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5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设立签约主体资格调查制度。我国法律规定,经营活动的主体应当取得《公司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可分为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但主体资格不同其承担债务的方式也不相同,公司法人是以其注册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自然人、私营公司和个人经济组织的出资人需要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此外,国家对有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对经营的禁止性规定,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也做了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如果公司违反此规定,或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合同不但无效,还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作为外部市场的公司我们更应该注意设立这样的调查制度的,不但要求提供原件,还要进行跟踪制度。
2.建立签约主体资信调查制度。公司要调查合作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尽可能对合作方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委托专业律师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其主要包括合作方的财产状况、生产和经营能力。调查公司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时,看是否能满足履行合同项目的条件,避免签约后对方不能履约。同时需要注意了解对方的经营历史、客户评价等商业信誉情况。尽可能使用国有公司队伍或者大型公司的队伍及改制单位。
3.完善授权制度。对公司职工签订合同授权的管理是防范合同风险的重中之重。由于公司不可能将所有的合同签订都集中于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司往往是预先给销售人员盖有公司公章的空白介绍信或者盖有公司公章的格式合同,以方便其签订合同。这其实就是公司的一种授权行为,但是法律风险常常会出现在这里。由于授权不规范就会产生无权或表见行为,此方面应有法律人士把关。
4.建立公司印章管理制度。公司印章应由公司专人保管,严格按规定使用。在公司合同上,就算没有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行政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该合同对该公司就有了法律约束力。若公司因行政公章和合同专用章管理保管不善,行为人擅自利用单位印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除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外,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公司也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合同签订时的法律风险控制
现以买卖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控制为例进行探讨。
1.首先对外部市场所属当地的产品进行实地考察:要优先最合适的产品供应商(杜绝皮包公司和三无产品),对产品供应商考察的内容有:(1)产品供应商符合法律资质单位有多少家;(2)符合资质的供应商的信誉度有最高;(3)符合资质供应商那家的产品质量物美价廉。(4)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进行考察。
2.对供应商质量标准条款的审查:产品质量标准一般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司标准。公司要根据自身的产品质量情况明确约定质量标准,并约定质量异议提出的期限,超过质量异议期未提出书面异议即视为质量符合约定,但国家规定有质保期的除外。
3.对产品交货方式条款的审查:在买卖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公司交货地点的所在地,这关系到纠纷处理时法院的管辖。此外,合同中应列明收货方经办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收货方不承认收货的事实,导致诉讼举证困难。
4.付款条款的审查:应明确约定付款的时间、金额、方式等。模棱两可的约定会给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
5.定金条款的审查: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条款应写明“定金”字样,而非“订金”。“订金”没有定金性质,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另外,对于超过总价款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只能作为预付款,可以要求返还,但不具备定金性质。
6.违约责任条款的审查: 审查对方起草的合同中有无不平等的违约责任条款或加重公司责任的违约责任条款。公司起草签订的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对方的违约责任,约定违约金或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而且应与公司订立合同的目的能否实现为标准。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违约金或赔偿金的数额,法院就会视双方放弃此权利,而不予支持。对违约金约定过高,对方可能会提出减少,减少多少则不容易举证,最好是对赔偿金计算方法做出明确约定,有利于以后发生争议后能迅速确定赔偿金额。
7.争议管辖条款的审查:在诉讼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诉讼管辖争议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合同中明确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或约定公司所在地为交货或合同履行地,这样就由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
8.其他事项的审查:双方应加盖单位的公章,合同文本经过修改的应由双方在修改过的地方盖章确认,注意提取合作方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证、银行开户许可证及其其他行业特殊许可证、或身份证复印件等。
三、合同履行中法律风险控制
1.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风险。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除外”,因此,公司应当经常关注诉讼时效问题,对即将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权利及时向法院,或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要求对方做出书面承诺履行;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权利,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签订履行协议或要求对方以书面形式承诺履行义务等。
2.超过法定期限和约定期限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公司因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而丧失《合同法》规定的一些法定权利的行使权。《合同法》中许多法定权利的行使都有明确的期限规定,超过该期限,行使权也就丧失了。如《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行使撤销权,超过一年则该撤销权丧失。
对于一个安全稳健经营的银行机构来说,必须建立起一个可以充分识别、测算、监督和控制其所经营产品和业务所涉及风险的管理框架,这已经是美国银行界和监管部门的共识。因为,银行业经营需要的不仅仅是充足的偿债能力和流动性,更重要的则是当风险到来时能够尽可能少地遭受损失。试想,一家银行即使流动性再充分,如果稍微遇到市场波动,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这样的银行我们能称之为稳健的银行吗?
正是基于这个理由,美国联邦储备体系(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一直非常重视对所监管的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预测、和控制,甚至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控。
银行机构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1、信贷风险(Credit Risk)。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不能履行偿还义务所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2、市场风险(Market Risk)。指因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或股票价格)发生不利的变化而给银行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指银行机构因无力变现资产或获得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另外一种意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有限或发生市场混乱,银行无法在不大幅度降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迅速出售或抵消特定的风险。
4、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指因一些潜在可能导致出现不可预见的损失。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不充分的信息系统、经营问题、不遵守内部控制要求或者欺诈带来的损失。
5、风险(Legal Risk)。指因合约无法执行、法律诉讼或判决结果不利而扰乱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产生的风险。
6、名誉风险(Reputation Risk)。指这样一种损失的可能性,即因对一家银行机构经营做法的反面宣传可能导致顾客减少、费用高昂的诉讼或收入下降。
以上是对银行机构经营过程中所面临风险状况的主要分类。但是,在银行机构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则会由于各家银行所从事的具体活动的性质和范围的不同从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风险组合、风险集中程度以及风险暴露程度。
二、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所包含的内在因素
银行监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所监管银行的风险质量进行评定。无论是对于各州的成员银行,还是对于大规模的银行持股公司来说,以下的几个方面都将接受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
1、银行董事会有对该家银行风险状况进行有效性监督的职责
按照公司制度,董事会是对一家公司的经营决策担负最重要和最终责任的机构。对于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来说,以下事项应该是董事会所肩负的重要职责:银行机构的整体经营战略和有关风险承担的重大政策;有关确定管理责任和制定风险承受和暴露限度的政策;随时监控银行机构的绩效和风险状况;对一家银行所面临的信贷、市场和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定期重新评估银行机构的经营战略和重大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尤其是银行机构的财务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2、确定银行机构风险的管理政策和程序
银行机构的风险一经确定,就需要制定对银行机构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以便为银行机构的总体经营战略的日常实施提供指导。这些管理政策和程序实施的目的应该是保护银行不致承担过度或不审慎的风险。
3、对银行机构的风险进行管理和监测的信息系统
有效的风险监督要求各机构能够坚定和测算所有的实质性风险暴露。有效的风险监测必须有信息系统的支持,该系统可以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们提供及时的关于财务情况、经营状况和机构整体风险存在情况的报告,还可以定期为负责银行机构日常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提供报告。充分的风险管理项目的复杂程度可能相差很大,主要决定因素是银行机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对于那些只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机构而言,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注重日常业务细节,因此基本的风险管理系统可能就足够了。然而,大型的跨国机构则往往需要更为详细和更为正式的风险管理系统,以便应付更为广泛和更为复杂的金融活动,并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日常业务活动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大型银行机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制定为它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业务活动可能涉及的主要风险类型设定具体的审慎限度的详细指导细则。
4、银行机构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
建立一个良好有效、严密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作,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在制度的层面对一家银行机构的正式的职权划分、职责分离以及权力制衡作出严格安排。相反,如果职权划分不明确,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制衡,银行机构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挑战。甚至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亏损。架构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推动有效的经营,推动可靠的财务和管理报告,可以为资产提供保障,并有助于确保有关部门、条例以及机构政策的遵守。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由独立的、直接向董事会或董事会指定的委员会(通常是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验。
三、对银行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估算的
银行运营和监管的实践告诉人们,仅仅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上的识别和实际上的监控对于防范风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对银行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估算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近几十年来,银行机构一直尝试着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技术来量化它们的市场或价格风险,这些技术的最基本概念就是“Monte Carlo模拟”和“风险价值”。通过使用具体的置信水平和“风险价值”测算方法估算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一家银行机构的风险类别中的头寸因市场总体变化可能引起的下降幅度,其中这些模型测算的焦点是银行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银行监管部门已经采纳一些承认这些市场风险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的资本标准,并一直跟踪建立改善资本充足标准的模型的进展情况,此项工作的前提是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必须首先取得成果。
下面具体谈谈对两种主要的银行风险进行估算的方法。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
90年代中期,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曾一项规定,要求银行机构测算并持有一定的资本来覆盖市场风险暴露,尤其是与外汇和商品头寸以及交易账户中的债务和股本头寸有关的市场风险。根据这项规定,如果一家银行机构满足特定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即可以使用其内部风险测算程序。内部模型估算法即是建立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之上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企业合法、合理降低税负、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如何使税收筹划方案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风险与收益并存,税收筹划工作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无视税收筹划带来的风险,不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而进行盲目的税收筹划,将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试图对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行相关的探讨,对现代企业在税收筹划实际业务中进行风险防范和规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筹划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税收筹划是指在不违法国家现行税法的前提下,在纳税之前,企业为减轻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而进行的对一系列财务活动的谋划和安排。税收筹划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的可能性。税收筹划风险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税收筹划风险的主体是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税收筹划风险是由客观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税收筹划风险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的可能性。
税收筹划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特征外,同时由于其自身所处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得税收筹划风险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税收筹划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税收筹划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和不可避免的风险;(2)税收筹划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利率的调整、汇率的变化以及政策的调整等这些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使得税收筹划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应的税收筹划的表现、成因、影响力、作用力等早就了税收筹划风险的复杂性;(3)税收筹划风险具有可控性,虽然其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产生税收筹划风险的因素可以参照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和估算,进而可以对风险进行度量和控制;(4)税收筹划风险具有主观相关性,即面临风险的主体的不同行为和决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风险。
二、税收筹划风险的形成原因
1.税收筹划风险是由税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决定了税收筹划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从税收的强制性来看,纳税人与征税人(税务机关)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是不对等的,纳税人的涉税行为处于被动地位,其税收筹划是否合法是由征税人决定的,税务机关是税收筹划“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一旦调整税法,纳税人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就会形成风险,从而导致税收筹划风险的存在;从税收的无偿性来看,一方面纳税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期望通过税收筹划来降低或规避税收,另一方面政府为了保持税收稳定增长,必然会加强税收的征管和稽查,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纳税人税收筹划行为存在风险;从税收的固定性来看,纳税人开始税收筹划时应按国家在征税前确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纳税人不能随意更改税务处理方法,进而产生税收筹划风险。
2.税收筹划实施者能力水平有限
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选择和实施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纳税人的认知与能力水平对税收筹划的优劣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税人主观判断的正确或错误通常也决定了税收筹划方案的成功或失败,这是由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观相关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当税收筹划实施者具有较全面的税收、财会、法律等知识时,税收筹划成功的几率也较高,反之失败的可能性也会越高。从目前我国纳税人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来看,部分纳税人财会、税收以及法律等相关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税收筹划的需要,虽然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但也存在较大风险,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
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需要面临两种不同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前者主要指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后者主要指税收政策等,这两种不能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都会给税收筹划方案带来风险。从内部环境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来看,税收筹划决定了纳税人经营活动的事先安排,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因经营不善产生风险是税收筹划中最常见的风险,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和管理等活动对税收筹划风险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比如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不能按期支付税款,这不仅会影响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增加税负,甚至带来税务机关的经济制裁。从外部环境相关政策的调整来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国家通常会出台新的税收宏观调控措施,同时国家法规变化、体制变革频繁、政局不稳等都会相应的增加税收筹划风险;反之,政策法规明朗稳定,坚持法治,税收筹划的风险也就会减少。另外,近年来我国不可抗力事件的不断出现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纳税人经营活动出现困难,对于税收筹划的事先安排也就无法实施,也就相应的增加税收筹划风险。
4.税收执法力度的加强,征纳双方认定差异
随着税务机关执法力度不断的加强,税务稽查和处罚工作不断规范,偷税漏税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大。税收筹划其实是企业与国家间的博弈,纳税人利用国家税法缺陷进行税收筹划设计,以尽可能的减轻税负,而国家则通过税收筹划掌握税法缺陷的所在,从而制定反避税措施。而通常由于纳税人受信息不对称或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往往不能对国家的反避税措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税收筹划的调整,进而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同时,由于我国当前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具体税收条款设置仍不十分明确,且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使得征纳双方存在认定差异,而在一定范围内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往往由税务机构自有裁量,再加上税务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筹划的风险。
三、加强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相关措施
1.遵循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原则
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企业整体效益的原则,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应着眼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考虑税收法规之间的相互制约性,避免筹划风险,从而降低税负;(2)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应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综合比较风险管理所消耗的成本和其所带来的收益,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风险管理方案才是可行的,否则毫无意义;(3)遵循企业部门人员间的配合原则,特别是财会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良好配合,确保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完善风险管理授权制度,从而确保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管理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2.采用科学方法识别税收筹划风险
识别税收筹划风险是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税收筹划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企业应结合税收筹划风险的具体特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风险识别方法:一是环境分析法,重点分析企业内部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其变动趋势,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及时的调整税收筹划方案,避免税收酬和风险。二是财务管理分析法,税收筹划贯彻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二者具有相关性,因此可以借助财务管理来识别税收筹划风险,具体的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通过选定一个指标作为财务风险的预警界限,以此达到对税收筹划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三是流程分析法,通对税收筹划的每个环节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识别信息收集阶段的风险,如信息不全面、信息时效性差等风险;识别方案选择阶段的风险,包括判断方案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及实施的成本,判断方案实施的长期和短期利益,比较个方案的差异和相对优势,以减少选择税收筹划方案失误的风险;对方案实施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即对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后控制,包括评估不全面的风险,或是没有考虑时间价值等。
3.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更多的属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信息管理,建立有效的税收筹划信息收集方案,包括筹划主体信息、税收环境信息、政府的涉税行为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等,建立税收资源信息库,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相关性,确保税收筹划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为税收筹划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及时跟进税法的变更和调整,提高反应速度,降低由于政策变化带来的税收筹划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法律、税收、会计、财务和金融等各方面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加强筹划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确保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税收筹划风险管理
首先,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部,对税收筹划进行科学的规范和管理,一方面引进具有税收筹划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制定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尽量避免由于税收筹划方案的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税务部要协调、处理好企业与税务机关关系的工作,实时全面的了解税务法律法规,做好税收筹划方案更改的准备,同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执法风险。其次,动态灵活地执行税收筹划方案,建立科学快捷的税收监控体系,对发生税收筹划风险的关键因素建立预警机制,做好事前控制,防患未然,这就需要企业灵活的执行税收筹划方案;再次,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规避税收筹划风险,明确各部门的涉税事项,对关键部门的涉税内容作出清晰的描述,明确部门责任,便于各部门在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协调,从而实现税收筹划目标,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税收筹划风险。
总之,企业应完善对税收筹划风险的识别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强化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和控制,为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提供保障,同时企业应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保证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减轻税负的目标,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管理合同主体的目标应该是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竞争力等,为此应该寻求一个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和避免合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合同争议、进行科学的合同管理,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如何进行防范与控制作了一定的浅析。
一、什么叫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风险指的是人们对意外存在的危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和行动进行补救和处理。而合同风险则是指合同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控制,争取将威胁和危险降到最小。合同风险存在于工程合同的各个方面,它指的是产生损失后果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合同的建立、签订、履行等都会涉及到风险问题。合同管理风险有些可以控制,有些却不能控制。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它又被分为社会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
合同的风险管理关系到工程的正常运行,一些建设工程的领导常常因为忽视了风险管理或是对风险管理的判断错误,导致了工程无法进行下去,甚至遭受巨额损失。只有做好了合同的风险管理,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如果不对建设工程的合同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很多财务上或者技术上的问题,导致工程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甚至出现巨额亏损等现象。因此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了它,才有利于工程修建的顺利进行。
工程建设行业是一个高危险行业,它涉及的资金很多,牵扯的范围很广,并且在修建的工程中很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如果出现了高危事故和风险,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合同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业主(甲方)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变更风险等等。
三、合同出现风险的原因
(一)不可抗力因素,外部的经济环境、市场的变化、政策的调整,甚至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属于不可抗力因素。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风波就导致了市场和经济的动荡,从而影响和波及到了各个行业。所以这些外部原因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合同风险,如果预测到有风险会发生,就应该及时的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造成不良后果。
(二)公司内部因素,公司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高,或者是本身对工程合同的不了解,或者公司领导对合同风险的不重视,都有可能导致合同风险和隐患。
(三)没有建立合理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一些工程建设公司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似乎不够。仅仅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形式,没有考虑到它的风险会对工程建设的进度造成胁迫。甚至没有一个好的合同管理体系,没有制定管理制度,也没有相关的人员来协助管理。
(四)合同本身的不合理,一些合同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来执行。或者合同里的一些条例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合同的风险性。所以,合同管理人员应该仔细的检查合同的规范性与准确性,避免出现不公平条例或者不合法的地方。
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建立风险预警的制度是有效降低合同风险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合同进行审阅和签订的时候,就应该对合同内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风险隐患,应该果断采取措施来防止与控制。风险预警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前,让人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不但要预防,还要及时进行反馈,以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合同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等都对合同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缺乏对局势的观察,就不能及时的发现合同中的隐患和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没有上报领导,更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导致合同中的风险最后都成了大问题。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普及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让他们熟悉合同签订和变更、索赔程序,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工程管理、造价管理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合同进行仔细的检查,防止合同中出现不规范、不合理的条例,甚至有些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如果发现了,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要把合同中每一条、报价、预算和核算的结果结合起来,每一个细微处都要检查,包括盖公章处,要在源头上防止合同中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对合同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价,只有预测了风险,才能更好的认识风险。要将目标规划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一切依照实际来进行,尽量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小。
(四)实行风险转移、中断风险源、损失控制和风险回避的方法,进一步将这些决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记住风险管理的最大目的是让实际损失降到最小。实际的投资不能超过计划投资,实际的工期不能超过计划工期,质量一定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这样才能降低风险。
(五)通过保险或者保险转移来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做法是为工程购买保险,从而降低自己的财务危机和其他危机。业主可以将会造成伤害和危险的部分转移至建筑承包商,而建筑承包商可以通过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又将这一责任和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六)规范合同文本,将合同的文本统一,全部使用国家推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规范和整齐。另外,要严格管理印章,合同专用章要有专人来管理,合同中的免责条例要仔细的查看,避免合同签订后出现问题。
五、合同风险管理具有哪些好处
(一)对合同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对合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控制,采取措施削弱它的力量,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使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更加合理,进度安排方面更加实际和可靠。
(二)使管理者能够更好、更准确的认识风险,并且及时的制定更完备的应急计划,减少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进度。
(三)提高领导者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让他们的决策变得更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性,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将损失降到最小。
(四)把执行合同上的条款时会发生的危险尽量降到最低,切实保护好自身的利益,避免出现工程纠纷案。万一产生了纠纷,也要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六、总结与体会
所以,只有用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合同,才能保证工程合同的合理与全面。规划、标准的合同才有利于工程顺利的进行下去。所以,合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很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正常的履行了工程合同中的条例,才能够使工程建设队伍的权益得到保障和维护,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危险和问题,将风险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戴亚斌.浅论电力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J].知识经济,2012(20):113-113.
[2]梁敬贞.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风险管理[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B09):142-142,145.
[3]钟露.浅谈当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9):221-22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加之,矿产勘查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行为,近年过火的探矿权市场乱象丛生,大量民间资本投入矿产的勘查中,风险随之增加。在探矿权的争取、探矿勘查的开展、探矿权的转让等环节蕴含着相当的风险,有的甚至为相关单位和企业带来了极大损失。因此,正确辨识探矿权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控制和管理工作,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1探矿权的内涵及其分类
“探矿权”指的是个人或组织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规定范围内的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力。取得勘查许可证的个人或组织,称为“探矿权人”。探矿权分为公益性探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公益性探矿权一般由国家出资设立,多为国家地质调查局、各省级和行业地质调查等调查机构下达矿产勘查任务,为国家经济服务。或者由这些地质调查单位直接申请并代表国家拥有相关的探矿权,为矿产预查或矿产普查服务,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或计划性。商业性探矿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矿产企业,以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取得优质回报为目的,依法开展地质勘查活动,而矿产的勘查成果由出资者依法处置的商业行为。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等都可以依法取得商业性探矿权人资质。
2探矿权的市场风险及其发生的原因
探矿权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商业性的探矿风险。它是商业风险投资中的一种,探矿权的交易,潜在的收益高,但也具有高风险性、高投入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技术局限、政策规定等多方面的影响,矿产勘查的成功率往往较低。据有关统计,发现一座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的概率大概在1%~2%范围内,如果条件有限,勘查的成功率则更低。这么的低的成功率意味着投入的高风险性。勘查出经济矿床的平均成本也是不容小觑的,如金属矿床的平均勘查成本大致在千万美元或以上。而探矿的地质勘查分为:“地质调查—预查—普查—详查—勘探”五个阶段。需要通过收集和研究相关地质资料、对地层、岩体和地质构造等做好实测地质图并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安排分派人员工作,从分析、实地勘测到探矿成功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行业内有“十年找一矿”的说法。探矿的周期长,投入成本增加不可避免。此外,商业性的探矿权也隐含着项目管理风险。探矿权的项目管理指的是为勘查处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矿床,在限定时间内所做的一次性勘查活动。商业性的探矿权项目管理风险有可能存在于实施探矿权的执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主要分为项目外风险和项目内风险两大类。
2.1探矿权项目外风险
探矿权的项目外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等探矿权项目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政府或矿产勘查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返矿法律法规发生变动或其对探矿权项目的管理和干预,以及国家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等情况的存在是影响探矿权项目外管理风险的政治风险;自然界存在的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利的勘查地质条件、恶劣的现场条件或地理位置等是探矿权项目外所存在的自然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和地方经济环境的变化,如全球通胀的发生、地方银行利率的调整、税收的增加等都属于探矿权项目管理的经济风险范畴。
2.2探矿权项目内风险
探矿权项目内的风险有决策风险、资源风险、权利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影响探矿项目进展和成败的相关风险。其中,决策风险贯穿于探矿的全过程。探矿权地区的选择、勘查队伍的组建、勘查方案的设计和确定、监理方的评估和选择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决策的选择等,无不隐含着决策的风险;而资金、人力资源、时间排配、组织管理经验、技术等资源对于探矿的成功也有着较大的资源风险的影响;由于地质勘查费用、工期等的影响导致的相关投资总额的增加风险属于投资风险;而因不规范的矿产勘查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侵犯(害)他人相关利益,造成经济或声誉损失而存在的风险属于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都有可能成为阻碍探矿成功,对探矿权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应在探矿项目管理中尽力避免,做好风险的应对管理控制,事后做好妥善的处理。
3探矿权风险的防范与处理
3.1识别探矿权风险并做好风险管控总体方案
从探矿权项目的风险管理出发,识别探矿权存在的风险类型,是做好探矿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次,针对相关风险的类型做好相关分析,以确定每个风险对探矿项目的影响大小,做好风险发生的概率计算,并预估风险发生时将造成的损失;然后,制定与项目总体目标相适应的探矿权风险管理总体方案,以确保探矿权人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应对风险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确保探矿权人与外部机构(如相关政府部门和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可靠而真实的年度勘查报告,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便做好风险防范,提高探矿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探矿投资活动的效益,减少不确定性的发生,降低投资成本。
3.2建立探矿权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探矿市场经济的发展,探矿权数量也日益增多,市场蕴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立探矿权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制很有必要。政府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出台探矿权的风险系数管理制度,确定探矿权风险系数的确定原则、各级风险系数的影响因素、风险系数的核定办法、各级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以及评估核定风险系数的机构等相互关联的管理机制,将有助于减少和降低探矿权市场风险。探矿权风险系数的分级确定可参考表1。同样,在探矿权的市场转让管理中,政府管理部门也应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投机的盲目性,确保探矿权在转让过程中能充分考虑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存在,并做好探矿市场的有效管理。
3.3运用先进的探矿技术减少不良影响
一段时期以来,探矿工程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为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应通过探矿技术的改进,尽力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减少探矿对地质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在提升探矿技术的同时,对新型探矿设备的开发和探矿人员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只有掌握和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在探矿采矿工作中才能够制定出合理、恰当能保护环境的方案,达到绿色探矿、减少损失和不良影响的目标。
3.4加强风险监控及时应对风险和预防新风险
1.财务预测、财务预算随意、财务分析粗糙
以某地勘单位为例,该单位有多个不同的经营实体,近几年来市场收入和拨款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5%和25%左右。由于取得信息、掌控市场能力不强,财务预测不尽人意。不重视预算,市场经营项目一般无预算,计划内项目有预算,但财务不懂生产流程,预算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往往虚增支出,随意性大。地勘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多半途转行出身,财务管理知识缺乏,对资金运动不能做出系统分析,不能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指标为经营决策服务。
2.成本控制、资产管理不到位
以该地勘单位为例,成本费用不按项目归集,成本核算不准确。成本费用控制、考核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以包代管,以年末一次业绩考核评价全年业绩,只看结果,不重视事前、事中控制,甚至有虚增成本等违反财经税法情况发生。因地勘单位自身固有特点,流动性大,人员分散,财产分散,财产盘点次数很少,常存在账物不符现象。办公用品、生产物资采购没有认真做到“货比三家”,部份商品价格虚高。在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上,常因对政策、市场了解不够,盲目决策,往往/,!/投资回报不及预期,有的损失惨重,财务风险偏大。
3.经济活动审计监督不力
地勘单位一般只有一个专职审计人员,且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全,受制于业务能力和体制约束,财务监督执行不力。地勘单位领导不重视审计,二级单位对审计甚至有抵触情绪,内部审计监督名存实亡。
二、地勘单位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体制不顺,内部控制机制缺失
事业身份、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使事业法人身份的地勘单位及下属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单位,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财政审计部门管理、监督时紧时松,由于政策限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单位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错失机遇。权力下放过多,权责失衡,又易形成一人独大,管理失控。体制不顺是造成地勘单位财务管理上出现问题的首要因素。
2.信息化程度不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网络技术的限制,采用较分散的管理模式,仅仅选择会计核算模块软件,电子化程度不高,财务信息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工作效率低下,没有使用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地勘单位管理观念落后,普遍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对风险预测不够,防范意识不强,发生风险后应对茫然。
3.目标不一致,无全员管理观念
受诸多因素影响,目标不明,从上到下没有拧成一股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观念。有的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突出,长远目标欠考虑。财务人员不是专业技术不过硬,就是怕得罪人,碍于情面,把法规制度抛之脑后,不按原则办事,只要发票不假、自己不贪,就不管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虚增、资金“跑、滴、漏”现象。
三、强化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1.理顺体制,健全机制
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进入深水区,多数地勘单位将完全企业化。体制理顺了,机制就活了。以改革创新引领地勘产业经济新发展,深化改革,构建地勘产业体制机制新格局。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解决制约地勘单位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和矛盾,断绝“等、靠、要”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地勘主导产业、做优地勘延伸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地勘队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力提升拓展市场的竞争力。
2.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须提高全员风险意识、成本管理意识。构建企业文化,提高全员主人翁意识。在内部形成职工的自主管理意识,完善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实现自主管理。这既是—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减少资金占用。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收,减少坏账损失,加速企业变现能力,提高资金使用率。加强日常财产盘点、设备保养工作。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注重财务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失策都会对单位不同程度的损失。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单位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随时加强对财务风险指标的分析,适时调整单位经营策略,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的水平。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执行力
一、美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在美国,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上。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越强,其所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以及所可能遭受的损失则越小。所以企业的管理者经常使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环节,从而将经营管理风险于事前控制在最小程度。
而在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中,与内部控制一样,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一个过程。ERM指出,风险管理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风险管理不只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而是贯穿到整个企业、整个员工,贯穿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有赖于高管人员到基层员工各层次人员的相互配合。
二、英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在英国,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主要见于《卡德伯利报告》、《拉特曼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特恩布尔报告》。其中:《卡德伯利报告》和《拉特曼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的对象限于对企业的财务控制,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保持正确的财务会计记录以及确保公司内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而《哈姆佩尔报告》认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除了保持财务会计记录的真实准确、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以及各项信息的可靠性外,还应该充分重视董事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该报告认为企业风险评估和反映、财务管理、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资产安全以及使舞弊风险最小化等也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离不开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在理解内部控制活动范围时,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为一体,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涵义基本一致,认为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正确地分析评估、管理和控制风险。因此,该报告认为对公司所面临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是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我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在我国,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先生曾在“融合之道——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真言不讳的讲:“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内部控制中的审计活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防范和减少错弊或者损失的发生。因此,企业审计在针对企业可能遇到的内外部风险(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技术更新风险等)的预防控制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控制上的作用主要是局限于财务和内部的操作风险方面;至于外部的、长远的其他方面的风险,审计活动算是鞭长莫及。所以,企业就需要考虑另外一种能够同时应对外部的、长远风险的管理角色。
此外,加拿大CICA的控制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认识也逐步从对立走向融合,认为“控制应包括对风险的确认和规避”。当前,加拿大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二者加以隔离的分析方法的不足,控制的过程本身即是对风险的评估确认以及合理规避。CICA控制委员会认为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加以结合,才能发挥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例如,Blackburn(1999)就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他们是一体化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融合的理论演变,恰恰使得有关内部控制的定义变得清晰,使内部控制的内容跳出传统的内部财务控制的限制,扩展到了企业的战略制定等所有价值创造领域,标志着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时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许开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之我[J].会计师.2010(1).
[2]李星辰.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
[3张景安.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7.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开发项目质量的质量管理。质量负责人的职责是按照投资人项目开发要求,负责编制开发项目质量计划,并组织实施。按质量计划要求,检查项目质量计划执行的状况。对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要积极组织研究解决,同时编制项目质量报告,报上级质检部门及项目经理。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计划,充分掌握和了解项目的要求,明确咨询成果的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把质量目标层层分解下去,按质量计划和实施步骤层层落到实处。
一、房地产项目质量的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多样性、体形庞大和空间上的固定性,以及生产单件性、露天性和生产周期长,实施程序繁多、涉及面广和社会合作关系复杂等特殊技术经济等,使得建设项目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1.项目质量形成过程复杂
项目质量包括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包括安装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和其它质量等,均对其总体质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2.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多
项目周期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设计、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管理和工人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造成项目质量的事故。
3.影响项目质量隐患多
项目施工过程中,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以及隐蔽工程多,必须严格控制各个工序和中间产品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4.项目质量水平波动性大
由于建筑产品及其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使其生产活动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项目质量水平容易产生波动。
5.项目质量评定难度大
项目建成以后,不能像某些产品那样可以拆开检查内在质量;如果项目完工以后检查,只看其外表,很难正确判断其质量好坏,因此项目质量评定和检查必须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否则就会出现质量隐患。
二、房地产质量管理措施
1.设定质量目标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目标,确定与项目投资人的开发项目战略和产品策划定位有关,同时与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处于一个相同优先级。因此,项目开发的质量目标必须适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目标过低,会对项目带来伤害,失去市场竞争力;过高会造成投入成本加大,综合开发绩效降低。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总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的发展的具体情况,组织项目部对项目的工程质量提出明确目标,并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确定。
2.设立项目管理架构
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要认真研究公司内部相关报告与既有成果,提出工程分期分区施工安排,并在此基础上牵头组建项目部,提出人员编制、职责分工方案。同时提出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资格、工程经验及岗位数量配置的具体要求,制定地盘工程质量管理架构及相关流程。在质量要求方面,项目部必须有明确的架构与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3.建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对管理制度具体实施的策划是工程质量管理策划的重要内容,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应带领项目部仔细研究工程特点,确定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执行的具体质量管理制度,规划执行程序和流程,编制实施细则。工程质量现场管理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图纸会审制度、施工交底制度、样板先行制度、旁站监理制度、工序控制制度、材料管理制度和联合检查制度等。
4.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和外部监控措施。
所谓内部控制体系,就是通过内部交底、学习交流、检查等方式在项目部员工中树立质量意识,明确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流程、重点和方法,从而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做到心中有底。所谓外部监控及管理体系,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流程和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保证施工质量。
5.发挥监理责任作用
对监理单位架构与人员要求:除需对监理单位现场人员数量配置提出具体要求外,还需对监理单位人员的考勤、不称职人员的撤换以及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人员的处分等提出具体管理办法。要求监理单位认真履行监理合同,根据服务合同、监理规划(实施细则)、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以及有关行政法规等对整个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监控,做好日常检验记录、工作日志及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三、项目质量风险
项目质量风险是由于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问题引起的风险。包括: 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 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 在设计阶段, 违反设计规范、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造成的质量问题; 施工阶段, 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 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事故质; 施工管理过程中, 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跟踪检查处理, 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 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 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处理不及时, 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 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项目方采购设施与承诺品质下降与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 以及新技术工艺材料应用不当造成质量问题。
四、房地产项目风险及其分类
房地产项目的生命周期从投资决策、前期工作、项目实施、租售和资产经营四个阶段, 不同阶段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项目改进的措施有不同认识, 投资决策面对的风险最多, 但是对可能发生的概率判断越难, 所以房地产投资决策初期项目团队面临不确定性最大但拥有最大的灵活性, 也拥有更多的选择, 而到项目后期, 风险因素和风险发生后结果越来越清晰, 而项目团队可以改变的已经很少, 选择的机会也相对减少, 如项目的定位、项目的类型、承包商是否如期完工和交付、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金融形势和政策等。如果想取得项目的成功, 需要识别风险, 找出影响房地产项目可能才在风险因素、 潜在的风险、和项目可以改进的措施,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房地产项目各阶段都有不同的项目计划和目标, 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出影响项目各种目标的风险因素、潜在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 为风险分析做好准备。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程序见图1
图1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程序
按照风险来源分: 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
按照影响范围分: 整体风险、局部风险。
按照控制性分: 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
按照后果分: 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房地产项目风险如图2
图2房地产项目风险图
五、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控制
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就是根据项目风险分析后预先才确应对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活动。由于房地产项目一次性、独特性和复杂性, 决定项目的风险不可避免。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难以弥补性和工作的被动性, 决定风险管理需要采取主动的策略,风险控制的预警系统、应急计划和风险工作制度和流程就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可以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1、风险控制预赞系统
当发生项目风险征兆达时, 发出风险预苦信息, 制定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跟踪监测关键风险因素变化, 一旦出现预警, 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投资决策阶段对拆迁、汇率、利率、材料价格等因素制定预普策略。在前期工作阶段对政府报批可能影响较大因素, 制定预警策略, 交通影响评价和日照分析、园林指标等, 如一旦发生风险, 应采取变更指标和减少建筑面积等应对策略。在项目建设阶段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进度、技术质量等风险, 做出相应风险应对, 如增加费用, 加快工期, 更改变更设计提高质量等, 在租售和资产经营阶段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降价、增加品质、降低物业费用、 聘请高水平物业管理公司等。
2、制定定对风险的应急计划
就是根据项目的风险规律制定的应急措施和风险管理计划, 一旦出现费用、进度、技术风险, 就动用应急措施。包括预算应急费、进度后备措施、技术后备措施三种。
3、制定工作制度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 才确风险应对策略, 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预防、降低和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如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结论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通过实施和建立质量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开发前期阶段及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水平,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所有的质量控制都要着眼于发现不合格并立即消除不合格的目的。只有这样房地产开发企业才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良性循环,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更加稳定和繁荣的发展。
一、应收账款的基本内涵
应收账款,从字面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应该从别人处收缴的欠款。从深层次来说,它是指企业向购货单位销售产品、为接受劳务单位提供劳务等之后,相应的资金赊欠在被购货单位和接受劳务的单位,它本质上属于供货企业的流动资金,只是暂时被对方所占用。应该来说,应收账款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为企业的应收账款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甚至会形成资金上的恶性循环。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正如有些资深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的一样,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甚至是企业生存的神经中枢。因为,一个企业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应收账款,将直接影响到其流动资金的周转水平和最终盈利额,从而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较好的销售业绩,市场竞争力是否较强。从这些方面看,应收账款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出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实施以来,一直倡导“走出去”的经营和发展战略。但是,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连锁负面反应,且我国出口型企业又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较为严重的集中区域。因此,我国出口型企业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市场,增加企业收入和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的采用赊销手段进行促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问题。目前,应收账款呈现出膨胀的态势,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还没有完全散去,应收账款的风险系数就会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也会增加,资金周转和资金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型企业的继续发展。应收账款风险在我国2005年实行人民币汇改政策以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出口企业遭遇了人民币升值,银行银根缩紧,贷款利率提高,税率优惠幅度减小等史无前例的经营困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出口型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从意识和实践上都大大忽视了,甚至很多企业都认为,企业经营离不开赊销行为。因为,当前的买方市场决定了企业的赊销行为是企业获得客户的必要手段和方式。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业的应收账款被长期拖欠,甚至最后不能收回而产生了呆账、坏账和死账,这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直至破产。面对这种扩大销售和回收账款难的尴尬局面,越来越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使我国出口型企业在不影响销售总额的情况下,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系数,以此来保障企业实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既然应收账款的产生具有促进销售的动因存在,因此,应收账款对于企业来说,不都是负面和消极的。事实上,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双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其有利之处来说,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扩大企业已有产品的销售市场,对于那些新品种和新市场,供货企业可以通过赊销方式来打开潜在的市场,赊销方式还可以帮助供货企业减少库存,帮助购货企业弥补资金不足的缺陷而使供货企业扩大交易额,提高交易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些应收账款是企业规避外汇管制风险的有效工具,以通过迂回的形式实现海外投资。
但是,应该来说,应收账款只要在正式收回之前,无论大小,都存在着一定的收款风险,从而有可能对企业造成各种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其风险和不利之处在于:应收账款降低了企业现实资金的利用率。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显性的就必须履行纳税义务而不得不垫缴税款,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现金的流出。如果企业的赊销额度过大,且到期又不能及时收回,那么,企业的债务就不能正常偿还,反而降低了企业信用,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和经济形象。企业的应收账款一旦发生死账,呆账和坏账现象,就会使得企业表面形成的利润无法回笼而增加企业经营的实际风险。如果企业应收账款被占用时间过长,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业周期,引起企业流动资金的短缺和破坏资金的正常循环,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此,我国出口型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应收账款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积极作用,更要注意其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企业应该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权衡应收账款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利害关系大小,尽量将风险系数降到最小化,以实现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和正确的风险规避与控制。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措施
加强和改善应收账款管理,合理规避和控制潜在的风险,我国出口型企业首先就要建立起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即企业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资信评估机制,以此来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和测定,并科学确定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企业还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决策审批机制,以此来保证赊销决策的正确合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和赊销审批制度来加强风险管理;此外,企业还要建立应收账款风险的监督预警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并强化应收账款清收制度。
然后,企业在此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实施应收账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说:(1)制定相关的客户信用标准,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为客户确定适当的信用额度,并采取有效的收账策略;(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应收账款的投资效益,比如说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等;(3)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数额大小,账龄长短和收现保证率的追踪分析,从而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因为企业只要有应收账款,就有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对坏账发生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5)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催讨和奖惩机制,特别是针对一些信誉差、欠款时间长、金额大的赊销客户,必须派专人负责催讨,并落实经办赊销人员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提高催讨应收账款人员的积极性;(6)企业销售要实行合同管理制度,一旦发生赊销行为,就有合同来保证。此外,企业还要重视收款的会计监督,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和催交欠款通知书等;(7)对于那些不能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实行价值和风险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坏账的发生。比如说,汇率风险的转移,坏账风险转移等。其中针对主要问题的坏账风险,我们转移时,可以从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出售应收账款,提供进口买方信贷以及商账追收等方面来实现;(8)企业要树立资金时间的价值观,正确认识隐性意识的重要性,做好内部风险分析和防范工作,以保证企业资产的良性运转;(9)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债权重整,通过抵押应收账款借款或出售应收账款收现的权利来使应收账款变现,继而筹措资金,企业也可以让欠款客户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比如说债权转股,减少债务本金,减少甚至免除债务利息,降低债务利率,延长偿务清偿期限,组合运用重组方式等来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收账款潜在的风险。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出口性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扩大销售市场的占有率,而赊销又是扩大销售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我国出口型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保证企业在获得一定收益的前提之下,把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降到最小,从而实现风险性和盈利性的完美统一,使企业的总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 才智, 2010,(05)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而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又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两个关系密切又客易混淆的概念。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可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每一要素都贯穿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公布了《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即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为保护其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提高其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1994年,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完整地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即经营的效率与效果、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合法性,标志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建立。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来说,风险管理可以影响内部控制的制定,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新的COSO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内部控制的纲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将向风险管理方向发展。从表面上看虽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似乎是相互独立的和不相干的,但是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是他们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电网企业要意识到这两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正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四、目前电网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电网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与国际一流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在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的市场风险意识不强
自然垄断性是电网企业的特点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电网企业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这使得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但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仍然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少风险与挑战。从我国电网企业的现状来看,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2、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观念不强
长期以来,电网企业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生产部门是企业的核心,经营管理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但是,在当今经济的时代,如果忽视企业经营管理、忽视企业的内控制度,同样会让一个企业面临危机,甚至走向衰亡。在领导干部或多或少都存在重生产、轻经营的倾向的情况下,不重视内控制度,不够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的状况可想而知。虽然目前G电网公司已经建立了各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未转变观念、执行力不强,使得不少企业内控形同虚设,甚至产生了超越内控的行为。可以说内控观念淡薄的现状,使内控效果不佳,阻碍了整个电网企业内控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也阻碍了整个电网企业的经营发展。
目前,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形成了类似“COSO报告”建立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检查与评价提供了指导依据。各级电网企业的管理者虽然意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但电网企业各个经营管理岗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表面,内部控制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也不够理想。
3、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目前,电网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还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企业无法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反应能力。同时,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上,未能将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外,电网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和程序方面也未建立起完整的组织体系,现有的风险管理职能、职责普遍散落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中,缺乏明确的、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的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
4、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供有关企业现状与合理状态存在差距的评价资料。目前,电网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审计评价层面,即针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或会计信息质量目标上。由于传统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仅服务于审计目标和审计风险控制,即主要关注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与COSO框架提出的内部控制“营运的效果和效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三大目标相去甚远,传统审计的狭窄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评估性和综合性。
五、现阶段完善电网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1、提高电网企业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电网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规模越大,内部控制就越重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安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电网企业负责人要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支持会计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保证会计及相关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切实负起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责任。
2、建立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实践证明,必须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目标,有效控制企业风险,建立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电网企业现阶段的一项较好的选择。
(1)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原则。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既需要遵循企业内控控制的共同原则,又需要根据电网企业管理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以下基本原则是值得电网企业重视的。
全面性。内部控制体系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内部控制对象,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通过纵向、横向结合,包揽了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范围。
重要性。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成千上万,这要求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既要有通盘考虑的意识,又要重点突出,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花费在重要问题上。关注重大风险问题、关注重要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的一大特点。
制衡性。从国内外内部控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体现相互制衡是不变的轨迹,相互牵制、有效制约,始终贯穿在内控的始终。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应该重点关注这个问题,防止部分人员或岗位不受约束,减少企业风险。
成本性。内部控制是“适当”就好,过多的内控是冗余,过少的内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唯有考虑到他的“性价比”才能让内控产生效益,而不是资源浪费。因此,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
(2)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方法。制订战略目标。内部控制必须先有目标,企业管理层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有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等。战略目标通常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在具体目标中应该处于首要位置;在风险防范方面,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发挥关键的作用。
进行事项识别。设定目标后,电网企业应识别出与目标相关的潜在事项,这些潜在事项可能存在收益,也可能存在风险。同时,电网企业应全面考虑与此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人员、技术、自然环境等,并对之进行评估和做出反应。
开展风险评估。识别事项后,电网企业要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企业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方面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即分析风险发生的几率和严重性。同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实施风险评估,例如,在可靠数据无法获得时,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定性评估技术;如果存在充分可靠的数据时,就可以使用定量技术。由于定量技术分析精确度高,电网企业在合适的情况下应更多地采用,可以有效地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
实施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后,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是确保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应对方案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是风险应对的延伸和具体化。电网企业采取的控制活动可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企业员工的控制,在科学划分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要使员工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二是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的控制等方式,使各个岗位的操作权限得到严格控制,确保不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方面,电网企业必须建立并重视内部审计体系,具体要求如下:首先,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电网企业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人管理结构,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其次,要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从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审计和风险控制。再次,内部审计要讲行全程控制,将内部审计的过程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最后,电网企业要注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除财务和审计知识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4、构建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考评机制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客观的、真实的信息,进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进而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防范。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机构,以统筹管理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与风险管理相适应,企业还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一是内部控制考评应当建立在完善的考评标准上,公开考评细则,明确奖惩措施。二是内部控制考评应当建立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基础上,加强对账目查对、资金流向、预算执行等方面的考核。三是内部控制考核的方式可以引入相互考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相互进行考评,指出对方部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交由相应层级的管理层讨论决定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蕾、许战坡: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1(12).
[2] 王静:关于提升企业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