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09: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重温】回顾已学乙醇的化学反应,从而总结乙醇的部分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结合前面的复习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氢氧键和碳氢键的断裂,根据醇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并能够熟练写出相关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3.结合前面的学习,能够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会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一)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4个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分析:考察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考察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10山东)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休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官能团和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能够列举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课堂小测和交流订正检查学生对乙醇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乙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1、2
【投影】学习目标1、2
1.醇、酚的区别;认识几种常见的醇
2.总结饱和一元醇的通式、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订正答案,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投影】【目标1评价】
1.醇酚的区别(填序号)
下列物质属于醇类的是 属于酚类的是
【目标2评价】
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
下列每组物质的沸点高低比较不正确的是()
A.乙二醇高于2-丙醇B.丁烷高于丙烷
C.乙醇高于甲醇D.乙醇低于丁烷
3.【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学习目标3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二、醇的化学性质
小组结合57页的【交流研讨】及以前的知识基础,以乙醇为例,预测醇能发生哪些类型的反应,反应时生成何种产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举出相应的实例,填写58页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醇在不同部位断键发生反应的类型:
⑴与金属钠发生取代反应
⑵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⑶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羟基中的取代反应:引导学生从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断键的角度来区分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巩固】写出1—丙醇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一、生物学科教学理念
对于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本文仅讨论高中生物学科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与内容紧密相联,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归结为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总结为两点,即全面性和灵活性,即指生物学知识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而且要着眼于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就这一点来说,它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目标更是生物学科的一个性质特点。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具特色的性质之一。生物隶属于科学领域,而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莫过于不断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及方法,力图改变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
4.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对于长久以来学生所学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生物教学内容中便加入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原理,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搬到课堂上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生物学科知识的性质
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容范围很宽广,相应具备的性质也是很丰富的。本文仅对其特殊的性质,即区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做相应的具体阐述。将其归结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性质,即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
1.生命性。
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将生命现象、生命特征、生命规律等内容进行选择,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以适应其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表述方式,将这些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是生物学科生命性最表面也是最直观的体现。其次,生物学科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的相关知识;层次上,生物学科由大分子物质、细胞谈起,在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每个角度都为学生开设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口;从知识类型上讲,生物学科既有简单易懂、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陈述性知识,又有需要动手亲自操作才能掌握的程序性知识,还有透过现象看的本质、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逻辑性知识。最后,学生只有对生物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生命有全面的认识,才可能体会到生物学科中生命性的存在。而这一性质也恰恰体现了课程理念所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2.科学性。
这一性质的最大体现就是理念的阐述,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们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技术和过程来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在讲授科学探索这一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生物。在讲到细胞结构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仪器(显微镜)去观察。而这些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在生物课程中参与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便能够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而且,通过生物学科科学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过程,锻炼使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养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成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这一点性质正是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的映证。
3.实验性。
自然科学是在科学的实验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因此也都具备了实验性。具体来说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首先,实验知识的可操作性。通过生物实验操作,使教学内容立体化,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其次,实验知识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掌握的知识都是主动获取,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知识的全面性。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实验知识的精神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精神,即严谨态度,屡败屡战意志品质,还有与人相处、共同实验时所必备的合作精神。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就需要学生不仅能理解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亲自栽培绿色植物的实验来体验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一性质也是对“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最佳证明。
4.先进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学生学习生物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与生物学知识内容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一些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预示着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与改革。如在介绍基因时,就要向学生们展示更多的基因技术所带来成果;在讲授人的生殖发育时,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试管婴儿的诞生与发展历史。更多的将现代科技、社会和知识联系起来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大也是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也是由课程理念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决定的。
三、结论
综合全文的论述,根据课标所提出教学理念分析得出生物学科知识的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的四大性质。而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先熟悉学科知识的性质及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及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姚芳儒 马俊丽 史立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7.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1-74.
[3]林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生物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29.
一、跨学科知识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合理地设计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并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导入新课,让学生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各个学科间知识的转化与潜移,从而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学习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知识[2]。以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结合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达到潜移的效果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半个烧杯的清水,课上向水中滴了一滴红墨水,让学生细心观察红墨水是如何扩散的,并回顾其在物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即扩展主要指的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也会彼此进入对方,通常是从量多的区域扩散到量少的区域,直到分布平衡。之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部分,并试着分析实验现象。如此教师顺利地引入渗透作用的定义,导入新课。本次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去导入新课,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并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迁移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学生也能意识到各个学科是互相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且生物学科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知识转化的意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3]。
二、跨学科知识在突破重难点中的应用
生物学科教学的重点基本上都是核心的知识、概念,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网络的重要连接点,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旧的知识两个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难以掌握、难度大、难以消化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突出难点,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4]。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巧妙运用跨学科知识实现转化与潜移,有利于学生实现重点掌握与难点突破。比如,在探讨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也就是分析影响有氧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O2、H2O)、生成物(CO2)、反应条件(温度、pH)。在迁移了方法之后,学生在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时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此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主动进行该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三、跨学科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学生生物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习过程的被动性
我们高中生在学习生物学科过程中,学科知识接受的被动性是自主学习能力面临的严重阻碍。学习过程被动性主要是指高中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科探索精神,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知识内容的接受过程过度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灌输。造成这种被动性的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国长期形成以来教学模式和学生缺乏主动探讨钻研精神是最为主要的两方面原因。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凸显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能力。提升生物课程学习的有效性,是摆在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一大障碍。
(二)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缺乏
生物课程自学能力面临的另外一大现状是高中生学习兴趣的缺乏。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缺乏“兴趣点”的培养,学生不能够深刻体会到现代制药技术、高精尖的生物基因技术都与基础的生物学科有关,所学内容不能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同时一些必要的生物实验课程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学生不能体会动手学习过程带来的新鲜感和知识的实用性。另外,由于现代的影音视频等新媒体教学设施往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都会使得我们高中生在面临升学和繁重学习压力下失去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生物学科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基本学习知识点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识记,其次需要一定的综合学科运用能力,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为铺垫,而遗传学部分又需要有数学概率知识背景。再次,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去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血糖血脂”内容时,生活中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都可用来进行参考。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分析学科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学科学习,一味的“记忆”或者在缺乏必备知识记忆的前提下去“探索”,都会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学习的目标性低,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二、提升我国高中生物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一)认清生物课程学习主体
针对学习过程的被动性,我们高中生首先应当认清自身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发挥引导和补充的作用,这是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需要加强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为本,提升教学知识点概况提炼能力,强化生物教学中重难点,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学习探索能力的加强。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高中生认识到“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
(二)加强课程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塑造
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应加强生物学科视野的拓展,适当将前沿的医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以及制药手段中所蕴涵的生物学科知识点进行适当阐释,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使其转变为学习生物的动力和兴趣,如在抗体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分析时下关注度极高的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制备过程。另外,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生物学科兼具文理科的特点,应当合理分配知识层次,必备的知识点的记忆,应综合运用“关键字词”等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记忆曲线,以此提升识记效果;对于需要理解的部分,运用好各门学科知识来提升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最终做到高效学习。
(三)提升生物实验的有效性
生物实验是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学生探索兴趣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生物实验,我们学生可以将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成果,体验生物探索的乐趣,如通过观察洋葱细胞实验,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细胞的形状结构;再如通过青蛙神经反射实验可以对于神经反射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巩固。动手观察以及积极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生物探索能力,并且体验经过自身努力获得学习成果的乐趣。可见,通过提升生物实验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四)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科教育有效性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更为生动的教学手段,这得益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教学设备的所具备的影音效果。例如,在模拟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利用Flash小动画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我们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态演示,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意味着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学科的掌握理解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除了课堂,学生课后也可以充分运用好网络等工具,积极探索学科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要求学习回归生活,创设的情境要能利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联系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将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受深刻,促进理解。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生活现象,设置生物课堂情境,不但可使学生加深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印象,而且从对生活情境的分析、思考、讨论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逐渐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才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不断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二、创设经验化情
境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知的矛盾将有力的推进新知教学;学生已有经验也会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形象化情境
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往往抽象难以通过语言进行想象,创设形象化情境无疑非常的必要与重要。情境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生物学往往与农、林、牧、副、渔这几大产业密不可分,生物学与医学关系也非常密切。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经历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探讨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归结起来就是要使生物学科贴近生活,由此可见生物学科如何生活化成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生活元素,诠释生物学科的内涵
生活的本真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学习新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学科特性的元素。在教学方案的预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关注生活的生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带给他们的真实和快乐。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教师布置学生们在花盆中种大豆,让学生每周记录下管理措施和豆子生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教学预设,目的落足于《第二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元素,上出生活化的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生物知识、总结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与过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与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把握好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利用好实验室教学资源,服务教学。生物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他们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整合课本知识,结合本地特点去开展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地做好实验的准备和预设。由于季节的原因,可以调整实验进度,选择生物(尤其是植物)的适宜季节,以免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使生物的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节令紧密结合,找好“生活化了的”生物学科最佳结合点。
三、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
课堂上巧妙预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情绪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生物课堂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仙人掌没有叶子浑身长满了刺?”“为什么变色龙能变色?”等等,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和生活化。
事实证明,巧用实例和数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主动性,是实现生物学科课堂优质高效的手段。
四、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用技术,加强生物的实用性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结合本地的实用技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实用技术载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本地有利用大棚技术养殖食用菌、花卉、蔬菜的农民,也有牛、羊等家畜和鸡、鸭等家禽的养殖户。我和农民和养殖户打好招呼,引领学生到养殖基地参观、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综合教学的重要性,时刻关注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学科联系,适时把握时机,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各学科知识,分析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使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得以培养锻炼。譬如,在“原始生命的产生”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运用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知识,系统分析原始地球、原始大气、原始海洋的诞生条件和原始状态,结合生物教材推测原始生命产生的可能途径。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组讨论、分析,再经教师指导,很快掌握教材知识。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就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刻意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教材
在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时时得以体现。可以说,离开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学生就不可能系统地把握生物知识,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譬如,在“酶是生物催化剂”的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学科知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提高或降低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而自身质量和化学特性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再联系生物学科知识:酶是由生物活细胞分泌产生的,能够改变生物体内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酶是由生物活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作为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酶的催化效率容易受到环境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电磁辐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假使完全摒弃化学学科的催化剂、蛋白质知识,片面强调学习“酶”的知识,学生就不可能快速理解和接受此部分教学内容,整个新陈代谢环节的教学也会受到影响。
再如,在“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中,又面临物理学科知识: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进行渗透作用必须要有一层半透膜,而且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要有浓度差。再联系生物学科知识:植物根部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可以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这层膜把液泡里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隔离开;细胞液里含有许多溶解于水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由于原生质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细胞液可以通过原生质层与土壤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学生在充分理解渗透作用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可以很快掌握绿色植物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知识。
在讲授酶的催化效率随反应温度变化而变化、光合作用效率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种群密度与食物供给关系时都要用到数学学科的“坐标图线”知识,假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不注重此数学知识并做到恰当运用,仅仅依靠片面的机械描述此类生命现象,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联系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使学生的生物学习不再是一项孤立、繁琐、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是充满了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的立体有机组合。生物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充满了诱惑力,学生时常沐浴在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喜悦氛围之下,学科教学目的得以充分实现。
三、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发现班级学生自然学科各单项学科内部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那么,为什么有教师不愿意运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呢?原因在于:在联系非本学科知识开展生物教学时,教师倘若不事先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反复练习,就会因为知识匮乏、粗心大意导致学科知识的错误输出或者占用掉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就会受损。
生物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多学科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遇到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影响的教学环节时,切忌信口开河、想当然地胡乱应付,要多多开展学科知识钻研,请教所涉学科专长教师。只有在全面且熟练把握学科间互动教学内容后,再精心组织编排各教学环节,向学生精准地传输科学知识才成为可能。生物科学的需求往往不是单靠自身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综合诸多非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多方面援助。这里的“其他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非自然学科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补救教学”要求发现并筛选出有生物学学习困难、未达预设学习目标或学业成就低的学生,诊断其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重新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活动,以期提升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整体学业目标达成。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采取的步骤和策略。
1 甄选补救教学实施对象
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的对象为未达成学习目标,在生物学科上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因与其他同学相比,这些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业成绩较差,故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通常无法获得成就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随堂观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及各阶段测验分数以及其他的学习指标的综合分析,进行学业成就的诊断评估。
低成就学生往往具有以下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内容漠不关心,反应迟缓;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经常迟交或不交作业,甚至抄袭作业;测验成绩较差;学习主动性缺失,自信心不足,甚至厌学等。
2 开展学情诊断
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学,而是带有对特定补救对象的个性化的辅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补救教学时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有效开展补救教学需以准确的学情诊断为基础,准确地找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并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
2.1 查找病灶――检视学习困难所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根据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去由于主观情意因素导致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外,其所具有的生物知识结构、生物学习技能和思维习惯等认知因素有着关键的作用,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练习反馈,便可迅速判断学生的症结所在。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涉及生物学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的内容,教师需要用心琢磨学生问题症结之所在。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由于这一概念涉及内容多且抽象,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就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学生不理解能量流动的原理”。学生可能不理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也可能无法理解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和呼吸量等量值之间的关系,进而难以理解和建立单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也可能无法理解和建立以食物链为途径的在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模型。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检测,从而对学生的困难之处更加精细的定位并分析成因。
结合课标分析教材,精细地解读和剖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内容,其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目标一:阐述单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目标二:阐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目标三: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及其成因;
目标四:举例说明利用能量流动规律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目标五:绘制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这五个目标层层递进,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究竟在哪一个层次产生了困难,这还需要教师针对每个目标O计一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测验。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问题串(所选用教材为人教版高中“稳态与环境”模块)。
按照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教师分析学生答题内容,还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追问,就可收集到有关的信息来判断学生的问题所在。
2.2 寻找病因――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无法达成学习目标、生物课程学业成就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2.1 学生的主观情意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生物学科学习非常糟糕的学生,语数英三科的成绩却一直很优秀,说明这些学生学习能力是比较突出的,但由于学习动机与高考科目紧密关联,在江苏省高考模式和高校录取方式中,生物学科做为一门选修科目成绩只需达到一定等级而并不计入高考总分,所以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很在意;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兴趣、爱好所致,他们对与生活联系较多的内容感兴趣就学得较好,而对于无法直接观察、接触或体验的抽象内容往往就毫无兴趣,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也就无法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因为高中学习任务繁重而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导致生物学学习困难等。
2.2.2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因素
2.2.2.1 生物学科思维能力不足,学习方法单一
有些学生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课堂上也认真听讲了,教材也认真阅读了,重要内容都背出来了,怎么考试还考不好?其实这就是由于他们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分析过程,学而不思,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被动阅读和记忆,这必然会造成无法适应生物学学习。生物学尤其是高中生物学重在阐述生物的内部本质和规律,以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知生命系统的精彩与奇妙的表象的同时,还能运用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来探究和分析内在的原理和规律。因此学生所具有的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生物学科素养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有着决定性作用。
2.2.2.2 生物学科知识不完整,认知结构缺乏整体观念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多个模块进行呈现的,但模块与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以先前知识为必要的基础。但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不会去联系原有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不会从整体层面上去把握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他们割裂地去认知各种生物学概念,把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静态化处理,从而给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原理造成了困难,学的内容越多,堆积的知识越杂乱。
另外,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教师教学方法不匹配、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对于图表的阅读能力欠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对于生物学学习的困难。
3 精心设计,实施补救
综上所述,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不尽相同。因此,补救教学需因人而异。
对于由于情意因素而导致高中生物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培养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
对于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原因导致的生物学业成就落后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业状况后,根据学生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成因,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原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切合学生的需求开展补救教学。
3.1 生物学科学习策略补救教学策略
学科思维习惯不良、学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也会比较差,往往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一些学习策略的训练,通过补救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习时,不知道教材到底要说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分析:(1) 神经系统调节要实现什么目的?(2) 何为神经系统?(3) 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对生命活动调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了对刺激的反应,那么相关刺激引发的兴奋是如何在神经元以及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记忆策略中的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开展概念图的解读、填空和绘制等学习方法都可以有效帮助这部分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及其知识结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整体性观念。
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习策略训练融入补救教学过程,以期最终让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辅助,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来对生物学科学习进行自我补救。
3.2 生物学知识结构完善化补救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完善化教学是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方式,主要是针对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学过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毫无认知、知识点漏洞较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前后知识联系较强的新课内容时往往会出现理解障碍,他们需要梳理生物学知识结构,补充缺漏的生物学概念,帮助构建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针对这类学生开展补救教学,教师需根据问题测验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和补充,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储备、梳理知识结构。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中,部分学生在“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个概念的辨析上存在错误,一方面是由于遗忘了“同化作用”概念,需要补充这一概念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思考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导致“摄入量”和“同化量”概念混淆。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帮助学生认知新的概念。如:“某位同学吃了一碗米饭后,米饭中的能量是否都进入到人体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化为以下问题:① 吃入肚子里的米饭中的能量会不会全部被人吸收转化成人自身的能量?② 排出的粪便中是否含有能量?③ 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人还是米饭?其中的能量将会为哪一类生物所利用?④ 人吃米饭摄入的能量和人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是什么关系?⑤ 输入人体的能量是指摄入量还是同化量?⑥ 人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哪些用途?这六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动态地把握单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
3.3 以生物学认知方式补救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众多学生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势必在教学方法和部分学生的认知方式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因此,需要引导部分学生及时而适当地学习生物学认知方式来补救教学。在进行补救教学时,教师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重新设计教法,在鼓励和保护这些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一方面让其能以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来学习,以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针对喜爱做实验的学生,教师可以开设生物实验校本选修课程,增加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机会。一方面要逐步纠正或弥补学生学习的缺陷,如针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阅读的方法,逐步教会他们学会阅读。如应用KWL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关于这个科目或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Know)?我想知道什么(What)?在阅读和回答问题结束时,我学到了什么(Learned)?
总体而言,“补救教学”可依据下列程序(图1)。
可以说,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是一种“评价―教学―再评价”的循环过程。在补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基本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对补救教学对象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持续测量,开展动态评价,分析参加生物补救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情况以及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发展情况,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补救教学对象和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教学作为新教学模式,它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化的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讲解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导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国外很受欢迎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我国生物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一)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教师的直接讲授、单向传递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填鸭式教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视频的学习资料是在线或可反复获取的,让学生能自由地掌握学习时间和控制学习节奏,完成相关的练习与测验,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与教师互动,较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增强师生的课堂互动性
翻转课堂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课前搜集生物知识,观看生物学科视频,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预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与同学和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师通过生物教学课前任务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广度、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因困施教”。
(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认知主体和主动性。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被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学习资料,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办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信心
《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标准》鼓励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张丽娜(2015)研究发现试验组哈尔滨市第九中学一班在传统教学下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浓的学生比例为22%,在通过翻转教学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明显提高,兴趣浓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0%。而对照组八班却没什么变化。马妮(2015)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发现实验组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照组学生做预习的很少甚至于很多学生基本不复习。自主学习意识很差;实验组学生预习的比例明显增多,基本上没有学生不课前学习,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增强。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验操作能力
马妮(2015)探究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为期1年前后4次的测试,发现试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距在拉大。说明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班比对照班能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及更好地对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刘翔宇(2015)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后发现,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操行等级中优秀率达到了70%,高出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班级47%;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生物课成绩中优秀率达到了77%,高出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班级57%;说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符合生物课教学特点的要求,适合生物课的教学和学习。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经验反思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师—书本—课堂”转向“视频—课堂—教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具有较强能动性和求知渴望的学习者,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教师应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设计、学情研究和课堂调控上。
(二)做好资源开发工作
理综考试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原则,而实验题能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高三生物的复习,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提高复习效率,注重提高能力。
一、把握能力结构
理综生物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那么,主要考查哪些能力呢?生物学科对能力结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例如在学生学了“遗传与变异”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用“基因”“染色体”“遗传基本规律”等概念、原理或遗传图解,去解释诸如“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之类的问题,而不必从“什么是基因”“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等细细道来。生物学教师必须注意在复习教学实践中研究生物学语言现象(包括教材的、学生的和自己的),提高自己,示范学生。
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用文字准确表述图表中所表达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图表题的复习解题指导,如曲线图题的解法:先“识标”(明确坐标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明点”(明确曲线的交点、拐点等关键点的生物学意义)、三“析线”(描述曲线的变化规律及生物学原理)、四“用图”(用相关生物学知识与图紧密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绘图,以图代文来表达生物学事实和实验设计、结果。画简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复习中往往会被忽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代文来表述课文,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达到复习教材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绘图技能及以图代文的表达能力。
2.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试题再新颖,能力要求再高,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运用生物学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应踏踏实实地抓好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复习教学,在教学时要归纳综合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揭示生物学概念、原理、生理过程的内涵和外延;总结教材中的生物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学生一般习惯于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突破,不善于梳理前后章节的知识体系,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框架,因此对问题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刻,结果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领悟力。
二、提高能力途径
1.提高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科目”考试的重点是考察知识的综合能力,既包括学科内综合,也包括多学科综合,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因而在复习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开放,掌握生物学科的特性,及与其他学科的互通性,比如生物和化学的知识就有许多互通性,有许多知识彼此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正从题海型向能力型、创新型转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试题的积累、变形、重组、分解、综合,要注意训练学生对于图形、曲线的分析,以及图形转换能力,同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设问、思考、解决。达到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只要做适当的题目,就可以在复习练习中获益非浅,而不必沉溺于题海中,不能自拔。
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内容,约占20%的分值。这部分试题是高考的压轴题。高考要求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
因此因此复习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逐渐达到能用恰当的实验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等多方面能力要求。
3.提高高考答题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 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
解答选择题,首先是调整心态。在理综试卷中,生物学科的选择题是排在最前面的,很多考生此时还未进入考试状态,思维不够严密,审题粗心,建议考生要尽快调整心态进入正常的思维状态。审题时要看清题目所给的条件,看到熟悉的问题要注意是否有变化。其次,选择答案时要有明确的根据,无法判断的可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者回头再认真读题,寻找尚未利用到的条件。第三,选定答案后再回头核对题目内容,看看题目究竟是不是这么问的,不要忘了题目设定的条件,自己的选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