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20:35: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学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按照教材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审美实际,做到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审美,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审美的提升作为目标,切忌教学时过多信息、过大跨度、过高要求,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本能力。笔者结合所教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教学案例中探究教学设计的适宜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美丽的书》是一堂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手工课。通过以上两次单独的手工制作课,基本了解每个班的制作水平和制作高手。在《美丽的书》这节课上,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从书籍封面、封底和书脊,再到内页,如果单独看都是平面的,但随着人们的翻阅、视觉的流动,这些平面则组合成一本立体的书籍,带给人美的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书籍设计,融入到书的丰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之中,形成“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设计思想,提高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学生个体及材料准备,可分层要求完成书籍的创意设计、制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书籍设计不仅是为书装扮一件漂亮的外衣,而且能在制作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制作的乐趣。
图(一)学生作品展示 图(二)学生作品展示
以上图片是学生利用两节课时间制作的属于自己的《美丽的书》。当学生呈现作品,我顿生一种想法,如果我是他们,希望在我交给老师的一瞬间,老师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其实在我们这样一个江南小镇上的农村中学,初中学生是由本地的农村孩子和来这里务工的外地孩子组成的,相比于城市的孩子多了几分腼腆和憨厚,又多了一点淘气。在课堂上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总是刻意收起笑容,我有时有这样一种想法,我要做一个微笑的美术老师。我也这样尝试了,我给每个学生做了作品档案袋,把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我有时和学生开玩笑说,等若干年后,你再来看美术老师,我能翻出你学生时代上美术课的照片,那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呢?看着学生灿烂的笑容,我心里想孩子们现在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成长、不知道什么值得珍惜,可是老师知道在你们学习成长经历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美好的记忆。
图(三)《美丽的书》学生作品 图(四)《美丽的书》作品
通过以上案例,我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适宜性有了一些想法,与同仁一起探究。
一、美术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适宜性应该联系学生实际而展开。
如地处江南小镇的农村中学,结合现在的教学条件,制定适合学生的课程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师要求过于浮夸,让学生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注定是失败的,是没有响应者的,也会给那些比较调皮的同学可趁之机,这将是从教的小学老师最头疼的上课纪律问题。记得这届初二学生不是我从初一开始带起的,在初二时才接手,接手时,我就制订了计划,第一个星期不急于上新课,我准备把这个星期定为互相熟悉周,让学生了解我的教学风格,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个班的具体情况,尤其重要“军情”(班中的皮大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的设计适宜了你的学生吗?好比你做好了自认为很可口的饭菜,可是客人不喜欢吃,你就是白忙活。记得上课时总会碰到几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有时我会想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每个小家伙的动机是不同的,抛开学习成绩这件外衣不看,老师真正用心观察过学生吗?传统意义上认为学习不佳的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最丰富的,大部分人很希望甚至更强烈地期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在设计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些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学习能力,如果兼顾到这些同学并使他们从学习中得到肯定,你的课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美术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适宜性应该联系环境而展开。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先体会课程的可行性,有时我是这样想的,把学生想象成孩子,如果我的孩子在上初中美术课,教师要求带的美术用品是我能够准备的而且乐于准备的,那么我就会对这样的美术老师很敬佩,反之,准备了一大堆,又花了很多钱,心里肯定不舒服。我在读研时,听钱初熹老师的课,大受启发,在日本很多美术作品都是用家中不起眼的废旧用品制作完成的,有一种变废为宝的神奇魅力。而且能锻炼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丁云琳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它使我懂得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要是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
其次,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
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一、没有灵魂的教育,“好学”会不会最终干涸?
纵观我们的教学设计,停留在“知识”与“技术”层面的痕迹占很大篇幅,教师们在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眼里关注的其实还是那些“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孩子们,很少通过静态的知识呈现及动态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动手操作”等去关注所有学生最为本质的“灵魂”,那就是孩子的心灵是否真正走进这一学科的灵魂,从而真正地爱上它,达到与该学科“相看两不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境界。
有一个理想的教育境界:教师变一厢情愿的教学设计为“两相情愿”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生的灵魂因需要而“桃之夭夭”,因真爱而“灼灼其华”。
反观我们的教学课堂,我们的教学设计框架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吗?我们的教学设计之“装潢样本”符合学生智力需求吗?
当我们为学生设计一份“前置作业单”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这个“前置研究”的内涵与根本是什么?能否回答出“我是谁”的问题。它的根在哪儿?它的生命发展点在哪儿?它是不是真的让学生主动地去思维跳跃摘“桃子”,满足了学生发现欲与探究欲?
其二,这个“前置研究”准备让学生到哪里去?没有它,课前的起点是什么?有了它,课前的起点又是什么?
其三,“前置作业”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能回答“前置研究”与“课时目标达成”的关系?
前置作业应该是充满新奇的,充满挑战的,里面应该藏着满满的发现与期待,里面应该含着浓浓的兴趣与疑惑,这份作业的魅力值是否该由学生说了算。
在二胎政策放开之际,当孩子们发现“孕”“育”“胎”等充满趣味与文化味的汉字故事时;当孩子们在阅读中发现了情节铺设的“悬念点”“矛盾点”“波折点”,发现了作者的情感、人物的心理和时代背景有着关联时;当孩子们因细腻与敏锐地观察,发现了旁人没有发现的现象与细节时;当孩子们因课本剧的排练着急地编写“台词”、熟悉台词时;当孩子们因“辩论会”上的唇枪舌战积极地收集论据时;怎会不琢磨语文丰厚的文化魅力,怎会不投入语文学科丰富的实践力?
当孩子们用直观的导图分析出几种解题思路时;当孩子们遇到障碍,百思不得其解时;当孩子们发现了数学里面的化归思想、优化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时;当孩子们集思广益,整理出“条条道路”,课堂上准备“齐通罗马”时;想想看,他们又是带着怎样的欣喜与期待走进数学课堂?
所以,设计方案如果学生不买账,我们花尽多少心思也不会赢得“芳心”。当这套方案给足了学生“玩”“演”“斗”的空间时,我们发现,孩子们会在玩闹中爱上这门学科,会在“读书”“辩论”“观察”“访问”“听评书”“说相声”“演剧本”中慢慢体验语文学科的本质与魅力,会在“斗智”“斗勇”中推陈出新,常学常新,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价值与魅力度。
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爱的教学,“好学”是不是只是“形”的策略库?会不会勾勒出“魂”与“神”的智慧图。“好学”的设计会不会干涸呢?
二、没有情感的教育,“好学”会不会走样?
教师应提升学科魅力与自身魅力的双指数,应亲近学科之根本、亲近学生之生命,这是最真最美的情语。学生的灵魂因亲近学科根本而生智,因亲近生命脉搏而跃动。
教师找到教材知识中学生的重难点、兴趣点、发现点、探究点、链接点、拓宽点、障碍点,找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倾听点、表达点、思辨点,找到其魅力点、亲近点与学生的渴求点等,让学生因亲近学科根本而生智,因亲近学科的生命脉搏而跃动。
学生不爱本学科的根便是不知道这门学科的真正魅力!故上课走神,课下懒得写作业……提升学科魅力的指数就提高了教师的魅力指数!
体育学科因技能动作的规范娴熟、赛场上的健美身姿而魅力无穷,生命因健康而魅力四射;数学学科则因数感、空间、时间、直观、模型、推理、分析、运用、创新等意识走进数学思维的灵魂而博大精深;美术学科因设计美、想象美、创造美的养眼与灵动而让课堂流淌着别样的光彩……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老师,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知识与能力]:学会审题、选材,从而学会记叙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使用情景法、提问法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学会写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审题、选材
难点:写作
三、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讲述故事
提问1:同学们认为海因兹偷药这么做对不对;海因兹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回答—结合故事一起复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2:在同学们眼中,海因兹是怎样的人?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今天我们就进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二)传授新知
1. 审题:
(1)全命题作文
(2)注意关键词(“父”和“母”)与角度(可以父母两个角度也可以合起来写),避免偏题。
2. 交流讨论: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3. 选材:
(1)作文一般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开头一般是点题、铺垫和承接,结尾是总结和升华。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地点变换、先主后次等来分段。
(3)选材的基本步骤: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联系实际来选择典型事例;多个事件则选出最能突出主题的事件,详略得当。
(4)教师举例。比如说前面说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热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那么可以选择比如说我迷上了打篮球,刚开始每天都打,过几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们的秉性,仍旧会给我们买等,会抽时间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体悟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2)过程与方法: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内涵与表达:
如水乡姑娘般温婉,
善于把握住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要把我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在备课时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锚桩”,才能使满载新知的航船停靠。同时,教师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什么方式去学习新知,才能更好地适应学、服务学、促进学。
二、备争议――能开二月花
教学设计1:谈话导入:(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最初的指南针是什么样的呢?(PPT回顾)(2)指南针哪一部分是磁铁做的?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磁铁还具有哪些性质?(3)今天我们就来效仿古人……(揭题:做一个指南针)(4)指南针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小磁针、支架、方位盘)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复习指南针构造及各部分作用,为学生制作指南针做好铺垫。
点评:一系列提问的设计简单有效,步步紧扣,既深挖了学生的前概念,又通过师生交流形成了新的科学概念,学生明确了制作小磁针的目标。
教学设计2:学做磁针:(1)做一个指南针,最需要的材料是什么?为什么?(2)(投影出示小钢针)可以用来代替小磁针吗?为什么?(3)(演示讲解)古人很早就发现,铁钉、钢针被磁铁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真的吗?试试用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吧。(4)怎样判断是否变成磁针了?怎样使它的磁力更大呢?(5)(PPT出示要求)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磁针。(6)学生检验、交流汇报。(7)(PPT出示要求)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小磁针的两极?
图一?摇 ?摇?摇?摇?摇图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为什么需要磁针”、“判断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辨别磁针南北极”等实际问题。磁化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新概念,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点评:思路清晰:“怎么知道钢针变成了磁针?”“我们做的小磁针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提醒学生用标签纸标记磁针的南极、细节的处理,引导学生发现磁针的南北极。值得商榷的是:在摩擦钢针环节,教师能否缓些给出操作提示,更多地让学生探究得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钢针变成磁针”的合理方法。
完善教学设计……
3.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钢针变成磁针吗?听说古人很早就发现,铁钉、钢针被磁铁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这是真的吗?我们试试,比比谁吸得大头针最多!(小组游戏)吸得最多的小组,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其他小组,你们觉得你们的操作哪里还需要改进?(PPT出示要求,强调摩擦的秘诀:用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
设计意图:为了赢得游戏,学生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比比谁吸得大头针最多,自然引发沿一个方向摩擦和来回摩擦的利弊,既解决规范摩擦钢针的应用方法,又解决为什么要用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的困惑。
内涵与表达:
如太湖山水般灵动,
谙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儿童常会遇到危机与批判、觉悟与顿悟、教训与呼吁、碰撞与挫折,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精神,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即要注重引导而不强牵着走,严格而不施加压力。
实验中的小钢针实为长度7厘米的粗毛线针,它的针尖是钝的,比较安全,即使掉落在地,也好找,但是带来一个问题:教材上提示用磁极沿同一个方向摩擦20次~30次,事实上,摩擦25次后,仍无法吸起大头针。对此,我作了两个处理:(1)明确提示用磁极沿同一个方向摩擦30次左右。(2)追问:“怎样使小磁针的磁力更大?”以此给实验中摩擦了30次左右磁性仍不明显的小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提示3:“在磁针的南极贴上标签纸”有两个意图:(1)防止学生到后面混淆已经辨别出的南、北极。(2)为安装磁针环节中省去方位盘的设计做铺垫。回顾整个环节,我设法逐个突破制作中的难点,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对指南针有更深的认识,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备激情――过江千尺浪
教学设计3:安装磁针:(1)有了小磁针,接下去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旋转)(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磁针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需要什么材料?(3)汇报交流:悬挂式/水浮式。(4)需不需要做方位盘呢?(做简单的指南针可以不做方位盘)(5)学生分组安装磁针。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知识明确“磁针只有在能自由转动情况才能指示南北方向”,通过讨论磁针自由转动的方法,降低操作难度,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点评:“需不需要做方位盘?”以指向性提问突破实验难点,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有效性。
内涵与表达:
如苏州园林般精致,
激情加幽默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情绪,教师的幽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的钝悟,尤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板书获取线索,从桌面材料获取信息,同时也从学生探究中反馈教学预设,吹塑纸转着转着蹭在水槽边上不转了;吹塑纸被针穿插后有一定凸度,很难转起来;过于纠结吹塑纸的造型,没来得及完成的……学生的成功率不高,热情大减。舍弃吹塑纸,改用泡沫块,学生更容易操作,大大提高成功率,学生乐在其中。
四、备高度――入竹万竿斜
教学设计4:交流拓展:(1)你们成功了吗?说说是怎样确定方向的?(2)小组互评:好在哪里?(3)拓展:GPS全球定位系统。
设计意图:积极评价让学生进一步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小组互评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自制指南针,倡导学生主动创新,探索新方法做一个指南针。
点评:重视实验后的交流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给予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他们通过比较,发现各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此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水到渠成。学生在反思中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内涵与表达:
如江南烟雨般润物细无声,
“有效教学”的理念正在课堂日益被强化,教学有没有效益不在从教师一方做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有没有真正弄懂,收益有多少。因此,课程改革对“有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的备课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那么,如何促使一般性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下面,我就从自身的一些从教经验,谈谈几点做法。
一、对“有效备课”的理解
有效的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时间、精力、努力、物质),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有效备课要拥有“一课三观”: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心智特征。效益观。学习要讲究效率,追求效益;创新观。要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据有效备课的理念,我们在备课时,既要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双边动态活动的有效开展,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的思维逻辑性,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也要重视在备课时,不要太依赖教参,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进行有效问题的预设。
二、有效备课的几点做法
有效备课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备课行动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我是从以下4个方面做的:
1. 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教学思路
思维导图大多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图主要是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帮助教师提升思考技巧,增进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如一堂《文档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的游戏化课堂教学的思维导图(如图1),可以让你轻轻松松理清思路,把握好教学环节:
《文档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的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可以让我们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教学,让混乱的信息在思维导图这种形式下有意识的构建。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更严谨,富有逻辑性。
2.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备课的重心上,将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解读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情况下,处处要体现尊重学生,从学生角度想问题,从学习目的想问题,学是为了用。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处处体现中职教育的重视技能提升的特点。如在《多媒体的编辑》的备课中,在处理图像、音视频的软件选择上,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软件,提倡“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软件。在教学设计上,以“运动会剪辑的制作”,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在任务设置上,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基础任务,又有以“想一想”、“试一试”形式的提高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有所发挥。在给学生操作任务的帮助上,综合考虑学情,简单的图像处理、视频合成给以图片提示;音视频处理上学生有难度的,给以视频帮助,落实难点。在教学内容拓展上,达成教学目标后,可以以“婚礼片头欣赏”这样一个搞笑视频,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拓展。
3.注重课堂师生互动性的预设
有效备课需要精心预设,只有课前独特的成功预设,才可能有课堂精彩的动态生成。预设问题前,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式的、小组活动交流等,在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预设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几个任务,这样的任务安排,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在任务落实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又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度作为考虑的重点问题。如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的教学备课中,在如何配置一台电脑的问题上,可以采用学生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市场调查和在课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部件的性能指标,掌握配置要领。在完成电脑配置单后,邀请小组代表,以小窗口演示,介绍配置心得和要领,让组员和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以全屏总结性的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电脑配置的几个点。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知道“如何配置电脑”,却不能让学生明白“学了知识有什么用”,对“如何才能配置一台真正适合自己的电脑”,还存有不少疑问。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预设问题中,设计一个实战操作。我是这样预设的:个人家用电脑(office学习)、电脑影视制作(3DMAX、会声会影等)、企业(公司)办公电脑(办公自动化应用),需配置外设(打印机、扫描仪等)的几款电脑配置,让学生再次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学习,配置电脑,小组代表交流配置原则和心得。从而得以展示、互评,师生有效互动,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战经验。
如何做好教学内容分析,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要了解学段的内容框架结构。《数学课程标准》中,初中数学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概念、统计观念,以及知识与推理能力。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就是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置入一个单元、一册及整个学段中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编排意图、前后联系、纵横联系。
第三,要分析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广度就是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深度就是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第四,要明确教学内容贯彻的新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设计到具体教学环节中去,要在整过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以达到预期目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要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要分析、预见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各是什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成功。因此,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为教学过程设计提供重要可靠的依据。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学活动、测量、评估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要具有多元性。即设计的目标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二要具有针对性。设计的目标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做到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的具体内容相联系。
三要具有可测性。设计的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就能评价出学生达成目标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习、学法服务,要促进学生达到最佳学习境界,形成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学习品质。教学手段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进行适当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用,要利于揭示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程序、方法、形式、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新授课是按“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巩固运用,掌握新知”,“拓展升华,应用新知”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对小组合作学习,我是按“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组内合作、解决问题”,“组间交流、教师调控”、“引进竞争、巩固合作”的模式设计的。
六、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存在差别,数学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评,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个性、心理、知识结构、回答问题、进行及时、恰当、有针对性的评价。
3.评价要具体明确。评价语言要具体、明确,有创意,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施于每个学生不同于别人的特别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评价要融入情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满怀对学生的爱,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评价中,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扎实的基本功需要长期不断地训练。我们要在新课改革理念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反思——更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之目的。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教研模式。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分享经验、学思统一和学以致用。但传统意义上的同课异构存在备课不重视集体智慧、听课缺失问题导向、评课受经验驱动等局限。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发现,基于“三课(磨课、问课、品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可以突破传统同课异构的局限,使同课异构更加有效,让参与研修的教师获得更多收益。
“三课活动”是指磨课、问课和品课。磨课是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精心打磨课的教学设计;问课是指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去追问自己的课或观摩别人的课;品课是指带着赏识去品味课,提出建议去改善课。磨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合作研讨,精细打磨;问课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追问,深度反思;品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分享建议,积淀智慧。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是基础,问课是核心,品课是追求。
二、磨课:合作研讨,精细打磨
备课是同课异构活动的首要环节。在传统同课异构活动中,备课往往出现主讲主备,其他教师少备甚至不备的现象,这种只是主讲教师自主预设而缺失集体智慧的备课,很难深入、细致地完成课的设计。合作研讨、精细打磨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的基础。“磨课”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的积极性,达到精细打磨教学设计的目的。
1.独立备课是基础
独立备课是同课异构的基础环节。同课异构的备课主体不仅局限于参训教师,还包括研究生小组、研修基地教师小组、教科所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等,参与主体呈现多元性(下称成员)。主体多元性,特别有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的参与,有力促进了每个小组成员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备课行为从平时简单备课走向精细打磨课的教学设计。
2.组内交流拓视角
独立备课后需要小组合作备课,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协作互助是合作备课最基本的活动。组内成员围绕主讲者的教学设计,展开交流互动,例如,导入还可以用几种方式来表现,可以从哪些方面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等。组内的交流互动,拓宽了教学设计的视角,分享了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实现了组内的“磨课”。
3.组间研讨提精髓
组间研讨是围绕主讲的教学设计,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想法与建议,再一次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精细打磨。组内交流拓宽了个体成员的视角,而组间研讨进一步驱动组内成员的头脑风暴,深入讨论和分享精髓。特别是学科专家的参与,还驱动成员理论联系实践、学思统一、学以致用。例如,为什么这样的导入更吸人眼球,为什么这样变式课本例题等,进一步促进主讲者在百家争鸣中取其精髓。
虽然一节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难以达到“最好”,但相比传统同课异构的备课环节,“磨课”是通向“最好”教学设计的优先途径。
三、问课:自我追问,深度反思
在传统同课异构中,听课后,一般先进入执教者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想法的环节,然后进入评课环节,缺失问课环节。问课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驱动成员产生追问课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改善等自我追问的心理,促进其深度反思。问课包括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贯穿整个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问课不仅促进成员理性地预设教学,有目标地捕捉课堂生成,体验成功与教训,发现教学规律,而且养成成员自我追问和深入反思的专业习惯,成为专业成长的通途。
1.观课者问,学思统一
传统的同课异构,观课者常常处于看课或听课状态,缺失目的性和指向性。而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进行“问课”式观摩,观课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而且体验学思统一的意义,提升听课效率。例如,同一节课的导入,为什么基地教师是采用这种情境导入,而研究生代表则采用那种创新导入?这样的导入会异曲同工吗?如果我来上,我会采用哪种?这种边思考、边自我问课式的观摩课堂,促进观课者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思统一。
2.施教者问,反思成长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能总是“亡羊补牢”,更应该“未雨绸缪”。在磨课阶段,施教者通过课前问,可以生成充分的、有意义的和理想的教学预设。在课堂实施中,课中问可以协调预设,关注动态生成,提升教学的自我监控性。通过“察言观色”,施教者不断“扪心自问”:我好像是按照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我是否占用太多时间了?学生是否理解了,为什么课堂沉闷?通过课中自我提问或自我追问,可以促进施教者关注课堂实施的生成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行进。课后问,可以通过问学生、问同行和问自己的方式,促进自己深度反思。通过课后问学生的收获与体验,施教者可以直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后问同行,施教者可以获得有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课后问自己的成败与得失、亮点与不足、困惑与问题,施教者可以养成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