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9: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切实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成了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自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美,使他们在声情并茂中张扬自身的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听觉与视觉、欣赏与活动、描绘与想象、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的完美结合,感受音乐的多种美。
一、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音乐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感知的误区和盲点。因此,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
二、欣赏与活动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提示了音乐具有其运动特征。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游唱占了30%的比重,可见音乐中渗透体育知识、体育技巧和体育活动其次,舞蹈与音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虽然舞蹈参与的成分少了,但是在唱歌时加入一些身体律动,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舞动是展示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音乐的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当学生听到进行曲能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听到圆舞曲则能尽情舒展双臂,畅漾于欢乐的舞海,当夜深人静听到摇篮曲则能伸出小手轻柔地在空气中抚摸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就会成为一种乐器,情感也有所抚慰。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产。”这就是说,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欣赏是一种感知,是经过听觉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沉浸于丰富的意境中,涌动起无限的梦幻,让我不得不赞叹祖国广袤无垠、内敛深邃、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之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老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以饱满的精神倾注到音乐中并进入到表达的最佳状态,并通过语言神态来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感想又通过言语传递给老师,教师的语言描绘是提示音乐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最佳工具,而学生的言语则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梦准确精炼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再次,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音乐形象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是与音乐美的完美和谐统一,才真正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造,这是我们期盼的音乐教学模式。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学习音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愿望,所以,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的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最独特的是审美。音乐是美的,只有在以美育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向“善”达“真”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只要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内涵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趋完美,我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高尚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1,(6)
一、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歌曲《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香港的呼唤,一首《东方之珠》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 “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二、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如针对厌学心理,则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中学时代》、《祖国的关怀象春天》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中国的土地》、《亚洲雄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疲乏心理,让他们聆听《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多瑙河》,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针对娇弱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马刀舞》,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驱散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让我们荡起双浆》,扫除学生的烦闷与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民乐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一、发挥师爱的魅力
师爱无疆,任何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作为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对他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煽动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分辨学生类别的能力,有些学生好像很调皮,其实只是他们稍微好动一点而已,又或者是他们对这个科目比较有兴趣,在课堂上显得比较兴奋而已,对这种学生,我们一定要分外注意,正确引导,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教师对学生好作品的运用
模仿能力、好面子和在异性面前表演的欲望是初中生明显的标志,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得向着教师学习。
四、教师如何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的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我们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很多时候,老师的个人演讲或者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深刻的认识。
五、师生互助互爱,团结合作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再次,要强调以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
正文:
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我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有这样一些感悟和思考:
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学科目,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鉴赏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如何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歌唱和欣赏乐曲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形式中的各种美和丰富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冼星海曾经说过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带给人类美的享受,可是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老师,我却发现我们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美育渗透存在着好多问题,比如美育的德育化、美育的知识化、美育的技能化、美育过程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同样,在音乐教学中也有一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只是充当了多媒体放映员,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作用。二是提倡学科综合,有的教师就刻意横向拓展,比如在音乐课上饶有兴趣讲起了历史故事。音乐课不是历史课,偏离了音乐主线大篇幅的去讲历史故事实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三是在音乐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自己从事音乐教学10余年的经历,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机动扎实教学
在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学习音乐教育科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把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转换为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要在教学设计中贯彻美育方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使教学情感渗透在教学活动的一切行动之中,注重以情动人、以情带声。
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课给自身带来的美感体验。作为音乐教师不论是在唱歌课还是欣赏课中都要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互动与学生一起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出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这样学生在与教师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比如:在教授《青春舞曲》这首歌时,因为我曾经去过新疆,所以在引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组在新疆拍的风景图片:第一组是戈壁和草原,展示新疆的辽阔;第二组是我在天池游玩时的景象,还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等,展示新疆的美丽富饶;第三组有维吾尔族的舞蹈、服饰等,展示新疆的民俗风情。根据这三组不同画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体验到新疆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极大兴趣与热爱。在学唱歌曲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利用手鼓、碰铃等为歌曲伴奏,每个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同学边唱边伴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既学会了歌曲又体验到了音乐的美。美育教学的渗透是理性的,更应该是情感的,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实,不论在学习歌唱曲目或是欣赏曲目,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性的加入铃鼓、串铃、三角铁、沙锤等各种小乐器进行伴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协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美,实现了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要不断巩固和提高音乐专业技能水平
除了严谨的备课,我们平时要多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不进步我们的音乐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改过去黑板、粉笔加风琴的单调模式,设立了专业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具,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单要懂音乐而且还要会操作多媒体教具,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作用,把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通过声音和图象形象直观的表述出来。但是,音乐课上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等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多媒体教具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聆听名家的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多媒体放映员,这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同样,也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愉悦,获得美的提升。所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注重用现场的琴声、现场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或是欣赏课。
(3)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要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人格美,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通过自身美的言行影响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学生实现美的感受与渗透。
(4)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
在教学中要用健全的教学理性和积极的教学情感来科学的制定音乐课程目标,主动把音乐教学目标融入到美育目标之中,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学会了唱歌,欣赏了音乐,而是要明确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成什么样的美育目标。
教学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为了教唱而教唱,要强调以音乐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就音乐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实践,使学生能够用真切饱满的感情、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美好的声音表达个人情感,远比仅仅学会几首歌曲,会哼几句小调更有美育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终身受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会歌唱与欣赏的同时获得美的提升。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就音乐而教音乐,而要从审美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把音乐融入到美育之中,让音乐课成为美学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让美育成为音乐课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由此看出,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课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法,很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无法感受到音乐应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渴望。只有让学生身处在优美生动的音乐氛围中,才能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感受作品的美感。
例如:在《辽阔的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现一幅幅美丽的草原图画,使学生在感受优美的旋律中进入歌曲意境,全身心地演唱和品味。
再如:在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可以用奔腾咆哮的黄河视频播放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相结合进行导入,再指导学生齐声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船工们齐心协力战胜狂风巨浪的画面,既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又被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所鼓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音乐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还能提高人的欣赏特别是鉴赏美的能力,对人们的心灵具有美化和净化的作用。健康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品格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格调低下、趣味低俗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腐蚀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因此,要引导他们如何懂得欣赏,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如何欣赏流行音乐的问题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流行音乐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别于严肃的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从理念和形式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有选择地接纳流行音乐,鉴别出流行音乐的优劣,走出误区。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如可以让学生学唱表达对母亲真挚美好情感的《懂你》,关心下岗职工的《从头再来》以及积极向上的《红旗飘飘》《隐形的翅膀》等流行歌曲。
三、激发潜能,让学生自觉创造美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设计课内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觉表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聪明、活泼、接触面广泛,但也面临着审美的疲劳。无论是强压下的音乐特长的培养,还是大量的影视作品、媒体音乐,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威胁。因此,引导学生有一颗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显得犹为重要。可以这样说,音乐课改教学如果不注意审美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将音乐课改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一些做法与同仁分享。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教材中欣赏课的内容丰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首先不要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样达不到教育效果。只有在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或接受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会激发学生兴趣。
2.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资料准备充足,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加系统、完整、丰富的音乐知识,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因此,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才会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
3.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4.发挥电教资源作用。例如,教学《幻想交响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还可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了解亚洲五个音乐区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不仅得到听觉的冲击,而且得到了多感官的强烈刺激。实践证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来上作品欣赏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多形式、立体化的音乐盛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突出情感培养
高中音乐教材中不仅安排了合唱、影视、民乐、独唱、祖国及家园丰富翔实的内容,而且安排了欣赏、视唱、知识讲解、用乐器学习等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的安排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探索正日趋丰富,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情感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让学生常以健康音乐、高雅音乐为伴,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重视突出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环节。
1.情感铺垫――体验。由于学生的差异、班级的差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每一课教学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安排。在每周45分钟的音乐课堂中,要让学生去体验的是有一定内在审美联系的教学内容与活动。
2.情感探索――嫁接。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方面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但多数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教材中的音乐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接触,所以对这些内容相对了解得少。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过好审美实践这一关,变茫然为兴趣。学生对流行乐感兴趣,是源于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和普及性,或是学生对歌星的崇拜。巧用“流行乐”效应,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情感愉悦――升华。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只有学生身心愉悦时,才能使情感在愉悦中达到升华。由喜爱一首曲目升华为热爱祖国,由喜欢一段音乐升华为一种优秀品质。学生一旦得到了升华的情感体验,会更主动地学习音乐,乐学好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体现美育过程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逐步摸索,我充分认识到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突出美育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美育过程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展现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
1.注重美育素材的整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音乐,还可让学生利用打击乐,去对节奏进行感受和领悟。学生的审美领域扩大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才能增强对美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2.注重美育水平的提升。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不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音乐素养和水平,但是至少要让学生能够欣赏音乐中的美。
3.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功能,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艺术氛围。如教师可鼓励那些在声乐、器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到前边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站起来大方地表演节目,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团结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长期下去,学生喜爱音乐,并把音乐做为一个爱好,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给学生一颗能发现美的眼睛,就是给学生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只有以审美为先导、为核心、为理念,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34).
[2]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2006(3).
[3]冯长春.关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调查与思考[J].音乐天地.1995(4).
[4]伍聪.浅谈“交响音乐”的欣赏[J].黄河之声.2007(16).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76-01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按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特点准确地范唱,力足于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老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审美表现,深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审美与情感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对音乐的处理,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奏)技巧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可见,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歌曲的结构,大至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歌曲的调式、凋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情绪的影响也就不同;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对作品作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悉心指导,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深化,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不仅如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进行艺术评价。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因此,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培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有了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学能够摒弃以往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经过新课改洗礼的音乐教学也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特点。音乐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绪最好的方式,同时成功的音乐还可以净化听众的心灵。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要深刻抓住这一特点,通过音乐课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另外中学音乐教材挑选不仅包含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特征,音乐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争取通过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
2.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眼睛”。一切美好的因素只有经过人的审美心理的相互作用才能被人感知。可见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国家新生的希望,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观和价值观。而音乐教学就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通道,纵观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审美特征无处不在,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舞蹈动作在举手头投足之间表现的优雅无不突出了“审美”主题。若教学者能够充分利用音乐教材,采用正确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来进行审美教育?采用审美教学方法才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其愿意真正的去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
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初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认识到中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付诸实践。通过研究方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1 引起学生对审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学生对审美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对审美的兴趣。网络的流行让很多初中生在接触初中音乐课程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且其审美观主要是针对流行类音乐。由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群体,因此音乐教师与学生存在审美差异很正常。要想缩小这种差异性,音乐教学在授课之初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音乐审美,并结合学生的审美需求来合理安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接受音乐课程之初就对音乐这门课程引起充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和学生融成一片,为日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欣赏的敏锐度打下基础。
3.2 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获得美的体验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靠教师的口口相授,而是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因此要想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就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在美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当然虽然音乐教学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方式,教师在音乐课中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良好心境,才能保证初中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审美基础上展开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对课堂中的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组成及形式结构,还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面的同步学习让学生的了解音乐的同时对如何欣赏和评价音乐有一定的认识。长此以往的不断积累和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4.结语
美随处可见,音乐仅仅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的音乐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发现音乐中的美,还要通过音乐审美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笔者相信中学教师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将学生引入音乐的魅力天地,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YANG Xianying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emotional educations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usic at the beauty of music and experiences the wonderful music, it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good feelings and noble sentiments of the mold,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has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music teaching; importance
1 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哪些审美教育的原则
1.1 在教学中注重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即在此过程中,首先在一个良好的教育气息和艺术氛围之下,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参与性原则对教师是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将教学设计成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如进行音乐鉴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渗透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一边体验音乐的美,一边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主角,而不是成为配角和观众,教师不是裁判,而是一个引导者。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些良好的环境,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不要只做观众,而是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充分调动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主动积极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
1.2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原则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现代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它更能够直接捕获人的情感,直接进入内心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心理因素,是最活跃的,能够促进人对美的感受和感知。在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够准确把握情感原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其心灵的窗户,让他们在参与和学习中,体验美感,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1.3 在教学中注重愉悦原则
愉悦性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它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学生感到愉悦、感到快乐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兴奋,他们不会觉得学习很苦,而是感觉很快乐,乐于去学习。这就把苦学变成了乐学,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审美兴趣进行培养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努力对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开发,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障。在进行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此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都承载着创作者深深的情感。音乐的教学和学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乐谱创造;第二阶段是对音乐作品进行表现;第三阶段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悟和体会。由于音乐在表达方式上不一样,比较独特,因此它在感悟和体验的时候方式也比较特殊,首先要达到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例行分析。它不同于文学,用文字进行直接表达,它也不同于美术,直接用图画描绘,它是用特殊的言语和特殊的声音来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有力的表达,对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在教学中要得到审美的体验
如达尔克罗兹这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所言,音乐的根本是反映一种情感,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时候,它需要一定的智力,但它更需要一种情感,需要一种审美的体验。在聆听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蕴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和其中的美,能够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要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如播放录像、放映幻灯片等,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体验。
4 引入“律动教学法”达到审美体验
“律动教学法”不仅能在课堂上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还能极大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因而,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此,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律动教学法"对教学的意义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4.1 在教学中增加律动,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尚年幼,对于很多东西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纯理论或者抽象性很强的事物,若在音乐课程教学之始,教师便开始大讲理论或者直接开始让学生接触线谱,学生会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也无法促使教学成效的实现。 若在教学之始,穿插一些旋律,并带领学生伴随着这些旋律做出自己想做的动作,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肢体语言逐渐带到课堂上,带动学生逐步进入课堂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旋律,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味地让学生唱歌或者听音乐,让学生处于一种机械的状态,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会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律动和解说,让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旋律进行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将感受到的律动表现出来,则会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加入课堂话题的主动性。
4.2 律动教学法让抽象的音乐更形象,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事物是很难进行理解的,他们接触到的事物一般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物,而音乐却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一般意义上来讲,音乐只能靠“听”才能感受得到。而“好动”是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他们的特点,采用律动教学法,将抽象的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能更加愉悦地接受这种知识的学习,乐于参与音乐的课堂教学,并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同时,由于很多歌曲配上一定的律动能让学生对这些抽象思维理解更深,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4.3 律动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律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改变一成不变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状况,鼓励并带动学生跟着音乐“起舞”,在逐渐的锻炼和培养中,形成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能根据旋律及节奏的特点创作“律动”,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开朗、大方、善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音乐是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它学科相比,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占优势的,而审美教育在音乐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来启迪心灵、净化性情、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丰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下面将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初中生的情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这里略举两例:
(1)课前准备,音乐引入。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例如《大海啊,故乡》这堂课,放一些海边的音乐,如轮船的汽笛声,海鸥的叫声,海浪拍打海面的声音,随着音乐响起,学生完全的放松去畅想音乐带来的画面,也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感觉在大海妈妈的怀抱之中,有种依靠的、呵护的感觉。这样学生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也为下面进行的环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2)故事穿插,感受音乐。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音乐课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音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十八相送》时,可以先设定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吗?或者让学生课前根据音乐自己编排一个他们所理解的歌舞剧,自己再点评,然后再欣赏《十八相送》,谈谈他们给乐曲的理解,是否能感受到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教师再对乐曲知识的补充。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故事的凄美以外也能感受到乐曲所带的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思维的形成是“以感知、感觉和表象为基础的”。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音乐相关场景,如在学唱《难忘今宵》,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用歌曲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用朗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想象歌曲所描绘的温馨、浪漫的图景。激发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欲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创编,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三、聆听音乐丰富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不同于其他绘画、雕刻等艺术审美,审美工具是耳朵,审美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例如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让学生感受京剧,学生们兴趣肯定不是很浓厚,为了加深学生对京剧给的了解,可以播放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这是一首加有京剧唱腔的流行歌曲。同时这首歌曲有很多戏曲的元素。这样丰富学生听觉,感受到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聆听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严谨有序、层次清晰、起承转合的音乐形象。也巧妙地把课本中的所教所唱的歌曲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这样可以调到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培养。
四、寓教于情培养初中生的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新的初中音乐课本选编的歌曲和乐曲,有表达孩子们志向和情趣的,有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的,又有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反复的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上课时要以曲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五、介绍音乐文化提升初中生的审美底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和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文化的音乐才会有厚度,了解了音乐的文化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音乐去感受音乐相关文化,或者通过感受音乐相关文化而进一步学习音乐,都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底蕴。
例如:学习《十送》除了会唱以外,带领学生了解和歌曲相关的知识从感情思想得到提升,《十送》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在感受新颖而高雅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