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6 09:58: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

篇(1)

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育游憩、休闲活动,形成了民族体育文化,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下,特别是在“体育健身游主题年”等活动的带动下,民族体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了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民族体育旅游。在此基础上,理论界对民族体育旅游也开展了研究。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如何适应现代旅游的要求,推出适合的旅游产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地区、景区要开发、策划、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进行合理的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对如何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民族体育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规划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与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分为很多种类型,例如,按照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亚区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等等。民族体育旅游规划作为旅游景区规划中的一种,需要进行精心的研究、具体的分析。

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因斯克普(Inskeep E,1991)认为,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下述六个方面: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它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设施和服务;其它基础设施;社会因素。本文将依据这六个方面对一定民族地区范围内的民族体育旅游规划进行分析。

二、规划的案例点――傣族园景区

傣族园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距州府27公里。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36公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景区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重要部分组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

傣族园于1999年8月1日开始营业,并成立了傣族园有限公司。经多方的共同努力,傣族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1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12月通过了ISO质量/环境体系认证,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称号。傣族园在经营管理中,实行独特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公司与村民的共同发展。本文将以傣族园为案例点,探讨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

三、具体的规划分析

1.旅游吸引物和活动规划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方面的规划,这是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最重要的方面,而要有旅游活动项目,则首先要有该方面的旅游资源。

(1)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民族体育是集竞争、健身、民族艺术、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活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随着现代旅游者对旅游中高娱乐性、高参与性等体验活动需求的增加,民族体育旅游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

国内旅游学界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展过不少研究,比如,对于概念的探讨,丁世勇等(2003)认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中介,供游客观赏或直接参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充满了粗犷、淳朴、杂多的丰富性,充溢了醇醇的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在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而成的。一般认为,凡是能供旅游者观赏或直接参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具有经济、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可称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例如,傣族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有丢包、拳术、赛龙舟、刀术、射术、放高升、以孔雀舞为代表的多种仿生舞蹈等等,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也有满足民族文化娱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其内容及活动性质,可将这些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和养生类等等类型。竞技类的有赛龙舟、射术等;游戏类的有丢包等;舞蹈类的有仿生舞蹈;表演类的有拳术、刀术等;节会类的有放高升等;养生类的有气功、按摩、药膳等等。可以说,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傣族园,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上述民族体育活动,在这里都有开展和传播,这给我们进行项目设计、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发展的空间。

(2)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当前许多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活动中,开发比较早、比较成熟的是歌舞活动等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歌舞产品显得有些老化,游客参与度不够。然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常常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资源整合得不够,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体育旅游市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其中,产品是规划的关键。

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规划者所关心的问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但许多景区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尚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群众喜爱的、危险性小、容易推广的项目还是不少的,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成为景区的旅游项目。例如傣族的丢包运动,参与性很强,规则也不复杂,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容易上手,经过有效的“包装”应该可以成为一项较好的参与型旅游产品;另外,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则可以设计成观光型旅游产品,例如赛龙舟、放高升等。

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要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特别要突出本土性、民族地方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丰富,项目繁多,发展呈现多层次性,由资源转化为产品,必须通过筛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市场分析,选取既有代表性又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加强包装、策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推入市场。

2.住宿设施

旅游活动中,住宿设施一般包括宾馆、汽车旅馆、旅社、膳宿公寓、野营地以及旅行车营地等等。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当地居民同意的情况下,住宿可安排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或民居,满足游客探新求异的心理;若是移植性的旅游景区,住宿则可以安排在景区,以及周围的宾馆饭店,住宿的内部设施最好与民族体育文化相关。住宿的安排要合理,以便发挥住宿设施应有的经济效益,但住宿的选择与众多因素有关,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劳动力、社会因素等因素,在具体的分析与规划中是复杂的,需要大量投入,精心规划。

对于傣族园景区而言,最好的住宿设施就是村寨中的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了,它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为了完善住宿设施,在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开发干栏式民居旅馆,增加床位、增强舒适性,从而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人,给游人以好的住宿体验。

3.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这一方面的规划包括旅行社、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纪念品商店、银行、医疗保健、公共安全、邮政服务等等具体的规划。涉及的规划内容比较多,在此重点讨论一下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商店的规划。

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旅游信息服务是很重要的,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而言,旅游信息服务要包括体育活动的介绍、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相关旅游信息等。民族体育旅游信息服务要做到方便、快捷,充分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便于游客及时地获得其所需的信息。在景区景点中,要做好游客中心、路牌、宣传资料等方面的建设。

旅游商品、纪念品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的重点,旅游纪念品要突出乡土特色、合理方便,特别是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而言,旅游纪念品无疑要突出“民族”与“体育”这两方面。例如丢包运动中的花包经过合理、精心的包装,应该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纪念物。花包纪念品的设计要大小适中,便于携带,表面应有体育活动的图案或文字,可以采用中文、傣文、英文等多中语言,以便让游客识别与纪念。好的旅游纪念品就是景区的“宣传员”。

4.交通设施和服务

这一方面的规划包括进出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内的交通,交通是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娱、购”中的“行”,旅游交通要保证游人在旅游目的地“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旅游交通对于旅游活动成功开展的意义不容质疑。在民族体育旅游中,要做好旅游接待,则首先要把进出旅游景区的道路修好,这需要先期的规划与投资,交通建设应走在前列,而旅游景区内的交通,则更应该因地制宜,修建具有特色的道路,例如山间小径、石板路等。交通工具也可以多样化,马匹、轿子等特色交通工具在适宜地区也可以派上用场,使得旅游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进出傣族园景区的公路已经基本修建完毕,环路已经形成,路况也较好,景区外交通已经可以满足要求;而小型电瓶车、傣王轿等交通工具也已在采用了,景区的交通方式、工具正在逐步完善。

5.基础设施规划

这一部分的工作包括规划区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水系统以及通讯设施等。在民族体育合适旅游规划中,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比较艰巨,因为不少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傣族园是由自然村组成的,相比大型人工建造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要充实这方面的建设,给村民和游人都带来便利。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建设这些现代基础设施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与当地景观的协调,不要产生视觉污染,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时期,注意精心组织,统筹规划。

6.其他因素

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很多,包括市场营销方案、与旅游业相关的法规、旅游组织机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环境和社会经济计划等等,可以说这方面包含的内容比前面的都要多、繁琐,在此只做简要探讨。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活动,需要涉及的社会因素不少,包括熟悉相关民族、旅游、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联系相关的旅游组织机构,做好民族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实施营销方案等。对于傣族园体育旅游的营销方案,则要利用多种渠道,比如采用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展销会、户外广告牌及人员推销等方式,扩大宣传,吸引游客参与,让更多的旅游者认识、了解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

四、结语

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也需要考虑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是需要特别规划和研究的,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推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并可起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笔者在此以傣族园景区为案例点对民族体育规划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进一步充实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以便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进一步深入,促进傣族园景区的向前发展。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民族体育旅游规划定会不断地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1999.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傣族园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园 争创世界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纲要》(2004―2014)[Z]

篇(2)

一、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合理化的图像设计表达

总所周知,旅游景区中的宣传广告与宣传册的设计离不开旅游景区内的环境图片与景区典型风光摄影图片的采集,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风光摄影图片与景区有代表性的图片可以将宣传品的直观表达展示出来。我们在很多景区,尤其在一些5A级旅游景区中,可以在不同的展示牌、门票广告、宣传手册等等中发现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直观的表达景区特色。例如云台山景区的山区风光表达、老龙头景区中出现的入海长城、黄山景区的迎客松等都是如此,在一些细节处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对于旅游宣传品设计的直观处理。一些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还将人文景观与合理化的图案和辅助线进行版式设计,在版面中加入了符合景区特点的旅游线条和旅游图案,结合了一些文化内涵深厚的图像表达,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展示。一些景区还将所在旅游城市的典型建筑物与自然风光融入到了旅游宣传品的设计中去,这些图片的处理丰富了宣传品的内容,使旅游景区的特点展示出来。此外,旅游景区的宣传品和广告应该形成一系列的宣传设计,使其有一个统一性,在图片的采集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过多的采用同一景色的图片,不过多的围绕一点进行设计处理。一些旅游景区将图片的采集围绕在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融合了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旅游景区的风光美。此外,不同的媒介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也应该选取不同的图像来展示景区特色,例如宣传册与广告牌匾就可选取多样化的景色,景区内的主体景色可以被采用,增加景区的关注度。

二、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颜色的表现

不同的颜色可以使受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各个旅游景区也对于宣传品和广告有一定的颜色设计和处理。例如七彩云南旅游产品的广告,使用了蓝色的格调,将旅游感受与云南的天空色彩联系起来,整个宣传品设计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活泼感觉。此外,一些景区还将暖色调的广告宣传品进行设计处理,使景区的景色温馨典雅又不失受众的直观感受,令人很容易接受。此外,在旅游景区宣传品上还可以进行合理化的VI设计,采用不同色相、纯度、明亮度的色彩在宣传品中可以有层次的进行设计处理,结合标志与广告语进行设计,使颜色与主体结合起来,更易于被旅游者接受。宣传册与广告设计也有所不同,颜色在底色与主题色调方面应该有所区别,要过多的关注受众的阅读感受,使广告的到达率提升上去,这在设计初期就应该重视起来,使受众可以更好的阅读景区的宣传品,感受景区的独特魅力。

三、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中的文字处理

不同的旅游景区的宣传品使用了不同的文字处理,目前来说,以中国书法字体行书、草书等为主要表现的字体处理在很多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设计中出现。我们熟知的七彩云南系列、多彩贵州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就是如此。将景区名称的字体处理与广告宣传结合起来,尤其在标志上进行处理,使得景区的大的字体与宣传品小字体之间的搭配合理。旅游宣传品中的内文部分也要将文字进行合理化的编排和处理,尤其但对于景区的简介要进行正规字体、字号的编排,切记出现不同字体的混排和不同字号的混排,使整体内容介绍出现混乱。此外,一些景区宣传册和广告的设计过于强调文字的阅读能力,将文字编排的紧凑而行间距过小,使游客阅读十分困难,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旅游景区目前还将多媒体宣传屏幕与传统广告牌匾和宣传册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宣传,这里出现的字体也应该与景区的整体文字相一致,不要出现不同的字体混乱穿插,令游客无所适从。

篇(3)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社区参与景区环境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的协调发展,也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要从当地社区利益出发,考虑社区利益,追求旅游景区及所在社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加强社区参与,同时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相应保障,使居民产生旅游景区“主人翁”的感觉,那么,他们自会在景区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景区,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例比如青州仰天山,在开发初期,没有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致使在十一旅游旺季,当地居民毁坏进景区的道路,切断电源,严重影响景区的发展与利益,更谈不上当地居民会主动参与到景区的环境保护中来。?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是对景区不去进行开发而是在保护之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对景区进行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要开发势必有破坏,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者们应在合理的保护之下对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将其投入旅游市场,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应立足于保护景区的自然性,确保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和完整性,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当然,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天然性进行保护,而是要用更为合理科学的规划和方法去进行维护和管理,旅游景区开发要在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当地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基础上,使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30-02

影响景区景点持续发展的因素有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即不可控制的天灾;第二类属于人祸,即人为因素给景区景点带来的各种灾害。如开发建设不当或经营管理不善给景区景点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以致断送景区景点的前景:人为地将旅游资源破坏,环境质量破坏,服务质量下降,生命周期制约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外部形势及时调整自身策略等,只能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显然人为因素是影响景区景点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景区景点情况各不相同,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具体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亦复杂多样,本人研究了国内外自然风景与历史古迹、城郊与乡村、正面与反面多个案例认为:旅游景区景点品牌营销、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景区景点按消费需求变化实施改造与转型等方面树立创新思路是影响旅游景区景点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必须在以上三个方面树立崭新的创新思路,大刀阔斧地对目前的管理状况进行彻底的纠正与遏制,拿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才能确保旅游景区景点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景点品牌营销的新思路

品牌是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既是某种标志、符号,又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体验和感受。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种产品和服务,支撑品牌的形象和理念,但同时品牌又必须超越这种产品和服务而相对独立存在。金牌银牌不如品牌,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现代营销理念当中,品牌可以称得上是营销的核心和灵魂。品牌作为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简洁地向消费者传递其本身所代表的独特形象和旅游产品吸引力。

旅游是一种预消费产品,消费者不能向传统型的消费活动一样可以直观地挑选商品并在付款后形成快速消费。因此购买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品牌塑造已成为旅游景区景点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品牌营销就是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建立一个独特的景区景点品牌并对景区景点品牌设计、传播,从而在旅游者心中占据一个独特地位的营销过程。其着眼点是旅游者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景区景点品牌的设计;其实质是依据细分市场旅游者的种种特征设计景区景点产品属性并传播景区景点品牌,从而在旅游者心中形成一个景区景点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品牌营销并不是针对景区景点产品本身,而是要求景区景点营销工作做到旅游者的内心深处。

如从“五岳独秀”到“中华寿岳”的品牌创新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南岳衡山景区品牌营销的创新思路:

南岳衡山是一个老牌景区,自古有“五岳独秀”的美誉,但随着新景区的不断增多,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使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便成为南岳发展旅游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岳中衡山以“秀”见长,但南方众多名山大多也是清秀之山,例如,青城山、三清山等,衡山的秀难以凸显出其比较优势,难以真正树立鲜明的差异化形象。同时,针对市场进行分析,南岳衡山的重要目标市场是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市场,这里的旅游者普遍有追求健康长寿的诉求,结合南岳寿文化源远流长的资源特征,南岳于2000年提出了“旅游品牌强区”的发展战略,在品牌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南岳衡山的品牌形象重新定位为“中华寿岳”,确定了打“中华寿岳,天下独寿”这张王牌,以品牌树立形象,以形象拓展市场,以市场促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大连注册“浪漫之都”城市旅游品牌,亦在旅游景区景点品牌营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大连2003年在全国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城市旅游品牌——“浪漫之都”,开创了全国先河,并先后推出了五张旅游特色牌、六大浪漫、中国旅游50最等,成功塑造和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品牌。

二、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资源保护创新思路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的特有范畴,是指一切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事物的总和。旅游资源是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客体基础,其管理目标就是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追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使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增强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力。最优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以理解为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注重环境自我保护与人工保护相结合的最佳资源开发度。在这种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下,能够保持旅游资源常用常新,避免造成环境质量本质恶化,有利于旅游景区在获得效益的同时得以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自然旅游资源,二是人文旅游资源。

如喀纳斯景区保护环境不惜牺牲经济利益这一案例为旅游景区景点在资源保护方面树立了榜样:

喀纳斯景区到处都能看到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局长陈鸿江介绍说,喀纳斯景区景点由过去的1个湖口区扩大到包括贾登峪、禾木、白哈巴、海流滩在内的5个景点,景区面积由过去的1000多平方千米扩大到10000多平方千米。尽管景区扩大了,建设任务多了,但我们始终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放在首位。景区所有的建设项目必须通过环评报告,施工人员接受的第一堂课就是环保教育。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孙永建说,为保护主景区的环境,几年前地区就叫停了那里的建设项目,拆除违章建筑1.7万平方米,恢复植被10万平方米,对生活住宅区的建设项目都严格进行环境评估和检查。这些年,仅直接环保投入就达1200多万元。为保护喀纳斯景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地区封育草场1.5万亩,叫停了景区周边的临时餐饮服务业,设置阻挡游人的木板栈道27000米。当旅游经营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作出牺牲的往往是旅游项目。2005年,景区开设了直升机游项目,生意十分红火。当专家分析这将影响生态环境时,地委立即叫停了这个项目。地委书记李湘林态度十分明确:喀纳斯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块宝地,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它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而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好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不被污染的青山绿水。

另外,在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如垃圾门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们只要在街上拾一袋垃圾,或捡几片落叶交到公园和游泳池的垃圾站,就可免费入内。加拿大的普罗维斯堡市有一家游泳池,也以垃圾作为门票。这些都是对旅游景区景点资源保护好的举措,值得推广。

三、旅游景区景点按消费需求实施改造与转型的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旅游主题公园诞生的高峰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公园“老龄化”阶段已悄然来临。深圳锦绣中华的每况愈下,广东番禺飞龙世界的“英年早逝”等,更是严正地向我们发出了另一个警报:对我国的一些“老、弱、病、残”主题公园的改造或转型必须尽早提上研究日程。与此同时,由于对原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广度和力度的加大,旅游地开发建设后浪推前浪,致使一部分早期景区景点已黯然失色,甚至苟延残喘。此外,还由于旅游资源特点和生命周期规律的制约等原因,也使得一些景区景点复苏基本无望,风光不再。可见,旅游主题公园以外其他类型的景区景点亦有不少已面临改造或转型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人们在理论上的研究重点仍然主要集中在新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上,对问题景区景点的改造与转型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可喜的是已经有了一些景区景点不甘坐以待毙而积极探索自身的出路,在改造与转型实践方面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如郑州黄河大观主题公园转向旅游地产为旅游景区景点按消费需求实施改造与转型提供了可贵的创新思路:

郑州黄河大观位于郑州市北郊郑邙公路23公里处,占地5400亩,1992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立项,计划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成以黄河文化为背景,以黄河流域的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融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主题公园。由于没有产生预期的市场效应,再加上股权发生频繁变更,市场经营失策致使景区经营每况愈下,2002年是黄河大观开园后效益较好的年份,但仅收入63万元,利润为负33万元。因投资商无利可图,纷纷撤资抽股。一期工程尚未完成拖欠员工工资有时竟达两年之久。2004年,河南思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香港恒盛国际集团成为黄河大观的新主人,计划投资14亿元,经过8年左右的持续开发,把黄河大观建成社会高端客户群的最高时尚生活社区,成为旅游地产企业的典范。河南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携其关联企业香港恒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瀚海投资有限公司,从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城市部分富裕居民追求生活品质的现实需求考虑,毅然投入郑州地产业,在原来文化公园的基础上,开发集度假、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思念·果岭山水”,打造郑州市“新旅游地产”,实现“绿色、生态、体闲、健身、度假”的开发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后,5400亩的原生态王国,40万平方米的壮阔湖面,一排排依山傍水而建的别墅,依照世界级别打造的高尔夫球场、酒店,使“思念·果岭山水”荣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5(中国地区)国际花园社区金奖。并进而向各种档次的会议接待、培训等领域发展,将目标定位于“超级休闲商务度假”新型旅游地产业。

除了老字号的旅游集团加速扩张旅游地产业务外,新兴的旅游集团也瞄准了旅游地产的投资开发。2011年1月17日,刚刚于2010年7月挂牌的四川旅游发展集团,获得了14家银行累计510亿元的授信,银企双方将在旅游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并购贷款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旅游地产”是近年来一些旅游经营中很有特点的新现象,适应了人们追求休闲、度假、养生、健身、运动与商务结合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些难以维系的景区进行转型和改造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思路,是一种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瑜.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行使某种职能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达到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日常经营与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系统,任何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其旅游竞争力。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旅游景区的管理。

一、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主体不明确,政府调控乏力

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管理权限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各个景区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已由林业部门管理,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而这些景区已在区域位置上往往又相互重叠、交叉。造成了旅游发展中管理混乱,互相制约,缺乏协调统一,具体表现为管理滞后,管理体制与模式落后,制约了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忽视游客体验,产品过于雷同

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主题公园重大投资失误的项目屡见不鲜,其中代表是投资十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查,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这些具体案例都说明了,旅游产品的供需错位,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我国的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也试图在为游客提供一种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参与性,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产品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导致行业的高失败率。模仿不但自己不会成功,而且使那些已成功的旅游景区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其综合性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主要旅游通道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已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连接景区的旅游的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捷,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调控资源的行为。此外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二、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

1.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缺陷

当前旅游景区机构和体制存在的缺陷有三处。一是除政府型管理机构外,大部分景区设立的机构缺乏法律地位,是事业单位性质却行使行政职能。二是规划管理和监督缺乏程序化,常常出现事后论成败的尴尬局面。三是管理机构政企不分,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混同,致使统一管理职能弱化。政企不分使景区管理机构混同于一般经营机构,失去了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严格公平执法的地位,客观上削弱了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2.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

旅游景区管理中实现统一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规划和管理权属存在重叠交叉,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不够。尤以与自然保护区、城市和村庄集镇之间的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改善景区管理的对策

1.建立明确的行政主体,切实加强统一管理

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的管理机构。旅游景区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层面的产权关系,第一层面是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第二层面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对资源性资产可以交付企业进行非完全产权关系下的企业化经营,对经营性资产则可以转让给企业实行完全产权关系下的企业化经营。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2.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

篇(6)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 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 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篇(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61-02

一、旅游景区的本质

(一)旅游景区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来对景区的概念进行界定。Middleton(1988)认为:景区是指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消遣,并同时可以接受教育机会的地点,景区具备长久性、指定性与经营管理专有性等特点。Walsh-Heron and Stevens(1990)则认为:景区作为一种有特色活动的地点、场所或集中地,应具有以下特点:以吸引游客为目的进行经营管理;通过管理旅游需求来满足游客消费心理;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和方式;按照游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关于景区的概念国内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姜若愚(2003)认为景区是供游客参观,休憩,逗留游玩并且在地理上有明确范围的场所,由若干个景点组成。刘德鹏,张晓萍(2012)认为旅游景区包含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确定范围的地域综合体,它可以为游客提供有形或无形服务,旅游景区能够吸引旅游者,并且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综合以上观点,文章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是:景区是指以吸引游客为目的,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心理的,并且具备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的特定区域范围的地域。

(二)旅游景区的本质

景区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复杂体系,但是关于景区的本质,彭德成(2003)将景区定义为准公共物品,他认为旅游景区依托自然资源和国家文物,被每个公民所拥有,但是当时设立门票对所进入的游客进行管理时,旅游景区便从公共物品转为准公共物品。魏兴睿(2009)认为景区具有非竞争性(在限定的游客量下,额外的游客并不增加额外成本)和非排他性(所有游客都可以享用景区资源),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多,景区又具有拥挤性的特点,也将景区归为准公共物品。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认为景区的本质是准公共物品。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旅游业景区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相关的行业也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1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7%,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强国。

通过表2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居民用在旅游上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外旅游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2000元时,人们普遍产生旅游动机。此外,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为人们出行旅游提供方便。

(二)国内外景区门票现状对比

鉴于很多人拿国外的景区收费制度来质疑国内的做法,现在将国内外部分景区收费情况进行对比。

日本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基本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富士山没有门票,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鹿儿岛县屋久岛也同样不收门票。法国卢浮宫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免费开放。被称为“免费城市”的英国,其大英博物馆、摄政公园和海德公园等都免费开放。意大利的景点中只有博物馆和部分重要历史遗迹才会收取门票费用,多数门票价格不会超过10欧元。我国台湾的大部分景点也都是免费开放的。

三、景区门票价格的需求弹性

以凤凰古城为例,探讨景区门票价格的需求弹性。对于凤凰古城旅游业的发展,有公开资料显示,凤凰旅游开发10余年来,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57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不足百万元攀至44.31亿元。在收取门票后,人数骤减。以下运用需求弹性来分析说明景区门票价格变动后对游客数量产生的影响。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景区价格上涨对游客人数的影响,因此这里的商品指的就是景区的门票价格,需求则指游客的人数。旅游景区产品的需求弹性可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在这里研究的是弧弹性。式中,P为旅游景区产品的价格(本文主要指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Q为游客人数。

根据凤凰古城收费前后游客需求量的变化,可以计算出该景区门票的需求弹性。旅游景区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则是指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价格的相对变动之比。旅游景区产品的线性需求函数可写为:Qd=a-bP。根据统计数据,凤凰古城收取门票前后,游客数量下降60%左右;三天内,门票数由原来的8000张下降到现在的200张。门票由原来的0元变成现在的148元,以4月10号到13号为例,游客人数由原来的8000人到现在的200人,人数大幅下降。根据现有数据计算凤凰古城门票的价格弹性。需求函数为Qd=8000-53p,由此可见,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在古城采取降价措施后,从4月10~17日,8天凤凰县共接待游客190076人次,旅游收入13893.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57%、20.87%。计算此时的需求弹性,根据公式ed=,得出ed=1.13>1,可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率仍然大于价格的变动率,仍是需求富有弹性。由此可推断出,在需求弹性比较大的情况下,凤凰古城收取门票这一做法在现阶段是不可取的,由于收取门票这一做法,价格的变动使需求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景区内游客大量减少。

四、景区门票定价依据

(一)景区资源的垄断和稀缺性因素

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之中,以其罕见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底蕴吸引游客,具有人工难以模仿的特色,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游客对自然资源的喜爱和向往使得游客对这些有自己的消费偏好。因此,在景区门票定价时可以考虑该景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景区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决定了该景区在制定价格时享有同类景区的主动地位,可以比其他景区的价格略高一些,不会对游客数量造成太大影响。

(二)旅游景区的效用因素

景区带给游客的效用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客对景区的需求。带来的效用大,游客就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反之就低。因此对不同景区的目标市场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同类型的景区对游客的吸引是不相同的,有的游客喜欢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的游客喜欢购物圣地,还有的游客喜欢度假胜地,这些类型的景区对游客呈现的效用也是不相同的。游客进入景区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追求文化底蕴的提升和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景区给游客带来的价值,这种价值不能简单来衡量。游客会对每一个景区形成自己的理解价值,如果景区门票价格超过游客所制定的理解价值,会遏制需求,相反会刺激需求。此外,景区门票作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人们收入的提高,也会促进对旅游的需求。因此,在确定景区的价格时,要充分考虑景区的效用因素,分析不同阶层的游客心理,制定合理的价格。

(三)旅游景区的竞争因素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地方政府为促进税收,会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景区。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竞争者的大量涌入,使得旅游景区的可替代性变大。旅游景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制定旅游景区价格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价格,加快投入成本的收回周期,或者降低价格,通过增加游客的数量来获得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开发新奇的旅游资源,改善景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核心竞争力。旅游景区也被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这种分类方式一方面彰显旅游景区的稀缺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景区内配套服务设施的好坏,这些都是景区价格的形成基础。同时,旅游景区作为一项综合旅游产品,其景区内部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景点是否有特色,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令人满意以及卫生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都是决定景区价格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

景区门票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门票不应该是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在协调好各方利益时要切记定价时不可“漫天要价”。本文在对中外旅游景区门票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运用需求弹性来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景区门票费用的制定是可取的,然后分析说明景区门票制定的依据,主要包括:综合考虑景区资源的垄断和稀缺性、旅游景区的效用以及旅游景区的竞争性等方面的内容。旅游景区门票的定价策略关系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对景区的门票制定策略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德鹏,张晓萍.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再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

[2] 魏兴睿,马静武,刘军.谈旅游景区的本性回归和收费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

[3] 云飞.欧澳景区“零收费”[J].文化交流,2007(5)

[4] 雷飞.外国景区为何不收费[J].经济科学,2011(4)

[5]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

[6] 郑大为,罗静.旅游景区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研究[J].消费导刊,2007(8)

[7] 欧阳泉.旅游景区价格形成基础[J].价格月刊,2003(3)

[8] 戴斌.自然景区价格形成初探[J].财贸研究,1995(6)

[9] 胡林.景区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与制定原则[J].当代财经,2004(12)

[10] 贺颖.公共景区免费开放的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1] 赵建兰.西湖景区收费景点现状及发展研究对策[J].浙江统计,2006(11)

[12] 王晓敏.博弈论视角下的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3] 崔稳权.景区收费模式研究――凤凰古城与杭州西湖对比案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6)

篇(8)

1 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新景区层出不穷,人们对旅游景区的品质、管理、文化内涵越来越重视,而我国旅游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完整的教育模式。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教育正是应市场需求而设,它的目标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学生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建立景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概念,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为导向,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则应以旅游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重为原则。[1]

2 高校旅游专业发展的对策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这要求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除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以外,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容易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同时关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2.1 进行教材建设,不断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

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学生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建立景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概念,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2.2 加强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

2.2.1 教学过程活动化。结合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实例分析,使学生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规划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2.2.2 教学内容模块化,加强实践课教学。实践课结合实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进行资料收集、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模型制作和各类规划地图的绘制等工作。实践课的内容主要有:在景区企业内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认识、具体的旅游资源调查及规划方法的实际操作、景区主要工作岗位的轮流见习等。 2.2.3 采用案例教学。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全面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在教学中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对应起来,力求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2.4 师生互动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为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常针对学科目前发展动态和敏感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在学生广泛收集资料有了一定准备之后,组织课堂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2.3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可以成立旅游策划工作室,按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同的岗位,学生在模拟工作室里成为公司员工,并在相应的岗位上开展业务活动,使学生的角色从“校园人”向“企业人”适应过渡。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导游大赛,以赛带学,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

2.4 教学过程目标化,加强和促进课程结合

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引导和渗透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的相关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景区服务与管理资格证等证书,为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2.5 倡导、鼓励旅游科研

高校旅游教学要重视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进行科研, 应倡导、鼓励开发型、应用型研究, 倡导、鼓励旅游教育教学研究。具体措施如设立旅游发展科研基金, 建立旅游科研立项招投标制度和旅游科研评奖制度, 为提高旅游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地位创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旅游科研活动, 增办高档次的旅游研究学术刊物, 等等。[3]

2.6 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与著名景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专业实习阶段或实训阶段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并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坚持挑选业内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4]

3 结语

旅游业大力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需要旅游方面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旅游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也必将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是高校旅游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应理论结合实际,为我国的旅游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高校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5(6):72-75.

篇(9)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等多层次精神需求,具有明确地域边界,相对独立的小尺度空间旅游地。”作为旅游业的核心支柱,对景区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尤其重要。规划与运营二者相辅相成。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各地都兴起了一股景区建设之风;另一方面,很多景区正在面临规划与运营的难题。

景区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

“规划”一词就其本身而言,具有筹划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的含义,主要是指对即将进行的工作进行总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景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保护和经营管理景区,使其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景区规划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主题模糊

现在,很多景区在规划时就没有明确考虑过景区的主题问题,单纯的觉得哪些元素好就包含哪些元素。最后,景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地印象。我国的旅游景区以目前的表现形式看主要有旅游度假区、地质公园、旅游主题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等,具备突出的主题是一个景区成功的关键。如果要建的是旅游度假区,就必须满足游客的健身、休闲的需求,具备丰富的娱乐项目;而如果是森林公园,就要满足人们返璞归真、走近自然的需求。因此,不同的景区所能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突出的主题是景区建设的指引性目标。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景区时更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景区文化内涵浅薄

独特的文化是一个独立景区的重要支撑,也是景区能够持续发展和具备永久竞争力的关键。它与景区主题的选择息息相关,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有些景观虽然是人文景观,但也一定要有真正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从各方面感受到真实的文化氛围。譬如美国著名的迪士尼乐园,虽然它内部的景观均为人造,但它始终都在传递给游客快乐的文化理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能够做大做强的景区必然有其文化内蕴。这些理念可以是简单的,但必须是深入人心的。有些景观虽然是自然形成或者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但如果没有真实的文化作为支撑,也是无法持久的吸引游客。

而文化内涵恰恰是国内很多现代景区缺乏的,仅仅靠人工景观的堆砌带给游客视觉冲击是远远不够的。旅游者需要的是由外到内的放松,也许视觉得到了愉悦,但是这种愉悦是暂时的,当外部的愉悦逝去必然带来精神上的失落感。因此,文化内涵缺失的景区必然无法长久发展。

景区规划步骤混乱

景区规划要根据实际需要,由总体规划到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再到修建性的详细规划,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只有在这些计划完成好以后才能行设计施工。而且,一个规划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现代景区往往在规划步骤上混乱不清,而且没有调查好景区的客源问题,这也给景区经营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

二、现代景区的运营难点

景区运营管理主要包括景区门票设计、发展规划选择以及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其运营的难点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门票价格制定不合理

对于游客而言,价格是影响其选择景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类景区中,价格较低的一般更能吸引游客。我国的景区价格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现在已经逐步趋于合理。但是,部分景区运营模式依然比较落后,将门票收入作为景区运营发展中主要的收益手段,价格大涨大落,这样的运营方式必然会损害景区的长远利益。景区在制定票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外部大环境对票价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票价与景区价值相符合,从而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二)门票设计不合理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之间的竞争也愈加剧烈。门票这种一开始功能和形式都较为单一的入门凭证,也越来越多元化起来。现在,有些景区对门票的设计极为重视,不仅给景区带来了收益,也给游客带去了惊喜。但是有一些景区则对门票设计的价值认识不够,制作粗糙,质量低下,功能也比较单一,仅仅是进入景区的凭证而已。门票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的门票应该是集科学、经济、艺术于一体的,同时要拓展门票的功能。

景区缺少长远的发展战略

现代景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同类景区中脱颖而出,同时具备同一些老景区竞争的实力。要想持续发展,发展战略的制定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现代景区缺乏这一意识,对景区形象的塑造不够。形象是景区的生命,也是形成景区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因而,塑造良好的景区形象十分重要。要以形象致胜,首先必须明确景区特色,并围绕这一特色实施方案设计。

结语:

我们并不反对现代景区的建设,旅游景区对促进当地的文化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等。但是实现这一切优势的前提是景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和后续运营计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资源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做好景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尽管 如今现代景区的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相信在经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10)

课 题:本论文得到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并受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重大课题)支持(项目编号:GLJZDXM2008005)。

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各类旅游景区2万多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超过2000家,并且产生了120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9个,国家森林公园730处,国家地质公园182个,世界遗产41项。旅游景区已成为继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后旅游业的又一支柱行业。

尽管我国旅游景区数量迅速增加,但旅游者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及管理水平的评价却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很好”与“好”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2%,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为4分和5分(总分为5分)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6%。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对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

一、高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发展规格不断提升

在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快速成长起来的。旅游业的飞跃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旅游业将成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也逐渐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发展起步较晚

从市场需求来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景区项目开发人才缺口很大。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旅游景区人才中,拥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仅为18.3%。景区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懂得景区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一些院校陆续开设了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其他与景区相关的专业,相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以及旅游学科其他专业的发展,景区专业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

3.专业发展规模较小

从目前国内高校旅游教育情况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逐渐成熟,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两个少”,即开设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少,且培养景区相应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截止到课题结题,全国高校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有44所,其中高职院校有37所,累计在校生人数15580人,累计毕业生人数3394人。

4.专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均

从开设景区专业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27.27%,中部地区占43.18%,西部地区占29.55%。中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景区带动下的旅游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部崛起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东部地区的旅游管理偏重于旅行社、酒店等商业运作能力较强较成熟的行业,景区方向比较薄弱;西部地区还未进入景区大规模开发的成熟阶段,目前对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及中部地区。

而从专业毕业生去向来看,东部地区占63.51%,中部地区占4.67%,西部地区占31.82%。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往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流动的倾向。

二、景区行业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分析

据《旅游调研》资料,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人以上,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这些数据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又据河北省100个旅游度假区调查,景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大专以上人才不足30%,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3%。从以上资料足见我国旅游景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景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1.景区人力资源发展方向

(1)提升景区从业人员学历。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低的“三低”现象。

目前景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97%,本科生只有6.2%。总体上看,自然风景区、植物园和主题公园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多,而红色旅游景区对人才需求量较小,但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需要部分研究型人才。

(2)提高景区员工专业技能。旅游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景区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如对度假管理、营销策划、生态维护、探险与漂流等专项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有不少旅游景区因规划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营销无成效。由于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一些地区的资源在开发中被破坏。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按照规划进行,随意性严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有些景区由于缺少景区营销策划人才,经营效益不佳。还有些景区由于缺乏战略人才,导致景区开发定位失误。因此,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今后景区良性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

2.景区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

从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上来说,景区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高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技术人员,他们既能够按流程做重复性的劳动,还能按实际需要适时地应变、与他人较好地合作,同时还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企业起码的忠诚度、专业操守以及较高的个人素养。

旅游景区对景区类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多体现在景区策划与设计、景区管理、景区营销和景区导游解说等方面。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特殊景区”需要培养一些“特别人才”,如上海野生动物园需要动物医学和绿化养护方面的人才,广东一些高尔夫球会需要高尔夫球陪练方面的人才,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需要茶艺师和舞蹈演员,还有一些景区需要素质拓展教练等。

笔者就景区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总结,见表1。

由此看来,培养旅游景区一线管理、营销和导游以及游客接待方面的人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而针对一些特殊景区培养相应人才也是该专业发展应考虑的一个方向。

三、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景区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景区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要求、发展目标及毕业生就业要求相吻合,使学生在能够承受的学习压力下,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系。从教学安排的顺序上看,位于三角形底部的通常是公共基础课,其次是专业理论课,位于顶部的是实践课。

这种课程体系反映出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孤立性,使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几乎形成了一种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状况,而没有形成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的关系。这种课程模式以及在这种课程模式影响下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

2.课程内容开发相对保守

近几年来,虽然在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方面有增加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课程或综合性内容的趋势,但从创新和教学内容引领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的量不仅小,而且覆盖面窄,忽视了对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景区专业的选修课涉及的学科仅仅是人文方面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选修课非常少。

景区专业会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但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注重深度。该专业的课程应该加重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育的必备条件是师资、教材和教学设施,其中教师是灵魂、核心,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设施、设备等问题才能逐一得到解决。

目前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教师的数量欠缺,资历不深。从职称上看,讲师级别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2%;从年龄上看,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从学历上看,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到了92%。这些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既有教学素养又有旅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使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结合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不能充分体现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4.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

景区类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着教学发展目标,按照景区类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

景区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在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认为景区类专业人数不多,在实训方面,无需像酒店管理专业那样高要求,因而很多实训基地的规模小、设施设备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合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主要靠实训教师个人及学生自己联系,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

各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较为缺乏。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国内外景区工作实践的磨练。双师型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从而影响了实训效果。

在实训环境方面,很多实训基地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反映专业实训要求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规章等教学管理文件,同时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

四、对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1.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方针,同时还应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扎实的景区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景区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有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旅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开拓能力的景区服务与管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增强与行业的交流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帮助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创造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并主持各级各类应用研究课题,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职称晋升步伐,加强双语教师培养,评比出教学能手和科技标兵,完善专业教师定期赴旅游景区和政府部门挂职或任职制度。通过外引内培,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扩大兼职教师规模,增加景区、高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兼教的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广泛吸纳先进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校内模拟训练与景区现场教学、校内教师讲授与景区专家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景区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有课程均应建有电子教案和电子讲稿,还可以建立网站、开设论坛和课程QQ群,方便作业分发上交和网上主题讨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拓展优化实训和实习基地

新建实训室时,结合现代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引进业界先进设施、设备与技术,支撑和引导专业课程改革与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在实训教学设计中,根据景区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实训模块,模拟或仿真设计实训活动,细分实训项目流程,最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客服务为主线、以实训项目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适时引进景区优质资源,拓展基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地域空间和类型,有选择地建立省内外知名景区作为实训研修基地,加强与民营景区、在线旅游企业的合作,将更多优质、新兴旅游企业纳入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行列。

参考文献:

[1]黄月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3).

[2]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3]王虹,吴桐.校企合作:打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渠道[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

上一篇: 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下一篇: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