长协助制作一些装豆子的大大小小的口袋、植物种子标本等。
4、收集表现秋天美景的图片、照片、明星片等。
六、区域活动:
娃娃家(生活区):利用各种种子的成品或半成品制作种子食品大拼盘
小巧手(美工区):提供之和、见到、颜料、毛笔、油画棒、胶水和各种废旧材料,引导幼儿用拓印、镶嵌、绘画、贴印等方法表现对秋天的认识。
聪明屋(益智区):继续提供花生及剥花生激励表,让幼儿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
七、活动内容:
音乐:逛公园 拾豆豆 秋天多么美 秋叶
语言:秋天的雨 猜谜会 秋天真美丽
科学:植物趣闻 种子藏在哪里 植物这样过冬
综合:我知道的秋天 玉米真好吃 采集种子 种子的旅行 种子食品品尝会
秋游 剥花生
数学:分种子
美术:秋天的树林 种子镶嵌画 拾穗子
幼儿园秋季主题活动2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新纲要》,不断反思、积累。坚持教研,促教师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保教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纲要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师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限度的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在研究中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成长。
3、针对本园问题,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注重内涵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优质意识
(1)加强自学的意识。结合县教育局组织的读书工程,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终身学习中引领自身的专业发展。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除规定的必读书外,必须重温细读专业书籍一本,并做好读书笔记。
(2)加强服务孩子的意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和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加强专业发展的意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多向同行。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注重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重点培养教师的一日活动把握能力和对教材的熟悉度。
(二)加强实效性教研
1、每次活动围绕专题进行,发言要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或是经验心得,或是问题困惑等,要做到人到心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探讨。
2、重视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质量。
加强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思的学习,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成功之举,教学败笔之处;教学机智之精、孩子发现之美、教学改进之想???等等,切实提高活动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家长工作。
1、进一步增强为幼儿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意识,把握好教师和家长互为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关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家长资源,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2、加大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3、根据不同幼儿特点、家庭情况、家长需求等,灵活运用面谈、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与家长交流沟通,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教室环境布置
2、完成各类计划的制定工作。
九月份:
1、稳定新生情绪,加强常规培养。
2、开展走访活动。
3、完成幼儿早操的新授工作。
4、开展"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中秋季"的主题活动。
十月份:
1、结合"国庆节""重阳节"开展爱国、敬老的美德教育。
2、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活动。
十一月份:
1、幼儿早操赛。
2、教师舞蹈业务学习。
十二月份:
1、幼儿美术作品展。
2、家长元旦联谊半日活动。
一月份:
1、学期结束工作。
2、教学检查。
3、填写幼儿评估报告单。
4、资料积累整理。
幼儿园秋季主题活动3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农作物或果树,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体验秋天丰收的快乐。
2、能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交谈。
3.教育幼儿尊重成人的劳动,爱惜农作物。
活动准备:
1、幼儿多次了解过秋天的景色,知道秋天收获许多的水果、蔬菜,并知道其中的一些名称。
2、农民田间劳作场景的录像。
3、每位幼儿带1-2个水果或蔬菜,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丰收的季节”展览。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通过提问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2、你们喜欢秋天吗?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讨论对秋天的认识)。
二、引导发现
1、观看农民田间劳作场景的录像。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进行谈话,拓展话题。
“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如收割、脱粒、扬稻、摘棉花或玉米、砍高粱等)
小结:农民伯伯为了给我们种粮食,辛苦了一年,我们要爱惜农作物,爱惜粮食。
2、秋天还有许多好吃的水果和蔬菜,你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
(引导幼儿在别人谈话过程中,积极参与谈话和补充谈话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幼儿知道秋天是各种植物收获的季节。)
三、交流讨论
幼儿自由结伴进行交谈,学会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的名称、外形、味道及用途。
(教师巡回参与幼儿的交谈,提醒幼儿围绕话题轻声谈话,不影响别人。)
幼儿园秋季主题活动4设计思路: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游戏中的每一次体验都可以成为幼儿积累的内容,都可以引发为谈话的话题。幼儿园谈话活动是帮助幼儿学习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谈的活动,具有独特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功能。谈话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还可以增强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信息的意识,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孩子们围绕“树林——田野——果园——花园”这一系列线索,用语言清楚地表述对秋天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能用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秋天的主要特征,加深对秋天的认识。
2、在谈论感受中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有关“秋天”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一年有几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秋天)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现在是秋天了?
【此环节,我简单地运用了两个封闭式的提问,直接引出了“秋天”,为后面的谈话环节做好准备】
2、“走进”秋天,表述、感知秋天的特征。
(1)秋天的树林
以游戏形式,带幼儿“走进”秋天的树林。
【一板一眼的谈话活动,显得枯燥、乏味,容易让幼儿失去兴趣,而游戏是最能引起孩子兴趣的“武器”,所以这里我用了一个“梦想秋游”的游戏开始活动,一来想激发幼儿“说”的兴趣;二来让幼儿通过想象,产生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来是想创造情境,为幼儿创造认真倾听的环境。】
反思:这里为幼儿创设了游戏情境,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但是这类“想象”游戏,需要孩子们在完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顺利开展。活动开始我有些操之过急,有些孩子没能完全过渡到游戏中。
师:来到树林里,你看到了什么?
直接出示树林的图片,树林里的叶子有点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轻轻一吹,落叶像……飘落下来,落在地上,像……
幼儿园秋季主题活动5活动目标:
1.围绕“我知道的秋天”话题,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进行讲述。
2.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够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不随便插嘴。
3.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萌发热爱秋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观察园内外的景色变化;
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填写《我知道的秋天》调查表。
2.《我知道的秋天》PPT。
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结合调查表,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1)请小朋友拿着调查表,两人一组进行交谈。
(2)教师轮流参与小组谈话,了解幼儿的谈话内容。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进行讲述。
3.集体谈论,拓展谈话范围。
(1)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你发现秋天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了吗?你知道秋天有哪些花吗?你知道都有哪些颜色吗?像什么呀?
(2)说说丰收的秋天。
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吗?你知道秋天的田野里,哪些农作物丰收了吗?
4.交流小结,萌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①这话道出了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紧密联系,阅读教学是习作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习作中。也就是说,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习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可见阅读与习作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读与写这把双刃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习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习作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习作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因此,“习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技能,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方法,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因素。
一、积累词汇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从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指导学生摘录优美的词、句、段,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长期积累,久而久之,学生词汇丰富了,习作时就下笔有神了。如在阅读三年级《秋天的雨》一文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美丽、丰富、欢乐的图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一段落写出了秋天的雨润物无声,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背诵、默写并抄写下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了启发,明白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利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另外,还要抓住每个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教学,充分利用现成的训练阵地让学生感受到积累的快乐。
二、以读促写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发展、升华。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②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都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
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外在体现无非是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读、悟、积累”的基础上,把好词好段迁移运用于习作中,强化练笔,学以致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篇课文总能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如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文时,我就利用课文明晰的线索“玩”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果能细心观察,可能就会有所发现,这样进行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三、学会续写
许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教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让学生想象小男孩还会来吗这个故事情节。“过了几天,小男孩果真又来了……”学生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不难看出,这样的课堂小练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可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强化句式训练
《论语·魏灵公》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句式训练——要做到在阅读常规课堂中训练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为习作语言表述打下坚实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心思细密的老师会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没有把话说完整,有没有用连接性的词语,这对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的锻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得优美生动又富有音韵美的好词句。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点评——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为什么写得好,让学生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例如每一组单元导读的要求,里面有一段文辞优美的引导段落,我尝试跟学生讲解这段的好处——运用排比手法,讲究对应美,并让他们熟读后抄写下来。经过反复强化,我很高兴地看见班上学生的习作变化很大——他们喜欢上了在写作中使用技巧,尤其善于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发挥好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的相互渗透作用,应认真研读文本,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今日阅读训练,将会搭起明日的习作大舞台。
注释:
①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8.
②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参考文献:
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顺势产生了许多“微”名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深受欢迎。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形式,开展“微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表达欲望,一点一滴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一、“微写作”的意义
微写作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容易实施,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一)形式灵活,篇幅短小,易实施。“微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写作,一般来说篇幅都比较短小,仅有一二百字,形式十分灵活,随时都可以实施。比如,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段课文的读后感或者续写、改写、缩写文章,随时随地进行写作训练。相对于普通的写作教学而言,“微写作”更易实施。
(二)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阅历不足,让他们写四五百字的作文,可能难度会比较大,尤其是在字数凑不够的情况下,小学生更会畏惧写作。而微写作则以其篇幅短小的优势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起来会感觉游刃有余,从而大大提升写作信心。
(三)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微写作字数较少,写作题材广泛,可以写的素材有很多,因此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适应小学生的写作诉求。
二、“微写作”教学法的运用
微写作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选择写作时机与写作话题,跟进微写作的微评价,并注重微写作的活动反馈,使微写作落到实处。
(一)恰当选择写作时机与写作话题。微写作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开展微写作活动。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在朗读课文之后的几分钟里,教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写一段话来描写春天的雨。很快,学生便仿照课文写出了一段段稚嫩却有童真童趣的句子。一位学生写道:“春天的雨,是一支魔法棒,它随意一挥,慢慢地,慢慢地,就把大地变绿了。”虽然模仿的这段话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其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已经让人十分惊叹。
(二)跟进“微写作”的“微评价”。课堂中开展微写作活动,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良策。但是,如果教师对于微写作的评价不关注,那么就会打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在微写作活动开展之后,也要积极跟进微评价,为学生作点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关于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写。于是,教师便要求学生进行“微写作”,将自己家乡某一处风景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变化用简单的语句写下来。一名小学生写到:“春天,村外小河里的冰化了,小河边的柳树发芽了,燕子也回来了。夏天,村外小河里有很多孩子在游泳,一些大人在乘凉,知了嗡嗡地叫着。秋天,村外小河里飘满了枯黄的叶子,花草树木都开始枯萎了。冬天,村外小河里结了冰,柳树也变得光秃秃了。”学生读完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师及时对其进行了评价:“非常棒!你抓住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对村外小河、河边的柳树进行了描写,观察细致入微,真是个小作家。”虽然学生的微写作没有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已实属不易,教师抓住写作特点对其进行表扬,大大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试想,如果教师不进行评价,小学生今后的微写作兴趣能够保持吗?
(三)注重“微写作”的活动反馈。每一次微写作的活动都应该认真对待。教师应该在活动过后积极反思,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信心、写作状态,然后根据小学生微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比如,在上个学期,小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微写作活动,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对写作不再是一副恐惧的样子,写出来的东西也渐渐地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了。因此,教师更加坚定了微写作活动的信心。又如,有一段时间,教师开展微写作活动,发现学生有了倦怠心理,于是教师便适时改变思路,鼓励学生从微写作转向口头作文,在口头作文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教师再返回来开展微写作,经过这一改变,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维持,微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结语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却是越来越淡薄。为此,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思路,创新作文教学形式,通过一次次微写作活动,来降低写作难度,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使写作不再可怕,使学生逐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教学的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呢?
1.以多读为前提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一个思想、容量较大的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尤其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及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逐步走进文章里去,才能触摸到文章的脉搏,才能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是这样设计读的。指名学生阅读课文后,师述:“你们真了不起,读得很棒。说说在秋雨里看到了什么?”“有小青蛙、小喜鹊、松树、柳树、柿子和橘子。”“这些树木还有颜色呢,注意到了吗?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学生再次轻声读,边读边画。师生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
2.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
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有准备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做得更多的是倾听,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捕捉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文本对话。
一位教师在讲到成语“金风送爽”时,这样说道:“小朋友,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察到了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大自然的变化。“对呀,小朋友都已经感觉到秋姑娘的脚步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课本里的成语来说说秋天呀?”教师引出“金风送爽”,讲解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已经差不多,可以接着讲下去了,谁知教师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呢?”教师想了想,随即这样进行下去:“对呀,你真会思考,为什么把秋天的风叫‘金风’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得上来?让我们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的。”
经一段时间的阅读与思考后,学生的回答的确很精彩。
有人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就像是一个“婚姻介绍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介绍人就要出面帮助,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灵活地推波助澜,让文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零距离交融,促进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二、学生角色的认定与学生行为的引导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不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心理、思维阅读文本,就不能营造出对话必需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对话就无从谈起。当然,尊重不等于盲从,不等于听之任之。对学生在对话中的疏漏、贻误之处不能因为尊重而失本真,否则教师也就失去其引领、主导的作用。
在这次的小学语文分组活动组织探究中,学习小组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的单位。班级分组是4~6人比较适宜,我们学校小学生班级人数在35人左右,依照我们班36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班级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组4个人,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讨论,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控制。
案例一: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将班级分成9个小组,每个组里有ABCD四个学生。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大家觉得“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好吗?好在哪里?下面来讨论一下。
A同学低头思索后,小声说:我觉得是比喻句………
B同学(歪着头问道):是么,为什么?
C同学急切地补充道:我觉得也是,这个句子比较形象生动。
D同学(兴奋地举起手,大声地回答道):老师,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好处是生动形象。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的同时,一一对他们的其他问题做了指导。小组的学习氛围更浓了。
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在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采用。小组的内部讨论不会因过于激烈而影响到课堂气氛,灵活度与参与度都恰到好处。教师也有利于指导,根据小组中成员的表现给予具体意见,避免因人数多而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反思]如果小组的人数较多,那么小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探究讨论时的激烈灵活度就会降低,这就失去了分组的价值与初衷。但是如果小组人数太少,小组数量就会过多,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会造成教师难以有效地控制教学环境的局面,也会对教学活动有影响,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实力。互助共勉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均衡各学习小组间的实力。按照层次等级,全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然后均衡地将各类学生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中,以确保每个小组里面既有一定的优秀学生,又有一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案例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AABB,ABB等词性,微笑着对学生说:最近几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类似“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等这一类的词,我们一般叫做AABB型,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A组、B组两个小组,每组四个人,当老师开始让大家讨论时,A组较活跃地讨论着,相比之下B组气氛比较消极。时间结束后,老师让学生们举手回答。
A组同学(踊跃举手,跃跃欲试):反反复复,开开心心。
老师微笑着表示满意:A组同学回答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些想法呢?
B组举手说:蹦蹦跳跳,高高兴兴……一下子说了五个。
A组同学不甘示弱:欢欢乐乐,轻轻松松,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一大串,让小组成员倍感荣耀。
老师(赞同地点点头并微笑着):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啦,再开动开动脑筋……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B组,B组有些羞愧地低下头。A组成员像是又有了灵感似的眼前一亮:口口声声、支支吾吾、日日夜夜……
老师:A组表现得很好,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讨论时要积极热烈点,勇于抒发自己的想法意见。
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A组成员,老师的表扬又给了他们信心。老师也再次给了A组一个赞许的眼神。
[反思]如果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平均分配组员之间的实力,在设计探究的题目、开展小组间的巡视提点等等活动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安排进度并掌控整个局面。小组之间讨论成效的反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说,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学生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均衡实力。在确定分组人员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与平时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综合评定。
三、分析特点,合理调整
一般情况下,新的班集体的分组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一些微调。涉及的人数一般很少,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调整。这么做就主要看小组氛围与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融合程度。
案例三:A组的学生1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老师让学生按自由接力的形式朗读《赵州桥》,要有感情,语句要有停顿,并在读的同时有所思考。
A组同学决定分段朗读,当学生1读到:(小小的声音,不激昂,有点扭扭捏捏)“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读完之后活跃的学生2对他说:“这里你要放开声地读,因为他在赞颂我国劳动者,来你试试把声音发大点。”
学生1(人就有点颤巍巍的,但是声音已经响亮了很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学生2继续鼓励他说:很好,声音再大点,你可以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其他小组成员也表示同意似的点点头。
学生1看到大家对他的期许目光,又自信了一分,脸红了,但还是鼓足勇气富有感情地去朗诵: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读完之后小组成员都为他感到高兴。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对文章文本的分析,而忽视了语句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深刻的掌握文章的内涵还言之过早,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例如在《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中,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这句形象的刻画了秋天到来后世间万物的变化,句子十分优美。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联合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想象大自然中秋天的实际景象,必然能够加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之后再让学生模仿这种句式来进行造句,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妙的意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今后的写作也非常有帮助。
2 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语文是一门课程,应当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或效果。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尤其是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出现了盲目阅读的现象。学生仅仅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中也无侧重,分不清主次,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势必不佳。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与自由阅读不一样,应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教育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严格来说,教育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和政治色彩,就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才开展教学活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所侧重的教学,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去阅读,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抓住关键点,围绕一个中心去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开始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使得这些教学方法在应用中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甚至是照抄照搬的使用,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满意程度。例如在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一些教师只注重形式,无论什么课程都以摆“小饭桌”的方式进行,是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自主深入思考,这样不但无法浪费了课堂时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且还会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甚至会养成依赖他人的毛病。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只有运用得当,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可以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于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于疑难的重点内容,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 偏离教学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力固然是可取的,但是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创造力而偏离教学中心则适得其反。例如在课文《司马光》、《曹冲称象》等教学中,不注重对文章词句和思想意义的教学,而是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提出救人、称象的新方法,这样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而且因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领悟程度较低,所想出的办法也多缺乏实际可行性,创新培养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同时也窄化了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等基本任务展开。
5 课堂拓展具有随意性
1 督促学生提前进行适当性预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类要素之间的互动流程,而当中影响效应相对深刻的莫过于学生和文本的交流。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关注这类细节,通常状况在就是安排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后,就直接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即要求学生阐述个人见解。须知在此期间,学生根本未能把握生字音准、理顺句子结构、深度理解词语内涵,而后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想要针对这类问题加以有效解决,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和文本材料之间的交流力度,而最为直接的适应路径就是提前督促学生做好预习事务。所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理当持续激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等良好习惯培养,必要状况在设置一些预习类题目,令学生可以预先介入到积极学习状态;再就是定期检验学生预习水平,并结合个人表现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至此强化单位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效果,锻炼学生群体的自学和实践应用技能,为日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机改善,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2 在课堂上设置多元且有趣的问题情境
为了全面迎合小学生群体强烈的猎奇心态,教师有必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各类有趣的问题情境搭设,令学生课堂注意力得以集中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话题讨论活动,最终赢取一类较为理想化的教学成就。如,在进行《海底世界》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借助图片演示和语言表述等方式,将海下不同深度状况予以生动化呈现,之后为学生设置对应问题,包括海底之中存在何类生物,它们彼此之间怎样交流。如此一来,便可以顺利激发出小学生的探究欲望,令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海底环境探究方面上,并且在?@部分问题情境交互式作用下,可以辅助教师有序地组织整篇课文的讲解活动,最终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3 灵活改变教师角色,搭建起和谐化的师生情感关系
想要确保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还需要妥善化师生关系的支持,而想要满足这类条件,就需要教师灵活性地转变个人扮演的角色。以往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始终扮演着授业、解惑这类严肃性形象,并且全面把控课堂整体教学节奏,此间小学生只得被动接纳,长此以往不利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自从我国实施新课改方针之后,便主张教师及时转变为启发、合作类角色,其核心使命就是在尊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特征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人性魅力并和学生共同进退,进一步令小学生在参与集体探究活动中收获丰富的知识点,并且朝着教师设置的更高成就目标不断迈进。如,在进行《秋天的雨》这类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合作阅读模式,进行课文主题思想升华与过渡的细节,即“秋雨为我国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快乐。”在师生就此建立起默契的情感关系之后,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在课后主动欣赏秋景,而不是像以往般被动完成教师严格设置的任务,随后可以将数不尽的秋天美丽景致一览无余,为今后相关课题内容深入性解读,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阅读指导中,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把部首相同或者把意思相近(相反)等的词进行整理识记,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见图1(三年级上册第11课)一课的生词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更直观地让学生学习生词,识字生词和理解生词的意思。
二、绘制导图,理清思路
学生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主动积极思考,梳理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学生自然能有所感悟。如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课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是文本的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老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导向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见图2)
思维导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模仿了显微镜下的脑细胞,目的是促使大脑快速、高效、自然地工作。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梳理文本的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能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