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6:23: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教师的传授与引导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底色,就好像纯白色的底子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在此底色上教师可以层层铺染尽情挥洒,把一堂课上得丰厚而扎实。
相较于教师的传授的单一指向,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引导就具有师生的双向纬度。教师视学生的学情适时点拨,于“山重水复”之地见“柳暗花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顾及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能动性,其“引”其“导”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引导的作用越发显著,纳川入海,所有的枝节汇入到教学的主干。使课堂教学既不会偏离主旨又摇曳多姿。
2、学生的吸收与参与
学生应该具有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要逐步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吸收知识,好比植物吸收养分一样,最终要把养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吸收不同于接受,吸收是主动的、能动的,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就是参与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尤其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策略为核心的全面参与,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材的呈现与制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教师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教材呈现方式,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仍然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效开展,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要善于在教材的框架内自由驰骋。
二、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
1、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这种主客二元分离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认为意识主体是多元的,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交互作用,达成相互理解。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策略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会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策略等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全程关注与适切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资源共享。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和认同,是决定教师上述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全程关注、适切引导,让自己的行动与学生共鸣。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资源共享,表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相信任和充分尊重的。对话交流,既是言语的交锋,又是思维的碰撞,更有自由奔放的思想与新颖奇特的想象,这一切,被鼓励并受到欣赏,从而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得认识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满足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实现完整人格的发展。
2、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流弊。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一字之差,表征着课堂教学的导向的重大转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首先是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使用者,还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其次,教师要把冰冷的教材变成温暖的情感的载体,有知识的自然生成,更有情知的天然融合。
3、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材呈现出的包括知识、情感等在内的诸多内容的由衷地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愿意进一步地探究和学习。愿意运用教材内容(或者更深层次的)作为自己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种表述方式。
三、教师、学生与教材的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要想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有效,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教材的编排体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人的普遍的认知习惯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尽量切合学生的儿童眼光和童真思维。
(二)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一个教学评价问题。怎样的教学才视为有效?是完全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投入、产出三者的比率来看?对于教学而言,对有效的界定应该是多元的。从学生的差异来看,有些学生获得这样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而另一类学生则未必有效(主要作优生与差生的区别);从教学内容达成的效果来看,有时是掌握的知识有效,有时是形成的能力的有效,有时是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因此,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切忌一刀切、单一化的评价教条,从而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僵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多元与多样。
(三)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不能是短期的,不能以损害今后的利益来获取眼前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人的成长。而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难考量的,特别是功利化的考量。因此,有可能现在看来效果不大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示巨大的效用;相反,有些现在看来很有用的却在成长过程效果不大,甚至还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人的发展上,而这个发展,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有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学生们再也不满足于以前“老师就讲一本书,学生听讲写作业”时代了,视野宽广、信息接受速度飞快、思维活跃的学生们已经不能再接受那种传统的、死板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形象、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模式才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便大量出现了多媒体这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虽然音乐课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的特点,但如果能够将信息技术再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可想而知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音乐欣赏教学而言,单纯依靠学生通过想象而欣赏的传统模式就远远不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新教学模式来的更加立体、直观和形象。
那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最佳整合呢?从音乐教学的实际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师对乐曲、歌曲背景因素的介绍。
乐曲和歌曲的背景因素,是围绕乐曲和歌曲的产生而折射的社会历史状况,是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和源泉。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某一乐曲的创作背景时,可选用多媒体电脑快捷的手法,恰当加入一些生动的画面配合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到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如:欣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之前,教师一边介绍《四世同堂》的剧情,一边让学生观看剧中主要片段,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是以时期沦陷前后的北京为背景,描写了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以及他们顽强不屈、奋起抗敌的精神。学生在欣赏之前,就能很好的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因素,为学生们进一步欣赏歌曲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因素相互结合,形成了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使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五段“水云深际时”,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上波浪翻涌,连绵起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儿在浪花中嬉戏,一会儿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富于生气的画面,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到作品中琵琶运用颤音、泛音的技法以及其他乐器在音区、音色上所起的作用,更好地起到了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三、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绎学生所要欣赏的整首乐曲。
教师安排一个作品让学生欣赏,首先要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全曲时,让学生一边观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一边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种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会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作品会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80―01
根据王敏勤教授和谐教学思想,和谐教学法是按照系统论观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即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民主、平等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我校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我的模式我设计,我的方法我命名,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效课堂创新理念,从2000年来十余年在成县红川小学和成县东街小学尝试“三段九环”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一)准备阶段:1.身心准备(①身体放松②心理放松)2.知识准备(①复习旧知②导入新课);(二)导学阶段:1.出示目标2.自学讨论,3.艺术精讲;(三)应用评价阶段:1.激活练习2.达标测试3.课堂小结4.推荐作业。实践证明,“三段九环”模式是非常有效的高效课堂构建模式之一,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运用中,要灵活取舍,正确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和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由此衍生出六对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3.教师与方法的关系;4.学生与教材的关系;5.学生与方法的关系;6.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怎样做到六对关系的和谐
1.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法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要求平等、民主、合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在教学中,教师和教材的和谐表现为:首先,教师要熟知课标要求,明晰三维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背课”。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在上课前要准备“导学案”(备课),还应该把“导学案”背熟(背课),只有对教材内容要点及编排体系“烂熟于心”,讲课时才能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关注学生和考虑教法上来。
3.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教学有法”是指,任何教学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或程序来教。所谓“教无定法”是指,即使同一个教师,在教不同的教材内容时,也不可能按一个模式用同一种方法来教,所以教学方法不能机械照搬。所谓“贵在得法”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做到这三点,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要熟悉各科教学的规律和教学原则,至少能熟练地运用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我校进行的澳发署资助的甘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指导的国家级课题“参与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操作”研究项目七个子模式:①“质疑与解惑”②“讨论与反馈”③“自主设计”④“活动激发”⑤“查阅运用资料”⑥“分层激励”⑦“学科渗透”给教师灵活取舍提供了教法支持。
认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看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学效率。例如,四年级教学“小数加减法”这个知识点时,所需时间如果是一位教师花8分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简单教学就达到目标,另一位教师花了15分钟。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
二、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任何的认知和学习,都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学也一样,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对学生的启发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不然,学生认知会产生极大的障碍,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影响学习效果。我们教师首先要备好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本教材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把握到位,才能对问题的展示与处理显得科学合理,游刃有余。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保证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会计教学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一般来地,会计课程教学基本要素包含: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学生的作业、学生参与的专业实践、老师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高职学院以教学为主学校,高职教学无疑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要服从于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总体方向,会计专业提倡建设精品课程,它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2009年,我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被联院评为精品课程,从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素着手,在教学改革中体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精神实质,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改革创新,探索会计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改革新路子,把高职教育大目标融进会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中。
1 运用主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是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课上教师与学生面面相对,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兴趣与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否较好的发挥,这些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密切相关,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才能促进教学相长。所以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是十分必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努力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教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应该考虑会计课程的特点,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恰当的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模式包含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师生互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评价法等。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设计的水平的高低。所以教者应该考虑会计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和科学研究积累状况,将会计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然后进行模块化设计教学。根据各门会计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一定数量的具体问题,要侧重于突出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上,老师要进行引导、启迪思维的主题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在以教学为主的高职学校,课堂教学应重视强化会计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合理把握少而精与深而广的关系。应用型和技能型相结合是会计专业的典型特点,会计的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要点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存在着内部的逻辑联系。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知识的更新的速度比较快,我们要高度重视及时准确的把会计学科最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的会计规则与会计法规引进会计课程教学中来,可以做到有效缩短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形式上不拘一格,提倡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融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吸收精华内容;发散与集中相融合,从发散思维中总结出教学的智慧,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相互讨论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重点讲解解决问题思路、解题方法,对知识避免简单式灌输,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大胆猜想,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为主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休的教学方式来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主题教学模式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2 展开研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对税法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专门开设4课时的专题研讨课,研讨税款如何计算与税收如何管理等问题,包含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等章节,涉及到税法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知识点。研讨的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我们对研讨题目所涉及知识点的分析和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对学生加强专业训练力度,实现教改所要求的目标。我们所设计的题目大多数都没有统一答案,一些题目不给出完整与准确的条件,这样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讲述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提前把研讨的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分成小组准备,每小组5- 6个学生,每个小组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工,包含题目所涉及收集资料、分析各种问题、对PPT的制作和课堂讲述和问题解答。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有组织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收信息和在教师规定的的框架里完成学习任务。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已一改传统教学模式,而不再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为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我们还是应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努力构建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我想谈谈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
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兼科学与艺术于一身。我们对科学和艺术进行逐个分析。“科学”有两个要求:一、运用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教学、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得到体现及反映;二、要求这种思维富于条理性。正确的思想与具有逻辑的思维二者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艺术”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设计即要富有创造性,又要切合实际,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刺激,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管是哪一类学科或是教学设计模式,其基本要素分为五类: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上五个基本要素彼此影响,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给学生讲解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入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从而解决“为什么”、“学什么”和“教什么”这三个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课时、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对本课程中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有什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作一个明确掌握,对学生的初始能力作一个评定,以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用科学易懂的方式把教材呈现给学生,为其提供指导方法;探索实现学习目标及教学目标的途径;合理解决“怎么学”、“怎么教”这两个相互制约的问题。另外,要把教学媒体考虑到其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更科学的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考虑如何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反应积极提供反馈;在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是要注意两方面:一、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二、在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对模式中所有步骤重新审查一遍,特别是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者写形式上。教案(是课时教学计划)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2)在编写内容上。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由于智力落后学生存在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不利于课堂教学实施的特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入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素也是课堂教学评估指标制定的基础。根据邵瑞珍教授提出的理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评价。本文对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提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关键教学要素。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措施的设计以及教学时间和教学评估的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重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同时应注重分层次的确定教学目标,分别为轻、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制定与他们自身能力和需要相符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措施的设计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师应积极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运用视觉媒体的优势,用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吸引智力落后学生注意,这有利于补偿他们反应迟钝,感官范围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陷。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调动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更应做到根据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法。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差,所以在他们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技能时应该强调教学中的形象化,多采用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智力落后儿童也存在着识记慢、遗忘快的记忆特点,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练习法的大量应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学习。
二、有序灵活的课堂教学实施
语文教学实施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即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与指导要做的工作。首先,应该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由于在培智学校中部分自闭症学生的情绪比较容易受影响,且情绪波动较大,教师温和的语气和关注的眼神都能安抚此类学生的情绪。一些智力落后学生由于之前在普小的不良的学习经历或生活中少与人接触等原因,形成了胆小不自信的性格,使其出现不敢回答问题或发言声音小等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克服以上的性格弱点。
其次,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的组织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宏观管理。课堂结构不仅是规定时空中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步骤的具体安排,而且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就是指课堂教学诸环节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要合理有序、稳而不乱。只有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教师掌握了合理的课堂结构分布,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再次,运用教学机智灵活的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或指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动、灵活的聪明才智,它是智慧、才干和灵感的综合。对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主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常常能根据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策略。在培智学校的语文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预设与生成不相符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处理一些问题.否则教学活动将很难开展。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为依据,而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为依据的。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在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关注的不应该是,学生背会了几篇课文,完成的几道课后习题,更应该重视学生是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课文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形成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的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洗脚》时,评价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学生是否可以把课文倒背如流,而是应该着眼于学生是否学到了洗脚的正确方法,是否养成了每天洗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提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应立足于学生的自身实际,注重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们应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及教学目标,根据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促进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智力落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M].华夏出版社,2000年8月
[2]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 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要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64-01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有关劳动内容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要注重有效的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26-04
笔者以为,所谓教学效益,是指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收益。其主要内涵是包括教学质量在内的实际教育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与学等各相关因素的收获与得益;其时间单位包括一堂课或学期、学年以及不同的教育阶段,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前者,即课堂教学效益。因教学质量是个具有时间范畴的概念,对其定义本身就是个世界难题,目前仍呈百家争鸣的态势,又因为,在应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的内涵往往指向可量化的考试成绩,进一步指向“毕业率”、“升学率”等,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定义的庸俗化。所以,用教学效益取代教学质量,不仅可以规避重蹈应试覆辙,而且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服务,进而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对课堂要素再认知
当前学界对课堂教学要素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大体罗列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说法:一是“三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材”。二是“四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三是“五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材、工具、方法”。四是“六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材、工具、时间、空间”。五是“七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材、工具、时间、空间、环境”。
但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条件下举办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探究课、汇报课、展示课等类型的课堂教学需要,再考虑增加“助教”和“导教”及经济与情感投入等因素,课堂教学的要素学说就会增加到“八要素”说、“九要素”说、“十要素”说,等等。
总之,目前学界对课堂要素内涵的界定呈不断扩容的态势,但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是大家都认可的教学基本要素”[1]。
显而易见,“三要素”说的主要依据是将课堂教学的其它条件,包括“环境”、“时间”、“空间”、“工具”等“教学条件”,视为“理所当然”或“约定俗成”或“不言自明”的。“孔子杏坛施教”成为“三要素”论者说服他人的典型案例。但是,笔者认为,“孔子杏坛施教”的活动至少涵盖以下五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时间。即便将时间因素归纳为“约定俗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暗条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条件”也有四个: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即便课堂要素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上述四要素依然具有决定意义。
但是,当我们用教学效益的理念来审视“四要素”时就会发现,其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与收益等变量只有增加“时间”因素,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才有具体可量化和可体验的实际意义。换言之,“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时间”是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
二、教学效益域限下,课堂要素的内涵与意义
上述基于“教学条件”的课堂教学五要素观,虽然考虑了教学效益的因素,但没有涉及“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本质问题。所以,要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就必须研究“教师、学生、教材、时间、环境”这五个课堂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
1.时间
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效益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收益。在产生教学效益的教学投入的各个相关因子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容易量化、最值得关注的指标就是课堂教学时间。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有课堂授课时间这个约定俗成的前提条件。课堂时间是现实的。在这个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的分配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言,一般都能合理安排这些时间,以从事程序化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在“学生的最佳注意时间”这个问题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这是我们研究课堂时间的目标与价值所在。
研究表明,根据目前学制规定,从小学直至大学毕业,学生累计有16年的在校教育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最佳注意时间为:11分钟与学生所处的年级数之和。即从l年级的l2分钟最佳平均注意时间算起,每升高一个年级,其平均最佳注意时间就提高1分钟,每低一年级就减少1分钟[2]。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Coyner和Wilson的说法,“学习过程的90%是无意识的”[3]。因此,教师讲课时将知识物化,学生学习时将认知游戏化,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纠错与再纠错、巩固与再巩固,是儿童教育甚至是少年教育的主要特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要避免发生这种“教师总感觉到有许多东西要讲,学生总感觉到有许多东西不需要听”的尴尬,教师就要关注并遵循上述“学生最佳注意时间”的规律。一方面,要在这一最佳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授课艺术,使课堂变得轻松起来,创设出一个或多个最佳注意情境,使课堂迭起,以达到师生“共同忘记时间”的境界与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2.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