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理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8 10:46: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一体化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机电一体化的理解

篇(1)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采用“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社会生活过程和行动导向的原则,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43-04

作者简介:饶雪梅(1963—),女,安徽桐城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202064,主持人:饶雪梅)

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广东全省共有星级酒店959家,其中白金五星级酒店1家、五星级酒店92家、四星级酒店170家、三星级酒店567家。截止到2010年底,广东全省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旅游系和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136所,其中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含大专)有17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有38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于2009年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和专业课程衔接,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贯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广东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行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的试点单位,积极与中职学校合作探索制定3年中职学段和2年高职学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一直以来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高职单招模式”的中高职衔接由于对接院校缺乏沟通,围绕各自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导致目前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和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诸多问题。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关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院校开展全面的、较大范围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中高职专业建设现状、水平调研。在人才需求调研时,在珠三角地区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各类酒店及餐饮企业单位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含酒店及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现状、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岗位升迁规律等;在专业建设调研时,力求涵盖全省所有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内容包含各中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分布情况、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专业教学改革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

根据我们对珠三角地区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与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高星级酒店的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酒店基层督导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饭店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饭店高层管理人员。在对目前酒店员工队伍中最需充实哪一层次的管理人员调查中,4/5的酒店选择了基层管理人员;近一半的酒店选择了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得出毕业生对口就业的职业领域、部门初始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各级发展岗位中高职毕业生平均获得的时间,如表1所示。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高星级商务(度假)酒店、品牌餐饮连锁、会议中心、豪华游轮、高级会所等领域。无论是中职毕业生还是高职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均是具有服务性质的一线管理岗位和具有管理性质的一线服务接待岗位。这类岗位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又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既从事服务工作同时又承担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而做好领班、主管等基层工作,是酒店、餐饮企业生存和良好运转的根基。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3年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其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广东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综合各项调研结果,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高星级商务(度假)酒店、品牌餐饮连锁、会议中心、豪华游轮、高级会所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管理技巧,能适应现代旅游酒店业中基层管理职位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

标准为基础,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衔接“3+2”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采用“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学习领域、职业综合实践、职业拓展5个课程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大类职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超越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知识技能范畴的共有能力;职业学习领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从事酒店、餐饮企业等特定的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综合实践能力是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在职业专门能力的基础上再深入或拓展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参照酒店业和餐饮业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分别在中职阶段选择考取前厅服务员(4级)、客房服务员(4级)、餐厅服务员(4级)、调酒师(4级)、茶艺师(4级)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在高职阶段选择考取前厅服务员(3级)、客房服务员(3级)、餐厅服务员(3级)、调酒师(3级)、茶艺师(3级)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职业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与企业专家合作,对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职业学习领域课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与行业权威、企业一线实践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酒店、餐饮企业业务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分析一线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的工作任务。表2为高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经理(1周、1个月、1季度、1年度)的工作任务表。根据所收集回来的工作任务描述表,分析概括、归纳整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共58项。再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将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到一个行动领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动领域。与此同时,由简单到复杂,从服务到管理,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充分考虑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水平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加工与反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共开发出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10门,整个职业学习领域课程模块遵循从“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实践教学持续贯穿、阶段深化。科学设计中高职合理分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技能训练要体现中高职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社会生活过程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既是高技能从业者,又是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培养具有社会生活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积极构建以社会生活过程为导向的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基础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该体系包括: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的思想政治课程;反映全球共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计算机基本能力,服务后续专业的职业发展素质课程;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旅游管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基于职业发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第二课堂,如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旅游文化艺术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技能竞赛、行业会展实践活动、校园服务周、五星宿舍评比、美酒节实践等。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要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合理安排,以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高星级酒店,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因此,中职开设的“英语和酒店服务英语”课程与高职开设的“高职综合英语和酒店实用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系统设计,专业英语类课程的学时须达到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数的30%左右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基于行动导向设计职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指导原则。遵循行动导向原则的课程开发首要任务是解构学科的知识系统,实现在行动体系中基于学习情境的内容重构。学习情境具有范例性和完整性,它是经过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而是一项完整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专业能力的支撑,也需要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支撑。表3是酒店管理专业开发的10门职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定位、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总体设计、学习情境具体设计、考核与评价方式。其中课程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情境具体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宏观教学法、学生必备基础、教师必备基础、教学媒体、工具与材料、学习步骤。在学习步骤中具体就“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中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以及微观的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必须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统筹确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在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等方面狠下工夫。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社会生活过程和行动导向的原则,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中、高职对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条件共同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路径。这样,既可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李海东.适应珠三角产业需求 强力推进中高职衔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2):1-5.

[2]江才妹,陆国民.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8-20.

篇(2)

初中物理电化教学是当前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电化教学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器材,通过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解和再现技术所进行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来说,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更能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就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

1.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形象化是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重点,电化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这对于好奇心相对较强的初中生来说,吸引力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电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师的板书讲课,而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提前将课堂安排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件准备,这样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另外,学生兴趣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效率。

3.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电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诸多的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展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以迎接“两基”国检为契机,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许多学校装备了常规电教设备,加快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网的建设,为电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低。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低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学校电教装备中软硬失衡,缺乏配套的电教教材(尤其是物理电教教材)等问题,造成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电教设备,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还使得电教设备趋向于摆设,只是在教师上观摩课、优质课或上级领导下来检查时,学校才会有教师使用电教设备开展教学。这样,电教设备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不仅导致学校资金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电化教学的工作量大。电化教学的工作量大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物理电化教学需要教师将物理知识的要点都输入电脑,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中学物理知识不是单纯的文字,涉及到力学以及电路等,都是需要人工输入公式来操作的,尤其是电路图,更是需要谨慎仔细,这样工作量很大。一个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如果工作量大就会只写重点,其他的非重点就给忽略了,这样,可能电化教学的课堂效果并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另外,较大的工作量无法让物理教师主动地投入到电化教学中去,采用电化教学方式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最终不利于电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3.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不高。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不高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教师虽然都学过计算机操作,但是毕竟他们的学习是不系统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有较多的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电化教学中,涉及到的摄像以及关于摄像的部分处理,这些处理都需要比较专业的软件才能操作,而较多的初中物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并没有达到这种标准。因此,电化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太好的教师来说,是具有挑战和难度的。

另外,很多学校虽然加强了电教设备的装备,但是忽视了对教师电化教育知识的工作培训。这从本质上来说,阻碍了电化教学的广泛开展。

三、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1.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鼓励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要把合理运用电教手段纳入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另外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还要使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场所向学生开放,不能只是在上课时才用,这样将大大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

据了解,有的学校向学生开放了网络教室,学生在休息之余都可以自己去学习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讲述《光的反射与折射》一课时,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到网络教室了解此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以及相关网络知识的查阅,已经了解了大部分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2.合理分配资源,开展电化教学。合理分配资源,开展电化教学,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电教教材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笔者这里提到的合理分配资源主要是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电化教学的课件,这对于加快电教教材的建设,提高电教教材质量意义重大。比如,一个教师准备知识点,另外的教师针对知识点准备案例。这样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电化教学的课件,一方面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物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电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电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提高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提高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提高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师要主动参与电化教育知识的学习,意识到电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三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电教活动。如电教优质课评比、优秀电教论文评比、电教教材制作评比、电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参与机会。通过活动,取长补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笔者曾组织全县中学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电压》一节的教学进行研讨。集体商议教学方案,然后观摩教学。通过自制“水流的形成”教具,自制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我县电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以电教促教改,用教改发展电教。上文中,笔者就自身工作体会,发表了自己的浅见。望广大电教同仁在电教研究中,重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规律,概括提炼新的电教理论,构建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烟建堂.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2]赵冬.谈谈中学物理电化教学的实际现状[J].学周刊.2012(22).

篇(3)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廉洁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电力企业也是如此,整体企业都要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想要培养廉洁文化的氛围,企业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努力:构建廉洁文化平台、加大廉洁文化宣传力度、改善廉洁文化措施、加强廉洁文化思想培养。文章以电力企业为例,对电力企业为创造廉洁文化氛围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解读,并针对其中问题给与一定的建议。

一、强化电力企业廉洁文化的传播

(一)思想渗透

行动的前提是要有思想。电力企业在建设廉洁文化的时候,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不仅仅要管理企业业务,还要注重企业廉洁文化的建设,从自身做起,起表率作用,只有企业的带头人开始注重廉洁文化建设并身体力行,企业中的其他员工才能同样做到廉洁。

(二)完善制度

任何文化氛围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全体员工长期自主地努力,管理者有效地监督,企业还要定期安排有关廉洁文化的讲座,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培养出廉洁文化的氛围。

(三)创新载体

为了能够使得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徒有虚表,或者由于廉洁文化在传播时形式太过单一而丧失效果,企业应该大力创新廉洁文化的载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创新。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和教育平台,创造出多种教育形式,企业员工可以轻易接受,也乐意接受,使得单调的廉洁文化变得鲜活、生动。并且保证企业员工的参与度够高,不是只有企业领导一人在唱独角戏。

(四)全员参与

想要企业廉洁文化能够建设起来并且长期存在,那就要保证廉洁文化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建设企业廉洁文化的时候,它必须是贴近企业、贴近员工存在的,必须要保证全体员工欣然参与进来,而不是一边严格克扣员工工资,一边倡导廉洁。企业要针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企业员工关注的方面来进行廉洁文化的建设和培养]。

二、攻克电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难点

(一)统一思想认知

目前我们国家反腐工作做的越来越严格,建设企业廉洁文化也是国家针对反腐采取的一种新型措施,但根据目前看来,电力企业在建设廉洁文化的时候依旧有几种误区没有清楚:第一个误区是企业认为建设廉洁文化是无用功,企业认为自身的重点工作永远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只有钱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廉洁文化的建设见效慢、还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所以企业在建设廉洁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第二个误区是企业人文建设廉洁文化更像是虚无缥缈的形式主义。

(二)完善工作机制

虽然企业已经成立了廉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并且机构内部门之间的分工也很清晰,但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平时工作任务不同,平时为了工作建立的领导小组或多或少有业绩指标作为约束,但是廉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不同,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它的成果很难量化,也很难制定指标,所以导致组内成员消极对待,甚至漠不关心。

(三)改善方式方法

企业在推行廉洁文化建设的时候有一些方式方法有待改善:一是教育对象不够全面,目前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在于党员和领导干部,虽然企业领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企业员工占据企业的大多数,如果对这些员工廉洁文化的熏陶不到位,那么整个工作的开展不会有太大成效;二是建设企业廉洁文化的时候形式不够多样化。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普通员工的兴趣,不同群体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程度的培养;三是宣传没有到位,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结果就是群众会认为政府本身不够重视,从而消极对待。

(四)加强监管力度

电力企业旗下有很多分管企业,很难进行全面有效地监管,部分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企业的重点领域针对腐败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所以内部监督机制要健全管理,企业对于一些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够严格,所以应该全面加强监管力度。

三、电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注重廉洁文化理念的传播

廉洁文化理念要彻底深入企业员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企业采取的合理措施。坚持以“淡泊名利、慎权守职”作为廉洁理念的核心所在,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和企业员工始终奉行“要反腐倡廉

不要以权谋私;要艰苦奋斗,

不要骄奢逸”的创业理念,

在如此理念的熏陶下,深化集团的员工始终保持严于律己,清白做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传播廉洁文化理念的同时,将廉洁作为企业目标,要求每位员工牢记企业理念,长此以往,形成了廉洁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在宣传廉洁文化的时候,不只是在集团内部,而細分为班组级别,将廉洁文化遍布于公司每个角落,不搞形式主义,渗透到企业的管理内部和生产建设,保证每位员工都能够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将其铭记于心,身体力行。

(二)营造廉洁文化氛围,

加大廉洁文化宣传力度

想要使廉洁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那么电力企业就要充分营造出廉洁文化的氛围,要加大廉洁文化的宣传力度。电力可以利用自身要是来扩大宣传廉洁文化的氛围,例如电力企业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创新廉洁文化的宣传方式,例如可以举行廉洁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开展警示教育、廉政课堂,开班廉政展览长廊,短信宣传廉政文化思想等等。使得廉洁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深入企业员工的内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每一位企业员工。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要加强对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员工努力做到知法不犯法,企业可以组织员工观看反腐电影,正清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警示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除此之外,电力企业也可以向员工征求宣传廉洁文化的建议,上报员工廉洁事迹,大力表扬、奖励,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使得员工能够做到守法,不知法犯法。从心底认同企业所推崇的廉洁文化理念。

(三)注重廉洁文化的建设措施

构建廉洁文化平台

建设电力企业的廉洁文化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注重针对廉洁文化采取的措施,构建廉洁文化平台,大力宣传廉洁文化,使得廉洁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位企业员工的心中,在平时工作的时候自觉遵守廉洁文化。深刻贯彻廉洁文化理念,借助多种渠道构建廉洁文化平台。企业通过传播廉洁故事,定期群发短信宣传廉洁思想,展览廉洁漫画,让企业员工在学习廉洁文化的同时思考廉洁文化对于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企業借助自身拥有资源不遗余力向员工宣传廉洁文化理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廉洁文化长廊,开辟廉洁文化教育墙、悬挂廉洁文化宣传条幅和树立廉洁文化警示标语等措施,对企业员工形成视觉冲击,加大宣传力度,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企业将廉洁文化落实到员工身边的常用物品上如鼠标垫、马克杯、台历还有笔记本,都印上了廉洁故事或古语,使得廉洁文化处处可学。也随时提醒员工在工作中要做到无愧于心,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四)建立严格的廉洁文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大力落实廉洁文化建设措施

篇(4)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一词的英文名词是“Mechatronics”,它是取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拼合而成的。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依赖于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机电一体化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容量大,这门课的教与学都不容易。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结构构成,将机电一体化系统分为若干个功能结构模块,逐一进行讲解,例如分别讲解机械本体功能模块,传感检测功能模块,中央控制功能模块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易于学生理解,但是在无形中割裂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为此必须结合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尝试,以期从中能够找到有效的复合机电一体化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1 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像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加之实践实训比较少,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疲于应付授课;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兴趣不大,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最后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1.2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去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高等院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1.3 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往往实验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较高,价格昂贵,因此很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实验所配置的实验设备都是很简单的,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大实验实践课程量,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仍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实践条件差,硬件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台或者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都是老师在做实验,学生只负责看,即使动手也是按照老师调试好的实验按照老师实验的顺序重复一遍,实验教学效果比较差,这使得整个实验就流于形式化。

(2)缺乏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台供学生动手实践,目前机电一体化类的课程实验都只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实验,缺乏激励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这使得机电一体化类的实验无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实验实践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实验实践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的实验报告依靠抄袭完成,老师对学生没有印象,学生的实验成绩仅仅凭实验报告打分,实验实践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机电一体化类的实验实践失去了价值。

2 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2.1 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在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倡应当根据各个院校各个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添加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尽量弱化传统实践模式中的演示性的或验证性实验,加大动手实践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践实验,这样更容易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和技能。

2.2 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机电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是出勤考查、实验报考考查以及最后实验考查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查考核方式不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完全实践能力,只能够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考核打分,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合理,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是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3 加大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的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果,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也取决于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各院校要想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大对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践项目的开设依赖于实习实训基地,而目前多数机电专业课程依赖于金工实习的相关设备,因此对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必须要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已势在必行。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而本论文也是重点探讨如何开展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6):79-80.

[3]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23-24.

篇(5)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性技术类型,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发挥各自优势,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前行的结果。在科技的推动下,机电一体化在诸多领域中产生影响,在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因此,要对机电一体化涵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对其应用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发展方向,推动这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对机电一体化涵义的阐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凸显综合性的特征,融合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等技术领域。凸显全面性与综合性,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主要关注的是机械设备的生产以及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重视对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电子器材的探索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支持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机电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重点集中在信息与产品的组成,主要是关注传感、信息以及机械技术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逐渐渗透在生产环节中,加快产品创新,促进改革,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必然。

2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状况的分析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介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和应用下,整个生产操作的精度显著增强,功能更加多样化。另外,在结构方面,拥有紧凑的构造,模块化突出。在功能领域,开放性更强,推动数控机床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升机床的精确度,为整个生产提供更加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持。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制造和集成系统中的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的支持下,计算机制造以及集成系统能够满足动态管控的目的,达到对目标的优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制约,保证信息的顺畅性。同时,实现诸多功能的融合,如开发、生产以及决策管理等,使得产品配置实现优化,集成度得到显著增强。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对于柔性制造系统而言,涉及诸多部门,如机器人、数控等。要在装配要求的指导下,结合生产需要,对工件进行生产。整个系统的应用中,需要进行相关构件、品种等进行频繁切换。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下,产品质量的增强成为必然,生产效率实现大幅提升。2.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介绍。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经历几个发展时期,首先,机器人在得到相关指令之后,进行单一动作的重复,但是,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也很难结合对象进行及时调整。其次,在工业机器人中加装传感系统,能够实现对工作环境的识别和适应,及时反馈相关状态,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同时,反馈功能比较突出,满足对整个操作动作的控制需求。这一时期的机器人在智能水平上处于较低级阶段,但是,实用性得到显著提升。再次,工业机器人紧跟时展步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感知能力增强,能够完成复杂的逻辑思维,具备了决策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独立运行特点更加突出。

3对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介绍

3.1机电一体化在绿色化方面更加突出。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更加关注对资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的保护。工业生产也要顺利这一发展趋势,追求绿色发展目标,发展绿色机电一体化,实现能耗的有效降低,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3.2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不断完善。智能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时展中,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在发展中,注重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引进,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强化控制性。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智能性方面无法与人的思维进行媲美,但是,借助智能化的产品能够实现复杂问题的缓解,在根本上推动机电一体化的飞速发展。3.3机电一体化中网络化的分析。信息技术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更加飞速。同时,网络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科研领域发挥作用。网络化技术催生了多种技术类型,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远程终端监控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功能上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计算机的支持下,其优势更加突出。为此,网络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发展成为其完善中的必然一环。3.4模块化得到发展。机电一体化在不断完善中,模块化成为其必然选择。目前,机电一体化包含诸多类型,为了实现进一步开放的目的,需要将模块化作为发展方向,对技术进行单元划分,实现整体功能的强化。3.5全息系统化得到推广应用。全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受到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影响。在全息系统化的应用下,采用了开放式总线结构和模式化结构,系统能够进行自由重组,同时,通信能力更强,为人机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综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机电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机电行业实现技术的全面融合,凸显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因此,为了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要对其概念进行明确,明确其应用的主要方向,系统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方向,在根本上推动机电一体化的有序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更大的便利。

作者:梁晋 单位: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资供销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分类号】G712.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mechatronics major have in ideology,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ditions 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mechatronics maj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problems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我们日常所需的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都需要用到机械设备、机械手、 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加工,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的技术人才,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创造着新的经济秩序和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正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从高精度、快速性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械手和机器人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传统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为依据。然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都会从事一些机床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机车调试,故障查找和排除等一些技术强,实践性强的工作,使得学生不能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不强、有些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工友之间的团队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怎能才能让这些学生学有所成,通过分析调查,总结了以下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师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高等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理解,实践操作少,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听不懂,吃不透。教师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重,往往应付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2、课程设计不合理。机电一体化专业信息量大,包含机械、电气、计算机等,难度较深,理论课时多,实践技能课时少,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专业而言,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系统的掌握机械和电气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导致学生“机”没学好,“电”也不通[1]。在管理技能方面,理论教学缺少管理学方面的授课,在实践中也缺少团队的活动,使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缺乏领导能力。

3、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枯燥乏味,教师又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有些知识没有实物很难理解,让学生难上加难。在教学过程又缺少一些教学辅助道具:比如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虽然各学校都有微机房,但多数学校都没有充分的利用。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特别是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数量不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

5、教学条件不完善。实践操作条件差,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老师在做,学生观望。机床设备都是老式设备,加工零件也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实验实践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很多实验过于形式,仅凭实验报告来完成,缺少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及企业的需求情况,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7-28.

[2]吴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1).

篇(7)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是其目的是运用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性能及自动化程度,是高等学校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莘莘学子应该掌握的技术。

二、教学内容

1.概论: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发展前景,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注意事项及所达目的

2.机械技术: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所用的典型机械传动部件和支承部件

3.机电一体化中集成电路的应用:基本逻辑运算电路和典型集成芯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4.接口技术:接口的种类和应用,常用人机接口和机电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5.检测与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选择使用和信号处理

6.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分类和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微机控制技术、PID控制器的设计

7.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步进伺服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的执行元件及控制,伺服系统的设计

8.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几种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机、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现代温室设施

三、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进措施

(一)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要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毕业生工作地方的特点和该行业的需求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不能茫然设置。开设理论课程时要以时间合理、够用为原则,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出来,在理论知识方面,要让学生们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符合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素质,并对学生后续的深造打下基础,不至于基础知识弱化。由于人才市场在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市场办教育这个理念进行,使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单位需求相满足,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单位开始注重对有能力的人才的选择,利用学历进行选人的单一标准已经开始变得多元化,操作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才是企业单位比较看重的。所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中,要把课堂学习与实习、分岗综合实习和实地实习进行连接一起,分配好各个阶段的时间,这样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可以快速应用到实习中去,并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锻炼出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就累积实际工作经验,这对日后步入工作环境中大为有益,缩短了学生们的适应期。当然了,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强调实践性,让课程的设置服务学生的就业,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边学边实践,乐学活用,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强化优势,对他们以后的职业非常有用。

(二)加强研究,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来讲,大多都是书本系统知识,理论知识,而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实践教材却很少,这也对授课老师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老师根据该专业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自身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等经验,和编写老师一同讨论,交流学习,优势互补,慢慢编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并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为以后积累素材。针对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材落后实际的情况,也要及时解决。

(三) 加大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

高职教育必须强调课内实践的开设有效、实用,机电一体化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我们应该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讨论,确定该课程必须掌握哪些方面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再据此进行安排设置训练。结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先进制造、数控网络实验室,将本课程的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此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工程意识 ,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将课本中有关系统设计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课题有机结合,使得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工程变成很有意义的工程训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企业现场教学 ,使学生能了解到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

篇(8)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目标优选教材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现有的教材虽然版本繁多,但各有局限。为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一套内容体系相对合理且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学科水平的教材,就尤为重要。依托培养目标,在对教材的选择上应把握以下几点:实用性,教材避免纸上谈兵,避免冗长的理论推理、介绍,使用时既要有入门的引导,又要兼顾提高和深入;系统性,教材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展开,因此,对于每一环节都要强调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系统其他要素的关联性;先进性,介绍最新技术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学习方向。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该课程开设之前,其主要内容都有多学时的专门课程讲授,如传感器有传感器测试技术在前,机械部分有机械设计基础等;如果课程内容仅仅是对先修课程的回顾和重复,势必造成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必须要有所突破。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透彻讲述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体系结构等。本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框架有高屋建瓴的作用,透彻的理解能对课程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对各单元技术的讲解,要分清主次。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虽然这些技术在系统设计中都很重要,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分主次,对每项技术的讲解等同视之,势必会大大加重学生负担,转移系统设计这一教学重点。因此,要分清主次,增删结合。对伺服驱动技术和检测传感技术要重点讲解,特别是伺服驱动技术,它是系统设计的核心;检测传感技术要突出检测系统的设计,减少传感技术的讲解,可改为学生自学。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内容较多,且前期相关科目有所讲解,所以不宜过细,可以总结性的讲解。

最后,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较多课时,分析实际系统的设计过程。比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全自动洗衣机等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为实例,可以精讲其中一两个,使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最新科技产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经验,普遍感到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难度较大。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此环节中应该避免或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随着我院实验设备的不断完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等逐步投入使用,实训、实验条件大大改善。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做到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另外,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再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最终进行设计选题;在做中学,学中做,最后完成课程设计及论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设计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内容比较枯燥。为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动画演示、实物展示等形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重点讲授知识的精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能力培养着眼,注重讲、练结合。

此外,在理论教学方面重点采用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对两个或几个相似的的对象进行联想,根据它们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方法。

(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开设综合性实践环节,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利用简易模块,任意搭建各种机械模块,如打印机等,在构建机械模块之余,完成电机、传感器的选择、安装,完成其控制电路板的设计、开发、制作、调试,以及软件编程调试。通过小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工程化”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结束语

通过笔者近两年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把握系统化、整体化、工程化这一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实践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景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9)

一、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众多新型技术不断涌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当中,从而极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价值与应用规模,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使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求贤若渴,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使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始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造成这些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相应的岗位,更加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冲击,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必须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1.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院校要想确保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先从专业设置上入手,并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以市场对接作为专业的设置根本。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时,应将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标准与职业素养进行掌握,并以此作为参考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定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来进行特色化的专业设置,以此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2.社会需求下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就必须对市场需求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岗位技能要求进行充分掌握,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并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层次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分为三个课程类型,分别为专业核心课程、氛围基础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并充分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进度与内容来建立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应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战略定位,当然,在建立实践性课程时,必须要确保实践性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3.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过程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知识内容涵盖范围广、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念教学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更会使其在未来的市场就业中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计划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前提,在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更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极度渴求的形势下,要想确保机电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通过对社会需求下的岗位能力与人才标准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参考来制定教学大纲,并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充分结合,来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建立人才考核体系,以此确保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5.社会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来引导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时,应以多元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以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其能够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此外,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多人才选择的机会,还能通过院校资源方面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方面的匮乏问题。6.社会需求下的师资力量改革。教师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改革,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素质、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来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还能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历练与学习机会。

作者:田 雨 单位:山东煤炭技师学院

篇(10)

[作者简介]张子义(1959-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季红益(1976-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杨帆(1972- ),女,河北滦县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北京 1000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86-02

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更是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创新的内容也从过去单一学科向着各个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思维对于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系统的柔性,使系统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的附加值。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显然比过去高了许多。如何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地适应这种技术的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就目前科技发展来看,机电一体化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今后若干年高等教育的重点。学生机电一体化思维的培养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施。同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作为今后国家技术发展的重点。在此例举的技术重点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范畴。

一、机电一体化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需要有“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有跨域的知识作为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要求我们具有跨域的知识。就工业技术来说,那种长期以来所固有的只专注于本专业、精于本专业的人才对于当今的社会当然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就创新过程来说,要比那种知识广博的人来说要相对困难。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人们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因此学校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学校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可以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着手。在上述的几个方面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最为直接、投资最少但效果确是最好的。

二、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

现代技术门类繁多,各自有着不同的应用领域。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变得十分普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技术之间的一致性和特殊性是机电一体化思维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机械、电子、液压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体会工业技术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在校生今后的工作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学习如何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这对于他们世界观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裨益。

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环节。三个不同的环节,各自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各自不同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机电一体化的思维方式。

(一)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

当今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知识爆炸”。如果我们的教学仍然是将各项技术割裂地传授给学生,那么结果只能是:(1)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2)加大教师的授课工作量;(3)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过大的学习压力与过大的教师工作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对于任何一个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更关键的是,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但是由于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相互割裂,这样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帮助是有限的。

上一篇: 金融投资风险管理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