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7 09:5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绿色建筑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绿色建筑要求

篇(1)

2建筑护结构设计

根据国家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对建筑护结构进行设计,如果建筑的节能要求高出国家标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具体进行节能效率的计算,对窗墙面积比及体型系数进行控制,使其达到国家及地方节能设计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大面积的玻璃墙不宜设计在建筑的北向和西向。进行建筑外墙隔热设计和外墙外保温设计时,采暖房间及非采暖房间的隔墙要设置保温层;外墙外保温体系选择时,要在外墙表面使用热反射涂料。屋面的隔热、保温设计时,首先要采用屋顶绿化及遮阳措施,如果是住宅屋面,则应该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平屋面尽可能的设置架空层,坡屋面可设置阁楼;公建平屋面以选择浅色屋顶体系,并涂刷热反射涂料。在地下车库以及不需要采暖的房间进行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应该设置保温层,悬挑部位的房间及首层架空的建筑底板也应该设置保温层。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应该考虑提高幕墙、外墙的热工性能,玻璃幕墙尽量采用添加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也可以在玻璃窗外铁透明反射膜或者涂刷透明隔热涂料;外窗设计时,外窗的开启及施工时,都应该保证建筑的气密性,外窗的气密性应该满足GB/7106及GB/T7106中关于气密性的要求。

3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建筑遮阳。对建筑进行遮阳设计时,要考虑到玻璃材料的遮阳性能,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的南向、西向的外窗,玻璃采光顶及玻璃幕墙等处应该采用外遮阳措施,可调节式外遮阳是最佳的选择。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房间的日照要求及标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在建筑的南向及西向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还可以种植墙面绿化植物,利用植物来遮挡阳光,实现遮阳的目的。

(2)采光与日照。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时,对日照的判断应该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如果是住宅建筑,日照应该满足GB50108规范及地方相关规定中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时,根据GB5003-2001标准要求,计算窗地面积比,如果比值较小的时候,对房间的采光系数应该进行计算。应该对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加强,例如采用屋顶天窗、天井、中庭等可以有效的加强内部采光,此外,在外窗设置散光板、反光板等,也可以将室外的光线引入室内。对于地下空间而言,也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可以将地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能直接开窗采光,可以设计下沉式庭院,或者使用采光天窗、窗井等方式来获取自然光线。

(3)通风换气。如果是群体建筑,那么各建筑立面要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主要的房间要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的剖面设计、平面空间组织及门窗的设置,要满足室内自然通风的条件,在夏季如果室外温度低于28摄氏度时,首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的方法,如果夏季室外温度过高,要防止热风大量进入室内;开窗的面积应该满足GB50352-2005通则中的规定,开窗位置应该满足穿堂风的形成要求,最好是选择在周围灰尘少、污染小、空气清洁的地方,如果是高层建筑,还应该考虑风速对窗户的开启方式的影响。

(4)隔声降噪。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如果单体建筑对噪声不敏感,那么可以将其安排在小区的,小区内不应该有交通干线贯穿,如果建筑距离城市主干道比较近,要加强窗户、墙体的隔声性能,可以采用广告牌、阳台板等措施来阻挡交通产生的噪声。如果对高噪声比较敏感的建筑,尽量不良邻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在设备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噪声设备,在设备、系统、机房、管道处,应该采取有效的消声、隔震、减振措施;对于民用建筑而言,室内背景噪声及墙体隔声性能要满足GBJ118-88规范中的要求,可以采用阻尼板、弹性吊顶及浮筑楼板等措施;医院、学校、旅馆、住宅的门厅,走廊的顶棚及墙面最好采用吸声材料,大型建筑应该采用吸声顶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为噪声的影响,如果空间面积较大,且人员流动较大的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该占据顶棚总面积的75%以上。

(5)室内空气质量。由于建筑材料中,很多都含有有害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对于人员密度变化大或者是人员密集的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系统应该具备检测进风、排风的工作性能,最好能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兼容,这样就能够实现自动调节通风系统的功能,对室内主要功能区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与分析,如果浓度超标,实时进行报警。如果房间功能中,存在污染的问题,可以单独设置排风装置;如果是公共建筑,且设置有吸烟室,应该单独设置通风系统;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计算综合污染物含量,防止过度装修,人造板材、壁纸、胶粘剂、化纤地毯等尽量少用,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添加有甲醛树脂的产品也应该严禁使用。

4无障碍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每一个部位的设计都应该满足JGJ50-2001规范要求,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最大限度的提供方便;如果是新建住宅,在设计时,应该安全根据无障碍模式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应该根据方便程度和低代价进行考量;对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建筑而言,应该设置无障碍席位及陪伴席位;在无障碍通道及无掌握设施附近应该设置醒目的标志牌;如果是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应该一次建设到位。

5建筑节材

对于装饰用的格栅、飘板等构件,应该与导风、遮阳等功能相结合进行设计,在设置时,充分的考虑风能、太阳能的最大程度利用的问题,大量的纯装饰性构件不宜设置。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首先是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寿命问题,对于门窗、墙体等结构材料最好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果是商业、办公建筑,出于对室内分隔灵活性的考虑,在隔断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轻质的、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根据建筑所在地的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在满足安全性、环保性要求的基础上,可选择利用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例如粉煤灰、海泥砖等墙体材料,废纸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保温材料,麦秸秆作为材料制成的装饰材料等。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式仍然是以商品化的方式呈现的,对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应该提高,降低现场作业,采用干式施工方法,尽量的采用商品预拌砂浆和预拌商品混凝土。在建筑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地方建筑材料,不管是主体结构还是局部构件,应该优先选择地方材料。土建与装修工程可以进行一体化设计施工。

篇(2)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都是近些年新兴的建筑理念。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变革,可持续发展也备受关注,社会资源的主要形似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也大大加快了社会效率,在此基础上智能建筑也随之产生;而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也促使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不管是绿色建筑还是智能建筑,都是时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力、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的结合也是发展的趋势。智能建筑给人类带来舒适、安全,主要是由于对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是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的设计,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向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构成绿色智能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绿色智能建筑实现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区位方面,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周边齐全的安全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计,同时,建筑的物理环境也应该得到满足;其次,规模要求方面,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要求,也使得绿色智能建筑的具有较强的针对定,但是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规模效益。一般情况下,面积大于两万平方米的建筑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较好,其社会效益也能得到发挥;最后,在投资方面,绿色智能建筑的投资要比一般建筑高出10%-15%左右,但是由于绿色智能建筑的能耗低,在使用中的费用降低,也弥补了投资成本。

2 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

2.1建筑方案

绿色智能建筑以开敞大空间结构为主,采用钢结构、框剪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大空间结构能够灵活的布局各功能区;在视觉环境上较好,空间简洁美观,内部空间舒适、立面色彩宜人;为功能用房及综合布线留足空间,例如设备间、管道敷设空间、强弱电竖井及配线间等;屋内的净高不小于2.6米,保证一定的层高,走廊高度不低于2.3米;屋顶设计中采用绿化措施,对太阳能也应该合理的进行利用。

2.2建筑护结构设计

根据国家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对建筑护结构进行设计,如果建筑的节能要求高出国家标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具体进行节能效率的计算,对窗墙面积比及体型系数进行控制,使其达到国家及地方节能设计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大面积的玻璃墙不宜设计在建筑的北向和西向。进行建筑外墙隔热设计和外墙外保温设计时,采暖房间及非采暖房间的隔墙要设置保温层;外墙外保温体系选择时,要在外墙表面使用热反射涂料。屋面的隔热、保温设计时,首先要采用屋顶绿化及遮阳措施,如果是住宅屋面,则应该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平屋面尽可能的设置架空层,坡屋面可设置阁楼;公建平屋面以选择浅色屋顶体系,并涂刷热反射涂料。在地下车库以及不需要采暖的房间进行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应该设置保温层,悬挑部位的房间及首层架空的建筑底板也应该设置保温层。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应该考虑提高幕墙、外墙的热工性能,玻璃幕墙尽量采用添加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也可以在玻璃窗外铁透明反射膜或者涂刷透明隔热涂料;外窗设计时,外窗的开启及施工时,都应该保证建筑的气密性,外窗的气密性应该满足GB/7106及GB/T7106中关于气密性的要求。

2.3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建筑遮阳。对建筑进行遮阳设计时,要考虑到玻璃材料的遮阳性能,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的南向、西向的外窗,玻璃采光顶及玻璃幕墙等处应该采用外遮阳措施,可调节式外遮阳是最佳的选择。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房间的日照要求及标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在建筑的南向及西向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还可以种植墙面绿化植物,利用植物来遮挡阳光,实现遮阳的目的。

(2)采光与日照。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时,对日照的判断应该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如果是住宅建筑,日照应该满足GB50108规范及地方相关规定中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时,根据GB5003-2001标准要求,计算窗地面积比,如果比值较小的时候,对房间的采光系数应该进行计算。应该对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加强,例如采用屋顶天窗、天井、中庭等可以有效的加强内部采光,此外,在外窗设置散光板、反光板等,也可以将室外的光线引入室内。对于地下空间而言,也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可以将地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能直接开窗采光,可以设计下沉式庭院,或者使用采光天窗、窗井等方式来获取自然光线。

(3)通风换气。如果是群体建筑,那么各建筑立面要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主要的房间要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的剖面设计、平面空间组织及门窗的设置,要满足室内自然通风的条件,在夏季如果室外温度低于28摄氏度时,首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的方法,如果夏季室外温度过高,要防止热风大量进入室内;开窗的面积应该满足GB50352-2005通则中的规定,开窗位置应该满足穿堂风的形成要求,最好是选择在周围灰尘少、污染小、空气清洁的地方,如果是高层建筑,还应该考虑风速对窗户的开启方式的影响。

(4)隔声降噪。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如果单体建筑对噪声不敏感,那么可以将其安排在小区的,小区内不应该有交通干线贯穿,如果建筑距离城市主干道比较近,要加强窗户、墙体的隔声性能,可以采用广告牌、阳台板等措施来阻挡交通产生的噪声。如果对高噪声比较敏感的建筑,尽量不良邻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在设备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噪声设备,在设备、系统、机房、管道处,应该采取有效的消声、隔震、减振措施;对于民用建筑而言,室内背景噪声及墙体隔声性能要满足GBJ118-88规范中的要求,可以采用阻尼板、弹性吊顶及浮筑楼板等措施;医院、学校、旅馆、住宅的门厅,走廊的顶棚及墙面最好采用吸声材料,大型建筑应该采用吸声顶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为噪声的影响,如果空间面积较大,且人员流动较大的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该占据顶棚总面积的75%以上。

(5)室内空气质量。由于建筑材料中,很多都含有有害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对于人员密度变化大或者是人员密集的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系统应该具备检测进风、排风的工作性能,最好能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兼容,这样就能够实现自动调节通风系统的功能,对室内主要功能区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与分析,如果浓度超标,实时进行报警。如果房间功能中,存在污染的问题,可以单独设置排风装置;如果是公共建筑,且设置有吸烟室,应该单独设置通风系统;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计算综合污染物含量,防止过度装修,人造板材、壁纸、胶粘剂、化纤地毯等尽量少用,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添加有甲醛树脂的产品也应该严禁使用。

2.4无障碍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每一个部位的设计都应该满足JGJ50-2001规范要求,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最大限度的提供方便;如果是新建住宅,在设计时,应该安全根据无障碍模式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应该根据方便程度和低代价进行考量;对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建筑而言,应该设置无障碍席位及陪伴席位;在无障碍通道及无掌握设施附近应该设置醒目的标志牌;如果是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应该一次建设到位。

2.5建筑节材

对于装饰用的格栅、飘板等构件,应该与导风、遮阳等功能相结合进行设计,在设置时,充分的考虑风能、太阳能的最大程度利用的问题,大量的纯装饰性构件不宜设置。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首先是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寿命问题,对于门窗、墙体等结构材料最好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果是商业、办公建筑,出于对室内分隔灵活性的考虑,在隔断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轻质的、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根据建筑所在地的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在满足安全性、环保性要求的基础上,可选择利用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例如粉煤灰、海泥砖等墙体材料,废纸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保温材料,麦秸秆作为材料制成的装饰材料等。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式仍然是以商品化的方式呈现的,对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应该提高,降低现场作业,采用干式施工方法,尽量的采用商品预拌砂浆和预拌商品混凝土。在建筑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地方建筑材料,不管是主体结构还是局部构件,应该优先选择地方材料。土建与装修工程可以进行一体化设计施工。

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智能建筑在建筑行业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在设计与施工中的要求也更高。就建筑学而言,受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所影响,在设计方案的制定、施工图纸的设计等方面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更注重环保、节能的思想,只要从各个方面遵循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其发展之路也必然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标准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部分,根据一般项、优选项的达标得分情况,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为实现绿色建筑二星级的目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大方面细化绿色建筑目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地下空间的利用,室外风环境,景观中关于乡土植物和乔灌木的选配,室外透水地面的铺设面积及计算。

2.节能与能源利用:围护结构优化,节能设备选型,室内通风模拟分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于景观用水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纸,节水喷灌设计,节水率计算。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构件功能说明,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场地废弃物处理。

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光环境模拟分析,室内声环境模拟分析,建筑热工条件计算。

二、二星级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一)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拥有15%-25%的孔隙,能够使透水速度达到31-52L/m/h,远远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优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实现雨天无路面积水,夏天比常规路面更凉爽的步行体验。另外,地面材料的密度本身较低(15-25%的空隙),降低了热储存的能力,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得较低的地下温度传入地面从而降低整个铺装地面的温度,这些特点使透水铺装系统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的地面。因此,透水地面可以有效的补充项目地下水系及缓解区域内的热岛效应。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需求。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

2.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表或地下浅层地热等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既能供热又能制冷、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根据冬季热负荷情况设计地埋管系统,保证地埋管满足冬季制热高效运行,夏季制冷时地埋管不能满足供冷需求的部分,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节水、节电、省材、省地,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节能、环保。

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 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光伏幕墙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幕墙的结合,体现了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将光伏玻璃替代普通的幕墙玻璃来达到发电的目的。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三)雨水回收技术

雨水回收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的技术手段,可用于绿化、景观、洗车、浇洒道路、冲厕等。其中,屋顶 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回用,处理工艺简单,维护费用低,但需要增加独立的收集管道;而地面雨水杂质较多,污染物成分复杂,需要经过沉淀精滤等处理后回用,处理工艺复杂,但收集混合雨水可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不增加集水管道投资。

雨水回用专项设计要求:

1.以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

2.根据项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3.绿化、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误饮误用。

(四)节水绿化

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选用本土植物

在制定景观绿化方案时,甄选植物种类,不种植耗水量大的树种,尽量减少草坪面积。选用适宜当地本土的、耗水量少的植物品种。

2.选择非传统水源作为绿化用水

绿化及道路浇洒采用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绿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明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如管道标识等防止误饮误用措施。

3.合理布置绿化管网,采用节水浇灌措施

按照植物品种选用浇洒方式,采取喷灌、微喷灌或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配备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实现节水管理。

(五)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在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时,CO2 浓度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如果室内空气中 CO2 浓度太高(大于 1000ppm),就会感到空气“不流通和不新鲜”。工作场所空气质量不好可以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疾病,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由通风不良引起。CO 是由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对人体危害较大。高毒性的 CO 可以通过不良维护的或不正确调节的供暧系统进入室内。测量环境空气中的 CO 浓度,可保护人们不会因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而中毒。

为了使室内 CO2 的浓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应在要求较高的场所(如五星级酒店)或人口密集场合(如超市、百货商店及餐馆)设置CO2 浓度检测器,与空调的新风系统联动,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此外,地下室大空间设置 CO 浓度检测器,与通风系统联动,保持通风良好。

(六)自然采光技术――光导管

光导管,也叫导光管,导光筒,比较正式的名称有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日光照明系统等,是一种用光导管将室外的自然光引进到室 内的装置。与之配套的还有采光装置,以及漫射装置。用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是现代绿色建筑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走廊、办公室、厂房、车间、场馆等白天需要开灯的地方。

(七)幕墙节能技术措施

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设计方案的前提下,需考虑如何避免光污染。同时,为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自然通风效果,应尽可能提高幕墙可开启面积比例。

1.避免幕墙光污染

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 的要求,玻璃幕墙材料的反射比应低于 0.3。

2.幕墙的气密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规定的 3 级。

3.幕墙可开启

幕墙的设计需要设置可开启部分保证室内的自然通风,玻璃开启比例需达到15%以上。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GB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3]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篇(4)

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短缺、气候变迁异常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因而推动了许多全球性的环保标准规范制定与节能减排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住宅建设的全过程中.时时刻刻涉及环保的问题j因此,开发生产具有环境协调性的生态建材和住宅产业,在执行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各国均从材料及资源利用与回收、能源优化和节约、室内外环境质量控制等各方面,制定相应标准和评分体系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其中绿色材料在评分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说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关系到建筑绿色性评价。

本文对比了各国不同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中对材料要求,体现了材料对建筑绿色性评价的重要性。绿色材料从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对材料品质与性能的综合评价,它代表了材料工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英国BREEAM

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为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由英国的建筑研究组织(BRE)始创于199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由于工程实践的不断进步,关于建筑环境的法律法规也在变化,为了顺应时展,BREEAM建筑环境评估体系每年要做一次修订,摒弃某些过时的条款并增加一些新内容。因此BREEAM体系得到了成熟的发展,也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得以检验,它现在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参照应用。

最新版的BREEAM从管理、能源、健康、污染、交通、土地使用、生态、材料和水9项指标对建筑环境进行评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互动影响,包括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它是根据绿色建材的定义,从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对自然资源、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多方面多因素进行定量的评估。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材料能否回收利用等;能源主要指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节省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室内环境的影响。

选择原材料是绿色建材生命周期的源头,原材料时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1) 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尽量使用回收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尽量选用少能耗、低污染的材料; 3) 尽量选择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有辐射特性的材料,所用的材料应当易于再回收、再利用制造或者被降解。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建材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工艺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 改变原材料的投入方式,对其就地利用,再利用有实用价值的副产品和回收产品,在工艺过程中循环利用各种材料;2) 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改造原有设备,将原材料消耗量、废物产生量、能源消耗、健康与安全风险以及对生态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3) 尽量使用自然环境,对空气、土壤、水体和废物排放进行相应的环境评价,根据环境负荷的相对尺度,确定其对生物多样性、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兼顾考虑建材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建材的使用寿命和建材回收。

2.美国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简称USGBC)成立于1993年,是一个由政府部门、建筑师学会、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大学、建筑研究机构和建筑材料、设备制造商、工程承包商等诸多社会成员组成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USGBC宗旨是整合建筑业各机构,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引导绿色建筑的市场机制,推广并教育建筑业主、建筑师、建造师的绿色实践。USGBC核心工作是研发和推广“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LEED,这也是USGBC众多服务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LEED主要包括六项指标:1)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2)节水;3)能源和大气环境;4)材料和资源;5)室内环境质量;6)符合LEED的创新得分。LEED在第4大项“材料与资源”的得分点中要求建筑、施工废物和物资资源都需要达到能够重复利用,并且达到一定的回收指标。如在建筑翻修和再开发计划中,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建筑,而在施工废物管理、资源再利用及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中,要求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达到一定回收指标才能得分。在得分点“可快速再生材料”和“使用经过认证木材”中,LEED要求此类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各类部件达到一定的比例。可再生材料包括树木、植物纤维、羊毛等在有限时间阶段内(如几十年或更少)收获以后就可更换的资源。“就地取材”也成为LEED评分的一个标准,它提倡优先使用当地生产的材料,减轻运输压力,减少运输能耗,支持当地经济。

3.香港BEAM

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是 BEAM Plus 的主要评估机构。它是香港地区一个重要的非政府机构,旨在通过对设计、建设、试运行、管理、运营及维护各环节的改善而大力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建筑。

BEAM Plus 的早期版本称为 HK BEAM,创建于1996年,全称是 Hong Ko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ssessmentMethod(建筑环境评估法)。参加评估建筑包括“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2 类。BEAM Plus体系早期是根据英国建筑研究所的《环境评估法》(BREEAM)而创建,后期吸收其他国家绿色建筑体系如 LEED 而逐步更新完善。在BEAM认证体系中建筑物施工、运行、维护以及装修使用的材料数量和种类从原料制成品、排放物以及含能物方面来讲绝大部分来自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通过室内设计方法、材料的选用以及安装方式等办法,都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BEAM 中对绿色建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建筑构件的再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灵活的设计允许对建筑物房屋用途和布局进行更改。高标准的设计还允许大部分建筑构件为非现场预制件,易于拆建。

2)从建筑物维护、再装饰、装修和改造考虑出发,选用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可种植和成材、在其它方面有持续性能、其内容有特别回收再利用价值或对环境影响相对较低的材料。

3)鼓励在适当应用中大范围地使用可快速翻新材料。

4)鼓励使用来源地为森林资源管理完善地区的木材。在评估中还应考虑木材的再用和林业产品的再用是否达到了保护原始材的效果。

5)通过促进废物再利用减轻回填场的压力和保护非再生资源。

4.台湾绿建筑标章

1999年9月台湾绿建筑标章制度开始付诸实施,根据《公有建筑物绿建筑标章暨候选绿建筑证书推动使用作业要点》规定,绿建筑之推动在台湾分成《绿建筑标章》与《候选绿建筑证书》两阶段进行。申请绿建筑标章或候选绿建筑证书,至少须通过九项指标生物多样性、绿化量、基地保水、日常节能、C02减量、废弃物减量、室内环境、水资源、污水垃圾改善,其中之四项指标或以上,而以日常节能指标及水资源指标作为两项必要之门坎指标,原则上至少需符合此两项指标基准,始可获得评定为绿建筑,以达到绿建筑省水、省电、低污染之目标。

在台湾绿建筑中,鼓励将使用过后拆除的建材回收再制成可再予利用的建材,例如对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材、再生砖和再生玻璃的利用,有利于保存现有的地球资源。适当的提高有机质木材使用比例,因为有机质木材是具备资源再生性、再加工性、省能源及安全性的优良建筑资材,更是一天然的CO2储藏库,若大量推广使用便可达到CO2减量之目的。对于地球环境保护观点,建议多使用寒、温带林木(如:杉木类),减少热带木材(如:檀木、红木、硬木及楠木等)使用,因热带木材所行光合作用较大,其放出氧气量较能平衡地球环境(且寒带先进国对于森林之经营较具永续性,而渐被破坏的热带雨林却亟待保护)。同时要注意森林管理,林木之砍伐及栽种平衡,且应减少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以降低地球环境恶化的程度。

总结

BREEAM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到现在,它已经历10多年的实践和检验,由于其成熟性被多个国家效仿。LEED体系简单易于掌握,同时,它还在如何将国家性评估体系更好结合地方实情方面做出长足的探索。BEAM和台湾绿建筑都是具有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不同认证体系中材料的要求和对比分析,绿色建筑均要求在不消耗过多运输能源下,就近取得材料;要求制造过程使用最少的能源,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同时不制造有害的气体与污染;要求使用后可以回收进行再次的加工和施做容易且经久耐用。通过推广绿色建筑,从而使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现实。绿色、可持续建筑所带来的生态正效应、环境正效应等等,增强人们保护人居环境,打造和谐的绿色家园,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意识。

篇(5)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破坏,这些破坏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形成。绿色建筑的主要理念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同时又要兼顾到对于环境将造成的影响。

1.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

目前国家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各地也都结合各自特点相应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部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指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质量。自该规范执行以来,本人通过对于几个项目的实践积累,对绿色建筑暖通设计有了一个逐步清晰的了解,对于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进行考核,相对于暖通专业而言,公共建筑考核要求较高。主要原因是,公共建筑涉及的空调系统较多,住宅项目一般是采用分体空调,因此相对要求较少。

2.公建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2.1绿色建筑规范的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条款分为三类: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无条件地全部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的价值较高,其价值在于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当一个项目需要评定为三星级项目时,需要各专业共同努力。

控制项是所有参评绿色建筑项目都必须满足的,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分别包括: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常规设计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相对容易满足,而且大部分内容现行的节能规范已经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遵守并满足这些规范条文要求,也是设计师基本节能意识的体现。

一般项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分别是: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要求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即参评,不采用就不参评。其他技术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选择,优先选择适合该地区适合该项目的技术。

优选项也是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是: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受能源、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值。对于优先推荐太阳能技术,如果该地区确实太阳能资源匮乏,才考虑采用地热资源,如重庆为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不能生套条文,需要综合考虑,而其具有一定的地热资源,地源热泵在重庆也具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地方也比较推广,因此地源热泵在重庆将会成为绿色技术的亮点。室内环境这一项比较容易做到,即使星级评定不需要此项,也建议从节能的角度予以考虑。

2.2设计中关注的要点

从标准的条文看,大部分设计师会认为,采用了某种技术就可以达标了,其实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空调系统的能效比,风机耗功率等参数,这些也是各地节能规范的要求,同时要求绿色建筑暖通设计的图纸中要对这些参数的具体数值明确体现。

关于空调系统能效比除按照标准对不同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外,对于拟申报二星级的项目要特别关注“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这条看似和暖通专业没关系,实际上对于公共建筑这一条是否能做到,有一部分取决于空调系统的系统能效比,如果能效比比常规系统的高,那么额外的节能量可以计入到节能效果中。对于住宅项目,则空调系统的贡献不能计入。对于多联机系统,暖通设计中要特别关注IPLV值,并要求图纸中注明。

3.住宅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目前大部分的住宅采用分体空调,由业主自理或者房地产商卖房时赠送。如果是分体空调,对暖通设计没有要求,但建议设计新风系统,因为绿色建筑更多的关注是人的舒适性。住宅项目暖通专业的绿色设计主要指的是设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才进行相关的参评,类似公建项目。比较特别的是多联机使用在住宅中,应按照集中空调来考虑,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节能与能源利用对集中空调的要求。

另外,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但是同任何新技术一样,这些新技术在造价上往往偏高,而且使用的地域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且从技术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因此,对于新的节能技术,我们应当因地制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4.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设计绿色建筑提供了方向,并制定了目标。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控制项和一般项相对容易满足,优选项技术本身也是成熟的,只是任何一种技术都受到地区的特点及项目的特点所局限。一个项目想做到绿色建筑三星,并不是难事,绿色建筑本身就是需要各专业综合考虑来实现的,其他专业的提升,将同样使得该项目更容易达到绿色建筑。顺应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节约能源的责任,我们应自觉地贯彻规范要求,努力让所做的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1、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

近几年绿色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与绿色建筑效果及体验之间的差异,也导致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1)设计标识项目多、运行标识项目少,导致重“措施”、轻“结果”。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总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认证的项目为4071项,总建筑面积达到4.7亿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占比近95%,运行标识项目仅占约5%。这样,许多项目(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只重视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其实际使用效果。忽视运行阶段相关工作的结果是一些得到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绿色建筑的等级似乎与能耗等运行消耗、室内外环境满意度等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类问题在国际国内都并非个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在的所谓“措施导向”,即各相关方更多地关注项目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这些技术措施是否适用与有效。而且,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反馈,绿色建筑采用的相关技术措施无法得到充分验证,也使得部分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出现了照搬、照抄现象,认为增加了一些技术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由“零售”转向“批发”,如果后续管理不配套,可能形成重“说明”、轻“设计”,甚至技术措施都可能缺失的不利情况。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开工和建成的项目面积数以亿计,2013年之前我国绿色建筑主要靠标识评价进行认定和推动,绿色建筑的数量不多;2014年之后为了加速推动绿色建筑普及,逐步出现了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设计阶段是否达到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核查,替代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的趋势,以解决绿色建筑数量激增的问题。可是实际中出现了有些项目仅仅在设计说明中陈述了一些绿色建筑的“设想”、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落实相应技术措施的现象。这些项目中的绿色建筑“设想”显然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大多数绿色建筑项目止步于设计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可能形成比“措施”导向更加流于形式的“图纸”导向(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导向)。

(3)现有设计模式和人员能力面临挑战,导致部分设计人员比较迷茫。绿色建筑涉及的专业多、考评指标的综合性强,部分指标受项目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现有设计工作模式(专业划分和配合方式等)和人员能力(工作内容增加、能力要求提高)均面临较大挑战,有时设计周期也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部分设计人员面对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时有些迷茫、难以下手,以至于简单敷衍。

2、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种思潮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在一部分设计人中逐步滋生了“应付”或者“否定”的思潮。(1)简单对标,绿色建筑标识(或通过施工图审查)代表一切。我国绿色建筑已成“燎原之势”,随着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忽视客观条件机械地照抄照搬标准条文、简单地堆砌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付审查与评价,简单“对标”成为一条“捷径”(尤其是针对设计标识)。(2)否定绿色建筑(标识)。虽然绿色建筑发展使得我国在思想观念更新、公众认知普及、从业者自我提升、以及对于标准及其体系的再认识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一些绿色建筑项目没有能够给人们带来明显的实际感受,也使得一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生了怀疑,认为绿色建筑有些虚无缥缈,甚至认为绿色建筑是“假、大、空”。

3、进一步认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是我国目前面临着因经济发展引起的需求增长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现行标准体系下,绿色建筑更多地着力于理念和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其实施途径、方法、措施等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设计阶段需要将这样的理念、以及体现建筑实际运行结果的指标逆向分解成为设计要求,才能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客观分析和认识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1)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是民用建筑领域第一次尝试涵盖设计、建造、运管等各个阶段工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原有建设管理模式、责任主体、工作界面、考评方式等均需要有所改变和创新。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受到行业管理范围、专业工作界面、工程实践经验、技术体系支撑等因素的局限,使得绿色建筑评价难以从方法到指标等都考虑得很完善,其相关要求的可操作性也受有一定局限。所以,需要客观看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启蒙和推动作用,不必求全责备;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2)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一般来说,设计需要解决的是在预计的需求及设定的条件下、建筑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提供等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硬件”方面(例如:体形体量、系统设置、材料选择等);而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障等往往需要通过设备、系统等的运行来实现,这更需要依赖运管团队的努力、甚至会受到用户行为习惯的影响。所以,建筑的实际运行与使用效果是设计、建造、运管、以及用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按照传统的设计界面,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是存在较大局限的。而好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设计工作适当向后续环节延伸。

(3)客观认识用户的需求与反馈。绿色建筑需要能够满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但是,绿色建筑不是高舒适度的代名词。对于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反馈、尤其是涉及必须以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才能维持的、非必须的需求,可能需要区别对待、适当引导。绿色建筑必须考虑现在及未来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极少特殊项目中存在的恒温、恒湿、恒氧等需求,因其消耗过大、同时也未必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等而未必值得推广。

(4)客观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建设中,由于观念、决策、运维、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去解决,往往代价很大、甚至难以承受。例如,一个由于建筑布局不当而形成的巨大内区,单纯依靠空调、或者设置太阳囱(拔风道)等技术措施解决非夏季降温问题,不如通过适当的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内区面积有利得多;又如:如果忽视了有效遮阳措施,在夏季室内的太阳直射区域仅仅依靠空调保证室温和人体舒适度,其难度和代价是很大的。

(5)客观认识模拟分析的作用。风、光、声、热等各种模拟分析,是辅助设计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在项目建成与运行之前分析预测各种技术措施的使用效果,起到优化设计和辅助运行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方法、模型建立、边界条件整定、尤其是运行规律等因素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还有较大的局限,不能过于盲从。

(6)客观认识数据的作用。运行与检测数据是评估建筑运行效果和各项技术措施实际作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一些项目中忽视了其数据真实性、一致性、数据量大小等影响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线)传感器的校验、安装,以及数据分项计量、采集等问题往往导致运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使得分析与评估结果失真。

4、绿色建筑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主观方面的,但是,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其客观原因,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途径。

(1)时间短、经验少。我国目前颁布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是结果评价,在设计阶段必须将针对运行结果的评价要求逆向分解整理成为各个专业的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要求所涉及的专业更广泛、较之以往的要求也更高。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刚刚十年,在许多方面(专业划分、技术体系、工作方法等)认识尚不充分、缺乏经验。

(2)相关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绿色建筑要求考核建筑全生命期的表现,需要业主、建造、运管等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就积极参与,以解决项目定位与设计需求、施工工艺与材料选择、运管方式与考核办法等影响设计工作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其他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度很低、项目功能与定位等设计要求过于笼统。而受设计周期、工作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设计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积极性也不高。

(3)专业发展不同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工程师参与的多、建筑师参与的少;建筑技术考虑的多、建筑设计引领的少。如果作为民用建筑设计主导的建筑师游离之外,必然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

(4)分析预测能力不强。适合建筑工程应用要求的理论分析与运行效果模拟工具、手段、经验和能力等尚需增强,还难以完全满足绿色建筑设计对运行效果预测分析的要求。

(5)技术、设备、材料等还不能完全支撑。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适用技术、设备、材料等还存在品种不多、适用面窄、维护复杂、成本较高,以及生产端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6)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模式尚待优化。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指标要求更高、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密切,而且要兼顾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设计流程、分工与配合等管理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5、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再认识,由措施导向逐步向效果导向转变。以往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建筑的“规模”和“硬件”问题,关注的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运行阶段的最大需求,是否能够以设计状态的“不变”应对实际运行阶段的使用功能、气候因素、人员行为等的“万般变化”。即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设计能否“包的住”的问题。绿色建筑既然要求运行使用中建筑能够有良好表现,绿色建筑设计就必然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服务对象、功能定位、气候特点、运管模式等设计影响因素,设计阶段就必须由只关注技术措施的有无、向更加注重其使用效果的好坏转变。即设计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建筑是能否“用的好”。

(2)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再认识,全面掌握、理解到位。以往设计、施工、运行、检测等各有自己的标准,互不关联。绿色建筑的要求是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相关标准的支撑,涵盖了各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要求涉及面广、涉及的相关标准也很多,绿色建筑标准中相对于以往的设计标准,有些指标确实提高了(例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等),有些指标只是将现有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而并未提高(例如:构件隔声和楼板撞击声等必须到达《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关要求)。此外,涉及安全、健康、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标应当严格执行;对于仅仅影响舒适度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一定弹性,需要在保证建筑正常运行(用户正常需求)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3)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界面的再认识,打破专业界限、提高专业能力。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设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更加了解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要做好绿色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强化专业能力,需要跨界思考和专业融合,工作界面也可能需要重新确定。例如:要利用好天然采光,就要综合考虑外窗设置、晴天时的眩光、太阳辐射得热、以及与人工照明的配合等问题;而地源热泵也不仅仅是暖通专业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径流等地质条件。

(4)对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模式的再认识,延伸服务、主动配合。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和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预期效果,设计流程、专业配合、成果确认等各个环节均需要适应绿色建筑的要求,而设计与咨询、建造及运行等各个责任主体的配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必要的延伸服务。

(5)对精细化设计的再认识,不仅是“接单干活”、还有细究“订单”。绿色建筑设计所要求的精细化设计,不仅要求各个专业自身设计工作的精细化,也要求专业配合与相关影响分析、尤其是需求分析的精细化。不能是简单地坐等甲方等相关方提要求,设计环节将“设计”变成了“画图”。可能需要协助甲方等相关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要求、为项目建设当好“参谋”,力求缩小设计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

(6)对效果预测的再认识,积极尝试、积累经验。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借助模拟分析等手段对项目的风、光、声、热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甚至需要将部分运行指标逆向分解、梳理成为设计要求。例如,如果某建筑的年能耗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之内,那么就需要在设计阶段通过能耗模拟等手段模拟计算运行状态下该建筑的年运行能耗,验证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便设计中进行选择落实。

篇(7)

1、引言

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下,人类要更好生存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各大中城市,公用、民用大型建筑层出不穷,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建筑物建造及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1]。从节约能源角度讲,高层办公绿色建筑成了各地建筑主流。在办公楼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如何构建及应用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意义

对当前绿色建筑标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对其修订完善,构建出完善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让绿色建筑标准(包含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管理等环节)在我国各主要气候区内覆盖,将绿色建筑产品、技术纳入到标准之中,让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更为适用,在全国民用建筑领域实现绿色建筑标准的全面覆盖,可为绿色建筑建造提供最全面的技术支持,适应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需要[2]。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浅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亚军摘要关键词在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意义分析基础上,指出当前办公楼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及方案。

3、办公楼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时间晚,不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尽管目前各地涌现出一批绿色示范项目,但是绿色建筑项目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在推广上还存在很多困难。

3.1认识理念存在局限很多地方没有将绿色建筑放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工作主动性差,很多工作没有有效开展。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晚,对绿色建筑理念各界在理解上存在差异,对绿色建筑缺乏全面认识,很多人认为要建造绿色建筑需要高成本、高科技,在我国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3.2法规标准尚待完善当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还没有法律层面的相关要求,没有从法律层面要求利益主体参与到节水、节材、节能、节地及环境保护中,对利益主体的环保作为没有相关奖惩规范。且我国各个地区内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差异大,而当前绿色建筑标准在制定中没有考虑到这些地区差异,没有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所以结合各地不同经济、文化、资源、气候特点建立更具针对性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及实施细则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

3.3激励政策有待改善当前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已经有财政补贴政策,但是对于建筑节能还有绿色建筑在发展中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对绿色建筑也没有相应激励政策,企业对于开发绿色建筑积极性不大,加之绿色建筑建设成本比普通建筑高,这些附加成本会转化为用户负担,国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购房成本增加额不能抵消,因此当前绿色建筑市场不大。

3.4技术选择上有误区建筑中对绿色建筑技术选择上,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需将所有高精尖技术应用其中,想要将所有节能新技术都应用到一个建筑中。正是在这种观点下,很多绿色建筑对节能技术过分依赖,将很多不实用技术堆砌在建筑内,忽视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建筑成本急剧上升,使得这些建筑难以在市场上广泛推广。

4、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4.1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的要求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应结构合理,满足如下要求:(1)目标明确:要同国家绿标及美国LEED标准有效衔接,在两者基础上结合办公楼特点,明确办公楼各项建筑目标[3]。(2)绿色施工:应将绿色施工贯穿于办公楼全寿命周期中,在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中明确办公楼建筑设计、施工要求,并将其作为各个阶段实施要点。(3)使用绿色技术:在办公楼建设过程中需多注意绿色技术应用细节,在建设前需做好前期调研,对绿色建筑技术实施方案仔细研究,分析其技术可行性。

4.2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办公楼建筑制定七项标准(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室内环境、绿色施工、运营管理),每项标准下分成一般项、控制项、优选项几个部分,通过控制项列举出办公楼绿色建筑基本要求;而一般项及优选项是绿色建筑推荐标准,是绿色建筑进行等级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且标准应考虑不同地区气候差异,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绿化标准,主要对单体办公楼进行评价[4]。办公楼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如表1所示。

4.3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流程为确保《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能得到科学有序执行,需对办公楼绿色建筑建设流程进行优化。首先,建立项目群绿色管理模式,对办公楼各项技术方案进行分析,确定绿色建筑目标;第二,明确各单位职责:在办公楼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职责进行明确,避免施工纠纷,确保绿色建筑技术能全面实施;第三,建立《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从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室内环境、绿色施工、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管理,确保绿色技术能贯穿于办公楼全寿命周期中。

4.4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在借鉴国内外建筑评价体系基础上,参照《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要点》,考虑《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适用性,结合办公楼建造特点,按照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管理等几个阶段的建筑标准体系对办公楼建筑过程进行评价。其中设计阶段评价指标需要从地域性、经济性、绿色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从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这几个层次来评价。具体如表2所示。

5、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及评价标准出台时间不长,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办公楼的技术标准,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当前办公楼绿色建筑所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并针对此体系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及方案,为今后绿色办公楼建筑提供可操作评价工具,保障办公楼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权.上海城投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应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1):317.

[2]张宇瑶.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绿色科技,2015,(4):272-275.

篇(8)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100-01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讲其内容就是指在建筑选址、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不影响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满足人类安全、健康、效率、舒服地居住要求,达到建筑与人以及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2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从以前的实用性逐步的转变为享用性,在享用的同时更加对绿色环保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那么在建筑业里,对建筑质量、建筑环境、建筑空间利用等等怎么才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呢?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绿色生态的新时代,绿色建筑是符合时展需求的。绿色建筑的意义就是科学的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合理的利用空间,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把建筑建成为,人和自然、人造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协调的全新建筑形式,其建筑是富有实用性、环保性、开拓性、和谐性的绿色建筑特点,大大的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是完全符合建筑发展的主旋律。

3 绿色建筑基本要求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在建筑从设计开始、到建筑施工、最后到建筑投入使用的全过程中,时刻都要合理、科学的保证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绿化、环保、环境、能源、艺术、创新科技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用最少的投资及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各种使用功能,确保人们使用过程享受身心健康的意愿,同时还要尽量创造满足环保要求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空间。

绿色建筑重要的体现原则。

(1)建筑、自然相溶,绿色建筑就是要与自然相溶,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环保意识,不要忽视人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要与之相互协调、相溶、共生。

(2)节约、利用资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绿色建筑一定要尽可能的节约、利用好自然资源,使其在建筑上的利用率最大化。

(3)环保、健康目标绿色建筑就是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建筑材料要以耐用、环保、重复使用的绿色建材为主,并且要把自然的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充分的、科学的利用好,搞好建筑相关的绿化、优化环境,使之能够保证人们使用时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4)空间合理、功能全面,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多样全面是绿色建筑明显的特征,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相互兼容;功能多样变化、综合全面,使用极具灵活、方便;还富有扩展及延伸性能。

(5)技术、艺术独特,绿色建筑在技术风格和艺术体现上,都要展现出其生态文化、环保意识、审美视觉的独特风格,我们人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自然清新、健康舒适、充满生机的优美环境。

4 绿色建筑的最新进展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处在较低的水平,当然这种低起点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发展空间的广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宣传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是需要我们大力的宣传和推广的,加强宣传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概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确绿色建筑不等同高科技,高建筑成本,不是一堆高科技材料,按照适用的技术和产品中选择,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同时绿色建筑产品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对于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产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具有良好的前景。

(2)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部门要加快对绿色建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通过其有效的指导和约束,体现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建筑节能,土地、水、材料和环保要求来进行补充,增加奖励机制。要加大力度执行新建筑的能效标准。政府投资建设的要求,以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符合一定的条件,作用的政府示范作用,提高绿色建筑的社会影响,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技术创新、促进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绿色建筑在国外已经开展很多年了,其各方面的技术都已非常成熟,我们要积极的引进,把他们的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吸收和消化,在结合我们实际的建筑条件,有效的进行技术创新、改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本土化的绿色建筑之路。

5 结语

使用绿色建材,建绿色建筑,不仅是回归自然的体现,也是人们需要无危害的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建筑的正确选择。随着高科技的轻量化结构在建设中的应用,生态建材将绿色建筑发展的有利保障。绿色、环保是建筑未来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主流,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要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风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推进建筑节能,正确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一个新的要求。对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从自然环境入手,提出了绿色建筑这一新的建筑。绿色建筑将会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使绿色建筑能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需要解决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与当下建筑项目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当下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有效的适用于绿色建筑管理中。所以,将目前建筑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改进,是使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的最佳方式。

一绿色建筑介绍

绿色建筑师指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节约土地的使用、节约水资源、节约木材的使用,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高效、适用的使用空间,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的。绿色建筑与当下人们所的居住建筑物存在很大的差异。绿色建筑从材料的选取到绿色建筑的使用都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尽量减少绿色建筑中合成材料的使用,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热能等。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为原则的绿色建筑物的建设,给居住者接近自然的感觉,能够缓解居住者因为生活或工作而产生的压力,使之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绿色建筑所表要突出的是“绿色”,与当下建筑的绿化不同,当下建筑的绿化是在建筑物的周围种植绿色植物,增强建筑物整体的美观,而绿色建筑是以环境保护为主,其建设与居住都尽可能的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绿色建筑的室内温度、室内照明、室外环境等都最大限度的应用自然资源,将污染自然环境的可能性降低。例如,绿色建筑室内的照明问题,有效的利用光能,采集光能将其转换成电能,将其储存,供照明灯使用,使照明灯发光,解决绿色建筑室内照明问题。

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模式遇到的困难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绿色建筑受到各方人士的议论和探讨,主要认为绿色建筑这一项目的实施有很大的难度。仅从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一个方面,就将绿色建筑中实施的难度体现出来。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上存在的困难具体表现为:

1.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困难

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项目管理,是通过有效的利用、人员、设施、方法,达到绿色建筑物建成的目的。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对绿色建筑使用的材料、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进行管理。而在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上出现管理人员在对率色建筑建设进行管理时要对绿色建筑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考虑,保证绿色建筑物污染环境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增大了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困难。绿色建筑项目施工前,管理人员要对绿色建筑使用材料的购入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绿色建筑使用材料是环保性的;对绿色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建筑施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强调施工中杜绝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施工人员的行为,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与绿色建筑的设计图纸相一致等相关方面。绿色建筑的后期完善阶段,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的管理工作相对于绿色建筑施工过程需要进行的管理工作少很多。主要是绿色建筑物施工后剩下的材料、设备、用具等处理工作有进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绿色建筑的施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等。绿色建筑的建设所进行的项目管理上,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绿色建筑所需要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对于绿色建筑新增的绿色要求难以有效的完成,对绿色建筑建设的标准难以掌握,成为绿色建筑的门外汉,根本无法有效的管理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

2.管理模式选择存在的困难

通常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是根据建筑项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而对于绿色建筑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根据绿色建筑实际情况出发,目前管理模式中没有适合绿色建筑管理的模式,造成绿色建筑管理模式上出现了困难。由于绿色建筑项目对绿色等级要求较高,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绿色资讯小组,对绿色建筑项目涉及绿色要求的问题上予以解答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需要解决实际建设中污染自然环境的问题、达到绿色建筑的绿色要求、保证绿色专项资讯小组的工作顺利进行等等很多难题。所以,要能够有效管理绿色建筑项目中存在的对界面的问题,就要对项目距管理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

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绿色建筑项目是建筑项目中的一个特例。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合绿色建筑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所以,绿色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将其改变成适应绿色建筑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

1.选择基本的项目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的项目管理模式有四种类型,即项目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承包、性建造管理、风险型建造管理。项目管理服务是将建筑项目委托专业的管理团队从建筑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到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承包与项目管理服务相似,对建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主要的区别是项目管理承包直接与施工人员、材料的供应商等签订合同。代来性建造管理模式是集建筑设计、建筑项目承包、建筑施工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管理。风险建造管理是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对建筑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风险最小化的管理方案,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需要对环境污染、绿色要求、绿色专项资讯小组等相关方面进行管理,保证绿色建筑项目有效开展的一种管理模式。选择项目管理承包模式为绿色建筑基础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在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变,能够灵活的应对绿色建筑项目中的问题。

2.基本管理模式的改进

对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进行改进主要是使其能够将绿色专项咨询小组的工作和有效的应用于绿色建筑项目建设中,绿色建筑建设中对于绿色要求能够准确的实施。所以,项目承包管理模式改进的方式是将绿色专项咨询与项目管理承包整合的机构模式。项目管理承包责任人与绿色专项咨询小组签订委托协议。促使专项咨询小组、项目管理承包商、施工承包商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将绿色建筑项目所提出的绿色要求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应用于绿色建筑项目具体的施工中,并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具体的施工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绿色建筑达到要求和绿色建筑物的质量。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一项保护自然环境的新型建筑。绿色建筑从建设到使用,都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如太阳能、风能、热能等,促使绿色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然而,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困难。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与当下存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增加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难度。所以,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还需要从设计、管理、施工等环节上不断的加强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蒋慧杰.PMC项目承发包模式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2005.

[2]吴芳.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工程项目管理[J].建筑经济,2004.

篇(10)

1.1热环境的调整。室内热环境的调整途径主要是控制室内表面的温度和空气流动的速度。室内热环境的调整要兼顾两点,一是有利于居民舒适度的提高,二是有利于能源的优化利用。这就给建筑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玻璃产品的要求更是很高。实践证明,通过使用高性能的玻璃产品,能够更加充分的吸收光能,从而达到较好的调整热环境的目的。

1.2空气质量的调节。随着我国的工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是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关系到每个人的一呼一吸。居民在选择住房的时候也将当地的空气质量列入选择标准之一,广大居民对新鲜空气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绿色节能建筑因其科学的设计和环保的施工而确保了空气质量,为居民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提供了有利保障。

1.3声环境的优化。在城市建设紧锣密鼓实施的同时,一些负面作用相伴而来,噪音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城市集中区尤其是闹市区尤为严重。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也是节能建筑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当中都将防止噪声侵扰列入关键问题当中。

1.4光环境的优化。照明是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也是居民的基本需求,而照明节能也是建筑物节能的关键,是实现绿色节能的重点。绿色节能建筑物给照明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一要满足居民照明的舒适度需求,其二要借助高新的技术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因此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要通过对居民照明需求的调查,通过反复的调试来实现居民对舒适度的需求。同时,要拓宽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节能水平。

2分析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概括的说,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产物,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实际表现形式,同时,现实当中的绿色节能建筑体现的是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广大居民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民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建筑物自身功能的多样化和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必然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的过程当中,出来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还要让建筑物更加的舒适,更加的完善。舒适度的要求是节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照明、空调、通风等基础设施是提高人们舒适度的主要途径。详细说来,通过照明的改善可以给人们提供不一样的感觉;空调通过其多样化的功能,可以保证室内温度;通风设施的改善则可以进一步让人民呼吸到新鲜空气。这几个方面是提高人们舒适度的重点,因此广大的建筑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要加强在这几方面下功夫。虽然我们找到了提高居民舒适度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得不承认,照明、空调、通风等几个方面同时也是耗能较高的地方。而节能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因此,一定要将建筑节能作为设计和施工中的灵魂贯穿始终。

上一篇: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 下一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