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57: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一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一)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互补充,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个体的风险的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着眼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这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涵。
(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微观审慎监管只是预防单个银行的风险,对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单个银行的安全并不代表整个银行系统的安全,特别是在所谓的“羊群效应”下,系统性风险很有可能发生,所以应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1.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同质性增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增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羊群效应、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公允价值的盯市会计准则、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市场用扩大、场外交易、金融机构杠杆率高也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难以解决系统性风险,所以必须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2.微观审慎监管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单个银行,却忽略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风险预防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类似,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加大。在微观监管下,单个机构对负外部性不承担责任,容易导致“公地的悲剧”。
3.过去的监管只是盯住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同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都要求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解决。
4.金融的过度创新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加大,金融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使风险在主体之间传递,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合理监管风险的传递,才能够合理预防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同质性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面对相同风险时具有相似的反应,这使得金融的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加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也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由于系统性风险是内生的,这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测度
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横截面维度两个维度对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二维测度,其中时间维度主要是解决顺周期性问题,横截面维度则主要是测量各个微观主体之间的关联程度。针对不同的维度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虽然压力测试以及宏观审慎指标和早期预警机制都有其益处,但是又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应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顺周期性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应该使用逆周期政策工具宏观审慎监管的校对工具。
三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
一方面经济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避免或者解决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逆周期政策。另一方面要界定监管边界以及监管机构的功能,并且着重从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方面着手讨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
(一)以解决顺周期问题为主的逆周期政策
解决顺周期性应该采取逆周期的政策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一对要针对不同的顺周期性采取不同的逆周期政策。例如在拔备计提方面应该采用跨周期计提方法而不是时点计提发,这样可以提高拔备计提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使用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加强了一定的顺周期性,要适当改善公允价值计算的规则。
(二)明确中央银行的职能,协调各宏观政策的相互关系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既包括银行监管政策也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工具。应该将重点放在协调各政策工具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建立合理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着重加强内外金融监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交流,同时强调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使得中央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制定,并且应该协调中央银行和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理顺监管体系不留监管真空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应明确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监管权,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同时不仅要关注银行的风险,应该同时关注对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分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因为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可能是长生系统性风险的原因。
四 逆周期资本制约的政策选择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7年美国爆发了影响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美国几家华尔街银行在高额利率的利益驱使下向信用评级低的房产商(次级贷款者)发放贷款,于是便产生了对银行贷款收回困难的危机。但从根本上研究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其根源还是在于资本主义市场对利润的无限追求。
二、金融危机对会计的影响
金融危机在影响世界经济的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给会计规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冲击。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确定性,衡量当日的公允价值应以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若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历史价值,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下跌幅度巨大,投资者持有的投资工具(如股票、房产等可交易的衍生产品)大幅贬值,按市场价值入账将造成企业的巨额损失。
(二)金融危机对会计人员从业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企业大幅裁员、普遍降薪、缩减福利等举动已经引起了诸多从业问题。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企业面临减产或停产压力等;调查还显示:在调查的一千名会计从业人员当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因此次金融危机,打算通过工作实践或者职业进修努力从一般财务人员向管理者或领导者转变。
(三)金融危机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各行业债务人未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银行最终无法收回其债务,从而产生了许多的死账、坏账,流动资金入不敷出,而这一切则主要归因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三、金融危机下会计规避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前,我国采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一般为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情况,为企业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更加符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2.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措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仍然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还需不断的完善,才能发挥更好的规避风险的作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的价格;第三,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予以统一。
(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1.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首先,会计信息的外部属性要求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息使用者可以搭便车而无需另外支付费用,从而使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披露足够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解决方法就是由政府或获广泛认可的组织建立并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强令企业生产足够的、符合一定标准的会计信息,保障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会计信息的实效性要求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最后,会计信息的垄断性要求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2、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措施。第一,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需加强我国银行在对客户发放贷款时对客户的信用调查,不能因为追求业务量而下降放贷标准。应尽快将全国的信用调查系统联网,以杜绝信息不对称的漏洞。第二,改进监管办法,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第三,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系。首先,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增长率等各方面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分析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原因,评估可能造成的损失。其次,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当异常的数据指标出现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及早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判断,以防财务恶化。
2.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第一,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之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第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第三,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其提供教育深造的机会。最后,还应培养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四)加强我国会计监督力度
1.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政府应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单位负责人违法违规的处罚办法,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力保障、法律保障和措施保障。
2.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无论是会计事务所,还是会计事务所的督导机构都要做到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3.从企业内部角度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法人会计责任。
结论
会计界应积极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规避风险的措施;既要不破坏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合作关系,又要减小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不良贷款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在近几年来发放的巨额信贷也导致不良贷款生成率有了微幅放大。虽然,之后国家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注资等方式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带来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但是不良贷款实际数额远远超过我们所见。中国正面临着信贷恶化的风险,这需要我们认真关注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导致的风险。
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不良贷款问题再度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如,Martin F. Hellwig(2009)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用抵押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分配不动产风险,这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造成风险的扩散和加剧。而证券公允价值在担保机制中的顺周期作用在危机时期会进一步在系统中造成向下的连锁恶性反应,即“多米诺骨牌效应”。 Rishi Goyal和Ronald McKinnon(2002)则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不良贷款解释成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时日本对美有巨额国际收支顺差,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广场协议”之后,美元相对日元贬值引发日本资产价格泡沫,从而间接造成日本大量不良贷款。反观现在,中国同样也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我们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谨防美元价值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国内关于不良贷款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定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解决方法、不良贷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如,周晗菲(2011)将不良贷款生成理论分为:经济基础成因论、银行自身成因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预算软约束理论,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源自于经济运行本身的风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国有企业的软约束或者是银行自身内部的风险控制等问题。孙亚军(2010)等学者则从其他方面入手,指出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银行业产权不明等问题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黄友志,戚威等(2009)提出应结合国外的经验,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改解决其发展的瓶颈。邓少春(2009)认为应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组建股份制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化解、盘活不良贷款,把银行债权变企业股权甚至是不良贷款打包出售、不良贷款证券化。贾通志(2011)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贷款的新出路,清收并盘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原本只是信用风险,但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何自云(2010)深入研究了不良贷款对中小企业的不良影响,他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容忍度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加重。孙浩然(2011)提醒我们正确看待不良贷款的“双降”,对其内在的隐患提高警惕。谨防因不审慎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扩大、将不良贷款挪用于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以及风险集中等导致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影响银行的有效经营,从而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国内对不良贷款的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不良贷款警戒率、不良贷款定价模型以及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蔡中华,白学清等(2008)计算得出我国实际不良贷款额,并进而计算出我国实际不良贷款率,再与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比较,分析我国不良贷款的真实风险。谢冰(2009)分析了7个宏观经济因素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会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的结论。
综上可见,在定性研究方面,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已经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定量方面的研究则颇显不足,尤其是在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上,大多停留在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如GDP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等,没有考虑到借款人自身的因素。借款人贷款数额、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资金成本等都因素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生成。同时,国内学者对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并分析不良贷款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研究设计与模型分析
1.测度方法与变量选择
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借款人因素进行研究:企业景气指数、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或贷款数额(还款能力)以及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即主要考虑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违约可能性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则会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额;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者是贷款利率较高都可能导致违约,从而提高不良贷款的发生额。在剔除了存在自相关以及不显著的指标后,本文选取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两个指标,与不良贷款余额进行计量检验。各变量界定如下:
不良贷款余额(亿元):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其本质是银行经营中的一种潜在损失或者成本。按照贷款的“五级分类法”划分,可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将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种贷款称为不良贷款。
金融机构各项信贷供给(亿元):主要指金融机构发放的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中长期贷款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
企业景气指数:又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用纯正数形式表示,以100作为景气指数临界值,其数值范围在0―200之间。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不良贷款数据自2004年开始对外公开,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04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3季度,样本对象为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数据为不良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供给以及企业景气指数的季度数据。数据至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中国银监会网站以及中国金融年鉴(2004年至2011年)。
表1 不良贷款余额、信贷供给和企业景气指数(2004年1季度~2011年3季度)
资料来源中经网数据库()
3.实证分析
(1)协整检验
为了让变量之间更好的拟合,本文采取了对数的形式。LNNPL、LNEBI、LNCL分别是不良贷款余额、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的对数。首先做回归分析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LNNPL、LNEBI、LNCL分别是不良贷款余额、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的对数形式
通过单位根检验,可看出LNNPL、LNEBI以及LNCL三者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一次差分系列是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可以对他们做协整检验,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的关系。
表3 协整检验结果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自回归检验
不良贷款可能受到不良贷款前期余额和前期信贷供给的影响,因此,将其滞后2期值作为自变量;景气指数是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因此,也将其滞后2期值作为自变量,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自回归得出以下结果。
LNNPL=0.054LNNPL(-1)+0.239LNNPL(-2)+2.067LNEBI(-1)
(0.21) (0.89)(2.47)
-0.21LNEBI(-2)+1.12LNCL(-1)-2.106LNCL(-2)+9.581
(-0.21) (0.61)(-1.08) (1.87)
注:括号中的是t值,5%水平的临界值为1.96
从自回归模型的t检验结果可知,前期不良贷款额、前期信贷供给对不良贷款没有显著影响,前期企业景气指数对不良贷款有显著正向影响。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了解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根据AIC、SC和HQ准则选择滞后阶数为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的水平上,企业景气指数是不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10%的水平上,信贷供给是不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1%的水平上,企业景气指数是信贷供给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企业预期经营状况良好,从而增加了贷款需求,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长,因此,究其原因,不良贷款的产生可能源自于企业家过分乐观的预期,也可能是因为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不善。
(4)回归分析
对不良贷款余额与企业景气指数、信贷供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LNNPL = 18.98 +1.40*LNEBI - 1.34*LNCL + 0.20*D0708
(11.39) (4.84)(-24.10) (4.09)
R2=0.96 F=230.77P=0.00
注:括号里的为t值,在5%水平上临界值为1.96
其中,LNNPL为不良贷款额的对数;LNEBI为企业景气指数的对数;LNCL为信贷供给的对数;考虑到2007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设置虚拟变量D0708,2007年1季度到2008年4季度为1,其余为0。
回归结果表明,括号里面的数值表示的对应截距和解释变量的t值,均大于1.96,回归结果显著。同时R2达到96%,拟合结果较好。不良贷款与企业景气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景气指数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额变动增加(或减少)1.40%。同时,不良贷款与信贷供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信贷供给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就减少(或增加)1.34%。虚拟变量与不良贷款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2007年~2008年之间,由于某些原因,一个时期内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增加0.20%,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结果分析
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和企业景气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李宏瑾(2008)曾说明的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一致。通常我们会认为经济的繁荣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和更强的还款能力,从而伴随着不良贷款的下降。然而,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原则,经济越好,不良贷款率就应该越高。经济繁荣时,企业扩大融资来扩大生产,银行放松警惕扩大信贷,不良贷款额就会上升。相反在经济萧条时,银行紧缩银根,对贷款人的信用水平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不良贷款与信贷供给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通常我们所认为的信贷扩张会引起不良贷款增加的结果相悖。我国自2004年以来,不良贷款额总体上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后,不良贷款急速下降,而信贷数量一直保持上升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赵洪丹、丁志国和赵宣凯(2009)认为不良贷款额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在统计局里显示的不良贷款是经注资、剥离、清收之后才登记上去的,因此数量明显比实际的少。同时,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母数值,即信贷供给,从而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不良贷款率在2008年第4季度之后急速下降,因此出现“双降”现象。但实际上不良贷款是从银行的账面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真正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处理实际上非常的少,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在我国不良贷款与信贷总额是负相关关系。
最后,D0708虚拟变量与不良贷款是正相关关系,表示在2007年初到2008年末之间,不良贷款显著上升。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重创,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
三、不良贷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不良贷款的隐患在于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指的是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或丧失功能的或然性。与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或个体风险相比,它具有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波及广、危害大五个基本特征。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不良贷款的系统性影响还不够重视,研究不良贷款也仅是停留在成因、解决方法与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所爆发的系统性影响之下,有必要对不良贷款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进行研究。
第一,从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来看,价格泡沫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典型特征。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加大投资并扩大信贷供给,一度导致经济过热,其中最显著的是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2009 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高出贷款平均增速6.7 个百分点, 房地产贷款余额及新增额占比均提高明显,占比达五分之一 左右。目前,我国购房者的月供占收入比、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均超出国际警戒线。随着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政策的频出,房地产信贷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通货膨胀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是多元和复杂的。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 再加上“价格黏性” 的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及时转嫁生产成本,处境困难。其次通货膨胀背景条件下,存款资金回报率相对降低,引发“存款搬家” 现象。“搬家” 的存款流向资本市场, 易引发资产泡沫。为追求利润,在可贷资金减少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采取冒险性的经营活动,加剧风险。从银行方面来看,过度追求利差和内部风险控制的不完善,使道德风险扩大,产生更多不良贷款。
第二,金融的同质化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就金融系统整体而言,金融的同质化风险是众多不同的市场微观主体基于同一制度规则要求、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模型预期而采取相同或类似的行为,这类行为的作用力方向基本一致,不能彼此抵消,形成金融系统内部的正反馈环,强化了放大作用,在正的一面会催化金融泡沫膨胀,在负的一面会加剧金融危机冲击的恶性循环,两方面都使系统缺乏收敛性,不利于保持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存在五种金融同质化风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取消历史成本计量时所存在的差异性,加剧了市场波动;监管部门设定某些规则要求也会导致金融的同质化风险,如评级机构。大多数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相同或类似的计算机模型导致了同质化风险;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金融高管的薪酬激励发生扭曲,导致追逐短期利益的冒险行为普遍化;在评级市场高度垄断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主要评级机构的行为失当会导致和加剧同质化风险。
第三,银行系统自身长期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这种积累性金融风险的一个最明显和最突出的外部表现特征是我国银行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资产,并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历史包袱和棘手难题。从近几年来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显著的下降,尤其在2008年底以后。但是实际不良资产仍然存在,只是部分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由政府处理。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每轮宏观调控后都是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上升的高峰期,由于CPI 指数的不断攀高,2008 年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紧缩政策及信贷规模控制的严格到位,投资、出口乃至整个GDP增长将逐步降温等因素,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出现反弹。
实际上,信用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之间并没有完全的界限,有一个灰色地带,一旦信用风险无法控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同时金融体系的传导性会影响金融的稳定性,是银行倒闭,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本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并对不良贷款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做了简单的阐述,这是对各种金融风险相关性的初步探索。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从借款人的角度出发,选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论证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以银行贷款违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在指标的选择上不能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指标的选择比较简单。同时,数据选取较少,不能充分的说明问题。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证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绝对的说明问题。对于本文想要阐述的不良贷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还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分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努力采取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如结构方程或者社会网络分析等进行研究,选择不良贷款的数据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量化指标进行验证,这样的分析才更加深入和完善,同时让我们的讨论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rtin F. Hellwig. Systemic risk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 analysis of the subprime-mortgage financial crisis[J]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9,157:129-207
[2]Rishi Goyal and Ronald McKinnon.Japan’s Negative Risk Premium in Interest Rates:The Liquidity Trap and Fall in Bank Lending[J],The World Economy,2002,5
[3]周晗菲.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80-181
[4]孙亚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机制[J].时代金融,2010,8:75-76
[5]黄友志,戚威.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理的新途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22-23
[6]邓少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J].时代金融,2009,2:23-24
[7]贾通志.积极探索不良贷款处置新模式[J].中国金融,2011,8:80-81
[8]何自云.不良贷款容忍度与中小企业贷款[J].中国金融,2010,14:94
[9]孙浩然.不良贷款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6:161-162
[10]蔡中华,白学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警戒比率[J].生产力研究,2008,15:31-32
[11]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9,6:22-25
[12]娜.关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基于不良贷款警戒率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2:26-30
[13]李宏瑾.经济增长、经济自由与不良贷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
[14]赵洪丹,丁志国,赵宣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真的实现“双降”了吗?――基于2003 - 2009 年上半年的数据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71-74
[15]葛志强,姜全,闫兆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实证及宏观审慎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4:57-60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民工 危机干预 机制
农民工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在繁华的城市中用自己的体力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也是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中坚,而其心理与情绪状况是社会运行的一面“镜子”,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群体对社会变革的主观感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沿海一些企业受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原本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更是雪上加霜,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心理,在自身利益长期被忽略或损害的情况下,这时容易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困惑 ,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心理,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都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心理危机内涵及干预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学者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难情境时,而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当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张光涛等人认为,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但与应激事件有关,还取决于个体解决应激事件的有效资源及个体对困难情境的评估。因此,心理危机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而是它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的情绪反应状态。
心理危机实质上包括三个方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总之,心理危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并能使人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心理疾病,可能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
(二)心理危机的形成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危机将伴随着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这决定了心理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Caplan认为,心理危机是一个过程:当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时,导致其内心失衡,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感到紧张,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常的方法做出反应,此阶段的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个体发现惯常的方式未能解决问题,于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同时也开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经过尝试各种方法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当事人内心的紧张程度就会持续增加,并设法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此阶段当事人求助动机最强,常不顾一切发出求助信号,甚至尝试自己曾认为荒唐的方法,如果当事人经过这些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企图自杀。可见,危机个体陷入危机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个体也有许多自我成长的机会,且个体对外力帮助的需求和接受意向是不同的,因此危机干预要掌握好适当的时机,以取得最好效果。
(三)心理危机的后果及干预
一般认为,心理危机持续的时间大约在4~6周,由于处理危机的方式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以及所获得的支持不同,危机发展的后果也不同。心理危机的后果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事人不仅顺利度过危机,且从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二是虽然度过危机,但当事人却在心理留下创伤,当再次遇到同样的危机时,会出现新的不适应的情况;三是自杀,当事人经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产生失望的情绪,企图以结束生命来得到解脱;四是未能度过危机,陷于神经症或精神失常。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农民工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状况分析
农民工的现状及心理危机表现。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走访了解了很多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从淮安市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65%以上农民工从事建筑或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在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房地产和建筑业也受到较大波动。据统计,淮安市自2008年9月份以来,从长江、珠江三角洲返乡的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占此两地区务工人员的29%以上。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和持续,对农民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失业返乡对社会稳定压力明显加大。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民工问题和矛盾,在失业返乡的背景下更加凸显,特别是部分失业返乡农民工存在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下降、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新生代失业返乡农民工已基本适应城市生活,没有务农经历,缺乏农业生产知识,返乡后更容易形成社会的隐患。
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不够深入和成熟。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企图自杀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干预方法。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总的来说,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例如,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人群,他们更需要社会的保护,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后,广大的农民工反映出了一些心理危机,如果解决不好的话,不管是对他们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将造成消极的影响。
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谋生,他们在为城市作出特殊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滋生出的犯罪问题也成为城市进化过程中的伴生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声音。据某法院统计显示:2008年,该院判决有罪案犯1189人,其中农民犯罪人数为606人,农民工犯罪人数为243人,农民工犯罪人数占农民犯罪人数的比率为40.1%,各年所占比有一定提高。可见,农民工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
农民工的自我求救意识淡薄。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在这些行业里从事普通的劳务性工作,对职业技能没什么要求,收入自然也就不高,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就弱。在他们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时,不能运用合理的手段保护自己,常常处于无助的状态。
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原则
Caplan认为,危机干预有三个基本原则,即尽量使危机当事人接受支持和帮助;尽力帮助当事人坦然而面对危机,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与当事人沟通相关信息,获得其信任并减轻其紧张情绪。
农民工危机干预除遵守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建立危机干预团队,对有心理危机的人群积极进行干预,实施最恰当的危机干预策略。具体就是,直接运用危机干预技巧的前提是有依据表明一个人存在痛苦或功能障碍,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二是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了解开展心理治疗工作公认的优先顺序标准。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区分哪些急性应激的体征或症状,能够或不能导致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三是应根据个体的需要开展具体的危机干预工作。在处理个人经历时,遇上以认知为取向的个体,能够从获取解决问题和恢复自我控制方面的信息和帮助;而以情感为取向的个体,倾向于从宣泄性的情绪舒缓以及以共情为基础的干预中获得心理成长。四是危机干预的时机选择取决于心理上的准备就绪,而非实际逝去的时间。五是危机干预的最后原则是选择最佳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战术,主要应体现在针对具体的事件;针对受影响的具体人群;在最佳的时机开展危机干预等三个方面。
(二)防御和监控
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农民工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金融危机下返乡的农民工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农民工心理档案,进行评估,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根据农民工的运行特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在村委会和村民中做好沟通,了解一些心理可能存在危机的农民工,并汇集所有信息于专业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社会中积极开拓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农民工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目前我国缺乏这样的人才,从事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人才不多,而在农民工中从事这样的工作的人更少;对村委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三)干预构成
心理辅导。我们的专业化队伍需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民工进行单独辅导,在了解农民工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后,对症下药解决农民工的心理危机。通过构建倾听与诉说平台,及时地向来寻求帮助的农民工朋友们提供专业帮助,在初期阶段缓解他们的心理危机。但是,要想彻底地解决心理危机,光靠这些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是不行的,还需要别的方面的支持。
就业支持。金融危机影响的就是农民工的下岗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才是关键,对此政府应顺势而为。一是要搭建回归创业主体,积极鼓励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回归农民有序地向规模种养业转变,土地向能人集中等。二是要建立政府回归创业基金、农村小额信贷等相应的启动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重点用于支持回归创业项目开发、劳动者培训。三是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创业困难,把农民工企业扶大扶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尽管有了资金、技术,但终究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很容易因为管理不善和适应市场能力不足导致创业失败。对此,政府要有预见性,树立起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出良好的发展和创业环境,把劳务经济提升为创业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策制度保障。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家电下乡”等一揽子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对策,同时着手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问题。首先,尽早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能分散和化解农民工所遭受的职业风险。其次,根据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建立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再次,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立农民工疾病医疗保障机制,搞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链接,解决农民工的疾病风险。由于农民工收入低,对大病风险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极易因大病住院而陷入贫困。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化解机制。最近,从中央有关部门传来好消息,从2010年一月一日和七月一日起,分别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按一定比例可以异地转续,实现“全国漫游”。社会保障是加强农民工信心的“堡垒”,可以进一步缓解农民工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刘雄川.走进农民工[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黄黎若莲,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行业图书出版社,2008
19世纪周期性发生的金融危机,并没有随着20世纪的到来而消失。1907年,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不但是因为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之后所需要的巨额保险赔偿以及要向罕见的农业大丰收供应采购资金从而信贷资金趋紧,而且是因为美国仍然没有一个中央银行。这次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国会成立国家货币委员会,商讨建立美国联邦货币管理机构事宜。最终,经过长期的大辩论,一个有别于欧洲传统的美国式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诞生了。
美联储的宗旨是“提供全国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富有弹性以及更加稳定的货币与金融系统。”这里的弹性与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主要方式――紧急时刻的信贷援助吻合,因而可以说美联储的成立确实是金融危机的产物,是为了应付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政府机构。
当然,美联储的这种功能的发挥也经过了一个演进过程。
30年代的大萧条与美联储的无能
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全局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美国在这次大萧条中深受其害。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月度回报为负20%,创当时月度之最。但股市崩盘并没有演变为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原因是联邦储备银行纽约分行(以下简称纽约分行)的恰当行动,即有效提供了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
纽约分行虽然直接干预并提供了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但当时华盛顿的美联储理事会并不赞同纽约分行的做法,相反他们继续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1930~1933年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显然包含了美联储政策的错误因素在内,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现代货币主义鼻祖弗里德曼(Friedman, Milton)认为30年代美国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是错误的货币政策的一场灾难,美联储的无能与不作为使得本来可以在1930年就结束的大萧条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在30年代大萧条中,美联储没有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这与美联储在初期对于中央银行功能认识的不成熟相关。大萧条以后,美联储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最后贷款人,在促进美国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可以从1987年的股灾与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中略见一斑。
1987年股灾与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
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100多年来最为剧烈的股市动荡。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43%,市值缩水接近1万亿美元。截至10月19日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了508点,以当日下跌最大值载入美国历史,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然而,这次股市大崩溃并没有产生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美国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也没有多少倒闭,正是因为美联储有准备而迅速行动,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确保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首先,美联储主席对外宣告:“与我国中央银行的义务持续一致的是,今天在此确信美联储随时准备提供流动性支持我国的经济与金融体系。” 这个宣告消除了市场对于19日股市崩溃所带来的对于美联储政策以及美国金融体系命运的不确定性。其次,美联储作了许多相应工作。例如通过公开市场与贴现窗口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中止管理纽约分行给交易商贷放证券的有关规定的执行,即放松了纽约分行证券信贷的规模与条件;延长美联储大额支付清算体系的营业时间等。此外,配合救援行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80个基点。
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曾这样评价当时美联储的行动:“对这种情况的反应,美联储在其最后贷款人能力范围之内,执行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功能。”伯南克把美联储的这种行为比喻为“最后保险人”。事实上,美联储在提供最后贷款人产品时,权衡了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并且把最后贷款人的一些成本转嫁给了美国的货币中心――大型银行。
总之,美联储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非常值得称赞,它没有阻止美国股市的下跌,但是阻止了因股市下跌给美国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带来的潜在威胁,从而最终避免了美国又一场大萧条的出现。
美联储最后贷款人功能的扩大: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的解决
时隔10年后,美国金融体系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引发危机的只是一个成立不到4年的私人对冲基金公司,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立于1994年, 1997年俄罗斯卢布贬值与该年8月17日的债务拖欠公告,给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致命的一击。因为俄罗斯的问题导致市场风险溢价的大幅度上升,使其过去的风险管理模型不再适用。同时全球市场的流动性趋紧,使该公司难以在不损失的情况之下很快地收缩业务量的持有。1998年7月31日,该公司接近破产边缘。
于是,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美联储,在高度关注金融市场动态发展的基础之上,牵头货币中心大型金融机构协商解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以避免该公司倒闭给美国金融市场乃至世界金融业造成重大威胁。
纽约分行是这次救援行动的组织者与协商者,其出发点是鼓励金融机构寻求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具有最小破坏作用的市场化解决方法。9月23日,最后达成协议,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14个债权人――同时也是它的主要交易对手,联合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资36亿美元,获得90%的股份。该公司原来的股东,其股份则减少为10%,从而丧失了控制权。美联储理事会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行动,但考虑到美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它在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总共下调联邦基金利率75个基点。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时,对于纽约分行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真的倒闭,那么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将会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同时,美国与许多国家都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失。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导致私人冒险行为扩大的道德风险问题,格林斯潘认为这是维护金融体系所必须付出的一种成本,“我们不可能没有成本却收获我国金融体系及其稳定所带来的好处。”
美国最后贷款人的经验教训
19世纪美国周期性地爆发金融危机,进入20世纪美国经济经受了数次严重的金融事件,21世纪之初美国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9.11恐怖袭击,然而美国的金融体系仍然相对稳定。成立于1913年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通过有效管理最后贷款人,为美国最近70多年的金融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其他的因素,包括存款保险体系等,对于美国的金融稳定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如果没有美联储有效地管理最后贷款人,那么美国的金融稳定不能真正实现。美国的经验教训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央银行必须作为最后贷款人积极地维护金融稳定,任何消极或者错误的政策只会使金融体系遭受更加严重的危机。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延长了美国大萧条的时间。
第二,最后贷款人不能保证金融危机不发生,但能够最小化金融危机或者金融事件带来的危害。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因素起作用,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消除它。然而,一旦金融危机或者金融事件来临,中央银行应该有能力迅速行动,向市场提供所需的大量流动性。
第三,最后贷款人不能只关注银行体系的直接稳定,对于金融体系由其他部门也需要给予高度的密切监视,以防其他金融部门的事件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四,存款保险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不出现存款人的挤兑,但是金融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威胁,则需要中央银行来解决。美国虽然有存款保险体系,对于本文所述事件,存款保险体系并不能作出强有力的应对。只有作为金融体系中枢的中央银行,才能有效地反应。特别是最近金融体系的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使得最后贷款人――主要通过贴现窗口――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最后,中央银行明确的政策公告,对于消除市场与公众的不确定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贷款人古典理论早已指出,中央银行流动性政策的事先公告,可以有效地减轻金融恐慌或者金融突发事件给金融稳定造成的潜在影响。美联储在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以及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都通过对外公告,表明了美联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承诺。这些承诺,消除了公众与市场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美国金融体系面对重大事件时,仍然能够有效地运行。
对于中国的启示
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成功经验,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我国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金融稳定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对于如何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却还显得不够娴熟。
宋鸿兵: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QE1和QE2,如果没有QEI$flQE2会怎么样,然后才能判断会不会有QE3。QEI和QE2出现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流动性紧缩,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政策能为美国经济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主要方法是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压低长期资本的成本,特别是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这样可以降低借贷成本,促进经济的复苏。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QE2,在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达到目标。从就业方面来看,美国的失业率仍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从10%降到8%又升到9.298,QEI、QE2并没有使失业情况有明显好转。从经济方面来看,美国经济增长率从去年的1.3%到今年的1.9%,也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QElQE2并没有奏效。
6月30日QE2结束之后,如果不再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的后果,我认为将是经济的进一步下滑,甚至是衰退,失业率长期维持高位。反过来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了QE2经济会陷入衰退,而不是伯南克所说的经济增长呢?我认为,原因是美国经济一直高度负债运行,总体负债比例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GDP的400%。金融危机的核心即是违约,出现资金链断裂。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是国家,负债达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出现违约的问题。1929年的大萧条和美国现在的情况类似,总负债高达GDP的300%。而美国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呢?就是靠逐步降低负债比率,从300%降到140%,这个漫长的修正一直持续到二战后,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负债规模降下来了,才能轻装上阵,否则利滚利,经济体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会被负债吃掉,使得经济的净增加值很有限。美国经济在1950年代是每借1.5美元可以获利1美元,而现在获得1美元需要借4美元,这说明美国的经济效率在衰竭。如果美国不解决负债问题,是无法走出衰退的。QEI、QE2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美国的高负债率,而仅仅降低资金成本,是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美国的GDP中70%是消费,并且储蓄率很低,如果要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则只能靠借贷。高负债的情况下怎么能扩大借贷呢?试想一个高度负债的家庭,如果想借钱买一座房子或者换一套更大的房子,银行是不敢借给他们的。所以,企业和个人对资金的成本问题并不是很敏感,QE1、QE2完全走错了方向,反而还加重了国债透支的问题。
如果没有QE3,会怎么样?在如此高负债的情况下,我们将看到美国经济再度下滑,陷入经济衰退。银行总资产,意味着银行系统为社会创造的流动性,它本来是一个平滑上升的曲线,但是在2008年中断了上升,近几年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说明美国的信贷规模在不断缩小。私人信贷规模每年大约缩小一万亿。为了弥补私人信贷的坍塌,政府每年有一万亿以上的财政赤字。如果政府不去弥补,那么每年一万多亿的信贷规模减少将造成美国流动性紧缩,出现第二个大萧条。所以美国政府无法削减财政赤字,到头来只能推行QE3。我认为推行QE3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世界的经济形势,在我看来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危机,一直在危机的泥潭中打转。美国上世纪30年代真正出现经济衰退只在1931至1933年及1937至1938年,其余的时间经济都在增长,但是人们把30年代称为“大萧条”,因为整个30年代失业率都很高。我认为,如果用现在这个思路来治理美国经济的话,最终将重蹈大萧条的覆辙。虽然2009、2010年的经济有所增长,但是如果不把负债水平降下来的话,我们将仍然处于萧条。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削减负债规模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这意味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重组,银行也要承担相应的损失,这个损失是巨大的,很多大银行也很可能会倒闭,比如美国30年代就倒了一万多家银行。现在华盛顿的大权其实真正掌握在华尔街金融巨头的手中,他们本能上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利益不受侵犯,而让纳税人和外国人来承受这个损失,他们的方法就是贬值美元,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中国日本等国的外汇储备受到损失,这实际上是美国输出危机的一种手段。
世界各国都将受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QE1和QE2已经证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美元币值会下跌,全球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所有国家都会承受这个损失。而中国将会承受双重损失,一是通货膨胀,一是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另外,美元币值下跌,将会伤害美元信心,使人们对美国的信用产生极大的恐慌。大宗商品价格,包括贵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将会增加很多国家的生产成本。
金融危机正逐步演变为货币危机
《环球财经》:最近,意大利陷入债务危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欧元区及世界经济复苏的担忧,作为欧元区的核心成员,意大利出现债务问题,会对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产生怎样的影响?由于债务问题,今年以来三大评级机构下调了日本和欧洲多国的信用评级,美国也面临着被下调的威胁和警告,这说明了什么深层次的问题?
宋鸿兵:去年希腊出现问题时我就说过,这只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个,欧洲的问题和美国的是一样的,即高度负债。欧美发达国家形成的巨额债务,就像水库一样,对下游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债务需要还本付息而债务又天生是不稳定的,当债务的水位不断上升,最脆弱的部分将首先被压垮。就像次贷危机的爆发,还贷能力最差的人最先违约,而违约具有传染性,一旦缺口被打开,银行资产将变坏,流动性紧缩,将促使更多的人违约。欧洲情况也一样,首先是情况最差的国家出问题,比如希腊,然后一个一个出现危机,这就像是欧洲版的次贷危机。意大利到底是问题的终点还是问题的起点,要看整个欧洲的债务情况能否好转。
在应对危机方面,欧洲国家采取的方法不同于美国。欧洲央行完全有能力复制美联储的做法,但是欧洲对待问题比美国更加积极,各国都在努力地削减赤字。欧洲债务危机之所以显得十分严重,是因为欧洲央行没有去救。这也许和一些欧洲国家的传统有关,特别是像德国这样经受过超级通货膨胀洗礼过的国家,他们对通货膨胀和不负责任的货币态度,比美国要谨慎得多,又比如大英帝国,宁可自己违约承受损失,也不愿意让英镑恶性贬值。
2008年的危机,我们称之为金融危机,主要特征是流动性枯竭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从而流动性进一步恶化,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信用危机,又称为货币危机。当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还可以印
钞票来拯救金融机构,而当一个国家出现货币危机时,性质就严重得多了,当一个国家失去了信用时,印钞也没用了。一个国家的危机真的上升到货币危机的程度的话,这个国家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拯救不了自己了,只能靠外部的力量来拯救。信用评级变化说明,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逐步地演变为货币危机,危机实际上是在升级。
如果出现美元危机,全球货币体制将出现重大裂痕,那么世界上所有人的财产都将受到严重的侵害。中国政府和老百姓都不能幸免。这时候各国政府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财政部通过大借国债或资本市场融资来补足资本金,第二是中央银行去印钞票,这样一来就会稀释每个人手上的财富价值。
中国应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
《环球财经》:IMF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的GDP增长9.6%,CPI增长4.7%,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加大。您认为我国通胀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呢?
宋鸿兵:中国现在的主要经济特征是高增长伴随高物价。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投放和美元的紧密联系。现在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人民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这意味着人民银行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抵押品的价值和人民币的价值。当美国推行QE1、QE2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就受到了损失,因为抵押品的价值少了。因此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是当前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的最本质的源头。
由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是美元本位制,输出美元而换回商品,所以美国必然是结构性的逆差,无论是国际收支还是财政,这是美国的美元制度决定的。中国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无法避免,是因为美国向世界大量的输出美元,人民银行收下美元立即投放人民币,虽然会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但是央行票据最终还是会换成人民币的,这仅仅只能延迟流动性的释放。中国的货币发行是被动的,不能在需要紧缩的时候进行紧缩,货币的发行已经和本国的经济脱钩了,只和美元有关。美国进行量化宽松稀释货币是它的本能选择,人民币外汇占款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投放量就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要美国的美元战略方向不发生改变,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不改变,中国的通货膨胀只会越来越严重。
改革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才是最本质的解决方法。我在《货币战争3》中提到,中国当年的陕甘宁解放区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的解决思路是,把其他的货币完全排除到自身的体制之外去,建立起完全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我的货币投放不跟黄金挂钩,不跟美元挂钩,而是根据经济的需要来进行。我认为中国应该恢复当年那种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其实,我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货币,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进行微调,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波谲云诡
1、研究的背景
2007年-2009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次危机又名金融海啸与华尔街海啸。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2008年9月份失控,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金融业的危机渐渐导致了其他实体经济的衰退,对国际贸易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出口公司要么停产,要么直接宣告破产。面对这样的难以预知的危机,江苏省服装出口业也经历了一场极其残酷的考验:2007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49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73亿美元,而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江苏省服装出口形势出现衰退。此时,作为全国服装出口的龙头,提升服装出口量显得极为重要。
2、服装出口贸易概述
2.1出口贸易的含义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
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订立合同阶段;组织货源阶段;履行合同,处理争议阶段;核算效益,总结得失。简单来说,可分为报价、订单、付款、备货、包装、通关、保险、提单、结汇这几个流程。
2.2出口贸易的特点
出口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说,它的交易对象不一样,顾客主要是国外客户,量相对较大,程序相对繁琐,信用在交易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纷争的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仲裁,而国内则大多通过诉讼来解决。
与进口贸易相比,出口贸易是售出产品,需要罗列产品的优势,并且需要主动寻找买家,如果买家拒收,则有可能人才两空,承担有比较大的风险。
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顾名思义,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也是全国服装业出口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低廉。我国的劳动力先对低廉是造成服装成本低价的主要原因,这也为我国服装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就在于大部分产品的质量不高,往往会存在掉色、退毛、缩水等问题。再有就是,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的程序虽然较以往有所简化,但仍过复杂,这就造成其通关时间变长;由于江苏并非沿海城市,其运输时间也稍长。
3.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机会分析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逐步加强给江苏省丝绸、旗袍等服装的出口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良好契机,相关企业可抓住此次机会,加大丝绸、旗袍等服饰的广告力度,从而提升江苏省整个服装业的出口量。
3.4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威胁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在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后,出口量明显萎缩,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抗风险的能力偏低。
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品牌的强势竞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导致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
4、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经过分析发现,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并进行了分析。
4.1利润率降低
江苏省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目前普遍面临一个问题:企业的利润率降低,均值为4.04%,而我国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则为8.9%。利润率的降低直接导致许多企业相继歇业或者倒闭。
利润率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结算货币的贬值、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原材料与工人工资的上升。
4.2流动性资金缺乏
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有所加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 3月18日宣布年内第3次、2010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已上调至20%。信贷紧缩,企业可贷款数量减少,短期借款是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数量减少,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生产量下降、员工工资难发等问题。
4.3订单减少
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08年江苏省全年服装出口额为173亿美元,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下降约8%。江苏省出口的服装中,大部分为普通服装,面向国外中下、低收入人群,价格十分便宜,往往几美元便能买到。低价格占领市场,靠的是低价格,但量必须上去,利润才可观,生存能力才足够强。
4.4抗风险能力过低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江苏地区大批服装出口企业倒闭,要么老板跑路,要么申请资产清算。这些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且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经不起一点风浪。事实上,加在我国纺织品服装身上的不仅是特保措施,还包括技术贸易壁垒、SA8000以及原产地标准等非关税壁垒。
5、相关的对策研究
5.1改变支付体系与进行资产整合
人民币的升值为其成为国际化货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贸公司,特别是服装出口企业,为防止人民币升值给其带来的利润损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或者选择其他一些汇率相对稳定的币种,如英镑等;在外汇市场上做好风先防范,如购买一份远期汇率合约;在签协议的时候,规定固定汇率,或规定若汇率发生大幅变动,则货款提升或下降。
资产整合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人力成本。
5.2扩宽流动资金面与借贷通道
面对目前的紧缩政策,企业不可能去改变这一现状。可以用长期借款来弥补短期的流动资金,也可从民间借贷方面入手,现在的投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班林立,可选择其中一家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另外可计提风险准备金,以备流动资金不足之需。
5.3提升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