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知识能力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6 09:55: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跨文化的知识能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

篇(1)

1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说过“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想成功地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2l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们认为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和另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课文讲授中受传统外语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英语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体,其背后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语言若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把重点放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教授,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

我们学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这三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割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

4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学的课程涉及面较广,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通常只能被列为选修课,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普及面及实际教学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虽然在教材编写上已经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输方式大多是讲授法,这种忽视语言社会环境,完全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文化导入方式,使得学生在交际中用书本上的那些条条纲纲来生搬硬套,势必遭遇交际的挫折或失败。

其次,文化知识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笼统地、零星地散见于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解其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化知识认识往往是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一些总体概括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具体讲解,使得学生吸收这些文化知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交际中难免要遭受挫折。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5.1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在讲授课文,口语训练,语法学习等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意识和能力。

5.2丰富课堂内容。改良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创设一些情景,灵活选择和运用group 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放英文原声电影,这是了解西方社会最直观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创造文化丰富的学习环境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社会对高等级实用型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意义相对于其他科目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是英语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方面,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不够重视。由此当学生离开书本走出校门后,在工作中无法较快地应对国际化交流的需要,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级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予以阐述。

一、语用能力的教育

教育家Thomas(1983:94)将语用能力定义为:“the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a specific purpose and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context.”(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这里包括了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分别涵盖了对语言的语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应用的掌握。只有综合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语言使用者自如的运用所学语言,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学生们必须同时学习和掌握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才能够真正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两者互相结合,才能使高职英语教育真正被称为“应用英语”。

1.问题

当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对语用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熟,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盲从使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的重点过多的落在了基础阶段,而教师也缺乏对实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充分实践。

(2)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较为明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还是以期末的笔试成绩为准,很少有针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这样就难以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

(3)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普遍较弱。相对于语用语言能力而言,高职学生们对于在实际情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的经验十分缺乏。他们即使能在选择、判断等测试题型上表现良好,但是当遇到写作题时,经常是语法错误百出。

(4)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普遍缺乏。这里的普遍缺乏不仅指的是学生在认知上的缺乏,也指教师授课中在这—方面的认识或能力上的缺乏。英语文化与中文文化有很大差异,对于背景文化的误解或者认知的缺乏将导致语用能力的削弱。

2.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的思想观念。基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高职英语教育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原则都是以实用和应用为本,因此,高职英语也应把指导思想从普通教学转变为专项教学,通过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改革测试系统。只有多样化、可变型的测试才真正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现今的考试把重点集中在基础语法知识上,并且大部分的题型是选择、判断之类的客观题,难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考题中应当增加听力、写作题的分值,才能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口语考核中,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发言情况予以计分,取代单一的期末测试形式。

(3)转变教学模式。现阶段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并且相对较为过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课程设置应该有所改变。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但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平衡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机会。其次,教材应该更新。教学所用的教材应该符合思想性、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代性并重的原则。课本中所选用的材料应该包括针对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社交实用范例和相关专业应用内容。另外,教学方法也需要转变。转变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从语法型教学向任务型教学——即“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转变。

(4)教师素质需要改善。不仅包括提高教学技巧,还包括了教师本身知识面的扩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接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应该更多的吸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跨文化意识的教育

跨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一样,在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Hanvey(1979)将跨文化意识定义为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Tomalin&Stempleski,1998)。语言根植于文化之中,了解文化基于理解语言,而对文化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对于语言的了解。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实际社交活动中,学生们常会犯下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错误,甚至会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而导致无法沟通。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减少进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1.问题

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不足。影响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所包括的不仅是狭义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信仰、习俗、道德、心理等,以及日常用语、常用词汇、习语肢体语言等。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长期的培养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原因主要在于:

1)语法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词汇解释和句型分析上,这样就使得教师忽略了主动接收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新信息的意识。

2)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应试教育的要求所限制,根据教材备课,在课堂上教授语法知识占用了过多时间,造成了教师没有多余精力放到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上。

(2)课堂上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不足。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英语水平有着直接影响。高职英语中关于跨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因素的不足。教师在教授文化因素时往往从词汇句型、语法、文章等方面人手,而忽视了服饰、娱乐、日常交往等学生们熟悉并感兴趣的细节。

2)文化对比上的不足。文化对比是跨文化意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比包括了共同点和不同点,但是教师往往讲授更多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另外,学生们也对不同点抱有更大兴趣但实际上,两种文化间的共同点能使语言学习者们产生共鸣从而更陕的熟悉所学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

3)课堂交流活动不足。交流是语言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课堂上的交流活动往往不是时问不够,就是学生表现的比较被动。

2.对策

针对造成问题的这些因素,关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教学改进:

(1)在课堂上创造跨文化学习的环境。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总体趋势对于英语教育十分有利,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有多种活动可以选择。可以给学生们起英文名字,并告诉他们自己英文名字的含义,在课堂上的时候就能够以英文名字互相称呼。也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在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2)把注意力放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可能与英语学习分割开来,文化背景包括了多个领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丰富了知识。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它们准确并且具有时效性。许多英语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知识十分过时,有的文章甚至已经多年没有更新,比较好的办法是从最新的英语电影和电视中,以及新闻里获取信息。

篇(3)

一、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差异是影响语言交流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交往中,语言的得体性比正确性更加重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将社会文化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1.社会习俗的差异

认识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习俗的差异,有助于避免因不了解目的语交际准则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中国人热情好客,也喜欢拜访他人,而在英语国家,没有预约是不能前去拜访别人的。再如,涉及问候、介绍、道歉、提议、开始交谈、结束交谈、电话用语等交际内容时,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词汇和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方语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3.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集体保持一致。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意识,这一差异在中西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注重直觉与具象,西方人则注重理性与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方位适时、适度地进行文化渗透,适时地向学生揭示这些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得心应手,避免错误和冲突,掌握一定的涉外交际技能。

三、职高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1.交际教学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交际法的教学特点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接触包含各种语言形式的自然对话;模拟范例,使用自然问答方式练习语法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自由表达思想。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但只要长期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发展起来。

2.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种手段

(1)比较手法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不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专题介绍法。对教材中虽未出现,但在英语国家中很重要的文化知识,可由教师组织专题讲座。对英国国家的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教师可对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节日前的准备、圣诞大菜、圣诞礼物等进行生动的描述,并结合当时各酒店、商场在圣诞前夕所做的各种宣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

(3)课外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听歌曲、游戏、组织看VCD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表演。表演可分为课文表演和童话剧表演。新课结束后,给学生派定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以发挥,进行任务、年龄、口音、服饰等的改头换面,活学活用;童话剧的表演主要选编英语国家的经典名剧,先让学生看有关的影像资料,再让学生模仿表演,并对学生进行专门排练,在反复排练、演出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外来文化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影像资料的运用。要想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VCD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文化感受,让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篇(4)

一、我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张红玲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定义为:由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严明指出在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夸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际和语言的关系、中西习俗比较、非语言交际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较等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不足,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少,大学英语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跨文化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片面,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主要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语言教学中着重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定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的潜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

跨文化教学重点在于提高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和加强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从既有的教材中挣脱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知识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联系实际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如果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不具体举出实例,学生就无法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跨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在完成海外进修后需要和正在进修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双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进修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时事热点、风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1.丰富教材内容,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教材的内容着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时,要突出教材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教材内容中的对话要取材于真实的语境,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现有教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教案中加入相关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等内容,将教学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在国际视野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整加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语法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习语对比法、关键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在教学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辅以生动的语言,令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提高,为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视频等,令学生直观感受英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英语教学中的量和度有适当的掌握。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跨文化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广义角度看来,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在狭义角度看来,则包含了日常用语、民间谚语、专业术语、成语典故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关注国外时事、阅读外文杂志和期刊的习惯,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3,(22):127-128.

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强,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专家学者早就预言未来是文化较量的时代,我国成为文化大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对外交流,不仅需具备流利的语言。更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英语教师要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师才具有积极向上的感召力和无穷的人格魅力。才会学模式,提倡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有包含的关系,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大的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就行交流和和互相学习,也指任何文化、语言背景有差异的人之间的互相交流。按照我们现在通俗的理解,跨文化交流就是指与其它国家或者其它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以此来了解它们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指的就是在于外族者进行交流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有强弱之分,是与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是否努力学习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交际者得体、有效的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的取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好的交际能力,双方的跨文化交际也会取得最好的成果。

二、双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适合自己信仰的文化,众所周知,语言是最好的交际工具,了解了彼此的语言,就可以有共同的话题,就可以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双语教学就出现了。双语教学指的就是除了学习本族语言外,还要学习其它地方的语言,借此来了解其他地方的风俗自己文化,为跨文化交际做良好的准备。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双语教学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毕竟,两者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语言互通是很重要的。语言,是在进行交际时最好的表达寄托,它可以让彼此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好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所以,双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它甚至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小,所以,为了能使得跨文化交际能更好的进行,双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双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能很好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了解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手段,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施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在现在的社会中,学习双语教学的学生虽然有很大的一个数量,但是在这些人中能真正的成为人才的人却很少,除此之外,因为各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差异,不能共通,所以学习一种语言的人就更少了,由此导致了人才的缺乏。其次就是教学的方式落后,因为现在双语教学的方式基本都是教学式教学,所用到的教学方式都是最老套的上课式教学,学的也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不能真正的接触到所学的纯粹语言,也不能了解到当地的实际风俗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学生,在实践的时候是不能体现出自己所学的。还有就是缺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校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终究只是理论的东西,它不能代替实践,再加上语言这类技能要想学好,实践是不能少的,而在校的学生最缺的就是实践的机会了,甚至有些学校直接没有。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际不能很好的实行,所以为了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处理这些问题就迫在眉睫了。

四、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1.创建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课堂。为了双语教学能更好的进行下去,获得更好的成效,进行好的方法的创建就很必要了,而这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课堂的创建就到达了这种效果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课堂主要指的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到不同环境下的语言差异。想要得到这样的学习效果,上课方式也一定是非常独特的,譬如:角色扮演;比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2.网络教学。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普及了,在缺乏实践教学的情况下,网络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双语教学来说,上网可以使得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学生们的的视野,还可以学习一些地道的英语,了解当地的人土风情,甚至还可以和地道的英美人聊天,以此来增长知识和见识。

3.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实践是双语教学最好的教学方式,所以,为了能使得双语教学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创建文化交流的机会。学校可以进行国际访校活动,带着一些学生去国外的学校进行访问,见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让学生和国外的学生进行交换,以此来加强对彼此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彦群.浅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87.

篇(6)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提升学生的英语情感,增强语言学习敏感性,跨越文化意识认知和能力超越的障碍,养成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极大的推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生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当下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与自己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而是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迥异的外国人,所以我们不能再单纯依赖母语文化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而应在充分考虑对方文化习惯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反应。

2、新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高考形势的需要

纵观全国各省市高考英语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对西方文化知识或跨文化交际的考查一直没有放松,特别是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加大西方文化知识的导人,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提高高中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意识的提升

1、正确感知语言学习的根本, 其文化意识层面的渗透及“跨文化”性能力层面的发展。

语言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并体现了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等特点。语言和文化内在与外化和谐与矛盾的统一,展示并传承了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既要寓文化于语言之中, 又要融合语言于文化之中。

因此,英语教学应在关注基本语言知识输入和语用输出能力培养同时, 注重语言与文化教学的互融, 在注重文化意识层面培养同时,更好的关注其内涵文化“跨文化”性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运用英文原版教材、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把语言内涵的文化整合到课堂, 使学生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文化习俗、生活和思维方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动作行为内涵等背景文化, 提高学生跨文化环境使用恰当语言的意识, 充分体会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品味其文化内涵,感受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2、充分认知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 其“工具性”的本质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在于其“工具性”的本质。这一属性确立了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人才。

现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也明确指出了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为目的的根本内涵。其实质也正反映了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其“工具性”的本质。

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首先表现是它作为一种工具,其次,才是其外化形式。英语教学中,理性的认知英语教学即提供给学生一种语言文化工具并教会学生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行为的变革

1、关注英语“情感”色彩的形成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定程度上,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英语教学就是英语情感产生和形成的生命精神体验的发展过程。积极情感的融入对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 积极的情感会带来意志和毅力,学生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

激活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当语言的学习有了真实的人或者真实事物的衬托,就使语言显得更加丰满,因而激发学生积极的英语情感并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重要内涵之一。

2、注重文化“敏感性”语境的生成,文化的“敏感性”能够为学习英语提供真实的语境,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发掘学生对文化偶合与差异的敏感度,它以一种最直观却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通过对比, 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偶合与差异, 从而生成并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这种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其目的就是通过两种文化的偶合和差异比较,让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证明: 英语教学中, 提升学生对目标语与本族文化异同之处的敏感程度,可在很在程度上增强学生对跨文化的语言内涵层面的感知意识, 促成有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语言文化“敏感性”语境的生成。

3、强调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性”的习惯养成。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通常划分成四个层面:一是对文化表面现象的感知;二是对该文化与其它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某种意义的文化特征的察觉;三是对于理性分析该文化与本土文化存在的显著差异所取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该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对其文化的感知与掌控意识。

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 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共鸣”和“文化融人”的能力, 这需要通过长期生活体验才能获得。所谓“移情共鸣”就是要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苦乐与际遇,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文化融人”则是在充分感知文化偶合与差异基础上, 置身于该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种意识和能力“自觉性”的程度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把养成学生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的“自觉性”习惯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结语: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其根本就是为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按步骤、有原则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使他们能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其文化素养。特别指出: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 高中学生作为社会将来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主要生力军, 在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际中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在这方面, 广大英语教师应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特别关注,并加强培养,以适应时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汪婧.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 杨东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

篇(7)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当今社会和国际交往中已显得日益密切和频繁。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试从现状、成因分析探讨在视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视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公共英语

0 引言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视听说课程承担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任务,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各种有利资源和要素,将视、听、说融合成一个整体,在丰富的视听情景中感知语言材料的运用,在多样的口头阐述中将视听的信息内化吸收,提高交际能力,实用性强。较之传统的课堂听说教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方法则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形象的效果。学生可以将语言表达者的身势语及会话的具体场景与语言材料联系起来,进而通过多形式的口语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语言的表义和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写照[1]。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其知识和技能,并深入了解其后的文化背景。具备了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交往中则应注重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了你所要表述的问题。对交往主体影响较大的还涵盖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政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英语视听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地将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传授给学生,使其学会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正确使用语言。

1 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沟通的能力[2]。它既可以指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人们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上背景上有差异者之间的交际。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仅为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学生要求较低。虽然一些教师通过课堂渗透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不少教师还是主要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观念陈旧。特别是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部分,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交际作用。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虽对单词、语法规则有一些掌握,但深度和量有限。对英美文化习俗也知晓不多,导致他们难以在外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因此,很多学生在视听说课程上不爱开口,一到口头练习环节就开始动笔打草稿。没能养成良好的用英语思考英语的思维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导致文化冲突。

虽然从教与学两方面我们都存在各种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希望提高语用能力的渴求。许多学生在观赏外语影片时自觉不自觉地念叨片中的经典台词的冲动,在生活中碰上外国人冲上前去打完招呼后不知如何展开话题的尴尬,无不传达出学生对语言的情感和交际需求。

2 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成因分析

在高职公共英教学中,视听说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实际教学中,往往侧重的是语言能力,对语用能力和交际意识有所忽视,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从本质上背离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基础功能。笔者认为在视听说教学中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教材方面来看,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材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内容都单纯侧重于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少之又少。加上公共英语教学对四六级等英语等级考试的推崇,视听说部分的练习多以考试题型为模板进行延伸,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从视听说课程教学方式来看,鉴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因此看懂视频,听懂语言材料并据此能完成课后习题和口头阐述已是教学中的重点任务,在这个任务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前,罔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忽视课外文化知识的输入,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发展属教学误区,实不可取,应双重并举,有机结合。

(3)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中国人偏好整体形象思维,习惯于大处着手异中求同,追求统一,而西方文化侧重逻辑分析,同中求异,突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方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交往源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学生们要在这种缺乏真实跨文化交际的环境里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并非易事。

3 在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语言教学必须逐渐教会学生掌握两方面的能力:即从方言、语域、交际渠道和风格中选择语言形式的适应背景的能力;从交际功能之中选择语言形式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习者克服“以己度人”的思维定式,适应不同文化的复杂性,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对在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些途径的探讨:

3.1 增加教材的文化因素

鉴于前文中提到的视听说教材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编者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应适度增加文化方面的内容及练习的比重。视听材料多选用反映英美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及人们文化生活的影片,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培养学生此方面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3.2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视听说教材,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方面的输出。对于语言材料里词汇、谚语等不仅让学生知其意还要晓其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文字的心理色彩和深层含义,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理解。视听说教学在完成了纯粹的语言活动后,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感知的引导。

3.3 克服本国在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干扰

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又直接产生其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口语、翻译、写作中那么多Chinglish的表达无不体现出学生在语言使用中思维方式转换的不足。在视听说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原汁原味的影视资源为学生再现真实的语境,模仿和学习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表达,精心设计口语活动,营造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在操练中深化语言学习,把握英语使用习惯,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正确的文化观的培养。文化作为历史的沉淀和发展,不存在一国的文化优于其他国家,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文化及其差异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和面对,以,取其精华。

3.4 语言交际之外的能力的培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的理解是非语言交际的侧重点之一,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材料中对话者间的非言语交际,了解其内在涵义,分析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的案例,使学生对非言语交际引起重视,多积累一些此方面的知识,避免引起文化冲突。

4 结语

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从内容形式上比传统的读写译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公共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兴趣点,在电教化手段的辅助下,精心组织教学,促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文化因素的输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看成是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小课堂变为语言展示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篇(8)

人类交际有两种:语言的(Verbal)和非语言的(Nonverbal) 。据研究,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 35%左右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而其它65%都是通过非语言传递的,可见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能力培养。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差异,将会形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一、非语言交际的概念和作用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根据不同标准分为:( 1) 体态语( Body Language) , 包括基本姿态, 如站姿、坐姿等。( 2) 副语言(Paralanguage), 包括沉默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 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包括皮肤的修饰、气味的掩饰、衣着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颜色等影响交际的环境因素。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辅助作用:

(一)重复。如别人问你要去哪里时,你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向你要去的地方。

(二)否定。如甲说:“我不紧张。”但其手脚却在发抖

(三)强调。如运动员在赢得比赛时会挥动拳头,以示自豪或自信。

(四)调节。讲话时,你可以用手势或者眼神暗示自己的话已经讲完。

(五)补充。例如你一边称赞对方“干得好”,一边用手搂住其肩膀。

(六)替代。例如,在中国古代,主人对客人不耐烦时,就用倒扣茶杯的方式下逐客令。

(七)激励。如在中国,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不确定答案,你用大拇指竖起表示赞同,学生会受到鼓舞,继续说下去。

二、非语言交际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 体态语(body language)

体态语是人们用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恰当地使用它不仅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使听话人更能心领神会,纳普(knapp)认为体态语包括手势语和姿势两方面的内容,也有研究者把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体触行为纳入这一类。

1. 手势语 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本中有介绍问路、指路等培养说的能力的内容,讲到这部分时,教师可引入一个短语“thumb a lift”,这个短语指的是旅行者站在路边,看见有汽车伸出大拇指,请求搭车。它是英语国家中常见的手势。其实,在中国,这一动作已经被应用到出租车的招停点上。同样,英语国家的人用一只手或者同时用两只手的食指与中指交叉,举在胸前表示但愿如此或者祝你成功。也就是短语“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的意思“企愿、祷告”。此外,在中国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尖表示是我,在英语国家,这一手势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并且很可能会被人解读为“藐视”和“挑战”,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 姿势包括坐姿和走路等行为动作姿势。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某个姿势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英语国家的教师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他们不大计较师生的言谈举止,可以随意走动,可以坐在桌子上。而中国就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行为庄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注意着。

3. 目光接触同相识的人谈话时, 根据英美国家习惯, 发话者和听话者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 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在英美国家有句格言“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但是, 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也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的漂亮———也会使人发窘[1] 。

4. 体触体触是借身体间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布罗斯纳安认为:“人们倾向性的看法是: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的体触却较为少见。”他的依据是:“两种人初临对方环境时所遇到的强烈文化休克证实了这种看法:中国人感到孤独和隔离,而英语国家的人感到摩肩接踵,拥挤不堪。”[2]42-43

在英语国家,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如手拉手、勾肩搭背、搂腰,被视为禁忌,一般认为这是同性恋行为,但在一般的异性朋友中间却是容许的。中国异性朋友之间却只能握手,身体其他处不可触碰。

(二) 副语言(paralanguage)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 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调等, 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 但并非指言语本身,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 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

1. 非语言声音英语国家的人对从体内发出的声音,如喷嚏、打嗝等都比较忌讳。他们认为这些声音必须抑制,在别人面前发出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中国人认为这些声音属于生理现象,大家不会特别在意,无需道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解释一些在中国语言交流中不存在的非语言声音。如英语国家的人会用“uh - huh”来表示肯定的意思,尤其是在电话中,表示在注意听着对方讲话。

2. 沉默“沉默”现象则更是一直被语言学家们忽略,并将它理解为话语中的空缺。而实际上,它在谈话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含义。非洲有一则谚语:“Silence is also a speech”(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它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沉默的信息价值。我们在与人交往中重视沉默的作用, 认为停顿和沉默有着丰富的含义, 既可以表达无言的赞许, 也可以是无言的抗议。恰到好处的停顿与沉默能起到“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而西方人却认为沉默是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 有“ 交际恐惧症”的表现。所以他们最忌讳交际中的沉默不语。

(三) 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气味的掩饰、衣着等。这些在具备实用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交际性,它们也在传递着非语言信息,展示着使用者的文化以及个人特征。

1. 气味在社交场合,英语国家的人非常忌讳身体怪味,如口出臭气、腋处流汗等出现的气味等,并且喜欢用化装品掩饰自身的体味。在中国,很多人对自己身体的气味并不是很在意。因此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如果在吃过葱、蒜等带有强烈气味的菜后不注意清除口中遗留的气味,在对外交往中容易造成障碍。

2. 衣着打扮英语国家人的穿着打扮,正式与非正式界线分明。正式场合按社交习俗打扮得正规,而在非正式场合则非常随便。由于不了解异国文化, 许多人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化习俗去衡量外国人的衣着打扮。如在校园内看见外教穿着拖鞋走进课堂, 有人就认为不雅, 其实这在西方国家是很正常的事。而某些中国教师有时不将衬衣放入外裤内,这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也是不合要求的。

(四)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从非言语交际角度讲, 空间信息是指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 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 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应该适时走到学生中间,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 同时,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也应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代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空间模式。比如传统式的座位安排是将桌椅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面, 这样便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 而这样却导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将传统式的桌椅排列改变成有利于教学的排列模式, 比如在讨论课时, 可将座位按半圆形或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学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增强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 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非语言交际,达到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对它还不太了解,因此,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引进外教等多种渠道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准确掌握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其交际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篇(9)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l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l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0)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已不可避免,这使得人们亟需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他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以接受超越物理空间不断而来的文化信息,而这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人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引起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需要与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特点,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外语学习。进而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所提出的“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因此近年来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在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框架进行分析和归纳后,我们发现:专家、学者通常从知识、技能、态度、意识层面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其构成极为复杂;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者具备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对象均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全面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直接作用因素和间接作用因素,各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补充、替代功能;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涉及多方面知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强调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态度层面可归纳为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两大范畴,尊重和礼貌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具备较好的个人素养。

综上,我们构建了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其中,知识部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部分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部分包括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素养部分是指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个人素质、素养。

三、“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课题研究目标。首先,我们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模式进行研究。其次,对跨文化交际人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研究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再次,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进行“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在对已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框架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国内外专家大多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外语教学各环节之中;外语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进行文化教育时应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并重,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部分是学习者长期积累的成果,自学被视为习得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最重要方式;跨文化交际实践是能力部分提升的主要途径;跨文化交际态度和素养的提升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学习、跨文化交际经历和实践有关。

因此,“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理念一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线渗透至高校外语教学及相关环节,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二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渗透式”培养模式,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是通过高校外语教学,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全面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逐步成为跨文化人,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培养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遵循四个原则:培养内涵明晰化;培养实施体系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过程渐进化。在“渗透式”培养模式下,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个方面均有特定的培养内容;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显性和隐性作用要素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构成要素均衡发展、整体提升。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彻底研究并取得建设性成果是项艰巨的任务。限于研究资源、精力、能力等诸多因素,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挖掘研究深度。因此,对“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在高校外语教学各要素,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后继研究重点。

上一篇: 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 下一篇: 文学艺术形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