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扶贫政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1 11:38: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扶贫政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扶贫政策

篇(1)

[6] 胡文显,苏孝永. 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内源式增收机制探讨――源于温州的实践[J]. 改革与战略,2012,(4).

[7] 宋林霖,代红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理论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8] 谭英俊.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9] 贺海波. 选择性合作治理: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J]. 社会主义研究,2014,(3).

篇(2)

 

根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安排有关情况的通知》(桂乡振发〔2021〕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下达2021年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1〕7号)、南宁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安排有关情况的通知》(南扶办发〔2021〕5号)、南宁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21年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南财农〔2021〕125号)文件精神,自治区下达到西乡塘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277万元。为加快项目落地,确保资金发挥效益,结合城区实际,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资金分配

   (一)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150万元用于脱贫村产业扶持项目:

1、金陵镇南岸村花梁三角梅种植基地项目,计划使用资金50万元,由金陵镇牵头实施;

2、金陵镇刚德村“右江-生态养鱼”基地项目,计划使用资金100万元,由金陵镇牵头实施;

(二)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93万元用于脱贫村人饮工程项目及污水处理项目:

1、坛洛镇同富村马道坡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计划使用资金20万元,由坛洛镇牵头实施;

2、双定镇秀山村选楼坡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计划使用资金73万元,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实施;

(三)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34万元,用于2021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以上资金及项目,以实际实施及最终实际投入结算为准。

二、项目管理要求

(一)项目报备。计划建设项目需从《西乡塘区2021年度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实施计划》中选定,在方案下达后15日内将资金项目方案及计划报城区扶贫办、财政局备案,按时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拨付使用情况月报、季报表。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方案及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责任单位、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内容。

篇(3)

__县拥有丰富的农特资源,草莓、葡萄、苦笋、李子、枇杷、桃子、柑橘、柚子等。但长期以来,农民丰产总难以带来“丰收”,主要因为是产品附加值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达,初级农副产品被研发为特色旅游商品,附加值增加,一大批旅游商品深受游客欢迎。通过各种乡村旅游节庆,如“__苦笋节”、“__桃花节”等活动,来带动农特产品的销售。以苦笋为例,__巨峰葡萄市场价为3-6元/斤,通过游客采摘的葡萄出售价为12-20元/斤,如果做成苦笋酒、泡苦笋等旅游商品,市场价更高。有市场、有销路,作为提供初级农产品的果农也得到了相应增收。

(二)以农家乐园为平台,缓解就业压力

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为外出打工,在本地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少、收入低,旅游产业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方便的优势。目前__县22个乡镇,分布90余家乡村农家乐,带动农民直接就业920余人,间接就业农民2300余人。一个普通农家乐能够直接解决5人就业,规模稍大的还需要增加厨师、服务员等,能够提供8-12人就业。提倡“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题的乡村体验式消费,利用农民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走进农村,住农户房屋、吃农家饭菜、赏农村风情的休闲方式,进一步促进农家乐园的发展,缓解本地就业问题。

(三)以调整结构为抓手,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饮食业的发展,直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的增长增收,直接使城乡收入差距得到了缓解。同时有助于村容村貌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力量。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服务。规范化管理体制下,开展环境保护,建设宜居村寨、宜居乡镇。

(一)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很多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镇,因为基础配套的不到位,迟迟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如__乡以苦笋著称,但因为基本的交通条件问题,可进入性差,使得空有资源却难以发挥最大效应。

(二)扶贫政策力度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培训方面,没有专门的资金项目。

(三)旅游扶贫投入资金不足。我县投入旅游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之旅游扶贫项目偏少,导致一些旅游建设项目进展较慢。如当前,__旅游正处于旅游发展的机遇期,特别是在倡导旅游连片发展的模式,__旅游扶贫既有优势、又有前景。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扶贫

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坚持地方性、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防止大拆大建和以旅游开发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防止破坏村庄原有机理和整体风貌的破坏性开发,使旅游扶贫开发始终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我局针对__镇、__镇、__乡、__乡、__乡优异的乡村旅游资源,特邀自贡规划设计院的专业规划师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编制,

(二)夯实基础,改善旅游扶贫环境

贫困地区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困难,就是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实施旅游扶贫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要。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集中精力解决好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加强培训,为旅游扶贫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要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手,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按照现有乡村旅游经营点,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把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到村到户要求的具体抓手,切实抓实抓好。

篇(4)

忻州市属于典型的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吻合度较高的地区。作为忻州市“头号民生工程”的扶贫工作,因其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近年来,忻州市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制定出相应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走出一条精准扶贫,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路子。

定襄县通过举办凤凰山乡村旅游节,开展一系列富有定襄农耕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特点的“乡情乡魂”主题活动,提升和打造了乡村旅游节品牌,拉动了乡村旅游规模发展。以科学规划、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打造旅游名县为目标,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静乐县西大树村发展乡村旅游,投资以企业筹资为主,带动周边农户自助参与乡村旅游,对当地就业、脱贫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繁峙县则将乡村旅游等9项产业作为支持群众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关隘文化、宗教文化、休闲养生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依托传统村落和古战遗迹村落的优势,建设了平型关村、茨沟营村等10个集农家乐、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红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示范村;河曲县也通过积极规划和实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探索构建“旅游休闲地产+农家乐”、“景区景点+农家乐+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乡村旅游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投入成本低、受益面宽。忻州各县、市、区借助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带动贫困户就业,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找到了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后发赶超的一个新路子。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乡村旅游路径下的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合作推进。

(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规划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中,政府应加强指导,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对村民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指导。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

(二)整合资源,突出扶贫主题。树立“先规划,后开发”理念,将乡村旅游纳入本地区旅游业的全局去谋划,去定位,整合林业、旅游、扶贫、交通、水务等部门资金,对乡村旅游片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提挡升级,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及其配套产业,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断为贫困地区“造血”。

篇(5)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作生产一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实现省定贫困村文化惠民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培育文旅融合样板村,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特产销售,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撬动乡村旅游大市场,加大促进旅游扶贫村、具备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区脱贫迁建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负责人培训力度,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二、时间安排

全面梳理文化旅游扶贫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3月底前,对各科室、各乡镇(街区)扶贫攻坚以来工作成效进行自查评估;4月中旬配合市文旅局完成第三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全面摸清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和底数;4月中旬前做好迎接市局委托第三方对扶贫脱贫攻坚成效验收的准备;5月中旬前根据自查情况和市局反馈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举一反三,建立台账,补短板、强弱项,根据自查评估情况进行整改提升;6月中旬前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7月底前,全面做好迎接市扶贫办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加强贫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核查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在硬件建设、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开放时间等方面是否符合省、市脱贫攻坚标准与要求,充分发挥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在有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服务点,今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推进农村书屋改革创新。

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戏曲进乡村”演出向省定贫困村倾斜,优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精品剧目、扶贫小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采取连片演出、小分队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提升演出效果,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运用文艺形式讲好脱贫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浓厚氛围。加快创作生产乡村振兴题材重点剧目,争取年内完成剧本创作。加强农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督导更多优秀剧目早日立上舞台。继续开展非遗扶贫培训和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工作。

四是加强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迁建社区全部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区脱贫迁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二)是全面完成广电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户户通”,在原有三个发射基站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发射基站,力争6月份动工,7月份完成站点增补工作,确保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户户通。

(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

一是培育乡村旅游扶贫载体。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涉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周边的贫困户就业增收。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区脱贫迁建村挖掘周边旅游资源,充实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培育文化旅游小镇、文旅融合样板村和创建A级旅游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二是规范使用扶贫资金。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资金作用,增加贫困人口股息和分红。聘请第三方开展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立即督促问题整改。

三是实施旅游扶贫宣传推广工程。通过文化塑魂,旅游承载,推动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和项目,努力构建“旅游+文化+乡村”融合发展大格局。举办旅行社乡村游踩线活动。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移动手机客户端和媒体专栏等方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客网、齐鲁乡村旅游网等网络平台,深化与旅游电商合作,实现旅游扶贫村产品、项目的网上推广、网上营销。

(四)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全县文旅系统委派第一书记的作用。以建强支部为目标,加强派驻村班子建设,提高政治引领和脱贫致富能力,完善扶贫计划,实现精准扶贫。

二是继续做好帮扶村调研走访慰问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到联建村进行走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帮助解决联建村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贫困户,帮助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党支部到联建村走访慰问,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群众,开展扶贫主题党日和共建共驻活动。

四、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文化和旅游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并印发《2020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局市场资源推广管理科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58 ― 03

教育精准扶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过去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没能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其自身应有的高度。国家为了扭转城乡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办法以及“特岗教师”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仍然呈现教师知识退化、知识更新速率缓慢、教学方法过于旧化、年龄过于老化的状况,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就应把精力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师水平提高和乡村教师结构优化升级。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对应的是粗放扶贫。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准扶贫就是在传统的粗放扶贫的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1〕。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及居民,建立科学可行的精确识别程序,探求精确帮扶与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在于帮助贫困居民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任务是扶贫攻坚,对于坚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根源与解决策略。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扶贫,只有把本源性问题挖掘出来加以明确,才能够找到解决扶贫瓶颈的突破口。精准扶贫旨在切实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防治返贫,而稳定脱贫需要教育扶贫来推动。要阻断贫困,就要依靠教育,教育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接受教育学习,能够吸收丰富新鲜的社会信息和外界发展理念,让贫困人口摆脱传统的桎梏,积极进取谋发展,依靠智慧致富,跳出“放羊娃”的怪圈。教育能够教会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技能,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竞争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义务教育在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近10年教育的具体政策实践者单向度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致使学校城镇化聚集,乡村文明的根本受到影响,农村学校的数量也迅速萎缩以至于威胁到农村教育存留。政策的实践者却认为这种威胁是农村教育与城乡政策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且以提高教育|量的口实掩盖农村学校的完结,片面地理解撤点并校的实际意义。义务教育必须要予以重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让教育的受益者变成“受害者”。精准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贫困对象要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只有农村教学资源能够统筹协调和教育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才能更好地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

“脱贫靠人才”,农村教育实际实施的主要对象是乡村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精准扶贫的能动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核。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志向、甘于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农村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无法保证。

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缺编、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师资流失、专业素质不高。

(一)结构性缺编

贫困地区中小学普遍地存在着缺编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结构性缺编,各学段教师的编制数量不成比例,这种情况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当中也很普遍,结构性失衡导致总量矛盾。农村基础教育辐射区域往往较大,学生数量起伏不定,师生比例不合理,进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作任务较重。音体美等学科经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体类课程时断时续教学效果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资短缺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80年算起,超过6亿人摆脱贫困。从2010年我国实行新的扶贫开发纲要以来到2014年年底,在新扶贫标准下的减贫总量达到955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扶贫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专门设计的各项扶贫政策和项目,也得益于长期的、广泛的、全面的宏观经济增长。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不利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增加为贫困地区劳动力带来了非农就业的机会。面对2008年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强硬手段救市之后,中国的GDP增长率在2010年的每个季度都恢复到了10%以上,但随后开始持续下滑,2012年GDP增长率开始低于8%,从2012年到2015年,各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7%~8%之间,2015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7%。

经济中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将直接地影响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家庭生计,并给扶贫工作带来新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过去依靠强劲的经济增长实力和国家财政来开展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将面临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除了经济增速放缓之外,经济结构也会开始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部分就职于中低端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回流。这需要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生活空间,否则将会致使脆弱家庭返贫。依靠开发自然资源来推进扶贫项目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也将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环境约束。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贫困村庄分化进一步加剧,贫困农户的生计形态呈现出新的特点,也产生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中速增长下的贫困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化和村庄土地整理背景下的村庄基本服务供给、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农产品销售和效益问题等。扶贫政策和对策应该进一步创新,以适应并针对这些新的变化、新的问题。要如期实现每年减贫的1000万任务必须有超常举措。

本文重点对我国的集中连片贫困区等主要贫困村庄的贫困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扶贫对策。

贫困新表现及其对扶贫工作的挑战

(一)贫困的微观新表现

我国农村生产逐渐从兼业化模式走向专业化生产,原来自给自足稳定的自然经济被价格波动显著的市场经济所替代,食物从以自食性为主转向购买性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日常=生活成本也随之增加。经济新常态下农户收入减少,但在棘轮效应的影响下,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生活成本很难降下来,再加上通货膨胀的作用,农户家庭容易陷入贫困。

除了日常生活成本的增长之外,教育成本和居住、婚嫁等关键生活成本也日益攀高。虽然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农户家庭的子女教育减轻了负担,但是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农村家庭都努力地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城镇进行学习,因孩子年幼需要家长陪读,产生了昂贵的生活成本以及由此增加的机会成本。

除了教育之外,父辈农户家庭因为为子辈建造房屋、筹办婚礼而导致生计困难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一部分父辈农户家庭中的男性劳动力是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进城务工的一代农民工,他们现在迈入了中老年,健康的透支使他们疾病多发,劳动能力减弱,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生计脆弱性。

以代际和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是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户家庭的收入主要由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构成。但在计算贫困标准时忽略了“外出务工收入”所具有的二元性,即按照农村生活支出标准界定的收入贫困线,没有考虑到打工收入包含了大量的城市生活支出。

(二)对扶贫工作的挑战

从20世纪“八七”扶贫起,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已经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但是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乡村空心化、社会原子化严重,村中缺乏年富力强的项目参与者,开发式扶贫的项目组织难度在加大。从2010年到2014年,减贫幅度从26.1%下降到14.9%,总体上看,减贫效益递减问题开始突出起来。

经济新常态下,整个国家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都在发生转变,这也将对扶贫带来巨大的挑战。经济新常态下,增速下降及结构性调整将会影响到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的中低端产业,出现城镇就业困难、农民工务工收入减少、农村劳动力回流,导致农村扶贫情况复杂、任务加剧。

我国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存在着自然条件恶劣,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短缺的情况,在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风险下,普通农产品的利润空间缩小、优质农产的经营难度加大,产业化扶贫的项目识别难度和运行风险都很大。

在现在剧烈的城乡变迁中,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城市空间扩张导致乡村拆迁,在政府干预下,对贫困乡村进行移民搬迁都会对基础设施进行重建,原有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也需要推倒重来,这将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加剧了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

城乡资本、劳动力的流动加剧,流动性的外部性影响显著。近年来,大量的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社区,导致农地流转价格被哄抬上涨,产业项目林立,大量贫困农户瞬间脱贫;但是在城市资本获利减少出现亏损撤出乡村之时,这个村庄又会陷入贫困之中。农村资本和劳动力外流则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率低,产业扶贫难度大。

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新增对策

(一)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利用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宏观经济氛围,通过广泛动员的大扶贫格局和“一体两翼”的扶贫实施框架、以及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扶贫机制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扶贫思路应该针对不同群体,从3个方面来思考:

1.继续坚持长期形成的扶贫工作好做法、主渠道,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机遇和国民经济中速发展的条件,为减贫继续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巩固和扩大扶贫工作成效,使脱贫人口走上积极循环的发展道路。

2.由于扶贫工作的边际成本随着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会不断增加,要完成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必须成倍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投入,把扶贫投入当成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创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提升减贫的标准和质量。

3.在关注绝对贫困群体的同时,要关注相对贫困群体、脆弱性群体和较低收入人口,避免这些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滑入贫困。要认识到相对贫困现象存在的长期性,认识到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之间的关联性,制定更为持续、包容的扶贫政策。

(二)新增对策

1.建立贫困村扶贫村级资金项目。在贫困地区,乡村两级财务空壳化现象十分严重,乡村两级可支配的财务主要为上级的转移支付。根据过去的社会发展基金等经验,针对已经识别的贫困村,每年每个村由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财政支持,主要用于发展集体资产和经济,项目收益用于村内的扶贫和临时救助,具体使用由社区决定。将部分经费投向乡村两级,这样也能避免乡村两级执行政策中的应付和形式化。

2.在当前基础设施(水、路、电)都已经基本解决的前提下,村级扶贫重点是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培育,如幼儿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养老服务等。并且可以考虑支持促进民间组织发育,将部分职能交给民间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同时,应合理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增加贫困村组的土地资源等的资产性收入。

3.在贫困村组设立公益岗位,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法提供补贴,这实际上也是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 CCT)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中老年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贫困村管理质量和水平。在拉美、非洲一些国家,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被证明是一种把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环境管理政策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4.依托地方的城镇化、工业化,积极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依托小城镇为进城务工的低收入农民工提供城镇就业岗位,例如环卫、道路维护、绿化等。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扶贫资金到企业等激励杠杆,鼓励企业雇用贫困户。

5.推行有利于穷人的农业产业链政策。拓宽产业化扶贫内涵,推动政、银、保联合,通过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金融、保险业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倾斜。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和产品的扶贫认证创新,提升贫困地区产品的附加值。设立脱贫农户生计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对脱贫农户给予专项奖励性信贷,防止其返贫,实现信贷资金差别化扶持。

6.落实各地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的制度职责,完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衔接和对接,真正实现扶贫工作主流化。落实扶贫制度和低保制度的衔接,促进扶贫与新农合、新农保、临时救助和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的对接。

篇(8)

贫困,一直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云南众多贫困地区,能否在“十三五”期间摘掉贫困的“帽子”,旅游业能否大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深思。

乡村旅游

放飞云南扶贫攻坚新希望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新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市场优势、产业活力、带动作用,是云南打好扶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往的扶贫偏重简单的“输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村旅游扶贫最大的优势在于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能够深度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因而能够增强地区发展的造血功能。

“一业兴、百业旺。”乡村旅游是受益面广泛的扶贫,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与许多产业相比,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当地贫困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嘉旅游)2013年开发策划的瑞丽喊沙傣族特色村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荣获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喊沙的发展带动了勐卯镇―姐相乡―弄岛乡沿线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也为喊沙附近傣族村寨带去一定的游客。

扶贫先扶智。乡村旅游扶贫为过去常年处在封闭环境中的贫困群众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熏陶。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瑞丽的一寨两国,经过艺嘉旅游精心策划规划,一寨两国不但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千百年来困扰农村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自身条件非常不错: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原生品质凸显。阳光、蓝天、白云、空气、气候,共同构成绝佳的全景式休闲氛围,且在“周末假日经济”的推动下发展态势十足。

再加之有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和带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同时,云南省旅游市场工作会议也指出,旅游扶贫是一项事关民生的系统工程,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要进行全新构架与融合推进。

目前,云南省有农家乐近万家,乡村度假村500多家,特色村70余个。从规模上看,较大的有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曲靖、玉溪等州市,呈现出“环城、临景、沿路”的特征。

乡村旅游

开创“跨越+扶贫”双赢新格局

中国旅游看“两南”。云南是中国旅游大省,但从未跻身旅游强省。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展旅游至今,名气虽大,却一直没有掌握旅游主动权。转型与跨越,是全国旅游市场都面临的大难题,云南旅游业如何在转型升级时助力落后地区扶贫工作?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又该怎样结合?

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在国外拥有良好的态势和前景。但云南省目前乡村旅游还有很多掣肘因素:产品同质化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弱、缺乏特色、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造成在日趋碎片化、散客化的旅游需求面前,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要改变这样的不利局面,要大力借助乡村旅游,在老少边穷地区,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做好策划规划、产品开发、推广宣传等工作,实现全面脱贫和旅游跨越发展。

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有力的政策环境是云南发展乡村旅游最大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到“差在哪里补哪里、弱在哪里救哪里”。从根源上改变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云南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而要通过统一、系统的策划规划,深挖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的开发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以专业化和特色化来创造长期效益,提升省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云南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面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水电路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各方面发展的瓶颈。风景好、有特色、亟待发展的地方大多受限于此,难以大有作为。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提升云南省乡村旅游品质的核心。

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区域产业差异化统一协调发展,构建“一村一品”,推广“一村一业”,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增强旅游体验型,有针对性地突出云南特色,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全新品牌。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云南省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增强云南省内部乡村旅游资源的系统性,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登顶全国乡村旅游市场高地;其次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模式进行运营,通过充实、完善和提高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加大营销力度,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再次是区域联动,借云南所处的大香格里拉、大湄公河次流域等多个旅游圈或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联合、四川、贵州、广西、东南亚等周边旅游热点省区和国家,互市互利,做大周末、节假日旅游,推广云南省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篇(9)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在培育带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确保脱贫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为我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懈奋斗。

二、目标任务

对全乡2016—2019年按规定程序已脱贫退出的636户1613名脱贫人口,按照“在攻坚期内原有支持政策保持不变”的规定,继续落实扶贫政策,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消除绝对贫困。

三、工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统筹,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1.根据我乡已没有未脱贫人口的基本情况,着重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建档立卡数据及时更新,确保账实相符,确保数据质量。

2.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乡党委每月必须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脱贫攻坚情况;乡党委书记、乡长每个月至少有5个工作日用于扶贫,乡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遍访贫困户;继续开展好乡扶贫大讲堂等。

(二)建立健全脱贫防贫机制,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1.完善跟踪监测机制,推进控辍保学。利用好遍访贫困户的机会,实时掌握贫困户动态,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得失学辍学,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实施“雨露计划”,为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生提供补助。

2.强力推进健康扶贫,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做好慢性病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实行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优化村卫生室药品目录、增加品种数量,建立健全村医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确保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确保基本医疗有保障。

3.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危房改造进度,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住房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4.强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三)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1、严格落实“四不摘”,防止脱贫松劲懈怠。一是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党政正职保持稳定、分管副职保持工作连续性、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二是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三是摘帽不摘帮扶,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驻村工作队不撤。四是摘帽不摘监管。强化脱贫摘帽后督查巡查和审计等,确保监督力度不减。

2.加强产业就业科技扶贫,培育扶贫主导产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覆盖面,支持培育扶贫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扶贫产销对接活动,防范产业扶贫风险。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用好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收益,设立公益岗位,解决“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光了之”问题。

3.狠抓科技扶贫政策落实。建立科技服务站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贫困村有科技服务人员或科技特派员。

4.加强消费扶贫,构优先从贫困村采购农产品。

5.全力推进金融扶贫,规范扶贫小额贷款和扶贫再贷款。

6.全面落实“应保尽保”政策。按照县设置的兜底保障防线和防贫防返贫专项救助基金,对因大病、因意外出现家庭支出或损失重大,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防贫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救助和水滴筹等社会救助后,仍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实施防贫防返贫专项救助基金救助,防止滑入贫困群体范围。推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能力建设,对有意愿的特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边缘户中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全覆盖,半失能人员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力争基本覆盖。

7.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将“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纳入防贫监测范围,根据疾病、灾害、子女就学等返贫风险,落实防贫政策,及时予以帮扶,切实防止返贫。

8.强化作风建设,聚焦问题整改,确保整改工作成效。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政策落实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广播电视、宽带和4G网络、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设施建设。

(四)加强基层党建和思想文化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进扶贫干部队伍作风,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营造合力攻坚浓厚氛围。

1.持续抓好基层组织力量和阵地建设,大力提升党员干部队伍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的管理,使基层组织执政为民有人才、有能力、有阵地、有责任。

2.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实现农村发展有基础,有带动,有后劲。

3.加大政策宣传,强化思想扶贫和智力扶贫,坚持典型引路,培树文明乡风,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工作要求

篇(10)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上一篇: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 下一篇: 股票的投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