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09:55: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鸟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观鸟,又称作赏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鸟类图鉴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观赏鸟类的一种户外活动。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观鸟。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学校为重。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观鸟活动,可以有效拓展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领域,寓教于乐,有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更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观鸟活动起步要求不高,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完全可以在中小学得到逐步的推广。
中小学阶段的生态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界中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态度。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涅把涉及到情感、观念、态度方面的学习独辟一类,指出“即便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更细致的语言说服,对于改变观念和态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观念和情感的变化,与榜样的作用和人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密切相关。”建构主义教育学派也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虽然传统的小学自然课、中学生物课的教学及爱鸟周、环境日等环境教育活动所采用的讲座、图片展览、影视作品欣赏等活动方式,在传授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方面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兴趣难以持久,在情感培养、观念和态度转变等方面更是作用甚微了。
第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属于“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单向信息传递方式,教师发出教学信息,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很少。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限制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沟通,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
活动教学法是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现状的一条有效渠道。活动教学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生物课堂活动化,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确实的学起来、动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被教育被灌输。
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生物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我用折纸飞机比赛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飞机轻还是重,体型的大小,飞机翅膀形状,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纸飞机飞得高远的三个因素: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如何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地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最后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此外,利用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如“埃博拉”病毒就为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因此课堂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讲到重难点内容时,给学生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的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
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使生物课堂动起来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可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的大小;飞机翅膀的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即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的资料,总结得出鸟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
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了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
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一、图表教学模型的内涵
图表教学模型是将生物教材中的图表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通过图文结合看图绘图说图图题结合用图等途径,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图表教学模型的构建
下面以《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利用教材图表信息构建图表教学模型。
1.由图导入,激趣质疑
让学生观察本章篇首图片,并配以诗朗诵《燕诗》引入新课。“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然后引导学生:你或许养过鸡、鸭或家鸽,关于鸟的生殖和发育,你一定有不少的了解,也会有许多疑惑。谈谈你在这方面的知识和问题,跟大家交流和探讨。然后问学生:“燕子在生殖方式上属卵生还是胎生?”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是卵生。然后再问:“燕子卵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稍作迟疑后可能会有人猜测:“跟鸡卵的结构差不多。”教师补充:“不单是燕子,大多数鸟卵的结构都与鸡卵相似。”今天,我们将从观察鸡卵的结构开始,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图文结合看图,培养学生科学读书的习惯
在学习鸡卵的结构时,先让学生利用课本第18页鸡卵的结构图,按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的方法依次读图,整体感知图意,然后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文字内容逐一理解图中每一部分的功能,从而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梗概。
3.图表和实物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观察鸡卵的结构”这个实验是难点,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实物和插图相结合,分组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认清鸡卵的内部结构。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以便理解卵壳的保护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卵壳上的小孔,并结合课后小实验证明鸡蛋壳并不是密不透风的。然后出示在醋酸中浸泡过的鸡蛋、煮熟的鸡蛋、打开的生鸡蛋,让学生观察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卵黄、胚盘等结构,并尝试将实物与课本中的插图一一对应,认清鸟卵的各部分结构。在认识了鸟卵的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卵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使他们理解鸟卵的发育为什么能完全摆脱水的限制。
4.学生绘图,进一步领悟图的含义
(1)绘图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画图,先是对照教材画图,然后不看教材画图。例如,在观察鸡卵的结构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画图。在下次上课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让一位自愿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其他学生默画此图。通过亲自画图,学生会进一步细细体会图中各部分的功能,分析和比较图的各部分,对图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绘转换图
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第20页上的五幅展示鸟在不同繁殖阶段行为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和现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图中鸟的行为,很容易概括出鸟的生殖和发育的一般过程包括求偶、、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
(3)绘比较图
将教材中的较复杂、隐含的知识经过归纳、概括、总结为图表,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
5.学生说图,深化思维
(1)说单一图
教师引导学生说图,对插图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相关问题,可帮助学生排除图中的疑点,解决难点,领悟各种图的内涵和外延,找出隐含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生想象,使课本中有关图像及含义深深记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知识链、知识块、知识网,便于随时提取和使用,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
(2)说相关图
生物学知识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类,把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联系并利用图像图表有机地组合起来,建立知识链或通过运用图像图表归纳章节、单元知识,最终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这样既可将主要内容筛选出来,使“厚”书变“薄”,又可使学生清楚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图表教学模型的教学效果
《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的教学,通过观察教材图片结合配乐诗朗诵《燕诗》引入“鸟的生殖和发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活动的形式用图片和实物结合来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一定量的图片来展示鸟的生殖和发育的一般过程,便于学生归纳。本节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具准备:
1 、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
2 、湖泊生态系统的挂图或幻灯片。
3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示意图挂图。
4 、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哪些类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略)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出示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指着图讲述)这幅图上画的是草原上的部分生物一一细菌、蚯蚓、草、蝗虫、兔、食虫鸟、吃草籽的鸟和鹰。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略)
讲述: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鹰和吃虫的鸟似乎与草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分析一个实例。在我国某地的草原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人们在搞人工种草的试验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子把试验区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 深究 l ]: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种草试验区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这固然保护了草籽,但是吃草的昆虫在失去了鸟的控制以后,就会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大部分草的叶子被虫子吃了)
[ 深究 2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讲述: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一片草原、一块农田,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出示 “ 湖泊生态系统 ” 挂图或幻灯片)
板书: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提问:这是湖泊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为什么说这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呢?(回答:略。)
[ 深究 3 ]:地球上还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回答:还有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提问: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 深究 4]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归纳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板书: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组成: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一个生物的各种器官一样,具有不同的功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 深究 5]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 深究 6] :在生物部分中,植物、动物还有细菌和真菌是不是起着相同的作用?首先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在生理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深究 7]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板书: 2 、食物链:像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叫做食物链。
[ 深究 8] :草、虫、鸟的食物关系应如何表达?(答:草 虫 鸟。纠正学生常出现的错误)
提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是不是只有一条食物链呢?(答:不是)出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挂图或幻灯片。
[ 深究 9] :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食物链?( 5 条)分别是哪几条呢?
答:草 兔 鹰;草 兔 狐;草 鼠 狐;草 鼠 鹰;草 鼠 蛇 鹰。
板书: 3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一种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同时也可能被多种其他消费者吃掉,这样就形成了许多相互关联的食物链,也就是食物网。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多,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少?(分析:略)
板书:三、生态平衡
1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深究 10]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分析一条食物涟:草 鼠 鹰。若鼠多,则草少,鹰多;草少了鹰多了又将使鼠的数量减少;因而使得鼠的数量不会出现无限增多,也不会无限减少,维持相对稳定。其他生物也是如此。
板书: 2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 深究 11]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联系实际与学生们谈谈汉江河的保护,梨花湖的保护,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解更深刻。
一、设计依据与构想
(一)设计依据。“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中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昆虫及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知识,新课程是对知识量较多、学习较困难的陆生脊椎动物生殖与发育的进一步探究,所以新课程相关知识对学生并不完全陌生,可以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殖发育的整体理解。
(二)设计构想。初二学生的阅读量已经较丰富,对鸟类的一些生殖发育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如“鸠占鹊巢”,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认知,所以设计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使其对鸟类如何适应陆地生活产生主观判断,并通过学生最熟悉的鸡卵发育过程展示,对鸟类的生殖与发育及此过程与环境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早成鸟与晚成鸟的区别,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对鸟类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鸟”情愫[1]。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了解鸟类生殖发育过程,熟悉身边的早成鸟、完成鸟;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度。重点:对鸟类的生殖发育特别是鸟卵发育过程全面准确描述;难点:观察鸟卵发育过程的细微变化。
(三)课时计划:1课时。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本门课两课时以六人一组分组,确定组长;课前按照组数准备不同发育期的鸡卵胚胎;鸟卵生殖发育相关视频;准备受精鸡卵与未受精鸡卵的清晰图片;准备早成鸟和晚成鸟图片;准备课堂展示所需的图板和相关工具材料。
(二)学生准备。学生按照教师分组自行准备生鸡蛋一枚、透明大嘴容器一个、筷子一双、放大镜一个、鸟巢(可自制)一个。
四、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鸟类图片,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同学们喜欢这种动物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鸟类的描述,教师提出“同学们对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有多少了解呢?它的生命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活动一:通过触摸生鸡蛋壳,感受卵壳的保护作用;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壳,使学生发现卵壳上的气孔,教师明确气孔作用;学生将生鸡蛋打入透明大嘴容器中,观察鸡蛋内部结构并讨论各部分的作用。在此活动后,教师要将所有打碎的生鸡蛋统一收集,并向学生说明用做植物肥料的用意,培养学生杜绝浪费的意识[2]。活动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鸟卵发育过程和鸟类生殖发育全过程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对新课程知识整体产生初步印象,并让学生总结在视频中看到鸟类的哪些行为?活动三:观察小鸡、小鸭刚孵化时的图片与小麻雀刚孵化时的图片差别,使学生对早成鸟与晚成鸟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观察讲述其在发育状况、眼睛、羽毛、退足、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区别,并列举生活中学生了解的鸟类中哪些是早成鸟、哪些是晚成鸟,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正确的认识。活动四: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准备的鸟巢,并对鸟巢结构、各部分所用材料进行说明,教师要对学生亲手制作的鸟巢予以鼓励,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为什么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作了什么贡献,培养学生的“爱鸟”情愫,并在课后带领学生将鸟巢挂在附近的树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都得到了升华。
(三)评价升华。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评,并在小组中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展示,师生互评,并在评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鸟类生殖发育与两栖动物的区别。
(四)知识梳理。教师提出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总结性问题,如“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什么行为?”学生会根据掌握情况回答“占区、求偶、、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同学们对鸟类的生殖与发育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变化对鸟类生活的影响,所以我们作为鸟类的朋友应该爱护鸟类,努力为其创造美好的家园。
(五)课外延伸。给学生预留课后作业,如介绍最喜爱的鸟,写一份爱鸟倡议书,亲自制作一个鸟巢等,要求学生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
五、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77-01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分类号】G633.91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罗投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1.教师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开启绿色通道,让他们把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真正学懂弄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能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所以教学效果较好。
2.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应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情景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提高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生物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生物的学习。如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回忆家里的蔬菜、水果放置久了失水成萎蔫的状态,再举许多生活中的事例“炒菜时不放水,锅里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到菜市场买菜,往往我们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动感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视频录像,展示欣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或多媒体动画从多个角度演示生命现象、生理动态,把抽象的生物概念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如《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时,播放影像: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悠扬婉转的鸟鸣声中,一幅幅精美的自然画卷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生机勃勃的早春季节,绿孔雀闪亮开屏;梁上双燕不辞劳苦地衔泥筑巢,三五雏燕在巢中嗷嗷待哺,母燕在晨曦中精心哺育雏燕;织布鸟精心筑巢;雌雄翠鸟缠缠绵绵;母鸽尽心孵卵;橘燕妈妈舐犊情深……这样感受着大自然的洗礼,惊叹着生命的鲜活。品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考着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4.教师运用实物、教具,给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观察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相关的图片、模型、各种生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思维,创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直观性强,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此外,实验课时,我们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模型、投影等教学手段渲染气氛,使其如临其境,把知识由静态化为动态,由抽象化为具体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鸟的生殖和发育》中观察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个熟鸡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外到内观察鸡卵的结构,进而了解各部分的功能,通过实物的观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创新设计生活化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1.巧用游戏、竞赛,教学方式回归生活
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如游戏、抢答题、知识竞赛、表演剧等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不仅学得快,而且也愿意在上面多花时间。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常采用竞猜游戏、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创建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输血与血型》教学时,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以抢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自学情况。如“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你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发现血型吗?常见的ABO血型分为几种类型?献血时为什么先要检查血型?输血的原则是什么?”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小组抢答加分,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教师运用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1)开展探究实验,加深理解。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时,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思考。有的认为需要水分,温度;有的认为需要阳光、空气、养料等等,教师将学生们的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介绍豆芽的萌发过程,进一步问学生:这些条件真的都需要吗?在提示下,学生开始积极争论起来。有的说不需要阳光,种子从土壤里萌发长成幼苗后才有阳光的照射;有的说不需要养料,因为夏天,他家的绿豆浸泡久了,就发芽了;还有的说没有养料就没有能量,种子怎么能发芽呢?在争论中,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提出疑问
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三、理论形象
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四、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五、疑难点睛诗
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教育启迪
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七、小结脉络
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