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护理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1 11:38: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

篇(1)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9%,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结论: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行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升护理效果,推进患者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 关节置换术 优质护理服务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1-02

现阶段,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各科室临床护理服务中均有广泛应用。本文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8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8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术后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2例,女21例,年龄为51-82岁,平均年龄为(58.6±4.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22例,年龄为52-85岁,平均年龄为(60.2±4.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生命体征检测、健康宣教、并发症防护等。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开展护理工作。优质护理服务要点: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并向其讲解入院须知,基于患者临床资料给予全面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1];建立合作化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全面信任医护人员,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护理:①心理护理: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骨科较大的手术之一,患者比较担心预后,如行走能力等,告知患者该手术预后效果较好,以成功案例帮助消除其顾虑,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②术前护理:进行适应性训练,并练习咳嗽、排痰方法,掌握科学的床上活动方法,熟悉避免患肢内收、外旋的动作要点,合并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与护理;③术后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发症护理环节注重感染护理、引流管护理等,给予科学的饮食护理,如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并辅助患者翻身,预防褥疮。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满意度评量,出院后1个月给予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长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的评量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评量表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相关资料行t或卡方检验,用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长、住院费用等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9%,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优质护理是一种整体性的护理模式,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环节工作开展均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完全符合现代化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提供连续化、无缝隙性的护理服务为宗旨[2],并基于护理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进而实现了便被动护理工作为主动。现阶段,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医院各科室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

本文研究组43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间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法,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可见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均有保障,可以推广应用。

篇(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实习生的护理临床带教是培养护理人员的重要手段,它影响护理队伍后备军的素质和能力。我院在骨科护理临床带教中,重视护理实习生专科护理知识及专业护理技能临床带教并结合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介绍本院骨科临床护理带教方法。

1 对象

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临床实习生105人,护理专业3年制中专生95人,大专生10人,骨科实习时间为4周。

2方法

2.1 专科知识训练

2.1.1 护理讲课: 实习生入科后由护士长安排高年资、护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临床带教。入科第一周内进行专科知识讲课,内容主要是人体骨架、骨性标志、骨折的临床表现、治疗,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及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搬运、急救方法等。

2.1.2 护理卡片示教及发给考试模拟题: 将本科常见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以卡片形式制作,同时给实习生复印三套相关专业知识考试模拟题,让学生熟记,以便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护理及病人的健康宣教;也为出科理论考试做好准备。

2.1.3 护理业务查房: 每月进行2次护理业务查房,将本科比较特殊及大型的手术,复合伤手术进行业务查房。首先通知老师及学生翻阅资料,第二天以整体护理观运用护理程序以提问式方法提问实习生;病人术前宣教、术前护理问题,术前准备及护理措施;术后宣教、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病人潜在护理问题及需加强哪些病情观察及护理等。如学生回答不完全请带教老师补充并说明意义。

2.1.4 健康宣教知识带教: 主要为入科病人介绍病室环境和住院期间病情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2.2 专科技能训练

2.2.1 急救演习: 主要为肢体包扎,肢体固定及搬运。

2.2.2 功能锻炼及肢体功能位: 主要讲解功能锻炼目的及示范骨折术后肢体怎样进行功能锻炼,肢体功能位摆放。

2.2.3 石膏托固定: 首先让实习生明白石膏托的目的,用物准备;再指导石膏托固定后护理及功能锻炼。

2.2.4 牵引术的护理: 牵引的目的、作用、牵引的种类、牵引的并发症及牵引术后的护理。

2.2.5 夹板外固定: 主要为肢体固定原则,固定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

2.2.6 大型手术后病人的搬动及各种管道的护理: 例如:股骨头置换、脊柱骨折病人的搬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中胸腔闭式引流管搬运、固定及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破裂中造瘘管及尿管的护理等。

2.3 护理文书带教: 首先带教老师指导手工处理医嘱及护理病历书写,然后指导进行微机处理医嘱及护理病历书写。护理病历书写的指导主要强调骨科专科的内容。

2.4 意见交换: 实习期间由护士长定期抽查带教情况,听取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同时听取带教老师需要学生改正及加强学习方面。

2.5 考试

2.5.1 理论知识考试: 主要考实习生基础护理及骨科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2.5.2 技能考试: 骨外科骨折肢体固定、搬运以及无菌技术操作等。

2.5.3 护理文书考试: 检查各个实习生书写护理文件3份。

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摘除术;护理;骨科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19-02

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且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占相当比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11月共行手术75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最小年龄41岁,最大年龄83岁,行全椎板切除12例,半椎板切除36例,开窗手术19例,术后痊愈50例,明显好转16例,症状加重1例。

2 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部位较特殊,靠近马尾神经,因此有的患者对手术有恐惧心理,顾虑大,思想负担重,怕疼痛,担心手术效果差,甚至瘫痪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①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是为了解除病痛,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工作、劳动能力,防止病变加重,脊椎变形等。②讲述我科技术及医院在该方面的相关设备雄厚,诊断方向,有CT定位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使手术具有针对性;在治疗方面,有相关资料,医术精湛的医师把关,积累多年经验,经我科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取得良好的疗效,生活质量大大提高。③请做过手术且疗效较好的患者讲述亲身感受,使患者排除顾虑,配合手术,增强信心。

2.1.2 术前锻炼

因腰椎手术后需卧床2-3周,因此术前对此进行适应性锻炼。多数病人不习惯床上大小便,练习床上使用便盘,避免术后过多翻动,增加病人痛苦,还可避免大小便污染切口,引起伤口感染,锻炼俯卧使患者手术时能充分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腰椎手术后需卧床2-3周,特别是全椎板切除手术,向患者阐述卧床的重要性及过早下床活动的危险性。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去枕平卧。

2.2.2 伤口及伤口引流的护理。术后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注意保持引流管道通畅,防止牵拉,防止逆行感染,观察引流管及渗血的量和色。24h超过200ml,提示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报告医师处理。一般术后24-48h,引流量少于50ml可拔除[1]。另外,如引流液色淡稀,提示脑脊液外漏,本组有1例有以上情况,拔管后用纱布稍加压包扎,背部、臀部用软枕适当垫高,采取头

低脚高卧位,拔管后无不良反应。

2.2.3 术后伤口疼痛的护理。嘱患者少翻动,疼痛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后慢吸慢呼,反复数次。适宜的呼吸能放松紧张的情绪,缓解压力,用语言暗示或把注意力转移,从而减轻疼痛的程度[3]。

2.2.4 术后锻炼。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需及时行双下脚活动功能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因此术后第二天即开始指导患者行双下脚直腿抬高锻炼,锻炼量逐日增大,每日可达1-2h,伤口拆线后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腰肌力量,加强脊柱程序的稳定性[2]。

2.2.5 下床活动。开窗手术后1周,半板切除术后2周,全板切除术后3-4周开始下床活动。下床必须带腰围保护,先坐起,待无头晕[花时,渐移至床边,再站立行走,以免因长时间卧床而突然站起形成性低血压而摔倒。

2.2.6 出院健康教育。继续卧硬板床,行走时带腰围3个月,继续腰背肌锻炼,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半年内不可提重物,不可急弯腰。

参考文献

[1]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6.

篇(5)

骨科手术具有时间长、暴露面积大的特点[1],术后感染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2]本文为观察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护理体会。特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06例,发生切口感染21例,分别对其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06例,发生切口感染21例,其中男性11例(占52.38%),女性10例(占47.62%);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60岁,平均年龄(37.21±6.10)岁。

1.2方法对骨科无菌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其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

1.2.1手术前评估手术前对患者做好彻底的体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状况[3]。

1.2.2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进行彻底的手术室灭菌,保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手术前对手术所需器械进行再次确认,并检查手术用品的有效期情况。手术前和医生探讨手术具体步骤,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防范,尽量缩短手术时间[4]。

1.2.3手术室空气质量控制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控制,在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要进行消毒,避免手术参观,降低手术室的人员流动,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1.3统计学方法将观察数据录入到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接台手术、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2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手术室护理干预后,皆治愈出院,无1例感染加重,详见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五。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接台手术,急诊手术,在非层流室进行手术,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手术,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的骨科手术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接台手术的间隙时间对各种手术器械进行准备,并且对患者进行接送,这会导致微粒、纤维、粉尘等显著增加,进而会对手术室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有报道[5]随接台次数的增加,骨科手术导致伤口感染的几率也显著提高,所以对于骨科长时间手术患者手术的安排要更加合理,进行手术室清洁、消毒要更加彻底,做好手术前的灭菌工作;而急诊手术患者由于准备手术的时间比较短暂,很容易出现手术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并且临床医生不能准确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容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所以对于急诊患者的骨科手术,护理人员要抓住关键问题,积极进行手术准备,及时掌握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的原发性疾病,并采取措施;空气质量和发生切口感染也有直接联系,层流手术室的室内细菌浓度明显较低,可显著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所以在骨科手术中要严格监控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降低室内的人员走动,降低各种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发生;临床实践发现,下肢手术由于血液循环的影响,切口预合速度显著降低,所以会导致感染几率的增加,所以在进行骨科下肢手术时,更要做好切口感染发生的预防;而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接触细菌的几率就越大,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越高,所以一定要在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综上所述,对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积极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助于防止切口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快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汉卿,谢婉萍.88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护理要点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966-1968.

[2]张霞.刍议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J].中外医疗,2012,26:143-144.

篇(6)

1 前言

骨科大手术能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和重建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异常重要。

2 原因分析

2.1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且患者常因关节病术前长期卧床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大手术本身可以引起血液高凝,手术期间失血过多或过量输血、血小板粘附性增大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2静脉血流滞缓

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术后卧床,由于疼痛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使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

2.3静脉壁的损伤

术中被动、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组织缺氧、既往静脉血栓史、手术中暴露髋臼时直接造成的股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使血栓的形成。

3 预防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除骨科大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3.1.2术前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3.1.3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骨科大手术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全髋部手术及骨盆手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她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3.2 术后护理

3.2.1 密切观察

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全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而全膝关节置换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而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2机械方法

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有条件时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它可通过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小腿由远而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流淤滞,降低DVT的发生。

3.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则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痛阀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注哌替啶等。

3.2.4基本预防的护理

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30o中立位,以防关节内收、外旋,使切口张力增大而致假体脱出。术后抬高患肢时,注意不要在胴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流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2.5 用药护理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髋和膝部手术后静脉血栓既安全又有效,是首选的预防用药,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或术后12-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方法为:腹壁脐周左右两侧,脐上、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lcm),一手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呈垂直剌入lcm左右,回抽无 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相距2cm。注射后局部用棉球压迫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注射时避免腕部用力进针过深,避免用力按压,且注射后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注射后密切观察局部出血l青况记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4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病房里逐年增加,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利用已经证实的研究证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制订并实施的护理方案[1]。其以科学证据为指导,有利于解决目前临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骨科患者恢复较慢,且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本文即对循证护理干预模式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试验组(n=46),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8~72岁,平均(36.4±5.2)岁;骨折部位:上肢18例,下肢15例,骨盆8例,脊柱5例。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71岁,平均(36.2±4.7)岁;骨折部位:上肢17例,下肢16例,骨盆7例,脊柱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体格及影像学检查确诊骨折;(2)患者自愿参与本项研究;(3)具有基本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1.3排除标准

(1)精神障碍;(2)妊娠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

1.4方法

1.4.1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进行术前指导、备皮,创伤大小便训练;术后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形成;早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4.2试验组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及寻求证据骨科护理对象大多为各类骨折损伤患者,关节损伤患者术后多遗留肢体活动障碍。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因此而导致的坠积性肺炎、压疮、便秘以及泌尿系感染亦较为常见[3-4]。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本院电子图书馆及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检索,查找骨科患者护理要点及护理质量影响因素,其一,术后未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可导致患肢功能障碍;其二,长期卧床可导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5];其三,特殊部位骨折患者病情复杂,护理较为困难。(2)护理实施首先,对术后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联合患者家属积极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不能下床的患者,可在创伤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尽可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6]。其次,围手术期对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尤其对年龄较大、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防止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发生[7-8]。最后,对骨盆骨折及脊柱骨折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处理异常情况,促进患者康复。(3)质量监控由护理部、护士长或者其他高年资护士组成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9],掌握循证应用的进展及结果,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要求,并监督实施。

1.5观察指标

自制调查量表,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等项目的评分。本量表满分为10分,非常满意为10分,反之为0分。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护理质量指标等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评分分别为(9.2±1.0)分、(9.4±0.8)分、(8.9±0.9)分。而对照组评分分别为(7.6±1.4)分、(7.8±1.1)分、(7.3±1.3)分。比较显示,试验组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与其他类型患者比较,骨科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术后恢复较慢,且较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2)部分合并开放性伤口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易发生感染;(3)长期卧床易发生骨折相关并发症;(4)不同患者骨折部位不同,护理方案亦有差异。上述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护理质量可对患者预后造成一定影响。循证护理以科学证据为依托,结合临床实际,有助于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循证护理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取循证护理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优于常规护理。笔者认为,循证护理通过发现、分析以及查找问题,对护理的专业性具有改善作用,促使护理人员用更优良的护理水平服务于患者,在提高了自身素质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张洛灵 王亚琼 孙慧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迟明明,张文君.基层医院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关于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6-227.

[2]陆黛琼,蒋伟亚.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卧床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3):113-114.

[3]高波.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5):153-155.

[4]崔延龄.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3):299-300.

[5]刘丽娟,孙佳珺,庄茂玲,等.骨科专科护士对骨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5,28(12):194-195.

[6]于媛慧.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222-223.

篇(8)

对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或骨与关节结核,选用病灶持续冲洗疗法,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保持药物在局部的有效浓度及维持有效的治疗时间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疗法[1]。总结我院近年来应用这一疗法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急性化脓性关节炎16例,关节与关节结核38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2例,慢性骨髓炎54例。

2 护理方法

术后应及时向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排管方式。 其中端对端套接法是将冲洗管远端剪孔后,与较粗的引流管剪孔后,套接在一起置入病灶内。端对端并列法是将冲洗管远端及冲洗管近端分别剪孔后,并列排放于病灶内。单管结扎法是将无菌管中段用丝结扎后,将结扎处两端剪孔,放置于病灶内。

三者均是将上端连接冲洗瓶,下端连接引流瓶,使冲洗液从上端剪孔处流出,在病灶内流过后,从下端剪孔处吸出。

2.1 总体护理要点 术后应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固定是否牢固,有无折弯,尤其在搬运患者或患肢活动后更应注意。保持引流冲洗通畅,经常观察冲洗液体量,防止快速冲洗时液体不足造成的断流。同时观察引流管内的淤积情况及引流速度,必要时应连接负压引流器。对骨关节感染性病灶,应根据细菌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较为敏感的抗生素交替冲洗,以防产生耐药性;对骨关节结核可选用雷米丰冲洗,必要时与抗生素交替冲洗,以防发生混合感染。在冬季,除应注意患肢保暖外,还应将冲洗液适当加温,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因血管痉挛造成的软组织坏死。同时,还应注意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或病理性脱位。

2.2 分期护理要点 早期由于病灶内碎骨沫、脓苔或凝血块的脱落,极易造成引流管的堵塞,此期应保持较快的冲洗速度,每分钟不得少于200滴。由于早期冲洗速度过快,冲洗量较大,冲洗液极易由切口处渗透外溢,浸透敷料及床单等,及易造成伤口感染及皮肤湿疹。此时应适当减缓冲洗速度,并在引流管处连接负压吸引器。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及末稍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负压吸引有效。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及床单、被褥。保持引流管处皮肤清洁干燥。中期碎骨沫、脓苔及凝血块明显减少,引流管一般不易被较大的异物所堵塞,但微小的异物容易附着淤积在引流管的内壁,逐渐导致引流管的堵塞。此期应将冲洗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150滴左右,视管壁内淤积情况,采用注射器抽吸法抽吸。此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后期由于病灶内的异物被彻底冲洗清除,引流液逐渐清澈透明,一般不易发生引流管堵塞现象。但为了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加快组织的修复及切口愈合,保持局部抗生素浓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可将冲洗液的滴速控制在每分钟60滴左右,并可试验性间断闭管。一般1次/h, 10 min/次,直至拔管为止。

3 结果

本组总结120例,在冲洗治疗1周内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切口内渗液现象,经过采取调整冲洗流量及更换敷料等措施,切口内渗液的状况得以控制。96例于术后1周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引流管淤积或堵塞,经过采取注射器抽吸或连接负压吸引器等措施后,引流管恢复通畅。5例因术后搬运或患者躁动导致冲洗管或引流管脱落,经医生再次置管后,冲洗治疗得以继续。8例术后发生患肢末梢皮肤苍白、皮温降低等供血不足的表现,经及时发现,并采取保暖、烤灯照射及扩血管药物治疗,患肢血运恢复正常。3例因术后患者躁动发生病理性骨折,经医生给予行石膏托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后,骨折随病灶的治愈而愈合。86例于术后1周内完成冲洗治疗;34例于术后10 d完成冲洗治疗。全部病例均于术后2周切口一期愈合并拆线。

4 讨论

4.1 本疗法的成败与否,首先与放置冲洗管及引流管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对端套接法具有引流通畅、不易堵塞的优点。但其冲洗速度较快,切口易渗液,冲洗液浪费较多。端对端并列法具有冲洗充分,冲洗量与引流量基本平衡的优点。但有引流管易脱落、堵塞的缺点。单管结扎法具有冲洗量与引流量平衡、管道不易脱落等优点,但极易发生引流管堵塞。因此术后应及时向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排管方式,对作本疗法的护理至关重要[2]。

4.2 采取本疗法治疗时,护士应在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讲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密切观察冲洗管及引流管的位置、流速、流量,切口的渗出量、患肢的皮肤弹性及末梢血运等状态,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移动引起疼痛,协助患者采取舒适,是保障本疗法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9)

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我国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其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了有效规范和计划,进而帮助其提供临床护理服务质量[1]。骨科所收治的患者多存在着活动受限、心理创伤性大等情况,因此极易发生各种不良情绪,进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我院通过在骨科护理服务过程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极大的改善了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为23~75岁,平均年龄为(45.28±3.72)岁。将4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病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方案进行临床护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1.2.1入院时路径在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2]。然后由护士长带头,参考医院骨科护理常规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患者的评估结果,为其制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路径,其中包括患者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常规检查、饮食及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等内容[3]。1.2.2术前路径每日由责任护士在床前进行交接班,对患者的当日情况进行评估,并将护理路径落实到实处,及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和项目。同时在患者手术治疗前1d,根据临床护理路径所制定的计划,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服务。为了提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4],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1.2.3术后路径每日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相关内容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帮助其正确摆放,并对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检测。日常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对于其切口部位的渗血情况进行观察处理,对于发生术后疼痛的患者,可在医嘱下,适当给予其镇痛类药物进行治疗,以免患者由于术后疼痛而引起不良心态,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5]。1.2.4出院路径患者出院回家进行修养并不代表其护理工作已经结束,其仅表示第一个疗程的工作已经完成。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应及时向患者和其家属交代患者居家修养的起居的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要点,告知患者出院后继续治疗的重点和注意事项[6]。1.3统计处理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有效护理干预后,40例患者的焦虑状态评分(SAS)水平与抑郁状态评分(SDS)水平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其由路径发展小组(CPDT)内的各位成员,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接受相应的护理服务[7]。CNP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给予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护理路径管理,不仅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8-10],使患者感到被关怀,同时对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 骨科,老年患者护理研究

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 我国人口已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骨科老年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护理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做好对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安徽淮北矿工总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以来,28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及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尽早康复之目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安徽淮北矿工总医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280例,男160例,女120例;年龄65―85岁,根据病种分类;上肢骨折,72例,下肢骨折120例,腰椎骨折、椎间盘脱出60例,肋骨、锁骨骨折28例;病人中长期卧床占32%,有58%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等。

2 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指导适量运动、饮食护理等是贯穿骨科老年住院患者始终的,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进而才能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尊重。

2.1 患者一般在手术后24h内伤口疼痛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必要时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观察患肢皮肤血液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对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2.2 加强对病情和药物作用的观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及变化过程。对治疗中的患者,要掌握此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以便观察治疗效果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骨科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变化不确定、身体素质差或病程长,易致并发症。因此针对病情发展向患者及时交待、强调危害性或意外情况非常重要。

2.3 正确执行医嘱。强化查对意识,层层把关,保证安全。按医嘱执行是护士的职责,对医嘱质疑和把关是护士的义务和人道本职。由于工作繁忙、重复性强等特点,而导致思维的晕轮效应及定势作用,医生不易发现自己的缺陷或失误,尤其是关键字、用药量.遇有质疑护士须经医生核实后执行,避免盲目执行医嘱。遇特殊、贵重药换批号,若与医嘱剂量不符,及时通知医生,供调整用量之参考,为一些患者保证用量节约开支。口头医嘱除急救、手术时外不予执行。执行时须复述强化或反问一遍以提醒查对、避免口误。

2.4 预防并发症

2.4.1 预防并发症,老年人循环系统已经在逐渐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所以入院就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2 预防伤口感染: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易发生伤口等继发性感染,甚至造成严重的呼吸衰竭。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咳痰,术后12h在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2.4.3 泌尿系感染,老年男性患者因前列腺肥大,卧床等易发生尿潴留,发现有尿潲留症状后应先安定病人情绪,采取手挤压下腹或下腹部热敷按摩、止痛剂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对时间过长或以上措施无效者,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导尿,常规放置导尿管1-2d,留置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易致尿路感染,还应嘱病人多饮水,维持充分的尿量,保持会清洁,也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4.4 褥疮的预防: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衰退,防治卧床老人的褥疮,是老人皮肤护理的重点。褥疮是骨突起部位的软组织与床之间的持续受压,致组织缺血缺氧、营养障碍而发生溃疡或坏死。因此,要给予气垫、水垫等,骶尾部骨突处加垫气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2.5 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心理变化也不相同。所以要掌据老年骨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首先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加强与老年病患者的病情、心理沟通,使患者处于良好、乐观、放松的心理状态。再次,要加强与老年患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产生心理共鸣,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轻松配合治疗,以促进老人早日康复。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5.o软件,所有数据以(X土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4 结果

通过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280例老年人骨科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没有并发症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除2例由于原发病加重,自动放弃治疗外,278例均治愈、好转出院。

5 体会

通过对本组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总结,使我们认识到老年骨科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重点加强基础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干预护理、预防并发症,是促进骨折患者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上一篇: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下一篇: 乡村扶贫政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