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6 09:5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搜集和报道信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同质使传媒产业融合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介运作模式开始向多媒介形态相互联合、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一数字化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数字化进程中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和应用,传媒内部发生了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其原有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急剧扩张,融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的报业集团开始了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国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只能算作报业的数字化阶段。很多新闻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针对性,大多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例如数字报业的发展虽然已成为报业集团的基本共识,但是大多数报业集团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将其纳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平台去运营。如在数字实验室创新项目申报书中,多数申报单位没有明确数字报业在长远发展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清晰。这使得报纸网站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只能成为传统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

(2)媒体互动形式化,内容缺乏创新

媒介融合的一个主要层面是业务融合,这一层面的融合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将业务延伸到其他媒体领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浅意义层面上的融合。媒体之间业务层面上的互动大多也只是针对个别报道内容而临时结盟。在整体运行机制上,各种媒体间还没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的结合。随着媒体互动的进一步展开。单纯的媒介战术性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许多报纸都开设网络版,或建网站,报纸的传播终端出现了多媒介形态共存的局面。但很多报社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数字化内容的重视。很多所谓的数字报纸只是传统报纸内容的媒介翻版,内容缺乏原创性。据调查,目前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没有相关的纸质报纸。而事实上,它也是在其他纸质报纸的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和制作出来的。

(3)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不成熟, 新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在我国有线网络平台已经建成并进入成熟阶段,但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和发展中。移动平台除手机这一终端已进入成熟阶段之外,其他移动终端的研制和生产还处于实验阶段。移动电子阅读终端、数字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开发模式以及大容量无线传输网络建设都还处于建设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国报业的数字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模式和数据库模式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4)数字化运作人才匮乏

网络媒体的多平台性决定了无论在新闻编辑还是媒体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与之相适应,但媒体网站编辑和技术分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我国目前媒介人才市场开发不充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媒体竞争资源变化带来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输渠道的技术壁垒,使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品种质量都有了巨大增长,传媒业的传输渠道资源变得相对丰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媒大融合,“内容”将取代“渠道”成为传媒的稀缺资源。数字时代,“内容”将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资源,传媒产业发展的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将从渠道争夺转移到内容生产上。

(1)“微内容”的聚合开发不够

为了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传媒运作的核心从竞争策略角度来说应把握不断变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信息传布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出现了从面向社会公众开始向分众传播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同类内容的大量复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场的叠加而无法拓展新的市场。我国传媒对受众需求的认识还不深入,没有抓住人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没有从提供服务角度重新研究传媒与受众问的关系。我国传媒业的现实情况是媒介市场上同类内容供给量较大,而受众需要的细分资讯却很匮乏。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互动和个性化内容,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目前为止这种互动运作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存在专业化分工不够,产业价值链也未完全形成,传媒业的竞争忽略了内容和服务质量,单纯依赖对广告的争夺,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为了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需求,新媒体除了需要长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更需要突破现行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但仍停留在传统报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逻辑延伸上,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仍旧缺乏。另外数字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对产业链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能力也还不是很强,目前经营现状也不是很理想。

所谓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新闻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有效合适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视频企业大多数都在亏损。商业网站虽然已经开始按商业化、企业化运作,部分商业网站媒体也已经开始赢利,但是目前的这种赢利基础还不稳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传统媒介系统,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相对稳定的传统媒介系统形成了威胁与挑战,使得媒体发展环境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体制的束缚、观念的阻碍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下针对传媒运作在数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对相对应的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二、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为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传媒形态聚集规律与资源共享规律,必须超越传统的传媒认识方

式建立数字媒体观。

1.数字化战略生存,融合化发展趋势

(1)明确数字化发展战略

实施传媒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提升传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按照网络传播内容的要求,传媒业需要创建新的数字内容,通过对这些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存储并向其他媒体延伸,加强内容管理,以实现跨媒体传播。《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并将以新型传播技术来重塑报业的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传媒产业问的边界壁垒,使相关联的产业在内容产业下整合,加快向数字化战略转型将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也将改变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不准入的状况,由于“三网融合”在体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主要依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实现。

(2)数字化内容开发创新,媒体互动走向深入

数字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间战略联合、提供受众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视频和音频、动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内容但是目前整合新闻方式仍是现在大多网络媒体采用的主要编辑手段,还不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成熟形态。创造真正的多媒体原创报道,探索网络媒体内在的不可替代价值,才是网络媒体成熟媒体形态的核心环节,一个新的信息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新媒体成长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不管是跨媒体延伸还是多家媒体的整合,都需要对各个媒体机构进行重组,并对跨媒体合作机制予以支持,以此实现对各媒体资源的统一筹划、统一调配,将多家媒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组合,以多种复合内容模式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作包括视频、声音等在内的多种内容产品形式,通过报纸、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来,形成了跨媒体的内容产业链。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随着这些产品形态的不断实践,各种媒体间业务进行交叉、互动,直至融合。媒体互动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媒介市场的交汇、相融。未来更高层次的融合将在传媒业与电信、IT界等相关行业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3)新技术探索,创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须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实践,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形态的创新。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数字化操作业务运营平台和一个数字化运营的服务体系,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跨媒体综合性的新闻采编发系统等都在传媒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我国广播电视业需要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高技术手段来对媒体资产的保存、检索、重组、交换,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组织、管理、掌握和多力‘面应用,以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的社会交流与共享、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影音资料是整合资源、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体资产,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内容的储存,并向不同的媒体发散。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体网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编辑的复合型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要求具备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生产、发展战略策划等各种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对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2.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

(1)细分受众,开发微内容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受众市场的碎片化,传媒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为分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比大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更为单一。Web3.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3.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舒咏平在《基于网络的品牌传播“长尾化”》中也提到品牌传播“长尾化”,即将原来大规模制造、集中于强势媒体的流行品牌商品,针对网络重新聚合出来而实际分散的市场碎片。进行目标分化、载具分散的小众或窄告传播。

篇(2)

谷子是辽西朝阳半干旱丘陵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占全区粮谷作物的四分之一,但由于气候干旱,栽培水平不高,谷子单产徘徊在200kg左右,如何提高谷子的单产,探索谷子大面积高产稳产主要途径及高产栽培措施,改变谷子低产面貌,是朝阳谷子种植区农业生产中的重大课题。

一、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善待谷子生产

谷子虽然是较耐旱、耐瘠作物。但是,在水肥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目前,有些人不能辩证地善待谷子生产,片面强调谷子耐旱、耐瘠,将谷子种在山坡薄地上,施肥少,粗耕简作,待遇低,造成穗小、穗漂、秕粒多,以及缺苗断条,不能发挥很好的增产潜力。

2.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病害多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很低。但是,种植年头长,也会出现混杂退化现象。不提纯复壮,不注重选种和种子处理,致使引进的优良品种严重退化,病害增多。

3.种植密度过稀

谷子留苗密度过稀,习惯于“稀谷秀大穗”,不注重合理密植,发挥群体增产作用。不少地方行距一尺五寸,株距达3~4寸,每亩谷子不足13000千株,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导致谷子单产不高,亩产不足200kg。

4.播种期过早

辽西丘陵地区春旱严重,山坡地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就开始抢墒播种,平地盲目实行早播,虽然保证了一定的亩苗数和收成,但是,播种过早,使谷子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与辽西地区降水规律等自然特点不能相适应,造成“胎里旱”、“卡脖子旱”,开花时又遇到降水高峰,授粉不良,致使植株矮小,穗短、码稀、粒小发漂,秕粒多,产量低。

二、实现谷子高产的主要途径

在缺乏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辽西谷子种植区,主要是靠自然降水来满足谷子生育期的需水要求。辽西地区常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上,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季降水较少,常出现春旱、秋吊现象。而谷子生育时期需水要求总体看来,也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和生育后期需水较少,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需水分较多。拔节孕穗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2%,抽穗开花期占32%。为此,选择适宜的谷子品种类型,改革落后的栽培习惯,综合运用现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一个以“中、矮、密”为中心的谷子栽培体系,是谷子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中”是采用中熟品种类型,是核心;“矮”是指矮壮的植株、是基础;“密”是适宜密度下的有效穗数,是关键。

在5月上旬播种,中旬出苗,使谷子的出苗——拔节在5月下旬~6月中旬,雨少利于蹲苗,拔节孕穗期赶在6月下旬~7月中旬,避免“胎里旱”,抽穗开花期赶在7月中、下旬,避免“卡脖子旱”,利于谷穗分化,灌浆期赶在8月中旬~9月上旬,雨量多渐少利于籽粒饱满成熟。这样,只有使谷子需水较多阶段与降雨集中期相吻合,才能实现谷子高产、稳产。

三、实现谷子高产的几项技术措施

1.选用良种,种子处理

辽西地区谷子种植面积大,品种繁多。实践证明,在半干旱地区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有明显的增产趋势。因此应选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茎杆较矮,适于密植、丰产性高的品种,如:昭谷八号、山西大红谷、辽谷10号、张杂谷五号等品种。

种子处理采取“三洗”、“一闷”、“一拌”的做法:先用清水筛洗,后用20%的盐水筛洗,再用清水冲洗,捞出秕粒,晾半干后用种子量得万分之三的40%乐果50倍液拌匀堆闷3h,干后用种子量千分之三的甲基托布津及拌种双拌种。防治病虫害。

2.适期播种

播种期对谷子产量影响很大,播种过早,易缺苗,过晚,不能正常成熟,最佳的播种期是让谷子的抽穗期赶在七月中、下旬,使谷子需水较多的阶段与自然气候降水高峰期相遇。实践证明,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是5月5~10日,产量高。

3.合理密植

“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合理密植,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关系,使谷子在各生育时期都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地利用水、肥、气、热等环境因素,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

实践证明,坡地谷子亩保苗2.5~3万株,平地亩保苗3~3.5万株,高产田亩保苗4~4.5万株为比较适宜密度。

4.施足底肥,巧追化肥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万斤肥,难打千斤粮”。施足底肥,巧追化肥是提高谷子产量的重要措施。谷子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底肥、口肥、追肥巧妙结合。可使谷子在苗、株、穗、粒四个阶段都有良好的营养条件。

底肥以羊、牛、猪、鸡粪最好,驴马粪最好不用,反之地荒,结合秋翻整地施入,做到以产定株,以肥保密,以密增产。亩产200kg每亩2.5~3万株,需农肥2000kg;亩产300kg,每亩3~3.5万株,需农肥3000kg;亩产400kg,每亩3.5~4万株,需农肥4000kg。追肥要在谷子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时进行,每亩每次追施氮素化肥20~30kg,钾肥10~15kg,对促进谷子拔节和穗分化,增加穗码数和粒数,提高谷子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5.加强田间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谷子各生育阶段的丰产长相是通过各种栽培措施来实现的,充分运用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措施,根据群体生育特点实行促根蹲苗,壮株防倒,保叶防漂等管理措施提高谷子的产量。

(1)压青苗,促壮根。壮苗先壮根,“根深才能叶茂”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致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

辽西种谷子虽有播后压磙子保墒、保苗的传统,但对压青苗促根蹲苗注意不够,特别是对出苗前压“白芽”容易忽视,认为发芽就能出苗,其实不然,有时土喧种子根悬空,出苗后仍有死苗现象。压“白芽”既保苗,又能防治“土截”、“虫截”。

压“白芽”是指播种后5天左右,幼芽快要出土时,压一次磙子。

压“青苗”是指幼苗2~3片叶时再压一次磙子。一般压青苗两次。能有效地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发达,矮化植株,促使分糵,起到了壮根保苗,提高产量的作用。

(2)早间定苗、早铲趟,育壮株,防倒伏。壮株先壮苗,壮苗的关键早间苗,早定苗。农谚说:“谷间寸,顶上粪”。早间苗、早定苗不仅避免谷苗相互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改善光照条件,光强苗壮。具体要求:一寸疏苗,二寸定苗,三寸清苗。

谷子拔节前是田间管理关键期,“早铲早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苗发旺”,“锄头底下有火又有水”,不仅能防杂草、防旱、保墒,而且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进了根系发育。一般铲趟做到“三铲、一耘、一趟”。在间、定、清苗后各铲地一次,苗高半尺时用耘锄浅趟一次;当苗高一尺时,结合追肥,用铧犁深趟培土。有利于根系下扎,扩大根群,防止地上部分过早封垄影响透光。此时根系愈多,植株愈壮,防倒伏能力愈强。

篇(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一定的参考。

1.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利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信息资源持续爆发式增长,使得图书馆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处理如此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办馆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成为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集中于文献的协调分工采购、统一编目、馆际外借服务等等。由于文献资料的传递主要以实物载体方式进行,受地理空间等因素影响较大,效率低下,共建共享的内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极其有限。

2.网络环境在图书馆共建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偏低

网络环境的发展日新月异,共建共享应用的网络环境也不断更新,这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馆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网络环境,才能将其应用到共建共享工程中。但是,当前我国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有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的馆员不多,对先进的网络环境不熟悉,使得网络环境在图书馆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2.2 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研发能力不足

我国图书馆在应用网络环境构建共建共享平台时,一般都是与网络公司合作,提出思路和要求,由网络公司开发出相应的网络平台产品交付图书馆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急剧变化,网络平台研发的复杂性和学科的交融性增加,以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导致图书馆自主研发的难度极大,从而不得不求助于专业的网络公司。虽然这样做同样可以使图书馆实现共建共享的网络化,但研发能力不足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1)图书馆不能掌握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核心技术,网络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修改解决,也不能随着网络环境的进步不断更新改进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

(2)对外依赖度过高将会提高图书馆在共建共享中应用网络环境的成本;

(3)由于缺乏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网络环境的专业研发队伍,图书馆与网络公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不畅或理解错位,会给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带来一些技术盲点或缺陷。

2.3 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这一方面是因为读者的网络技能不高,对通过共建共享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的操作方法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图书馆对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除了在馆内小范围的介绍之外,图书馆很少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平台对共建共享工程进行宣传推广,因此失去了大量潜在的用户。一些图书馆建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后,出于各种考虑只对很小一部分读者开放,如高校图书馆建成VPN远程访问系统后,通常只对本校教职工开放,连本校学生都无法使用,网络平台的效能没有最大化发挥,平台本身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3.推进图书馆共建共享工程应用网络环境的对策

3.1 提高图书馆员网络素质

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质量、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馆最主要的有形资产,也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中,图书馆员的网络素质将是一个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网络素质是一个人运用网络的技能、道德修养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只有拥有较高的网络素质,图书馆员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设计制作,充分利用共建共享平台丰富馆藏资源和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信息开发、服务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人才,以加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化的进程。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馆员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各种活动,激励馆员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应用网络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引进一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专门人才,提高图书馆应对和解决复杂网络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研发建设力度

共建共享网络平台虽然已经在很多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中得到应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相当多的图书馆未建立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一些已建成使用的网络平台功能也比较单一,图书馆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因此,当务之急仍然是建立数量更多、功能更强大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图书馆之间不仅要强强联合,也要强弱联合、弱弱联合,最终的目标是全国所有的图书馆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和资源共享。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要更新观念,充分重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在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环境队伍,提高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研发能力。考虑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图书馆还要加强与专业的网络公司之间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达到快速实现网络平台建设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图书馆要将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研发纳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之中,使之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

3.3 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只有获得大量用户才能实现其价值。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图书馆作为主要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地位受到挑战,如果不加强宣传和推广,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不为用户所了解,就会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信息服务是一种独特的信息商品,加强市场营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也需要市场营销,需要将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产品推向广大的用户市场。具体来说,图书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推广工作:

(1)深入调研信息市场,了解用户需求;

(2)确定目标用户,尽可能涵盖多的用户群体;

(3)进行市场竞争分析,了解图书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4)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推销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要改变服务理念,变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为面向用户的主动服务。可以采用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主页展示、在报纸或网页上刊登广告、散发宣传页、运用公关手段、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等营销方式吸引用户。可以编辑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通讯,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总结经验,把握一切可能的宣传机会来宣传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5)注意用户体验和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作为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一种工具,只有在读者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图书馆要建立一个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重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完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图书馆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若要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要做好提高图书馆员网络素质、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研发建设力度和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三个措施,及时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篇(4)

会计凭证的审核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企业单位的会计凭证审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是会计基础工作扎实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会计凭证的类型

会计凭证根据用途和编制程序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两类。原始凭证指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填制或取得的,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执行与完成情况、明晰经济责任的一种凭证。记账凭证指的是财会部门按照原始凭证所填制的,用来确定会计分录,可以当作登记账本依据的一种凭证。

二、会计凭证中存在的问题

1.凭证的数字书写存在问题

会计凭证中的数字书写,要求字迹必须工整、清晰、不得潦草,其中的阿拉伯数字应该一个一个写,不能连笔,大写的汉字必须一律使用行书或正楷来书写,汉字数字必须使用会计的规定用字。会计凭证中的数字书写问题主要有:(1)阿拉伯数字写得比较潦草,很难辨认,(2)阿拉伯数字金额的角分位应该使用“00”代替却没有填写,(3)阿拉伯数字前没有标人民币的符号,大写金额前面没印有“人民币”三个字的,没有按照规定加写。

2.凭证名称存在的问题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要有正确名称。会计凭证上的名称应该能确切反映出所记载的内容。在会计凭证的名称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1、有些原始凭证没有名称,或者虽然有名称但不确切;2、有些凭证的名称和其反映的内容不相符,比如,有的原始凭证“发票”所反映的竟是“收据业务”,有的医生的“进修赞”收据却开的是发票。

3.凭证编号存在的问题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应该按规定标准进行编号。比如成本的收据、支票、发票等原始凭证,从第一张至最后一张都应该印有连续号码,记账凭证从月初至月末应该编写连续号码。会计凭证上的编号能够控制漏洞发生,也便于会计凭证查阅。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凭证编号不连续、无编号以及编号与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有些单位以经济业务比较少为由,不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也有的单位是因为工作的疏忽造成了会计编号的不连续。

4.凭证摘要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凭证之中填写“摘要”一栏,可以简明扼要反映经济活动,也可以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这是会计凭证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会计摘要中的问题主要有:(1)未填写“摘要”一栏;(2)摘要填写得太过简单,难以说明经济业务具体情况,(3)摘要填写得过于复杂,丧失了摘要特点(4)摘要内容和原始凭证内容不相符,并通过这种途径舞弊。

5.凭证格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凭证格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不全,比如有的记账凭证无“过收”栏,容易造成漏计或者重记的现象;(2)所选用的凭证格式不合理,比如对累计发生的经济业务没有采用累计记账凭证;(3)凭证的规格、大小、项目、尺寸不统一,颜色也不合理,不方便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档案装订和保存。

6.凭证日期中存在的错误

会计凭证中必须要填写制证的日期,从而反映出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同时也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在会计凭证的日期填写中存在的问题有:(1)没写日期,使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够完整,不方便审查与核查;(2)日期和有关的会计凭证中的日期不符。

7.凭证签章存在的问题

会计凭证签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盖章不全或者没有签章,比如记账凭证之中没有稽核、记账等人的签章;(2)有的凭证无公章或者公章不对、不全。

三、加强会计凭证审核的措施

1.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

审核原始凭证的是否合法、合理,指的是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经济业务是否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相符合,是否符合经济核算原则和计划的规定以及是否超出费用的开支范围与标准。

2.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

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可靠指的是审核原始凭证中是否有涂改、伪造的迹象,是否有冒领虚报的情况。

3.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完备性进行审核

4.审核凭证的数字、名称、摘要、编号、格式日期和公章等

凭证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应该一一进行核查,审核其是否存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凭证要及时找到解决措施。

5.对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审核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主要是要审核该原始是否完整,其中所填的内容是否和原始凭证的内容一致。

6.审核记账凭证中应记的会计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以及对应科目是否平衡。

7.对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严格处理

对于填制不符合要求和填制有误的凭证,应该按照要求重填或者修改。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虚报冒领以及伪造涂改凭证等问题应该拒绝受理,并且立即向上级主管单位领导汇报,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会计凭证的错弊与审查[J],中国工会财会,2007(09)

[2]肖琦:浅谈会计凭证的审核、录入与修改[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篇(5)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则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知识沟理论。

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2)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3)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为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早期的电报、电话、传真等基础技术,到目前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应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传统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断缩小,但是新的技术差距又不断出现,说明数字鸿沟的研究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造成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强调电话接入的差距一样,当前的数字鸿沟主要针对互联网接入,关注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收入之间在互联网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6)

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起,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态势,掀起了对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研究热。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层面,对于管理方面尤其是融资方式还没有作深入地探讨,这给数字城市项目的实施带来了一定障碍。

一、数字城市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城市项目的特点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遥控、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维描述,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服务。

在公共物品理论中,学者根据物品具有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来界定其“公共”属性。根据此理论,公共物品可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其中,共用资源物品和可收费物品可统称为准公共物品。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数字城市项目可划入准公共物品类。

(二)数字城市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的支持、科学的决策程序、严格的制度规定、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的配合。从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具有的资源来看,数字城市项目的推进除技术问题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资金问题。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前期投入和后期的运营维护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数字城市的建设依靠政府财政投资,但政府受到财政收入的限制,压力巨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2、管理和决策问题。“数字城市”建设几乎牵涉到城市中所有行业、部门,因此,政府部门间、企业间、政企间的合作问题就会凸现出来,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方法。

3、建设、运营、维护的效率问题。从现有的许多政府项目来看,普遍存在建设延期,运营效率低下,后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数字城市作为典型的政府项目必须加以模式创新,解决效率问题。

二、PPP的内涵和优点

(一)PPP的内涵

PPP,即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简称公私合作关系。PPP本身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加之意识形态的不同,要想使世界各国对PPP的确切内涵达成共识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学者Norbert・Portz甚至认为“试图去总结PPP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他没有固定的定义,并且也很难去考证这个涵义模糊的英文单词的起源,PPP的确切涵义要根据不同的案例来确定”。根据众多定义及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将PPP简单概述为:PP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正式的协议来确立。PPP一般情况下的参与者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PPP的优点

从各国运用PPP的经验来看,PPP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弥补财政投资不足的缺口,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通过PPP吸引民营机构的加入,可以为项目带来资金,解决投资不足问题。这不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民营资本的盈利还可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2、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从图1种可以看出,在PPP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议确定,这就明确了各方在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内的权、责、利关系,有利于政府对项目的整体监督控制。

3、节约成本。在PPP中,地方政府逐步发现,无论建设成本,还是运营和维护成本,都得到有效降低。因为作为合作方的民营机构为达到自己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会通过利于规模经济、技术创新、柔性管理、激励机制等方法有效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4、提高和改善项目服务水平。通过PPP吸引民营机构参与项目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可以带来新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项目的服务水平。

5、提高项目收益率。民营机构能够将其专有技术和资源用于服务之中,从而大幅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PPP模式在数字城市项目中的适用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数字城市项目特点、存在问题以及PPP优点的分析发现,PPP在解决数字城市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如资金缺口、管理效率等具有较高效率,可见,PPP在数字城市项目建设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融资状况。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与维护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存在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引入PPP,政府可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私人资本和国外投资者参与数字城市建设,从而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在引入私人资本的同时,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了政府在数字城市项目中的角色,这也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项目运营风险。

2、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采用PPP可以提高数字城市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这在我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首先,PPP可以通过私营机构的参与,将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引入数字城市项目中,从而提高数字城市建设的效率;其次,PPP的引入有利于解决数字城市项目中的产权归属问题,使合作者实现各自的目标。它的出现迎合了政府的政策性,同时也使得数字城市项目的运作规范化;再次,PPP可视为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引进私人投资,不仅是对财政投资不足的简单补充,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私营模式的管理手段,从而使效率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公共机构的参与,可以有效监督项目建设的质量,平衡参与者之间的利益与风险,体现出公平性。

3、国内PPP应用经验。从我国在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品建设中已有的PPP模式来看,以特许经营为主体,包括BOT、TOT等各种方式已在各地得到广泛使用。从1987年广东沙角B电厂首先获得BOT特许经营后,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先后进行了特许经营项目的运作,如成都污水处理厂、武汉军山大桥、长沙电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深珠高速以及北京至通县的高速公路等。这些成功的案例进一步说明PPP模式在具有准公共性产品建设中的适用性,也说明其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具有适用性。

4、政策依据。在我国现阶段,PPP模式适用的法律法规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8月由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联合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由国家计委、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借用长期国外贷款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全口径管理的范围和办法》,以及我国定期修订公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上法律和规章为ppp在我国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5、发展前景。我国现已具备了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发展PPP的条件。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必然,也为数字城市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这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和众多的市场机会;其次,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也为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发展PPP提供了保障;再次,政府对数字城市建设和PPP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进将加速两者的结合。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看出,虽然PPP在数字城市项目中的适用性较强,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的缺失、对民营经济投资方向的限制、各类基金投资方向的限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PPP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尼尔・布鲁斯,隋晓译.公共财政与美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梁勇,袁铭,朱红春,刁海亭编.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姜爱林.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

篇(7)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数字货币技术已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围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在储存、支付、清算、汇兑等一系列的交易中,数字货币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方式。与此同时,数字货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数字货币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数字货币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其存在问题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从数字货币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出发,以数字货币与传统的纸币相对比,研究其在信息时代的所具有的各种优势。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的文献和专著,对数字货币的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把握,并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国内外的专业文献和专著,以及专业的研究论文。

一、数字货币及其特征

(一)数字货币的定义

数字货币是指对货币进行数字化。是货币的一种电子形式,它的承载物为既不是纸币也不是金属物。是一种支付手段,也是一种程序。数字货币本身的特征将其与其他货币区别开来。

(二)数字货币的特征

1.网络性

网络性:数字货币是在电子信息技术(IT)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字货币的特征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数字货币是从货币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是从信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货币和特殊的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货币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当人类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时代之后,数字货币将会完全取代传统货币(纸币)。网络是数字货币实现其货币职能的基础,是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实现全方位货币管理,传统货币管理中的现金发行方式、传统金库制度、假币问题和传统银行将不复存在。

2.数字性

数字性:数字货币实际上是存储于各网络银行账户上的一组数字。这组数字象征着拥有其所有权者拥有这组数字(数字货币)所代表的一定量的财富或价值,运用这组数字(数字货币)的全部或部分进行网上投资、网上交易。

3.高效性

高效性:数字货币的产生使得货币履行其职能的效率几乎达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境界:从现金的发行与管理方面看,货币管理当局从发行现金到回笼现金都不必要采用传统的设计、印刷和运输工具进行,而是直接在网络上实现现金的发行和回笼。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在纸币本位制度下存在的诸如高成本问题、假币问题、安全问题和现金供应量难以确定的问题。

数字货币支付的便利性,使得其发展前景比传统的货币要优越。

(三)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比较

与数字货币相比,纸币和硬币则愈发显示出奢侈性。在美国,每年搬运有形货币的费用高达60亿美元;在英国,需要2亿英镑。世界银行体系之间的货币结算和搬运费用占到其全部管理费的5%。

对于防止伪造,纸币在当前日益发达的仿真和复印技术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不久以前,造假者还需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位技术高超的刻画师来制作一系列的模子以印刷纸币;而今天只要有一位热衷于绘画的美术学生,再配以完备的技术设施就能做到这一点。数字货币系统具有多层加密措施,伪造一组随机产生的密码要比伪造现金、伪造签名难得多,而且使用数字货币有据可查、有踪可寻。

传统货币有较大的存储风险,昂贵的运输费用,在安全保卫及防伪造等方面投资较大。数字化货币与信用卡和电子支票也不同,它是层次更高、技术含量更多的电子货币,不需要连接银行网络就可以使用,很方便顾客,并具有不可跟踪性。

数字货币有如此多的优点是在货币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所产生的,没有货币的生活是寸步难行的,货币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致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由此我们更要了解货币的发展史,从而不断展望货币的未来。

二、货币发展历程与数字货币的产生

篇(8)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数字电视,是指将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与传统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和伴音效果好等特点。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多了一个了解社会、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特别是将国内外一些种植、养殖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了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字电视在农村的发展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发展数字电视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掣肘,农村数字电视推广难

长期形成的低价免费观念使得农村对数字电视的价格非常敏感。目前,农村数字电视的收视费每月在18——28元不等(如深圳每月的收视费在28元左右,贵州等地的在21元左右,而北京、福建的在18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每户农村家庭每年要交216—336元不等的收视费。

让农村居民更难以接受的是,收看数字电视须使用机顶盒。而目前,机顶盒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完全实现免费提供。很多地方机顶盒必须购买,一个机顶盒300—400元不等。并且,由于机顶盒和电视是一对一使用的,如果一个家庭拥有多台电视,就意味着需要购买几个机顶盒,相应地收视费也随之增加。

另外,有的农村家庭目前使用的电视还是模拟信号接入的旧电视,如果换成数字信号之后,需重新购买数字电视,也增加了开支。

(二)操作复杂,农村老人使用存困难

由于收入少,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甚至一年只回家一两次。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而不少农村老人认为,数字电视的频道虽然多了,但用处却不大,常看的还是原来那些频道,安装数字电视根本没有必要。

此外,在使用数字电视方面,许多农村用户对机顶盒和遥控器使用存在困难,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没文化的老年人用起来更费劲。

(三)功能闲置,数字化优点受质疑

在推广数字电视时,广电部门常常宣传数字电视双向化、可互动点播等优点,但在农村,真正可用的功能却很少。网络双向化改造、互动点播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仅靠广电部门自身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目前,大部分县级城市及农村地区还未开通双向信号,一根线可以电视、电话、上网还难以实现,更不用说提供丰富和个性化的公共数字电视、现代生活、远程教育、数据传输等多功能服务了。再加上现在有不少家庭已安装了宽带,配备了电脑,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数字电视所谓的多功能也只不过停留在“说说”层面。

(四)“锅盖”泛滥,价格比拼无优势

目前,农村市场大量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锅盖”也成为数字电视推广的一大障碍。据了解,这种在农村很常见的收视“锅盖”价格很便宜,一个小的“锅盖”价格仅在200元左右,大一些的也就300—400元。不少人就会算这样一笔账:我买一个“锅盖”一次性投入只要几百元,以后不需要再有新的投入,而安装数字电视不仅要掏机顶盒的钱,每月还要另外付费。

二、发展数字电视须多管齐下

发展数字电视,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数字电视是个全新的概念,大部分人对此缺乏了解。要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须多管齐下。

(一)点面双管其下,加大宣传力度

可采用点面结合的立体交叉式宣传手段,提高农村用户对数字电视的认识。数字电视整转前,宣传要以面为主,点面结合,引导用户整转。通过媒体广告在用户中建立整转的概念,宣传数字电视整转的相关政策,对试点村组(小区)进行数字电视基本功能的宣传。整转中,宣传要点面平衡,全面推广,指导用户整转。整转进程资讯,普及数字电视整转知识。整转后,宣传要以点为主,以面为辅,让用户形成消费习惯。

(二)尽可能地降低数字电视使用费

数字电视使用费包括两部分,一是机顶盒的购买费用,二是收视费。广电部门运营数字电视,正常的经营维护费不可避免。要想让农户少出钱,必然需要外力的帮助。比如,相关部门应力争地方把数字电视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尽可能赢得财政补贴;有财力的村组也可以将这块支出分解部分。

(三)适度增加投入,实施网络改造

搞好数字电视转换,重点是网络的改造。据调查,远郊广电中心一个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就需要投入近千万元。因此,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围绕区域数字电视用户较为集中的网络进行整改,以保证数字电视网络投入的效益,如集镇和集镇周边的村、组,这样投入的成本相对小些,收回投资的周期相对短些。二是将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作为发展重点,成熟一个,整转一个,不能打乱仗,最后完成边远区域的整体转换工作。

资金是制约改网的瓶颈,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广电部门要积极筹集资金,包括通过银行贷款的途径,适度负债经营,加快网络改造。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企业投资,共同经营、开发数字电视业务

(四)对部分困难群众,给予收视费减免

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困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浙江省义乌市委市政府在下发的《义乌市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市委办[2008]139号文)就明确规定,经民政部门认定的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申请开通数字电视的,免费提供普通型广播式机顶盒1台(含智能卡一张),免收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民政部门认定的低收入家庭申请开通数字电视的,免费提供普通型广播式机顶盒1台(含智能卡一张),减半收取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85-02

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引起全社会各行业的急剧变化。图书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更是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手段、读者需求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受到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及虚拟网络式图书馆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图书馆存在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存在形式是以传统的图书馆为主体、数字图书馆为补充的形式。

传统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主要的作用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其类型主要有文化系统类公共图书馆、教育系统类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类图书馆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知识经济对人类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提供电子文本、图像、影视等教育电子产品为主,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数字图书馆按其所需取其所用。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储存空间小、资料不易损坏、资源可多人同时共享、信息查阅检索方便且可快速传递等优势。

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发展基础上的信息化产物,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的区别。

(二)我国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遇到了许多瓶颈。首先,对未来发展定位认识不清,缺乏相应的长期规划及有效的制度供给。其次,图书馆分布及结构不尽合理,不同等级间的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存在着差距。国家级、省级、市级图书馆的相应规模及分布状况有待完善,县级、乡级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再次,经费缺乏制约了传统图书馆硬件设备的更新及人员服务方面的投入,导致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滞后于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进步速度。最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滞后,缺少图书馆专用的信息数字化技术。

2.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相对简单化,导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其次,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欠缺统一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再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或者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最后,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二、信息化时代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正处在从传统图书馆转变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型期,未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网络间的关系将从现在的半竞争半合作的状态转变成全面的合作关系。未来图书馆将摆脱单一的文献书籍资料的纸质文本服务形式,实现纸质书籍、电子书、影视资料、音像电子产品、电子报刊、电子书等服务产品内容多元化、种类多样化的运营方式。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有如下几种趋势。

第一,以文献资料馆藏书籍为主要服务产品的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模式与数字化图书馆模式创新融合的新兴数字化图书馆、以数字化为核心结合三网融合技术、物理联网技术等的新式图书馆三者并存。

第二,以发挥实现跨地域区域、网络区域联盟、消除知识转移障碍作用的世界性、国家级特大型图书馆为主,以区域性、地区性大中型图书馆为辅,以根据行业及学科的分门别类及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偏好而建设的专业性、个性化小微型图书馆为补充,如创意图书馆、绿色图书馆等类似专业化单式图书馆。

第三,商业化、半商业化、非商业化图书馆经营模式共存。现在的图书馆主要以非商业化图书馆为主,也存在一些半商业化的形式。虽然图书馆具有公益的特性,但图书馆行业市场化调节对资源的配置最为有效,图书馆商业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社区多功能综合化、文化机构融合化图书馆。一方面,社区多功能化图书馆将会配备教育培训、餐厅、音乐会等服务性娱乐机构;另一方面,图书馆将与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等文化服务机构实现交叉化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娱乐产品、文化资料等知识供应链的系统化,图书馆将是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

第五,智库或研究机构将依托图书馆建立,与图书馆组成研究型图书馆,满足新时代的研究对知识积累及专业化的更高要求,并通过结合产业化的商业化模式解决研究所需资金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研究的顺利推进。

第六,建立个人化、个性化、自主化街头微型图书馆。手机具备贮存电子图书及在线阅读的功能,手机不仅会成为办理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工具,也将是一个个人化的图书馆。现代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声有色有形”图书馆可改变读书与读网的单一形式。屏幕图书馆、电纸书图书馆将是图书馆的新形式。

三、信息化时代我国图书馆发展对策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结构虚拟化、资源共享化和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针对性的策略来应对这种新变化。

第一,积极引进现代技术设备,加快学习使用新技术。“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国信息资源的特点。各图书馆应积极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并加大普及使用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工作力度。

第二,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由于在信息化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因此,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面向未来,立足长远,加强图书馆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同时,要引进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服务人才和开拓进取的新型管理人才。

第三,以读者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要以读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要敢于打破简单、固化的服务思维,努力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一是要立足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度,将人性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型、市场化道路;二是要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将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相融合,提供跨时空、跨国界、跨行业的服务;三是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要注意结合当地发展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真正做到做以人为本,满足地方发展需要,以区域发展促国家发展。

第四,着眼未来,重视数字图书馆发展。各国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制定、实施和推动。我国也应该明确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国家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文化遗产加大数字化的力度,在尊重和解决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最新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图书馆计划,拓展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以及特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长期保存,增强对知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强数字图书馆为全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利益和方便”。

参考文献:

[1] 孟玲.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篇(10)

“油田数字化”,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因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并未对其给出一个准确且全面的定义。单纯从促进油田原油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看,所谓油田数字化,是指以采油厂为代表的原油开采企业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原油开采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1]来进行原油开采的一个过程。数字化油田,实质上就是把整个原油开采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原油的包括勘探、开采、运输和初处理全部内容在内的整个生产流程作为主线,从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综合的数字化研究体系,最大限度的实现原油开采的高效化和系统化。

长庆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近些年来,在公司领导层的正确领导之下,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油气年产当量连续以百万吨规模攀升,净增长居中国石油前列,目前,油气当量跨越5000万吨,排在中国石油第二位。在当前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之下,建设“数字化”油田已经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

一、从长庆油田看全行业“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油田数字化”的产生时间较短,但在公司各方面的努力之下,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产生的时间较短,加上经验缺乏、技术不成熟等方面的因素,公司在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部分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给油田数字化建设带来的动力明显不足。长庆油田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企业部分管理者未能对油田数字化建设给出足够的重视。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与投入更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于一种新兴的风险大且回报率不可预测的新技术相比,人们往往更愿意将投入的重点放在一些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上,从而避免因为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因为过多的投入于新技术研发而给企业整体发展所带来的压力。

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不甚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油田数字化,是一个将“油田建设”和“数字化科技”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程,要想保质保量的顺利实现这一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以高度发达的专业性技术作为支撑。然而,受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同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这就给我国的油田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不便。

专门性人才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同样是制约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进程的一个不能逾越的因素。近些年来,油田从自身实际出发,与50多家国内外公司、大专院校开展了技术合作。但毕竟改制时间较短,受计划经济体制余威的影响和高额垄断利润的存在,部分企业员工往往不能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不仅自身不愿发展,而且还给新近企业的员工灌输了不良思想,对长庆油田的长期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解决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合理化措施

积极探求解决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推动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长庆油田一定要把数字化油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将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向这一方面主动倾斜,为建设数字化油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原油出产量和经过初处理的原油产品的质量而不断努力。

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将油田数字化建设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处在原油开采和预加工阶段的一线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数字化油田对于企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于油田数字化的建设实践,主动总结研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卓有成效的技术和管理探索,以自身的行动切实推进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过程。

其次,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发展的理论指导。油田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助力的复杂工程。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要积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合理的对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过程进行分期,明确每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实现途径,一步一个脚印,为油田数字化的全面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长庆油田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时不断引进油田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要不断加大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从而解决油田数字化发展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各大专院校和专门的石油化工研发机构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其先进的师资力量为本企业培养数字化油田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

三、结语

油田数字化,是石油开采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长庆油田的全体工作人员,一定要从维护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出发,积极探求建设数字化油田的措施,为切实提升企业效益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下一篇: 动物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