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4 09:20: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2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7-01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断涌现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来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因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应用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在授课之前对课堂教学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安排,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判断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并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如果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只有有效突出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在充满生命活力,不偏离原来预设的轨道。
如果我们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失误直接导致教学活动设计的偏差,其结果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原点,其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
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地理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氛围中,紧张有序的学习地理、掌握知识。科学的课堂结构让教育信息有效传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师在初步讲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洋流的分布制作成动画,通过生动形象动画让学生不断探究世界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让合理的授课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好学生探究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许多学习论方面的典型案例或思想得到启发。首先我们可以看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从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如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后,可以因势利导设计疑问,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笔者在上《大气的运动》一节时,就如此教学“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图象、理解教材,然后依次回答如下问题:①大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②为什么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差异)④假如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如何?(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这样的设疑,一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选择好恰当教学方法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进课堂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动力。例如:笔者在讲授“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一知识时,就以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井水真的与河水之间没有联系吗?”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当然教无定法。在高中地理授课中还要因时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各班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择优选择如下教学方法:比较法、演示法、图示法、程序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精心突破重点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设计能力;能力培养;策略
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教,为何教,教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已经成为目前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课题,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了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与学习、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基础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并试行解决方法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地理教师依据一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地理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评价,从而形成的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方案并对其评价修改的能力。
二、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
1.课标把握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各个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对于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了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目标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可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理老师没有课程标准,大部分地理教师即使是手头有课标,也不会刻意的花很长时间去研读,在课标的把握上不尽人意。
2.教材开发不够彻底
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调查问卷和与老师的交流中,笔者明显的感觉到,很多老师“唯教材是瞻”,可是却没有对教材进行足够的利用和开发,只是为讲教材而用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和盘托出,教材的深入开发和再开发做的不够到位。
3.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才能达到应有的地理教学效果。而每个学生由于本来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在上新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有大概的把握,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可是多数老师只是把眼光聚焦到成绩优秀和偏上的学生身上,没有足够的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这是新课改后所不提倡的,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4.教师自己的不足
每一位地理教师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自己的学识水平要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固然有些老师只是满足已有的水平,不屑于学习了,认为学习是学生理所当然的,还有一部分老师积极性和热情都已不似刚踏上岗位的时候,出现了很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在“混日子的状态下”等待退休。
三、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
1.解读新课标,引领课堂教学设计新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多数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重要作用,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地理课标的理解和解读,以及他们所领会的教学理念直接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解读新课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只有精通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与指向,才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全面准确的传输给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与大形式。
2.熟悉新教材,把握课堂教学设计之重点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要解决具体“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则是教学的蓝本,具体的知识都是通过教材引申和扩展而来的。地理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部分的衔接,大到目录章节的联系,小到知识点和教学因子之间的关联,因为教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老师要对地理课本进行精细的研读与探究,只有根据课标的要求熟悉和吃透课本上的内容,才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挖掘教材上粗略涉及的内容,补充一些接近生活和高考所需的内容和知识,才可以给学生们恰当的展示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
3.全面了解学生,重塑课堂教学设计之依据
首先要了解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可以有据可依,不同的学生应该有梯级的教学目标设计。
其次,还要分析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哪些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的,需要老师创设情境把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转化到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上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的实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能很好的联系新旧知识,做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准确定位自身,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之保障
教师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和“学”的纽带。新课程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
例如,“地球的运动”内容一直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节内容被编排在必修一教材(人教版)的第一章第三节,学生刚对宇宙中的地球有了一点了解,老师在讲授这样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调动起来。以“地球自转”这一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先给出概念性的知识点,然后组织一个小活动。
活动:地球自转方向
①请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旋转地球仪,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借助地球仪的旋转,请同学们以地球的侧面以及南极点和北极点上空三个不同的视角下为观察点,说出地球的运动方向。
②请同学们动手,找三个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地球的侧视图、南极俯视图、北极俯视图视角下的地球自转方向,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③在活动中老师应提醒学生画出重要的经纬线,以及区分经纬线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画法区别,如果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薄弱的话,老师应该画出并进行一定的讲解,标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时候要求学生标在正确的位置上,掌握“北逆南顺”的规律。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学结果的量化和和学生的评价方式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地理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去拓宽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架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战经验,不断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增加砝码,积累方法。
参考文献
[1]邵俊峰.地理课堂中“学案、情境、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践——以人教版“山岳的形成”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
(1)比如《城市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玛雅人预测2012年是世界末日,大家是否知道,玛雅城市为何很早之前就消失了呢?九省通衢的武汉从古至今城市区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运用启发性导言进行问题设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课前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体现了地球的哪一种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别是地球什么运动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转带来了哪些自然现象?
(3)运用悬念性导言问题设计。《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一课的问题导入:俄罗斯总统普京给生育多个孩子的妇女颁发奖章和奖金,说她们为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近几年社会上很多人呼吁放开二胎生育,说明我国人口方面暴露出了什么新问题?
(4)运用以情诱思导言问题设计。《地质灾害》一课的导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8.0级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截至3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失踪19350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60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l000亿元人民币。那么灾害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发生了地质灾害,我们又怎样去自救和预防呢?
(5)联系实际导言问题设计。《工业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2008年以来,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像首都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宝山钢铁集团都把原厂进行了整合和厂址的搬迁。假如你是决策者,仅从区位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搬迁因素呢?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计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中航海速度的影响时,可以引入问题: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只用了20天,原因是什么?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要向多个方向发散,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灵活。
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读(莫斯科市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图),提出问题:
A:如果没有环形路线,单纯放射状的线路有什么缺陷?再穿插讨论
B:放射状道路网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是什么?环形道路呢?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能开拓思路,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问题设计可以培育思维的批判意识。《工业地区选择》一课,我们在讲授资源型和市场型钢铁工业基地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合理吗?“该问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去找出批驳或赞成的理由。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不但能够客观地衡量正反论据和全面地照顾有关条件,而且能虚心地检查自我的意见而及时地放弃错误的假设。
三、结尾处设疑,巩固知识、启迪思维。结尾处问题设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巧设悬念,承前启后。例如:”大气环流“一节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的前提下来研究三圈环流的特点的,该课结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 进而引出下一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启发诱导,复习巩固。例如,在学习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提出两个问题
A:如果黄赤交角为O°,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怎样移动?
B:如果黄赤交角为90°,那么太阳直射点将怎样移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巩固所学的内容,迸一步深入思考,同时达到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3)对比分析,区别异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为了全面掌握和巩固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可在课后小结,提出以下问题:
A: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相比,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为什么?
B:我国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地中海地区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
(4)问题开放,活跃思维。《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在全面概括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常读书的总有这种体会,不经意地翻开一本书,若被他的导言吸引住,那就会对那本书爱不释手。而学生听我们的课也正如浏览一本书,新鲜、生动的开场白,往往用一行字,几句话就设立了问题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课堂的导言设计,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它不仅要考虑教学情景的基本构思,还要注意导言的简洁、艺术性、节奏感和适应度。导语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精心构思,不同凡响的导言,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值得每个教师仔细推敲,细心钻研的。经过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我总结了几类课堂教学导入。
一、趣味性导言设计实例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课的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的描写吗?
《气候资源》课前的导入:请同学们分辨下列几句话中哪些是说气候的?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一场秋雨,一场寒。C:昆明四季如春?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然后再转入正题。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课前的导入: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那么地球为什么出汗了?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课前的导入: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很多,而有的地方城市又很少?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个城市为什么要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古代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启发性导言设计实例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前导入:我们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说明了地球的哪一种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别是地球什么运动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转带来了哪些自然现象?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前的导入:地球的四周包围着一层厚厚的“被子”--大气,人类就住在这大气的底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圈,发生着种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那么,地球大气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活动对于大气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大气方面的知识。
《自然资源》课前的导入: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建设,就离不开自然环境,就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呢?这些资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课前导入:同学们,目前世界人口己经突破60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己经从地域走向全球,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当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呢?它的表现和分布又如何呢?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又应该选择什么发展道路呢?
三、悬念性导言设计实例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一课的第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洋导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宇宙中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的球体,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而不是地球,为什么呢?”
《洋流》一课的导入:二战,英国及盟军严密封锁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直不罗陀海峡,然而英军舰艇屡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遭受巨大损失,德军的潜艇为什么能在英军的严密监视下出入地中海呢?
四、以情诱思导言问题设计实例
《地震》一课的导入。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灾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受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那么地震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发生了地震灾害,我们又怎样去预防呢?
五、联系实际导言设计实例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课前的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随着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逐步实施,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工厂、企业被淘汰,不少新的工业部门脱颖而出。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决策者,计划投资建一个企业,除经营、管理方面的设想外,如果仅从布局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一、知识联系生活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行为,又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这样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知识的距离,学生通过回想、讨论和交流,可以说出很多关于水资源合理使用或浪费的行为。这时,教师再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发现空间,使课堂教学由枯燥的“填鸭式”转化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知识立足实际
案例1: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自转,从教材来看,探究的思路非常清晰,但正文部分文字内容较少,以活动居多,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进而对新知识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②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⑤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知识拓宽、加深。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特别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知识的认识就会有肤浅到深刻、有模糊到清晰。同时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排列要有序,并且要能够不断地与旧知识保持信息上的联系和交换。
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地理不同于物理化学科目,平时接触的实验较少,但在那地理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可以实施的实验。
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31.88°N,118.56°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31.60°N,116.6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地理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地理新课程倡导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动手操作,到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评价等过程都让学生亲历,学生的多种能力随之得到训练和培养,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地理规律时,不是就规律讲规律,可启发学生挖掘身边的事例,使地理规律就变得容易理解、掌握。
案例2 在学习气候类型时,有几位邻居暑假从连云港到拉萨旅游,一路坐在火车上观赏沿路风光,甚是惬意。他们发现地势越走越高,由平原――高原――山地在不断变化,而且地表景观的颜色也由嫩绿――黄绿――墨绿在改变。这些变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但是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离拉萨越近感觉越冷。“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吗?我们又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在学生的疑惑中我们阅读了“气候类型”图,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快,学生便自己得到了答案:原来拉萨位于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即便在炎热的夏季,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也偏低。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这样就会使难懂、难记的地理规律变得容易了。
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四、利用故事情境或小素材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地理学思维
将地理原理融入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难懂难记的地理原理、规律会变得容易了很多。
在当前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准备材料,组织多个探究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科学素养、学习习惯、技能提升仍在原地踏步,较高的投入换来的是较低的教学效率。显然,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忧多喜少,突出表现就是“高耗低效”,课堂教学呈现低效或无效。
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高
1. 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关键。其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欠系统、学程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学语言欠规范生动等方面。
2. 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学生要喜欢一门课,首先要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影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而要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实情况表明,许多农村教师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也不愿意通过学习、锤炼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率偏差。
3. 课堂组织能力不强。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课堂组织能力不强,课堂上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甚至在课堂上讲话,搞小动作,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前备课与预设不够认真
1. 分析教材不深入。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实施新课程,一线教师最多的抱怨是有关教材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以至于出现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更不用说去合理使用教材、超越教材,从而无法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低效也在常理之中。
2. 预设教案不适用。有些教师编写教案只是抄写旧教案,甚至直接将买来的教案直接带进教室使用,课前备课没有进行深钻教材、分析学情;有的教师预设教案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目标定位不准确。
3. 了解学生不到位。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一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应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辅导帮助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一线教师课前往往考虑得比较少,因此,课前预设教案通常只是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下设计安排的,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失去课堂有效教学。
4. 设置练习不精心。练习设置没有针对性、层次性,练习形式没有多样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不利于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也不利于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共同提高,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学习热情。
(三)课堂教学不够扎实
1. 教学方法不创新。有些教师依然采用讲授法或一问一答的方法;有的课堂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命是从。结果造成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率低下。
2. 课堂提问欠科学。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练,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缺少科学性的提问,其实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 开展活动无实效。课堂活动任务设计要么简单,要么不具操作性或科学性。课堂活动,追求“量”忽视“质”,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没有深入开展探究,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参与,但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实质上,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也难以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高效课堂”建设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高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当前新教育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原有的教学思想被扬弃的关键时期,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钻研教材,优化备课,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教材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明确“教什么”“怎样教”,还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教”。要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模式,如对于物理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对于物理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1. 利用投影和电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小,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可放大或制作电脑动画,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利用先进的电脑动画技术,还可模拟许多课堂上很难演示的现象。
2. 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新的物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下转66页)(上接64页)事项等,做到成竹在胸;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小组内的合作,也体现在全班的交流合作。若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得出相反的结论,或提出其他见解,教师不要回避,而应该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给出明确的答案。
3. 授课紧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此外,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加强学法指导,启发创新思维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还要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因此,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不论课堂例题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应精心选择,避免让学生重复劳动;精讲题目,总结规律,让学生触类旁通。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物理模型,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新课程给地理课堂教学引入新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平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实验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类似于理化生课程中的实验,它能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简易的内容,使学生更能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方法。
板图运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开发智力,锻炼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深课堂印象,强化记忆效果等诸方面起到显著作用。要充分发挥板图的多种教育功能,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合理剪裁,从而使板图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形象语言,成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下面谈谈高中地理教学板图设计的几种策略:
1.着眼创意
创意设计是一种独创、新颖的艺术构思、现代广告、MTV 和服装设计都非常重视。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板图设计也无疑需要追求创意,提高品质。它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和想象力,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摆脱教材的束缚,解放自己的创造力,使板图的设计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例如教材第十一章“人类与环境”,概念多、知识零碎、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时缺乏系统性。我们以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联想设计了一幅“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板图,把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图中①表示自然原因;②表示人为原因;③表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 表示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其次,创意设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就是说板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因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好的形式表现,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它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实现愉快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提倡创意设计,强调创造性和艺术性,并不是否定教材,离开教材,随心所欲,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恰恰相反 ,我们要的创意,应当是紧扣教材,围绕目标,为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为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服务,我 们设计板图,可以从课本中没有的,以文化图,也可以从课本中的插图而来,以图变图。
2.注重设疑
在板图创作中,设置问题这是我们平时较少考虑的,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 、原理和分布规律,更主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板图时开动脑筋,寓疑于图,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以图启智。板图设疑首先要掌握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在板图创作中设置问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设置的问题,通 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和判断得到解决,而不能远离学 生已有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盲目置疑,故弄深奥,使学生迷惑不解,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例如在分析教材第一章中的四季成因时,我们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图表,层层设问,循循诱导,分析和归纳出四季变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见下页“四季成因图”)。板图设疑,其次要掌握针对性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意识地在图中寓疑,为课堂质疑设下伏笔。如在讲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时,我们针对学生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弱点,一边对概念进行剖析比较,一边画板图进行图解和例证,这图中寓藏了几个问题:①哪些是自然资源而不是能源?②哪些是能源而不是自然资源?③阴影部分表示什么?④此图表明两者什么样的关系?(见“自然资源和能源关系图”)
3.讲究直观
在板图创作中,应掌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使地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相结合,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直 观板图的创作设计主要有四种方法:
3.1 化抽象为形象。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板图形象地表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电子工业布局除了取决条件知识和技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交通条件,教师通过画板图,学生就能在空间分布上进一步理解掌握。
3.2 化静态为动态。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往往是静态的,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性较差,教师通过用箭头边讲边绘就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变化趋向等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如世界主要工业布局趋向等。
由于长期以来地理学科的“边缘化”地位,导致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低效现象仍未能有效避免。这些低效的现象削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效果,制约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以下,笔者针对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现象进行归纳,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适当且必要的教学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形式被运用得不可谓不频繁。然而,过于放大提问的效用,将课堂教学由“问题”堆砌起来的课堂,则明显过犹不及。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提问的效果,刻意地营造所谓“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而毫不顾及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和情况,这种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问题式课堂不仅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与有效性教学背道而驰。除此之外,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提问内容零碎不堪,所提问题可有可无,这些都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常常出现的低效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拖累教学进度,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丧失提问的意义,其实际收效甚微。
(二)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低效行为不断暴露出来。比如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只学其形、不知其意”,在实际教学中,开始冒着稀释课堂知识灌输密度的风险,过于追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并且将形式上的探究式教学和自主学习奉为“至理名言”。这一行为表面上看是顺应了教学改革,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改革,然而实则是“旧瓶装新酒”,换皮不还芯,对教学效果毫无促进作用,只不过学生从过去的不大积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听众而已。当然,除了“换汤不换药”的自主学习形式外,还有一种“听之任之”的自主学习形式。后者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提纲挈领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所谓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就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看学生如何讨论和争辩。处在“放养”状态下的学生,自主性和讨论自由的权利是保障了,在课堂上争辩得面红耳赤,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之下,真正能学到的知识和成果寥寥无几。整节课就为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知识点争辩不休这类现象成为常态,耽误教学实践不说,而且稀释每节课知识的浓度,造成课堂教学“浅入浅出”,自主学习沦为一种形式。
(三)教学设计的低效现象。教学设计是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保障。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时动向,设计和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目前,低效的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处处可见,比如有的教师设计教学仅仅是通过将高中地理教材简单地进行组合、拼凑、拓展和加深,处理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内容纵深度不够,横向延展度不足,教学设计还是拘泥于教材本身,未能有效跳脱出来。
二、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以上几类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于教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便充当起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占据绝对的主导权,这与新课标理念格格不入。其次,教学实施不够科学,针对高中地理这门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应当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实施教学,不能将教学目标窄化而产生主次不明、层级不清的问题。
三、对策
(一)提高教师创设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应当从教师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师开展课堂提问活动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问题要合理,且难度适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不能随意抓取,而应当费心思量,所创设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具有价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还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等能力。
(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将目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同时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学生开展对话,为学生创造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勇于畅所欲言,勇于自主创新,勇于自我思索。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帮助学生学习吸收。针对教学设计低效的现象,应当着眼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引导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导”,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能理清教材的体系与层次。在提升地理专业水平的同时,教师还要广泛地了解与地理学生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