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产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0 10:07: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旅游产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旅游产业

篇(1)

1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主要构成

生态农业向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发展与升级,整个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要作出调整与改变,这才能够有效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量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和营销模式开发等细节问题,确保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1农业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展开建设与开发,将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与生态农业融为一体,确保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差异性与地方特色,保证生态农业景区具有自己的优势。其次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产品的多元化,既要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的多重需要,将自然美、人文美、文化美、生态美等呈现在游客面前,有效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1.2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能够将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用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与情感共鸣,继而丰富游客的旅游感受,提升生态农业的价值。一方面,要给予游客更多的互动机会,如游客可以到菜园果采摘新鲜的绿色果蔬,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尝试农业种植,感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另一方面,要注重农耕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使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可以展示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或农村民居特色,传播民俗、民仪,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展现给游客。

1.3旅游营销模式开发

信息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消费者的旅游观念也在逐渐趋于理性,传统的营销方式并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可能会导致生态旅游陷入营销困境。曾经很多农业生态旅游区借助旅行社和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到当地参观旅游。但在全新的环境下,这些途径能够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产业链建设需要用更多方式展开宣传与推广。例如,生态旅游区可以借助微信、QQ、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展开网络宣传,同时借助专业的旅行网站推广旅游项目和产品,也可以与娱乐节目或影视作品合作,通过植入式广告等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进而全面创新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

2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互动与融合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实现了农业与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全面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摆脱传统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偏低、收入水平偏低的状态[1]。

2.1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全面建设,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不同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生产路径,进而实现生态农业目标,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更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这也是农业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保障,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积极影响。

2.2特色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特色化农业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整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道路,使游客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普通农村的农业生产现状,更能够得到特色化农业带来的不同感受。例如江南水乡可以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垂钓、游船等项目;自然风光秀丽的东北可以利用观光休闲、地方文艺演出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的兴趣。特色化农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有特色项目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才能来到这里旅游、休闲和消费,特色化农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2]。

2.3规模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旅游行业必须呈现规模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将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确保游客能够在生态旅游区内接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有效涵盖多种特色化经营项目,满足不同类型、季节、地域游客的需求,保证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4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与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与生活习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生态旅游推进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将这些文化元素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游客在观光旅游时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石,而农业文化才是其精髓与灵魂,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非常深远,劳作方式、农业历史、劳动工具、习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农业文化展示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文化解读和展示保持高度关注,确保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内涵[3]。

3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重点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明显差距,软硬件都存在很多不足,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建设目标。

3.1建立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不能单纯依靠农民的力量去实现。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围绕当地实际情况及旅游市场现状展开深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当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农民合作社共同参与建设,由农民提供场地与人力,引入企业和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同时鼓励具有先进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以全新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参与者要共同选择具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能够保持健康科学的状态。

3.2多元经营,全面发展

篇(2)

Abstra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market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blems, 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success stories,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篇(3)

西藏食用菌资源丰富,尤其是林芝地区,有着天然菌物库之称。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能够补充日常营养需要,具有增强免疫力、弥补机能失衡等保健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品质和营养问题。食用菌具有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作用,符合现代消费者群体对健康养生的追求。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拥有特色的主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价值空间,并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深挖食用菌资源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的食用菌品牌规模,构建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观光园、农家乐和旅游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充分开发食用菌旅游资源,促进本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将食用菌产业与地方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建设农业和旅游结合的食用菌观光产业园,能够推动当地食用菌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延伸食用菌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本地观光旅游,扩大旅游资源,增加旅游途径,加快当地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本文以林芝米林县南伊沟灵芝产业园为例,初步探索以食用菌资源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开发。

1南伊沟概况

南伊沟位于米林县南部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有“藏地药王谷”、“小江南”之称。南伊沟气候条件良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旅游人次达600万。

2南伊沟灵芝产业园概况

2.1灵芝产业园基本情况

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灵芝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同年年底西藏农科院将白灵芝技术转让给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总资产3000多万元。2015年在米林县南伊村流转土地66.67hm2,建成灵芝种植技术示范厅、农产品展示厅、珞巴民族特色木屋、自然资源观光休闲基地等。灵芝公司由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合作社等自然人股东组成。目前,公司基地种植面积超过20hm2,可生产白灵芝菌袋100万袋;建有白灵芝基地5个;有西藏唯一特色基地,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基地,农产品进出口海关监管仓1个。灵芝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加盟商+合作社”的商业运作模式,正运筹带动5个村合作社1000余户农民在西藏国家级贫困县建设近200hm2生产基地,根据合作社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适合合作社的种植品种、种植规模;对农户和加盟户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更大程度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2.2灵芝产业园运营管理

该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科院、西藏藏医药大学及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合作“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产业化”及产品开发。通过近4a的发展和创新,先后取得中科院5项国家发明专利使用权,1项省级科技成果,公司正在开发打造“白灵鲜”、“白灵花”、“白灵酥”、“白灵健脑液”等产品,力争拥有企业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争取2020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列入国家节能减排中央财政资金政策综合示范市“典型示范项目”,农业部“菜、果、茶”标准园建设单位,西藏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西藏绿色健康放心食品单位、万企帮万村先进企业、林芝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访问参观单位;西藏藏医药大学校企合作单位、林芝市人民政府2020—2023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2.3灵芝产业园运营理念

公司以“重食品安全、做安全食品”为宗旨,践行“生态、循环、环保、有机”的生产理念,以青杠木为基料栽培种植,菌渣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是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绿色有机水果的主要肥料。公司开发种植白灵芝,拟种植羊肚菌、手掌参、黄精、藏木香、蒲公英等珍稀名贵食药用药材等产品,已获得灵芝有机产品认证、有机转换认证。该公司秉承“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宗旨,以“诚信、质量、传承、创新、分享、多赢”的企业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及海外市场,努力建成绿色生态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覆盖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体验旅游全产业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在后续的时间内,完成灵芝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灵芝产业的发展。

3南伊沟灵芝产业园的旅游开发概况

3.1灵芝产业园开发模式

农业产业园是农业与企业和农户融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经营方式的创新。在农业、生态、旅游3个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建设新型的农业旅游观光园,把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园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把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农业资源的开发。米林南伊沟灵芝产业园以西藏本地白肉灵芝为契机,新建以灵芝为主题,结合旅游、养生、餐饮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菌类生产观光旅游园,形成菌类餐饮、菌类种植观光、天然氧吧养生、菌类保健、特色旅游景点观光、本地藏药材观光等具有米林南伊沟当地特色的主体农业旅游。

3.2旅游风景区依托,发展旅游商品

南伊沟位于米林县,有“藏地药王谷”之称。南伊沟沟内生态保护完好,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海拔2500m,被誉为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该景区既是珞巴族民俗旅游点,又是生态旅游区,游览景观众多,是米林县旅游的绝佳之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西藏全年游客4000万人次,收入达560亿元;林芝市全年游客846万人次,旅游收入72亿元。灵芝产业园位于通往南伊沟的主干道上,是去往南伊沟旅游的必经之地,距离南伊沟风景区入口处约5000m。产业园依托风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食用菌旅游产品,如灵芝粉、灵芝孢子粉、灵芝子实体、灵芝盆景、灵芝切片、野生木耳、野生松茸、野生羊肚菌等产品,增加了食用菌商品的附加值。同时,公司结合藏族生活特征,将藏香融入菌类产业中,开发藏香和灵芝相关产品礼盒,将藏文化与菌类产业完美融合,扩大产品链。目前,公司针对灵芝的保健功效,已联合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科院、西藏藏医药大学及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合作开展产品开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食用菌合作企业,开展深加工技术,拓宽加工渠道,提高商品附加值,利用“林芝灵芝”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高原地区品牌优势,加大科研步伐,加快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新型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供消费者选择,增加旅游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

3.3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生态休闲旅游涵盖市场经济的物质性以及人文自然和谐体验的精神层面的内容。生态休闲旅游强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灵芝产业园建设在灵芝原生境地米林县南伊沟,该地区食用菌资源非常丰富,路边山上随处可见,有灵芝、松茸、虫草、木耳、青冈菌、鸡油菌、牛肝菌等。产业园建设在该地区,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人文体验和生态友好认知,愉悦心身、放松心态,亲密接触大自然气息,一览食用菌生产的奥秘。通过食用菌主题生态休闲旅游,远离城市喧嚣,接触大自然,清除忧虑和烦躁,释放内心自由。食用菌主题生态休闲旅游的内涵,就是以食用菌为主题,搭建观赏性食用菌生态与人文景点、自由采摘或食用等多种内容的旅游场地,给游客提供生态休闲体验、鲜菇饮食体验、菌菇文化学习和食用菌造型摄影等多种旅游体验。

3.4展示历史文化价值

中华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灵芝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的绿色食品,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中都有记载千年灵芝救人的典故。在灵芝产业园区中,设立了灵芝展览厅,收集了全国不同的灵芝品种进行展示,紧紧围绕食用菌,坚持传承与发展理念,按照产业与文化交融的原则,设立菌文化展览馆、品种展览等;展示从全国各地收集的不同灵芝品种,制作灵芝盆景造型等,宣传灵芝文化,向游客介绍食用菌资源、发展历史等,有效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5开发食用菌主题餐饮

在旅游过程中,特色餐饮也会成为游客一次独特的体验,以食用菌为食材,配合当地特色作物,产业园已经探索出灵芝藏猪养生汤、灵芝鸡蛋羹、灵芝酒、灵芝茶、松茸大补汤、烤松茸、炒松茸等系列美食,游客来西藏旅游,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藏食材,味道鲜美,深受游客喜爱。在食用菌的特色餐饮活动中,打造出食用菌文化的特色美食,在食用菌的菜品和名称上进行创新,增加文化元素;在游客中举办烹饪大赛,为产业园和南伊沟旅游的合作宣传造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也可举办一些国内国际食用菌赛事,与松茸烹饪大赛结合,彰显西藏食用菌饮食文化,从而吸引国内外友人来旅游观光。

3.6打造灵芝生态谷,助推乡村振兴

灵芝产业园占地66.67hm2,股东由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合作社等自然人组成。目前已建成灵芝种植技术示范厅、农产品展示厅、珞巴民族特色木屋、自然资源观光休闲基地等。拥有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游览观赏采摘、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形成综合性、现代化生态旅游基地,基地打造产业兴旺、业态丰富、环境优美的食用菌王国,并以此为平台,辐射带动南伊沟周边农户参与种植,采取多种种植模式,打造西藏第1个灵芝谷。2018—2019年,灵芝产业园带动当地老百姓创收80万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0人左右,每年种植灵芝30万袋,年旅游观光收益约25万元左右。地租46万元,上交米林县,用于当地土地流转农户分红收益,带动了南伊村全体村民,覆盖5户贫困户20人。以产业园为中心,拓展食用菌产业链,带动当地种植示范,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激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南伊沟食用菌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4.1食用菌农业观光园建设

农业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融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把农业旅游与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农业资源的开发。结合南伊沟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灵芝生态谷、松茸节为契机,改建新建一批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观光园,开展以灵芝、松茸等高原特色菌采收加工观光旅游,利用食用菌栽培、管理、采收等设施,通过采菇、品尝、观景等特色项目,刺激消费,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打造西藏特色农业旅游。

4.2开发食用菌旅游商品

西藏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每年进藏旅游人数达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60亿元。西藏食用菌特色产品,具有高原、净土、无公害特点,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成为旅游馈赠佳品,通过旅游开发高原特色产品,加大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商品附加值,利用高原品牌效益优势,吸引引导外商进藏投资,加速西藏食用菌产业发展。

4.3开发食用菌主题餐饮

篇(4)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2-0055-04

一、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类型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在新一轮的“十二五”规划中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目标写进议事章程。农业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农业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种类不断增加,一些原来分散经营的品种通过不断地优化组合,逐渐集中到一起,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进入萌芽期。

(一)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含义

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和研究。笔者认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以农村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及其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稳定关系,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形成更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合形式,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分类方法――内生性集群和外生性集群,结合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划分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

1.资源禀赋型

这种类型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各地基于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使旅游企业在长期竞合博弈并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共享的竞争规范以及长期稳定的合作性竞争关系,并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旅游产品整体的创新。资源禀赋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见图1。

2.政府(行业)助推型

这种类型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政府把集群战略作为促进地区农业、旅游业发展或振兴的政策和手段,在行业协会或集群组织发挥主要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形成的。政府(行业)助推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见图2。

二、“生态文明”观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要求

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即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渗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现代农业与自然资源景观及旅游资源为一体的优化产业结构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业。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农业旅游发展再认识

(1)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即把“生态文明”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农业旅游发展与村镇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乡村旅游才是生态旅游。

(2)定向于产品和旅游项目的“绿色化”,即将“生态文明”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绿色生态游项目”,同时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田园观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业科考旅游、采摘体验旅游等都属于生态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比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

(3)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化”,即强调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环境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树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二)“生态文明”观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要求

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出发,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承载量并满足旅游生态资源的要求

旅游生态资源表明一个地区旅游发展可利用资源的容量和质量,有其成长的极限,是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营养源泉。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一般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可待开发,且集群成员数量小于资源的承载量,集群规模的成长基本不会受到资源的限制;随着集群的发展,可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必将下降,新成员进入集群的障碍也会逐步增多,集群的规模增长将会放缓;当旅游资源的承载量达到极限时,集群发展将陷于停滞。因此,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潜力直接影响集群规模的扩张,当生态环境的潜力接近极限时,如果不能开发新的资源,终将导致集群的衰退。

2.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重视内部生态的和谐,着力打造生态成长机制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有序的合作竞争关系。在集群发展初期,由于有大量的生态资源可供选择和依赖,集群的成长主要受益于成员对资源的开发运用能力;然而,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多和资源的争夺,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或恶性竞争,旅游资源和集群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必将遭到破坏,旅游服务质量将难以提高,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将受到影响。“生态文明”要求集群成员开展合作基础上的有序竞争,树立共生与协调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构建内部生态的和谐,着力打造生态成长机制。

3.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体现与其他要素的协调关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内外环境要素的影响,除了资源禀赋外,自然条件、人文社会环境、充足的市场供需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效服务、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态度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环境支撑体系的建设,始终维持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集群发展与社会组织要素和非社会组织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我国生态旅游典型代表村镇为例,对其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梳理现状,查找问题,提出“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

(一)“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多以传统产业形态为发展基础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农业旅游多以田园观光休闲游产业(100%比例)、农产品、土特产品产销业(90%比例)、民俗文化体验游产业(90%比例)等传统产业形态为主,集群发展演变过程中鲜见以生态养生、现代农业科普等代表新型产业形态和生态发展方向的集群发展模式。

2.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社会效应初显

调查数据表明,10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9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并增强了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同时,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生活,

推动了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乡村旅游配套客房数、床位数、餐饮娱乐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1.集群发展特色不明显,旅游吸引物单一化,雷同化

目前,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一般以下列五种模式为根本,即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民俗文化游、古镇(古村落)游。这几种模式因受到游客的喜爱而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首选,其结果造成产品单一、雷同建设等问题;相邻地区农业旅游产业群之间及其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没有互补性,集群发展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相互之间“价格战”过度。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过分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细节不注重,特色不鲜明,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旅游吸引力缺乏,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集群规模小,产业联动效应不显著

到目前为止,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呈现出规模小,资源不足,经营分散的特点,不能形成完善的一套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体系和产业链。如一些采摘项目,产业发展仅限于“吃”、“购”、“娱”,而对于“住”与“行”由于配套设施所需资金大,不容易在短期内得以补偿,致使产业发展功能缺位,甚至出现产业链断裂的危险,从而不仅不能发挥集群的独特功能,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显著。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规模小还表现在旅游业仅局限于与农业的结合,缺少与乡镇工业、商业多方联系,农村中工业、农业、旅游三者没有结合成有机的产业链,产业联动效应还不够显著。

3.集群内部缺乏系统规划与管理,未能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农村旅游景点分散,景区地域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要想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并实现集约化运作,集群内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优势统筹发展,以期形成集群竞争力并实现良性循环。目前的情况是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集群化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4.集群赖以生存的公共设施薄弱,管理多头化

农村旅游点卫生状况还不理想,例如: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农家旅馆设备简陋、缺乏基本的消毒设施和卫生监督,生活垃圾严重污染环境等。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开办休闲旅游后,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电线电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造和定期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造成安全隐患;一些位置相对偏僻的农家旅馆,在保障游客生命安全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设施。加之,“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业与环保业交叉的一种形式,需要农业部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而目前的情况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5.集群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季节性强,不利于环境和资源的自我修复

“生态文明”观要求旅游发展持续化、均匀化,以利于环境和资源的自我修复。然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像采摘节、赏花节前后仅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资源消耗严重、集群内部竞争严重甚至无序竞争现象,不利于环境和资源的自我修复。

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内部所属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创新,也是推动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理论和案例研究以及笔者的调查来看,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来源于集群内充分的生态位要素、资源以及企业间合作关系,而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推力、创新带来的绩效拉力以及集群外部生态条件支撑体系又为创新提供了中介和平台。

(一)优势生态位选择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生态位是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支撑和经营管理状况等本体特征与旅游产业集群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要素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文明特征,要求走生态位错位发展、优势发展、个性化发展道路,从而明确不同集群在一定区域旅游市场中的发展定位,以期形成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独特的自我发展空间。

1.优势生态位选择定位

为了避免各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由于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和生态环境恶化,产业集群必须因地制宜,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选择特色化、典型化生态位发展策略。为此,必须做到:

(1)优势生态产品定位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拳头产品必须特化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性。为此,增加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投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内容十分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如利用周围耕地、果园、鱼池、水潭等开展插秧、锄草、割稻、采摘、垂钓、划船等娱乐活动;也可以借助草坪举办小型茶话会、歌舞会、野外烧烤等,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还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把土地租给城市居民,让他们自由耕作,主要目的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而是体验耕作的乐趣,从而打造各具特色、各有所强、各有所优的产品组合,带动集群产业链的发展。

(2)集群市场开发特化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市场必须特化,即找准自身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为此,应该注重对集群所在区域的特色品牌塑造,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采取更加务实、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点线面、海陆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针对当地农业旅游特色量身定制营销计划,通过营销手段进行需求旺季分流,减少农业旅游需求随季节波动的不良影响,使农村服务能力在一年中得到更均匀的发挥。

2.优势生态位拓展创新

生态位拓展要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具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系列的能力,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集群生态空间,拓宽集群生态位深度与宽度,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该改变农村旅游业由农户自发发展的局面,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把农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人口集聚、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化进程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实现产业集群“布局更加合理、定位更加科学、特色更加鲜明”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结合“山、海、滩、岛、湖、潮”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发展差异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群、生态养生产业群、农事种植产业基地等凸现各地优势的产业建设,让农业旅游逐渐形成“一户一业”、“一村一景”、“一镇一品”、“一区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资源整合利用技术创新

如果不考虑资源的承载容量,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盲目发展和规模的扩张将会造成相同或类似资源需求在一定空间、时间范围内过度集中,从而导致集群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短缺。本研究中的资源由基础条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构成,它们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如图3所示。我们关心的是这些资源如何通过一定的机理整合成集群的竞争力,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条件利用技术创新

基础条件包括集群发展所依托的自然条件(地理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气候等)、旅游吸引物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交通条件等。资源整合利用技术要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必须改变片面化、单一化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基础条件的承载能力,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进行认真细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并建立区域环境容量监测系统,建立资源动态数据库,实施气象监测、环境监测、生物资源消长变化、地貌保护、动植物保护、安全保护、景点选址保护,再到生态恢复、燃料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地科学地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力。

2.资本利用技术创新

在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开发初期,就应该对当前和未来可使用资本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重点,解决好产权关系和各种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形成开发梯度,控制好集群生态系统的承载量,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资源整合利用机制要求农业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应吸引民营企业和一些民间资本的投入。要重点推动农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如小额贷款)挂钩,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集群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旅游,鼓励发展各类为“三农”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组织,依法建立区域性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促进农村旅游加速发展。

3.人力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良好的生态道德可以使人们自觉地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依靠内在的信念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保证在享受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此,作为资源整合重要一极的人力资源,必须首先加强旅游管理人员的生态理念及其生态保护专业素质的培训,强化其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其次,教育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奉行生态道德,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激发旅游者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尚品质;再次,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现代化等技术手段,尽快培养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法制观念。

4.社会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社会资源包括集群发展所依托的公共设施资源、当地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社会环境等要素。基于资源整合利用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饮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完善农民饮用水工程、路网、电网、通信网建设和旅游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加强社会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已势在必行。

同时,要重视维护与集群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保护集群所在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其参与旅游开发并成为集群产业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积极性,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集群内部合作竞争制度创新

一方面,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益于相似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度、合作程度(彼此间的互补与共生)、相互学习和创新效应、地理可进入性等。另一方面,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又非常激烈。因此,构建和谐畅通的“生态产业链”,使集群内企业从共存中获益,必须在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的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实施制度创新战略。

1.政府管理职能创新

各级政府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改变农业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复建设严重、乱占耕地、破坏矿产资源和生态平衡现象;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以往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行为,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做好公共服务工作;深入整顿规范集群成员竞争秩序,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反对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和危害集群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2.行业协会管理创新

篇(5)

(二)农业水利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水利遗产由于传统功能的丧失及对于环境、资源及产业利用方式的粗放性,“活态”的存在状态令人堪忧。    

农业水利遗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在自然作用能力强、生产能力低下的状态下产生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必然会丧失曾经的经济社会功能,使社区居民失去对其利用和保护的动力。与可以排斥生活状态的物资文化遗产不同,农业水利遗产需要依附于所在地并构成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其“原地保护”的诉求必然会与社区发展诉求之间产生冲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传统生产模式的质性是无法根本改变的,纯粹意义上投人性保护是很难可持续的。只有通过产业嫁接与融合,激活相关要素的复合及叠加效应,在有效地撬动文化资本的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旅游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利用的双赢之路。    

随着“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等思想在遗产保护领域的确立,旅游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农业水利遗产可持续保护的重要途径。巴厘岛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于2012年人选世界遗产,是农业水利遗产首次在世界遗产总以“景观”之名冠之,凸显了农业水利遗产的景观价值。FAO认为,农业水利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是实现科学保护的重要途径[670如世界文化遗产荷兰的金德代克一埃尔斯豪特风车系统,通过景观再造、文化植人和生活体验的培育,该地已经成为荷兰最著名的旅游地之一。   

(三)“旅游+”促进农业水利遗产文化整合与价值创新的必要性    

当下,越来越多的乡村遗产、民俗文化、乡土风貌等正在消失,千村一面已成常态。农业水利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对农业水利治理的智慧,是人地和谐共生的蓝本。以“旅游+”为载体,充分整合农业水利遗产、乡土文化空间、农业产业资源和村落景观环境,推动农业水利遗产保护及开发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连接新兴业态,拓宽农业水利遗产的价值链,在实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同事,也有效地激活了遗产的文化价值。

(1)“旅游+”激活遗产增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水利遗产等乡野遗存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其旅游吸引功能的体现。有别于其他文物形态,农业型水利遗产是一幅立体的、“活态的”农业生活写照,是一个复杂的农业体验体系。以“旅游+”打破产业分割,融合产业要素,提高单位资源经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生活能效,是实现遗产保护战略“裂变”及“创新”有效途径。    

篇(6)

1卓尼县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旅游观光,近几年正是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主要因为:第一,现阶段相关部门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在推动卓尼县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其中还要融入相关的服务元素,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能力。第二,还要结合近几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情况以及比较关注的要点,使旅游观光行业最大化符合现在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于近几年卓尼县人民的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都比较注重追求多元化消费理念,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既可以满足人们现在的观光需求,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活动参与的机会。第三,在现阶段卓尼县整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环保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想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就必须要站在人们需求方面出发,尽量符合现代化人们的需求理念以及思想理念,进一步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为推动卓尼县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总基调、以农业生态旅游为新举措,全力打造以旅游促脱贫,以农业促旅游的新型旅游特色新格局。进一步丰富卓尼县旅游活动内涵,有效提升卓尼县旅游发展水平,在打基础、兴产业,助旅游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建设从2016年到至今公路沿线油菜基地旅游观光带,营造东窗风景廊道,推动旅游景观特色化。旅游环境优质化、旅游活动多样化,全力将油菜连片观赏带打造成为旅游性强、知名度高,可持续的特色旅游风景线。因此在卓尼县S306省道沿线的完冒镇、阿子滩镇、柳林镇、木耳镇、纳浪镇等5个乡镇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观赏带。将5个乡镇发展成为绿色农业与观赏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带,其中分为杂交油菜种植区和小油菜种植区,形成“可览、可游”的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带与集“自然、生产、休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近几年以油菜观赏与艺术字为亮区,充分利用卓尼县S306省道沿线农业观光带的优势,每年的艺术字种植也将成为推动“旅游兴县”的助推器。在完冒镇的卡洋村川地设计种植了藏文“卓尼”以及象征着流经卓尼领域的洮河和大峪沟三角石的卓尼标志图案,其中藏版艺术字“五彩卓尼”占地面积7.33hm2,每字平均占地1.83hm2;卓尼标志图案占地面积9.65hm2。

2卓尼县油菜产业发展的劣势和优势

据调查表明,根据卓尼县现阶段油菜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油菜产业在种植过程中极为方便,并且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只需要简单撒种就可以实现预期的种植效果。同时,在种植油菜期间,不会使用过多的劳动力,有着较低的人力成本,并且在油菜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管理,为油菜产业实施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如果整个油菜产业形成较大的规模时,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观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就现阶段而言,现在的油菜产业经营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劣势与不足之处,这也是引起种植农户的高度重视的主要内容。油菜花在盛开季节时可以为旅游业增添一道绚丽的风采,并且有着较好的观赏效果,可是油菜花还存在着花期较短的缺陷,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油菜花来吸引游客,那么一旦花落之后,就不会具备更好的旅游产业经营价值。

3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状况

篇(7)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篇(8)

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疑加重了农村旅游的投资成本。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中,能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能对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这就减轻了繁重的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很多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保障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对农村旅游企业制定下一步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农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规避了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地巩固了行业内的客源市场[1]。

(二)推动农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就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在电子商务发展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通过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传统旅游行业单一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而建设后的网络平台能加快信息的传播,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旅游的资讯,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化农村旅游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旅游网络平台基础建设存在不足

伴随信息化技术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村旅游产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在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很多的盲点。当下国内很大一部分观光旅游企业发展至今,还不具备网络正常接入的条件。在一些农村旅游的景区,虽然有很多旅游运输单位的电脑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单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设计和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农村旅游产业的网站进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3]。

(二)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有待完善

农村旅游产业在经营中关于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的。例如,通过在旅行社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单、通过传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开展营销活动。这样的营销方式呈现出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的特征,增大了农村旅游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状况却不佳,未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此外,一部分的农村旅游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时,选择知名度较低的搜索引擎,虽然推广所耗费的资金较少,但是没能达到良好推广的效果,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4]。

(三)各个农村旅游网络平台信息很难实现共享

国内农村旅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还未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数据库,很多旅游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地区和企业中,未能整合和集中在一起,在旅游数据信息发生变化时,一些旅游企业很难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这也使旅游资源数据信息很难实现互享。在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后,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观念较突出,在对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进行建设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对自身掌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数据进行互享,这样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资金产生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网络平台应有的功能。由于旅游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涉及面较广,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企业的正常运行,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在组织和协调机制严重缺乏的状况下,旅游产业信息数据互享程度的问题逐渐严峻,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级的硬件、二级的资源、三级的使用率”的现象,这不利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5]。

(四)信息化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时,国内很多的电子商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尤其是在各个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状况使当前关于专业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相对短缺,使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力量有限,相关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农村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实际的需求,这样的状况使很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已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

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国内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旅游企业,各个旅游企业应按照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特点,逐渐加快对自身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反之则在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实际建设时应实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对各个旅游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同时还要与各大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网上订票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计划,只有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使农村旅游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6]。

(二)完善农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能迅速的传播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具有较大的覆盖率,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实现旅游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因此,在农村旅游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完善自身电子商务营销的策略。例如,创建可以搜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图片库,并对这些图片附着相应的文本内容,充分的利用图片信息来宣传农村旅游景区。另外,还要对农村旅游网站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对各个模块上应有的功能进行改进,并对农村旅游企业自身网站中的新闻中心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更多的受众群体看到景区各方面的信息[7]。

(三)建立健全农村旅游联合网络环境

农村旅游唯有将产业化为导向,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要依靠产业的集群。农村旅游受到季节的影响较大,只有和其它农村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经营模式表现为网络上互为辅助,形成联合营销,并添加相应的友情链接,增设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另外,应适当的开发具有链接式结构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网站搜索和使用率。为了提高对旅游资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各个地区和景区所掌握的数据库应达到互享使用状态,这样不仅能便捷农村旅游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制定未来发展策略,同时还能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8]。

(四)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实际实施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短缺,严重的阻碍了农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因此,应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增设信息化技术专业,并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以此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农村旅游企业中现有的员工中开展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到在短期时间内使这些员工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加快对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马洁 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世忠.延庆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9(1):12-15

[2]皮晓媛.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37-40

[3]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7(2):133-138

[4]刘圣欢,杨砚池.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3):44-52

[5]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6(14):157-163

篇(9)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我国政府主导旅游产业与农业扶贫的有机结合,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平,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并取得明显效果。农业旅游虽然已经帮助很多贫困群众脱贫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不断改进与优化,促进农业旅游更加规范、标准和安全。

一、农业旅游的概述

1.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业资源为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风俗特色服务的旅游。我国旅游局2002年《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中将农业旅游设定为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欧活动。

2.农业旅游的作用

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从三个角度去诠释:一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农业旅游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体验,回归大自然,给予其精神上的享受,切身体验农村的环境、生活以及文化。在旅游高峰期间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解决可人满为患的困扰,这类新型的旅游模式更受到城市人们的欢迎;二是从商户的角度出发。农业旅游的扶贫模式有利于扩充农业的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周围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商业,很大程度上开发农业的附加值;三是从农业的角度出发。农业生产采用农业旅游模式的经营模式,必然要对农业的生态环境进行改进与美化。

3.农业旅游的特点

农业旅游主要具有农业特性、生态特性和娱乐特性三个特点。农业特性是农业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的,农业生产也是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但是在建立农业旅游的扶贫模式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农业旅游仅仅是将局部的农业生产进行改造,并不意味着破坏农业生产的主要结构;生态特性是农业旅游模式的主题,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农业旅游也是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的天然景观、淳朴的乡村生活以及当地文化为特色,因此在其旅游景观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干预,保持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系统;娱乐特性是旅游的一大特性,人们参与旅游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享受身体上、感官上或精神上的愉悦,而农业旅游则是以农村的生态环境、人文风俗、农业生产体验等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r业旅游的扶贫效应

农业旅游是农业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其是针对农业贫困地区现有的资源为基础,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旅游项目基地,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以旅游开发为载体,带动周围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经济水平,从而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农业旅游带来的相关效应:

1.驱动效应

农业旅游的扶贫对策的驱动效应主要从体现在两个各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政府以及地方机构越来越重视,为其项目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贫困地区开发农业旅游项目,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平,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农业旅游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在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换,鼓励农民走向城市,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另一方面是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农民的收入来源,鼓励农民主动参与旅游活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销量与价值,从带动农产品的第三产业以及加工产品的发展,形成农业与旅游服务业两者共赢的局面。

2.乘数效应

乘数农业旅游的乘数效应是指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农业旅游项目而言,其本身就是综合性十分强的服务项目。在农村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可以吸引发达城市的人们在当地进行旅游、消费,其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购物等多方面的消费,从而促进当地市场的发展,充分将农业与旅游业、生产与消费、工作与休闲有机结合,逐步带动当地产业的转移,实现当地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3.辐射效应

农业旅游项目的辐射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辐射效应,即当地农业旅游项目的成功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旅游行业的发展,开拓周边的旅游市场,树立成功范例,从而不断有农村地区开展农业旅游的项目,逐渐成网状扩散,产生辐射效应;另一方面是功能辐射效应,农业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具有劳动密集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吸收农村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当地的就业压力。除此之外,旅游行业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产业,是农村向外宣传自己的有效途径,农村通过各种媒体招商引资,打开农村与市场的通道,也增加农村居民与外面世界接触的机会,接触外界的新观念、新文化,改变贫困地区农民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促进当地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三、农业旅游扶贫的优化

农业旅游是我国新兴的旅游产品,其本质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优势,设计、规划、施工,增加当地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从而丰富农业旅游休闲娱乐的内容,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农业情趣给予游客全新的体验,即观赏品尝的趣味性、动手实践的体验性、当地文化风俗的知识型、农业产品的商品性等,总而言之,就是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体验到其它旅游形式体验不到农业艺术,在为他们创造娱乐、休闲、健康、新奇的精神与物质的享受,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村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对当地农业扶贫起到显著效果,主要对当地经济起到驱动效应、乘数效应和辐射效应,改变当地以及周围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从而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刚,肖建红,陈宇菲.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的国外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4):184-188.

篇(10)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感兴趣,再加之近些年来城市化人口逐渐饱和、人口拥挤、工作压力大等原因,生态农业旅游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时缺乏相应的资源保护意识是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问题已经不能再被疏忽,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分析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相关构建策略进行分析,来构建出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1生态农业旅游概念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农村中一些较为独特的资源、风光以及特有的习俗为内容来构建出一个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其与观光性质的旅游活动不同,是一种较高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从一个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旅游也可以看作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其是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旅游观光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笔者认为在城市人口饱和、人口拥挤、城市建筑密度大的今天,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必然会成为未来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2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可行性分析

第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也可以看作循环经济下生态农业旅游,其主要以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来对旅游产品进行构建,再加上人文风情的修饰,来对旅游者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首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以及农业独有的人文风情都是可以进行重复利用的,所以其满足循环经济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构建的基本需求。其次,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不同,其主要是围绕着游客的吃、喝、玩、乐来进行,所以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较少,符合充足再利用的理念要求。所以笔者认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需求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主要依靠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向游客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所以从生态农业旅游内涵上来看,是要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只有保证了良好的生态以及人文环境,才能保证生产农业旅游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其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环境保护要求是相一致的,从循环经济的本质含义来看其就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大自然中物质的能量流动以及循环规律为基础来确立的一种经济发展理念。这么看来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构建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如果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相关的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则两者的发展目标均无法实现。第三,生态农业旅游通过将农业生产以一个原生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该形式中涵盖的无形资产转换为一项较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经济以及生产的相互统一协调。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可以拉动一系列与之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再加上循环经济可以将部分的产业链导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旅游生态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发展,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上文中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理念以及生产农业旅游的核心目标都是通过将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并进行充分的循环利用,来使得经济与生态环境达到一个相对统一的状态,尽可能避免因经济快速增长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情况,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旅游生活环境,所以笔者认为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农业生产旅游是可行的。

3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分析

3.1生态农业旅游区构建

生产农业旅游区是整个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所以旅游区的构建水平与整个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生态农业旅游区的构建,工作人员要善于开发利用当地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产品,将整个构建内容围绕着显著特色的农产品展开。另外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所构建农产品资源的可持续性,并加大对新型农业产品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促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着生态农业旅游生产模式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些地区中没有显著特征的农业资源,则就需要专业构建思路,笔者认为可以适度地降低游客的参与程度,将生产农业旅游模式重心放在观光游模式上,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当地自然资源的价值,给予游客一个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

3.2生态农业食宿区构建

虽然食宿区并不是生态农业旅游的核心内容,但是其确是游客必不可少的服务场所,也是生产农业旅游经营过程中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所以对于生态农业食宿区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食宿区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保障其自身的干净整洁,这是游客接受服务的基本需求,也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需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农业地区中由于自身地理特征的限制而无法使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排污系统,从而使得游客在食宿区活动中产生的垃圾的处理难度较大,处理的效率较低。所以对食宿区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污水应尽可能应用循环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对于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在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后,将其排到土壤中作为自然废料进行二次利用,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增加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实现生态农业食宿区的可持续发展。

3.3生态农业交通构建

一般情况下,生态农业区自身的面积较大,可供游览的面积也就比较大,所以对于生态农业区中的交通项目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就要保障所设计的交通道路可以贯穿到农业游览区的每一角落,并通过设计来充分显示出风景区所独有的特色。为保证交通项目的构建可以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设计人员要尽量应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农业区域来进行道路的建设,并尽量选取一些可重复利用、对周围生态环境没有污染的建筑材料进行道路的施工建设,从而使其可以满足可重复利用的发展目标。

4结论

本文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模式构建进行了分析,整篇文章是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视角下进行分析的,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可行性以及实际的生产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文中的分析来对同行业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地消除目前在产品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生态农业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晶,骆浩文,黄丽芸.基于循环经济的城乡旅游产业链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

[2]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旅游循环经济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

[3]魏莉,汤颖松.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8(18).

上一篇: 学前教育问题 下一篇: 计算机硬件就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