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1 09:59: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煤田地质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煤田地质学

篇(1)

1.地震劫探中的量化定义

在地震勘探中,“薄层”和“厚层”的定义包含了地震分辨力的概念在内。早在1973年Widess就曾撰文“How量hin15a量hinbed?”探讨了地震分辨力极限,并根据地震反射特性将薄层定义为:厚度小于l/8地震波主波长的地层[’]。之后,关于地震分辨率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大家基本上认同了将1/4地震波主波长作为地震分辨力的量化评价标准〔s一幻,并以此为基准将厚度小于1/4地震波主波长的地层或岩层定义为薄层,反之,将厚度大于l/4地震波主波长的地层或岩层定义为厚层阵’‘〕。显然,“薄层”与“厚层”的分界线决定于地震波主波长,而地震波主波长不仅与地层的速度有关,还与地层内传播的地震波的主频率有关。由于地层介质的非弹性特性,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受到介质吸收衰减特性的影响其主频是不断变化的,相应地震波的主波长数值大小也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薄层”和“厚层”的实际厚度分界线是动态的、相对变化的。对于同一厚度的地层,在地震勘探问题中,如果其埋藏较浅,则可能为“薄层”,如果埋藏较深,则可能就变成了“厚层”。由此在地震勘探中,关于“薄层”与“厚层”的量化定义是相对的。

2.地球物理测井中的量化定义

作为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分支之一,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的分辨能力通常取决于测井仪器的源距或极距等,’〕。因此,地球物理测井中对“薄层”和“厚层”的定义同样是以测井仪器的垂直分辨率为界进行划分的。在测井评价中,“薄层”是指平均厚度小于常规测井仪器垂直分辨率的地层〔’3。与地震勘探中不同,对于确定的测井仪器,其分辨率是确定的。因而,相应于该仪器的“薄层”和“厚层”划分标准也是确定的,不再具有相对性。此外,地球物理测井中过去也曾采用绝对厚度标准来划分“薄层”和“厚层”。在通常情况下,薄层是指厚度介于0.osm到0.15m(即5一15em)的砂岩层或砂泥岩互层[l’〕。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不论是地震勘探,还是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学中关于“薄层”与“厚层”概念的量化定义均是相对的,我们称之为相对量化定义。这是由地球物理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地球物理学是建立在严格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基础上的,地球物理学家所看到的是各种物理现象,而不是地质体本身,所以,一切定义均是针对所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来定义的,这使得许多概念在地球物理问题中多具有相对性厂’sj,除“薄层”和“厚层”的概念外,诸如,“流体”和“固体”的概念、“远”和“近”的概念等等均背离了传统生活习惯,它们都是以地球物理参数作为划分标准进行定义的,因而是相对的。显然,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地球物理概念的相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中关于“薄层”和“厚层”概念的实质。就“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关于“薄层”和“厚层”概念的教学到此可以圆满结束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传统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不同学科概念的混淆问题,我们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力求实现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课程内容融合。

二、打破不同学科壁垒,实现概念整合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地质学”和“煤田地质学”等课程,为此,在学生明确地球物理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地质学”和“煤田地质学”等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具体定义。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其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但是,实现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深人开展研究,首先自身要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于“地质学”和“煤田地质学”中关于“薄层”和“厚层”的概念进行了深人研究。

1.地质学定义

为便于说明问题,首先回顾一下岩层与地层的概念。笼统地讲,岩层(或层)是指由两个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构造岩石的统称,既包括沉积岩,也包括火山岩和变质岩。其表示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而地层则是指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一套岩层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其包含了时间概念在内。通常岩层以岩石类型(岩性)命名。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称为沉积岩层,如石灰岩层、砂岩层;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岩层称为火山岩层,如玄武岩层、凝灰岩层等。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而上、下层面通常也被称为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16一8〕。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层(岩层)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沉积岩而言的。此时,岩层是沉积岩系的基本组成单位,主要由成分、颜色、结构和内部层理构造基本均匀一致的岩石组成。沉积岩层的层面通常代表一个沉积条件的突变面或一个侵蚀面。其昭示着一个沉积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沉积阶段的开始。它以成分或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与上下邻层分开〔’9一绷。沉积岩厚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单位地质时间内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或地壳拗陷的程度。沉积岩单层的厚薄,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稳定程度、物质粗细变化、沉积间断频率等山〕。一般来说,任何岩层的厚度在横向上都有变化,有时甚至变化很大。为此,根据厚度的不同地质学中对岩层进行了精细地划分和命名,“薄层”和“厚层”也因此而得名,详见表1。由表1可见,地质家对于岩层的划分标准和命名尚未完全统一,总体来看,对于厚度大于0.lm的厚岩层的划分已经达成共识,形成了统一的分层和命名标准。目前存在争议较大的是0.lm以下的岩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地质学中“薄层”与“厚层”的理解。如果不过分苛求细节,则。.lm就是地质学中“薄层”与“厚层”的分界线。换言之,小于0.lm的岩层即为“薄层”,反之,则为“厚层”。

篇(2)

关键词:山南井田;沉积环境;聚煤规律

Key words: Shannan minefied;sedimentary features;coal-accumulation regularities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42-01

0引言

山南井田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城北17km,井田东西长约5.5km,南北宽约0.4~1.3km,勘查面积约6.0km2。

本井田位于门口山向斜的南翼西段,井田被白垩纪红层掩盖。其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呈45°方向展布。含煤地层为三叠系安源组,安源组按岩性可分高家段、龙王寨段、大禾山段,其中大禾山段为主要含煤段,厚64.82~334.65m,平均为189.47m。

1大禾山段地质特征

1.1 岩性特征

山南井田含煤段由冲积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湖泊相的循环,使得大禾山段在地层岩性上呈现一系列的相-旋回结构。

大禾山段由砾岩、砂砾岩、粗-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根据各种岩石粒度,在空间的排列。自下而上有由粗变细的规律,并多次反复出现,从而组成粒度旋回结构。

1.2 古生物特征

古生物以植物化石为主,偶见类北荚蛤及叶肢介动物化石。植物化石有枝脉蕨、三角网叶蕨、中国叉羽叶、羽毛侧羽叶、中国侧羽叶、江西复羽叶、苏铁杉、带羊齿。

1.3 地层特征

大禾山段地层平均厚度189.47m,含煤1~25层,自下而上划分十个煤组,即1、2、3、…10煤组,相应的将发育较好的煤层编号为D1、D2、D3…D10煤层,煤层单层总厚为0~7.80m,平均总厚0.1~1.43m。各煤层平均总厚之和为5.11m,井田含煤系数为2.7%。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六层。其中全区可采者为D9,局部可采煤层有D4、D5、D6、D7、D8等5层。

1.4 煤质特征

煤的工业分析结果表明,各煤层水分0.37%~1.87%,平均为1.05%,灰分3.44%~40.28%,平均为22.10%,全硫0.39%~2.11%,,平均为0.88%,干燥基高位发热量20.11~35.20MJ/kg,平均为27.07MJ/kg。因此煤层以中灰、低硫、高热值肥-焦煤为主。

1.5 沉积旋回及层序特征

大禾山段旋回比较发育,井田中部最发育可分为29个较完整的旋回结构,向两端逐步减少至7~8旋回。

各煤层成煤前的沉积层序多数为正粒序,粒度从下往上由粗变细,即砾岩-砂岩-泥岩-煤。

2大禾山段沉积环境分析

印支运动后,本区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后经风化剥蚀,形成了沟谷交错,高差悬殊的地貌,安源组大禾山段地层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始沉积。大禾山段基底的高低不平,也使得大禾山段地层厚薄不一。本井田大禾山段地层沉积较厚的中部(12线)可认为是最早接受沉积的凹地,即当时山间盆地的低洼区。

大禾山段的沉积,由初期的山间盆地沉积环境,以山麓相为主的沉积物过渡到冲积相-沼泽相-泥炭沼泽为主的沉积环境,在过渡到以湖沼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后期以湖泊相沉积环境结束沉积。

3聚煤规律

分三个成煤期:

①早期成煤。早期代表盆地的补偿期沉积,对凹凸不平的基底起填平补齐作用。地壳相对不稳定,以山麓相为主,水动力较强,一般难以接受泥炭沉积不利于煤层的形成。该期主要形成了D1、D2、D3煤层,分布面积非常小,均为不可采煤层。

②中期成煤。沼泽化成煤期,代表以沼泽湖泊相沉积为主体,在纵向或横向上的区域性沼泽化聚煤。大禾山段中段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易于泥炭的堆积,有利于煤层的形成,山南井田可采煤层均集中于此期,沉积的煤层有D4、D5、D6、D7、D8、D9等煤层,其中D9为全区可采,其它为局部可采煤层。

③后期成煤。后沼泽化期,代表盆地覆水加深形成湖泊而聚煤作用终止,或是冲积、洪积作用加强是沉积大于盆地沉降而聚煤作用终止。但相对早期成煤,后期发育一层D10局部可采煤层。

4结语

山南井田安源组大禾山段为陆相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主要有山麓相、冲积相-沼泽相、湖泊相等。煤层形成受岩性、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构造的影响,其聚煤规律:在垂向上形成煤层多,变化大,分叉,尖灭现象普遍,往往被炭质泥岩取代,结构复杂,很不稳定。计量煤层在纵向上,主要位于大禾山段中部,次为上部,下部无计量煤层;在横向上,12线附近大禾山段沉积厚度最大,含煤系数也大,向东西两端逐渐变薄,含煤层数减少,相应含煤性变差。

参考文献:

[1]艾常英.江西省新余县花鼓山矿区山南井田详终地质报告[M].分宜:江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二四地质队,1983.

[2]赵隆业.煤层地质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篇(3)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进取向上,严于律己。作为无党派人士,关心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党的三个代表和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教学水平精湛,教书育人精心

老师长期担任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量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古生物地史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图册、音像、录影等基础上编制的《普通地质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精辟,为配合学生课外学习,开发的课程在线测试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陈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篇(4)

1 发展现状与研究成果

1.1 成煤系统分析

随着国际能源需求的增长,世界主要产煤国家都在致力于不同地质时段、不同聚煤区和不同沉积盆地的聚煤规律研究。在煤田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聚煤作用系统; 美国学者提出了成煤系统的概念,成煤系统是指形成史相同或相近的几个煤层或煤层群。划分或定义成煤系统的标志主要有:(1)古泥炭堆积的原始特征;(2)煤系的地层格架;(3)主要地层组的煤层丰度;(4)与古泥炭堆积的地质和古气候条件相关的煤中硫含量及其差异性;(5)煤的变质程度或煤级。

成煤系统分析与建立成煤系统模型不仅将煤的形成、煤质及其环境效应和煤作为烃源岩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也为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评价提供了系统理论基础,相关学术思想与研究思路已经引起国内煤田地质界的关注。

1.2 深层煤矿床赋存规律与探测体系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开发,我国一些大型煤矿区的浅部煤炭资源已经日趋枯竭。如何解决未来的煤炭供应缺口、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是煤炭工业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为此,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相关专家详细论证,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技术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

这项研究主要围绕深部煤矿床形成演化与赋存规律,深部高应力场、高地温场、高承压水体和瓦斯渗流场特征及其多场综合效应或成灾机制与评价,深部煤岩体的流体来源、运移赋存规律和多相介质的耦合作用,深层煤矿床关键地质体和多相介质的地球物理响应与综合勘查理论等关键科学问题,对华北东部深层煤矿床的赋存与分布、开采地质条件(应力、地温、岩溶水、瓦斯)和快速、探测体系进行综合研究。

1.3 煤层气(煤矿瓦斯)赋存与富集机理

中国煤盆地的地质背景复杂。基于成煤条件的多样性,成煤时代的多期性,构造的复杂性和改造的多幕性和不均一性,使得我国已勘探的主要煤储层具有低压、低渗、不饱和、构造煤发育和高煤级煤产气的特点。

目前我国在此领域主要进展有: 通过典型盆地或煤田的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成藏机制的研究,深化了对煤层气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复杂性的理解,指导了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优选;提出了煤层气富集单元概念,建立了富集单元序列,在完善资源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计算方法;经估算,全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39Tm3。

近年来,由于对洁净能源的需求以及煤层气地质和瓦斯地质的协同研究,人们对煤矿瓦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由灾害到资源的转化;有关建立煤层气地面与煤矿井下一体化抽采系统、煤矿井下煤气共采体系等问题,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1.4 煤基材料利用中的基础地质研究

在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也促进了煤的工艺学和地球化学的迅猛发展,煤液化和气化已成为煤化学和煤的工艺学的研究重点。我国学者针对不同种类煤的特性,分析了煤对各种转化利用的适应性,阐明了煤性质与分类对焦化、燃烧、气化、液化及环境效应,进而论述了煤分类学在煤利用工程中的应用。我国目前已在油煤浆化学、物理变化机理及多峰值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低变质煤初始热解脱氧化学反应机理和定向反应调控,煤分级控制加氢液化的反应基础-多相复杂反应网络集总反应动力学,高压多相体系的反应工程学,煤液化残渣及其高沸点重质有机物的物理化学及反应特性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1.5 煤田综合勘查体系与煤矿开采地质保障系统

目前,为了快速、准确地查明煤炭资源和煤矿开采地质条件,改变以钻探为主的勘查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勘探手段的技术特长,优化综合勘探方法,建立多手段立体交叉式勘探技术体系,已经成为煤田地质界的共识。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发展迅速,除常规的构造及解释外,煤田地震地层学、煤层的精细描述技术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裂隙、应力和瓦斯地质评价和预测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由于井下开采的环境复杂性和危险性,建立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已经成为煤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水威胁的煤田和严重程度都属世界之最。近年来,在煤矿突水机理和陷落柱发育规律以及保水采煤技术、华北型煤田岩溶水防治技术体系、煤层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可靠性保障技术和水情自动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解放了一批受水害威胁的煤炭资源。矿井直流电法、矿井音频电穿透、矿井无线电波透视、槽波地震、瑞雷波地震、矿井下二维和三维地震、矿井地质雷达为煤矿地质体的精细探测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成为煤矿地质保障系统中综合探测技术的有机部分。

2 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用发展眼光看, 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经分析,未来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 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很难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

(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 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

(3)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 进行动态勘探, 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

(4)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 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

3 结语

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中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中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中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才能有效的支撑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泓,等.中国煤田地质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地球科学进展[J].2010(4).

篇(5)

关键词: 煤田水文地质;充水;几何形态

Key words: coalfield hydro geology;water filling;geometric shape

中图分类号:P64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205-02

0 引言

华北煤田分布广、煤层多、储量大,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同地区开采不同时代煤层所遏到的地质灾害问题和复杂程度亦不同,严重时可能会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井田防治突水灾害的费用逐年增加,生产效益不断下降,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基于此,对华北煤田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对于科学有效的预测和防治煤矿突水,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华北煤田水文地质特征

华北煤田西以贺兰山―六盘山一线与西北为邻,南以秦岭―大别山一线与华南分界,东濒黄海,北以阴山―燕山―辉南―和龙一线与东北相接,华北煤田主要聚煤期为石炭二叠纪,早中侏罗世和第三纪煤田较少。

①含煤地层基底水文地质条件。

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基底大部分是奥陶纪灰岩,仅在个别地区是寒武纪或震旦亚界灰岩。

②含煤地层内部水文地质条件。

1)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

上石盒子组岩性为砾岩和砂岩泥岩为主,地层厚度最小120m,最大可达700m,主要在华北的南部地区。

2)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

下石盒子组的岩性以粗碎屑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等为主,地层厚度变化大。

3)山西组含煤地层。

下二叠统山西组的岩相以陆相为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山前冲击平原型、滨海冲击平原及滨海平原型和泻湖海湾型

4)太原组含煤地层。

上石炭统太原组主要以砂岩、泥岩、灰岩、煤层和少量砾岩为主,岩相局部为陆相,其余为海陆交替沉积。

③含煤地层盖层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大部分平原地区,煤系地层上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层,含水性强弱不一。第四系底部附近的松散含水层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其中粗砂砾岩含水丰富,含泥质较多的松散层含水性弱。

在大部分丘陵地区,煤系地层上覆第四系盖层很薄,基岩风化裂隙发育,渗水性较好。这些地区煤系地层的充水水源是松散层孔隙水、风化带裂隙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2 华北煤田导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2.1 根据导水构造几何形态特征的划分

沟通充水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几何形态类型颇多,不同类型在涌水量计算和防治水设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导水构造的几何形态进行系统完整的类型划分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几何形态可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岩溶陷落柱、隐伏露头、条带裂隙、网状裂隙。

2.1.1 岩溶陷落柱

陷落柱本身条件复杂,分为导水陷落柱和阻水陷落柱。陷落柱边界受塌陷作用影响形成次生裂隙,易于联通上下含水层。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律不清,至今仍是研究的重点。

2.1.2 隐伏露头

煤系地层灰岩含水层、砂岩裂隙含水层和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呈隐伏露头形式与上覆第四系松散层不整合接触。隐伏露头地下水力交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隐伏露头基岩风化带的渗透能力和上覆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底部粘性土隔水层的厚度。

2.1.3 条带裂隙

华北煤田基本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构造相对稳定,主要以褶曲和断裂为主。导水断裂使煤层直接或间接对接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形成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大型断裂易于形成比较发育的裂隙网络,形成沟通上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通道。

2.1.4 网状裂隙

在华北煤田北部主要以砂岩含水层为主。在多次构造应力作用下,脆性的隔水层不断受力后,以断裂形式释放压力,使本来隔水的泥岩层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断裂和节理,发育成比较发育网状裂隙。

以上4种类型是华北煤田所发现的最基本类型,在实际生产中可能会遇到这4种类型的不同组合形式。表1即为4种类型的组合表。

岩溶陷落柱和条带裂隙的组合类型,多分布在地层的中深部,垂向导通能力好,水力交替强度大。但大部分分布规律不清并且规模较小,是实际生产中极易忽视,从而引起威胁极大的恶性突水事故。

岩溶陷落柱和隐伏露头的组合类型,隐伏露头多分布于地层的浅部,岩溶陷落柱多分布于地层的中深部,在华北煤系地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组合类型。对其组合一般最为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是采取浅截深堵,对其进行治理。

隐伏露头和条带裂隙的组合类型,隐伏露头多分布于地层的浅部,条带裂隙多分布于地层的深部,这一组合在华北煤系地层中也较为常见。这种组合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充水水源多、通道畅通,矿井涌水量一般较大,突水灾害事件繁现。

隐伏露头和网状裂隙的组合类型。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呈脆性的相对隔水岩层不断受力,脆性地层以大面积破裂形式释放应力,形成大范围裂隙网络。

其余的两种、三种和四种组合形式在实际的煤系地层中发现不多。

2.2 根据地下水渗流的水动力特征划分

根据水动力特征可分为2种基本类型:管道式和渗滤式。

2.2.1 管道式

地下径流多呈管流状,水力条件极其复杂。其中管道式的导水通道较为畅通,充水强度一般较强,容易对矿井造成灾害性的突水事故。

2.2.2 渗滤式

地下水的运动基本符合线性渗透定律,渗流介质类似松散多孔介质性质。由此类所诱发的地下水涌入矿井的过程往往是渐变的。因而此类一般对矿井直接形成的水害威胁相对较小。

上述两种划分方案依据不同,但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陷落柱和条带裂隙由于其介质破碎严重,通道较为畅通,地下水的流动形式多为管道流。隐伏露头和网状裂隙多为渗滤式,地下水符合线性渗透定律。

3 结论

各种类型的水力联系是建立华北煤田充水水文地质模型的基础和核心。沟通充水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几何形态类型颇多,不同类型在水力特征模拟与水量预测的计算方法和空间展布位置的探测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展布的几何形态特征所划分的4种基本类型和各种组合类型,对认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得馨,等.中国煤田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2]杨孟达.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3]葛亮涛.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与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1996(6):46-53.

篇(6)

前言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胜利煤矿一采区十一井2005年核定能力6万吨/年,截止2005年12月,地质储量38.59万吨,可采储量32.80万吨,按核定能力计算,服务年限只有3.9年,为了确保国家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邻近的一采区十井进行整合,改造。一采区十井截止2004年末保有地质储量142.8万吨,可采尺量121.38万吨,采区十井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实际生产能力均为6.0万吨/年。一采区十一井与一采区十井整合后,年能力可达15.0万吨/年。地质储量181.39万吨,可采储量154.18万吨,服务年限7.3年。

1矿井概述

1.1自然地理概况

七煤集团公司胜利煤矿一采区十一井,一采区十井位于七台河矿区西部,在七台河市新兴区辖区内,地形属丘陵山岗,地面标高190.-215m,气候属寒温带,年最高温度+36℃,最低气温-34℃,年平均气温+5℃,年冻结期自11月至翌年4月,冻结厚度1.7-2.0m。

1.2井田范围

一采区十一井该井田北起60层煤层露头,南至-200m标高,东至F:40断层,西至F:40断层以西1000m,平均东西走向长900m,倾斜平均宽度630m,面积0.588km2,开采煤层为60号层。

一采区十井:北起63层、65层煤层露头,南至-300m标高,东至F:11断层,西至F:40断层,东西走向长800m,倾斜宽1400m面积1.12km2。开采煤层63、65层。

1.3勘探开发

该井田属七台河二次精补勘探区范围内,属七台河分公司新兴煤矿井田,七台河二次精补由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204勘探队于1964年10月提交报告,经黑龙江省储委第0019号文批准。

2矿井地质特征

2.1地质特征

2.2煤层与煤质

2.3矿井水文地质

本井设计开采60、63、65层,本井的上部58层由新兴煤矿开采,下部的66、67、68、74层由新兴煤矿开采,经过上下层的开采该井的涌水疏干程度很好,矿井的充水系数很小,故该井的水文地质情况简单而清楚,矿井最大总涌水量23.92m2/h,正常总涌水量14.02m2/h。

2.4储量、服务年限与生产能力

3.1井田开拓、整合方法

3.5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顶板管理采用全部自然垮落法,爆破落煤,工作面支护方式为金属摩擦支柱,工作面运输采用SGW-30型刮板运输机,平巷运输选用蓄电池电机车和调度绞车。

整合后投产时布置四个回采工作面,其中60层二个,63层一个,65层一个,工作面平均长度80m,平均采高0.68m,循环进度1.6m,每日一个循环,年工作日按330天计算。

四个回采工作面及掘进煤确保矿井年生产能力15万吨,矿井整合投产时,配五组掘进(其中一组为预备队)即可满足正常接续。

参考文献:

[1]鲍仲庆,等.煤矿开采与掘进,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4.

[2]张先尘,等.中国采煤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5.

篇(7)

中图分类号:P9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柴达木盆地北缘赋煤规律概述

柴达木北缘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种类齐全,含煤地层限于中、下侏罗统,沿阿尔金山、赛什腾山、绿粱山、欧龙布鲁克山一线,展布着一系列侏罗纪含煤盆地。柴北缘含煤区煤田构造受基底构造、含煤岩系展布、地层沉积等的作用,煤系赋存状况十分复杂。因此,深入研究赋煤规律影响因素对煤层构造的控制,探讨煤系赋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对于指导柴北缘地区的预测找煤和资源勘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影响柴达木盆地北缘赋煤规律的因素

2.1 侏罗系煤系地层沉积体系与煤层发育特征

表1柴北缘早、中侏罗世主要成煤环境聚煤特征及含煤性比较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加之后期构造活动影响,煤层垂向分布亦不均衡。深部受构造影响较小,煤层产状正常,赋煤稳定;浅部受构造影响,变形强烈,煤层被断层切割抬升,支离破碎,靠近主断层面,煤层直立甚至倒转,出露至地表。

2.2基底沉降与赋煤规律

柴北缘地区基底起伏,隆、凹相间排列,断裂构造发育,严格控制着柴北缘侏罗系沉积地层的展布,导致柴北缘地区东西向上存在多个厚度沉积中心(如德令哈凹陷、鱼卡—乌兰凹陷、赛昆凹陷)。另外,由于基底断裂系统的存在,尤其是NW和NEE断裂构造发育,控制着柴北缘地区的分带分区的构造格局。

受基底控制明显,柴北缘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沉积在多个凹陷之中。由于受后期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加之阿尔金走滑断裂的影响,柴北缘地区的侏罗纪煤系地层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多以断一糟状产出,其展布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三条隆起带上,煤系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断裂破坏;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地层大范围沉积,但埋藏较深。

2.3柴北缘煤田构造特征与发育规律

柴北缘地区位于盆地的东北部,西起阿尔金山前的冷湖二号,东到德令哈凹陷的大浪—土尔岗构造带的东端鄂拉山断裂,北界为赛什腾山北—达肯大坂—宗务隆山山前断裂带,南界为冷湖—陵间—埃南断裂(或称柴北缘断裂带)。东西长约440Km,南北宽约65Km,面积约30000Km2。柴北缘地区主体构造展布方向为NM-NMM,组成明显的二条隆起带,南部为锡铁山—埃姆尼克山隆起带,中部为绿草山—欧龙布鲁克山—牦牛山隆起带,北部为赛什腾山一达肯大坂山一宗务隆山隆起带。由此分隔三条凹陷带,由南向北为赛昆凹陷、鱼卡—乌兰凹陷、德令哈凹陷。受两侧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的影响,自西向东,构造行迹多呈反“S”形展布,并控制其间的次级断裂构造体系。这些构造对盆地构造演化、煤系赋存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总体构造规律是:走向逆冲断层构成主体构造格架,多具压扭性,平面上呈平行、雁行、反“S”形排列,成带分布,剖面上具叠瓦扇组合特征,被小规模斜向断裂切错呈分段性。褶皱以背斜构造为主,规模一般较小,多为短轴褶皱、轴向与断裂平行,褶皱形态不完整,两翼多被断裂破坏或与断裂相伴生,与其具有成因联系。

柴北缘地区发育多组断裂构造和褶皱系统,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控制着柴北缘侏罗系煤田的展布和构造格局。根据断裂和糟皱的走向及其对煤田构造格局的影响,可分为走滑断裂构造系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褶皱构造系统。

2.4含煤岩系展布特征对煤系赋存规律的影响

柴北缘地区含煤岩系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呈现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三条隆起带上,煤系抬升埋藏较浅,有利于开采,现有煤矿或勘探区多沿隆起带山前分布,但受构造破坏显著,含煤块段连续性较差、面积一般较小,因而煤矿规模多为小型;凹陷带内煤系埋藏一般较深,仅鱼卡一带埋藏相对较浅,形成大面积勘探开发区块。大体以马海—南八仙断裂和红山—锡铁山断裂为界,含煤块段赋存呈现明显差异。

马海一南八仙断裂以西,含煤层位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下侏罗统仅在潜西地区有分布,但不含煤,称为湖西山组。煤矿床沿赛什腾山及其山前分布,包括新高泉矿、老高泉矿、圆顶山矿等。

马海—南八仙断裂与红山—锡铁山断裂之间,侏罗系地层发育较全,除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为主要含煤层位之外,下侏罗统小煤组在大煤沟—西大滩地区也含可釆煤层,是目前柴北缘含煤区煤田资源赋存最丰富的区段,大煤沟露天矿、鱼卡煤矿等较大规模的生产矿井均分布在本区段,形成南、北两个含煤条带,北部条带包括沿达肯大坂山前(南祁连山)分布的路乐河矿、大头羊.矿、绿草山矿、西大滩井田、大煤沟矿,以及鱼卡—红山凹陷西部的鱼卡煤田。南部条带展布于绿梁山南麓,煤系支离破碎、分布零星。

红山一锡铁山断裂以东,发育三个赋煤条带,由北向南分别是:北带沿宗务隆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柏树山矿;中带沿欧龙布鲁克山一牦牛山逆冲断裂带展布,包括欧南矿、旺尕秀矿等;南带沿埃姆尼克山山前展布,埃南矿等。本区主采煤层为大煤沟组,含煤性相对较差,后期构造变形强烈,煤矿规模均小。

2.5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规律

柴北缘地区呈现出南北分带、东两分区,东部撒幵、西部收敛的构造格局。根据基底构造的控制作用,结合柴北缘地区含煤岩系的展布规律,以斜向走滑断裂为界,将其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构造分区。

2.5.1西部构造分区

锡铁山-埃姆尼克山隆起带向西延伸,逐渐与赛什腾山隆起带归并,呈现出一隆一凹的构造面貌。该分区含煤层位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下侏罗统仅在潜西地区有分布,但不含煤,称为湖西山组。煤矿床沿赛什腾山及其山前分布,包括新高泉矿、老高泉矿、园顶山矿等。该分区煤系埋深过大,不宜开发。

2.5.2中部构造分区

欧龙布鲁克山—牦牛山隆起带在大煤沟一带与北侧的达肯大坂隆起带逐渐归并,中部地区表现出的是两隆两凹的构造面貌。该分区基底起伏程度明显加大,侏罗系沉积范围及厚度相应缩小,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区内地层分布总的方向为北西、北西西向。侏罗系发育较全,除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为主要含煤层位之外,下侏罗统小煤组在大煤沟-西大滩地区也含可采煤层。本区是目前柴北缘含煤区煤田资源赋存最丰富的区段,大煤沟露天矿、鱼卡煤矿等较大规模的生产矿井均分布在本区段,形成南、北两个含煤条带。

2.5.3东部构造分区

东部构造分区由南向北分割为两个凹陷盆地:乌兰凹陷和德令哈凹陷,呈现出三隆夹两凹的构造面貌。该分区发育三个赋煤条带,由北向南分别是:北带沿宗务隆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柏树山矿;中带沿欧龙布鲁克山—牦牛山逆冲断裂带展布,包括欧南矿、旺尕秀矿等;南带沿埃姆尼克山山前展布,如埃南矿等。本区主采煤层为大煤沟组,含煤性相对较差,后期构造变形强烈, 使含煤地层抬升而埋藏变浅,其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勘探开发区,是北缘含煤存最丰富的区段,为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3.结语

中国西部赋煤区含煤盆地众多,聚煤期长,煤川构造变形复杂,因而导致控煤构造样式类型复杂多样,我们要不断积累知识,综合各方面资料,对煤系赋煤规律进行研究。煤炭聚积规律的研究是煤炭资源预测的重要基础,也是煤田地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柴北缘地区基底沉降、侏罗系煤系底层沉积体系、含煤岩系展布特征、煤田构造特征、构造分区的研究,分析了柴北缘煤系的赋存规律。这对确定下一步勘探方向奠定了基础,提高聚煤规律的研究程度。

参考文献:

[1]曹代勇,王伶.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煤炭地质,2008, 20 (10 ): 1-6

[2]李恒堂,川希群.西北地区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及开发潜力分析仁[J] .煤田地质勘探,1998, 26(增刊):1-4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3-02

煤炭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因其自身特色,有着与一般地质类院院地质工程专业不同的特点,本文作者从煤炭院校地质工程(或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探讨煤炭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现状及煤炭地质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个人看法。

一、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1.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现状

1)学科专业设置现状

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质资源与与工程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别。以部分煤炭院校为例,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设置资源勘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与工程、地学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设置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专业;而安徽理工大学只设置地质工程专业,下设资源勘查与地质工程方向。因而从学科专业设置分析发现:专业设置的种类不一,同一名称的专业所赋含的意义不同。如有些大学设置的地质工程仅指工程地质,而有些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不仅包括资源专业,也包括工程地质,甚至包括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业。通过分析发现,煤炭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设置比较混乱,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设置标准。

2)课程设置现状

对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煤炭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别,表现为:办学层次较高的一本煤炭院校开设课程相对更多,普通二本煤炭除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核心相对要少。以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体力学、煤田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查方法、矿井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等,而中国矿业大学除了开设上述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地质勘查与评价、钻探设备与工艺、能源地质学等。在专业选修课方面,煤炭类高校均开设了储如采煤概论、油气地质、数字地质、瓦斯地质与煤层气地质等选修课程。由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或地质工程)课程现状分析发现,与煤矿行业紧密联系的课程开设并不很多,与此同时,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也造成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与煤炭地质(或煤矿)工作实际需求可能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实情。

2.煤炭地质教育现状

煤炭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与一般地质类院校的地质资源与工程(或地质工程)一样,属于艰苦专业。然而煤炭院校开设的地质工程有其自身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煤矿地质相关的工作。煤炭院校地质教育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到学生就业,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或失衡

受煤炭行业影响,煤炭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在特定历史时期(煤炭行业不景气时期)教师转岗、离校,导致目前煤炭类院校中师资力量存在年龄断层,表现为缺乏中青年教师现断层,严重阻碍了煤炭为地质教育的发展,个别煤炭类院校甚至出现影响力下降的现象。受高校地域(或地理)位置影响,煤炭院校的层次因地理位置出现教师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一本院校和地方性高校师资力量出现严重不均衡的现象。

2)煤炭地质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开采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及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煤炭地质类人才成为紧缺人才。但从行业看,从事煤矿工作的技术人才中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从事煤矿现场一线的地质类人才严重缺乏。据有关资料[1-2],大学以下学历层次占我国地质人才结构的90%。造成高层次地质人才紧缺的原因与现今地质类专业工作艰苦、收入较低、地处偏远及社会偏见等有关。针对煤炭类院校而言,由于毕业生就业范围主体为煤矿,加上目前煤炭行业受政策、市场影响及安全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毕业选择多样化的去向,部分学生选择读研或从事其它行业的工作,从而也导致煤炭地质人才供应量减少。

3)培养模式的改革仍跟不上煤炭行业的实际需求

虽然国内高校一直在强调地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2,3-6],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跟不上煤炭行业的实际需求。煤炭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为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煤田地质勘查技术专业(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煤田地质与勘查、煤矿建设与生产部门的工作,还能服务于其他地质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及培养模式上仍然不能紧密与煤炭行业联系起来,培养上过多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能力薄弱,造成培养的毕业生从事煤矿工作时不能顺利开展工作。分析产生原因,认为目前国内高校设置基础课程时所花费的学时较多,用于专业课教学的学时较少,用于设立和开展实践教学的学时更少。因而,煤炭学校地质工程专业的这种培养模式更谈不上是一种“定制式”教育模式,也不可能符合煤炭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针对前文对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1.规范学科专业设置,增加专业课学时和选修课程

对于地质资源工程专业学科设置,国家层面(如教育部高教司)应统一规范专业名称,如资源勘查工程方向、地质工程方向。而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方向或勘查技术与工程方向单独设立专业。同时在广泛征集煤炭院校意见的基础上,对于不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应统一规定专业核心课,并提供选修备选课程名录,以便不同煤炭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时。与此同时,为保证专业课学时,应改革目前煤炭院校的学时分配制度和学分制度,将某些公共课压缩学时或改变成课外自休的形式,强调专业课开设,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学时和更多专业课程的开设。

2.进一步推进煤炭地质人才培养的改革

无论是煤炭院校师资力量的培育,还是招生就业的实施规划,国家应加大煤炭院校的支持力度,从体制上保证从事这一行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一行业中,使更多的高级人才愿意从事煤炭地质工程教育行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从事煤炭地质这一艰苦行业。

3.改革现行煤炭院校的培养模式,试行“定制式”培养

要改变几十年来既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煤矿企业紧密联系,想弄清楚煤矿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开展与企业联系或合作的“定制式”培养模式,解决毕业生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这一现状,真正培养出有利于煤矿行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除此之外,煤炭高教地质工程专业应大规模提倡教学改革,如:强调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任教学学时的均衡,形成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加强煤炭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搭建与企业相联系的产学研平台,使更多师生能融入到煤矿企业生产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改革教学模式,鼓励教学方式改革,提倡教学艺术创新,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煤炭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方式和建议,将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直正为煤矿行业的发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余际从. 地质工作发展与地质人才培养[J]. 中国地质教育,2009,(3):35-37.

[2]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沙景华,刘粤湘,储祖旺. 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1.

[3]赵鹏大. 地质教育改革:若干观点、情况及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0,(1):3:3-7.

篇(9)

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煤田在国家经济体系中都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它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它的存在还能够确保能源安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煤田地质勘探施工的执行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其管理工作更应当有效落实,这对煤田工业能够健康稳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煤田的发展有众多的意义,比如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够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创造便利,换句话讲它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之中。当我们开展与之相关的勘查工作之时,还应该将勘查工作的安全性考虑在内,确保其能够开展得更为顺畅。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该项勘探工作也随之发展,在勘查的时候必须依靠高科技才可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才能够节省时间,才能够提升效益,而且还可以确保结果更为准确。获取更多的精确信息,更为真实的数据,这对于我们开展后续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展开工作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勘测体系的存在,具体来说要结合实际的勘查状况和地质要素等明确方案,制定规划。对于勘测技术来讲,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只有在工作中合理的使用高新技术才能够更好地带动行业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进步,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

1 煤田地质勘察钻探探讨

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按照质量条例以及施工Y料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工作开展有序。在具体的开展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质量管控工作。开展好质量管控工作,才可以确保工作需求被满足。实施质量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做好地质勘探工作,确保工作更加安全。

它的质量对勘测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钻探的时候还应该依据质管条例,结合有关资料展开活动。

1.1 钻探的施工特点

作为勘查工作的一个关键工序,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指的是在直径较大的钻杆中置入芯管。由于勘探工作是不断的深入的,因此岩芯会被继续朝下放置一直到管底,然后提取芯管,将钻杆中的底孔再放入其中,持续钻进。通过取芯工作,我们能够获知地下的具体状态,而且还能够知道煤层到底有多深。具体来讲,该项勘探工作的特点有如下的几个。一,在开展钻机作业的时候,一般都是使用单机。第二,钻探工作用到的设备的数量很多,像是最常见的液压钻机、变量泵,金刚石绳索取芯钻具等等,同时它的过程也较之于别的工作要繁琐很多。在具体开展施工工作的时候,必须依据有关的条例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升施工品质。三,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应该先在工作区域的上部搭建一个钻塔,借助于绞车对其升降。上述的这些辅助机械,在工作中有着非常关键的存在意义,只有正确的选择设备才可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够保证质量良好。在具体开展的时候,要切实依据规章条例开展质量管控活动。

1.2 地质钻探质量管理

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的特性,要切实发挥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相关条例中已然明确地提出,在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必须把 质量放到最关键的位置之上。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够忽略了人的存在,也就是说要将人的质量认知能力以及安全认知能力切实的体现到工作之中。结合管控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工作开展顺畅。所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各个机构的工作者要相互交流,做好协调,而且要彼此监督。只有工作者对自身的权责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热情,才能够将工作做到完美。作为施工单位,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为员工创造提升自我的机会,比如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活动,可以组织员工听讲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他们对新的工艺和技术等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够保证工作开展到位。

2 勘探施工质量控制

2.1 质量控制原则

相关部门应根据石油勘探现状、影响因素等,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继而提出应对方法。本文对钻探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从现状着手分析,从而进行正面评价。这样可以明确的看出质量事故的重点,明确问题以后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质量控制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人身安全,还应对其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入钻探生产环节时,每个岗位人员应该严格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责任制,这是开展勘探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质量控制的实施

众所周知,钻探工作本身非常繁琐,其涵盖的细节很多,只要其中的一个步骤出现了问题,就使得整个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对整体的品质产生极大的干扰。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提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认真分析所在区域的地质状况,并且认真记录相关数据,同时还要多次核查钻孔的尺寸。作为技术工作者,在核查的时候,应该先分析岩土照片,确保描述是不是属实。实验室人员工作核心是对岩芯质量进行提取,积极检测质量,把相关信息传递给户外部门,所有的机构彼此协调,互相交流。而且还要做好场地的管控活动,确保所有的工种都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开展好工作。

2.3 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机组质量小组应该从施工管理上,从对设备的改造上做好自身工作。需要对施工质量等进行全面了解。从打分评价中对工程进行管理,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应提出整改意见。这样可以做好定性的质量检查工作。这些工作最关键的部分是做好钻探工作。机组应该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同时,还应按照自查、整改相结合的程序进行评价。积极开展装备维护活动,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认真分析潜在的危险问题,合理应对,切实提升工作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品质良好。同时还要完善勘探设备的品质,制定合理的管控体系,确保钻探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当做出承诺之后就应该积极推动,使得员工明确质量管理重要性,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应该严于律己,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只有权责明确了,所有的工作者都负起自己的岗位责任了,才能够保证工作开展有序。

参考文献

[1]彭苏萍,高云峰,杨瑞召.AVO探测煤层瓦斯富集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以淮南煤田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ISTICSCIPKU,2005(6):93-94.

[2]耿树方,刘平,丁孝忠,等.煤田地质学的成就与前景――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A].“十一五”地质科技和地质找矿学术交流会[C].2009.

[3]王伟,高星,李松营.槽波层析成像方法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义马矿区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ISTICSCIPKU,2012(3):67-68.

篇(10)

2021安徽理工大学开学时间新生开学时间:9月6日 非新生开学时间:9月2-3日

安徽理工大学简介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创建于1945年,时名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迁址淮南,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5年,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采矿和煤田地质学科专业整建制回迁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3年,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约3200亩,建筑面积逾7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0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8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学院(部);有附属医院5所;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0个本科专业。

大学新生开学要准备什么1、电脑

现在很多学校大一就开始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要接触很多软件模拟实验。如果不在大一的时候把电脑的各种操作学会,那后面再接触电脑软件类的知识你就跟不上了,什么都问别人又很难张口,不多加练习作业就无法按要求完成。

2、衣服要多带,被褥不用带

每个人大学所在的城市不一样,因此温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选择衣服的时候要拿一些凉快的短袖,也要拿一些厚的外套,万一遇上突变天气不至于着凉。至于被子和褥子不用带,去了直接买单人床褥子就可以了,家里带的尺寸反而不太符合学校的床铺。

3、多备一双运动鞋

新生开学都要军训,运动鞋肯定少不了,建议大家多备一双,军训运动量和出汗量很大,保障鞋子的舒服和干燥能让我们军训少受一点罪。

4、储物袋

上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 下一篇: 城市服务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