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2 15:43: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新创业的调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创新创业的调研

篇(1)

作者简介:何凌云(1982-),女,甘肃陇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传哲(1964-),男,江苏丰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2-03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人校招”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报告》中指出,应届生首选政府部门,占到了24.2%;此外,体制内企业仍然是应届生选择的主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尚未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占1.2%,与2008届和2007届基本持平。从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创业者占比为0.4%,非本科院校占比0.8%,高职院校为1.6%。①2012年中国社科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占1.6%,9.3%处于失业状态。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创业比重高达20%-23%。当前,随着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自主创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刘富奎[2]提到,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创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并且促进科技由潜在生产力转为现实生产力。

创业本身是一个冒险行为,需要有内因的驱动和外因的拉动。从外因来看,国家政策导向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培育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个人等多个子系统。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于2010年5月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和加强创业教育,把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创业创新课程教学视角,探讨课程教学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协调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目的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成

一般而言,正如董世洪、龚山平[3]所指出的,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纳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自我运作型,包括教学改革、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组织创业计划比赛;二是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型,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仿真实际操作训练;三是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型。还有,毛国涛[4]提到的“1+N”课程教育体系,李世佼[5]指出的第一、第二课堂互动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三位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这都是广义层面的划分。也有学者,如冯艳飞、童晓玲[6]专门就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是狭义层面的认知,从第一和第二课堂结合的视角,重点分析课堂教学与创新素质引导的关系。

本文认为,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这类课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就实践层而言,主要指的是创业实践。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展了实践层面的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许多大学纷纷展开了很多形式的创业教育。比如,南开大学通过品牌形象校园文化活动和发展创业类学生社团等方式,面向学生开展通识性创业教育,此外还有“创业实训模拟公司训练营”等。三个层面的协调配合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目的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被认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日趋成熟。[7]苑英[8]指出,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心人”和“自由人”,前者指的是社会责任,后者在于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教育并不是以“实用”为导向的,重要的是意识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这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陈耀、傅方正[9]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对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调查,开设创新类课程的高校占1/3,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占1/20,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更少。也有学者强调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比如:李家华、卢旭东[10]所提到的,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设计与创业素质引导的协调

一般而言,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根据不同的要求,应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以“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结构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包括技术及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一般而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及技能。比如:风险投资运作中涉及到的创业者,由于绝大多数风险企业都是高新技术的小企业,创业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技术背景。这些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来实现引导。就人际技能而言,很难在理论性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完成,因此,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谈判与沟通”单元,通过课堂中的模拟谈判来引导学生认知;另一方面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进行人际技能实训。概念技能是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具体来讲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在“风险投资运作”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模块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概念技能。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主要的案例可划归为三个层面:第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案例“风险投资运作——360天的战斗”,该案例涵盖了风险投资运作中的相关主体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主体视角下的融资、投资以及管理运作,培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分析能力。第二,应用性案例。比如“风险投资运作”中有关“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旨在培养其应用和操作能力。第三,方法性案例。比如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评估。项目评估涉及到诸多的评估方法、方案选择、因素对比等,旨在培养学生协调和判断能力。

2.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要求有全面和综合的知识体系。这体现在“技术、经济管理、人文”的协调上,模糊了专业的概念,凸显了系统和综合性。以“风险投资”为例,风险企业家往往是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其在获得了风险投资之后要实际经营和运行企业,因此需要良好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而风险投资本身又是对“人”的投资,风险投资家往往更看重“人”,而不是“产品”,因此风险企业家又需要具备人文层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社会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相比起一般的社会公众而言更为严格和全面。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兼顾这种要求。在“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根据创业素质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除一般的课程内容外,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周财经”以及“经济管理专题”两个模块。前者主要是对财经大事的解读和系统分析,涉及到很多知识的交叉融合,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运用,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和认知经济政策环境,提高分析能力和敏感度。后者是专题模块,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分析,是对政策环境更专业的分析与解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不仅可引导其更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敏感度。

此外,考虑到创新创业类课程一般为通识性的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他们更容易对具体化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自身相关的实践项目为例,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把握,培养其感知度。笔者在“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的讲解过程中,除增添了上述两个模块知识外,还结合实际参与的项目“×××公司管理体系设计”、“×××公司创新战略设计”引导学生的兴趣。

3.心理素质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欲望、明势和明事、敏感、胆量、诚信和分享精神、忍耐精神和眼界。就欲望而言,创业者的欲望往往超出其现实,要求突破现在的立足点才能实现,因此需要行动力和牺牲精神作为支撑。明势和明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能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二是要懂得人情人事。敏感,即能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对商业机会做出快速的反应。此外,创业者还需要有忍耐精神和眼界。

心理素质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始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从创业、创新课程来讲,创业者素质要求与一般的心理素质教育相比更具针对性和特殊性。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一般来讲需要一定的诱发力,也就是环境刺激因素。创业本身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自豪感和责任心,这其中要强调“成功人士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成功人士影响力的发挥除了自身素质和社会分工需要外,还在于社会个体中对领导的心理需要。这些构成了领导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基础。一般而言,个体往往存在着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心理、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对行为表率的模仿心理、对权威的遵从心理。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需要给予有效的引导,成功人物的影响力更易在其身上得到有效发挥。在“风险投资运作”的教学中,设计了“财富与人生”版块,主要是分享创业成功者的人生历程。这其中包括了“中国最年轻的风险投资大佬——张颖”、“网易CEO丁磊浙江大学演讲”、“资本人物——江南春”、“盛大网络陈天桥”、“红衣大炮周鸿祎”等。并特别添加了一个内容“身边的创业者”。

这些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创业的时间、创业的前提、创业中的危机处理等诸多方面,以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形成有效的引导。此外,由于案例人物的特定性,有的学生会认为这些人物“遥不可及”,为防止产生这类心理,添加“身边的创业者”部分,主要是从身边的实际创业者出发,对学生形成切实的感召力。让他们了解到所有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的,除了看比尔·盖茨是如何赚钱的这样的故事,身边的励志故事俯拾即是,这些创业成功者在起步阶段也都是普通人,从而更深入和具体地激发学生热情。

4.人格素质与教学设计

个人的人格在态度、特质、反应模式方面的基本和持久性结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受生活经历和环境因素修饰。因此人格素质的引导是更泛义的概念,并不仅仅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体现,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课堂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课堂中穿插讲解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外,也与许多高校当前实施的学分制、双师制、研究型教学等机制都是密切相关的。这部分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达到协调统一。

三、结束语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至今,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日益重视,但其推进工作并未取得好的成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从实践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但主要关注于创业模拟以及创业实践层面,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前沿的创新创业理论、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丁肇文《自主创业未成应届大学毕业生主要选择》 (《北京晚报》2010-08-01)。

参考文献:

[1]陶冶,于俭,张世龙.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5-87.

[2]刘富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由之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41.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4]毛国涛.浅析创新创业教育“1+N”课程体系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5):54-56.

[5]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6]冯艳飞,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2-128.

[7]施冠群,刘林青,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79-83.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42-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使我们的物质世界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满足。创新让我们无法停住思维,也无法停止脚步,它促进我们不断前行。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生活需要创新,我们都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什么呢?创新需要我们,创新来源于我们――人类的思维。因此,培养人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政府和高校也全力推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许多好的政策和支持,积极鼓励、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如此好的创业东风,大学生们到底是什么状态呢?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助力学生的创业梦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的、兴趣、动力、阻力、优势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特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已毕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305份,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93人,女生112人;其中,学生249份,来自于33所不同高职院的教师56份。

二、调研情况[1,2]

1.创新创业目的。受访者在回答“您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集中在两个选项,33.8%选择“解决就业”,53.2%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外选择“获取更多财富”的占有9.3%,还有3.7%选择“寻找刺激”。这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以选择创业,但这种创业可能会比较难以面对困难和挑战。而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W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带着抱负、信心,必然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选择“获取更多财富”和“寻找刺激”的比较少,这表明大学生们的创业不是冲动行为,而更多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并把创业作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创新创业的兴趣。针对“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15.7%回答“很有兴趣”,70.6%回答“比较有兴趣”,说明在双创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日渐浓厚,这是一个好现象。

3.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回答“您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时,31.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31.4%的受访者选择朋友,17.6%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媒体,只有19.6%的受访者选择就读学校。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作用依然薄弱,应该发挥社会媒体的强大作用,进一步加大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知识及案例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敢想、敢尝试,让创新创业真正走向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4.创新创业的阻力。当问及“您创新创业的阻力来源于什么?”时,38.2%的受访者选择经济状况,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知识,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这说明经济状况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确实是影响理想走向现实的一大要素,没有经济的支撑,确实无从谈起创业梦的实现。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现在从国家、政府政策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银行的扶持等,都可以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应该加大资金扶持方面的宣传,使大家更无后顾之忧。对于只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基础,说明大家还是弱势了知识和专业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专业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想要另辟蹊径也是无从谈起。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说明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有冲动的劲头,而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对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对社会、对市场、对运营等多方面的认识,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前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高校和社会应该更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经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5.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层度。在回答“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这一问题时,从学生层次的受访者来说,1.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很大提升,67.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一定提升,30.2%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而教师层面的受访者认为12.1%的学生有了很大提升,78.8%的学生有了一定提升,12.1%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加强;第二是教师的付出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脱节现象,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升的层度远高于实际情况,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思考,教师要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为切入点,找到更好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创新创业对高校的要求。45.3%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4.7%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人选择“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学校有此义务,这就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应该加深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而对于课程方面,20.8%的学生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30.2%的学生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30.2%的学生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22.6%的学生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而48.5%的老师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2.1%的老师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15.1%的老师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30.3%的老师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7.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优势,96.2%认为是“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43.4%选择“专业素质较高”,96.2%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49.1%选择“网络信息能力强”,可见大家都意识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不止是某一种或者两种能力,而是需要综合能力,要有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的优势,因此,大学生们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活力和热情去挥洒青春,谱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三、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有很大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扶持、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路,实现创业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调查来看,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验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很大阻力。我认为,此时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帮扶,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给予场地;邀请银行给予无息贷款;邀请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倡导舆论宣传,比如请媒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大家处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当中;请媒体邀约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让大家感觉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开设公众号,分享创业人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让大家有经可取,让大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社会经验而望而却步。再者,政府可以设立基金、项目,引导高校参与,进一步增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高校培养广度。随着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的问题是力度还不够宽广。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大多还只是浮于表面,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也是根本问题,高校和老师们必须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范围过于狭窄。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题,回答有很大提高的只有1.9%,而这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其他科研项目的,数量相对少之又少。这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大相径庭,我们要全面推开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使不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要提升至绝大多数的学生。

3.加深实践教育深度。要使大学生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如何增加实践教育的深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努力:(1)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专业自身优势,加强对实训条件的完善,搭建良好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想创业的同学,让大家可以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身提高。另外,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可以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将优秀的项目利用校外基地去实施,让大学生们真正走进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了解企业技术开发流程、参与企业运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2)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准确清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探索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题的勇气和能力;要结合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不止依靠试卷,更注重报告、实操、论文、专利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实现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扫除专业培养滞后于创新创业需求的障碍,打破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内容传统陈旧的禁锢,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一到大三,由简入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策略地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应该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计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基础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要鼓励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享受网络资源,满足在线学习的需求,接收所需的碎片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融合、技能的提升、灵感的碰撞。(4)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创新技能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实验技巧和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要充分发挥高职实训条件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以教师科研项目来引导、启发学生们根据给定范围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推广、普及创新成果,指导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技能[3]。

参考文献:

[1]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99-101

[3]都宏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42(15):276-277)

收稿日期:2016-11-26

篇(3)

1.2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完善2011年,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全市20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技公共服务机构、配置农技人员1005名,完善了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成为了基层农技推广的主导力量。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业技术传播的新兴力量,“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已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模式。

1.3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市级成立了“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县市区成立了科技服务工作站,乡镇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资经营部门等组建了科技服务站,村级依托农村远教站点建立了村级服务点,构建了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2009年以来,常德市先后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0多名,深入农村、企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

2农业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2.1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调查显示,“十一五”末期,常德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全市选育水稻新品种14个、棉花新品种16个、油菜新品种5个;其中,5个水稻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水稻品种被列入全国50个主导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市农科所历时20年育成的“籼型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是全国第一个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率先解决了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中高产与优质难两顾的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位于常德市的省棉科所繁育的湘杂棉系列,累计推广633.3万hm2,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分别居长江流域第一、全国第三。万福生科研究成功的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一粒稻谷变出14种产品,稻谷加工循环经济模式填补了国际同行空白。

2.2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全市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多项。目前,全市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水稻机收率达95%以上,年测土配方施肥超过66.7万hm2,专业化统防统治超过6.7万hm2。1.3.3创建了一批名品名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浓厚的知名品牌,如石门柑橘、汉寿甲鱼、澧县葡萄、津市藠果、桃源野茶王、石门银峰茶、芙蓉王烟、德山酒、金健米、盈成油、心相印纸,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走向了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向了世界。目前,全市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的有674个、居全省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中国名牌2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6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4个,湖南省名牌38个。

3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科研资源分散

全市5家农业科研机构,分属不同管理部门,人力、财力、物力不集中,研究领域有重叠,没有形成研发合力,不利于品种、技术集成配套系统研究。同时,科研机构育种研究得多,配套栽培等应用技术研究得少;单项技术研究得多,集成技术研究得少;种养研究得多,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研究得少,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更少,科技成果储备明显不足。

3.2科技成果转化不快

一方面,基层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量薄弱。自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常德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10年时间处于“线断、人散、网破”的窘境,虽然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已全面建立,但由于建立时间短,完全规范运作、充分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加上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链条实现良好联结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农村有4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老人居多,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3农业人才队伍萎缩

年轻人学农意愿越来越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万名在校学生中,学农的仅301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35岁以下的仅占8%,很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土专家”。农民培训机构重工轻农,全市120多家农民培训机构中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只有10多家。

4加快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对策

当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相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知识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4.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创造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4.1.1突出科研重点要从全市农业实际需要出发,发挥现有科技优势,加强粮、棉、油、蔬菜、柑橘、畜禽、水产品等植物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开展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大宗作物机械化生产、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地力提升、防灾减灾、农林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实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业物联网、大宗农畜产品冷链保鲜、畜禽水产健康养殖、节本增效、循环农业、信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4.1.2加强平台建设整合市农科所、林科所、蔬科所等科研机构,组建常德市农科院,建设全国全省一流的地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提升现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每年新建5个以上研究生、博士后、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每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一支专家团队,依托科研院所建立1个研发中心,选择产业重点县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

4.1.3实行产学研联合针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组织科研机构和涉农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攻关。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力争到2015年,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科技龙头企业。支持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其他技术创新组织。

4.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2.1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抓好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到2015年,引进试验农业新品种100个以上,每个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广主导品种10个以上。围绕提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畜禽、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生产水平,筛选粮棉油高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超级稻种三产四、水产品健康养殖、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等一批重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大面积示范推广。争取每年推广重大技术20项以上,实现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2.2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批专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中突出科技示范,深入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特别是在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科研机构要实行科研在本部、示范在西洞庭西湖,提高示范区的科技水平。“十二五”期间,每个主导产业建设1个以上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4.2.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抓住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覆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的机遇,配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备,建强队伍、提高能力。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充分发挥“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的作用,为农民全面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要构建农科教联合协作推广机制,引导支持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推行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4.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智力支撑

4.3.1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依托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骨干为主力,以应用技术集成转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农业科研中坚力量。鼓励常德高职院等职业教育院校兴办涉农专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4.3.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选送到培训中心、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省级以上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等培训,每3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4.3.3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每年培育3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培训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技能人才15000人以上。到2015年,争取培养持有涉农专业教育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3万名。

4.4全面落实保障措施,创造农业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4.4.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协调,科学制定规划,落实推进措施,强化责任考核。市县应成立由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事项,统筹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和资金的安排。科技、农业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篇(4)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篇(5)

2月24日,召集乡镇妇联主席、市直妇委会主任会议,对调查摸底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会上发放了《__市妇联关于推动“女性创业就业促进行动”的通知》,要求基层妇联组织做好宣传、摸底工作。乡镇妇联主席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宣传、摸底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村。村妇代会主任要深入到每一个户将有创业意愿、有就业意向、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闲散劳动力、失地妇女、女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的具体情况,统计造册,逐级上报。乡镇妇联于3月5日前将所有登记表报市妇联办公室。

二、认真梳理,分类汇总。

这次调查活动共收到“创业就业登记表”1.3万份。登记表内容分三部分,一是拟自主创业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希望在哪方面创业和受到哪方面的培训指导。二是拟就业人员基本情况,除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调查其希望从事何工种及相关要求。三是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基本情况,除填写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调查其希望受到何种技能培训。

通过梳理汇总,我市共有拟创业人员672人,拟就业人员8100人,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4228人。拟创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35——45岁之间,拟就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40——55岁之间,拟参加技能培训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22——40岁之间。

三、多方协调,积极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2月19日在__电视台,打出滚动字幕:“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妇女到市妇联报名,参加创业项目推介会”,同时乡镇妇联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截至2月24日,已有780人报名。2月27日市妇联组织1000名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参加__市第四届城乡妇女创业项目推介会。推介会上共有100个适合妇女创业的中小项目和1000多个工作岗位,主要涉及家政服务、旅游餐饮、刺绣钩编、社区托幼养老等工种。当场坚定意向120个。

为帮助城乡群众实现就业,妇联大力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通过组织项目推介会、人才招聘会、企业家与村干部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当地拉项目,拓展就业空间,实现村企双赢。

一是变“输血”为“造血”,以创业促就业。“没想到俺们自己也能当老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现在是“巧儿擦鞋”__分店老板的该市三街村村民卞春先,曾是一名普通农民,正是由于前两年该市妇联组织的一次创业项目推介会,让她了解了这个项目,抓住了创业先机。卞春先说,现在由于生意忙,准备在这次招聘会上再招2名下岗女工帮忙打理生意。截止目前,我市共引进连锁加盟项目4家,自主创业发展农业种植、养殖、城镇社区服务项目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多人,城镇新增就业1790人。

二是借助政府服务职能,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由政府贴息,发放小额抵押担保贷款10万元,扶持5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干部创业,带动了50多人创业。

三是成立乡镇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市宜安镇探索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工业、农业及民政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辖区23个村全部建立农村剩余核动力再就业服务站,配备3至5人,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镇服务中心制定基层指导、专家培训、外出交流、法律维权等工作制度,村服务站制定劳动力管理、分析报告、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制度。目前,已筹措资金10万元,为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提供支持。

四是全力提升农村妇女和返乡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应聘成功率,该市广泛开展送知识、送技能、送项目、送信息等活动,积极组织城乡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和再就业水平。今年以来共完成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980人次,免费再就业培训600人次,免费创业培训200人次,提供用工岗位4004个。

下一步工作设想

篇(6)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中国食品名城品位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教兴农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现已基本形成多种科研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格局。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力量:一是农业技术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总站、畜牧中心站、种子管理站、农机总站、乡镇(街)农站、农机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农业技术事业单位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多个,其创新项目的内容主要有:新品种引进、试种试养、繁育选优及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化研究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知识性、技术性培训等。二是涉农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我市现有涉农民营科研机构2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74个、专业合作社1110个。这些民营科研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瓜菜、畜禽、农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地开展行业性、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三是农业科技项目合作机构。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合作,建立国家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个、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3个。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同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3万人,农业科技人员5747人,其中一线科技人员2026人。

(二)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有选择地加以推广。两年来,先后组织申报、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13个,引进资金600万元,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000万元,新增利税100万元。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力度,重点培育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适用技术近100项,推广优良品种90多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9%,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重点引进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树、禽畜等方面16个优良新品种,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大棚瓜菜保护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水稻抛秧、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农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项技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举办科普大集活动,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开展“传、帮、带”,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产销服务,带动群众学习生产技能。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力度,积极普及先进适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县验收工作,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强。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县级城市基础科研条件差,专业技术人才横向调动很难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农业科技部门就业的极少,致使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失衡,没有形成梯队人才结构。特别是乡镇和街道农站等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

(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强,也申报了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引进了一些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但是与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实,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还不够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还不够多,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还不够快。

(三)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多。虽然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上级拨款不足、本级财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增幅较小,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列入全市科技计划的不多、扶持资金不足。

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F27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18-04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部环境、内部治理与中小企业成长》(TJGL08-077)的阶段性成果。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企业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少数大企业,处在塔底的则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2002,华锦阳)[1]。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司治理属性,公司治理结构是依靠市场控制和组织控制两种模式,分别以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为主来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发挥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和吴春鹏,2007)[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到底如何?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小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文献述评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及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Liang(1999)以上海228家小型私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私营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为企业带来了高额投资回报,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关系[3]。Randoy和Goel(2003)以挪威的6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在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条件下,对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绩效指标采用Tobin Q和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同时引入了净资产比率、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论文对1996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水平与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非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4]。Gonzalez(2004)以台湾的8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散的企业其绩效也较好,经理层拥有越多决策权的企业其经营绩效更好,公共服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5]。Abor和Biekpe(2005)以加纳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董事会的特征和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和董事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董事会构成、董事胜任能力以及董事长任职期限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暗示董事会规模越大,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越低[6]。Brunning等(2005)通过对瑞士的800多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对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小型企业战略变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股权结构集中与企业战略变化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以及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战略变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外部董事和企业战略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理层规模正向影响企业战略变化[7]。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方面的研究而且文章数量比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中“中小企业治理”题名,只有100篇左右,而且文献都是2004年以后发表的。

通过国内外相应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已经持续20多年,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查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文献,他将难有所获并大失所望(聂正安和欧阳,2006)[8],因为公司治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Clarke,2006)[9]。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两权完全分离的基础上,而中小企业被视为两权没有分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从起源上就被忽视了。依据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一样,都存在着公司治理问题;现实中,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弱于大型企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小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与机制,公司治理绝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这样的研究现状必然导致从公司治理视角入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很少考虑企业治理结构因素(徐金发和刘翌,2002)[10]。

二、中小企业治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状况,我们选择内蒙古某县的全部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形式获得相关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占整个县中小企业数量的85%左右,样本在统计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县域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广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涉及中小企业公司章程、股权结构、三会状况、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方面内容。

(一)公司章程方面分析

如果把创建和经营企业看作是建筑高楼大厦,那么公司章程就可以被视为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一个设计完善的蓝图,可以保证大厦建设过程中的秩序,并最终决定大厦的质量。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由少数几位股东或出资人创立,由于中小企业的创业特点,大家在创业时往往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对股东、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规范不清楚,“其它事情”好谈。但是,企业在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后,恰恰是这些“其它事情”因无明确的章程细节予以明确或者章程中没有明确的解决机制,成了“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章程的规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的普遍问题。因此,将公司设立时或增资扩股时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作为反映企业治理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仅有1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经全体股东反复协商讨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公司章程,另有4家较为详细地制定了公司章程,其余95家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是为了履行注册程序,采用了公司章程的规范文本,有的甚至将别的企业的章程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章程,根本没有针对性,股东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章程的内容。这样的章程,要想成为规范股东权利与义务、保护股东权益的企业最根本纲领性规范,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是中小企业治理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它治理结构与机制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股权结构方面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关性,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优化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公司对经营者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个人资本自身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中小企业治理体现出家族治理特性就成为必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会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对1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知,最大的一个股东或出资人往往占有60%以上的股份,前2名股东或出资人控制的股份一般超过了90%,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就是由两名股东或出资人组成。具体结果是,第一大股东或出资人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有13家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60-80%区间的有61家,而低于60%的只有26家。中小企业出资人有2人的样本为71家,3人以上的为19家。

(三)三会状况方面分析

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决议对于保证企业营利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近三年股东会的召开情况的调查,反映企业股东大会的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样本企业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差异很大,召开过3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12%,其中只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35%,召开过两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26%,有27%的企业3年来没有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对于那些年股东会议召开次数不足一次的企业来讲,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等重大职权的行使成为泡影。股东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更不要说是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了。董事会是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理想的董事会通过其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内外部董事的组合,能够正确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发现外部环境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有利的机会,做出有关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董事会通过其对经理层的选任与激励,达到对经理层的合理选聘、有效监控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同时董事会的事前与事中的监督相对于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更有利于风险的规避、成本的降低以及公司价值的创造。但根据100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91%的企业根本就没设立董事会,更不要说其规范运作。调查结果还显示,设立董事会的9家企业中,近三年召开2次董事会的企业只有4家,召开3次董事会的只有2家,3家企业一次也没有召开。对于目前的中小企业,董事会的最重要职责,就是改变中小企业治理决策的个人决策现状,变个人决策为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治理风险。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力,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基本职责是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各种行为,其监督职能主要是侧重于事后监督。我们将公司监事会人数规模、监事会是否具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细则以及近两年来公司召开监事会会议的次数等作为重点调查的内容。结果显示只有10家企业设有监事会或监事,在这10家企业当中有7家企业制定了监事会工作细则,近三年来召开2次及以上监事会会议的有8家。

(四)经营者方面分析

经营者具有的特殊经营才能或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发生分离或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分离,企业的发展道德分险的困扰较少,成本较低。决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促使经营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活力是由经营者的创新行为决定的,而经营者的创新活动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创新的动力与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动力与经营者创新活动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因素有关,创新的能力与经营者的素质有关。刘伟和刘星(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有利于企业R&D支出的增加[11]。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高中以下学历的占31%。数据表明,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高素质的人才较为缺乏。全面提高经营者素质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经营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家,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32家。中小企业采用公司股票、年薪、工资、奖金和津贴五种激励方式中两种以上的企业占17%,体现出中小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单一,经营者基本没有持股。

(五)利益相关者方面分析

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等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虽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能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以实现,是决定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几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和顾客。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00家中小企业当中:仅有4家企业设立了职工工会组织;债权人在列席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正式沟通、与高级管理层私下沟通和通过间接渠道了解等4种沟通途径中,有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的占7%,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占82%,没有重视债权人即债权人没有表达机会的占11%;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要决策,在考虑主要债权人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供应商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客户的决策意见四种选择中,能够选中二项以上的企业占22%,选中一项的占66%,从没有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而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占12%;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顾客的关系较为融洽,样本企业中顾客对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在70%(满意度最高分为100%)以上的企业占81%。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影响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权力分享, 从而对技术创新具有路径决定作用(王昌林和蒲勇健,2005)[12]。通过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各要素的分析以后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总体状况不理想,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作用欠佳,具体体现为:

第一,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家族式的企业形态大量存在。每个股东不可能直接参与管理,股东可以选择管理者,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阶层。而我国中小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着公司的实权。尽管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它将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刚刚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三,决策、监督、激励三项内部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三种机制。而在目前的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决策多由“家长”进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激励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的三项治理机制基本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能真正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公司章程。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在一些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2岁,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岁,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这与缺少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司章程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既需要有企业内在的能动性,还需有外部环境的压力。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提高对加强中小企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目前理论界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上,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充分认识加强自身公司治理对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依据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企业治理实践的开展。

其次,促进现代产权制度有效运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治理结构。现代产权结构是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产权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时不能照搬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

再次,改变中小企业个人决策的现状,激活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科学决策要求。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司章程、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使中小企业的决策实现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化。

正如杨建君(2007)所说,人们经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里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之外,人们已开始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层次来探究这个问题[13]。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双方互动的内在机理、影响方式、影响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2,(1):52-57.

[2]杨建君,吴春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4-38.

[3]Neng Liang.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New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Firms[R].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 August 1999.

[4]Trond Randoy, Sanjay Goel. Ownership Structure, Founding Family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Norwegian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5):619-637.

[5]Eduardo T. Gonzalez.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Asian Experience[R].The 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Basic Research XI on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December 2004.

[6]Joshua Abor, Nicholas Biekpe.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of Ghanaian SMEs? [R].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Business School, September 2005.

[7]Olof Brunning, Mattias Nordqvist, Johan Wikl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Small Firms: Untangling and Combin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Board Structure and Top Management Teams[R].Merging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ctober 2005.

[8]聂正安,欧阳.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中国路径[M].北京: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6:3.

[9]AD Clarke. SM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olitics, Resources and Trickle-Down Effects[R]. Corporate Law Teacher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06.

[10]徐金发,刘翌.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02,(4):59-63.

[11]刘 伟,刘 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

[12]王昌林,蒲勇健.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路径与产业专业化[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0-14.

[13]杨建君.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132-134.

CorporateGovernance Environment of SMEsTechnologyInnovation

Hao Chen

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采用的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标体系

笔者基于人力资本的构成,和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及深交所在2012年4月20日正式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将创业板人力资本信息披露确定为高管人力资本和核心人力资本两大部分,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1

(二)问卷设计

通过通读目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009-2011年创业板公司年报,提取出披露具有代表性的高层人力资本信息、核心人力资本信息内容作为此次调查问卷的项目,每个项目对应着对人力资本信息决策价值变量的五种评价。

(1)问卷项目的选取。基于2009-2011年创业板年报的内容分析,本调查问卷根据本文建立的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所对应的各项信息进行调查,这些信息来自于创业板年报的各个部分。

(2)变量的定义和取值。本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者评价各类信息对投资决策(买入、卖出或持有)的相关性,在此定义这14条条目的取值范围为1-5分,具体打分依据为:5分表示相关性很大,4分代表相关,3分代表一般,2分代表不相关,1分代表很不相关。

(三)样本描述

结合本次调研的目的,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广大投资者,介于本文的假设,我们选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从事证券工作的分析师、长期进行投资的财务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其他投资者,他们长期进行证券投资,并且具备基本的财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他们相对来说对于人力资本信息的理解不存在障碍,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人力资本信息的决策价值,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回收和网络发放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问卷85份,回收率85%,回收问卷都是有效的。

二、问卷分析

(一)投资者对人力资本信息的关注程度与关注倾向

笔者调查了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对于整体人力资本信息的关注程度。1表示非常关注,2表示时常关注,3表示偶尔关注,4表示从不关注,结果发现,18%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都是非常关注智力资本信息的,47%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时常关注智力资本信息,仅有5%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根本不关注智力资本信息,可见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是关注创业板披露的人力资本信息的,对人力资本信息是依赖的,即创业板披露的人力资本信息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另外笔者还通过对14个变量的信息相关性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 这些信息的决策价值的平均值较高,为3.62分。其中最高分是第6项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价值均值为4.29分;最低分是第9项监事会会议次数,价值均值为3.22分。这说明了投资者在对创业板进行投资决策时,最关注的人力资本信息为高管人员持股比例,部分投资者对监事会会议次数关注较少。

高管人力资本均值为3.59分,超过3分(有点价值)。虽然高管人员持股比例是投资者相对而言最看重的信息,但是核心人力资本的平均受关注程度更高,为3.97。说明核心技术人员的各种情况对处于创业初期正在发展的企业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当然,总体而言,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本信息都影响投资者决策。

(二)投资者对创业板人力资本信息披露满意度的评价

篇(9)

附:*市经济贸易局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专题调研方案

二八年五月四日

抄送:市委组织部

*市经济贸易局办公室2008年5月4日印发

*市经贸局领导班子成员开展

“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专题调研方案

根据省委、温州市委、*市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和市委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现就局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专题调研活动提出如下方案:

一、调研目的

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目标,摸清制约创业创新的主要问题,摸清基层和群众对上级机关服务创业创新的主要期盼,摸清基层和群众对推动创业创新的政策要求,查找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务实的对策措施,推进经贸系统“创业创新”,为建立惠及全市的工业发展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开展民营经济示范区建设调研活动。(1)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乐成、象阳等7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进场率、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2)推进标准厂房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3)培育扶持电气、电子、服装、钻头、船舶修造等重点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发展一批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建设年”活动,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促进传统产业从低段盈利模式向高端盈利模式转变,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促进集聚发展。(5)落实总量控制和限期治理制度,加强对重点高耗能行业以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创建一批高水准的绿色清洁生活和零排放企业。(6)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在办事提速、服务提效、效能提升上下功夫,求实效,以“服务到位、办事高效、支持有力”降低创业成本。

2、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问题和对策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已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和部分技术开发机构的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和发现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3、开展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调研活动。深入调研国有改制企业,为全年企业改制工作打好基础。重点对*罐头厂和市通用机械公司改制工作进行深入调查。提出解决企业改制方案,健全留守班子工作机制。

4、开展商贸流通业发展调研活动。制定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着手研究商贸流通业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商业龙头企业;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观念。

三、调研安排

开展领导干部创业创新蹲点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入户走访、体验生活、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政策解读,开展专题讨论,邀请专家会诊等方法,深入解决困惑基层企业的难点,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主要安排以下四个专题小组。

1、民营经济示范区调研组。组长赵顺川,副组长杨近法、仇保雷,成员张奎清、郑松林、王兴福、徐也双。

2、企业技术中心调研组。组长朱玉成,副组长臧国华、朱丛伟,成员南岳云、包文清、林孟峰、孔庆国。

3、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调研组。组长胡士爱,副组长陈邦俊,成员胡修业、吴方财、张琼洁、王坚。

4、商贸流通业发展调研组。组长张帆,副组长支晓华,成员余胜旱、倪相达、陈小燕、易华。

调研活动时间从2008年4月14日开始,到5月中旬。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调研活动,具体时间和地点由各组组长根据工作安排和调研的主题确定。

四、调研要求

1、树立良好形象,立调研新风。严肃“四不”纪律:不搞层层陪同,调研组自选企业或工业园区;不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增加麻烦;不搞请吃,一律实行工作餐制度;不给当地政府增加接待费用,伙食费用自理;真正做到轻车简从,树立干部良好形象。

篇(10)

报告显示,郑煤集团上半年煤炭产量同比增加37.45万吨,其中二季度突破500万吨,创下集团单季产量的最高纪录;销售收入比计划指标增加2.86亿元,利润超过计划1747万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3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逆势增长。

“在新时期郑煤集团发展实践中,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相关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是我们用科学理念指导企业发展的唯一选项。”郑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工会虽然出言谨慎,但却透出无限自信。

在看过本文以后,省委书记徐光春有过如下批示:“工会同志:为郑煤集团的新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祝郑煤在你和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学习开启郑煤科学发展新篇章

在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蔓延和渗透,尤其是对国内实体经济影响明显显现的关键时刻,更准确点说就是XX年11月30日,杜工会受命出任郑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理论研究颇有建树的他上任次日,就开始连续带队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开展调研,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深入研究战危机、破危局的新思路、新措施。在全面掌握郑煤集团安全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维护、肯定、坚持、完善、创新”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并强调“前进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还提出了“整体形势要明确、指导思想要明确、工作思路要明确、目标任务要明确”的要求,把XX年确定为郑煤集团“科学发展年”,旨在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郑煤集团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3月,由省委组织启动的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郑煤集团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是推动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是广大党员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的“检修站”,是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见成效上水平的“助推器”。

在郑煤集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职代会、党委工作会等不同场合,杜工会都明确指出: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危中求机,稳中求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求实,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3月18日,省委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杜工会在当天连夜召开集团动员大会预备会。3月23日,经过3次预备会的充分准备,郑煤集团召开了大规模的动员会,对活动目的、活动原则、具体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

上一篇: 社区治理的核心 下一篇: 手术室护理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