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22: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业市场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转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因此,需要从劳动参与、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总之造成目前人口结构的原因要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说起,下面简单谈谈:
中国从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由于时间的滞后性,目前还只是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计划生育恶果还没有显露出来。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表现为到2012年的总劳动力开始减少。
中国目前经济还朝气蓬勃,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劳动力还在增加。中国目前与日本1980年代后期有些类似,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以奥运会为标志)。但是2012年中国总劳动力达到顶峰之后将快速下降,意味着中国即将走日本1990年代的老路。2012年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标志年份。
在总劳动力减少之前,19-22岁劳动力在2009年达到1亿的顶峰之后已经开始快速减少,到2018年只剩下5000多万,也就是说最有活力的劳动力在9年之内下降一半,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这个年龄劳动力的减少导致高考生源快速减少(意味着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这也直接导致2010年的全国范围的用工荒,这样的情况今后几年还将持续。
2、农民工就业的流向
2008年及前后几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流向分布:
目前,在2008年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大量投资中西部,鼓励中西部开发,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回流,造成东部用工荒的出现。
国家现在的开发主要是基础建设方面,这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经过了解,中西部的条件相对艰苦,工人就业的要求较低,待遇比东部要高,使得上部的农民工流向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东部沿海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特别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调控的支持,使大量的房产公司起死回生,并囤积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2010年房市井喷,大量的楼盘陆续开发。预计未来几年楼市热度不减今年,到2015年达到调控高峰,以后将逐步得到市场的正常调控,与西方国家接轨,房产利润将大打折扣,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有一定比例的提升。
4、东部地区未来建筑工程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的建筑市场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有的经营模式将要发生改变,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以原始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将受到严重挑战,所以建筑市场应未雨绸缪,及早采取相应对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个人的构想和见解如下:
4.1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材料、工艺、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比如长沙某酒店共30层,可在15天建成,并可抗9级地震。这种新技术如能得到推广应用,将建筑产品有现址施工变成工厂预制现场安装模式,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并可使产品产业化,工人技术化,减少对人员过大流动带来的管理难度,而且受气候影响可减少到最低程度。
4.2建筑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及出路
目前国家通过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来对实现对建筑市场的控制。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业主、监理、承包商、材料商四大市场主体。并逐步建立了以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和建设监理制为标志的现代建筑管理体制。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控制,与国外的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同样都是买方市场,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我国建筑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预计在2020年到2030年之际,中国的建筑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业主委托监理管理模式将改变为咨询公司管理模式。
在实行该模式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步入稳定发展时期,开发商的暴利时代基本结束,利润一般在5%~10%的水平,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实现。
4.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改变
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控制,与国外的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同样都是买方市场,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我国建筑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市场不规范、竞争环境恶化突现出的施工企业头上的“四把刀”,使建筑施工企业苦不堪言,也把工程质量放在了钢丝绳上,不想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仍然以低廉的人工作为主要作业方式,更不愿意花钱去培训工人,更不愿在新工艺和新技术上花大价钱,使得目前的建筑市场用工日益混乱,人员素质难以提高,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体制上入手,对我国的建筑管理模式进行变革。(2)项目管理组织的不合理,效率不高,虽然有人提出了项目管理承包,但项目管理承包只是现有模式的一点改进,而要完全实现项目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管理则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改变。(3)在国际上,工程管理咨询是为项目法人提供高层次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实施业主方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策划和投资决策阶段的咨询服务和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项目目标控制。微观的工程施工监理只是其业务范围内很小的一部分。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业已经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似乎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独立出来,而单纯的施工监理占了很大一部分。前期的决策虽然也有但是不多。要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管理咨询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才行。(4)我国直线式两层分离劳务管理模式在我国建筑企业经过多年改革,现已基本实现管理层与劳务层的两层分离。但分离后带来的劳务层如何面对市场竞争的问题依然严峻,有学者提出了内部模拟劳务市场作为过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毕竟还要走向市场,所以他们仍然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劳务承包商是一种必然。专业劳务承包商的职工(专业工人)一般能得到很好的培训,并享有与工人同等的社会保障,且工资福利水平必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低资质承包企业以及私营建筑企业,他们一般很难独立承揽大型的施工项目(除大型的私营建筑企业),但为了生存,挂靠成为他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国家鼓励低资质的承包企业转向专业、劳务承包企业,私营建筑企业在最初可能也要走向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壮大后依然要面对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与其如此的颇费周章,不如改变管理模式而一劳永逸。
5、结语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人才领域,入世将会促进中外人才市场的融通,扩大市场资源,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和服务手段、技术的提升。
作者简介:孔祥娜(1963—),女,平顶山市房产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58-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建筑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建筑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建筑市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积极主动把握各种变革,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中把握制高点,占据优势地位。
一、诚信为本
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保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信用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在促进市场经济各行业良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其中建筑行业事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诚信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2005年《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实施,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在建筑领域仍存在着诚信不足甚至丧失诚信的现象,如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建筑质量低下等。诚信的缺失直接造成企业形象的破坏,竞争力的减退,甚至直接威胁到企业生存。因此,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的诚信建设,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增强信用意识,通过诚信经营,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实现诚信建设与岗位工作的有机结合,将诚信建设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筑企业来讲,诚信经营直接体现在对合同的严格遵守履行,及对于工程质量的保障方面。
二、多管齐下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21世纪,我国建筑企业所处环境可总结为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对于企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建筑企业只有修炼好内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能在市场突围之中占有绝对优势。
1.明确企业战略定位
简单来讲,战略是指导或决定企业发展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后危机时代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只有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寻求不断的发展。当前,大部分建筑企业对竞争环境缺乏全面客观的整体分析,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机会及未来发展目标缺乏整体性的战略规划思考和能力,经营盲目性、短视性明显,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战略规划理论及模型基础上,通过专业的竞争分析模型,如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建筑市场和建筑行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量化分析;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及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确定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明确企业的使命、远景和价值观,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公司的业务及业务组合;在此基础上明确、树立、理清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中短期发展规划及经营战略。一般来讲,常见的企业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其中集中战略也称焦点战略,实力相对较弱的建筑企业可通过此战略集中其全部力量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的特殊要求,构筑自身核心竞争力。
2.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创新
建筑企业市场面临的巨大变化使得企业仅靠传统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甚至让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企业创新管理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理念、战略、管理模式、方法等或要素组合融入企业管理过程中,改革和替代原有的不适应企业发展要素的活动,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建筑企业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管理的创新活动,推动管理的创新增加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其中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中管理经营理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最大障碍。转变固化的管理思维方式,树立现代科学管理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粗放经营向精细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施工管理上,建立健全工程监理制和项目负责制,对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动态控制。同时通过培育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善于学习和总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重视人才
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下发通知,对各地在进行跨省企业备案管理中的禁止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通知下发后市场反映良好。但也有企业反映,尚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地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做好对跨省企业的管理工作,针对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要求设立分公司、重复备案、扣押相关证照资料等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出台了《规定》,旨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促进建筑企业公平竞争,加强对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据此,《规定》体现了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原则。
一是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取消登记、备案等非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淡化前置管理,开放建筑市场,为建筑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监管。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实行宽进严管,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省际协调机制,强化信息公开,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三是优化服务。简化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办理手续,优化管理流程,实施一次性信息报送制度,取消各类妨碍建筑企业自由流动的规定,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要求
首先,《规定》明确了维护公平竞争、清除各地市场壁垒的要求。
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一方面要解决人为分割市场、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外地企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优秀企业自由流动,对建筑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为此,《规定》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各地的监管原则:一是企业注册所在地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实力强、信誉好的建筑企业开展跨省经营业务的良好环境。二是各地要给予外地建筑企业与本地建筑企业同等待遇,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维护建筑市场公平竞争。同时,为解决广大企业反映强烈的市场壁垒问题,在《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规定》进一步具体明确了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禁止行为。
其次,《规定》简化前置管理,确立了企业信息报送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广西、安徽等地的做法,《规定》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外地建筑企业入省承揽业务监管中,取消备案管理,转为实行企业信息报送制度,即跨省承揽业务的企业,向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送企业基本信息,并对报送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时将企业报送的信息纳入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通告本地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企业报送基本信息后,可在工程所在地全省范围内承揽业务,省内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要求企业重复报送信息,最大程度地为企业提供方便。
再其次,《规定》体现转变管理思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
推进建筑市场统一开放,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定》从完善监管机制和提升监管手段两个方面,明确了对跨省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监管机制方面,实施联合惩戒,建立省际协调联动机制。各地要明确本部门负责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各省之间加强沟通联络,及时通报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的有关情况,配合处理企业在跨省承揽业务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监管合力。建立“黑名单”制度,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报送企业基本信息时弄虚作假的建筑企业列入“黑名单”,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实施资质核查,注册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列入资质核查名单,及时开展资质动态核查。
在监管手段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建立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与各省级平台对接,统一公开各地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信息。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及时、全面公开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和日常执法信息,特别是统一公布中标企业项目班子人员信息,将企业中标信息与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在建筑市场监督检查时,对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与企业中标信息不一致的,进行重点核查,依法查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通报外地建筑企业在本地承揽业务中的违法违规等信息,并将建筑企业违法行为及处罚或处理结果上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
1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当考虑环境、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时候,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眼前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富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1.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1.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1.3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1.4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1.5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1.6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 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 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在于此。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的或无形的,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5 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5.1住宅建筑的舒适性.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5.2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5.3 住宅的生态型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4)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
人类生存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生存价值。未来建筑设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地物,以及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使居住者能尽情享受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6 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在建筑设计风格上普遍还很单一,使得很多街道和城市相似度太高,难免显得单调。对于不同的地域,要选择不同的设计风格,才能设计出各有特色的建筑和建造具有地方特点的城市。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这些是具体影响和制约着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和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和区域环境融为一体,使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建筑。
参考文献:
据Phillips Mcdougall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作物保护用农药销售额为518.35亿美元,同比下降8.5%。而2016年全球作物保护用农药销售额为499.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如果排除通胀和货币走势的原因,实际市场销售额下跌为2.9%,如果只排除货币影响,市场实际增长0.8%。如果统计所有的农药市场(包括非作物保护市场),其销售额为565.2亿美金,同比下跌1.8%,非作物保护农药市场销售为65.35亿美金,名义上同比增长3.4%。包括先正达在内6大农化巨头经营业绩得到改善,2016年营业收入降幅基本在5%之内(孟山都除外),相比2015年,营业收入降幅明显收窄,各项数据表明:2015~2016年全球农药行业已经触底,尤其从2016年末开始,农药商品价格集体出现明显地回升,现阶段国际农产品出现反弹,农药需求回暖预期将加大,届时大概率实现“量价齐升”,促使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安徽中农纵横农化部研究员张波认为:过往两年全球农药行业销售额萎靡不振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全球油价长期徘徊于40-60美元/桶的中低区间,对南美、北美的燃料用途作物种植面积造成了较大压力,而这类作物种植成本对应的国际油价区间预计为70美元/桶左右;另一方面,农药施用量与农作物种植面积高相关,而种植面积又与农产品价格紧密相关,然而过去两年间,全球农产品库存高企,价格处于底部徘徊,种植面积增速放缓。他还观察到,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小麦、玉米、棉花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国际粮农组织统计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出现明显回升,显示农产品价格回升向下游传导的渠道通畅。
近期国际油价下跌将增厚农药企业利润。2016年以来,由于油价逐步回升,主要基础化工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加之国内环保主导的供给侧改革导致大部分化工品环保成本增高,使得下游精细化工品成本端压力E增。随着国际油价短期内回调在50美元的下方,将缓和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势头,有利于农药企业的盈利改善。
行业发展新趋势将凸显
农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格局强者恒强。根据Phillips McDougall 的数据显示,相较于2005年平均2.56亿美元的研发成本,2015年的平均成本增长了11.7%,达到2.86亿美元,增量主要来自于研究成本和登记成本的增加。由于新活性成分研发的巨大投入,仿制型农药企业难以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而随着几大农化巨头之间的并购落地,国际农化市场上强者恒强的高集中度竞争格局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跨国巨头转向技术密集领域纵深发展。由于仿制农药竞争者的大量加入,传统产品盈利逐渐下滑,农药巨头公司在1990年之前上市的产品中,除了草甘膦、麦草畏等受转基因种植影响仍维持较好的销售额之外,其他大部分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严重挤压,因此,六大农化巨头专注于创制农药和转基因种子的研发,年度研发费用的金额和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远远高于其他农药企业。新药的上市必然带来对传统产品的替代和淘汰,而这些仍有市场机会的传统产品对于农药研发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仍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从而驱动农药产能的结构性转移。
国际农化巨头逐步向种子业务战略转移。从六大农化公司的销售额和研发支出可以看出,对种子业务的投入在2010年前后已超过农药。从转基因作物种植促进草甘膦大爆发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种子业务一方面能够保持高盈利,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其相应的农药品种保持增长。孟山都在转基因种子上的成功布局,使得各大巨头意识到通过控制种子的生物学性状,可以加大对下游农药品种需求的掌控。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农化市场上,把种子、种植、产品、服务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将成为新的主流盈利模式。
产品更新换代是创新型农药企业外包部分业务的核心动力。据统计,2015年一个农药新活性成分从研制到商业化平均需要11.3年,成本约2.86亿美元。为了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创新型农药企业常采用合理外包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利用第三方的成本优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品牌和渠道上;而在专利保护到期之后,由于面临仿制型农药企业的激烈竞争,成本优势将是决定企业市场份额的最重要筹码。 专利产品外包利好定制生产企业。通过外包部分业务,既可以为创新型企业缩短研发周期,也可以让承接外包的农药企业充分享受全球行业分工带来的好处。在定制期内,由于定制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且与客户协商定价,避免产品价格随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定制生产企业可以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而在定制期满后,定制生产企业可以凭借积累的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继续获得显著市场份额,充分享受下游市场的高速成长。
abstract: relying on city construction in changzhutan city group ,currently it is necessaryto implement sports and travel incorporateon. by discussing the local conditionsin changzhuta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advice for the integrated sport travel industry.
key words:changzhutan city group; sport trave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dition; conception
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充分显示了它的产业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兼具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于一身的体育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大、创汇多的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力。
一、世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欧美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早在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20世纪初,以体育健身和各种闲暇娱乐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业在一些国家初步形成规模。如:美国在1929年时,休闲娱乐业占服务业国民收入的8%,占全国国民收入总额的0.93%。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所喜爱的高山滑雪、徒步登山、海边沐浴、帆船、冲浪以及攀崖、漂流、探险等冒险刺激类项目,都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
除参与性体育旅游之外,观赏性体育旅游也随着人们对诸如五大足球联赛、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比赛与日俱增的热情而蓬勃发展起来。例如,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超过50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境游客达150万,仅在旅游业方面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利益就高达42.7亿美元。按照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32%。
二、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条件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株洲和湘潭的体育主题公园等不但为体育赛事等观赏性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也为营造都市景观体育创造了条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挥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体育文化经营实体为大众休闲体育和体育康复保健等参与性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
(二)政策条件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对体育旅游进行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政策支持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同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刺激旅游的相关制度之外,长株潭一体化为长株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的13个旅游类项目中,长株潭地区就有4个;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长株潭城市群是重点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是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是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的体育竞赛、娱乐基地是今后的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并要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为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条件
体育旅游具有专业性强、费用高的特点,同时体育旅游开发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效益全省领先,是湖南的“金三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主要反映在区域社会承载力上,区域社会承载力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对游客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纳程度,是确定体育旅游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连接市县的高速公路或准高速公路的建设初具规模,加上“一体化”规划中的轻轨铁路、沿江高等级连接线和三市外环线将为长株潭市际交往提供便捷。同时黄花国际机场,京广、湘黔铁路干线,上瑞、京珠高速公路,107、319、320国道,湘江航道等为该区的对外交通构筑起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区域内的宾馆接待能力强大;以五城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的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以湖南省十运会为契机建设的株洲体育中心、以湖南省第11届运动会为机遇的正在扩建中的湘潭体育中心,以及各大高校和企业的运动场馆,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再加上文化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行业,区域内的居民具有良好的迎接外来体育旅游者的心态。
(五)市场条件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占gdp的5.2%;2005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453.57万元,占gdp的7.01%; 2006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588.39亿元,占gdp的7.85%;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348.93万人、283亿元,分别占湖南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6.42%、48.10%。旅游市场稳定的发展,为体育旅游带来丰富客源。并且长株潭城市群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实体约近4千个,年创税费1亿多元,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三、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长株潭城市群本就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诸多优势资源和条件保障,在2007年12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借助这一东风,依靠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优势,发挥体育旅游这一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推动人民之间平等友好往来的特色优势,形成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观赏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各种消费层次并举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
(一)加强三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挥区域优势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金三角”,区位优势得天厚,两两相距均在45公里以内,名为三市实为一体,其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应俱全,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这种同一流域、超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体验该区域著名的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更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一大环境下,制定出能整合体育旅游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成立以政府主导的各部门联动机构,打破行政区划阻隔,制订高水平的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区规划再编制各自的体育旅游建设规划。确保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有效避免区域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企业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形成整体效应,壮大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形成三市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
(二)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打造长株潭体育竞赛、娱乐基地
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发挥“奥运湘军”人才优势和品牌形象,积极发展体操、跳水、射击、水球、羽毛球等湖南优势项目职业俱乐部,努力建设足球、篮球等热点项目职业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种大众化体育俱乐部,形成以省体育运动技术管理学院和体育场为依托,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株洲和湘潭体育主题公园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体育竞赛、训练、旅游休闲等系列设施,建设可举办国际大型赛事、会展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文化主题公园、奥林匹克广场、旅游休闲中心工程等重大项目,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国内重要的体育比赛、培训、人才、娱乐基地,邀请世界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到此比赛、训练,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借助传媒湘军的优势资源,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到长株潭观赏比赛或体验体育乐趣。
(三)依靠现有条件,开发休闲体育旅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健身功能强,接近大自然,富于挑战性、刺激性的高品位、高档的休闲体育项目已成为众多人的选择。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开发大众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自然地理环境、运动场馆设施的丰富资源。浏阳大围山的漂流与攀岩、湘潭水府庙的滑水和水上滑翔、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的天然户外运动场所;再加上长株潭城市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壁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些都是吸引游客体验体育乐趣的体育旅游资源,但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挖掘,加以提炼,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优势品牌,为人们的体育休闲提供好的去处,也能更好地壮大发展行业经济。
(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潜力,吸引游客参与
虽然长株潭地区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湖南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也能给长株潭的体育旅游产业带来启示。湘西虽好,但交通不便,而长沙有世界之窗和湖南民俗文化村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园,完全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湘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移植;中国的龙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而龙舟文化的发源地岳阳早已被纳入泛长株潭成城市群的范围,这应是三市体育旅游拓宽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长沙高校的舞龙舞狮文化开展的红红火火,已多次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对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株潭城市群应按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工,雅化包装,推向旅游市场,提供观赏、参与服务,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业的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吉春,周珂. 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5-17.
[2] 郑贵华,田定湘,郑自军. 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96-98.
[3] 杨洪,罗秋君,李蔚. 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3(12):380-384.
[4] 杨雪芹,柳景. 昆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49.
摘 要: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是必然之路。本文基于对高校、企业、社会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基本情况,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总结了常州科教城高职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情况。
关键词 :常州科教城;高职经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19-02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3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立项编号为:2013SJBFDY005。
作者简介:甘迎春(1982-),男,安徽滁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王萦新(1986-),女,江苏扬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图书馆管理。王大旭(1975- ),男,江苏南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一、常州科教城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情况
常州科教城共有五所高职院校,都为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一所,是国家首批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现有在校学生6万余人。
在专业方面,五所高职院校共开设近20个经管类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最多,有14个,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最少:有4个,目前各个学校均开设的专业有会计、市场营销。从招生规模上看,2014年计划招生最多的是常州纺织学院749人,招生计划最少的常州工程学院为405人,从招生专业来说,2014年计划最多的是会计(财会)专业505人,其次是市场营销专业424人。在校生方面,经管类人数最多的常州纺织学院有近3000名学生,是该院最大的系部,占学院总人数的近30%,人数较少的常州工程学院在校生也超过了1200人,在学校排名第4,另外常州信息、常州机电、常州轻工等学校经管类学生人数都达到了1500人左右,在各个学校中均排名靠前。常州信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常州纺织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常州机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常州轻工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类专业。
二、企业对常州科教城高职经管学生职业素质调查分析
2014年1-10月,笔者对常州及附近70家企业进行高职职业素质为主题的调研,其中200人以上的企业占到近50%,50%的企业有10人以上的经管高职毕业生。
1.高职学生优点:善于与人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强。87.1%的企业认可高职经管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有61家),其次是表达能力强(46家)。2.高职学生的缺点:企业有不同的认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不扎实,有40%的企业这样认为,其次是34%企业认为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吃苦。3.对高职经管学生的定位:中层管理人员。46%的企业将高职经管学生定位为中层管理人员,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学生未来期望还是比较高的。4.高职经管学生最欠缺的能力:动手能力、管理和分析能力。35家(33%)企业认为高职学生最欠缺的动手能力,其次19家企业认为是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各占25%)。5.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的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个人综合能力(47家),27家认为是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6.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主要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大部分企业认为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有47家)。7.校企双方就学生培养职业素质如何合作:合作开发课程、订单培养。对于校企双方如何加强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合作,排在第一位的是合作开发课程(33家,占到47%)、其次是订单培养(29家,32%),显示企业对校企合作层次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要求。
三、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常州科教城各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较好的提升了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常州信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实行“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常州高职园区现代工业中心共享实训基地,实现学做合一;依托校内信息产业园,实现工学合一;依托五大“校企联盟”,实现顶岗与就业合一,实现目标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练做考一体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
2.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多方合作共赢培养人才
常州机电学院经管系发挥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作用,通过企业调研及相关会议讨论,制订《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厂中校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等十余项制度,与校外30家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建成星级校企合作基地近10家;做好“订单班”为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2014年人数突破200人,超过总就业人数的1/3。常州纺织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理实一体化课程则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现代广告学(30理论+30实训)中的实训环节,由企业兼职教师从企业带来项目,分组进行市调、研讨、形成方案、展示答辩、进一步修订、最后形成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对学生团队进行分环节打分。
3.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引入企业参与共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常州机电学院搭建了“一团一品”、“一系一赛”、“一校一节”三大平台,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技能提升和素质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学生参与竞赛、拓展专长、训练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经管系根据培养经管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将学生素质活动分为大一上新生文化、大一下技能文化、大二上创新文化、大二下职业文化四个阶段,重点开展思想教育、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和文化体育等五类活动,构建了四段五类活动体系。
4.重视职业素质培养的创新,构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常州工程学院将素质教育特色在高职高专教育水平评估中被认定为学院的创新项目,实施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第一课堂的“三进”工程,学院以质量评估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社会机构为评价主体,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评价指标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每年选择1—2个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质量评估,建立了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法的学生学业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佩华.基于“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05).
[2] 冯庆媛.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 杨兴华,周大农.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热烈庆祝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0 周年[J].教育与职业,2008(28).
[4] 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5] 徐莹.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四段五类”素质活动体系构建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4(07).
[6] 冯国平.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棉织专业委员会研讨会论文集,2006(12).
一、建筑业要在认清形势中争取主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整、市场运行的起伏,建筑业往往先行感知、首当其冲。因此,我们必须对面临的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要有充分的估价,对未来的趋势要有准确的把握,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要审时度势。当前,我县建筑业面临着新情况、新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建筑业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激烈竞争期。由于受金融危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建筑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国家为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也为建筑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当前建筑业发展有机遇、有挑战,竞争将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好充分准备,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一方面,建筑业进入了服务全局的至关重要期。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富民产业,也是带动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的优势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顺利实现“三年倍增、全面小康”的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建筑业富民兴镇强县的作用。建筑业要自觉服从服务全县发展大局,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努力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勇挑重担、再立新功。
二要坚定信心。我县建筑业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自我积累,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一是市场条件。经过广大建筑健儿多年的南征北战,目前,*建筑业在北京、深圳、上海、西安等地站稳了脚跟,占领了阵地,形成了良好的信誉。二是品牌条件。去年参建工程获得“鲁班奖”,以此为标志,*建筑业整体形象在逐步提升。三是队伍条件。我们在长期的市场磨炼中造就了一支工作进取、熟悉市场、富有经营和管理经验的建筑业干部队伍。同时我们的职工队伍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员工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有优势、有条件,下定信心、坚定信心,围绕打造建筑强县目标,全力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
三是要正视差距。与建筑强县的目标相衡量,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相对照,与周边县、市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较,我县建筑业的差距还比较明显,特别是思想不够解放,机制不够灵活,市场覆盖不够宽广,基础实力还不强。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奋发进取的争先意识,瞄准先进,奋力赶超,实现全县建筑业跨越发展。
二、建筑业要在全面提升中跨越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建筑业要围绕加快争创省级“建筑之乡”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加大建筑业人才、资金、装备投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机制体制创新,突出主攻“双包”工程和提高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打造建筑强县,努力实现建筑业跨越发展。我认为,建筑强县关键要“强”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要强在市场上。抢占市场是实现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永恒主题。建筑企业必须把开拓市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力以赴,层层推进。要善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整个建筑业系统形成抢市场、拓市场的浓烈氛围。要不断巩固优势市场。南方特区和上海、北京等市场是我县建筑业的老基地,我们要发挥这些地区的信息优势、品牌优势、信誉优势,继续集聚主要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规模。对新兴潜力市场,要选准切入点,先涉足,后立足,着力形成新的发展亮点。要不断突破境外市场。利用我县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境外建筑市场。要积极主攻“双包”市场。今年下达到各镇(区)的“双包”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和超额完成。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一项一项抓落实,切实提高各镇、各建筑企业的“双包”能力,努力扩大南方、长江一线、中西部等我县“双包”工程的重点和亮点市场。要在以土建为主的基础上,加快向配套安装、装饰装璜、防水防腐、园林绿化等上、下游产业延伸,壮大发展规模。要加大装备投入,进一步提升标志性项目的承接能力,改变在低层次市场上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各建筑企业要加强协作联合,努力在市场上形成“拳头”。
二要强在机制上。坚持以市场为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推进建筑业各项改革,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要树立实体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企业由管理型向实体型转变,坚持自己揽工程,自己办实体,自己搞经营。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筑企业要在实践中学会管理、科学管理。作为企业经营者要熟悉建筑设计、质量、财务、安全、法规等有关知识,做一个建筑业管理的精明人、现代人,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把企业做大、产业做强。
三要强在品牌上。当前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我县建筑企业要与众多竞争对手在建筑市场上一搏高下,就必须大力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在建筑业最有说服力的,除了资质外,就是品牌和形象工程。我们一定要善于研究,有重点的投入人力、物力、精力,把品牌工程做好,争取独立申创“鲁班奖”,这会使我们长期受益。如何做好品牌工程,一是对规模大、有影响的项目要组织重点攻关、重点突破。二要组织优势力量施工,工程的质量、安全、速度一定要有保证。三要善于进行项目包装,注重对施工现场进行净化、美化,树立企业形象。四要善于推介宣传,注重把品牌工程制作成精美的资料,积极对外推介,扩大知名度。
四要强在队伍上。我县数万建筑施工大军,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如何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使之保持巨大的凝聚力和坚强的战斗力,关系到*建筑业的声誉,关系到建筑业发展的前途。要舍得投入,通过抓培训、院校深造、带兵磨炼,重视培养、引进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项目经理,并真正以事业、感情、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着眼*建筑业未来发展200亿、300亿乃至500亿的规模定位,来考虑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怎么来培养和引进这些人才,值得好好研究。要切实加强建筑企业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作风锤炼,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坚决抵御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把精力集中到干事业、谋发展上来。要树立做建筑业大老板的雄心。同志们在建筑业市场闯荡多年,大家有经验、有路子、有资本,更有吃苦精神,要坚定“终身搞建筑业”的信念,不仅把建筑业作为挣钱的渠道,更要作为做大企业、成就事业、实现抱负的舞台,加大投入,加快积累,争创职工千人以上、施工产值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五要强在“龙头”上。天宇公司作为全县建筑业龙头企业,要加快做大做强的步伐,真正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按照扶强扶优、做专做精的要求,整合资源,增强实力,以市场运作、利益共享为纽带,加快全县建筑业优质资源向天宇集中,增强天宇公司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天宇尽快申报成功特级资质。天宇公司要利用资质品牌优势,进一步聚拢队伍,聚集项目经理和技术人才,统一打好“天宇”牌,握紧拳头抢占市场。一方面要加快天宇公司股份制改造,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跨地域、跨行业参股、控股,推动建筑业政企分开,增强机制活力。
六要强在贡献上。建筑产业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重任,也要在致富群众、回报社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过去我们不少建筑企业做得很好,许多乡镇依靠建筑业致富了一方百姓、兴办了一批社会公益事业,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也向各位表示感谢。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对建筑业发展期望更高。新的一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全县上下正在为实现三年倍增、加快全面小康而努力工作。在座的各位也要为加快振兴家乡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充分发挥在外时间长、接触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千方百计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多作贡献。有条件、有实力的要回乡兴办实业,投入到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去。
三、建筑业要在优化环境中做大做强
建筑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必须举全县之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爱建筑业发展、鼓励建筑业壮大的良好氛围。
一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那样,把建筑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市场、深入企业、深入施工现场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建筑业发展的状况,用改革的方法、发展的思路和服务的理念,深入研究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对企业改革、市场开拓、内部管理方面的指导,切实为建筑企业排忧解难,支持建筑企业壮大实力。今年建筑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迅速分解落实,全面推进目标责任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服务型;标准
在我国的建筑业企业迅猛扩大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中,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与规范的层面,对于规范建筑业市场秩序、推动建筑业企业前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严格执行建筑业企业资质行政许可制度,有助于规范建设市场主体的行为,引领建筑行业健康繁荣发展。作为新型的服务型政府要思考如何利用资质标准和规定来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从而指引建筑企业协调稳步地发展。
1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沿革阐述
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建筑业企业资质主管部门要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和标准,以“服务、高效、公开、公正”为原则,制定符合建筑业行业的相关政策,通过资质审批和管理等服务,推进资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法化。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之下,各级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下,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在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中,要采用资质管理合理分权的手段,健全和完善资质管理制度,增加服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预防建筑业资质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用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建筑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分析
建筑业企业资质是针对建设工程施工的企业为对象,在建筑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中所应当具备的相应资格及质量等级标准,在2014年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简称《新标准》)的法律依据之下,进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的规范管理。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助于规范建筑市场行业秩序
在我国经济建筑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建筑市场的行业秩序需要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异军突起的建筑行业大军中,各种非专业人士混入其中,进行失控状态下的竞争,导致建筑业企业市场秩序出现乱象。而对于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在《新标准》之下,可以有效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2.2有助于监控建筑房地产市场
政府作为建筑市场的服务管理主体,针对各种建筑活动,可以进行市场监管,利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调配,在政府部门的均衡配置之下,达到资源的有效、节约型利用,可以使建筑行业的活动在政府的可控状态下,有序地推进和发展。
2.3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在我国城市化建筑的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了建筑市场的行业主要劳动者,他们成为了施工和技术中的带头人,但是,《新标准》的将重视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求培训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对于注册建造师也加大了考核力度,提高了建筑行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保证了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了质量安全。
2.4有助于建筑业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时期,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基础设施行业,要以《新标准》为基准,突出建筑企业资质升级中的业绩要求和标准,以彰显出业绩突出的建筑业企业,从而培育创新的建筑业企业,提升建筑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促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发展。
3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探讨
我国的建筑业资质管理制度要以《行政许可法》为基本依据,以服务型政府为根本出发点,规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相关部门的职权,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流程的简化,加强对资质管理与服务,体现出刚柔并济的以企业为本的监控原则,在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之下,进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构建:
3.1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①要考核建筑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尤其是对“特级”和一级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审核,更要估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考核建筑业企业的诚信行为和管理水平,以建筑业企业的信用记录为依据,来衡量其管理水平。②要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等级进行合理的划分,要将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标准制定权限下放,同时,合并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类别,延伸政府部门的服务范围,在科学设置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种类和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而高效的资质审批及管理。
3.2构建合理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了完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要以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构建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的组织体系,要架构“三纵四横”的资质管理组织体系,“三纵”即: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的“行政指导”、上级资质管理处对下级的“业务监管”、上级资质管理专职人员对下级的“工作联系”。“四横”内部管理是指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处于横向联系关系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
4结束语
在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为了稳步、持续推进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以《新标准》为指导,以服务型政府为主导,进行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管理服务,通过科学合理而优化的资质管理制度,规范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杜绝各种违法现象,保障建筑业行业的繁荣健康的发展。
作者:尹苏君 单位:南京市市政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魏洋.我国建筑业资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 E2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WTO 之后,建筑业的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工程硬项目投资和建设方式多元化,外资、企业出资和私人投资等等项目逐渐增多,而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则不断地减少,而且建设组织模式国际化,在国内的建筑业上将会更多采用国际上的组织模式。建筑法体系化和建设管理不断信息化也是建筑业的发展成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传统的建筑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建筑业的发展,就应该及时地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地方保护、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建筑业发展和建筑市场规范的,法制建设和建筑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和招标投标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的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会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干扰。
二、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来看,建筑管理业对国民经济整体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一种确定、优化、成型的枢纽作用,建筑业对高敏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的变革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建筑业是我国我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筑业的主要作用就是配合投资建设完成国家规定的建筑任务,建筑业只是一种配属队伍。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特性,不再是政府或者某个行业的配属队伍,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有的管理、 专门技能等,与投资商之间建立和一种非常广泛灵活的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业不仅仅提高了建筑质量,而且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投资周期,服务也在不断地深化。我们知道,建筑业是把固定资产转变为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资本领域等的参与能力也越来越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是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建筑业可以称得上是整合资源形成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体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国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对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结构转型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管理体制。
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型越来越快,由前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能源资源投入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政府有相应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建筑业作为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适应经济转型的变化,就必须对建筑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三、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就应该完善政府的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建筑管理体制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建筑业服务。政府应该进一步放松对建筑行业干预的普遍性,把建筑行业所从事的建筑活动作为管理对象,而不是以企业为管理对象,向真正的市场监管转变。加强对公共利益的市场监管,加强对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交易的监管,强化对建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等设计公民财产和生命的监管。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规范市场机制。主要是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推出机制,要求政府必须重视传统行业的退出机制,保证机制行业发展的稳定。 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建设,完善建筑企业的市场体系,逐步打破政府设置的市场准入,转变为行业准入,依法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行业协会,对于扰乱社会秩序和恶意竞争的企业取消会员资格。依照法律法规约束建筑市场主体的行为,严格监管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使建筑市场的公平有序。 不断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建筑业的企业结构调整,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再次,政府应该积极为建筑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除了采用投资等对生产力进行整体布局,更重要是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规范、管理、服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放松规制,适合建筑业服务方式的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要求。通过放松规制保证企业自身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不断地激发建筑企业市场主体自身的创造性,强化市场主体的责任,市场权利回归到企业手中。
2、政府通过对建筑业的体制改革,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来求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可以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业。这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进程,对投资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程项目,实现工程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国内建筑业如果想要进军国际化市场,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完善服务业的资质管理方式,创新建筑业的服务模式。
其次是积极引导建筑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项目管理精益求精,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高效和精确,所以建筑业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经真理,尽快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再次是支持建筑业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全球资源的配置,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让建筑业走出国门,不能只看到企业国内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国家应该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业进行战略重组,对有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工程公司进行扶持,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建设多变的服务体系,政府在建设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地进行磋商和多边谈判,加强国内参与海外承包监管,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发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政府为之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四、结束语
创新建筑管理体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政府职能与建筑行业。政府需要完善监督机制与建筑管理机制,规范建筑市场。建筑行业需要倡导信息化与产业化。只有做好建筑管理体制工作,才能保证建筑市场的规范性与公平性,提高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管理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途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管理机制水平,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